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福建客家土楼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_宋奕孜.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8110 上传时间:2017-10-20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9  福建客家土楼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_宋奕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19  福建客家土楼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_宋奕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9 福建客家土楼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_宋奕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 福建客家土楼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研究_宋奕孜.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摘要 公共居住区是现代城市居民生活的空间载体,而城市社区交往空间是社区空间的 重要组成部分,是属于居住社区内部居民所共有的场所,是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 空间载体。从我国居住状况发展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城市居民对邻里交往空间的需求 越来越迫切。 梁思成先生说: “ 计划一个城市的建筑必须顾及到他所计划地区的历史传统和建 设的传统,保留合理的、有历史价值的、由过去经验所称呼的特征的一切。 ” 福建客 家土楼不论在居住形式、居住规模上都与现代单元式居住小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 此,我们以客家土楼的建筑类型及生活方式为研宄对象,结合类型学的研宄方法,试 图从客家建筑中探寻一条能够适用于现代公共居住区人

2、居环境建设的 “ 纽带 ” ,以弥 补现代公共居住区设计中对环境心理设计的忽视。 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主要研宄内容简述如下: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主要介绍论 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提出论文的研宄方法和思路框架,简述研宄的主要内容和创新 之处。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理论分析和实例调研两个方面对福建客家土楼的交往空 间及其与现代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第三部分解决 问题,通过以上 的调研和分析,针对现有状况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提出有助于 解决现代城市住区交往空间问题的建议。 关 键 词 : 客 家 土 楼 交 往 空 间 公 共 居 住 区 I ABSTRACT Reside

3、ntial area as a carrier of the space in the life of urban residents is organized with lots of community space. And the urban community interaction spa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munity space, which space used as social activities space for residents in residential area and used as a carrier of

4、 the space of cultural life for residents. From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the living condition in China, we can see that,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community association space should be supplied for city residents. Sicheng Liang said that 66to plan a building of the city should consider the tradi

5、tional history and tradi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reserve which characteristics is reasonable, historical value, from past experience. Hakka Earth Building has in common with modern modular residential area in the living form and living scale. Therefore, we through the study on the type and lif

6、estyle of Hakka Earthen Buildings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typology, trying to explore a sui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of modern residential area as a link from the Hakka architecture. And it can make up the neglect on the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n the modem residential design. The diss

7、erta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teps: to discover the problem; to analyze the problem and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the first step, the author will illustrate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subject, provide the methodology and framework of the dissertation and introduce the rese

8、arch subject and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In the second ste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munity space of the Hakka Earth Building and the community space of modern residential area will be organized and integrated through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case study. In the third step, this paper provi

9、des the suggestion which is helpful to solve the problem about the modern urban community space for existing condition. KEYWORDS: Hakka Earth Building; Interaction; Community Space; Residential area 目录 第 一 章 绪 论 . 1 1.1研究的背景与缘起 . 1 1. 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 1. 2. 1交往和交往空间 . 2 1. 2. 2客家土楼 . 3 1.3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3

10、 1. 3. 1环境心理学 . 3 1. 3. 2行为建筑学 . 4 1. 3. 3交往空间理论 . 5 1.4研究现状与相关文献 . 6 1.5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7 1. 6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8 1. 6. 1研宄方法 . 8 1. 6. 2论文框架 . 8 第二章交往空间影响因素的特征与分析 . 11 2. 1 交往空间概述 . 11 2. 1. 1交往空间的构成 . 11 2. 1.2交往空间的特征 . 11 2.2空间环境与交往行为 . 12 2.2. 1空间感与交往 . 12 2.2.2空间距离与交往 . 13 2.2.3空间尺度与交往 . 13 2.2.4空间中的时间与交往

11、 . 13 2.3心理因素与交往行为 . 14 2. 3. 1人对交往活动的心理需求 . 14 2.3.2心理活动对交往的影响 . 14 2. 4 本章小结 . 16 m 第三章客家土楼的积极交往空间模式解析 . 17 3. 1客家土楼的交往空间 . 17 3. 1. 1客家土楼交往空间的构成 . 17 3. 1.2客家土楼交往空间的特征 . 20 3. 2客家土楼交往空间形态形成的影响因素 . 23 3.2. 1客家土楼交往空间形态的自然因素 . 23 3.2.2客家土楼交往空间形态的社会文化因素 . 24 3. 3客家土楼交往空间积极性因素分析 . 25 3. 3. 1公共活动是实现交往的

