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教育教学课件设计.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810582 上传时间:2019-07-1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边城教育教学课件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边城教育教学课件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边城教育教学课件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边城教育教学课件设计.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边城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小说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京派著名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 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 20 世纪 30 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 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 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 边城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小说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

2、”的美学理想,我们要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通过 学习,我们将感受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诗意的湘西世界,理解作者在这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中所寄寓的人生理想。 在朗读与品味中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边城节选部分的故事情节平淡如水,具有散文化和诗化的 风味,笼罩着浓郁的写意色彩。语言凝练,清新,简约,典雅,而又具鲜明的地方性。字里行间弥散着生活特有 的氛围、意境的文字,小说中可以说到处都是。 (二)教学对象分析 高二学生在此之前,刚刚学了两篇小说的小说,对小说阅读中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的基本知识有 了一定的掌握,已有对文学作品初步

3、感知能力, 但对文本品味鉴赏的自觉性不够,缺少的是鉴赏力和感受力。再 加之阅读面有限,对小说的时代背景,人物经历知之不多,所以对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小说主题的把握有 一定的难度,本节课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阅读、欣赏、感悟以及运用所教的方法解决小说鉴赏的平台。 (三)教学环境的分析 本节课教学设计为小说阅读鉴赏教学,教学环境为多媒体教室。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调动学生情绪、 激发学生情感,利用 ppt 课件一直观呈现的 形式辅助教学,通过湘西风景的图片展示,泛读与精读结合,歌曲欣 赏等方法,让学生走进文本,品读欣赏,进而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

4、)(一) 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 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培养语言鉴赏能力并认识翠翠、爷爷等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2通过分析环境描写来把握文章的主题。 (二)(二) 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 1.泛读与精读相结合,以学生的阅读发现为线索,教师的阅读提示为指导,培养学生整合阅读信息的能力。 2阅读兴趣的激发与阅读结论的归纳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对作品的阅读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通过解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师生共同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三、教学重点三、教学重点 、难点:

5、 1、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风俗美、人情美。 2、品味学习小说中诗一般的语言。 3 3、 剖析古老的风俗习惯、质朴的人物性格,探究出作品的主题 四、教学方法四、教学方法 1、自读讨论法 2、诱思探究法 3、读写结合法 4、 “查阅资料自主阅读讨论协作品读研究领悟升华”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流程图(一)教学流程图 (二)(二)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猜一猜一、导入新课:猜一猜 有一位作家,我国著名作家汪曾祺对其有这样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有 一部作品,美国学者金介甫曾盛赞其为“是世界上好多文学者要看的,而且要给自己子女

6、看的”。 问:这位作家是谁?这部作品是什么?问:这位作家是谁?这部作品是什么?(以猜谜的形式导入,创设情境,既注重对学生就有知识与经验的唤起,又激发学生强烈进入文本的愿望,把大家的注意力凝聚在一起。 )二、作家介绍及解题二、作家介绍及解题 1 1、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现代作家。1927 年参加“新月社”,曾任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 。作品着力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朴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 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他的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 说边城、长

7、河是其中的代表作。边城的创作动机: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注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 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2 2、边城边城解题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 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 淳朴民风的怀念。(对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进行剪辑,用

8、课件快速演示。 )三、三、边城边城情节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 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儿子傩 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 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 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弟弟和排遣心中苦闷,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 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

9、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 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补充资料:湘西风景展示:图片配解说词(见补充资料:湘西风景展示:图片配解说词(见 pptppt) 1、展示图片,激发对边城的美的情感 2、齐读: “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我轻轻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 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 !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

10、它的黑色鸬鹚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 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向下流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投影、配乐、朗诵:(投影、配乐、朗诵:这是沈从文先生写给他的夫人张兆和女士的一段话。从这段文字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让我们感受到沈从文先生对边城炽热的爱。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着重从风景、风俗、人情三方面来探究边城的环境描写,进而把握文章的主题。)四、泛读课文,四、泛读课文,整体感知整体感知 1、读课文,叙述情节 课文节选的三六章提到几个端午节?先写的是哪个端午节? 概括每个章节的的大意: 2、 边城中的人们是生活在一个怎样的

11、环境中?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可划在书上) 3、读课文,画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从中选出一个词来概括本文自然风景 乃至整个环境的特点。(本环节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特定信息的筛选能力,语言的概括能力。 )四四、精读、精读课文,圈点勾画课文,圈点勾画小说环境包括自然风景、社会风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情) ,本文的环境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景上, 还体现在风俗美和人情美上。请分别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分析总结。 自然风景: 风俗方面: 人情方面:(个人勾画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五、合作探究环境描写五、合作探究环境描写 风景美风景美 请同学们找出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说说这些景物突出

12、了边城的什么特点? 提示问题: 1、两省接壤处,十余年来主持地方军事的,注重在安辑保守,处置还得法,并无变故发生。水陆商务既不至于受 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影响,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这些人,除了家中死了牛,翻了船, 或发生别的死亡大变,为一种不幸所绊倒觉得十分伤心外,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永 远不会为这边城人民所感到。 问:描绘了怎样一幅美景?问:描绘了怎样一幅美景? 2、河边站满了人,四只朱色长船在潭中划着,龙船水刚刚涨过,河中水皆豆绿,天气又那么明朗,鼓声蓬蓬响着 ,翠翠抿着嘴一句话不说,心中充满了不可言说的快乐。 问:豆绿的水又是怎样一种美?问:

