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05冰川地貌.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80437598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6.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学05冰川地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地貌学05冰川地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貌学05冰川地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05冰川地貌.ppt(6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主讲人:林叶彬主讲人:林叶彬冰川与冰川作用冰川与冰川作用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冰川地貌的组合与发育冰川地貌的组合与发育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第五章第五章 冰川地貌冰川地貌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一、冰川与冰川作用一、冰川与冰川作用 冰川冰川(Glacier)或称冰河,是指寒冷地区多)或称冰河,是指寒冷地区多年降雪积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年降雪积聚、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具有一定形状并并能自行运动能自行运动的的天然冰体天然冰体。n 冰川是地球上主要的淡水水体;冰川是地球上主要的淡水水体;n 冰川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冰川是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环节;n 冰川运动是塑造高寒地区地貌形态的重

2、要营力;冰川运动是塑造高寒地区地貌形态的重要营力;n 冰川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信息;冰川中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信息;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冰芯冰芯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一)雪线(一)雪线(Firnline)雪线雪线是指高山是指高山常年积雪区常年积雪区的下边的下边界,即年固态降水界,即年固态降水量与消融量开始达量与消融量开始达到平衡的地带。到平衡的地带。在中低纬山区,在中低纬山区,积雪的面积和高度积雪的面积和高度随季节变化,冬季积雪随季节变化,冬季积雪区扩大,积雪高度下降;夏区扩大,积雪高度下降;夏季积雪区缩小,积雪高度上升。季积雪区缩小,积雪高度上升。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祁连山哈拉湖畔祁连

3、山哈拉湖畔天山北侧昭苏军马场天山北侧昭苏军马场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二)冰川形成过程(二)冰川形成过程(Formationofglacier)积雪变成冰川是积雪变成冰川是先由新雪变成粒雪先由新雪变成粒雪(firn),再由粒雪变,再由粒雪变成冰川冰(成冰川冰(glacialice),最后形成冰川,最后形成冰川(glaciers)。这一过。这一过程被称为程被称为成冰作用成冰作用。新雪新雪粒状雪粒状雪粒雪粒雪冰川冰冰川冰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三)冰川的类型(三)冰川的类型(Typesofglaciers)根据不同原则可将冰川划分不同类型。根据不同原则可将冰川划分不同类

4、型。按冰川发育的按冰川发育的气候条件气候条件和冰川和冰川温度状况温度状况,分为,分为海洋性冰川海洋性冰川和和大陆大陆性冰川性冰川两种。两种。1.1.海洋性冰川海洋性冰川 指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大,因此带来大量雨水,冰川累积和消融指海洋性季风气候影响大,因此带来大量雨水,冰川累积和消融速度快,又称暖冰川(速度快,又称暖冰川(Warmglaciers)。)。海洋性冰川分布在受降水丰沛的海洋湿润气流控制和影响地区,冰川活动性强,冰川地质作用强烈,侵蚀地形发育。冰川上有生物存在,有冰蚯蚓、雪蚤、雪藻、苔藓等。属于海洋性的冰川,其冰川运属于海洋性的冰川,其冰川运动频繁,由此多引发自然灾害。动频繁,由此多引

5、发自然灾害。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2.2.大陆性冰川大陆性冰川 大陆性冰川是大陆性气候条件影响下发育的冰川,它的主要标志大陆性冰川是大陆性气候条件影响下发育的冰川,它的主要标志是冰川恒温层的温度处于负温状态。这类冰川的冰温低,故又称为冷是冰川恒温层的温度处于负温状态。这类冰川的冰温低,故又称为冷冰川(冰川(Coldglaciers)。海洋性冰川发育于降水稀少的大陆性气候区,冰川活动性弱,堆积地形发育。冰川上面基本上无生物,仅在个别冰川上可见雪藻。珠珠峰南坡峰南坡由于受印度洋上来的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多,冰川上降雨(雪)充沛,所以发育成典型的海洋性冰川海洋性冰川。而珠峰北坡珠峰北坡地处背风坡受

6、大陆性气候影响大,冰川上降水稀少,冰川消融很弱,属于典型的大陆性冰川大陆性冰川。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 按冰川的按冰川的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形态、规模和所处的地形条件,可划分为,可划分为大陆冰川大陆冰川和和山山岳冰川岳冰川。1.1.大陆冰川大陆冰川(Continentalglaciers)大陆冰川大陆冰川,又称,又称“冰被冰被”或或“大陆冰盖大陆冰盖”,是基本覆盖着整个岛,是基本覆盖着整个岛屿与大陆的巨大冰块。屿与大陆的巨大冰块。其特点是其特点是面积大面积大、冰层巨厚冰层巨厚(可达数千米),分布不受下伏地形(可达数千米),分布不受下伏地形限制。冰川限制。冰川呈盾形呈盾形,中间最高,向四