12、重要条件 . 25 3.3.2居民近似的交往心理需求 . 26 3. 3. 3居民交往活动的连锁反应 . 27 3.3.4交往行为受物质环境影响的程度较高 . 28 3. 4 本章小结 . 29 第四章现代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模式解析 . 31 4. 1城市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的构成与特征 . 31 4. 1. 1中心广场 . 31 4. 1. 2道路空间 . 32 4. 1. 3院落空间 . 32 4. 1. 4垂直交通空间 . 33 4. 2城市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 . 34 4. 2. 1现代功能主义的影响 . 34 4.2.2构成城市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形态的社会因素 . 35

13、4.2.3构成城市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的精神文化因素 . 35 4.2.4城市公共居住区居民交往空间活动调查 . 36 4.3城市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的消极因素分析 . 38 4. 3. 1缺乏主动交往的动机 . 38 4. 3. 2异质性邻里结构关系 . 38 4. 3. 3缺少必要性活动发生 . 39 4.3.4物质环境对交往行为的影响 . 39 4. 4 本章小结 . 40 第五章交往空间秩序重构的设计探讨 . 41 5. 1客家土楼交往空间积极因素的借鉴 . 41 5. 1. 1符合交往心理需求的空间序列关系 . 41 5. 1.2均衡的人口与交往空间比例 . 43 IV 5. 1. 3同

14、质化的积极作用 . 44 5. 1.4交往空间的复合功能及适宜的尺度 . 45 5. 1. 5较为完善的人性化交往关系 . 46 5.2城市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秩序重构的设计探析 . 47 5.2. 1空间结构的合理性 . 47 5. 2. 2交往空间功能的多元化 . 51 5. 2. 3增强同质化心理和归属感 . 52 5. 2. 4可持续性发展的原则 . 53 5. 3交往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 55 5. 3. 1交往空间设计案例 “ 万汇楼 ” . 55 5. 3. 2工业大学宿舍区交往空间改造策略 . 58 5. 4 本章小结 . 62 第 六 章 结 语 . 65 参考文献 66 成果

15、 68 致谢 69 V 第一章绪论 1.1研宄的背景与缘起 交往是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邻里交往是人们沟通交流、抒解情绪的重要选 择之一。伴随着高速发展的城市化水平,公共居住区从曾经开放自然的住屋形式衍化 到现代社会的高密度公寓住宅形式。然而,城市公共居住区的设计师往往将研究和探 索的精力集中于住宅小区的中心活动场地的交往,而作为日常生活中最易于交流的邻 里空间,其空间设计和空间数量往往受到忽视。无视这种邻里交往的重要性,带来了 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比如:社区人际关系淡漠,社区精神缺乏等。 人的喜怒哀乐都是伴随着人们参与交往的条件下发生的,由此可见,保持人与人 之间的良好交往有利于促进身心的健

16、康。为了保持交往,现代人利用科技拓展交往的 手段,出现了电话、电报等新型通讯方式。由此可以看出交往对于人的重要性。可以 想象在一个没有交往活动,没有沟通的社会,人们可能会无法维持必要的生产和生活, 这样的社会也会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意义。公共居住区能否为居民提供适宜活动的交 往空间,会直接影响公共居住区居民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是否能够处理好社区 中的交往空间,对改善社区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社会的 稳步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传统的居住空间向来十分关注邻里交往空间,如上海的里弄住宅,北京的四 合院(大杂院)等。现代居住模式相对传统居住模式已经发

17、生了巨大改变,邻里交往 空间也几近消失。现代公共居住区的建设完全摒弃了对传统居住空间优秀元素的继 承,建设了一大批毫无生活气息的公共居住区空间。城市社区,由于开发建设的时间 过于仓促,建设规模量大面广,资金限制以及开发运营方式等诸多方面的限制,大多 难以针对居 民实际需要进行设计,忽视了居民对社会行为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与社区空 间环境的关系。从而造成社区人际关系淡漠,社区居民对居住环境缺乏认同感、归属 感。传统的空间模式东西被迅速肢解,却不能建立与新环境相适应的内涵。居民因而 失去对现有生活空间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物质生活环境的提高带来的还有社会行为心 理方面的缺失,使人们忽视了邻里关系、情感的传

