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山坝社区发展规划修改稿.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0971826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2.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山坝社区发展规划修改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太山坝社区发展规划修改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山坝社区发展规划修改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山坝社区发展规划修改稿.pdf(2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太山坝社区发展规划修改稿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陕西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 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 太山坝村基本情况与经济可持续 发 展 规 划 四亩地镇太山坝村民委员会 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二一一年二月十日 目 录 太山坝村基本情况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 1项目概况 背景 陕西天华山自然保护区是 2002 年 8 月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省级自然保护区,2008 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秦岭中段南坡,面积 25485 公顷。保护区内环境独特,物种资源丰富多样,生物物种呈现出南北汇聚、新老兼备,起源

2、古老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本区还是秦岭大熊猫东西种群连接和基因交流的重要廊道。同时又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水源地,我省引汉济渭水源地。据初步调查,保护区内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及其它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6 种,二级 22 种。还有种子植物 1528 种,其中国家级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 9 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 14 种。陕西天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在区域行政隶属宁陕县四亩地镇管辖。保护区周边社区分布着宁陕县四亩地镇所辖的四亩地、太山坝、柴家关、四树坪和严家坪5 个行政村,20 个村民小组,共 1098 户,总人口 4094 人。其中以太山坝、柴家关、四树坪和严家坪 4

3、个行政村距保护区最近,且村民居住比较分散。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社区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对资源的信赖性强。2008 年,宁陕县作为陕西省的十个试点县之一,率先对境内的集体林权进行了改制。天华山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集体林权属也进行了股份制改造。集体林权改制后,村 民对集体林地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和处置权,为社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与此同时,提高森林管护和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成为保护区和周边社区日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天华山自然保护区与世界自然基金会西安办事处共同认识到,要提高森林管护和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首先需要对当地社区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了解当地社区资源利用现状

4、、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限制因素和存在的问题,进而扬长避短,科学规划,引导与促进社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了解太山坝村的基本情况和资源利用现状,分析本村经济发展优势、限制因素、发展潜力和存在的问题,在提高森林管护和林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前提之下,对该村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法 1.3.1 通过入户进行半固定访谈和召集太山坝村不同利益群体的代表进行本村限制因素分析、经济发展潜力矩阵、问题矩阵等 PRA 工具,了解社区的基本现状,分析社区经济发展方面的优势、限制因素、发展潜力和面临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1.3.2 在四亩地镇、太山坝村收集相关的二手资

5、料进行分析。1.3.3 与四亩地镇政府和相关单位进行研讨。技术线路 本活动由调查设计、外业调查、参与分析、二手资料获取、补充调查、报告撰写、研讨与再修改七个阶段构成。2.太山坝村的基本情况 自然环境 2.1.1 地理位置 太山坝村位于宁陕县西北角,行政上隶属于宁陕县四亩地镇管辖,距四亩地镇政府 14 公里,距县城 74 公里。全村沿蒲河河谷南北呈串珠状镶嵌于保护区内,但该村所有林地又未划入保护区,全村总面积1830.87 公顷。2.1.2 地形 本村南北狭长,北高南低,北依秦岭山脊,南北相距约12 公里,东西仅约 3 公里,海拔区间约为 900-1400 米,村民沿河谷而居,主要分布在蒲河、萝

6、卜峪、太山坝 河的河谷两岸,河谷多有串珠状山间盆地和河谷阶地,山间盆地和河谷阶地为平缓的农耕地,阶地内侧为起伏的高山,海拔多在 1500-2000 米,山上分布着茂密的森林。2.1.3 气候 太山坝村为典型的山地暖温带气候。具有夏无酷暑,冬季寒冷,春季冷暖交替,夏、秋湿润多雨,易发洪水,冬季干旱的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8.5,1 月份平均气温-1.5,7 月份平均气温 20.5,年平均降水量达 908 毫米,降水多集中在 8、9、10三个月份。降雪始于 10 月中旬,终于 4 月底,无霜期 200 天左右,年日照 1705 小时。耕地与土壤 全村现有耕地 397 亩,其中水田 142 亩,旱地

7、225 亩。耕地主要散布于蒲河、萝卜峪、太山坝河谷和山间盆地。2002 年大水灾前全村有耕地面积达750 余亩,冲毁的良田迄今尚未恢复。太山坝村的土壤多为山地棕壤,成土母质为片麻岩,花岗岩。土层厚度约在10-50cm。2.1.5 河流 本村境内有一条主要河流,即蒲河。蒲河发源于秦岭山脊,由北向南依次在佛坪三河口汇入文水河后注入汉江,在蒲河的基础上又发育出若干枝状二级河流,有名的二级河流有木河、萝卜峪、太山坝河等,由于森林植被对水源涵养作用,蒲河水质清澈,没有任何污染,但由于受时空降水不均的影响,夏秋时节易发洪水。2.1.6 森林植被 太山坝村除了耕地、河流、道路、村庄外基本都是森林,森林覆盖率

