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_.pdf

上传人:w**** 文档编号:80968961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77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_.pdf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_.pdf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_.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高中地理选修6《第四章生态环境保护第四节生物多样性保护》_.pdf(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物与土壤-课堂教案 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下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 4-6 题。4.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的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 5.樟树对干旱环境反映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 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 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 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 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 A.B.C.D.6.导致图中三天树干液流速率大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土壤肥力 C.气压高低 D.风力强劲 树干液流是植物体内由于叶片失水,从而引起

2、水分通过木质部运输到叶片的过程,它是土壤一植物一大气连续体水流路径中一个关键的链接,承接了庞大的地下根系所吸收、汇集的土壤水,决定了整个树冠的蒸腾量,可反映植物体内的水分传输状况。下图为某山地云杉林树干液流密度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7植物体内的树干液流形成的主要促动环节是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蒸腾 8树干流液密度呈周期性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云层厚度 B.土壤黏性 C.温度高低 D.太阳辐射 9该山地可能是 A.天山 B.太行山 C.长白山 D.阿尔卑斯山(2005 广东卷)如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a、b、c 三条曲线,_曲

3、线表示蒸发量。(2)A、D、E、G 四个地带中能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有_(填写字母)地带;即使增加降水也很难形成完整土壤剖面的是_(填写字母)地带。(3)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层、腐殖质层、_层、淀积层和母质层。(4)B 范围内的气候类型是_,对应的地带性植被、土壤类型分别是_、_。(5)D 范围内的植被类型是_,开发该区域的关键性制约因素是_。(6)C、D 两个地带不能发育森林植被的共同原因是_;F 地带能形成深厚风化壳的原因是_。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华产物组成的壳层,成为风化壳。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完成题。1.曲线、分别代表 A气温、降水

4、、蒸发 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 D气温、蒸发、降水 2.风化壳厚度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2006 北京卷)土壤空气和土壤水分贮存于土壤孔隙中,两者体积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长,图中虚线表示土壤中空气和水分所占比例约为 4%和 46%。读图回答下面试题 1.适宜多数作物生长的理想的土壤空气和水分比例变幅应在 A.之间 B.之间 C.之间 D.之间 2.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水分含量变化。主要依据土壤 A.温度 B.孔隙 C.肥力 D.空气 3.不够合理的治

5、理土壤退化的措施是 A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秆,加速有机质分解 B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 C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 D江南丘陵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度 (2009 浙江卷)读下图某地区三种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示 意图,代表的土壤类型依次是 A、荒漠土壤、森林土壤、草原土壤 B、草原土壤、荒漠土壤、森林土壤 C、森林土壤、草原土壤、荒漠土壤 D、草原土壤、森林土壤、荒漠土壤 土壤中排放的 CO2 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受人类干扰,我国东北某山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草本。下图示意该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 8 月份土壤 CO2 排放

6、通量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 A.草本物种数逐渐增 B.植被覆盖率逐渐下降 C.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 D.群落内光照逐渐减弱 10该时段土壤 CO2 排放通量受士壤温度影响最小的森林群落是 A.红松阔叶林 B.阔叶杂木林 C.百桦林 D.灌木林 11下列因素中,与图中土壤 CO2 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相关性最小的是 A.土壤微生物 B.地下生物量 C.表层凋落物 D.土壤含水量 13.【答案】(1)规律:先上升后下降(单峰型);峰值出现在午后,原因:土壤温度高时,生物残体分解作用强,根系呼吸作用强,释放的 C02 多(2)红松阔叶林生物量大,土壤中

7、生物残体(或枯枝落叶)多,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呼吸排放 C02 多;8 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 (3)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 C02 排放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4)此说法不正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 C02,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中释放 C02(1 分),参与全球的碳循环,有助于维持全球的碳平衡。与草本植物相比较,森林植物群落丰富,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强,可以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演替为草本,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吸收的 C02 数量减少,会使得温室效应增强。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土壤中排放的 CO2 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

8、切相关。土壤呼吸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受人类活动干扰,我国东北某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草本。某科研团队于 8 月份实地监测,并绘制了统计图线(如下图)。(1)概括土壤 CO2 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4 分)(2)推测红松阔叶林土壤 CO2 排放量峰值高且明显滞后的原因。(6 分)(3)简述该山地植被群落发生逆行演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6 分)(4)有人认为,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 CO2 排放量减少,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试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6分)1.B 2.C 1.从降水来看,森林所需的降水要多于草原和荒漠,故