7、周呈辐射状流动。,中间最高,向四周呈辐射状流动。地球上有两大冰盖,即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它们占世界冰川地球上有两大冰盖,即南极冰盖和格陵兰冰盖,它们占世界冰川总体积的总体积的9999,其中南极冰盖占,其中南极冰盖占9090。南极大陆除个别高峰外,几乎。南极大陆除个别高峰外,几乎全部被冰覆盖,其东部冰层厚度可达全部被冰覆盖,其东部冰层厚度可达42674267米。格陵兰是世界上最大的米。格陵兰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约有岛屿,约有8383的面积为冰川覆盖。的面积为冰川覆盖。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2.2.山岳冰川山岳冰川(Alpineglaciers)山岳冰川山岳冰川,是分布于中低纬高山地区,位于雪

8、线附近或雪线以上,是分布于中低纬高山地区,位于雪线附近或雪线以上的冰川。的冰川。其特点是其特点是面积小面积小、厚度薄厚度薄,容易沿沟谷向下移动。,容易沿沟谷向下移动。根据山岳冰川的根据山岳冰川的形态形态和和发育的部位发育的部位,可将其分为,可将其分为山谷冰川山谷冰川(Valleyglacier)、悬冰川悬冰川(Hangingglacier)、冰斗冰川冰斗冰川(Cirqueglacier)、平顶冰川平顶冰川(Mountainicecap)和和山麓冰川山麓冰川(Piedmontglacier)等类型。等类型。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u 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又叫谷又叫谷冰川,是降落在雪线以上冰川,是

9、降落在雪线以上的积雪在重力和压力下从的积雪在重力和压力下从粒雪盆流出,或山坡雪崩粒雪盆流出,或山坡雪崩补给而形成的有伸入谷地补给而形成的有伸入谷地的长大冰舌的冰川。的长大冰舌的冰川。山谷冰川具有明显的山谷冰川具有明显的粒雪盆粒雪盆和和冰舌冰舌两部分,补给和消融基本平衡。两部分,补给和消融基本平衡。长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厚度达数百米,运动速度较快,运动性质和长达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厚度达数百米,运动速度较快,运动性质和方向取决于谷底的坡度。山谷冰川具有山岳冰川的各种特性,方向取决于谷底的坡度。山谷冰川具有山岳冰川的各种特性,形态上可分为单式山谷冰川、复式山谷冰川等类型,形态上可分为单式山谷冰川、复

10、式山谷冰川等类型,是山是山岳冰川成熟的标志岳冰川成熟的标志,也是冰川工作研究的重点。,也是冰川工作研究的重点。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u 悬冰川:悬冰川:山坡上的积雪,在适宜的条山坡上的积雪,在适宜的条件下形成悬贴于山坡上的冰川。件下形成悬贴于山坡上的冰川。AHangingGlacierinHaines,AlaskaVentisqueroColgante,Chile 悬冰川分布在雪线高度附近,规模较小,无明显粒悬冰川分布在雪线高度附近,规模较小,无明显粒雪盆或冰舌,雪盆或冰舌,是冰川发育的雏形是冰川发育的雏形。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u 冰斗冰川:冰斗冰川:发育在山坡发育在山坡或谷源呈围椅状洼

11、地中的冰或谷源呈围椅状洼地中的冰川。川。冰斗冰川规模中等,面冰斗冰川规模中等,面积约积约110平方公里。轮廓呈平方公里。轮廓呈卵圆形或呈三角形,由冰斗卵圆形或呈三角形,由冰斗内长期积雪而成。表面常呈内长期积雪而成。表面常呈凹形,向冰川出口处微倾,凹形,向冰川出口处微倾,但无明显的冰舌。多分布在但无明显的冰舌。多分布在雪线附近,主要靠冰斗后壁雪线附近,主要靠冰斗后壁发生的雪崩和冰崩补给,冰发生的雪崩和冰崩补给,冰体很少向外流动。体很少向外流动。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u 平顶冰川:平顶冰川:又叫冰帽,是发育在平坦的山脊或山顶上的冰川。又叫冰帽,是发育在平坦的山脊或山顶上的冰川。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

12、五章章u 山麓冰川:山麓冰川:是山岳冰川的一种,由多条山谷冰川是山岳冰川的一种,由多条山谷冰川向山麓作扇形伸展,相互连接而成冰川。系向山麓作扇形伸展,相互连接而成冰川。系介于山岳冰介于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之间川和大陆冰川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的一种过渡类型。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悬冰川悬冰川冰斗冰川冰斗冰川单式单式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平顶冰川平顶冰川复式复式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冰斗冰斗山谷冰川山谷冰川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四)冰川的运动(四)冰川的运动(Movementofglaciers)冰川运动可分为塑性流动冰川运动可分为塑性流动(plasticflow)和底部滑动和底部滑动(basalslip

13、)两种方式。是塑造两种方式。是塑造冰川地貌的主要能量来源。冰川地貌的主要能量来源。冰川运动由冰川的冰川运动由冰川的厚度、冰川下伏地厚度、冰川下伏地形坡度和冰川表面形坡度和冰川表面坡度等因素控制。坡度等因素控制。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 冰川运动速度随季节有变化冰川运动速度随季节有变化 冰川运动速度和冰川冰的补给量和消融量多少有关冰川运动速度和冰川冰的补给量和消融量多少有关 在消融区冰川运动的趋势是夏天快,冬天慢,一般夏季速度要大在消融区冰川运动的趋势是夏天快,冬天慢,一般夏季速度要大于年平均流速的于年平均流速的202080%80%,冬季则小于年平均速度的,冬季则小于年平均速度的202050%5

