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邻里交往空间的有效性_姚中.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8112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2.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1  邻里交往空间的有效性_姚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21  邻里交往空间的有效性_姚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 邻里交往空间的有效性_姚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 邻里交往空间的有效性_姚中.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摘要 摘要 邻里交往是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城 市住宅演变为多高层集合式公寓、邻里关系日渐冷漠的中国当代社会,邻里交 往作为沟通情感,舒缓情绪的方式之一,更为居民所需要。邻里交往空间作为 住区居民使用频率较高、与日常生活关系较为密切的半公共活动空间,其有效 性理应受到建筑师的重视。 本文在对国内外住区邻里交往空间的实地调研和己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 以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等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已有资料的实例和调研 实例的汇总、分类,找出致使邻里交往空间失效的主要原因,并从空间尺度、 空间归属感、空间边界以及空间多价性等四个方面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设计方法 和建议,以

2、期设计出更为有效的邻里交往空间,为今后的住区设计提供一定的 参考价值。 关键词 :邻里交往;交往空间;有效性 Abstract ABSTRACT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is a basic need in urban life, especially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where rapid urbanization, high-rise aggregative apartment buildings and estrangement between neighbors make it even more impe

3、rative as one of the way for residents to maintain relations and ease tension.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space is frequently used semi-public activity space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daily life. Its effectiveness, therefore, should be emphasized by architects. The thesis tries to sort out major re

4、asons for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failure through col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of survey cases and existing documented cases on the basis of field survey and existing research materials, as well as architectural, environmental-psych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theories. It also proposes design meth

5、odologies and other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pace measurement, spatial sense of belonging, rims of spaces and space multivalence, with a view to designing more effective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spaces and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future community design. Key Words: neighborhood c

6、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space; effectiveness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 . 5 1. 1研究动机 . 5 1.2研究意义 . 5 1.3研究现状 . 6 1-4研究方法 . 7 1. 5论文的组织结构 . 8 第二章邻里交往空间及其有效性概念辨析 . 9 2.1邻里交往空间的概念 . 9 2. 1. 1 邻里 . 9 2. 1.2邻里交往 . 10 2. 1.3邻里交往空间 . 11 2.2邻里交往空间有效性的概念 . 12 第三章邻里交往空间有效性的影响要素 . 14 3. 1可达性 . 14 3.2偶遇几率 . 18 3.3舒适度 . 22

7、 3.4可见性 . 24 3.5小结 . 27 第四章邻里交往空间失效的主要原因 . 28 4. 1空间尺度不适 . 28 4. 2空间归属模糊 . 30 4.3住宅边界生硬 . 32 4.4空间缺乏多价性 . 35 III _ _ 4. 5小结 . 37 第五章完善邻里交往空间有效性的途径 . 38 5. 1控制邻里交往空间尺度 . 38 5. 1. 1适合交往的距离 . 38 5. 1.2交往空间单元的划分 . 39 5. 1.3同一空间中的多重距离 . 42 5. 1.4实例:几何量度适当的邻里交往空间 . 43 5. 2明晰邻里交往空间归属 . 47 5.2. 1明确的围合方式 . 4

8、8 5.2.2清晰的空间层次 . 49 5.2. 3改造的权限和激励 . 52 5.2.4实例:具有清晰归属的邻里交往空间 . 53 5.3丰富住区中的住宅边界 . 55 5.3. 1阴角空间 . 56 5.3.2边界上的支持物 . 57 5. 3. 3柔性边界 . 59 5.3.4实例:生动的住宅边界 . 61 5. 4赋予邻里交往空间多价性 . 62 5. 4. 1空间的多价性 . 63 5. 4.2细部的多价性 . 65 5.5小结 . 66 棘 i 吾 . 68 参考文献 . 69 图片索引 . 70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4 IV 第 1 章 绪 论 第一章