18、承、传统文脉的延续、可持续性的 发展等问题。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的住区环境使人们精神方面的 “ 贫困 ” 进一步恶化。 通过对中国传统居住空间的深入、开放的研宄与分析,我们或许可以找到 一条改 善当代中国公共居住区建设中所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对中国传统民居形式研宄的 过程中,我们发现一种非常独特的传统居住形式一一福建客家土楼(以下简称客家土 楼)。客家土楼不论在居住形式、居住规模上都与现代公共居住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而这种独特民居形式中蕴涵的良好邻里关系,正是现代住区居民所追求和向往的。针 对这种情况,论文以社区空间环境与社区居民的邻里交往行为基础,从环境心理学和 建筑行为学的角度对城市住宅

19、小区的交往空间进行系统性的研究。 1.2相关概念的界 定 1. 2. 1交往和交往空间 交往,即社会交往。交往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机能,也是一种存在的方式。在中 国大百科全书中对 “ 交往 ” 的解释为: “ 由于共同活动的需要而在人们之间产生的 那种建立和发展相互接触的复杂和多方面的过程。 ” 在社会学词典中是这样定义 的: “ 社会交往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团体或团体与团体之间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 的方式和过程。它是人类社会的特定现象。它既是人类的一种机能,又是人存在的方 式。社会交往是构成社会关系的基础,它显示出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活动过程。 社会交往就其起源而言,可分为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两

20、种类型。它是个体作为社会成 员的心理要求,又是生产实践客观要求的历史产物。 ” 1 交往空间,是指交往行为发生的空间,是能使人们聚居、停留,进而能供其从事 一定活动的户外场所,它包含两方面的因素:一是要有一定形式的物理空间;二是场 所环境中人们的交往行为。行为与空间是相辅相成、不可分离的。行为受到空间形态 的影响和暗示,设计合理的空间环境会促使交往行为的增加,反之会抑制交往行为的 产生。 2 本文中论述的交往空间是指:首先,是指除去住宅内部空间以外的空间范畴。其 次 ,在距离上应位于居民住宅周边区域,是邻里间接触交往较为频繁的区域,如门前 空地、宅间院落、住宅周边道路、配套设施、楼梯间等可供居

21、民停留、驻足、交流的 空间。此外,公共居住区中心广场或中心绿地,运动场等距离住宅较远的公共活动区 域由于活动人群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列入本文的研宄范围。 1杨贵庆主编 .城市社会学 M.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0 2王国胜 .交往空间的秩序重构一一乡村聚落空间对城市住区交往空间的借鉴与探讨 TO-硕士学位论文 , 2 9. 6 1.2.2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指的是分布在闽西、闽南地区,为适应家族聚居而构筑的兼具防御功 能,采用夯土外墙和木梁框架共同承重的大型楼房住宅。 3按土楼外部形态的差异可以 将土楼概括为以下三种类型:方楼、圆楼和五凤楼,此外还包括许多其它形式。 本文中研宄探讨的土楼都是位于

22、福建省境内。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 面:第一,具有一定规模的,外居内聚式的居住格局;第二,以夯土墙体为主要承重 结构的建筑;第三,作为客家家族的族居之所。 1.3论文研宄的理论基础 1. 3. 1环境心理学 环境心理学形成于 20世纪 60年代末,它是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形成以建 筑学、生态学以及其他很多相关的学科为基础。环境心理学主要研宄内容是人与其周 边物质和精神环境产生的关系,并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求符合人们心理需求的环境。 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研宄环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强调它们之间是相互作用、 相互联系的关系。环境心理学的相关研宄成果在建筑方面有极为广泛应用,例如:交 互

23、作用理论、控制理论、刺激理论等。其中在行为与环境关系方面比较著名的理论有 以下几个: 1、场所理论 场所是人们实质环境的内在表现。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的行为包括人的动机、 感觉、知觉、认知再做出反应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和外显行为。作为人与环境的交往传 递机制,认知是关键。对环境认知首先是对空间的认知,根据空间的特性,心理学家 提出向心空间和离心空间的概念,并进而发现空间中的场域性。环境场域是一种有限 的,即有界定的环境空间,是人在其中活动并与人的感知和思维相结合的场域,人的 行为与心理在其中起作用,接近和回避,好似 “ 场 ” 中 “ 力 ” 与 “ 磁 ” 的作用,有人 称此观点为环境场域观。

