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说课稿.docx

上传人:33****7 文档编号:80642047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说课稿.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该文本为Word版,下载可编辑核舟记教学设计 核舟记说课稿 核舟记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核舟记全文仅400多字,却细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核舟记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核舟记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进入初中二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要求都不同于初一,要避免全盘灌输和机械地翻译字词,要让他们对文言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要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完成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工作,并且在学完课文后,能切实积累扎实的文言词语,能背诵掌握若干文言名句,能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能和文章完成一种特殊的精神交流,能积淀深厚的文学修养,能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淫。 本课拟用三课时:

2、第一课时完成通译,第二课时进行文本分析,师生互动,鉴赏文章,第三课时系统整理词语,夯实基础。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任务: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学习环节,关乎整篇课文的学习。 1. 在家完成试读,画出阅读障碍。 2. 参考课下解释和有关资料,完成翻译全文的任务。 3. 查找有关苏轼的生平,能积累学过的几首苏轼的诗词。 注明:该任务相当繁重,最好提前两天安排,并且要检查。 教学目的: 一.熟悉文本,正确朗读,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二.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 三.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 四.全文翻译。 教

3、学过程 1、导入: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 正音:罔 贻 黍 糁 褶 篆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在检查过程中,力求给每一个学生发言的机会,特别关注沉默不语的学生,让他们容易回答的问题,调动学习积极性。 朗读方式力求多样,师生合作是较好的形式。 4. 逐段检查翻译,学习课文字面意思,疏通文义。 第1段 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

4、;木,木头,木材; 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wng,没有;因,根据;具,具有。 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 第2段 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u,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j,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 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 第3段 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

5、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y,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 第4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 第5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

6、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x)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 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 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 第6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 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

7、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x,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 此教学环节琐碎,容易感到疲劳。建议几种学习方式:1。分组,每个组完成一段;2。指定主讲人,大约六位,其他补充。3。事先安排学习程度不等的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以提问的方式进行。 每当学完一段,都要留出消化时间,读一读,谈一谈。 5. 共同欣赏苏轼的诗歌。 6. 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结构:总-分总。 7. 布置作业:整理文中若干词语的解释,若干句子的翻译。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 2 .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

8、文言词语、句式。 3.体会雕刻家巧妙的构思,精湛的技艺,感受艺术品的魅力。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初步感受核舟的体积小,雕刻内容却极其丰富。学生活动,自己试着找出你认为雕刻生动的地方。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表示赞成,并且也抓住其中一处,感叹雕刻细致,引出本课的学习重点和核心:雕刻家构思精巧,记忆精湛。 2. 出示幻灯片,展示第一张图片,学习第二段。 看着图片,直观形象,引导学生背诵。 重点探讨窗户上的对联,有何作用。 明确:暗示雕刻的主题:大苏泛赤壁,同时让学生想象一幅江水明月图,皓月当空,清风徐来 ,明白这是为泛舟提供了美好的背景环境,让人浮想联翩。 3. 出示第二张幻灯片,学

9、习第三段。 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雕刻家把苏轼放在中间,是精心构思的,突出他的主人公地位。 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粒粒分明可数。 插入苏轼游赤壁的故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武被诬以诗诽谤朝廷,下狱。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到使,实际是流放;但他

10、以读书和游览自娱,表现了旷达的胸襟。元丰五年他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鼻矾游玩:一次是农历7月16日,一次是农历10月15日。并写下著名的前后赤壁赋。下文说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正是苏武在这两次游览中未后见到的景象,是脍炙人口的名句。 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 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 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用比较的方法来

11、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 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

12、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凡。 作为核心内容,雕刻家不止给我们展示了他细腻的雕刻艺术,更给我们营造了苏轼泛舟赤壁的闲适和旷达。在好友的陪伴下,明月清风的熏染下,大苏确实摆脱了现实的苦闷,找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欢乐。 补充苏轼和佛印的故事。 留出背诵的时间,当堂背过。 4.是如何描写舟尾的?展示幻灯片。 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 居左者:仰面啸呼(动) 居右者:视端容寂(静) 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 同时也可以想象两个舟子的自由和从容也衬托了大苏

13、的旷达形象。 在幻灯片的提示下,背课文片段。 5。介绍舟的背面 (1)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 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 (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 6.回顾总结: 我们通过直观的图片,结合的准确描述,充分感受到雕刻家的巧妙构思和精湛技艺,确实是鬼斧神工,精妙绝伦。也被大苏泛舟赤壁的旷达胸襟深深感染。 核舟记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下午好! 我将从教材、教学重难点和学情、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作业的布置、板书设计六个方面对核舟记的设计进行说明。 第一、说教材 核舟记全文仅

