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色盲的成因及对色盲特征分析—色盲成因原理_.pdf

上传人:ylj18****41534 文档编号:80829621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12.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色盲的成因及对色盲特征分析—色盲成因原理_.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文】色盲的成因及对色盲特征分析—色盲成因原理_.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色盲的成因及对色盲特征分析—色盲成因原理_.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色盲的成因及对色盲特征分析—色盲成因原理_.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论文】色盲的成因及对色盲特征分析 色盲成因原理 _6676 色盲的成因及对色盲特征分析 色盲成因原理 =,摘要,本文的目的是用“平衡理论”揭示色盲现象的基本机制。并以第一 色盲、第二色盲为例,阐述色盲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文中提出的“平衡理论”是一种非正统的理论(但它是三原色理论)。虽然本理论也是三原色的,但是它 并不存在“单色盲”问题。在目前,本理论是最贴近现实的一种色盲成因理论。,关键词,色盲;平衡理论 Caus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olor blindness ,Abstract,The paper elaborated the basic reason

2、of color blindness phenomenon occurrence,the theories used is the“equilibrium theories”.It explained the basic reason of protanopia and deuteranopia occurrence with the equilibrium theories.The equilibrium theories of color blindness phenomenon is a kind of the theories of heterodoxy.Although this t

3、heories is also theories of three primary colors,but it will not appear single color blindness problem.Currently,this theories is a kind of theories that come close reality most.,Key words,color blindness;equilibrium theories 本文支持三色学说”所提出的在视觉中可产生红、绿、蓝 3 种原色的观点。但是,在关于色盲成因问题上,本文的观点与三色学说的观 点并不相同,本文的观点是

4、一种非正统的观点。正统的观点(指三色学说以及四 色学说)的基本思路是:视觉中的颜色是由各种原色混合构成的,缺少什么样的 原色就应该产生什么样的色盲。而本文的观点与此相反。笔者认为,任何先天性 色盲者,在他们的视觉中,都不会缺少红、绿、蓝 3 种原色当中的任何一种原色。色盲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原色之间进入等量状态造成的。在红、绿、蓝 3 种原色当中,如果有 2 种原色进入等量状态的话,就会使人失去“部分”彩色感,而成为一个部分色盲者;如果要是有 3 种原色进入等量状态的话,就会使人失去“全部”彩色感,而成为一个全色盲者。对于这一理论,我们称它为“平衡理 论”。本文仅以第一色盲及第二色盲为例,介

5、绍“平衡理论”的应用。1 正常视觉者的三通道输出曲线 支持三色学说的实验有“视网膜锥体细胞的光谱吸收曲线实验”。该实验 是以极其细小的光点,单独地去照射每个锥体细胞,进而测得锥体细胞对光谱存 在有 3 种不同的吸收,其吸收曲线,1,见图 1。图 1 视网膜锥体细胞的光谱吸收曲线 图中的 3 条曲线也相应地揭示了正常视觉者在视觉中产生红、绿、蓝 3 种原色的情况。虽然这一实验是对锥体细胞所做的实验,但是,这一实验同时也等于揭示了视信号有 3 个通道,并且这 3 个通道可分别产生红、绿、蓝 3 种颜色(本文称这 3 个通道为:红通道、绿通道和蓝通道)。我们依据图 1 所绘制的正常视觉者的 3 通道

6、输出特性曲线图(见图 2),从该图中可以看出,红、绿 2 条曲线相交的地方(L 点位置)应该是光谱能量最大的地方。该处应该是正常视觉者在观察光谱时的亮点位置,大约发生在 555 nm。本文就以图 2 为基本工具,以“平衡理论”为基本观点,揭示第一色盲及第二色盲产生的根本原因,并对它们基本特征进行全面分析。图 2 正常视觉者的三通道输出曲线 2 第一色盲(甲型色盲、红色盲)的成因及特性分析 2.1 第一色盲的基本特征(1)谱长特征:第一色盲在 700 nm 附近有一段 所见光谱长度照正常视觉者的光谱长度要短一些。(2)亮点特征:第一色盲区,盲的亮点位置照正常视觉者的亮点位置向 400 nm 方向

7、发生了偏移,大约发生在 中性点特征:第一色盲有一个中性点,大约发生在 480 nm 附 540 nm 附近。(3)近。(4)辨色特征:第一色盲只能看到黄、蓝两色,以上关于第一色盲的 4 项基本特征,来自于俞自萍等人绘著的色盲检查图(第 5 版)第 11 页图中所提供的资料,经整理得出。本文在后面谈到的,关于第二色盲的各项基本特征也出自此处,2,。2.2 第一色盲产生的根本原因 本文提出:如果是由于遗传病变而导致了红通道的结构,错误地选择了绿通道的结构的话,就会使人产生第一色盲。当红通道的结构被绿通道的结构所替代时,则红通道的输出曲线将与绿通道的输出曲线相重合,这样红、绿两个通道就要具有相同的覆

8、盖特性(见图 3)。图 3 第一色盲三通道输出曲线 此时,红、绿 2 种原色进入等量平衡状态。下面我们就依据图 3 中的特性曲线来解释第一色盲的各项基本特征都是怎样形成的。2.3 对第一色盲各项基本特征形成的解释(1)对第一色盲“谱长特征”形成的解释:从图 3 中可以看出,在 700 nm 附近有一段没有曲线覆盖的地方,这是一段盲区。由于这段盲区的存在,使得第一色盲所见光谱缩短了一段。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一色盲所见光谱缩短的根本原因。(2)对第一色盲“亮点特征”形成的解释:从图 3中可以看出,第一色盲的亮点发生在绿曲线的高峰处(L 点位置),大约在 540 nm 附近。该点的位置照正常视觉者的亮点