9、绪论 1.1研究动机 从旧石器时代起,人类便以聚居的生活方式组织着自己的社会体系,社会 生活中的各类交往行为便是维系与发展社会关系的重要活动。人类在交往中获 取信息和启示,通过交往来组织生产和生活,一直发展到今天。可以说,交往 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 生活中的交往行为通常因不同的交往对象发生改变,众多交往行为相互作 用形成了一个社会交往结构,而住区内的邻里交往是整个社会交往结构中的重 要组成部分。邻里交往靠近人们的居所,最方便地满足了人们的交往需求。同 时,丰富的交往活动还能起到维持良好的邻里关系,活跃住区生活氛围,保障 住区生活安全和激励住区自我更新等社会作用。故而邻里交往一向受到住区

10、管 理者以及社会学家们的重视,也成为衡量住区居民居住品质的标准之一。 作为居住环境的设计者,建筑师一直为营造一个良好的邻里交往环境不懈 地努力着。马丘比丘宣言 ( 1977年)就曾指出: 我们深信人们的相互作用与交 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和住房设计必须反映这一现实。 在当代住 区中,建筑师均设计了交往空间供居民使用,然而根据调查,在目前我国新建 的居住小区中,邻里交往只在少数住区中呈现出良好的状况,多数住区中的邻 里交往依然未得改善,邻 里交往空间并未按照建筑师的设计意图发挥作用,有 的甚至被荒废,或者被不合理的占用 投入了成本却没有带来回报,主观设 计的交往空间失效带来了空间资源的

11、浪费。 为什么有的邻里交往空间可以很好的发挥效用,有的却不行?如何使邻里 交往空间具有有效性在空间资源紧缺的中国当代社会中是一个亟需研究的课 题。 1.2研究意义 住区内邻里交往空间受到建筑师的关注,然而,作为邻里交往所依存的环 第 1 章 绪 论 境,仅仅划分出一块场地是不够的,这块场地在住区中的具体位置,与周边空 间的联系,以及该场地的空间尺度等诸多因素都影响到它的使用效率,决定了 这块场地中能否真正地发生邻里交往。如今,中国大城市空间资源紧缺,从空 间有效性的角度去研究邻里交往空间,在提倡珍惜和节省资源的当今社会亦具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3研究现状 对于邻里交往空间的有效性,之前的学

12、者并未做出专门的论述。此课题通 过分析人对客观空间环境的感受来研究邻里交往空间设计方法,是一个环境心 理学和住区公共空间设计紧密联系的综合性论题。 环境心理学是涉及人类行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应用科学。其研究的是 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 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萌芽和成长, 1960年,林奇 ( K. Lynch)和他的学生们在麻省理工学院分析了城市空间直觉, 出版了城市意象 Kltnage of the City) 书。 1963年,契曼耶夫 (S. Chermayeff ) 与亚历山大 ( C. Alexan

13、der)所著的共有和私有 ( Community and Privacy) 研究了空间中的交往模式,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可以通过科学分析完成并 与空间形式有对应的关系。随后,索莫 ( R. Sommer)于 1969年完成了个人 空间 ( Personal Space)重点讲述了私人空间设计方面需要考虑的行为要素。 1971年,一部重要的著作交往与空间( Life Between Buildings)由丹麦建 筑师盖尔 ( J. Gehl)完成,其主要研究了人们的户外活动以及影响他们的种种 物质条件,在客观环境特性对社会性活动的质量及人心理活动的影响方面,做 出了难以替代的权威性论述。随后,

14、 1974年坎特 ( D. Canter)的建成环境和 心理学 ( Psycholog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与 1980 年由布劳德本特 (G. Broadbent)等人所著的建成环境中的目的和行为 KMeaningand Behavior in the Built Environment)深入的探讨了既有空间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 影响。建筑师和心理学家对环境与行为之间关系的归纳和总结,为本文的研究 提供了理论基础。 当然,本文具体讨论的是如何设计住区内的交往空间,除了环境心理学方 面的著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外,社会学、建筑学上研究居住建筑发展脉 络和住区 6

