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l*** 文档编号:80896292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318.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pdf(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现代诗两首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1、理解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2、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基本思想,感受诗歌的语言美,重点分析借物抒情的写法。3、反复朗读,把握诗歌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4、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目标 2.教学难点:目标 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最恋家的民族。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托着游子深厚

2、的情感,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角,也难以割舍。别离之愁、思归之渴,这种情结如同生命一样古老而常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千年来,“乡土情结”几乎是游子的普遍心态。一纸乡书、一句乡音,往往让人们激动不已。故乡与游子,似乎是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歌。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是作者人生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谣”是歌谣,是对长城的歌颂。2、“一片槐树叶”是指作者借夹在书中的故国的一片槐树叶,以此为题目点明诗人吟咏的对象,简洁明了。3、学习生字:焉之(y n)隘口(i)歌谣(yo)蹲踞(dn j)山巅(din)焚起(fn)敕勒川(ch)荒莽

3、(m ng)槐树(hui)蝉翼(chn y)4、教师范读全诗,学生自由朗读。三、指导朗读:长城谣(席慕容)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一片槐树叶(纪弦)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4、,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故国哟,啊啊,要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四、学生齐声朗读、背诵这两首诗。五、教师小结: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一片槐树叶一诗,作者通过对夹在书中的一片故国的槐树叶的追忆、回

5、想,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情境导入:长城谣的作者是席慕蓉。席慕蓉 14 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以后一直生活在台湾。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还是寄托乡愁乡思的个性化对象。她时刻思念着故乡,遂写成长城谣。二、作者简介:席慕蓉,1943年生。蒙古族女诗人。蒙古名字全称穆伦席连勃,意为浩荡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音译。她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蓉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

6、,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散文集有有一首歌 江山有诗,其中一棵开花的树 山路 出塞曲 渡口等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席慕蓉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清新、易懂、好读也是她拥有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三、细读品味: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人以历史的视角,凸现长城的沧桑之感;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1、第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怎样理解“无情”“蹲踞”“冷眼”这几个词的作用?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抒写了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

7、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无情:指面对战争,长城屹然不动,成为历史的见证。蹲踞:突出了长城的伟岸身姿。冷眼:冷静客观的态度,写出了长城面对人世的恩怨、成败荣辱,冷静对待。2、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关键词是哪些?明确:抒写诗人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之情。“总”,“一便”,“唱”,“写”。总:一直,一向,突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便:突出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万里的躯体”“千年的面容”已经在作者心中留下了烙印,所以一提起“便有烈火焚起”。3、第三节写了什么内容?哪个词语最有表现力?明确:写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恋之情。“不眠”。应:是诗人的猜测和估计,写诗人想象中故乡夜晚美好的景

8、色,这情景是载不动的深情。仍然:依旧,写出了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时时在诗人心中流淌,诗人虽身居异乡,却心系祖国,表达了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流进不眠的梦:写思乡难眠,诗人借梦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思恋之情。4、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大难回”在诗人的心中,长城仅仅是民族的象征吗?明确:仅仅是民族的象征,还是一种精神,一种博大的精神,还是诗人寄托乡思乡愁的意象。5、第一节诗中高度概括长城历史的句子是哪些?明确: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6、第一节里用第二人称“你”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把长城看作是历史的见证人,更易于抒发作者的情感。7、

9、第三节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明确:“勒”、“阴山”是诗人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借梦境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眠!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怀、反观历史的抒情诗,主体意象是长城。但诗中也有对黄河的思念。抒情的主线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诗中也有对历史的观照和反思。四、合作探究:怎样理解长城谣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明确: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社稷的象征外,还是她寄托乡思乡愁的个性化对象。这首诗富有民歌谣曲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语

10、言质朴,毫无雕琢之感,是席慕蓉诗中的佳作。五、教师小结:长城谣中诗人以长城、黄河为载体,抒发刻骨铭心的乡情。承载诗人浓重乡愁的万里长城一贯被视作中华民族文化或精神的象征,长城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征战与杀伐,曾上演了无数悲欢离合,沉浮起落。英雄的壮举,儿女的血泪,在世人眼里,长城早已成为历史的见证,成为社稷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千年流淌的黄河同样注入了诗人无尽的情感,它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象征。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七,板书设计:长城谣 沧桑长城一部历史;依恋长城写不成篇;梦回长城难以成眠。心系祖国、思恋故乡。第三课时:一、情境导入:一片槐树

