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虚词推断.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80519510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61.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虚词推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虚词推断.ppt(2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高考文言虚词推断八法1句意分析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如“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根据句意“不是挟带着泰山来跨过北海这一类情况”,就可确定“以”是连词“来”,表修饰。又如“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一句的“因”是什么词,可以结合句子的意思“府吏听说了这个变故,就暂时请假赶了回去”,确定“因”是连词“于是,就”,表承接关系。例1:(2007年天津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答案】B【

2、解析】A项“则”为承接连词“就”;C项“者”为助词,可译为“的人”;D项“之”为代词,代事。【点悟】B项“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根据句意“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说到管子”,就可确定“于”是介词“从”;“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句意是“天下痛恨他们君主的人都会想来向大王倾诉”,确定“于”是介词“向”。从而推断B项是可选项。2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也是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词的用法和意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一句,这里的“乃”是副词还是连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前文蔺相如说和氏璧是天下共同称颂的宝玉,赵王送璧时设九宾礼于庭,表示对大国的尊重,那么

3、璧送来了,秦王也应对赵国表示尊重,“设九宾于廷”。这样开来,蔺相如提出的是一个必要条件,两句间是“只有才”的关系,因此,“乃”是应解释为“才”,表条件。例2:(2007年福建卷)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博鸡者邀于市师不必贤于弟子B为民诬太守者视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C豪民气尽,以额叩地以其无礼与晋,且贰于楚也D博鸡者因告众曰相如因持璧却立【答案】D【解析】A项的两个“于”意义和用法不同,前者是介词,相当于“在”“到”,“遨于市”,即在(到)集市上游逛的意思;后者也是介词,但意义与前者不同,是表示比较关系,相当于“比”。B项的两个“为”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者是动词,是“

4、作为”的意思;后者是介词,相当于“替”。C项的两个“于”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者是介词,是“用”的意思;后者是介词,表示因果关系,是“因为”的意思。D项两个“因”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就”。【点悟】B项“为民诬太守者视此”一句,这里的“为”是动词还是介词呢?我们可以考查一下前文的意思:有豪民因为曾经受过太守的责罚,在部使者面前诬陷太守,部使者与太守有过节,随即罢了太守的官位,这个太守又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老百姓不服,用激将法要博鸡者惩治豪民,替太守出气,博鸡者惩治了豪民,并要他在大街上喊这句话。如果和“君为我呼入”的“为”意思一样,当“替”讲,与太守受人爱戴的情节不合,显然不

5、通,根据上下文,应该是针对豪民作为一个老百姓而诬陷太守的行为,“为”应当是动词“作为”。3代入筛选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意义,在阅读和解题时,就可将它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从而获得正确的答案。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我们知道“何”的主要用法和义项有: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样”等;副词,译为“怎么能”“什么”“多么”等;通“呵”,“喝问”;复音虚词“奈何”“何如”“何乃”“何其”等。一一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就不难确定副词“多么”这个义项了。例3:(2007年辽宁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余以柳枝

6、横扫之然以其猛也B旦若遇之于市卒灭于虎C过冉氏门而东贪牛之快而不顾车之破D主人疑狗之不吠也若惟恐人之闻其声息者【答案】D【解析】A项上句“以”为介词“用”,下句为介词“由于”;B项上句“于”为介词“在”,下句为介词“被”;C项“而”上句为介词“向,往”,下句为转折连词“却”;D项的“之”均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点悟】A项“然以其猛也”的“以”意义当“因为”“由于”很明显,但到底是连词还是介词,有点模糊,可以从“以”的两个“因为”意义代入进行理解和筛选:介词,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连词,表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还可以表示结果,可译

7、为“以致”。结果就不难确定(“未忍杀”的原因)是介词“由于”了。4交换理解法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为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例4:(2007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

