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杜甫的诗词赏析5篇.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090756 上传时间:2022-03-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杜甫的诗词赏析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关于杜甫的诗词赏析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杜甫的诗词赏析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杜甫的诗词赏析5篇.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杜甫的诗词赏析5篇 杜甫燕子来舟中作【内容】湖南为客动经春,燕子衔泥两度新。旧入故园尝识主,如今社日远看人。可怜到处巢居室,何异飘飘托此身。暂语船樯还起去,穿花贴水益沾巾。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杜甫诗词赏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杜甫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惊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赏析】: 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府的其次年,他住在瀼西的一所草堂里。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把草堂让给一位姓吴的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离草堂十几里路远的

2、东屯去。不料这姓吴的一来就在草堂插上篱笆,禁止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说吴郎。以前杜甫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所以此诗题作又呈吴郎。吴郎的年辈要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地用了“呈”这个好像和对方身分不大相称的敬词,这是让吴郎易于接受。 诗的第一句开宗明义,从自己过去怎样对待邻妇扑枣说起。“扑枣”就是打枣。这里不用那个猛烈的上声字“打”,而用这个短促的、镇静的入声字“扑”,是为了取得声调和情调的一样。“任”就是放任。为什么要放任呢?其次句说,“无食无儿一妇人。”原来这位西邻竟是一个没有吃的、没有儿女的老寡妇。诗人仿佛是在对吴郎说:对于这样一个无依无靠的穷苦妇人,我们能不让

3、她打点枣儿吗? 三四两句紧接一二句:“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惊转须亲。”“困穷”,承上其次句:“此”,指扑枣一事。假如不是因为穷得万般无奈,她又哪里会去打别人家的枣子呢?正由于她扑枣时总是怀着一种恐惊的心情,所以我们不但不应当干涉,反而还要表示些亲善,使她安心扑枣。这里说明杜甫非常怜悯体谅穷苦人的境况。陕西民歌云:“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真是不假。以上四句,一气贯串,是杜甫自叙以前的事情,目的是为了启发吴郎。 五六两句才落到吴郎身上。“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这两句上下一气,相互关联,相互依靠,相互补充,要联系起来看。“防”是提防,心存戒备,其主语是寡妇。“远客”,指吴郎

4、。“多事”,就是多心,或者说过虑。下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是说,那寡妇一见你插篱笆就防你不让她打枣,虽未免多心,未免神经过敏;但是,你一搬进草堂就忙着插篱笆,却也很象真的要禁止她打枣呢!言外之意是:这不能怪她多心,倒是你自己有点太不爱护人。她原来就是心惊胆战的,你不特殊表示亲善,也就够了,为啥还要插上篱笆呢!这两句诗,措词非常委婉含蓄。这是因为怕话说得太直、太生硬,教训意味太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反而不简单接受劝说。 最终两句“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表面上是对偶句,其实并非平列的句子,因为上下句之间由近及远,由小到大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上句,杜甫

5、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的、同时也是当时广阔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使她穷到了极点。这也就为寡妇扑枣行为作了进一步的解脱。下句说得更远、更大、更深刻,指出了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又一社会根源。这就是安史之乱以来持续了十多年的战乱,即所谓“戎马”。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一方面当然是他那酷爱祖国、酷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另一方面,也是点醒、开导吴郎的应有的文章。让他知道:在这兵荒马乱的状况下,苦难的人还有的是,决不止寡妇一个;战乱的局面不变更,就连我们自己的生活也不见得有保障,我们现在不正是因为战

6、乱而同在远方作客,而你不是还住着我的草堂吗?最终一句诗,好象扯得太远,好象和劝阻吴郎插篱笆的主题无关,其实是大有关系,大有作用的。希望他由此能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开一点,他自然就不会在几颗枣子上斤斤计较了。我们正是要从这种地方看出诗人的“苦专心”和他对待人民的看法。 这首诗的人民性是剧烈而显明的,在通常用来树碑立传以“高华高雅”为特征的七言律诗中,尤其值得重视。诗的艺术表现方面也很有特点。首先是现身说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启发对方,用颠扑不破的道理来点醒对方,最终还用自己的眼泪来感动对方,尽可能地避开抽象的说教,措词委婉,入情入理。其次是,运用散文中常用的虚字来作转接。象“不为”、“只

7、缘”、“已诉”、“正思”,以及“即”、“便”、“虽”、“却”等,因而能化呆板为活泼,既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又有散文的敏捷性,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杜甫九日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今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赏析】: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观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酷爱生活的情态,便在