15、第 1 章 绪 论 交往空间的著作,为本文提供了大量值得参考的建成实例和空间设计方法。 1961 年,雅各布斯 ( J. Jacobs)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The Death and Life of Great American Cities)虽聚焦于如何激发城市的活力,但对邻里问题亦非常 关心,该书很多章节涉及人们在临近居住区的环境中 主要是街道上 的 交往问题。凯乐 ( S. Keller)于 1968年著写的城市邻里单元通过对城市 邻里的调研,从个人在城市中的活动模式开始,探讨居民对其邻里环境的感知、 范围、满意程度、要求等方面的问题。交往与空间的作者盖尔亦于 1980年 和 19

16、86年 分 别 发 表 了 居住街区的环境 ( The Residential Street Environment)与居住街区的柔性边界 ( Soft Edges in Residential Streets), 作者把目光集中于住宅街区,在一个较小范围延续了其交往空间设计理论并进 行了更加精确的讨论。 1997年,赫茨伯格 ( H. Hertzberger)完成了建筑学 教程 ( Lessons for Students in Architecture),其中多个章节,均以其个 人设计的住区为实例,讨论了具体的邻里交往空间设计方法。1999年,路德林 (D. Rudlin)与福克 ( N.

17、 Falk)在营造 21世纪的家园 可持续的城市邻 里社区 ( Building the 21st Century Home : The sustainable urban neighborhood) 书中描述了英国住宅在前两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对时下的邻 里社区模式提出了可能和要求,书中阐述了如何建立一个生态而又友善的邻里 社区。在国人撰写的专著中,由吕俊华等人 2003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城市住宅: 1840-2000从政治、社会、经济和建筑学的角度详述了中国城市住宅的发展, 归纳了人们对住宅及住区环境要求的变化,对本课题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4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主要为现场调研和资料搜集

18、,并对得到的实例进行整理分类, 最终归纳出使邻里交往空间具有有效性的设计方法。 自 2007年 6月起,笔者对国内 外新老住区中的邻里交往进行了调研工作, 调研方法包括:观察居民邻里交往行为、空间组织关系现场踏勘和图绘以及摄 影记录工作。随后,进行资料搜集,搜集对象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论文的 理论依据,根据环境心理学和空间设计理论,提出了影响邻里交往空间有效性 的基本要素。二是论文的实例材料,把书本实例和调研实例进行汇总,同时将 实例中的邻里交往空间进行有效和无效两大类的正反例分述。最后,在其他正 7 第 1 章绪论 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得出结论,这使得文章提出的完善邻里交往空间有 效性

19、的设计方法更具针对性。 1.5论文的组织结构 8 第二章邻里交往空间及其有效性概念辨析 第二章邻里交往空间及其有效性概念辨析 2.1邻里交往空间的概念 2. 1. 1邻里 邻里 是常常出现在新闻、社论中,人们耳熟能详的词语, 邻里关系 邻里社区 更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究竟什么是 邻里 呢?辞海中 对 邻里 的解释是: 1、指家庭所在的乡里, 2、在社会学中指同一社区内彼 此相邻的住户自然形成的初级群体。其成员以地缘相毗连,具有互动频率高, 共同隶属感强的特点,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血缘与地缘交错的社会关系 1。 图 2-1-1城市中的邻里 杜塞尔多夫 .德国 邻里由居住地相邻的住户构成,此初级

20、群体的规模不但和当地行政机构对 亍住户的管理方针相关,亦与住户间是否能真正的发生社会关系相关,故很难 有一个定数,典籍里面的记载亦是 大相径庭。我国古代的周礼曾有 五家 为邻,五邻为里的说法,先秦便以 25家为一里,其他古籍中也提到了 八家 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 、 一里八十户 、 百家为里 3。 建筑学领域中,对邻里的范围界定曾有较为深入的探讨。 1929年,佩里 ( C. 出自辞海, P1287, 上海辞书出皈社, 1999年。 出自周礼 “ 地官 “ 遂人。 分別出自尚书大传、公羊传 “ 宣公卜五年、管子 “ 度地。 第二章邻里交往空间及其有效性概念辨析 Perry) 1提出了 邻里