9、位置向短波方向发生了偏移。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一色盲所见光谱的亮点向 400 nm 方向偏移的根本原因。(3)对第一色盲“中性点特征”形成的解释:从图 3 中可以看出,O 点为红、绿、蓝 3 条曲线的交点。该点意味着红、绿、蓝 3 种原色处于等量状态。红、绿、蓝 3 种原色处于等量状态时的颜色应该是中性色,所以 O 点是中性点。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一色盲所见光谱产生中性点的根本原因。(4)对第一色盲“辨色特征”形成的解释:从图 3 中可以看出,在 V 段区域内,只有红、绿 2 条曲线所覆盖,并且它们是相互重叠的。这就意味着,红、绿两色在该段区域内,处处都处于等量状态。这样,第一色盲在该区域内只能看到红

10、、绿两色的混合色(黄色),不可能单独看到红色或绿色。所以,V 段是黄色段。U 段与 V 段不同,在 U 段中多了蓝曲线。这样,就要有一部分蓝色与黄色相混合而生成白色。由于黄色量多,蓝色量少,所以 U 段是淡黄色段。从色调角度来看,从中性点到 650 nm 这一段应该属于黄色调。对于 S 段来说,该段仅由一条曲线所覆盖,即蓝曲线,所以 S 段是蓝色段。T 段与 S 段不同,在 T 段中多了红、绿两条相重叠的曲线。这样,就要有一部分黄色与蓝色相混合而生成白色。由于蓝色量多,黄色量少,所以 T 从中性点到 400 nm 这一段应该属于蓝色调。段是淡蓝色段。从色调角度来看,因此,对于第一色盲来说,从中

11、性点到低端(650 nm)这一侧,所见光谱为黄色;从中性点到高端这一侧,所见光谱为蓝色。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一色盲只能看到黄、蓝两色的根本原因。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色盲不仅看不到红色,同时他也看不到绿色。这就意味着:在第一色盲中,不可能存在着单一的红色盲或单一的绿色盲。3 第二色盲(乙型色盲、绿色盲)的成因及特性分析 3.1 第二色盲的基本特征(1)谱长特征:第二色盲所见光谱长度与正常视觉者所见光谱长度相同。(2)亮点特征:第二色盲亮点向 700 nm 方向偏移,大约发生在570 nm 附近。(3)中性点特征:第二色盲有一个中性点,大约发生在 500 nm 附近。(4)辨色特征:第二色盲只能

12、看到黄、蓝两色。3.2 第二色盲产生的根本原因 本文提出:如果是由于遗传病变而导致了绿通道的结构错误地选择了红通道的结构的话,就会使人产生第二色盲。当绿通道的结构被红通道的结构所替代时,则绿通道的输出曲线将与红通道的输出曲线 这样红、绿两个通道就要具有相同的覆盖特性(见图 4)。相重合,图 4 第二色盲三通道输出曲线 此时,红、绿 2 种原色进入等量平衡状态。下面我们就依据图 4 中的特性曲线,解释第二色盲的各项基本特征都是怎样形成的。3.3 对第二色盲各项基本特征形成的解释(1)对第二色盲“谱长特征”形成的解释:从图 4 中可以看出,从 400,700 nm 的整个光谱段中,处处都有曲线所覆

13、盖。因此,第二色盲没有盲区,即第二色盲所见光谱与正常视觉者所见光谱一样长。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二色盲所见光谱的长度没出现缩短的根本原因。(2)对第二色盲“亮点特征”形成的解释:从图 4 中可以看出,第二色盲亮点发生在红曲线的高峰处(L 点位置),大约在 570 nm 附近。该点位置照正常视觉者的亮点位置向长波方向发生了偏移。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二色盲所见光谱的亮点向 700 nm 方向偏移的根本原因。(3)对第二色盲“中性点特征”形成的解释:从图 4 中可以看出,O 点为红、绿、蓝 3条曲线的交点。该点意味着红、绿、蓝 3 种原色处于等量状态。红、绿、蓝 3 种原色处于等量状态时的颜色应该是中性色,所

14、以 O 点是中性点。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二色盲所见光谱中有一个中性点的根本原因。(4)对第二色盲“辨色特征”形成的解释:第二色盲“辨色特征”形成的原因与第一色盲“辨色特征”形成的原因在原理上是一样的。4 结论 色盲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视信号通道在结构上发生了替代关系造成的。由于这种替代关系的存在,使得某些原色进入了等量状态。当某些原色进入等量状态时,便会导致视觉中的颜色出现“缺失现象”。但是,这种颜色“缺失现象”仅仅是人们的一种心理感受而已,它并不代表视觉中的基础颜色(红、绿、蓝)发生了“缺失”。实际上“缺失现象”本身就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比如,氢、氧合成为水。在水中并不是没有氢,也并不是没有氧,只不过是氢、氧不再是以气体的形式存在而已(似乎它们已经“缺失”了)。可见,视觉中的颜色“缺失”现象,也只不过就是宇宙间普遍存在的各种“缺失现象”当中的一种而已。(致谢:在撰写本文期间曾得到了孟宪君同志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参考文献,1 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第 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50.2 俞自萍,曹愈,曹凯.色盲检查图,第 5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