8、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今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剧烈主观心情的诗句,妙趣神来,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明显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受使然。这一联,杜甫奇妙地运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殊显得簇新新颖,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

9、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简单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比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予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苍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心情。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干脆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家乡,忆想弟妹的情

10、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苍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概,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干脆发争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子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赏析】: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

11、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困难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赞扬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著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翱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致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

12、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异难名的境界。更值得留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视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厚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

13、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概。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肯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境况,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

14、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逐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厚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原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无缘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冲突心情是简单理解的。前六句“飞扬振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详细景物,好比画

15、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致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天经地义的了。 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 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

16、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颍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开元五载,余尚童稚,记于郾城观公孙氏舞剑器浑脱,浏漓顿挫,独出冠时。自高头宜春、梨园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晓是舞者,圣文神武皇帝初,公孙一人而已。玉貌锦衣,况余白首;今兹弟子,亦匪盛颜。既辨其由来,知波澜莫二。抚事慷慨,聊为剑器行。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进步,豪荡感谢,即公孙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懊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孤独,晚有弟子传芳香。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

17、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馀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赏析】: 有人说,杜甫是以诗为文,韩愈是以文为诗。杜甫这个序,正是以诗为文。不仅主语虚词大半省略,而且在感慨转折之处,还用跳动跌宕的笔法。不过,序文的内容仍旧是清晰的:他先叙在夔州看了公孙大娘弟子所表演的剑器舞,然后回忆自己童年时在郾城亲见公孙大娘的舞蹈,说明当唐玄宗初年,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在内外教坊独享盛名的状况。抚今思昔,深有感慨,因而写成这首剑

18、器行。这篇序写得很有诗意,结尾讲大书法家张旭见公孙剑舞而草书进步的故事,尤其见出诗人对公孙舞蹈艺术的钦佩。 “剑器舞”是什么样的舞蹈呢?唐代的舞蹈分为健舞和软舞两大类,剑器舞属于健舞之类。晚唐郑嵎津阳门诗说:“公孙剑伎皆奇妙”,自注说:“有公孙大娘舞剑,当时号为雄妙。”司空图剑器诗说:“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可见这是一种女子穿着军装的舞蹈,舞起来,有一种雄健刚劲的姿态和浏漓顿挫的节奏。 诗的开头八句是先写公孙大娘的舞蹈:很久以前有一个公孙大娘,她善舞剑器的名声传遍了四面八方。人山人海似的观众看她的舞蹈都惊异失色,整个天地好象也在随着她的剑器舞而起伏低昂,无法复原安静。“如羿射九日落

19、”四句,或称为“四如句”,前人说明不一,这大体是描绘公孙舞蹈给杜甫留下的美妙印象。羿射九日,可能是形容公孙手持红旗、火炬或剑器作旋转或滚翻式舞蹈动作,好象一个接一个的火球从高而下,满堂旋转;骖龙翔舞,是写公孙翩翩轻举,腾空翱翔;雷霆收怒,是形容舞蹈将近尾声,声势收敛;江海凝光,则写舞蹈完全停止,舞场内外安静空阔,好象江海一帆风顺,水光澄澈的情景。 “绛唇珠袖两孤独”以下六句,突然转到公孙死后剑器舞的寂静无闻,幸好晚年还有弟子继承了她的才艺。跟着写她的弟子临颍李十二娘在白帝城重舞剑器,还有公孙氏当年神采奕奕的气概。同李十二娘一席谈话,不仅知道她舞技的师传渊源,而且引起了自己抚今思昔的无限感慨。

20、“先帝侍女八千人”以下六句,笔势又一转折,思想又回到五十年前。回忆开元初年,当时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唐玄宗在日理万机之暇,亲自建立了教坊和梨园,亲选乐工,亲教法曲,促成了唐代歌舞艺术的空前旺盛,当时宫庭内和内外教坊的歌舞女乐就有八千人,而公孙大娘的剑器舞又在八千人中“独出冠时”,号称第一。可是五十年历史改变多大啊!一场安史之乱把大唐帝国的整个天下闹得风尘四起、天昏地黑。唐玄宗当年亲自选择、亲自培育的成千上万的梨园弟子、歌舞人材,也在这一场浩劫中烟消云散了,如今只有这个残存的教坊艺人李十二娘的舞姿,还在冬天残阳的余光里映出漂亮而凄凉的影子。对曾经亲见开元盛世的文艺旺盛,曾经亲见公孙大娘剑器舞的老