21、单元 ( Neighborhood Unit),这是 邻里 思想在近代 城市规划理论中形成一个重要概念,意指城市中一个比较小、可识别、低层次 的单元,其中设有满足日常需要的服务设施,并存在于居民的住宅和城市之间 2。 邻里单元的大小以一所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进行控制,一般约 5000人左右, 较小的为 3000-4000人 3,相当于 1000-1500户。然而,针对具体住户来说, 邻 里单元 作为一个城市规划学概念,其范围过大。通过 1970年的研究,英国学 者李 ( T. LEE)认为邻里规划应考虑两大层次,即作为城市单元的 邻里和作为 社会交往的邻里,后者规模应小于 500户 4。 对于

22、一般居民来说,能感受到批次间接近关系的邻里一般不会超过 15家; 而在150户内,人们还能互相知道彼此的姓名;范围扩大到 300户,同龄的孩 子有互相熟识的可能性;直至 500户,住户还能有可能因为是邻里而发生社交 关系和社会活动。一旦超过了 500户,即使是小孩之间也无法认识,这个层次 的城市邻里单元,主要是为城市规划中合理安排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依据,己经 不可能作为研究社会交往的框架 5。本文讨论的邻里范围仅限定在 150户以下, 以便针对物质环境对邻里交 往的作用进行研究。 2. 1.2邻里交往 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 交往 的解释为: 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 人们之间所产生的那种建立和发展

23、相互接触的复杂和多方面的过程。 通俗地 说,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接触,传递信息和情感的行为活动。交往行为常常 伴随其他活动同时发生。 交往表现为很多的接触形式,建筑师盖尔 ( J. Gehl)6在交往与空间 ( Life Between Buildings)中,归纳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强度。邻里交往的接触形式可 概括为视听、打招呼、交谈、互助及从事同一项活动,多发生于户外,它们主 要是位于强度序列表下部的低强度接触。 1科拉伦斯 “ 佩里 ( Clarence Perry, 1872-1944),美国城市规划师 :详见环境行为学概论, P45,李道增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年。 7详见居住区

24、规划与环境设计, P14,白德懋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年。 4详见环境行为学概论, P57,李道增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年。 5详见环境行为学概论, P57,李道增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年。 6扬 “ 盖尔 ( Jan Gehl, 1936-,丹麦建筑师,著有交注与空间 ( Life Between Buildings: )、 公共空 间“ 公共生活 ( Public Space Public Life)。 10 第二章邻里交往空间及其有效性概念辨析 同时,盖尔把户外活动分成三种 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 会性活动。必要性活动指那些人们必 须参与的活动,多

25、少有点不由自主, 比如上班、上学、候车等,其在各种 条件下都会发生,和外部环境关系不 大。自发性活动则只有在个人有参与 意愿,并且在时间、地点可能的情况 下才会产生,比如散步、驻足观望、 晒太阳等,这些活动就特别依赖外部 物质条件。社会性活动由前两种活动 发展而来,指的是在公共空间种有赖 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包括儿童游 戏、互相打招呼、攀谈等。社会性活 动通常由于人们处于同一空间,或相 互照面、交臂而过,或者仅仅是过眼 一瞥而发生,可以由一个浅层次发展 到一个较深的层次。建筑师和规划人 员能影响到人们相遇以及观察和倾 听他人的机遇,所以社会性活动的促 成和空间环境密切相关。邻里交往属 于社会

26、性活动,并且大多由个体自发 性活动发展而来。 2. 1.3邻里交往空间 人的交往是无处不在的,邻里中的所有活动空间中都可能发生邻里交往, 这包括了楼梯道、住宅走廊、住区道路、近宅绿地、休闲长廊、游戏场、空闲 停车位、平屋顶等等空间。 然而如果直接把发生邻里交往的空间通称作 邻里交往空间 ,却又是欠妥 的。举例而言,邻居串门是一种邻里交往行为,这常常发生在住户的客厅中, 图 2-1-3邻里交注 第二 章邻里交往空间及其有效性概念辨析 然而并不能说客厅是一种邻里交往空间。因为客厅这类空间的私密性等级不同 于一般邻里交往空间。 空间私密性等级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密空间。 公共