13、豆绿的水又是怎样一种美? 3、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的薄雾。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 的想头,- 问:落日白云构成一幅怎样的风景画问:落日白云构成一幅怎样的风景画 ? 4、到了家边,翠翠跑回家去取小小竹子做的双管唢呐,请祖父坐在船头吹“娘送女”曲子给她听,她却同黄狗躺 到门前大岩石上荫处看天上的云。白日渐长,不知什么时节,祖父睡着了,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 问: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情感?问: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和情感?这是一幅非常和谐、非常恬美的画面,唢呐悠悠,白云悠悠,带着祖父的祝愿,载着翠翠的情愫

14、;然后“守在船头的祖父睡着了,躺在岸上的翠翠同黄狗也睡着了”;人与自然浑然一体,寂静、淳朴、伤感、美丽。这是作者的家园,是他的世外桃源,是他魂牵梦萦的湘西热土。 补充资料:体会风景美(补充资料:体会风景美(pptppt 展示)展示) 1、天已快夜,别的雀子似乎都在休息了,只杜鹃叫个不息。石头泥土为白日晒了一整天,草木为白日晒了一整天 ,到这时节各放散出一种热气。空气中有泥土气味,有草木气味,还有各种甲虫类气味。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 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 2、黄昏照样的温柔、美丽和平静。但一个人若体念或追究到这个当前的一切时,也就照样的在这黄昏中会有点儿 薄薄的

15、凄凉。 3、“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 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黄莺嘘嘘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 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七、小结七、小结 啼声婉啭的虫声、繁密的蒿草、美丽的黄昏、如银的月色、肥大的虎耳草其景如画,美不胜收。这些又都 随着人物感情世界的波动而自然展开。或是以黄昏的温柔、美丽和平静,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落寞 、薄薄的凄凉;或是以柔和的月光、溪面浮着的一层薄薄的白雾、虫的清音复奏,烘托翠翠对傩送情歌的热切期 待,以及少女爱情的纯洁和朦胧。美景与人物心

16、境密切联系。 景物描写不仅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场所,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而且衬托了人物美好的精神世界。 环境美、人性美,这是相得益彰,相互表现的。 八、作业:完成八、作业:完成三维设计三维设计基础训练部分。基础训练部分。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风俗美:一、合作探究风俗美: 1、风俗美具体表现在哪几个节日里?这些习俗透露出边城人怎样的生活氛围?请同学们结合文章谈一谈?P14.端午节: 龙舟赛 捉鸭子比赛这官民同乐的龙舟赛,展现的就是湘西民众的热血性格,团结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P19.中秋、过年: 月下对歌、狮子龙灯、放烟花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

17、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2、作者为什么偏偏详写端午节的风俗而不写中秋或过年?端午最能表现湘西风俗人情美,它能展现出风土人情、各色人物等等。中秋的月夜固然是引人歌唱的好时候,但中秋太幽静,它是属于老人的,是闲静休息的节日,总不如沈从文心中热闹的充满朝气的端午吸引人;新年热闹的朝气是有的,但新年太粗犷,到处都是如雷如虎的鞭炮声,又总不及端午那清新的水汽让人神往。详写端午的风土人情,有热闹的河街,有竞赛的龙舟,有年轻力壮的桨手,还有骚动迷人的鼓声。端午具备了沈从文所看重的特质:年轻、活力、热闹、清新。端午正是青年的力与美的展示。小结:这些习俗突出的都是一

18、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 记诗意生活相类似。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这样的风俗,带有与民同乐的意味,更衬托出边城人和睦安乐的风貌。 二、合作探究人情美二、合作探究人情美 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把握文章表现的爱的主题,体会作者构筑的爱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问: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问:在边城这样诗意祥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了一群怎样的人呢?他们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先看看作 者写了哪些人?者写了哪些人? 明确:翠翠与傩送;翠翠与爷爷;爷爷与过渡人;爷爷与老熟人;顺顺

19、与儿子(一)翠翠与傩送(一)翠翠与傩送爱情爱情 请同学分角色朗读 P18 翠翠与傩送的对话。 1、从刚才的朗读中可看出翠翠对傩送的初次印象怎样?(语言、神情) 2、傩送有没有生气?请同学谈谈傩送是个怎样的人?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动作、神态) 3、翠翠对傩送的印象有没有变化?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心理)(二)翠翠与爷爷(二)翠翠与爷爷亲情亲情 爷爷与翠翠间的亲情,文中是怎样描写? 1、爷爷对翠翠的感情? P16 2、翠翠对爷爷的感情? P22 3、在另外一件事上,爷爷没有弄明白翠翠是怎么想的,并且祖孙二人似乎真的是有那么一点隔阂了,大家明白是 什么事吗? P20 4、谁也不明白另外一个人的