21、诗人杜甫说来,这是他晚年多么难得的精神劝慰,可是又多么地令他黯然神伤啊!这一段是全诗的高潮。擅长用最简短的几句话集中概括巨大的历史改变和广袤的社会内容,正是杜诗“沉郁顿挫”的表现。 “金粟堆南木已拱”以下六句,是全诗的尾声。诗人接着上段深厚的感慨,说玄宗已死了六年,在他那金粟山上的陵墓上,树已够双手拱抱了。而自己这个玄宗时代的小臣,却流落在这个草木萧条的白帝城里。末了写别驾府宅里的盛筵,在又一曲急管繁弦的歌舞之后告终了,这时下弦月已经东出了,一种乐极哀来的心情支配着诗人,他不禁四顾茫茫,百端交集,行不知所往,止不知所居,长满老茧的双足,拖着一个苍老久病的身躯,寒月荒山,踽踽独行。身世的悲凉,就

22、不言而可知了。“转愁疾”三字,是说自己以茧足走山道原来很慢,但在心情沉重之时,却反而怪自己走得太快了。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概,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王嗣奭总评这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但是,他说“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原来的思想,杜甫是

23、非常重视和酷爱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概节奏,又有“豪荡感谢”的感人力气,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改变。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涵却相当广阔。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杜甫漫成一首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赏析】: 在绝句体中,有一种“一句一绝”的格调。即每句写一景,多用两联骈偶,句子之间似无关联。它最初起源于晋代四时咏(“春水满

24、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唐代作者已不多,唯杜甫最喜运用这种体格。大约是因为他太精于诗律,运用这种绝体,可以因难见巧吧。他最喜闻乐见的绝句如“两个黄鹂鸣翠柳”、“糁径杨花铺白毡”、“迟日江山丽”等,也都是用这种体格。这些诗的优点不只在于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而尤其在于能形成一个统一完备的意境,句与句彼此照应,融为一幅完整图画。 这首诗是杜甫流寓巴蜀时期写的,诗写夜泊之景。写一个月夜,诗人不从天上月写起,却写水中月影(“江月”),一起先就抓住江上夜景的特色。“去人只数尺”是说月影靠船秀近,“江清月近人”,它同时写出江水之清明。江中月影近人,画出了“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25、”的江间月夜美景,境界是安静静谧的。其次句写舟中樯竿上挂着照夜的灯,在月下灯光显得冲淡而柔软。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安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楚可接了。一二句好像都是写景,但读者能够真实感到一个未眠人的存在(第一句已点出“人”字),这就是诗人自己。从“江月”写到“风灯”,从舟外写到舟内,由远及近。然后再写到江岸,又是由近移远。由于月照沙岸如雪,沙头景物隐略可辨,夜宿的白鹭屈曲着身子,三五成群团聚在沙滩上,它们睡得那样安恬,与环境极为和谐;同时又表现出安静的景物中有生命的呼吸。这和平境界的可爱,惟有饱经丧乱的不眠人才能充分体会。诗句中洋溢着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憧憬

26、和对于自然界小生命的酷爱,这与诗人忧国忧民的精神是一脉相通的。诗人对着“沙头宿鹭”,不禁诚心赞美夜的“静”美。由于他与自然万类息息相通,这“静”与“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的宁静幽独该有多少不同。突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使凝神睇视着的诗人猛地惊醒,他转向船尾,那里波光粼粼,明显刚刚有一条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都在一个“静”字,末句却写动、写声,好像破了静谧之境,然而给读者的实际感受恰好相反,以动破静,愈见其静;以声破静,愈见其静。这是陪衬的手法,适当把对立因素渗入统一的基调,可以强化总的基调。这是诗、画、音乐都常采纳的手法。诗的末两句分写鱼、鸟,一动一静,相反相成,

27、抓住了江上月夜最有特点同时又最富于诗意的情景,写得逼真、亲切而又传神,可见诗人体物之工。 此诗乍看上去,四句分写月、灯、鸟、鱼,各成一景,不相联属,确是“一句一绝”。然而,诗人通过远近推移、动静相成的手法,使舟内舟外、江间陆上、物与物、情与景之间相互关联,浑融一体,读之如身历其境,由境会意。因而决不是什么“断锦裂缯”(胡应麟)。“老去诗篇浑漫与”,从诗题“漫成”可知是诗人一时得心应手之作,这种工致而自然的境界不是徒事雕章琢句者能达到的。 关于杜甫的诗词赏析5篇本文来源:网络收集与整理,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第19页 共19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第 19 页 共 19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