24、 ” 环境场域既包含物理场,也包含精神场。场域观的提出使 大家认识到对环 境需要进行人与环境关系的整体研究以及对特定环境的具体研宄,并 3黄汉民 .客家土楼民居 M.福建教育出版社 ,1995 3 且指导人们在环境设计中不仅研宄空间的物质形态,还应研宄空间的精神因素。 4 2、生感学理论 生感学的研究是对人在空间中的生理感受进行研宄的学科。主要研宄内容包括对 空间距离、层次的研究,对空间私密性和使用要求的研宄,对空间使用功能和排布方 式的研宄,概念的界定和评价等方面的研宄。 环境心理学的发展为研究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从理论方面证 明对居住环境的研宄是应该与对人的行为的研宄结合到

25、一起的。 1. 3. 2行为建筑学 1977年,美国学者海姆塞斯提出行为建筑学的理论。行为建筑学主要研究人在空 间中的行为特征与建筑空间环境的关系。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行为建筑学更加 偏重于对物质环境与人的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的研宄,并最终将研究结果应用于设计实 践中去,优化和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行为建筑学旨在探讨具体的空间行为理论,以 环境心理学的研宄成果为基础,创建相关的建筑设计方法论 。 。以 “ 人 ” 的需求为中心的行为场所理论作为当时建筑的主流思想,为建筑设计提供 了更加科学的手段。 表 3-01行为科学与建筑设计的结合 图表来源:李道增 .环境行为学概论 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

26、社 ,1999 1、行为场所理论 罗杰 巴克通过研究微观的建筑环境与空间中人的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于 1968 年提出了“ 行为场所 ” 的概念。他通过对人的行为进行观察记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 4于东亮 .住区交往空间研宄 D.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 将人的行为与其所处的物质环境联系起来,研宄其关联性,得出了具体的结论。经过 长时间反复的观察和研究,他认为场所和人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 带有必然性和稳定性的特征。行为场所包含了三方面的因素:首先,要有特定的环境 和 设施;其次,空间中重复的、固定的行为模式;再次,行为模式与环境设施之间的 关联性。 行为场所理论为建筑师的建

27、筑设计提供了分析空间和行为关系的基本思路,是设 计师能够更加深入的探讨建筑设计的过程,而不是凭借以往的经验和想象将设计作品 强加给使用者。 2、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要将行为建筑学的研究成果运用的设计实践中去,首先要对环境中人们的将要或 者潜在的各种活动进行观察和分析。行为建筑学通过不断的摸索和积累,发展了一套 行之有效的观察实验方法和调研手段,包括调查访问、隐蔽观察、问卷调查、人数统 计等,能够系统、精确的获取人们在环境中的活动资料。通过对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 的研宄,为人类生活环境品质的提升找到了科学合理的研宄方法。 1. 3. 3交往空间理论 交往空间的相关理论著作中具代表性理论包括:宜人的空

28、间尺度、丰富的空间层 次、合理的空间领域感、空间的环境设施理论等。 1、 宜人的空间尺度。空间尺度会影响人对空间的感知,进而影响人在空间中的 感受。空间尺度关系的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因此,建筑设计过程中要针对不 同的空间属性而设计与之相对应的尺度,营造亲切宜人的空间感受。 2、 丰富的空间层 次。城市公共居住区中的交往空间需要有与之相对应的空间层 次,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奥斯卡 纽曼提出了 “ 街道一居住空间 ” 的层次理论,这个 理论把空间层次划分为公共一一半公共一一半私密一一私密等渐进式的空间层次。对 较大尺度的空间,还可以根据使用需求进行二次空间的划分,来确保空间的亲切尺度。 3、

29、较强的空间领域感。空间领域的分隔是居民产生归属感的必要条件。院落空 间靠建筑和围墙为合成一个私密性较强的公共空间,这个空间既能够保证小群体的公 共交往,又能保证居民对安全感和私密性的需求,对居民之间的交往有积极的作用。 吴良镛先生从传统四合院的空间领域的分隔获得启示,并在北京菊儿胡同的设计实践 中通过创造空间分隔的领域感来促进交往。 4、 空间中的环境设施理论。通过完善交往空间中的公共设施也能够有效激发居 5 民间的交往。一个空间要吸引居民前去活动,就必须有能够承载居民活动所必需的内 容。公共设施的位置以及数量的选择都应以居民的需求为准则,设施的质量和可达性 对交往的产生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1