14、0%。这是因。这是因夏季冰川表面消融,融水在润滑冰床和冰体起着很大作用,这样就加夏季冰川表面消融,融水在润滑冰床和冰体起着很大作用,这样就加强了滑动过程,但在粒雪区没有这种现象。强了滑动过程,但在粒雪区没有这种现象。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冰川厚度增加,流速加快,冰川尾端向前推补给量大于消融量,冰川厚度增加,流速加快,冰川尾端向前推进;补给量小于消融量,冰川厚度减薄,流速减慢,冰川尾端往进;补给量小于消融量,冰川厚度减薄,流速减慢,冰川尾端往后退缩;补给量等于消融量,冰川就出现稳定状态。不管冰川后退缩;补给量等于消融量,冰川就出现稳定状态。不管冰川处于上述哪种状态,冰川始终向前运动。处于上述哪种状态

15、,冰川始终向前运动。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五)冰川作用(五)冰川作用(Glaciation)冰川作用在广义上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冰川作用在广义上泛指冰川的生成、运动和后退。狭狭义义上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上仅指冰川运动对地壳表面的改变作用,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蚀、搬运和堆积。1.1.侵蚀作用侵蚀作用(Glaciererosion)可以分为拔蚀可以分为拔蚀(Plucking)和磨)和磨蚀(蚀(Abrasion)两)两种形式。种形式。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拔蚀作用拔蚀作用是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是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

16、理反复冻融而松动,松动的岩块再与冰川冻结在一起时,冰川向前运动就把岩块拔起带走。松动的岩块再与冰川冻结在一起时,冰川向前运动就把岩块拔起带走。冰川拔蚀作用可拔起很大的岩块。冰川拔蚀作用可拔起很大的岩块。磨蚀作用磨蚀作用是冰川运是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底动时,冻结在冰川底部的碎石突出冰外,部的碎石突出冰外,象锉刀一样,不断地象锉刀一样,不断地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冰川磨蚀作和刻蚀。冰川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有擦痕的磨光面。冰川擦痕冰川擦痕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2.2.搬运和堆积作用搬运和堆积作用(Glaciertransportatio

17、n&deposition)冰川的搬运能力极强,它不仅能将冰碛物搬运到很远冰川的搬运能力极强,它不仅能将冰碛物搬运到很远的距离,而且还能将巨大的岩块搬运到很高的部位。的距离,而且还能将巨大的岩块搬运到很高的部位。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冰川侵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屑和由山坡上崩落下来的碎屑,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进入冰川体后,随冰川运动向下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叫游搬运。这些被搬运的岩屑叫冰冰碛物碛物(glacialtillormoraine),),些被搬运到很远或很高地方的巨些被搬运到很远或很高地方的巨大冰碛砾石,又称大冰碛砾石,又称漂砾漂砾(erraticbo

18、ulders)。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侧碛(堤)侧碛(堤)中碛(堤)中碛(堤)尾碛(垄)尾碛(垄)末端末端后退碛后退碛冰底碛冰底碛终碛终碛冰水沉积冰水沉积侧碛侧碛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中碛中碛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 冰川堆积物的粒度悬殊很大,大漂砾的直径可达数十冰川堆积物的粒度悬殊很大,大漂砾的直径可达数十米,粒级很小不足米,粒级很小不足0.005mm。冰碛物中大小粒度的比例在冰碛物中大小粒度的比例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地区和不同时期存在较大的差异。1 1)不同地区的冰碛物粒度变化和基岩有密切关系,结晶岩区的冰碛物)不同地区的冰碛物粒度变化和基岩有密切关系,结晶岩区的冰

19、碛物中,砂的含量比例较大,沉积岩区的冰碛物中,粘土较多。中,砂的含量比例较大,沉积岩区的冰碛物中,粘土较多。2 2)在不同时代冰碛物的粒度可能不同,这和冰川规模、流路变化或后)在不同时代冰碛物的粒度可能不同,这和冰川规模、流路变化或后期风化有关。期风化有关。3 3)山岳冰川因搬运距离近,冻融风化和拔蚀作用明显,岩块或岩屑所)山岳冰川因搬运距离近,冻融风化和拔蚀作用明显,岩块或岩屑所占的比例大,粘粒的比例小;大陆冰川因搬运距离远,磨蚀作用强,占的比例大,粘粒的比例小;大陆冰川因搬运距离远,磨蚀作用强,能形成较多的细粒物质,其底碛中粘粒含量较高。能形成较多的细粒物质,其底碛中粘粒含量较高。地地貌貌

