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doc

上传人:荣*** 文档编号:80313074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教案 【重点讲解】 简要分析中国古代精耕细作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文明是在长江、黄河、辽河等适合发展农业的大河流域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成为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接下来我就对这个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

2、技术体系。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铁犁牛耕技术出现于春秋战国,在汉代得到改进和推广。隋唐时期,随着江东犁的出现,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西周时期,实行了垄作法,西汉时实行代田法。还采用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宋代以后,江南地区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和一年三熟制。为了提高土地生产率,人们通过提高耕作技术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发挥土地潜力,在北方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形成耕耙耖技术。改变农业环

3、境,提高土地生产率。中国古代重视农田灌溉,从古至今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改善了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孕育了我国古代文明,它的艰难成长历程,既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同大自然作斗争的艰辛和智慧,也包含了历代统治者所实行的农业政策。精耕细作和自给自足,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 【难点分析】 全面认识小农经济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部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在其自身的农业保持长盛不衰,其社会历史和文化才能持续发展。中国古代农业非常发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也正是中华文明火炬长明不灭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而不是唯一模

4、式。接下来我就对小农经济作一全面分析。 (1)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铁犁牛耕的普及,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之下,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拥有一定的生产自主权,能支配一部分劳动产品,具有生产积极性;小农经济规模小,促使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促进精耕细作的农业的发展;封建政府为保证财源,明智的统治者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小农经济的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而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及交纳赋税;小农经济与自然经济不完全等同。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形式,自然经济强调其生产不以交换

5、为目的,是相对于商品经济而言。(3)弱点:分散性:一家一户的个体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的影响,特别是王朝政策的影响。(4)作用:积极性:小农经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局限性: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农民承受沉重的封建剥削,最终阶级矛盾尖锐,导致农民起义爆发。3推荐阅读:初中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说课稿第一单元第一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必修2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学案高一历史发达的古代农业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第 3 页 /总页数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