8、高达95以上,林地面积 1804.4 公顷。植物类型以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为主,森林植物种类繁多,组成复杂。构成林分的乔木树种有栎类、油松、华山松、云杉、冷杉、桦类、杨类、槭类等 30 余种,还分布着国家和省重点保护的红豆杉、大果青杄、银杏、厚朴、连香、水曲柳、榉树等珍稀植物;林下灌木主要有巴山木竹、忍冬、荚蒾、蔷薇、绣线菊、胡枝子、马桑等;地被物主要有苔草、蒿类、蕨类等。靠近村庄周围多为反复采伐靠自然恢复的次生林。2.1.7 野生动物 太山坝村境内野生动物种类繁多,种群数量较大,据调查本区有哺乳动物54 种、鸟类 138 种、爬行类 21 种、两栖类 8 种、鱼类 6 种。列入国家重点保护

9、的野生动物有 37 种。其中一类保护动物有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林麝、豹、云豹、金雕等。经过多年的保护,野猪数量恢复较快,夏秋两季野猪经常活动到农田周围危害村民的庄稼。社会经济 2.2.1 人口 全村共 172 户,636 人,分成三个村民小组,即萝卜峪组、太山坝组、灵口子组。萝卜峪组 62 户,245 人;太山坝组 63 户,229 人;林口子组 47 户,162 人。2002 年大水灾以后,部分村民失去了田地和房屋,22 户村民举家搬迁至柴家关村,但户籍依然留在太山坝村,搬迁至柴家关的村民至今未获得耕地。全村全部为汉族,具有小学文化的263 人,初中 212 人,高中 37 人,中专 9

10、人,大学 29 人(均含在读生),文盲 58 人。劳动力 298 人(男 18-60 岁,女 18-50 岁,身体健康,具有劳动能力),其中男劳动力180 人,女劳动力 118 人,长年外出打工约在 160 人左右。打工者主要为受过一定教育的青壮年劳动力。具有特殊技能的人才有:驾驶员、具有行医资格医生、美发师、厨师、电工、电脑打字员、机床操作员、泥瓦工等,但具技能人才所占比重不大,大部分打工者主要从事普通的体力劳动。村上没有任何集体经济,修建村委会活动室时还举债 14000 元,到现在还未偿还。全村有五保户 6 户,享受“低保”的有 40 户。近些年来,当地人口一直处于下降趋势,下降原因是:一

11、是政府提倡计划生育;二是当地经济相对落后,姑娘外嫁,小伙外出做上门女婿;三是长年外出打工逐步落户他乡。2.2.2 家庭资产 全村户均住房面积 120 平米,人均 30 平米。84%为老旧的土木结构,砖混结构的平房和楼房仅占 16%。房屋修建年代最早见于清光绪年间,大多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有一户村民住着草房。100 户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率 耐用消费品 数量(台)户均普及率(%)备注 电视机 111 96 具有 2 台以上有 13 户 洗衣机 86 80 具有 2 台的有 7 户 电冰箱 12 12 电饭煲与电磁灶 86 69 具有 2 台以上者有 17 户 高档音响 12 12 摩托车 58 5

12、0 具有 2 台以上者有 7 户 固定电话与手机 222 98 仅见 2 户没有电话 电风扇 20 17 有 2 台者有 3 户 电脑 1 1 当地没有宽带接入 照相机 8 8 100 户家庭农用机械的拥有率 农机具品名 数量(台)户均普及率(%)备注 拖拉机 1 1 农用汽车 2 2 脱粒机 8 8 粮食粉碎机 53 53 枣皮脱皮机 14 14 饲料粉碎机 17 17 2.2.3 主要经济构成 2.2.3.1 收入 2010 年全村经济总收入为 3885222 元。其中种植(粮食)收入303196 元(包括村民自己所消费的部分);养殖收入306693(包括村民自己所消费的部分);林特产收入

13、 798120元;政策性补贴收入164033;第三产业收入 151135 元;外出打工收入 2162045。全村人均总收入为 6109元。2010年太山坝村收入结构图8%8%21%4%4%55%种植养殖林特产政策补贴第三产业打工 2010 年全村粮食总产 108921 公斤。其中玉米 82011 公斤,水稻 23077 公斤,黄豆3833 公斤。洋芋 100500 公斤,油菜 3195 公斤。全村人均粮食产量为 171 公斤。种植收入是指全村玉米、水稻、黄豆、油菜籽和洋芋总产量,依据 2010 年市价,并减去其生产成本(农药、化肥、子种、地膜、家具购置、机耕、土地租赁等费用)后的收入。养殖收入