20、学学第第五五章章二、冰川地貌二、冰川地貌 冰川地貌可分为冰川地貌可分为冰蚀地貌冰蚀地貌、冰碛地貌冰碛地貌和和冰水堆积地貌冰水堆积地貌三部分。三部分。(一)冰蚀地貌(一)冰蚀地貌(Erosionallandform)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各种冰蚀地貌分布在不同部位。雪线附近及其以上有雪线附近及其以上有冰斗冰斗、刃脊刃脊和和角峰角峰;雪线以下形成冰川谷,在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发育雪线以下形成冰川谷,在冰川谷内或大陆冰川的底部发育羊背石羊背石。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1.1.冰斗冰斗(Cirques)、刃脊刃脊(Arte)、角峰角峰(Horns)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

21、章章 冰斗冰斗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是山地冰川重要的冰蚀地貌之一,它位于冰川的源头。典型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的冰斗是一个围椅状洼地,三面是陡峭的岩壁,底部是磨光的岩石斗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底,向下坡有一开口,开口处常有一高起的岩槛。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坡上,或在山坡上流水侵蚀的冰斗形成于雪线附近。在平缓的山坡上,或在山坡上流水侵蚀的浅洼地处,常能聚积多年的积雪,雪线附近的积雪冻融频繁,岩石受浅洼地处,常能聚积多年的积雪,雪线附近的积雪冻融频繁,岩石受寒冻风化破坏,形成许多岩屑,在重力和融雪水

22、的共同作用下,岩屑寒冻风化破坏,形成许多岩屑,在重力和融雪水的共同作用下,岩屑不断地向低处搬运,使雪线附近形成雪蚀洼地。洼地形成后,为积雪不断地向低处搬运,使雪线附近形成雪蚀洼地。洼地形成后,为积雪创造更有利的堆积条件,积雪不断增厚,逐渐变成粒雪,进而演化成创造更有利的堆积条件,积雪不断增厚,逐渐变成粒雪,进而演化成冰川。冰川形成后,它的运动对底床产生磨蚀和拔蚀作用,使底部不冰川。冰川形成后,它的运动对底床产生磨蚀和拔蚀作用,使底部不断加深,在冰斗开口处留有与坡向相反的岩槛,这时就形成断加深,在冰斗开口处留有与坡向相反的岩槛,这时就形成典型的冰斗。典型的冰斗。由于冰斗发育在雪线附近,可根据古冰

23、斗底由于冰斗发育在雪线附近,可根据古冰斗底部的高度,推断当时的雪线高度。部的高度,推断当时的雪线高度。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 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冰斗的位置也不断向上坡移随着冰斗的不断扩大,冰斗壁后退,冰斗的位置也不断向上坡移动至雪线以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动至雪线以上。相邻冰斗之间的山脊形成刀刃状,称为刃脊刃脊。几个冰。几个冰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斗后壁所交汇的山峰,峰高顶尖,称为角峰角峰。刃脊刃脊角峰角峰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 冰川谷的横剖面形似冰川谷的横剖面形似U U形,故称形,故称U U形谷,也称槽谷。槽谷的两侧有形谷

24、,也称槽谷。槽谷的两侧有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平直而陡立。明显的谷肩,谷肩以下的谷壁平直而陡立。2.2.冰川谷冰川谷(Glacialtroughs)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 槽谷的形成是冰川下蚀和展宽的结果。槽谷的形成是冰川下蚀和展宽的结果。由于冰川冰的厚度决定冰川下蚀深度,因而主冰川和支冰川的下由于冰川冰的厚度决定冰川下蚀深度,因而主冰川和支冰川的下蚀量不同,主冰川下蚀强,槽谷深;支冰川下蚀弱,槽谷浅。在支冰蚀量不同,主冰川下蚀强,槽谷深;支冰川下蚀弱,槽谷浅。在支冰川与主冰川交汇的地方,冰退后川与主冰川交汇的地方,冰退后就出现明显的陡坎,使支冰川谷就出现明显的陡坎,使支冰川谷高悬成高悬

25、成悬谷悬谷(Hangingvalleys)。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 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种侵蚀地形,它是由基岩组成的小丘,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名。远望犹如匍匐的羊群,故名。3.3.羊背石羊背石(Rochemoutonnee)羊背石是岩性坚硬的小丘被冰川磨削而成。长轴延伸的方向羊背石是岩性坚硬的小丘被冰川磨削而成。长轴延伸的方向和冰川运动的方向一致。纵剖面前后不对称:迎冰坡一般较和冰川运动的方向一致。纵剖面前后不对称:迎冰坡一般较平缓和光滑;背冰坡较陡峻和粗糙。平缓和光滑;背冰坡较陡峻和

26、粗糙。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 在羊背石上或冰川槽谷谷壁上以及在大漂砾上常因冰川作用形成在羊背石上或冰川槽谷谷壁上以及在大漂砾上常因冰川作用形成磨光面。当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比较致密的岩石上,磨光面磨光面。当冰川搬运物是砂和粉砂时,在比较致密的岩石上,磨光面更为发育。如果冰川搬运物多是碎石,则在谷壁基岩上常刻蚀成条痕更为发育。如果冰川搬运物多是碎石,则在谷壁基岩上常刻蚀成条痕或刻槽,称为冰川擦痕或刻槽,称为冰川擦痕(striations)。冰川擦痕一般长数厘米至。冰川擦痕一般长数厘米至1m,深为数毫米,成钉形,深为数毫米,成钉形,擦痕的一端粗,另一端细,细的一端指向冰川擦痕的一端粗,另一