11、叶写于 1954年,当时诗人纪弦已远离故土 6 年,思想之情与日俱增。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跳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最敏感的一根弦。诗人的心灵战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游子怀乡之情。二、作者简介: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生于河北省清苑县。原名路逾,曾用笔名路易士。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3年毕业于苏州美术专科学校,自编易士诗集。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在台北市成功中学任教二十五年后退休。1976年移居美国。1953年创办并主编现代诗季刊,1956年组建现

12、代派。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为覃子豪与钟鼎文),在台湾诗坛享有极高的声誉。纪弦不仅创作极丰,而且在理论上亦极有建树。他是现代派诗歌的倡导者,他主张写“主知”的诗,强调“横的移植”。诗风明快,善嘲讽,乐戏谑。他的诗极有韵味,且注重创新,令后学者竞相仿效,成为台湾诗坛的一面旗帜。年近九十,健康良好,写作不辍,被誉为“诗坛上的常青树”。主要有作品集有火灾的城 纪弦诗选 爱云的奇人 烦哀的日子 无人岛 摘星的少年等。三、细读品味:全诗分三节,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时间线索,“现在过去将来”;另一条是感情线索,“伤感回忆企盼”,两条线同步并行,构成三块伤感过去,回忆过去,企盼将来。1、第一节写

13、什么内容?如果用一个最简单的陈述句来说,应该怎么说?明确:写一片“槐树叶”,“这是一片槐树叶”。2、第一节明明可以用一个简单的陈述句表达,为什么诗人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各个修饰语各有什么含义?明确:意在说明诗人当时睹物生情而又极为复杂矛盾的感情。“全世界”指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使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3、第二节写了什么内容?明确:写了槐树叶的来历。4、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明确:是诗人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文中“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古老的文

14、化,虽然忘却了它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乡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拉开了诗人浓浓的乡愁乡思之门。5、三节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怎么写的?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之情。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6、全诗以什么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明确:一片槐树叶;思乡盼归。7、“一片槐树叶”为何是“最使人流泪的一片”?明确:它捡自故土,寄托了作者强烈的乡思和沉重的乡愁。8、请写出第一节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并简单分析(80 字以内)。明确:诗人初见槐树叶,如回故土,赞叹,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又很快回到

15、了现实,心情变成了伤感;飘零在外,有家难归,伤心而又无奈。9、你认为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什么深刻含义?请写出你的理解。明确: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指诗人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10、最后一节中的“槐花香”能否换为“桃花香”等花香呢?为什么?明确:不能,是为了呼应标题,写其他就不合文意了。本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四、合作探究:1、怎样理解一片槐树叶的第二节?明确:第二节写槐树叶的来历,追溯过去,揭

16、示槐树叶的历史内涵。诗人纪弦曾在南京、扬州、上海等地留下足迹,行踪遍及大江南北。诗人虽然记不清是从哪里“捡来的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这正是诗人为之欣喜的原因。“一册古老的诗集”在这里有一定的文化象征意义,也许是指古老的中国文化,也许是指诗人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和诗人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不变的追求。正因为诗人心系故国,继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才使他对一片来自故土的槐树叶情有独钟。那片小小的槐树叶,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的记忆,于是浓浓的乡思乡愁汹涌而出。2、为什么一片“抱抱的,干的,浅灰色的槐树叶”,在诗人的心目中却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明确:这篇槐树叶是故土的槐树叶。它正如一把钥匙,一下子开启了诗人心中对故乡的深刻记忆,它寄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五、教师小结:一片槐树叶语言清新,浅显易懂。似在独白,又似在与读者对话,语言明白易懂,然而又寄以深情。诗人偶然发现的书页中的一片来自故乡的槐树叶,触动了他感情的琴弦。他借这片槐树叶尽情地抒发了游子思归之情。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七、板书设计:一片槐树叶 伤感现在见叶欣喜;回忆过去树叶来历;企盼将来重温旧梦。眷恋故国、思归心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