瓜分中国的狂潮(一).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1135402 上传时间:2023-03-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瓜分中国的狂潮(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瓜分中国的狂潮(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瓜分中国的狂潮(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瓜分中国的狂潮(一).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瓜分中国的狂潮(一)瓜分中国的狂潮教学设计 一、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缘由 1.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 2.甲午中日斗争的惨败及清政府奉行的倒戈政策的消极影响 二、对华资本输出 1.争做债主 数量大,归还期长,回扣重,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 列强进一步限制了中国经济和政治 2.抢夺路权 路程长,争夺激烈,获得运兵、开矿等特权 列强限制交通大动脉,掠夺中国财宝,势力深化中国内地 3.开采矿山 资金足够,规模大,技术新,成本低 掠夺矿藏,使中国重工业无法发展 4.开办工厂 拥有种种特权;居于垄断地位 占有市场,压制民族工业的发展 二、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1.列强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 德国胶州湾

2、山东 俄国旅顺、大连长城以北和新疆 法国广州湾广东、广西、云南 英国新界、威海卫长江流域 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福建 2.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的实质和影响 实质:是中国向殖民地过渡的形式 影响:标记着列强瓜分中国的高峰 瓜分中国的狂潮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驾驭的基础学问:帝国主义对中国资本输出的方式有做中国的债主、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帝国主义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2.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学生相识到:在甲午斗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通过资本输出,列强基本上限制了中国的财政、铁路干线,霸占了很多矿山资源和土地资源,驾驭了中

3、国的经济命脉;通过学习列强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使学生相识到:19世纪末,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高潮,在中国,同样掀起了瓜分狂潮;通过学习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使学生相识到:它有利于美国扩大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记。3.通过讲解并描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在中国掀起的瓜分狂潮,使学生相识到:19世纪末,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峻,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化。 教学建议 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和瓜

4、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瓜分:争作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设厂权,掀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这使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峻危机。正是民族危机的加深,先后引发了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和抗击列强侵略的义和团农夫运动。 重点分析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本课的重点。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和分割世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带有显明的时代特征的侵略方式,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的侵略要求。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危害影响要比商品输出大得多,深远得多。

5、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是帝国主义分割世界的一种方式,它使中国面临亡国灭种,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峻危机。所以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本课重点。 重点难点突破方案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思索、探讨:甲午中日斗争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日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介绍俄、德在取得筑路权时所附加的条款;让学生回忆列强采矿权、办厂权何时取得,引导学生分析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强调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供应了条件。通过利用动画瓜分狂潮的演示和区分“租借地”与“租界”的不同,使学生理解列强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难点

6、分析资本输出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本课难点。学生在学习19世纪末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借款很简单和现今的国际贷款混为一谈,课本中只是给出来了丢失筑路权产生的危害的结论性描述,学生在学习时也会产生怀疑。此外,资本输出对华影响是两方面的,一是便于列强政治上限制,经济上疯狂掠夺中国,阻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二是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遭到破坏,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供应条件。学生较难理解这种相反结果。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对美国来讲是加紧和扩大了侵华步骤,对华来讲是危机加深了,对列强来讲是短暂取得了表面上的一样。对此,学生较难理解。因而,资本输出和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是本课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通过让学生思索:“

7、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说法是否正确;在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前,美国有无独立的侵华行为,是如何侵华的;它追随哪些西方强国,为什么;为什么在19世纪末不再追随他国等问题,使学生全面理解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 课内探究活动在讲解列强争做中国债主时,引导学生思索:甲午中日斗争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日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课本中相关的内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图表)并分析、探讨这一问题。之后,各组派一人提出本组的答案。 教学设计方案 第六节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重点:资本输出;势力范围的划分和强占租借地。难点:资本输出和美国的

8、“门户开放”政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启发、讲解和学生活动相结合;教学用具:历史图片、flash动画、视频资料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初三所学的学问,19世纪70年头以后,国际形势以刚好代特征。让学生回忆甲午中日斗争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一、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19世纪上半期以商品输出为主,1870年以后以资本输出为主?1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资本家能在本国找到投资场所从而获利;那时资本主义国家劳动力价值很低。资本家不具备大规模资本输出的条件,因此没意识到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能带来更多好处,在当时的条件下不行能产生这种意识,它是随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物质确定