9、线为降水变化曲线;从气温来看,热带气温高于亚热带高于温带,草原带因降水相对较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气温相对较同纬度范围森林较高,故线为气温变化曲线,草原、荒漠的蒸发一般森林地区更强,故线表示蒸发,答案选B 项。2.本题要分析影响风化壳厚度的因素,首先要清楚什么是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是指暴露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各种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作用下在原地发生的破坏作用。所以,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甲大于丁是因为气温较高,植物量大;乙大于丙是因为植物量大,气温较高;刚果盆地(热带森林带)风化壳厚度大于格陵兰岛(苔原带);伊朗高原(温带草原

10、带)风化壳厚度小于恒河平原(热带森林带),故选C 项。【考点定位】该题组考查不同植被带的气温降水差异和气温降水植被对风化壳厚度影响。1.【答案】C【分析】理想土壤空气和水分合起来占一半左右,空气占 2030%较合理,水占 2030%较合理,从图中可以看出 C 符合。【高考考点】土壤的形成及其在陆地环境中的作用。【易错点】对理想土壤各成分所占比例模糊。【备考提示】注重基础知识,注意审题。2.【答案】A【分析】理解遥感技术是一种利用红外线技术监测地表事物,在土壤组成中,水分的多少直接能反映出温度的变化,如土壤中水分多,那么温度就低一些,所以通过红外线测温度就能反映土壤水分的变化。【高考考点】中国国

11、土的整治与开发【易错点】对遥感技术不理解【备考提示】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工作效率,同学们应该适当关注科技动态。3.【答案】A【分析】东北平原面临的问题是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所以 A 选项加速了东北来原所面临的问题,故选 A。B 选项中的保塬、护坡、固沟正是对黄土高原提出的有效的治理措施。C 选项是对黄淮海平原盐碱地治理提出的有效措施。D 选项江南丘陵为酸性红壤,施用石灰,中和土壤酸性,合理。【高考考点】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山区开发面临的问题及综合开发途径;农业低产区存在的原因及综合治理及商品农业发展的条件、问题及发展趋势。【易错点】对国土整治中的水土流失治理、农业低产

12、区综合治理等混淆了。【备考提示】中国人多地少,面临的问题相当严重,所以对于国土整治仍是今后考查的重点。(1)a(2)E、G A(3)枯枝落叶 淋滤(4)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灰化土(5)温带荒漠 缺水(6)降水量小于蒸发量 高温、多雨、湿润(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植物茂盛 从图中可以获取以下信息:随着不同地带降水、气温的变化,风化壳的厚度也发生变化,特别是降水多的地方,风化壳比较厚。解答该题的关键是读懂该图,即所揭示的实际是陆地环境的整体性各组成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风化壳(土壤)形成受气候条件制约,炎热多雨的条件下,淋溶、生物作用明显,风化壳深度大,反之寒冷,或干旱的条件下风化

13、壳深度小。第(1)题中,图中 F 处风化壳最深,且表层为砖红壤风化壳,判断该处为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量应大于蒸发量。D 为干旱地区,结合图中纵坐标可判断 a 为蒸发量,b 为气温曲线,c 为降水量。第(2)题,A 处为寒冷的极地气候区,D 为干旱的荒漠环境,只有 E、G 处,降水较多,气温较高,风化壳较深,有一定植被,能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A 处因为气温极低,即使降水增多,也很难形成完整的土壤剖面。第(3)题,考查教材知识,属于识记内容。第(4)题,由图中 B 地气温和降水数据,即可判断出该地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对应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带,在其环境下发育的土壤为灰化土。第(5)题,由

14、D 处的气温、降水量、蒸发量数据和对应极薄的风化壳,判断该处为温带荒漠,那么制约性因素应为“缺水”。第(6)题,由图可知,C、D 两处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为干旱地区,所以不能发育成植被,而 F 处为高温多雨的环境,淋溶作用强,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所以风化壳最厚。7.D 8.D 9.A【答案】4.C 5.D 6.A【解析】【4 题详解】读图分析可知,图中不同天气状况的三天的液流量比较可知,晴天的液流量大于阴天,阴天大于雨天,说明液流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光照有关,夏天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的生长速度快,影响输送较快,因此液流量应该是最大的。据此选C。【5 题详解】树木适应干旱应该减少水分蒸发,可以气孔收缩

15、,减少蒸腾作用,削弱蒸腾耗水,也可以在干旱后期,通过大量落叶,减少植物的蒸腾作用,因此正确;树干脱皮是树木生长的一种表现,并非耐旱的特征,错误;植被耐旱,根系应该发达,错误。据此选 D。【点睛】读图分析可知,图中不同天气状况的三天的液流量比较可知,晴天的液流量大于阴天,阴天大于雨天,说明液流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光照有关,夏天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的生长速度快,影响输送较快,因此液流量应该是最大的。9C10A11D【解析】9 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是在林木树种之后出现的,并非逐渐增,植被覆盖率也不是逐渐下降;但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群落内

