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pdf

上传人:ylj18****70940 文档编号:80787198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1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pdf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pdf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工艺」.pdf(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一、机械挖土施工工艺 6.基底超挖:开挖基坑(槽)管沟不得超过基底标高。如个别地方超挖时,其处理方法应取得设计单位的同意,不得私自处理。6.2 基底未保护:基坑(槽)开挖后应尽量减少对基土的扰动。如遇基础不能及时施工时,可在基底标高以上预留 30cm 土层不挖,待做基础时再挖。6.3 施工顺序不合理:应严格按施工方案规定的施工顺序进行土方开挖施工,应注意宜先从低处开挖,分层、分段依次进行,形成一定坡度,以利排水。6.4 施工机械下沉:施工时必须了解土质和地下水位情况。推土机、铲运机一般需要在地下水位.以上推铲土;挖土机一般需要在地下水位 0.8m 以上挖土,以防机械自重下沉。正铲挖土机挖方的

2、台阶高度,不得超过最大挖掘高度的 1.倍。6.5 开挖尺寸不足,边坡过陡:基坑(槽)或管沟底部的开挖宽度和坡度,除应考虑结构尺寸要求外,应根据施工需要增加工作面宽度,如排水设施、支撑结构等所需的宽度。6.6 雨季施工时,基槽、坑底应预留 3cm 土层,在打混凝土垫层前再挖至设计标高。二、加玻纤网抹灰施工工法 (JGF0-2002)1、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粉煤灰型砌块墙体上的粉刷,以及粘土多孔砖填充墙体与砼梁、柱交界处的粉刷。粉刷砂浆为普通的砂浆或水泥砂浆。2、工艺原理 由于在粉刷层内设一道玻纤网格布,使得粉刷砂浆和玻纤网格带共同作用,提高了粉刷层的抗拉强度,加强了抵抗产生裂缝的能力,有效地防

3、止裂缝的产生。3、施工工艺:出塌饼浇水温润甩浆局部粉刷(过厚处先分层粉一次,每次厚度不大于8MM)抹基层底灰裁剪敷贴玻纤布抹面层灰养护。、操作要点 41 出塌饼。在全面展开粉刷前,应按抹灰等级标准要求的垂直度、平整度,做好粉刷控制用塌饼,塌饼间距1.5M*1.5M。4.浇水湿润砌体。在砌体粉刷开始前 2小时,应对墙体外表面进行湿润,湿润的程度应视各种砌块材料而定,手感湿润即可,避免湿润过头或未湿润。4.3 在粉煤灰型砌块墙体表面甩 1:1 水泥细砂浆,以增加粘结力。4.基层抹灰。抹灰砂浆应按规定的配合比配置,并严格进行计量检查,对抹灰过厚的部位(抹灰厚度M),应在基层抹灰前一天预先进行一次抹灰

4、,防止一次抹灰过厚,造成开裂或空鼓脱落。4.5基层抹灰抹平初凝前,将截好的高级玻纤网格布(带)铺贴在基层抹灰砂浆表面,并保证玻纤布和基层砂浆粘结不掉下,铺贴的基层抹灰砂浆表面,并保证玻纤布和基层砂浆粘结不掉下,铺贴时应注意不能出现空档及搭接不满足要求等现象(搭接长度M)。46 在基层抹灰层 24 小时后再进行面层抹灰,并按标准要求的垂直度、平整度进行修正,同时按外墙抹和内墙抹灰的表面要求,进行拉毛或压光处理。47 待面层终凝 2小时后进行湿润养护,粉煤灰型墙体粉刷养护 3 天,粘土多孔砖墙体粉刷养护天。4.8 粉煤灰型填充墙体粉刷层应满铺玻纤网格布,粘土多孔砖填充满粉刷只需在墙体和梁柱交接处铺