8、己戎尝与阮籍饮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答案】【解析】D项“以”均为“因为”;A项“而”上句为“却”,下句为“并且”;B项“与”上句为介词,下句为连词;C项“之”均为助词,上句无实意,下句用在主谓之间。【点悟】判断“以母忧去职”“不赂者以赂者丧”这两句,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以”是介词“因为”,代入第一句理解:“因为母亲的病痛而辞去了职务”句子是通的,是表示动作产生的原因,所以该处的“以”也作介词“因为”讲,故项是可选项。5结构推断法。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

9、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份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不同的句子成份就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两句,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主语,因此应该是代词“它(指鹤)”;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例5:(2007年四川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B辞不许,乃归白母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有司买物,多非其土产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帝欲为娶贵族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答案】D【解析】A连词,来表修

10、饰的连词,相当于“而”;B于是,连词竟然,副词;C代词表祈使语气D读音wi,介词,替。【点悟】A项“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而”是连词表修饰关系的,那么“以”也该和它相同,作连词表修饰关系。而“闻汝母来,可持以归养”的“以”根据句意推断,为连词“来”,故A项可排除。C项第一句的“其”在句中作宾语,因此应该是代词“物”;后一句的“其”不作句子成份,只表祈使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故C项也可排除。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故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

11、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惟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又人“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中的“相”,我们可以用成语“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这一相同结构的成语来推断,这里“相”是虚指代词“他”,有的又称他为特殊作用的副词。例6:(2007年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然后变风发乎情其闻道也亦先乎吾B定国且不我怨臣死且不避C又以病止酒梅以曲为美D眊眊焉真一老农夫也置杯焉则胶【答案】B【解析】A项分别解释为“从”“比”;B项均解释为“尚且”;C项分别解释为“因为”“把当作”;D

12、项分别解释为“的样子”“于此、在此”。【点悟】A项“然后变风发乎情”一句中“乎”的意义和用法,可以我们熟悉的成语“存乎一心”“出乎意料”来推断,应该是介词,“从,于”。D项“置杯焉则胶”一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也可以从成语“心不在焉”来推断。7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判断句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的标志“见”“于”“为所”等,宾语前置的标志“是”“之”等,其词性和意义是确定的,只要判断出是那种标志,就找到了它的用法和意义了。如“使小人在侧,臣之罪也”中的“也”,只需抓住该句是“判断句”这个标志,就能确定“也

13、”是助词,表判断语气。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中的“也”虽也是助词,但不是判断,只在句中起停顿的作用。例7:(2007年江西卷)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计B阳城以拙蒙赏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C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待食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D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答案】D【解析】A项“而”,前一句表假设,译为“如果”;后一句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B项“以”,前一句为介词,“因为”;后一句为介词,“把”。C项“之”,前一句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句为定语后置

14、的标志。D项“于”,均为介词“被”。【点悟】C项“石之铿然有声者”的“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怀王)内惑于郑袖”的“于”是被动句的标志,考生比较熟悉,D项“前迫于督促”的“于”同理可以推出。8句例推断法作为“常见虚词”,它们在课文中必定多次出现过。如果平时熟读课文,能够记住大量包含“常见虚词”的例句,阅读和考试时就可用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子来推断有关虚词的含义了。如“朝野服焉,号为独立使君”的“焉”,我们就可以课文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微波入焉”“观人风者得焉”“从师而问焉”,得出此处的“焉”应该是代词,意思是“他”。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以上介绍的八种推断方法最好能

15、综合运用,这样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准确性更大,正确率更高。例8:(2007年安徽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B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答案】B【解析】A项虽都是代词,但意义不一样,第一个是“它”,指古砚;第二个是“其中”的意思。B项都是转折连词,“但是、可是”的意思。C项都是连词,第一个表承接,“那么”;第二个表转折,“可是”。D项都为助词,第一个为“的”,第二个意思更虚,不要译出。【点悟】B项如“褰裳濡足,被僇辱而不知羞”的“而”,我们可以课文或其它文章中结构相同的句例“哀而不伤”“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人不知而不愠”,得出此处的“而”应该是转折连词,意思是“但是,可是”。文言词义推断的原则就是“文从字顺”“合情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