14、是指全村养殖的猪、鸡、鸭、羊、蜂、大鲵的收益(含自己消费部分),依据 2010 年市价,减去其生产成本(饲料购置费和全村 80%的玉米作为饲料的费用)后的收入。村民养殖的猪、鸡、鸭绝大部分为自己日常生活所消费,通过交易获得的收益仅为 13575 元。仅大鲵养殖全部作为商品转化为实际收益,大鲵养殖的实际收益为155660 元。当地养牛主要为役用,一般不作为商品进行交易。林特产业收入是指全村核桃、木耳、袋料香菇、枣皮、板栗和挖药等收益,减去其雇工、运输等成本后的收入。政府性补贴主要是指退耕还林补贴、种粮补贴和极小部分的社会捐赠。第三产业收入是指商店、医疗站、运输和其它服务行业的收入。打工收入主要是

15、长期在外打工和短期做零工除去生活成本后的纯收入。2.2.2.2 支出 2010 年太山坝村民总支出为 3149195 元。户均支出 18309,人均支出 4952 元。其中:2010 年全村生活性支出为 1796037 元,户均 10442 元,人均 2824 元;生产性支出为 273278 元,户均 1589 元,人均 430 元;医疗性支出为 248790 元,户均 1446 元,人均 391 元;教育性支出为 261690元。平均每个家庭(有读书孩子家庭)支出 3355 元;其它性支出为 569400 元。户均 3310 元。生活性支出是指购买粮、油、盐、酱、醋、衣服、鞋帽、日常用品、添

16、制家具与家电、人情往来、电费、电话费、交通费、保险费和烟酒等,另加 2010年消费掉自己生产的粮食与蔬菜的折合费用等。2010年太山坝村村民支出结构图57%9%8%8%18%生活支出生产支出医疗支出教育支出其它支出 生产性是指农药、化肥、种子、地膜、农具购置、家畜饲料、临时雇工、运输、土地租金和动物圈舍维修;外加自产 80%玉米作为饲料换算的费用。医疗支出是指购买药物、住院治疗和医疗保险等,然后去除农村医疗保险报销部分。教育性支出是指学费、书本费、保险费、食宿费和交通费等(小学到初中学生不收费学费)。其它性支出是指建房、婚丧嫁娶、车辆购置和租房等。2010 年全村纯收入=全村总收入 38852

17、22 元-全村总支出 3149195 元=736027 元。户均纯收入 4279 元,人均纯收入 1157 元。2.2.3 债权与债务 全村具有债权和银行存款的仅有14 户,户均债权和银行存款 12750 元。具有债务的 52 户,户均债务 15833 元。2.2.4 教育卫生 太山坝村原有四所小学,2005 年遵照上级指示精神停办,现在孩子要到柴家关小学读书,萝卜峪与太山坝村民小组的孩子平均上学路程在2-5 公里,林口子村民小组的孩子读书要走 14 公里,林口子组的孩子需要住校,低年级学生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长陪读,高年级学生每到周六与周日需要家长接送,给家长增添了许多负担。读初中要到 14

18、 公里外的四亩地镇中学,对林口子读书孩子来说就是28 公里路程。读高中需要到75 公里以外的宁陕县中学住校,学生接受教育极为困难。2010 年在校学生 70 余人。太山坝村有一个私人诊所,诊所有两名受过正规医疗教育的医生,一般的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疾小患都可治疗,但如遇急重病人需要将患者送至14 公里以外的镇医院或更远的县医院。2.2.5 基础设施 2.2.5.1 道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随着宁西林业局对森林的开发,修通了通往社区的公路,结束了世代靠双脚行路的历史,但由于山大谷深,公路坡度大、弯道急、路面窄,雪雨天时有中断。村民们居住异常分散,组与组之间,户与户的道路基本处于原始状态,路面崎岖不平,

19、有些地段还要在崖壁上攀爬,跨越河流的桥梁不足,直接影响到了行人的出行和安全。2.2.5.2 电力设施 全村绝大部分村民已用上了网电,只有 15 户村民由于居住过于偏僻和分散,由政府为其提供了太阳能发电装置,结束了世代靠油灯、蜡烛和松亮子照明的历史。2.2.5.3 通讯设施 程控电话和移动电话基本覆盖了全村,全村固定电话与移动电话高达353 部,电话的家庭普及率高达 98%,全村拥有电视 177 台,卫星电视的家庭普及率高达95%。固定电话与手机的广泛使用,电视的普及,不仅极大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和资讯传递,也拉近了与外部世界的距离。2.2.5.4 灌溉渠道 太山坝村的灌溉渠道仅作为种植水稻引水