5、贴玻纤网格带,详细的铺贴方法见附图 1、2。9 对于窗角区域墙体粉刷(各种墙体):为防止沿四个窗角出现 45 安贾眯碧?0M(宽)*70C(长)的高及玻纤网格带,并按上述方法进行抹灰。(附图 3)5、材料的技术标准和设备要求 .根据抹灰的施工部位,选用不同的高级玻网格布(带),幅宽 1.0M,外墙面由于冷热交替频繁,温差较大,故选用 6 目/CM2(160g/M2)的高级玻纤网格布(带)作敷贴材料,而内样则可选用 4 目/cm2(15/m)的高级玻纤网格布(带)敷贴。5.2 抹灰用的材料和设备仍按常规抹灰砂浆的材料、设备进行配备。53 玻璃纤维网格布的技术参数:目数 断裂强度 含胶量 耐碱保留

6、率重量 经向 纬向 4 目 480N05N18 2%615gM 6 目 482N 40N18 2%60160/M2 54 抹灰砂浆品种按设计要求执行。6、质量标准 玻纤网格布(带)铺贴应平整,不得起拱或脱离基层砂浆,严禁漏铺,搭接长度宜70MM,粉刷面层的质量标准按现行建筑装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的要求执行。7、劳动力组织及安全措施 抹灰开始时宜以 3-5 人 1 组为宜,组内配 1-名中级以上技术等级的粉刷工,另配-2 名辅助工。外墙抹灰高处作业时以上、下各人为宜。在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建筑施工高处作业技术规范(JGJ0-91)和建设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9),以确保施工安全。三、大体积混

7、凝土结构一次性整体浇筑温度裂缝控制工法 (JSGF01202)1、适用范围 适用于高层建筑的片筏基础或箱形基础、大型设备基础、人防及地下建筑、地铁车站、大型公共建筑的基础底板,桩基础的承台,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悬索桥锚碇基础底板等大体积混凝土结构。2、工艺原理 2.1 研究表明:有限单元法是计算混凝土结构温度和收缩应力最为有效的方法,但其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取决于计算程序能否有限元软件由于对影响温度应力的诸因素。现有大量的有限元软件由于对影响温度应力的几个主要因素未能很好地考虑,计算温度应力有时大到令人难以信服的程度,与试验实测结果也不吻合。我们研制的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程序,能全面地考虑影响混凝

8、土结构温度与温度应力诸因素,自动追踪裂缝的发生与发展并计算裂缝的开展宽度,已应用于多项大型工程,16 年月在湖北宜昌由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组织的有限元软件考核会上,计算结果受到一致好评,列参加考核单位之首。.2 有限元仿真分析只是一个手段,计算结果是否合理、正确,关键取决于输入的基本参数。影响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的因素很多,诸如混凝土的热学、力学参数,弹性模量,约束强弱,绝热温升,徐变及松驰系数、收缩变形,保温性能,养护条件等,理论上讲,这些参数应该根据具体工程的实际情况由实际情况由试验确定,但实际上除少数大型工程有条件进行试验研究外,绝大数中、小型工程都不进行试验研究,必要时参考类似工程按常规取

9、用,但很难与实际情况相符。我们根据大量试验研究成果,在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根据混凝土材料组成及设计参数估算大体积混凝土绝热温升、导热系数、导温系数、徐变及应力松驰系数、弹性模量、极限拉应变等的计算公式,已纳入水工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DL/T5057199)。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有一定的特殊性,应用时需作适当修正。2.3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温度裂缝与骨料品种、配合比、外加剂掺合料、浇筑温度、浇筑顺序、外界气温、保温措施、养护条件等直接有关,施工过程中存在很多的不定性,理论计算很难完全反映实际情况,因此必须进行工程实时监控。温度实测常见的方法有:一是预留测温孔,用玻璃温度计测量,该法精度差,操作不