16、因地上生物量的减少,光照逐渐增强。10图中曲线显示,该时段红松阔叶林随时间变化,土壤 CO2 排放通量变化不大,因此红松阔叶林受士壤温度影响最小,选A。13.【答案】(1)规律:先上升后下降(单峰型);峰值出现在午后,原因:土壤温度高时,生物残体分解作用强,根系呼吸作用强,释放的 C02 多(2)红松阔叶林生物量大,土壤中生物残体(或枯枝落叶)多,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呼吸排放 C02 多;8 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 (3)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 C02 排放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4)此说法不正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 C02,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中释放 C0

17、2(1 分),参与全球的碳循环,有助于维持全球的碳平衡。与草本植物相比较,森林植物群落丰富,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强,可以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演替为草本,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吸收的 C02 数量减少,会使得温室效应增强。【解析】本题组以东北某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 8 月份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时间变化为背景材料,以该山植被群落在逆行演替过程中可能引起的变化、白昼时段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相关性最小因素为切入点,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太阳辐射与气温等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探究与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详解】(1)结合图示可分析出该地区土壤 CO2 排放量在

18、 8 时开始上升然后在午后升至峰值后开始下降,呈现单峰型。主要的原因是日出后,太阳辐射增强,土壤温度升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强,植物根系作用增强,释放的 CO2 逐渐增多;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正午,土壤温度最高应在午后一段时间,接下来太阳高度减小,土壤温度降低,土壤 CO2 排放量应该减小,因此壤 CO2 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呈现单峰型。(2)结合图示可以看出,在 8 月份均呈现单峰型的土壤 CO2 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植物根系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均受当地气温变化影响所致,中午前后气温高时排放通量大,而其它时段气温较低,排放通量小;但是不同植被状况而土壤温度变化会有所不同,植被覆盖率,生物量、壤水分等

19、都会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而红松阔叶林土壤 CO2 排放量峰值最高主要是因为红松阔叶林生物量最大,土壤中枯枝落叶多,微生物丰富,土壤呼吸放出的 CO2 多;8 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削弱光照,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比其他植被情况下缓慢,土壤温度高值出现的时间会滞后,土壤 CO2 排放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也会相应滞后。(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逆行演替”的原因是受人类干扰,该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阅叶林一阔叶杂木林一灌木林一草本,受人类活动干扰从阔叶林变化为草本植物,该地生物多样性会减少;结合图示可知植被群落发生逆行演替时,生物量减少,枯枝落叶减少,土壤 CO2 排放量峰值逐渐减小,土壤有机

20、质减小。(4)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 CO2 排放量减少不一定能够缓解全球变暖现象。因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呼吸大气中的 CO2,通过土壤呼吸向大气释放 CO2 进而参与全球的碳循环,维持全球的碳平衡。全球变暖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CO2 和植被破坏导致 CO2 消耗减少所造成的,因此森林植物群落丰富,能更多吸收大气中 CO2,维持碳平衡;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 CO2 排放量减少,但光合作用消耗的 CO2 也会大减,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反而使得温室效应增强。福建省厦门市 2018 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查(3 月)土壤中排放的 CO2 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

21、受人类干扰,我国东北某山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白桦林灌木林草本。下图示意该山不同演替阶段植被群落 8 月份土壤 CO2 排放通量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 A.草本物种数逐渐增 B.植被覆盖率逐渐下降 C.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 D.群落内光照逐渐减弱 10该时段土壤 CO2 排放通量受士壤温度影响最小的森林群落是 A.红松阔叶林 B.阔叶杂木林 C.百桦林 D.灌木林 11下列因素中,与图中土壤 CO2 排放通量的时空变化相关性最小的是 A.土壤微生物 B.地下生物量 C.表层凋落物 D.土壤含水量 9C 10A 11D【解析】9该山植被群落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是在林木树种之后出现的,并非逐渐增,植被覆盖率也不是逐渐下降;但从红松阔叶林向草本逆行演替过程中,地上生物量逐渐减少,群落内因地上生物量的减少,光照逐渐增强。10图中曲线显示,该时段红松阔叶林随时间变化,土壤 CO2 排放通量变化不大,因此红松阔叶林受士壤温度影响最小,选 A。11土壤 CO2 排放通量与生物有关,而与土壤的含水量关联度相对较小,据此选 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