20、之用,由于当地夏秋两季多雨,作物生长基本没有干旱之说。本村仅萝卜峪组、太山坝组种植部分水稻,灌溉渠道由于2002年的大水部分渠道遭遇水毁,剩下的加上年久失修,需要组织维修。2.2.5.5 交通工具 随经济条件的逐步改善,目前全村拥有拖拉机1 辆,农用车 3 辆,摩托车 93 辆,户均摩托车辆,摩托车成了村民们常用的代步工具,基本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2.2.5.6 饮水工程 由于村民居住分散,目前仅太山坝村村民小组部分村民接入了自来水。其它村民虽然没有接入自来水,但由于本地河流、小溪、山泉水质清澈洁净,无任何污染,可以直接作为生活用水。2.2.6 组织机构 太山坝村设有党支部和村委会,村党支

21、部负责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同时协助村委会开展全村的各项工作。村委会设村长一名,村委会委员5 人,村委会负责全村的行政工作。村委会下设 3 个村民小组(即萝卜峪组、太山坝组和灵口子组),并管理妇联、森林扑火队、调解委员会。党支部与村委会的组织管理能力得到上级的一直肯定。自然资源利用 2.3.1 耕地 太山坝村耕地主要作农业种植之用。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洋芋,还有少量的黄豆、油菜、红苕和部分蔬菜。粮食作物一年一熟,大多村民经常实施作物间的套种。玉米平均亩产可达 400 公斤。玉米多作为家畜饲料,很少有人食用。水稻由于海拔偏高,平均产量仅有 400 公斤。洋芋在当地平均亩产可达1250-1500

22、 公斤,由于其产量高、口感好、耐贮藏的特点,作为蔬菜全年佐餐。黄豆、油菜以及红苕量都很少。村民 现在主要以大米和面粉为食,大米多半为购买,面粉全部购买。村民的蔬菜基本靠自己种植,种植品种除洋芋外还有四季豆、白菜、白萝卜和少量葱、蒜,基本可以自给自足,但极少进入市场交易。2.3.2 森林与林地 2.3.2.1 集体林 太山坝村集体林面积为亩(不含柴山)。林木是以栎、松、杨、桦为主的天然次生林,林下多生长着忍冬、荚蒾、蔷薇、绣线菊、胡枝子、马桑和巴山木竹等灌木。林权制度改革后,集体林已分林到户,其中60%的森林划为公益林,其余划为商品林和个人柴山。公益林原则上不能进行采伐,只享受公益林补贴,其中补

23、贴标准是:国家级公益林每年每亩 6 元;省级公益林每年每亩 3 元。国家级公益林占公益林总面积的64%,省级公益林面积占公益林总面积的36%。商品林可以适当进行采伐,采伐指标由市林业局下达到县林业局,再由县林业局逐级下达到村上,村民视其情况个人提出申请,村委会签署意见、经镇林业审核并进行设计,后报县林业局审批,方可进行采伐。2.3.2.2 自留山林 全村个人自留山(柴山)总面积为12685 亩,人均亩。自留山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薪柴。据调查太山坝村全年的薪柴消耗总量是601372 公斤,户均年消耗 4396 公斤,人均年消耗 946 公斤。全村年消耗薪柴折合成活立木蓄积为707.5 立方米(秦岭一

24、立方硬杂木平均为 850 公斤)。秦岭林区平均每亩成熟林的材积约为10 个立方,也就是每年消耗亩成熟林的木材蓄积。除薪柴利用外,农户要在自留山上采伐一定数量的木材维修、新建房屋、加工家具和农具等,采伐指标由地方政府管理。管理办法是个人提出申请,村委会签署意见,报乡林业站,经县林业局审核后,在控制指标以内批准,并经乡林业站现地设计,确定采伐树种、签发采伐证。采伐结束后乡林业站要到现地复核。但不得进行商业性采伐。2.3.2.3 经济林木 枣皮是当地种植规模最大的经济树种,也是当地村民重要经济来源之一。全村枣皮种植面积达约在 600 余亩。由于枣皮收购价格波动较大,加上2010 年春天冰冻的严重影响

25、,收入地位大幅下滑,2010 年枣皮人均收入仅为 133 元。正常年份,当地年产枣皮约在 5000 公斤。核桃是传统的干果,近些年价格一路走高。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户时,人们嫌弃核桃荒地大量砍伐,核桃树所剩不多,近年虽有大量栽种,但由于核桃挂果周期长,效益尚不明显,目前正常年份全村核桃也只有约在 5000 公斤左右。板栗在当栽种面积较大,虽然收购价格持续上涨,同样由于气候的影响,产量一直不稳定。正常年份全村板栗总产可达 6000 公斤。2.3.2.4 退耕还林 1998 年国家实行退耕还林政策以后,太山坝村累计退耕还林1017 亩,退耕种植的树种主要是枣皮、板栗、核桃,还有少量杜仲、厚