27、空间对整个社会都是开放的,只要遵守一般的社会规范,所有人可以都可 以使用它,比如公园、火车站、体育馆、酒吧等。相较之下,半公共空间虽对 大多数人幵放,但只有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经常使用,比如公寓的走道、组团内 部的绿地、大楼的门厅、公用教室等。至于私密空间,则只对一个或若干人开 放,比如卧室、浴室、办公室等。很显然,上文提及的住宅客厅属于私密空间, 而邻里交往空间则是一种半公共空间。 故而邻里交往空间可以定义为:位于邻里范围以内,为交往活动提供可能 的半公共空间区域。邻里交往空间通常不会单独存在,一个用作邻里交往的空 间也可以承载其他不相妨碍的功能。 2.2邻里交往空间有效性的概念 无论古代还是今

28、天,城市还是乡村,只要人们聚集居住的地方,就会有邻 里交往空间。如今,邻里交往受到社会变化的冲击而不断减少,但是建筑师在 设计住区时,仍然不忘留出交往空间。可是,在很多的住区,特别是我国飞速 建设的众多住宅小区之中,邻里交往空间没有促使交往发生,这主要包括下面 三种情况:一、空间闲置,指的是一块邻里交往空间无人问津,不可能有任何 交往发生。二、丑陋利用,指的是邻里交往空间的利用缺乏美感,例如用来堆 放杂物或者垃圾,这种利用不但没有发挥邻里交往空间原本的作用,而且会影 响周围其他空间。三、过度利用,指的是邻里交往空间被超常规利用,例如私 人搭建或者占用,这样的利用并不见得不美观,也对特定住户群体

29、有着明显的 作用,却损害了他人使用 此空间的权益。 不同于上述情况,一个邻里交往空间若能提供一块适合活动的场地,同时 可以吸引和促进人们去使用它,让人们在闲暇时能够想到它,并愿意停留在其 中进行交往活动,那这个邻里交往空间便是有效的。当代住区设计中亦有很多 有效的邻里交往空间,比如柏林的利马住宅区 ( Lima Housing)的半圆形内院, 建筑师别出心裁地在其中设计了一个月牙形沙坑,由于能吸引小朋友玩耍,它 成为了周边居民关注的焦点,沙坑周围许多精心布置的小场地也被充分的利用, 第二章邻里交往空 间及其有效性概念辨析 同时,住户愿意很细心的照料和改造这个空 间,使得它时刻焕发出一种生命力。

30、又如阿姆 斯特丹维斯帕街学生宿舍 ( Weesperstraat Student Accommodation)的外廊,其相较一 般的走廊要宽敞许多,中心有一排长椅吸引了 住户去利用它们,学生们常常围绕在长椅周围 活动和聊天,长椅不仅可以供人坐着眺望远 方,足够的宽度也使之常常被当作桌面,而其 本身还是走廊的灯箱。这样的设计在宿舍这种 人均空间较小的建筑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 用,相对于交通的功能来说,这个走廊的交往 功能 无疑更吸引住户的关注,学生喜欢走出宿 舍,利用这个空间,其作为邻里交往空间是有 效的。 综上所述,如果一个邻里交往空间可以吸 引居民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在此空间邻里交 往多次重

31、复发生 ,这个邻里交往空间便具有有 效性。反之,如果一个邻里交往楚间并不能促 进甚至是抑制交往行为,其便失效。实际上 , 一个住区中潜在的邻里交往空间非常之多,它 们不可能都是有效的,但由于当今城市空间资 源紧缺,建筑师应当让尽可能多的邻里交往空 间具有有效性,使得投入的空间成本获取最大 的利益。 图 2-2-1利马住宅区中的居民协作改善环 境 ,柏林 ,德国 图 2-2-2维斯帕街学生宿舍外廊,阿姆斯特 丹,荷兰 13 第三章邻里交往空间有效性的影响要素 第三章邻里交往空间有效性的影响要素 若要邻里交往空间具有有效性,并非只需关注空间的一个特点或者一处设 计。邻里交往空间是否可用、适用,以及

