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炉)专题10 诗歌鉴赏-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58.docx

上传人:邓** 文档编号:80452237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0.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出炉)专题10 诗歌鉴赏-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5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新出炉)专题10 诗歌鉴赏-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5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出炉)专题10 诗歌鉴赏-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5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出炉)专题10 诗歌鉴赏-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全国通用)(解析版)58.docx(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专题10 诗歌鉴赏【2020年中考北京卷】阅读己亥杂诗(其五),完成下面小题。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诗的前两句,诗人写到了_的自然之景,抒发了_之情。2孟浩然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与本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都写到了落花。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分别借“落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1白日西斜,广阔天涯 离愁的无限感慨与豪放洒脱 2龚诗中“落花”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非没有感情,而是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

2、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孟诗中“落花”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解析】1本题考查诗词中的意象。(1)首联翻译: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这里抓住了“白日西斜”“天涯广阔”的自然景象。(2)“浩荡离愁白日斜”中“浩荡离愁”直接点明了作者对离愁的无限感慨,“吟鞭东指即天涯”则通过“天涯”这个开阔的意象表现了豪放和洒脱。2本题考查诗歌主题。(1)龚自珍的诗。翻译: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

3、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这里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作者自比为落花,落花从枝头落下,化为肥料,滋养大地,为新花的成长做贡献。作者虽然离开朝廷,但是依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依然坚持对理想的追求,表现了一片拳拳爱国之情。(2)孟浩然的诗。翻译:春天睡醒不觉天已大亮,到处是鸟儿清脆的叫声。回想昨夜的阵阵风雨声,吹落了多少芳香的春花。第一联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鸟儿清脆的鸣叫,营造了美好的、充满生机的春天的氛围,表达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而第二联则从视觉角度,运用联想,写春花被吹落到地的景象。写出了对春花凋零的怜惜,作者喜爱春天,可是春天的花被吹落了,这是否意味着春天的逝去,故表达了对春天落花的惋惜之情

4、和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愁。【2020年中考河南卷】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卖炭翁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3诗歌讲述了卖炭翁_的悲惨故事。4请分析“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在诗中的作用。【答案】3以烧炭卖炭为生却横遭掠夺4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宫使的仗势欺人、粗暴蛮横。间接地表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的无奈、

5、无助。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罪恶的控诉。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解析】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唐宪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诗歌写一个卖炭老人辛苦烧炭得到千余斤的炭,本想着趁着天寒卖个好价钱,以便换来口中食身上衣,没想到却被宫使蛮横掠夺一空的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4考查对诗句作用的理解。“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意思是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把”“敕”“叱”“牵”几个动

6、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地蛮横掠夺;卖炭翁辛辛苦苦得来的炭就这样被宫使残暴的掠夺走了,卖炭翁在强权面前显得那么的无奈和无助;在至尊的皇帝的“文书”面前,卖炭翁艰难的劳动、心中的希望、运输的艰辛,全部化为乌有,表现作者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深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2020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5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6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

7、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答案】5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自己拿起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6诗人自己登楼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榨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解析】5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解释其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描述时要忠实于原句。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根据这些词的理解描述,如,

8、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6考查对诗歌的赏析。结合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和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作品情境。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茫茫宇宙,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前

9、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前两句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此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2020年中考福建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甲)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乙)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7下列对

10、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8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7D8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解析】7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描写;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视觉描写

11、,“不知何处吹芦管”运用听觉描写,故第二首诗只有视觉和听觉描写。故D错误,选D。8本题考查诗歌赏析。(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结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这里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把月亮拟人化,月亮成为了知心人,带着自己对友人的关心、牵挂,一直伴随着友人,表达了作者友人的思念和牵挂。(2)夜上受降城闻笛。结合“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可知,运用比喻修辞,把月光比成霜,把沙子比成雪,渲染悲凉的氛围,突出了边塞的苦寒。结合“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从听觉角度,正面抒发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故整首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2020年中

12、考江西卷】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庆清朝慢 踏青(宋)王观调雨为酥,催冰做水,东君分付春还。何人便将轻暖,点破残寒?结伴踏青去好,平头鞋子小双鸾。烟郊外,望中秀色,如有无间。晴则个,阴则个,饾饤得天气有许多般。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不道吴绫绣袜,香泥斜沁几行斑。东风巧,尽收翠绿,吹在眉山。(注)东君:楚辞九歌里有“东君”,这里是借用来称春神。小双鸾:指古代妇女鞋上绣成的鸾凤。饾饤(du dng):本形容堆砌罗列貌,此处形容天气变化多端。眉山:西京杂记上说卓文君“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这是“眉山”典故的由来。9下列对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写姑娘们的踏青活动,突出了

13、初春时节景物的特点。B上阕写姑娘们愉悦的心情和野外迷蒙的秀色,表达了对“东君”的敬意。C下阕写天气的无常,以及姑娘们看花觅柳的从容与“小双鸾”沾满泥污的状态。D下阕最后三句写出了姑娘们心情变化后笑容顿敛、眉头紧锁的神情。10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写雨水的对仗句,富有形象性;下阕运用夸张手法,增添了喜剧色彩。B词的下阕用口语写天气变化,活泼有意趣;用“镂”“拨”描写姑娘们的行动,用词精巧。C词中化用唐人诗句,自然贴切,如出己手,体现了词人熔铸前人诗句的本领。D这首词充满生活气息,写法新颖,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很有特色,是豪放词中的佳作。【答案】9C10D【解析】9本题考查了学生

14、对诗词的理解能力,需要我们在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C.有误,下阕中“须教镂花拨柳,争要先看”写出了姑娘们看花觅柳的急切心情与行动,并非表现她们“看花觅柳的从容”。故选C。10此题考查对古诗词的赏析。赏析古诗词,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D.有误,这首词是婉约词中的佳作,而非豪放词。故选D。11.【2020年中考天津卷】下面对游山西村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拉杖无时夜叩门。A首联中“莫笑”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C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D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答案】D【解析】D.赏析有误,尾联并不是忧伤的笔调,也并非直抒胸臆。诗人比较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由此可知,这两句表现的是对山村迷人景色、淳朴民风的赞美,没有表现“失意与孤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