26、朴、花椒等经济树种。退耕的土地多是地处偏远、坡度较大难以耕种和管理的地块。退耕还林后国家每年每亩为退耕户补贴150 公斤原粮(折合现金为 210 元)和 20 元锄草管理费,经济林连续补贴期限为8 年。2.3.2.5 植物采集 采集是当地村民传统的生产方式,也是收入来源之一。猪苓:猪苓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主要分布在海拔1400-2400 米左右森林地下,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资源的稀缺双重影响,收购价格一路攀升,这样就更加刺激了人们采挖的激情。本村 2010 年共采挖猪苓约在 4100 公斤,其收益在社区林特产类中仅次于袋料香菇,位列第二。这样既加剧了资源危机,也破坏了森林地表植被。细辛:

27、细辛既可入药又是调味品,细辛在太山坝主要分布于远离社区的森林里。近年来随着经济的活跃,收购价格一路上涨,致使野生资源消耗殆尽。杜仲:杜仲是国家保护植物,又是贵重野生中药材,在当地有一定分布,受利益驱使,前些年盗采猖獗,导致野生资源基本消失殆尽。退耕还林政策推行以后,村民已有规模化栽种。野生板栗:野生板栗在村子周围有一定的分布,其果实甘甜,口感好,深受人们喜爱,但由于产量低,当地的野生板栗仅够村民自己消费,很少进入市场。漆树:太山坝村有着较为丰富的漆树资源。割漆是当地村民传统的采集方式之一。由于割漆工作极苦,加上资源的破坏,近年已无人割漆了。2.3.2.6 竹林 当地林下有着丰富的巴山木竹资源,

28、当地村民对这种资源的利用方式是将竹子用于做简单的农具,但也发现有部分村民开展一些商业性利用,作为大熊猫的潜在栖息地,这种利用应该受到限制。2.3.2.7 畜牧业 村庄周围大多是薪柴林和低矮灌丛,饲草资源极为丰富,发展畜牧业有着一定的资源条件。由于退耕还林栽种了许多幼树,牛羊对幼树有危害,管理难度较大,从而影响了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据调查 2010 年全村养牛仅 9 头,养羊 40 只。2.3.2.8 养蜂 养蜂是一种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它对森林资源不但没有任何负面影响,还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着正面的作用。当地空气清新、没有任何污染,林木和蜜源植物丰富,养蜂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据调查,当地养蜂村

29、民不多,规模不大,全村有养殖的才 32 户,养殖 586 箱(桶),养殖方法陈旧,养殖效益低下,未来社区养蜂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2.3.2.9 药材种植 尽管当地是许多植物性药材的原生地,一些品种人工种植已获成功,并有成熟技术和良好的市场,如天麻、猪苓、乌药、杜仲、柴胡等,目前这些品种在当地由于资金等原因,仅猪苓和柴胡有一定的种植规模,目前有一定收益,其它少有种植。2.3.3 水资源 前些年村上投资在蒲河建成了一座小水电站,总装机容量大约在50 千瓦左右,由于管理成本太大,后作价买给了一家私人老板。萝卜峪组与太山坝组引用蒲河水和太山坝河水种植水稻142 亩。村民的生活用水大多直接取自居住周围的

30、小河小溪。2008 年部分村民开始试探水生动物大鲵(娃娃鱼)的养殖,截至目前社区已发展到 10 户,尽管养殖设施还十分简陋,但已取得了良好的收益。2.3.4 野生动物 狩猎是当地传统生产方式之一,1989 年 3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以后,经当地政府的大力宣传,特别是2002 年这里正式建立了保护区以后,村民逐步改变了传统的狩猎习惯。但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社区内仍然有偷猎现象发生,偷猎的种类是经济价值较高的林麝和大鲵。当然,社区更多地是承担了野生动物带来的危害,通过二十多年的保护,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特别一些食草类动物,如猪野。随之而来的是野生动物对村民庄稼的危害和

31、人身伤害。据统计2010 年全村野生动物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元,每亩耕地平均损失133 元。虽然法律上界定野生动物造成的危害由当地政府赔偿,但实际很难落到实处。3资源与产业配置的分析 从 2010 年太山坝村的收入结构图上可以看出,太山坝村排在收入第一位的是打工,依次为林特产业,种植和养殖,政策性补贴和第三产业。从地理区位与历史发展看,太山坝是一个以传统农业种植、养殖、林特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农村社区。2002 年大水灾以后,当地耕地由 750 亩,锐减到 397 亩,人均耕地面积仅剩亩,人均亩耕地在当地是难以维持生存的。面对生存环境的变化,一是走出去,寻求新的生计;二是在森林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想办法,

32、毕竟当地的森林资源是村民们最为丰富的资源。走出去,一是举家搬迁,二是外出打工。目前举家搬迁到柴家关村的有 22 户,由于迁入地没有获得相应的生产资料,于是出现了住在柴家关,依然在原居住地经营所剩不多的农田和林特产业或者重新走出去打工的奇特现象。社区常年外出打工的约有 160 人,平均每户有一人在外打工,打工收入占社区总收放的 55%,打工者平均年收益约在 13000 元,打工者多为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人,除了获得较好的收入外,他们还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间接地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教育。从个体价值角度考虑,外出打工无疑是正确的,应该受到鼓励。但从社区发展来考虑,年轻人和受过教育的人都走了,对社区未来的