32、它是否能受到住户的关注和青睐,是 由以下要素共同决定的。 3.1可达性 人们上班、上学属于必要性活动,无论学校或工作地点多远,也必须要前 往那里。而邻里交往却不同,其源于自发性活动,如果邻里交往空间不能方便 地到达,那么住户使用它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可达性是邻里交往空间具有 有效性的先决条件。 居民去住所附近的一些活动场所主要通过步行。 大量调查表明,对大多数 人而言,在日常情况下步行 400-500米的距离是可以接受的。对儿童、老人和 残疾人来说,合适的步行距离通常要短很多。 1不过在实际情况下, 确定适当 距离的关键不仅是实际的自然距离,更重要的是感觉距离。看上去平直、单调 , 而且毫无

33、防护的一段 500米小道会使人感觉很长、很枯燥。但是,如果这段路 程能给人各种不同的感受,同样的长度就会使人觉得很短。例如道路可以稍有 曲折,使空间更加紧凑,行走的距离就不会一目了然,从而为步行创造出良好 的外部条件。 2 当然, 500米只是一个极限距离,作为邻里交往空间,还要重点考虑主要使 用人群 儿童和老人,故其应该离住户越近越好,公寓楼入口、楼梯间休息 平台、户前小院、住宅边界都是可达性高的场地,均能成为有效的邻里交往空 间。 1详见交注于空间, P141,扬 “ 盖尔著,何人可译,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 2002。 ;详见交往于空间, P141,扬 “ 盖尔著,何人可译,中国建筑工业

34、出版社, 第三章邻里交往空间有效性的影响要素 对于当今的集合住宅,特别是高层住宅楼来说,邻里交往空间的可达性相 比以前的四合院等民宅而言无疑是降低了。虽然有电梯,居民还是不愿意下到 底楼去进行交往活动,这是由于住宅和邻里交往空间的感觉距离过长。对于这 个问题,柯布西耶 ( L. Corbusier) 1在马赛公寓 ( Unite dHabitation at Marseille)中给出了值得参考的解决方法。 马赛公寓于 1952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意图经济地解决战后住房紧缺的问题, 板式的高层集合住宅在当时极为少见,柯布西耶考虑到了传统邻里交往会受到 新居住模式的影响,而做出了相应的策略。建筑师

35、于马赛公寓内部设计了三组 邻里交往空间,使得居民无需下到底楼,在楼内就可以和邻居见面、交谈和共 事,保证了邻里交往空间的可达性。 勒 .柯布西耶 ( Le Corbusier, 1887-1965),法国籍瑞士人,二 15 十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 -。 第三章邻里交往空间有效性的影响要素 第一组邻里交往空间是沿建筑纵轴设置的 内部街道 ,公寓内共有五条, 图 3-1-4 互 字型剖面公寓组合形成的内部街道 图 3-1-5七、八层立体商业街外廊 公共服务的布 4 (人造地而以丨系 7 1安 悛悌 2 mf 3 wKmy:部, f?i B. 咨乐殳电影沙龙 4店铺 5 食 品 供 应 I皞 存 )

36、 6 食品商店 1 胜 M 8 公抟走道 9丨 :作室或 fV坊 10 笾阳 薄板 11屯梯 公共服务的布 W (人造地面以上第 x层 ) 4 店 M 12I/V: 9 X作室或作坊 13洗衣构 1 - m- ; m 丨 4 脔 帘 店 ii电梯 图 3-1-6七、八层立体商业街平面图 16 第三章邻里交往空间有效性的影响要素 每三层一条,约 2.5米宽,对于走道来说非常宽阔。但由于无自然光线射入, 同时街道空间缺乏变化, 内部街道 并未被充分利用。第二组在大厦的七八两 层,这是一条供应生活必需品的立体商业街,其中设有:食品杂货店 ( 鱼铺、 鲜肉铺、猪肉制品店、面包店、糕点店、乳制品店 );