27、端细,细的一端指向冰川下游下游。漂砾上的冰川擦痕。漂砾上的冰川擦痕形成时虽和冰川流向有形成时虽和冰川流向有关,但漂砾随冰川一起关,但漂砾随冰川一起运动,随时都在改变自运动,随时都在改变自己的位置,可再次受到己的位置,可再次受到刻蚀,故漂砾上的冰川刻蚀,故漂砾上的冰川擦痕呈不同方向。擦痕呈不同方向。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二)冰碛地貌(二)冰碛地貌(Depositionallandforms)冰碛地貌冰碛地貌是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是由冰川侵蚀搬运的砂砾堆积形成的地貌。有以下几种类型。有以下几种类型。1.1.冰碛丘陵冰碛丘陵(Groundmoraines)冰川消融后,冰冰川消融后

28、,冰碛物受冰川谷底地形碛物受冰川谷底地形或冰面及冰内物质分或冰面及冰内物质分布的影响,堆积形成布的影响,堆积形成波状起伏的丘陵,称波状起伏的丘陵,称冰碛丘陵冰碛丘陵或基碛丘陵。或基碛丘陵。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2.2.侧碛堤和终碛堤侧碛堤和终碛堤(Lateral&endmoraines)碛堤是碛堤是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的冰碛地貌由侧碛和表碛在冰川退缩以后共同堆积而成的冰碛地貌。它在冰川谷的两侧堆积成堤状它在冰川谷的两侧堆积成堤状,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终碛堤相连向下游方向常和冰舌前端的终碛堤相连,向上游方向可一直延伸到雪线附近。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向上游方向可一直

29、延伸到雪线附近。当冰川的补给和消融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冰川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衡状态时,冰川末端较长时期地停留在某一位置,这时由冰川上游搬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运来的物质在冰川尾端堆积成弧形的堤,称终碛堤终碛堤(尾碛堤)。(尾碛堤)。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 终碛堤成因和演化与冰川进退有关。当冰川处于平衡状态时,冰终碛堤成因和演化与冰川进退有关。当冰川处于平衡状态时,冰舌处的大量舌处的大量底碛和内碛底碛和内碛沿冰体挤压形成的剪切面被推举到冰川表面形沿冰体挤压形成的剪切面被推举到冰川表面形成成表碛表碛,另一部分内碛由于冰川表面消融而出露为表碛。这些表碛滚

30、,另一部分内碛由于冰川表面消融而出露为表碛。这些表碛滚落到冰川末端堆积下来,待冰川退缩后,就形成弧形的终碛堤,这种落到冰川末端堆积下来,待冰川退缩后,就形成弧形的终碛堤,这种成因的终碛堤称成因的终碛堤称冰退终碛堤冰退终碛堤(recessionalmoraines)。如果冰川的积累如果冰川的积累大于消融,冰川向前推进,除一部分冰碛沿冰体剪切面被推举到冰川大于消融,冰川向前推进,除一部分冰碛沿冰体剪切面被推举到冰川表面再滚落到冰川末端边缘外,冰川以外谷地中的砂砾或过去的冰碛表面再滚落到冰川末端边缘外,冰川以外谷地中的砂砾或过去的冰碛层也被推挤向前移动,形成终碛堤,称层也被推挤向前移动,形成终碛堤,

31、称推挤终碛堤推挤终碛堤(pushmoraines)。终碛堤常有多条,它们反映冰川后退时的暂时停顿阶段。一般来说,终碛堤常有多条,它们反映冰川后退时的暂时停顿阶段。一般来说,最外一条的终碛堤常是推挤终碛堤,其余的多为冰退终碛堤。最外一条的终碛堤常是推挤终碛堤,其余的多为冰退终碛堤。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3.3.鼓丘鼓丘(Drumlins)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它的平面呈椭鼓丘是由一个基岩核心和冰砾泥组成的一种小丘。它的平面呈椭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呈不对称的上凸形,迎冰面一坡圆形,长轴与冰流方向一致,纵剖面呈不对称的上凸形,迎冰面一坡陡,是基岩,背冰面一坡缓,为

32、冰碛物。陡,是基岩,背冰面一坡缓,为冰碛物。鼓丘的成因是冰川在接近末端,底碛翻越凸起的基岩时,搬运能鼓丘的成因是冰川在接近末端,底碛翻越凸起的基岩时,搬运能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的。力减弱,发生堆积而形成的。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三)冰水堆积地貌(三)冰水堆积地貌(Glaciofluviallandforms)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貌,称在冰川边缘由冰水堆积物组成的各种地貌,称冰水堆积地貌冰水堆积地貌。1.1.冰水扇和外冲平原冰水扇和外冲平原(Outwashplain)冰川底部的冰融水,常形成冰下河道,它可携带大量砂砾从冰川冰川底部的冰融水,常形成冰下河