33、发展将会产生不利影响。排列在收入第二位的是林特产业,林特产是当地社区传统的收入来源,也是主要经济收入。林特产收入的主要成份是枣皮、香菇、核桃、板栗以及挖药。枣皮是传统的种植面积最大的一种经济林木,当地枣皮质量得到市场一直认可,但近些年受市场收购价格和气候影响较大。核桃与板栗种植也比较普遍,同样受气候影响,产量一直不稳定,2010 年一场倒春寒,枣皮产量锐减,核桃与板栗几乎无收成。袋料香菇与采挖猪苓这两项收入占整个林特产总收入的 87%,成为林特产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但这两项收入都是以消耗资源为代价,是一种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并列收入第三位的是种植业与养殖业。2010年太山坝村林业收入结构图1%

34、57%39%3%核桃香菇枣皮挖药 种植本身就是低效益行业,当地的农业种植,不管种植品种、种植方式、产品营销等方面,与传统的农业种植几乎没有太大变化,加上耕地资源的严重不足,人均种植收益仅为 470 余元。养殖业是与种植业伴生产业。当地养殖业依然沿袭传统农业习惯,养殖多不成规模,养殖品种主要为猪、鸡、牛、蜂以及娃娃鱼,猪与鸡基本为村民们所消费;牛主要是耕地;当地虽然具有得天独厚的养蜂条件,但社区也仅部分村民自发进行零星养殖,且多不成规模,养殖方法落后,实际收益不高,除了个人消费外,部分进行交易;娃娃鱼养殖是近几年新兴的养殖品种,在社区约有 10 户,养殖的目的是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尽管养殖规模不大

35、,但目前已获得不错的收益,平均每个养殖户年收益达两万元左右,但娃娃鱼养殖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并列收入第四位的是第三产业和政策性补贴,分别占总收入的 4%。第三产业在当地主要为开办小商店、医疗站、和运输。由此也可以看出社区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政策性补贴主要是退耕还林和种粮补贴,其中退耕还林补贴约占总补贴收入的 95%,退耕面积1017 亩。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地社区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打工、点种袋料香菇、采挖猪苓、养殖娃娃鱼和退耕还林补贴。社区未来的发展,打工可以作为稳定的收入来源;娃娃鱼养殖虽然目前收益良好,但具有高风险特征;点种袋料香菇、采挖猪苓以消耗资源为代价,是不可持续的

36、产业;退耕还林补贴,国家仅给予 8 年的时限,8 年到了该项补贴就会退出。由此可以看出,从社区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去考虑,当地的产业结构是残缺的、是不可持续的,并存在巨大的潜在风险。4影响社区发展的限制因素与发展潜力分析 主要限制因素 经与村民共同讨论,确定了影响当地社区发展的限制因素。其主要限制因素是:一、资金 二、技术 三、交通 四、信息 五、地处偏远 六、思想观念 七、气候 耕地稀缺 产业零散 八、教育成本太高 解决问题途径分析 以上列出的限制因素,有些因素仅仅是一般的不利影响,通过努力是可以克服,有些通过努力可转变为有利因素,有些则是决定性的,一段时间里是改变不了的,这

37、就需要注意回避。经与村民共同努力我们对主要的限制因素产生的原因、影响后果以及解决办法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如下:克服限制因素的方案 序号 问题 问题影响 问题原因 解决办法 解决问题机遇 1 缺少资金 1.影响到发展项目的投入;2.影响到社区的繁荣与进步;3.影响到学习新技术;4.影响到人们生活与健康水平;5.影响到未来的教育。1.社区地处偏远经济基础薄弱;2.银行贷款困难;3.民间借贷成本高;4.社区人均负债率高。1.积极争取政府项目与专项资金;2.加强与金融部门的交流与沟通,以赢得他们信任与支持;3.加强与保护区的合作,充分发挥他们在争取项目上的人才和渠道优势。随后将要启动的世界自然基金会社区

38、发展项目。2 缺少技1.失去许多就业机会;1.受教育程度低;2.缺乏对信息1.要创建学习性社区;个人要养成终生学习的习惯;2.政府与保护区共同组织进行1.将要实施的WWF社区发展项目有新法 术 2.出力不挣钱;3.制约了许多产业的发展。的判断能力,不知该学什么;3.缺少系统的组织培训;4 因循守旧,对学习新技术有畏难情绪。系统培训;3.争取政府“甘露工程”的支持;4.通过保护区争取 NGO的支持;5.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如新法活脾养蜂技术培训;猪苓种植技术培训;大鲵养殖技术培训;雪莲果种植技术培训;养猪、养鸡疾病防治技术培训;枣皮、核桃、板栗修剪与高产技术培训等。中蜂养殖和猪苓种植技术培训计划。