9、意识)2向垄断过渡时,垄断资本家相识到,在国内投资所得的利润远远低于在落后国家和地区投资所得的利润,为了赚取高额利润,因此,19世纪后半期,资本输出成为帝国主义进行经济掠夺的主要方式。同样的,这一时期,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也以资本输出为主。由学生阅读课文,归纳列强在华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1争做中国债主在讲解“争做中国债主”一目时,引导学生思索:甲午中日斗争后,清政府向列强大借外债同今日我国向外国贷款,二者有何不同?老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阅读课本中相关的内容(包括小字部分和图表)并分析、探讨这一问题。之后,各组派一人提出本组的答案。在分析这一问题时,引导学生从清政府借款的看法、目的

10、、权利、影响等方面加以分析。2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在讲解“抢夺修筑铁路的权利”一目时,应先让学生回忆最先获得在中国筑路权的是哪个国家、它是如何获得的?老师应相应的介绍俄、德在取得筑路权时所附加的条款,由此,使学生相识到列强获得筑路权,不仅使其获得了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且,便于其的经济掠夺、军事限制和势力向中国内地深化。3开采矿山让学生回忆最先获得采矿权的是哪个国家?强调中国的矿藏资源遭到掠夺,重工业无从发展,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畸形发展。4开办工厂让学生回忆外国可在华开办工厂始于何时?通过出示列强在华工厂的图片,使学生相识到这些企业技术性、管理先进。通过分析课本中的有关表格,使学生相识到,列强的在华企

11、业无论在资金、规模、管理、技术等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因而,在中国近代厂矿企业中占垄断地位,这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在讲完这一部分时,老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资本输出对中国的影响,强调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供应了条件。二、帝国主义干脆的殖民统治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利用动画瓜分狂潮,讲解这一部分内容。区分租界和租借地的不同,使学生相识到,列强在租借地实行殖民统治。三、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提问:在瓜分中国的列强中,缺少哪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会这样?老师要强调美西斗争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斗争,并让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和引用的文字材料。由此让学生

12、相识到,美国不会放弃这一侵略时机分析“门户开放”政策内容,并思索:“门户开放”政策是为了保持中国的领土完整和行政完整的的说法是否正确?从而使学生分析得出“门户开放”政策的作用。应引导学生思索:在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前,美国有无独立的侵华行为,是如何侵华的?它追随哪些西方强国,为什么?为什么在19世纪末不再追随他国?由此,使学生相识到,此政策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记。 教学设计思想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探讨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探讨问题,适当介绍与教学相关的资料,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瓜分中国的狂潮 高一历史上册复习资料:瓜分中国的狂潮 一、背景

13、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更加猛烈。 2.中国在甲午斗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倒戈政策,大大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 二、表现 1.进行资本输出 (1)争做债主 概况:清政府为偿还对日赔款和“赎辽”费用,大借外债。其中,数额最大的是向俄法、英德的三次借款。 借款特点:第一,具有很强的政治奴役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向中国施加政治压力。其次,通过借款限制中国的海关与财政。再次,以借款作为长期限制中国主权的手段。其次,借款利息高,超过本金的一倍半左右。第三,回扣盘剥之重,是国际债务史上罕见的。 危害:列强通过借款,限制了清政府的海关和财政收入。 (2)抢夺路权

14、概况:法国首先在中国西南抢得铁路修筑权;接着,俄国在中国东北强筑铁路;列强纷纷抢夺中国路权。 影响:修筑并限制中国的铁路交通大动脉,便于列强从军事上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拒,从经济上掠夺中国的财宝,其势力还深化中国内地。 (3)建立厂矿企业 特点:资金足够,规模大,技术新,管理先进,产量高,成本低;拥有种种特权;在中国近代厂矿企业中,居于垄断地位。 危害:列强通过开办企业,大量掠夺中国资源,占据中国市场,严峻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2.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1)概况 德国首先强租胶州湾,把山东划作势力范围。 俄国强租旅顺和大连湾地区,把长城以北和x疆划作势力范围。 法国强租广州湾,把两

15、广和云南划作势力范围。 英国强租“新界”和威海卫,把长江流域、云南和广东划作势力范围。 日本割占台湾和澎湖列岛,把福建划作势力范围。 (2)实质:是列强掠夺中国的高峰,是中国走向殖民地的过渡形式。 (3)影响: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峻危机。 1.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主要表现及对中国造成的影响 在经济上,列强加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通过做中国的债主,在中国修筑铁路,开办厂矿等形式,逐步限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阻碍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扩大了在华的侵略势力。 在政治上,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这些势力范围和租借地事实上是中国由半殖民地向殖民地过渡的形式,中国面