33、道,它可携带大量砂砾从冰川末端排出,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叫末端排出,在终碛堤的外围堆积成扇形地,叫冰水扇冰水扇。几个冰水扇相。几个冰水扇相连就形成冰水冲积平原,又名连就形成冰水冲积平原,又名外冲平原外冲平原。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堆积,形冰川融水具有一定的侵蚀搬运能力,能将冰碛物再搬运堆积,形成冰水堆积物。根据冰水堆积地貌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和物质结构成冰水堆积物。根据冰水堆积地貌的分布位置、形态特征和物质结构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2.2.冰水湖冰水湖 冰水湖冰水湖又称冰前湖、冰缘湖,是冰融水流

34、到冰川外围洼地中形又称冰前湖、冰缘湖,是冰融水流到冰川外围洼地中形成的湖泊。成的湖泊。冰水湖的水体和沉积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冰水湖的水体和沉积物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夏季冰融水增多,携冰融水增多,携带大量物质进入湖泊,一些砂和粉砂粒级的颗粒很快沉积下来,带大量物质进入湖泊,一些砂和粉砂粒级的颗粒很快沉积下来,颜色颜色较浅较浅;秋冬季秋冬季节,融水减少,一些长期悬浮湖水中的细粒粘土才开始节,融水减少,一些长期悬浮湖水中的细粒粘土才开始沉积,沉积,颜色较深颜色较深。这样,一年中不同季节在湖泊内就沉积了颜色深浅。这样,一年中不同季节在湖泊内就沉积了颜色深浅不同的粗细相间的两层沉积物,叫不同的粗细相间

35、的两层沉积物,叫季候泥季候泥,或称,或称纹泥纹泥。根据季候泥的。根据季候泥的粗细层次多少,可以确定冰湖沉积的年龄。粗细层次多少,可以确定冰湖沉积的年龄。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3.3.冰砾阜阶地冰砾阜阶地(Kameterraces)是冰川两侧的冰水沉积在冰川消失后形成的阶地。是冰川两侧的冰水沉积在冰川消失后形成的阶地。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附近冰体融化较快,又在冰川两侧,由于岩壁和侧碛吸热较多,附近冰体融化较快,又由于冰川两侧冰面较中部要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里,形成冰面由于冰川两侧冰面较中部要低,所以冰融水就汇集在这里,形成冰面河流或湖泊,并河流或湖泊

36、,并带来大量冰水物带来大量冰水物质。当冰川全部质。当冰川全部融化后,这些冰融化后,这些冰水物质就堆积在水物质就堆积在冰川谷的两侧,冰川谷的两侧,形成形成冰砾阜阶地冰砾阜阶地。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4.4.锅穴锅穴(Kettleholes)锅穴锅穴是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在冰水平原上形成的一种外形如锅是由于冰川的侵蚀作用,在冰水平原上形成的一种外形如锅的圆形洼地。的圆形洼地。锅穴是由于埋在砂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后引起塌陷所致。锅穴是由于埋在砂砾中的死冰块融化后引起塌陷所致。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锅穴成因示意图锅穴成因示意图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5.5.蛇形丘蛇形丘(Eskers)蛇形丘蛇形丘是一

37、是一种狭长曲折的冰种狭长曲折的冰川地貌,呈蛇形川地貌,呈蛇形湾曲,两壁陡直,湾曲,两壁陡直,丘顶狭窄。其延丘顶狭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与伸的方向大致与冰川的流向一致,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陆主要分布在大陆冰川区。冰川区。蛇形丘的组成物质几蛇形丘的组成物质几乎全部是有分选的成乎全部是有分选的成层砂砾,偶尔夹有冰层砂砾,偶尔夹有冰碛物的透镜体,表面碛物的透镜体,表面常覆盖一层冰碛物。常覆盖一层冰碛物。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在冰川消融时期,冰川融水很多,在冰川消融时期,冰川融水很多,它们沿冰川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它们沿冰川裂隙渗入冰下,在冰川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隧道中底部流动,形成冰下隧道

38、,隧道中的冰融水携带许多砂砾,沿途搬运的冰融水携带许多砂砾,沿途搬运过程中将不断堆积,待冰全部融化过程中将不断堆积,待冰全部融化后,隧道中的沉积物就显露出来,后,隧道中的沉积物就显露出来,形成蛇形丘。形成蛇形丘。icewatertilltill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三、冰川地貌的组合与发育三、冰川地貌的组合与发育(一)冰川地貌组合(一)冰川地貌组合 不同类型的冰川,分布在不同的地带,冰川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也有不同类型的冰川,分布在不同的地带,冰川作用的方式和强度也有差异,因而地貌组合也有区别。山地冰川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侵蚀地差异,因而地貌组合也有区别。山地冰川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侵蚀地貌为主