39、2.寻求县政府的扶贫办、农牧局、劳动就业局的支持。3 信息闭塞 不能有效地把握赚钱机会。1.受教育程度低,缺少对信息的判断与识别能力;2.地区偏远,与外界交流的渠道少。1.加强学习,增加知识积累,提高对信息的辨识能力;2.组织培训;3.争取社区上网工程,从网络上获取有用信息;4.多看央视 2、7频道,农林频道以及地方台的农经频道,从中获取有用信息;5.订阅致富信息报刊;6.建立农林牧技术信息资料室。社区发展项目将有资助社区建立信息资料室的计划;2.可寻求政府上网工程资助社区的宽带入。4 交通 不便 1.影响社区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2.增加了运输成本;3.影响到了1.山大谷深,村民居住分散;2

40、.政府投入不足,社区无力解决。1.引汉济渭工程结束后,寻求政府资助硬化柴家关村至萝卜峪的入村道路;2.争取政府立项,建设萝卜峪至太山坝村民小组的跨越蒲河的桥梁,解决洪水季车辆的通行问题;争取政府的“村村通”和“新农村建设”工程资助。出行的人身安全;3.雨季影响到了车辆的正常通行。3.争取政府立项硬化萝卜峪至太山坝的社区公路;4.争取政府与保护区共同出资硬化萝卜峪至林口子的社区道路。5 地处偏远 1.增加产品进入市场的距离和成本;2.信息市场接收与反馈增加了距离;3.远离政治、文化、经济中心。从而影响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自然与历史原因造成的。1.找准本地区在全县、全市、甚至全省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与

41、优势,选择具有良好竞争力产业优先发展;2.建立产业协会或互助合作社,通过产业集群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对市场信息的反应能力;3.加强学习和与外界交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不断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WWF资助的社区项目仅仅为引导本区发展开启了一扇窗户,希望政府应选派优秀的干部,加强对村民引导。6 观念陈旧 安贫乐道,不思进取,坐吃山空。1.思想禁锢,因循守旧,缺少市场经济意识;2.长期困守大山深处,缺少对外部世界的了解;1.举办商品经济知识讲座;2.邀请社区的成功人士现身说法;3.组织村民外出参观学习;4.表彰合法致富带头人;5.组织社区党员干部进行扶贫帮困活动。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与

42、社区共同努力。3.缺乏改变自己的信心与勇气;4.生性懒惰。7 土地稀缺 土地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生产资料,直接影响到村民的生存和发展。社区本来耕地就不多,2002年一场大水冲毁了社区 50%的农田,许多村民瞬间成为无田可种的“农民”。1.修复水毁的太山坝河的 100余米河堤,复垦 20亩河谷良田;修复水毁的萝卜峪 80余米的河堤,复垦萝卜峪河谷30亩良田;2.对居住异常分散,生存环境恶劣的木河河谷的一户村民和七里坪一户村民,林口子15户村民建议进行生态移民;3.对居住在萝卜峪和太山坝村民小组的村民,保证每人具有一亩基本农田;4.通过政府解决已搬迁至柴家关村的 22户村民土地问题,确保他们能耕

43、者有其田。1.寻求县政府的水利局、土地资源局、扶贫办、计划局的支持。2.通过秦岭生态工程支持。8 气候寒冷且多发暴雨 1.生长季节气候寒凉影响某些作物的分布与生长;2.夏秋多雨易发大水冲毁农田与道路;1.社区分布的海拔较高。2.受当地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所受影响;3.宁西林业局几十年的森林采伐,对上游森林植被造成了一定的破1.推广地膜覆盖增产技术,提高有效积温,从而提高农作物单产;2.推广适合当地冷凉气候特点的作物,如雪莲果种植;3.当地地处大山深处,空气清新、河水清澈、土壤无污染,建议发展生态和特色农业。4.加强森林保护,提高森林涵1.当地作为引汉济渭的水源之一,建议由当地政府每年拿出一笔经费

44、,支持当地的生态农业发展;2.宁西林业局的蒲河林场已 3.冬季寒冷,影响人们生活。坏,从而影响到了森林对土壤的涵养作用。养水源的能力;5.疏通河道,提高河道的行洪能力;6.汛期注意防洪,确保人们的财产与人身安全;7.春天注意森林防火。转为保护区,为上游的森林保护与恢复提供了机遇,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将会得到提高。9 产业零散 产业不成规模,影响产品的商品化、竞争力,从而也影响到了效益。1.缺乏强有力组织与引导,缺少统一的规划;2.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你干你的,我干我的,彼此缺少信息沟通和对市场的把握。1.组织进行区域资源评估,科学合理制订区域发展规划;2.组建产业合作社或产业协会,以市场导向,