10、便,技术含量太低;二是采用便携式建筑电子测温仪进行测量,该法数字显示温度,准确直观快捷,体积小,性能好,操作简单,携带方便,但只能逐点检测,无法实现自动化监控;三是采用热电阻、热电偶等原件进行测量,既可现场逐点测量,也可将斥温点引至中控室实现集中测量,但每个测点需一根引线,成本太高,尤其是当测点较多的对施工干扰大,出现故障后很难修复。我们采用美国达拉斯生产的 BS8B2作为测温原件,采用温度巡检仪进行自支监测,计算机及时进行处理反馈。由于该法采用网络总线布置方式,一根总线可连接 96 个测点,不仅节导线,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方便施工,实现实时监控,提高技术含量。、工艺流程 工艺流程详见图 1。

11、、操作要点 4.1 成立联合攻关小组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且需一定的时间进行相关的工作,因此,在混凝土浇筑前 2-3 个月前就应成立由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混凝土供应商、外加剂供应商、温控监测单位等组砀联合攻关小组,加强领导,各怀其职,定期碰头,沟通协调。.2 合理选择材料品种 4.2.水泥最好选用水化热较低的矿渣硅酸盐水泥等,当有充分论证(主要指最好混凝土发热量较低)时也可采用其它品种的水泥。2.2 粗骨料最好选用温度线膨胀系数较小的石灰岩骨料,形状以碎石为佳,粒径尽量大一些,在0mm 左右。4.2.3 细骨料采用含泥量较低的中粗砂,细度模数为 2.5.

12、2,含泥量小于 1。4.3 优人混凝土配合比 4.3.1 采用泵送商品混凝土浇筑,施工单位只需提出以下原则性要求,具体配合比由商品混凝土供应商和外加剂供应商共同进行试配并优化,但需符合现行相关规范要求。4.3.2 混凝土强度等级按设计要求即可,不宜超强,否则对温对控不利,而且要尽可能利用后期强度,例如6 天强度等等。4.3 混凝土的水灰比宜在 0.4-0.6,砂率含量在 4%左右,初凝时间在 12-20 小时,坍落度在 12-16m。34 为了降低水化热,应掺加优质粉煤灰等添加料,掺量2%,尽可能采用超量取代。4.3.5 为了达到上述必能必须掺加抗裂、防渗、减小等外加剂,具体品种和掺量由中标外

13、加剂供应商试配确定。.4 混凝土水化热试验 4.4.1 大体积混凝土水泥化发热量是温度裂缝控制最关键的一个参烽,因此,在进行配合比试验时必须同时进行水化热试硷研究。4.4.2 胶凝材料的水化热试验必须进行,并测量 3 天、天、14 天、8 天的发热量。7 天的水化热不宜大于 250kjk。4.3 有条件时应尽可能进行混凝土的水化热试验,避免由胶凝材料的水化热推算混凝土水化热带来的误差,以提高试验的精度。4.初步拟定施工方案 4.51 浇筑方案可根据结构平面布置、商品混凝土供应等具体情况,选择以下三种方式。5.11 全面分层:在整个结构平面内全面分层浇筑混凝土,并保证第一层浇完后回来浇筑第二层时

14、,第一层浇筑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进行,直至浇筑结束。该方案适用于结构平面尺寸不太大的情况,施工时沿短边开始,沿长边进行。必要时也要分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段向中间同时进行。452 分段分层:适用于厚度不太大而面积和长度较大的结构。混凝土从底层开始浇筑,进行一段距离后回来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向前浇筑以上各分层。45.1.斜面分层:适用于结构长度超过厚度的三倍。振捣工作应从浇筑层的下端开始,逐渐上移,以保证混凝土施工质量。4.4 分层的厚度决定于振捣器的棒长和振捣力的大小,以及混凝土供应量的大小,一般为0-50cm。4.5.2 混凝土泵和搅拌运输车的台数可根据混凝土工程量的大小以及预计的浇

15、筑时间来确定。.52.1 混凝土工程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预期的浇筑时间可由当地商混凝土供应能力来确定,例如南京市商混凝土供应能力可取 10方立米小时左右。4.5.2.混凝土泵的台数根据混凝土总方量、预计浇筑时间以及混凝土泵单机的实际平均输出量按下式计算:N1=Q/(Q)式中 N1 棗混凝土泵的数量(台);棗混凝土浇筑的总方量();1 棗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m3h)T 棗预计浇筑时间(h)4.5.3 混凝土泵实际平均输出量,可根据混凝土泵的最大输出量、配管情况和作业效率等按下式计算:Q=Qmx*a?式中 Q1 棗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m3);Qmax 棗每台混凝土泵的最大输出量