39、。大陆冰川地貌类型比较简单,多是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貌为主。大陆冰川地貌类型比较简单,多是冰碛地貌和冰水堆积地貌。山地冰川地貌组合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规律。雪线以上是以角峰、山地冰川地貌组合有明显的垂直分带规律。雪线以上是以角峰、刃脊和冰斗为主的冰蚀地貌带;雪线以下直到终碛堤是以槽谷、侧碛刃脊和冰斗为主的冰蚀地貌带;雪线以下直到终碛堤是以槽谷、侧碛堤和冰碛丘陵为主的冰蚀堤和冰碛丘陵为主的冰蚀冰碛地貌带;冰川末端是以终碛堤为代表冰碛地貌带;冰川末端是以终碛堤为代表的冰碛地貌带;终碛堤外缘则是冰水扇和外冲平原等冰水堆积地貌带。的冰碛地貌带;终碛堤外缘则是冰水扇和外冲平原等冰水堆积地貌带。地地貌貌学

40、学第第五五章章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 大陆冰川地貌组合表现为大陆冰川地貌组合表现为水平分带规律。以终碛堤为界,水平分带规律。以终碛堤为界,堤内以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为堤内以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为主,冰水地貌也有发育,冰盖主,冰水地貌也有发育,冰盖的中心是侵蚀区,形成许多冰的中心是侵蚀区,形成许多冰蚀湖泊,它的外围鼓丘成群,蚀湖泊,它的外围鼓丘成群,再往外为散乱的冰碛丘陵、冰再往外为散乱的冰碛丘陵、冰砾阜和蛇行丘等地形;堤外以砾阜和蛇行丘等地形;堤外以冰水堆积地貌为主,发育外冲冰水堆积地貌为主,发育外冲平原、冰水三角洲、冰水湖和平原、冰水三角洲、冰水湖和锅穴等。锅穴等。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二

41、)第四纪冰期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二)第四纪冰期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第四纪全球气候曾有数次冷暖变化。气候寒冷时,陆地上的一部第四纪全球气候曾有数次冷暖变化。气候寒冷时,陆地上的一部分流水冻结,发育大规模冰川,叫冰期;气候变暖,冰川消退,叫间分流水冻结,发育大规模冰川,叫冰期;气候变暖,冰川消退,叫间冰期。北半球在第四纪时期一般划分四个冰期和三个间冰期,还有一冰期。北半球在第四纪时期一般划分四个冰期和三个间冰期,还有一个冰后期。个冰后期。我国东部地区,大约我国东部地区,大约3.6万年前,海岸线移到现在黄海水深万年前,海岸线移到现在黄海水深70m处。处。此后,有一个温暖期,海岸线又向陆推移;在此后,有一

42、个温暖期,海岸线又向陆推移;在2.5万年前,长江下游的万年前,长江下游的海岸位置在今江口以西海岸位置在今江口以西160km左右处;大约左右处;大约23700900年前,海水退出年前,海水退出现在的渤海、黄海地区,海岸线东移到东海大陆架水深现在的渤海、黄海地区,海岸线东移到东海大陆架水深110m处;到了处;到了冰期最盛时期,即距今冰期最盛时期,即距今14780700年左右,中国海岸在东海大陆架边缘年左右,中国海岸在东海大陆架边缘水深水深155m处,其位置在今长江口以东处,其位置在今长江口以东600km。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 由于冰期时海面降低,大陆面积的不断扩大,增强了中国气候的由于冰期时海

43、面降低,大陆面积的不断扩大,增强了中国气候的大陆性程度,这可能是当时气候干燥的原因之一。那时的华北和东北大陆性程度,这可能是当时气候干燥的原因之一。那时的华北和东北平原有暗针叶林和草原分布。当时的风成黄土分布范围到达长江下游,平原有暗针叶林和草原分布。当时的风成黄土分布范围到达长江下游,如南京的下蜀黄土。中国西北部地区出现大面积的风成沙丘,柴达木如南京的下蜀黄土。中国西北部地区出现大面积的风成沙丘,柴达木盆地在最后一次冰期的晚期尤其显得干旱,蒸发强盛,在盆地在最后一次冰期的晚期尤其显得干旱,蒸发强盛,在2.1万年和万年和1.3万年前,是柴达木盐湖的形成期。万年前,是柴达木盐湖的形成期。冰期时,

44、大陆冰盖的厚度平均冰期时,大陆冰盖的厚度平均20003000m,对地壳形成巨大压,对地壳形成巨大压力,引起地壳沉陷;冰川消失后,地壳迅速回升。冰川负荷与卸荷使力,引起地壳沉陷;冰川消失后,地壳迅速回升。冰川负荷与卸荷使地壳升降变化称为冰川均衡作用。瑞典北部现代上升速度达地壳升降变化称为冰川均衡作用。瑞典北部现代上升速度达0.9mm/a,荷兰在冰后期地壳均衡上升每年新生的陆地有,荷兰在冰后期地壳均衡上升每年新生的陆地有7km2,格陵兰冰后期,格陵兰冰后期地壳上升速度为地壳上升速度为0.91.0mm/a。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三)冰川地貌的发育(三)冰川地貌的发育 第四纪冰期的长短、寒冷程度和

