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方能养生.doc

上传人:Wo****W 文档编号:80339799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修心方能养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修心方能养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修心方能养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修心方能养生.doc(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修心方能养生在大环境下,人很容易被各种外界因素诱惑,变得急躁心怀杂念修心方能养生,现代人如何修心养生呢?下面就让WTT为大家介绍修心养生小秘诀,希望可以帮到大家,!修心方能养生(1)首先我们先要静静地观察自己内在心理的意识思想,再把它简单地归纳为两局部来处理:一局部是由于感觉所生的思想和观念,例如痛苦、快感、饱暖、饥寒等等,都是属于感觉的范围,由它而引发知觉的联想和梦想等等活动。一局部是由于知觉所生的意识思想,例如莫明其妙而来的情绪,烦闷、苦恼、对人我内外种种事物的分别思维等等,当然包括知识学问的思维,以及自己可以观察自己这种心理作用的功能。(2)其次,到了可以理解自己心理作用的活动,不管它是

2、感觉的,或知觉的,总而言之,统统叫做一念,可以作到在念念之间,起心动念的每一观念,自己都能观察得清楚,再无不知不觉,或莫明其妙的情况,然后,就可把它来处理作为三段观察;但凡前一个念头(思维意识)过去了的,便叫做过去心,也就是前念。后一个念头(思维意识)来了的,便叫做如今心,也就是当前的一念。还没有来的,当然便是将来心,也就是后念了,可是它还没有来,不去管它。不过,你不要忘记,当你觉得后一个观念还没有来的时候,这个正是如今当前的一念了,而且才觉到是如今,立即便已成为过去。(3)复次,如此内省观察得久了,你把过去心、如今心、将来心,看得清清楚楚,于是你便练习,当前念的过去心过去了,后念的将来心还没

3、有生起的一刹那之间,当前的心境,就会微微的、渐渐的,呈现一片空白。但这空白,不是昏迷、或晕厥、或同死亡以前的状况,这是清清楚楚的,灵灵明明的一段空灵,也就是宋明时代禅师们所说的昭昭灵灵的时候。假如真能实在到达这个情况,就会觉得自己所有的意识思维,不管它是感觉的或知觉的,都如一片浮光流影,像雁过长空,风来水面,所谓踏雪飞鸿,了无踪迹可得,才知平生所思所为的,都只是一片浮尘光影而已,根本无法把捉,根本是无根可依的,那你就会体会到“过去心不可得,将来心不可得,如今心不可得”的心理状态了。(4)再次,你假设理解了心念过去、如今、将来三段的不可得,譬例成下面这个公式,自己反省看来,翻成一笑。因此认得此心

4、中的一切一切云为,都是庸人自扰,由此再进一步,观察破除生理感受上所起的压力,和思想促使身体所作的行为活动,都是犹如泡沫空花,虽然在不加自我观察的时候,外表看来好似都是我一连串成直线的活动,实际所谓这个我的活动,也只是像电流、像火花、像流水一样,都是由于无数接连不断的前后念的因缘凑成了一条线,其中毕竟没有真正的东西存在,所以你会自然而然地觉到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身不是身、心不是心,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只像梦幻般的浮沉起伏在世间而已,因此你会自然而然的理解“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其实就是“本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妙用了。(5)如次,你要保持这个明白了心理上意识思维的状态以后,经常在静中动中,保持这一段昭昭

5、灵灵的灵明觉性,犹如万里晴空,不留点翳的现象,那就够你受用去享受了,你才真会懂得人生的真谛,找到真正归宿的安身立命之处,可是你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了!更不要认为这样便是禅宗所谓的悟道了!因为你在这个时候,正有一个昭昭灵灵、灵灵觉觉的作用存在,你还不知它的来去与起处呢!这个时候,正是明代憨山大师所说:“荆棘林中下足易,月明帘下转身难”!以上所讲的一切,是借用比拟现代化的方法,说明人们心理活动状态的情况,同时也以此而说明禅宗六祖当时听到别人念诵金刚经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领悟的一些消息,由此使你可以理解六祖的师兄神秀所作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的自己内

6、在用工夫心得的程度;那么,你由此可知六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得境界。如把两者作一比拟,自然可以理解五祖弘忍要叫六祖三更入室,付嘱他的衣钵了,但是,就凭“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还是未达传付禅宗衣钵的造诣,不要忘记我们上面所列举的情形,因为“本来无一物”的情况,正如雪月梅花的境界,虽然清冷而美妙,到底是空寂孤寒的一面,毫无活力存在。六祖在大彻大悟的时候,是他在三更人室,五祖诘问他初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质疑,使他再进一步而澈底理解心性本元的终究,所以他便说:“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这个才是代表了禅宗言下顿悟的“顿”与“悟”的境界。可是不要忘了,他后来还是避居在猎人队中,由悟后而修持了十五年的经过,由此你就可以理解楞伽经中是顿渐并举,禅宗是顿渐并兼,犹如楞严经上所说的:“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所指顿渐并重的道理了。如今谈谈禅学,抓住一句“本来无一物”,就无所而不可为,那不落在狂禅的知见才怪呢!须知禅宗正有严谨修持工夫的层次存在,不是落在空谈或狂妄自是上,才会与真正的禅有相近之处。-南怀瑾先生禅宗与道家第 4 页 共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