30、.4研宄现状与相关文献 随着全球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城市生活中的许多社会活动、公共活动渐 渐消失。人们的生活方式、生存状态有了很大改变,因此,很多国外学者对其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 1、 1968年 , Suzanne Keller在对城市邻里环境感知、范围、满意程度、要求等 方面的调研的基础上,著写了城市邻里单元一书,并通过相关分析论证总结出一 些探讨邻里交往是否有必要存在的方法。指出了城市社区中的生活状态与社会环境存 在着一定的矛盾,尤其是随着交通设施、通信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矛盾的状况将会 进一步加剧。 2、 1977年 ,由纽曼所著的可防卫空间一书,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把居住空 间环

31、境(从住宅到小区)与犯罪行为及心理联系起来作系统性研宄,通过对纽约的五 个行政区住户的材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对美国部分低收入者住宅的调研,撰写了这部著 作。试图通过改进空间环境的状况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的私密性、安全性的需要, 达到减少犯罪事件的发生的目的。 3、 1971年杨 盖尔所著的交往与空间是研究交往与空间关系的一本经典著 作,书中秉承了以行为学研宄中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人们在户外活动的类型、方式, 活动质量、活动要求的了解、分析出发, 从规划 一一 建筑 一一 建筑细部三个层面详尽 论述了日常社会生活对物质环境的特殊要求,提出了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促成人们之间 社会交往的发生。交往与空间运用了

32、大量的调研工作,关注到人们最为平常的曰 常生活,提出了许多创造充满活力并富有人情味的户外空间的有效途径,是最为成功 的有关环境与行为关系研究的名著之一。 5 此外,还有 1977年亚力山大发表的模式语言,通过对大量的人的行为、活动 和常识的调查研宄以及对原始自然文化的观察分析,亚力山大试图建立一种用建筑设 计的语汇去表达比较抽象的人的行为与环境的关系的语言体 系,即模式语言。 5于东亮 .住区交往空间研宄 D.硕士学位论文 ,2007. 3 我国对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的关注也在日益提高。其中, 1985年出版的公共居 住区规划设计一书,对住宅区规划及住宅设计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其中,第五条建 议就

33、是针对公共居住区户外交往空间及其活动而言的。这说明,从那时起就已经对公 共居住区交往空间的设计有所关注。 20世纪九十年代,白德懋教授将心理学、生态学、建筑学、美学等众多学科内容 与公共居住区环境设计相结合,著成公共居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一书,旨在探讨 建设适宜居民活动的公共居住区环境的建设方法。 因此,本文立足于社会学,行为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成果,对 客家土楼的和谐邻里空间加以研宄,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环境的和谐,人自身的和 谐在现代社区交往空间中加以分析和深化。 1.5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从早期城市的出现一直到今天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善,城市公共居住区的空间也在 经历着不断的变化,

34、不断形成自身特有的秩序。城市的发展是受到文化、地域、自然、 经济等很多元素共同影响的,因 此,城市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但是 在整体上还是遵循着一定的客观规律。客家土楼和现代公共居住区的发展都只是人类 文明长河中的一小段片段而已。从客家土楼交往空间发展的片段中去寻找交往空间形 成的积极因素,再将其应用到现代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设计中去,能够弥补现代城市 建设中的很多问题。 公共居住区内部交往比起他社会交往随机性更强,交往活动频繁,受环境条件的 影响突出。交往空间的设计应更加关注使用者在社区内部活动的适宜性和心理需求。 只有通过建筑行为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与空间关系的研宄方法,通

35、过 实际调 研了解人们在空间中的使用状况并反馈到设计中去,才能设计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交 往空间。 7 1.6研宄的方法与框架 1. 6. 1研究方法 论文的研宄采取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手法。对客家土楼与城市公共居住区交 往空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历史背景、行为因素等交往空间密切相关的因素进行 搜集、整理、分析,结合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行为学等相关的理论,总结出一套具有指 导意义的框架体系。 论文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 1、 实地调研 在明确论文方向的前提下,有针对性的拟定考察对象,对调研的公共居住区通过 拍摄、问卷、访谈的形式获取数据和相关资料。笔者于 2011年 8月一 2012年 2月间 进