45、出现次数都影响冰川地貌的发育,第四纪冰期的长短、寒冷程度和出现次数都影响冰川地貌的发育,它们表现在各种冰川地貌的形态特征、规模大小和地貌结构等方面。它们表现在各种冰川地貌的形态特征、规模大小和地貌结构等方面。冰斗代表雪线的高度冰斗代表雪线的高度,在同一冰期同一坡向的冰斗,其高度应大,在同一冰期同一坡向的冰斗,其高度应大致相当。如果在同一坡向有不同时期的不同高度冰斗,说明是多次冰致相当。如果在同一坡向有不同时期的不同高度冰斗,说明是多次冰期作用的产物;如果同一坡向,同一时代的冰斗,分布在不同高度,期作用的产物;如果同一坡向,同一时代的冰斗,分布在不同高度,可能是冰斗形成后的地壳差异运动造成的。不

46、同冰期形成的冰斗,破可能是冰斗形成后的地壳差异运动造成的。不同冰期形成的冰斗,破坏程度也不一样,早期形成的冰斗遭受较大的破坏,形态保存不完整,坏程度也不一样,早期形成的冰斗遭受较大的破坏,形态保存不完整,最后一次冰期形成的冰斗,遭受破坏较小,形态完整,如有积水便成最后一次冰期形成的冰斗,遭受破坏较小,形态完整,如有积水便成湖池。冰斗后壁如有寄生小冰斗,这说明冰川退缩到原雪线以上后形湖池。冰斗后壁如有寄生小冰斗,这说明冰川退缩到原雪线以上后形成的。成的。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 在多次冰川作用的山地,常能见到上下叠套的槽谷,横剖面呈上下在多次冰川作用的山地,常能见到上下叠套的槽谷,横剖面呈上下两

47、个槽谷形式。第一次冰期时形成一个槽谷,间冰期时,如山地上升,两个槽谷形式。第一次冰期时形成一个槽谷,间冰期时,如山地上升,河流在槽谷底下切,到第二次冰期到来时,在下切的河谷内又发育新的河流在槽谷底下切,到第二次冰期到来时,在下切的河谷内又发育新的槽谷。如果第二次的冰川规模较大,老的终碛堤全部遭到破坏;当第二槽谷。如果第二次的冰川规模较大,老的终碛堤全部遭到破坏;当第二次冰川规模不及第一次的大时,新的终碛堤将堆积在冰川槽谷内,新终次冰川规模不及第一次的大时,新的终碛堤将堆积在冰川槽谷内,新终碛以外还有一段老槽谷和老终碛堤。碛以外还有一段老槽谷和老终碛堤。当冰川退缩时,常有短时期的停顿,因而在冰期

48、终碛以内还常分当冰川退缩时,常有短时期的停顿,因而在冰期终碛以内还常分布一些规模较小的终碛,称为阶段终碛。如果冰川向前推进,不仅将布一些规模较小的终碛,称为阶段终碛。如果冰川向前推进,不仅将以前终碛堤破坏,而且终碛堤的结构表现为挤压终碛特征,在终碛堤以前终碛堤破坏,而且终碛堤的结构表现为挤压终碛特征,在终碛堤的沉积物中夹有一些冰期前或间冰期的流水沉积物。的沉积物中夹有一些冰期前或间冰期的流水沉积物。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 山地冰川地貌的发育和冰川以前的地貌有着直接的关系。冰期来山地冰川地貌的发育和冰川以前的地貌有着直接的关系。冰期来临,首先在山地河谷的上游或高位支流发育小规模的冰川,随着冰川

49、临,首先在山地河谷的上游或高位支流发育小规模的冰川,随着冰川进一步发育,一些大的河谷也被冰川占据。在高山丛岭地区,基岩山进一步发育,一些大的河谷也被冰川占据。在高山丛岭地区,基岩山岭出露在冰川之上,由于寒冻风化和冰川源头的侵蚀,山峰形成尖顶岭出露在冰川之上,由于寒冻风化和冰川源头的侵蚀,山峰形成尖顶的角峰;雪线以下为宽深的槽谷,冰川末端可降到很低处,有时可伸的角峰;雪线以下为宽深的槽谷,冰川末端可降到很低处,有时可伸到山麓地带。冰川退缩以后,留下各种冰川地形,这些地形虽和冰川到山麓地带。冰川退缩以后,留下各种冰川地形,这些地形虽和冰川发育以前的地形有关,但山峰变尖,山脊变狭,主支流之间相对高度

50、发育以前的地形有关,但山峰变尖,山脊变狭,主支流之间相对高度加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冰川地形再经流水作用而显圆浑,可能加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冰川地形再经流水作用而显圆浑,可能又恢复到冰川以前的地貌形态。因此,有些第四纪早期冰川塑造的地又恢复到冰川以前的地貌形态。因此,有些第四纪早期冰川塑造的地形现在就很难辨认。形现在就很难辨认。地地貌貌学学第第五五章章名词解释名词解释雪线、冰川作用、冰斗、角峰、U形谷、冰川悬谷、季候泥(掌握)羊背石、冰碛丘陵、终碛堤、鼓丘、冰水扇、锅穴、蛇形丘(了解)1.影响雪线高度的三个主要因素。(掌握)2.简述冰蚀地貌和冰碛地貌的主要类型。(掌握)简要回答简要回答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