14、400多字,却细致描述了整个核舟的全部景物,是八上的一篇说明性很强的文言文。层次清晰、条理清楚。 我认为理解核舟记要抓住四个一: 抓一个词:奇巧。 以奇巧为线,一线串珠,无论是核舟的构思还是雕刻技艺都体现出奇巧一词。 抓一句话: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这句话具有总括性,在全文具有纲举目张的作用; 抓一个例子:以雕刻奇巧的核舟为例,说明王叔远的雕刻技艺高超; 抓一处照应:首尾照应。开头的能以径寸之木各具情态与结尾而计其长曾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相呼应,突出材料之狭小,雕刻者技艺之奇巧。 第二、说教学重难点和学情 文言文教学要两手抓:既抓言,又抓文。言,即文言词汇、句式,文言语感;文,即文章的结构和艺

15、术形式。 初二学生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可借助课下解释初步了解文意。因此,我摒弃字词串讲,以诵读为切入点,在反复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及积累常用文言词,领悟文章内容是教学重点。 学生已学过两个单元的说明文,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有了初步了解,因此,引导学生了解课文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说明,以及理清课文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是教学难点。 第三、说教学设计 常规的核舟记教学模式是:介绍作家作品逐词逐句串讲作内容分析。老师把翻译放在第一位,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整堂课没有学生的自行领悟和思考的时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出现了媳妇懒,婆婆勤的现象。教学的流程机械、

16、刻板,言与文分离,缺少美感。 我认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文言文教学要回归语言、回归文学,我设计的创新之处在于三个讲究: 1、讲究导入的趣味性。学生美术作品大苏泛赤壁的展示和提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探知文本的欲望。 2、讲究板书的新颖性。我的板书将文本内容和文学知识融合在一起,很好地体现了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强调言、文融合。 3、讲究合作学习的高效性。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两个人在一起交换苹果与两个人在一起交换思想完全不一样。两个人交换苹果,每个人手上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两个人交换了思想,每个人就同时有了两个人的思想。我充分发挥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让学生在合作中探

17、究、释疑。 第四、说教学过程: (一)营造情境,激趣导入 1.实物投影学生美术作品大苏泛赤壁(事先请美术特长生将核舟上的内容画出来)。 生在欣赏之余,师顺势问:请你数一数画上有几个人、哪些物、多少字?如果将这幅作品上的全部内容刻到一只桃核上,你觉得可以完成吗? (此设计让学生参与其中,趣味十足,且设置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读中思,思后读,朗读中促成理解(此环节遵从学生认知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 1、初读、正音。 2、小组合作:组内成员互读,读懂文意。不懂处组内交流,组内解决不了的全班在教师引导下交流。 (此环节创设了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为

18、我师,小组成员都是老师,合作学习中解决我的难点;同时我为人师,我组再给其它小组答疑。这个环节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的互动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潜能,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也突出了教学重点。) 3、理解文意后再读,读准节奏、重音。 4、撷取片段,读出疑问。 师引导学生回顾说明文的相关知识。 研读第2-5段 1、小组合作: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它的特点是( )。 (此问题的设计旨在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内容,各小组交流时互相补充,彼此完善。师提示学生注意赤壁赋里的诗句、人物神情及舟楫的状态) 2、对比阅读。读图:学生画作大苏泛赤壁有没有体现各具情态? 读文:核舟记中各个人物

19、各具情态体现在哪些地方? 思考:小小一核舟,却雕刻了如此多的物、人,并且人物还各具情态,说明了什么?用课文原句回答。(这个环节让学生在对比中深切感受到核舟雕刻之奇巧) 3、全班诵读25段, 5名学生边听读,边表演,大家点评。(此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强化学生对峨冠、比、诎、卧、属等文言词语的理解。) 研读第1、第6段 1、能概括全文,总括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词是什么?王叔远雕刻之奇巧体现在何处?哪些文字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时因势象形? 2、研读末段,为什么要统计核舟上的物品、文字的数目? (此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总分总的结构。) 5、再读课文,读出惊奇、赞叹之情。(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完整而清晰。) (三)对照板书,总结全文。 第五、说作业的布置 1、熟读全文,背诵24段;(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落实教学重点) 2、比较核舟记和口技在结构组织和内容表达上的相同点。(旨在引导学生不要孤立地学习文言文,要学会总结归纳。) 第 21 页 共 21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