16、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峻危机,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历史关头。 2.今日我国政府引进外资与19世纪末清政府贷款的不同点 从背景看,清政府的借款是在帝国主义加大对华进行资本输出的状况下进行的,当时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而今日我们引进外资是在中国成为主权国家、人民当家作主的状况下进行的。 从目的看,清政府借款是为了偿还斗争赔款、“赎辽”费用以及满意帝国主义资本输出的要求;今日我们引进外资是为了弥补我国资金的不足,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 从性质看,清政府的贷款附有苛刻的政治条件,是奴役性的贷款;今日我们引进外资是在同等互利的原则下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 从影响看,清政府的

17、大借外债,使列强进一步限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而今日我们引进外资有力地促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 高三历史教案: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缘由 (1)19世纪70年头起,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向帝国主义过渡,出现了政治经济新的不平衡,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 (2)甲午中日斗争的惨败及清政府奉行的倒戈政策的消极影响。 1.对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方式特点改变的相识 一是在中国的资本输出代替了以商品输出为主的侵略方式。这符合了帝国主义阶段向全世界输出过剩资本的特征,而且资本输出比商品输出更加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掠夺。

18、二是由干脆割地改为划分势力范围和强占租借地,1895年三国干涉还辽表明帝国主义国家选择共同瓜分中国的道路的。 帝国主义国家采纳在中国输出资本和瓜分中国的方式,并不意味着侵略的放松,而是适应和更加便利帝国主义阶段西方国家扩张的须要;是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资本输出和瓜分中国的领土,先后程度差异,甚至表现出的冲突,并不阻碍在侵略中的一样利益和一样行动,这就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本质。 2.甲午斗争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侵略形式的改变、缘由和影响 形式改变:战前以商品输出为主,战后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改变缘由: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由于垄断组织的竞争,资本输出日益增大,加之殖民地日益

19、成为它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对海外殖民地掠夺更加猛烈。中国在甲午斗争中战败和清政府奉行的倒戈政策,大大助长了列强掠夺中国的野心。 影响: 在中国开设银行,这些银行成为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的主要工具。帝国主义国家还通过贷款,攫取高额利润,限制了中国的财政,严峻破坏了中国主权。 帝国主义国家纷纷争夺在中国的铁路修筑权,限制了中国的铁路交通事业,使他们不但能更大量地倾销他们的商品,掠夺中国的农产品和矿产资源,而且还便于运输军队以加强对中国的限制。 取得设厂权,在中国开办很多工厂,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攫取了采矿权,从中国掠走大量珍贵的自然资源。造成中国重工业极端薄弱和落后。 资本输出对中国传

20、统的封建经济也起了进一步瓦解作用。 3.关于资本输出 (1)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为获得高额利益对国外贷款和投资。这是帝国主义对外进行经济侵略的突出特征。资本输出包括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它为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建了有利条件。甲午中日斗争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为主的意思是指第一位,甲午中日斗争以后,西方列强在向中国资本输出的同时,还存在着商品输出,但资本输出居第一位。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经济影响:一方面加剧了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落后和贫困,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这些国家和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4.门户开放政策(1899年) (1)

21、背景:19世纪末,美国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一位。美国忙于美西斗争,错过了争夺瓜分中国的时机,须要制定新的对华政策。 (2)内容: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政府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各国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对他国船只、货物运费等不得征收高于本土的机会均等费用。 (3)特点:利益均沾。 (4)影响:是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的标记,从今美国在对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是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侵华的步骤。使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短暂取得表面一样,帝国主义在肯定程度上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使美在华势力大增,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峻。 (1)门

22、户开放政策的影响。 首先,美国门户开放政策是在未通知中国政府的状况下提出的,表明美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尊严。其次,从内容上看,帝国主义同中国签订的条约都是不同等的,外国的既得利益都是侵略利益,美国既然不加干涉,其实质也就是默认破坏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的现实;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实质上是维持中国的低关税率,把中国视为列强的产品销售市场;第三,美国提出这一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美国在华商业利益,把中国变为完整的、稳定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门户开放后,中国成为全部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对象。 (2)门户开放政策同现在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有何区分? 前提不同:门户开放政策是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中国主权沦丧的状况下提出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合作时代,中国政府在中外同等交往,坚持独立自主、自食其力,坚持国家主权的前提下提出的。 性质不同: 门户开放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侵略中国的政策,是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更好地向中国倾销商品,进行殖民掠夺提出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符合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化潮流的。 结果不同: 门户开放有利于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而不利于中国的民族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有利于中国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15页 共15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第 15 页 共 15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