37、 送货上门服务;餐饮服务 (茶室和快餐厅 );及其他各种服务 ( 洗衣店、烫衣店、日用小商品店、理发店、 邮局分理处、药房,还有香烟、报纸和图书店 )。同层还设有旅馆房间。这两层 都是双侧采光,除了有屋顶外,和室外的步行街几乎没有什么两样。它位于大 厦中间层,所有住户都能较方便的 到达。第三组在大厦屋顶,儿童活动室通过 图 3-1-7马赛公寓屋顶平台 一个大坡道与顶楼的托儿所和幼儿园相连。屋顶上设有游泳池、一个健身大厅、 一个体育广场、一条 300米的跑道、一个日光浴场和一个冷餐酒吧,其还是一 个空中花园和观景台,往东看即可远眺蔚蓝的地中海。屋顶阳光充足,活动设 施丰富,吸引了想晒太阳的住户、

38、观景的游客和寻觅游戏场地的孩子们。对于 一层是停车场,二层是机房的马赛公寓来说,屋顶显然比地面的感 觉距离更短。 总体上说,大厦的邻里交往空间具有有效性, 它可以让主妇们不必衣冠楚 楚就可以随意地出现在它内部的街道上,它可以让家长们放心地将孩子们交给 电梯,电梯将负责将孩子们安全而准确地送到学校里,居住在这个当年为普通 人修建的居住单元里的居民们漠视后来一切建筑的风波浪潮,他们已经对这幢 巨大的建筑产生了生活的感情,他们不愿搬迁到可能更加时尚的公寓里,他们 甚至将邻近的街道命名为勒 “ 柯布西耶大街。 1后来与之类似的南特居住单元在 出奇的宁静中完成了建造,对比马赛公寓在建造期间遭遇的长达 5

39、年的谩骂, 侧面反 映出马赛公寓建成后被居民接受的事实。 马赛公寓的实例说明了住宅高度和邻里交往空间可达性之间的矛盾是可以 1详见现代建筑大师勒 “ 柯布西耶,出自文景第 8辑, P74-80,董豫赣著,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17 第三章邻里交往空间有效性的影响要素 解决的,在当代集合住宅为主的住区中,除去中心活动场地外,建筑师应该更 注重在靠近住宅入户门的地方留出活动场地,如门前空间、电梯等候厅、住宅 楼门厅和住宅楼边界,让住户能更方便、省力的到达,创造出有效的邻里交往 空间。 2. 2偶遇几率 邻里交往很多时候不是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行为,而是由个人自发性活 动发展的社会性活动,其发生依赖人们

40、的偶遇。所以,在预想的邻里交往空间 中,邻居能否常常碰面,也决定了这个空间的有效性。 图 3-2-1偶遇引发的交注行为 图 3-2-2户外逗留引发邻里交往 维罗纳,意大利 居民在住所附近散步、休息、运动都会增加与其他邻居碰面的机会,如果 连偶遇都没有,那就谈不上任何交往行为了,而且住在一起的居民会很难互相 了解和认识。偶遇的发生会促使人们停留,停下来与人交谈在一定程度上属于 必要性活动,因为碰到熟人而不打招呼是不礼貌的行为,但是其可以发展成为 更复杂的交往活动,当熟人见面并在相遇之处寒暄时,就形成了交谈的态势。 在户外的逗留时间越长,邻居偶遇的几率就越高,交谈的机会就越多。交往的 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从简短的招呼、问候几句到投机的长聊都有可能。小区的 主要入口、楼梯口时常有人驻足交谈,就是因为这些空间人流量相对较大,住 户偶遇几率高的缘故。 18 第三章邻里交往空间有效性的影响要素 在大城市中,如果从新建的住区走到传统的街巷,人们一定会惊讶街巷中 交往行为如此频繁。住宅门口、树篱两边、庭院入口都是街边人们驻足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