36、行论文调研工作,调研对象主要为南京各住宅小区,包括商品住宅小区、安置房、 单位宿舍等。 2012年 4月,到福建地区走访永定地区的土楼。调研手段有 :与当地人 进行对话,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礼仪习俗、居住习惯等文化因素。通过拍摄,记录建 筑、村落以及周边环境的情况。 2、 资料收集 在论文框架形成之前,就己经开始通过网络、书籍、期刊等搜集各种理论资料。 包括建筑 行为学、环境心理学、哲学、建筑学等诸多学科的文献资料,还包括国内为 关于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研究的相关成果。通过这些资料的搜集为论文提供相关的理 论依据和佐证材料。 3、 资料的分析和整理 经过前面对理论资料的搜集和有针对性的实地调研,围

37、绕研究中心点对已有资源 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总结出相关的研宄要素,建立相应的理论框架。 1.6. 2论文框架 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主要研宄内容简述如下: 第一部分提出问题,主要介绍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 路框架,简述研宄的主要内容和创新之处。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理论分析和实例调研两个方面对福建客家土楼的交往空间 及其与现代公共居住区交往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整合。 8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通过以上的调研和分析,针对现有状况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 足之处提出解决现代城市住区交往空间问题的基本思路。 下图是论文具体的工作框架: 9 10 第二章交往空间影响因素的特征与分析

38、 2. 1交往空间概述 2. 1. 1交往空间的构成 交往空间是指人与人发生交往活动的空间。首先要有具体的范围,即一定形式的 物理空间;其次是在这个空间内人的活动。因此,只要满足了这两个条件的空间都可 以称之为交往空间。由此可见,交往空间涉及到的范围非常广泛,大到广场、步行街, 小到居室、楼梯间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交往空间。 2. 1.2交往空间的特征 1、 空间功能复合性 交往心理和交往行为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每个交 往个体会根据自身需求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空间。同时,由于受时空组合的系统的影响, 人对交往空间的选择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由于交往行为伴随性的特点,在一个空间中

39、人们发生某种交往行为往往会伴随着其它交往行为的发生。所以说,交往空间往往带 有功能复合性的特点。正是由于交往空间具有功能复合性的特点,在设计中要考虑到 为其提供相应的物质条件与之相适应,对交往活动产生的伴随性活动予以引导和支 持,促进伴随性交往活动的产生。例如:在小区健身空间、儿童游戏区周围往往会设 置座椅,为等待的人群或者看护小孩的大人提供休息、交流的空间。 2、 领域性 在设计中,空间可以看做是由物质隔离体所围合的范围,它在一定 程度上限制和 约束了人在视觉和行为上的活动。另一方面,空间也可以理解为被生物活动所占据的 地方,即空间领域。 斯蒂按照社会组织结构将领域分为三个层次:领域单元(个

40、人空间)、领域组团 和领域群。他认为,按照他的定义,个人空间是受文化因素影响的以个体为中心的物 质空间;领域组团则是包括个体空间和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通道;领域群是指群体重 的个体同时拥有自己所属的其他组团。集体成员也会将个人空间视为自己的领域。以 一个外部空间相对完整的公共居住区来说,整个公共居住区的外部交往空间可以视为 一个领域群,其中的健身区、广场、游乐区、交通空间等为领域组团,个人空间则散 布于领域组团中的各个区域。 因此,空间领域的大小、形状、边界状况以及个人组团所属领域的变化都会影响 到个体的交往行为和对空间的使用。领域观念的形成对居民归属感有重要的关系。 3、层次性 空间的围合程度

41、越高其呈现出的领域感就越强,空间的围合程度越低,空间的领 域感就越弱。领域感较弱的空间其公共性就越强。所以,由于空间领域性的不同会产 生不同的层次关系,形成一定的层次序列。 1977年,美国著名学者纽曼将街道到公共居住区居住空间划分为四层递进的空间 层次:公共 一一 半公共 一一 半私密 一一 私密。通过这种空间层次的递减关系可以对不 同空间的公共性和私密性加以定位。在领域组团中,开放性的公共空间由于只针对公 共居住区内部居民,因而适用人群的数量有限,所以将其定位为半公共性空间。公共 居住区中的广场相对开放,公共性较强。在这一层次序列的另一端是私有空间,私密 性较强。运用这种层级关系,可以清晰的区分并剖析福建客家土楼和城市公共居住区 的不同空间的层次关联,也可以对交往空间的质量和秩序做进一 步的分析。 2.2空间环境与交往行为 居民的交往活动主要分为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