20、记忆所止处”,怎么理解?(三)爷爷与乡邻(三)爷爷与乡邻友情友情 1、爷爷与“老熟人” 问:文中是怎样描写爷爷与“老熟人”的关系的?两个寂寞的老人,一辈子的老交情,端午节,别人都在图个热闹,他们却找了个清净之地,无拘无束,自由自 在,喝杯雄黄酒,来个一醉方休。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他们之间的这种纯朴的友情怎不令人羡慕呢?2、爷爷与过渡人第六部分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个人乘船过河后,一定要给钱,而爷爷却坚持不肯收,为此两人还起了争执。爷 爷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礼轻仁义重”,虽然他不肯收人家的钱,但他还是领了这分情。(这 里的人情非常淳朴、厚道) 3、爷爷与顺顺 龙头大哥顺顺:“凡

21、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 扶危济困、乐于助人) 送鸭子、粽子给爷爷(慷慨大方) 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这里生活了一群多么淳朴、善良、可爱的人啊!翠翠与傩送之间纯洁的爱情、翠翠与爷爷间纯真的亲情、爷 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爷与乡邻之间纯朴的友情,总之,小说给我们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纯的民风,至善至美的人性。这就是作者营造的 “世外桃源世外桃源” ,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这就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22、 三、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三、请用一个字(或一个词)概括边城的特点,你会用一个什么字(或词)呢? 美:边城山美、水美、人更美。 爱:通过爱情、亲情、友情“为人类爱字作一度 恰如其分的说明”。 纯:边城民风纯朴,边城人心地纯洁。 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 自然:这里的人善良、勤劳、质朴、真实、自然,毫不矫揉造作,体现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用作者自己的话说,他的理想是要表现“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四、总结主题: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

23、呢?四、总结主题:沈从文想通过美丽的边城,告诉我们什么呢? 三个词概括主题:赞美、批判、呼吁三个词概括主题:赞美、批判、呼吁 赞美赞美: : 边城生活的质朴、纯真和人与人之间纯洁的爱; 批判批判: : 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 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 呼吁呼吁: :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五、读一个美国学者给沈老的诗,写写你读五、读一个美国学者给沈老的诗,写写你读边城边城的感受。的感受。 1、一个美国学者给沈老的诗一个美国学者给沈老的诗 我知道许多管船渡的老人,在迷人的渡口守望着河流。但是,我只知道一个翠翠,我也知道她永远等待我,在那丛山中奔流而下的小溪边上,在一个比游鱼出没还深的梦里

24、,她永远等待我过渡,就在边城那边。 2、仿句: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挚、热烈的爱情赞歌,是一首用小说形式写成的无韵 之诗,是一幅民风淳朴的风情画。(此环节的设置,是感情的升华,是人文精神的提升,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感悟景美、情美、人美,深层把握小说的主题。 ) 六、欣赏黄磊的歌六、欣赏黄磊的歌 等等等等 这原是没有时间流过的故事在那个与世隔绝的村子 翠翠和她爷爷为人渡船过日 十五年来一向如此 有天这女孩碰上憨实的男子 两人相识在朦胧的年纪 男子只因难以承受心中的那份愧疚而背井离乡翠翠在渡口独守那份执著 等过第一个秋 等过第二个秋 等到黄叶滑落等等到哭了 为何执著依旧 她等着他的出

25、现等着他的回头 等到了雁儿过等等到最后竟忘了今夕是几何 一日复一日翠翠纯真的仰望看在村人的心里是断肠 无法言语而又难以把握的命运让这女孩等到天荒 那时光流水潺潺一去不复返让这辛酸无声流传(歌曲欣赏,再创情境高潮,达到言未尽意未穷的效果。 )七、小结:七、小结: 这篇课文我们主要通过感受湘西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把握了文章的主题。同学们,如果有时间,我 希望大家阅读边城的全文;如果有机会,我希望大家到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去欣赏边城的美丽。 八、作业八、作业 :课外读边城全文,写一篇 800 字左右的读后感板书: 爱情 纯洁 亲情 纯真 友情 纯朴 九、教学反思九、教学反思 边城的教学有不少值得

26、小结回味的问题。一开始备课时总是难以找到一个点把课文串起来。 经过几天的 思考,把切入点定在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之一:抓住环境描写,重点品味小说的美,突出作品景物美、风俗 美、人情美。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教给学生鉴赏小说的方法之一,抓住环境描写探究人性美,目标集中,重点难点突出。 2、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以美的熏陶去感染学生,让学生对这篇长文章感兴趣。 3、文字资料,图片资料、诗词资料、歌曲资料的补充,激发学生与作者、作品的共鸣。 4、合作探究,学生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学生在读中勾画,读中谈感受。 但在教学实际中仍存在困惑: 1、 学生诵读文本不够深入,对小说的赏析只流于表面。 2、怎样指导学生表现自己的个性存在不足,要么,成了包办代替;要么,成了引君入瓮。 3、教学时尽力体现“读”的重要,但总觉得“读”的还不够。 总之,课堂留给我们的总是遗憾,当然,这也成了我们永远追寻的缘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