16、(m);a1 棗配管条件系数,可取 0.-09;?棗作业效率,可根据混凝土搅拌车向混凝土泵供料的间隙时间、拆装混凝土输送管和布料停歇等情况最 0.-.7。4.5.2.4 每台混凝土泵边疆作业时所需配备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台数可按下式计算:N 1/60(0L1/0+1)式中 N1 棗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台数(台);1 棗每台混凝土泵的实际平均输出量(m3h);棗每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容量(m3);S0 棗混凝土搅拌运输平均运输速度(K);1 棗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往返距离(Km);T1 棗每台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总计停歇时间(m);453 混凝土泵的布置。混凝土泵的布置应考虑以下条件:.53.1 混凝土泵设置

17、处,应场地平整、坚实,具有重车行走条件。4.5.3.2 混凝土泵应尽可能靠近浇筑地点。在使用布料杆工作时,应使浇筑部位尽可能在布料杆的工作范围内。4.5 3.多台混凝土泵同时浇筑时,选定的位置要使其各自承担的浇筑量接近,最好能同时浇筑时,选定的位置要使其各自承担的浇筑量接近,最好能同时浇筑完毕。45.3.混凝土泵布置的地点要有足够的场地,以保证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供料、调车的方便。4.3为便于混凝土泵、搅拌运输车的清洗,停放位置应接近排水设施,且供水、供电方便。4.5.3.6 在混凝土泵的作业范围内,不得有障碍物、高压是线,同时还要有防范高空坠物的措施。4.5.4 混凝土输送管道 混凝土输送管包

18、括直管、弯管、锥形管、软管、管接头等。对输送管道的要求是阻力小、耐磨损、自重轻、易装拆。4.54.1 直管:常用的管径有 15、30、45、0 和 9,其曲率半径有 1.5、0.5、2.0、3.0 和 4.0五种,壁厚一般为 1.6.0mm,由焊接钢管和无缝钢管制成。.4 2 弯管:弯管的弯曲角度有 15、45、和 9,其曲率半径有 1.5、0.5、和 0.3m 三种,以及与直管相应的口径。4.5.4锥形管:主要是用于不同管径的变换处,常用的有75-150、15-12、2500m。常用的长度为 1。4.54.4 软管:软管的作用主要是装在输送管未端直接布料,其长度有 5-8m,对它的要求是柔软

19、、轻便和耐用,便于人工搬动。.5.4.管接头:主要是用于管子之间的连接,以便快速装拆和及时处理堵管部位。4.5 输送管道设计要点 .5.5混凝土输送管应根据工程和施工场地特点、混凝土浇筑方案进行配管,应尽可能缩短管线长度。为减少压力损失,少用弯管和软管。输送管的铺设应保证安全施工,便于管道清洗和故障排除。45.5.2 输送管道布置要求横平竖直。在同一条管线中,就采用相同管径的混凝土输送管;同时采用新、旧管段时,应将新管布置在压力较大处。5.3 混凝土输送管应根据粗骨料最大料径、输送距离等确定。当粗骨料最大料径为mm 时,混凝土输送管最小管径为 125mm。45.5.4 在计算泵磅能力时,通常是将混凝土输送管的各种工作状况换算成水平长度,如表 1 所示。表 1 混凝土输送管的水平换算长度 类 型单 位规 格 水平换算长度()向上垂直管 每米2m 10mm 4 5 锥形管 每根 0515 1 mm 10m 弯 管 每根 R05m 90:1.m12 9 软 管 每-8长的 1 根 20 注:、R 曲率半径。2、弯管的弯曲角度小于 90 时,需将表列数值乘以该角度与0 角的比值。3、向下垂直管,其水平换算长度等于其自身长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