45、通过产销衔接,促进产业向规模发展。需要政府引导。10 教育成本高 教育成本过高,很多家庭因为孩子的教育返贫,同样因为教育过高的成本,许多孩子放弃了读书的机会。1.学校远离社区,读小学最近学生要走 3公里,最远的要走 15公里,由于孩子太小大多需要家长陪读。读初中最近的要走 14公里,最远的要走 26公里,读高中更是 70-1.建议恢复原村级小学;2.争取政府的“女童教育工程”,“希望工程”,使更多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3.建议国家对待自然保护区内的孩子教育提供如少数民族孩子一样的政策。1.要靠社区干部和人民代表向上不断的呼吁。2.要靠媒体对保护区内的孩子的教育现状进行一个专题报道,以引起政

46、府和社会的重视。80 公里。2.学费太贵,读一个高中花费大概在 2 万元左右,读大学需要 6-8万。这远远超过当地村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发展潜力分析 经与社区村民反复讨论,拟定了未来本村应发展的项目,经排序后我们选择了前 10个项目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其发展潜力。这个 10 个项目分别是:猪苓种植、养蜂、天麻种植、娃娃鱼养殖、魔芋种植、柴胡种植、发展板栗、养羊、核桃、枣皮种植。太山坝村十项产业未来发展潜力发析 猪苓种植 养蜂 天麻种植 大鲵养殖 魔芋种植 柴胡种植 板栗种植 核桃种植 枣皮种植 养羊 资金-3 2-3-4-2-1 3 2 3-2 技术 2-2-3-4 2 3-2-2 2 3 交通

47、2 2 3 3 2 2 2 2 2 2 信息-1 1 2 1-1-3-1-1-1-1 地处偏远-2 3-2-2-2-1-1-1-1 观念 4 4 3 2 4 2 4 3 3 2 耕地稀缺-1-1-3-4-1-1-1-1 气候与洪水 3-4 4-1 1 2-3-3 3-3 产业零散-1-1-1-1 1-1-1-1 3 经济政策 5 5 4 2 4 2 3 3 3 2 市场需求 5 5 3 3 4 1 3 4 2 2 森林环境 5 5 5 3 3 4 3 3 3 2 项 目 限 制因素 水资源-5 2 1 2 2 2 1 n 18 20 16 12 15 8 11 10 19 9 发展潜力系数 n

48、=N 备注 限制因素的正影响最大为 5,负影响最大记作-5,没有影响记作-。依据发展潜力矩阵分析,我们发现拟定的 10 项产业其发展潜力的大小依次分别是:养蜂、点种猪苓、种植枣皮、种植天麻、种植魔芋、养殖娃娃鱼、种植板栗、种植核桃、养羊、种植柴胡。5四亩地镇的产业政策和未来发展方向 四亩地镇的产业政策和未来发展方向是“稳粮优菌为基础,养鱼种药为重点,兼顾畜牧、劳务、林业和三产”的发展战略。稳粮是通过推广粮食新品种,增加复种面积,加强管理,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的自给率;优菌是限量发展袋料食用菌规模,优选菌种,探索其它种植材基,提高质量,促进销售;养鱼是养殖娃娃鱼,通过典型示范、以点代面,组建专

49、业协会,普及养殖技术,扩大养殖规模;种药是大力推广猪苓的人工种植;兼顾畜牧、劳务、林业和三产是推广规模化养猪,加强劳务输出,提高劳动者个人素质,加强板栗园管理与病虫害防治,围绕旅游强县的战略抓好三产,特别是抓好旅游产品和农家乐建设。6.面临的发展机遇 西成高铁项目 西安至成都的高速铁路项目日前动工在即,本项目计划五年建成,西成高铁经过太山坝村,该项目动工可以为社区提供部分就业机会;另外当地地处偏远,后勤供给困难,村民可以借此机会,大力发展适合当地特点的蔬菜,以便为修路大军提供新鲜的蔬菜供应;另外还可增加当地农林特产的销售。引汉济渭工程 引汉济渭工程是将汉江和当地的河流的水资源通过隧道引向关中,

50、为关中供水,该工程已部分动工兴建,当地社区是水源区之一,可以争取水源地的生态补偿。新农村建设工程 当地社区是 2011 年新农村建设试点区之一,新农村建设将重点解决社区的路、桥、水、电等方面的建设问题。互助资金项目 该项目将可能为社区村民提供发展资金方面的支持。7 社区未来的发展建议 依据太山坝村的基本现状、资源优势、主导产业、限制因素、存在问题分析、发展潜力分析、以及当地政府的产业政策和未来的发展机遇,我们认为太山坝村今后的发展方向是:调整种植与养殖品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坚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积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