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定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选修 环境保护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0137261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1.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锁定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选修 环境保护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锁定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选修 环境保护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锁定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选修 环境保护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锁定高考高三地理一轮复习选修 环境保护环境与环境问题环境管理.pptx(2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考情分析第1页/共26页命题规律及趋势分析近几年高考中,在考查本选修内容上主要侧重考查重大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沙尘暴、生态破坏等)产生的原因、特点、危害及防御措施。预测今后高考将会有以下趋势:1.以最近发生的某一特定的环境污染问题或生态破坏问题为切入点,分析其成因、特点、危害及防治措施。2.针对某一特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防治、保护的合理化建议。3.通过对有关统计数据、图表与资料的分析,揭示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关系。第2页/共26页复习方法指导环境保护主要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涉及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环境问题,通过各种统计图表、数字、材料作为命题背景,集中考查大气环

2、境、水环境中的环境问题,而且题目当中加强了对学生的图表分析能力的考查。因此在指导学生复习本模块时,应将重点放在水土流失、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态环境问题,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短缺等资源问题以及工农业生产所带来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和海洋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其解决措施。复习本选修时,应引导学生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和社会热点,根据考纲认真复习考点,然后选取相关的典型高考题或模拟题,研究这些题目的设计思路、设问角度和思维价值等。第3页/共26页考纲解读第4页/共26页第1讲解读重点知能感悟高考真谛第5页/共26页解读重点知能知能点一环境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特点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一方

3、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第6页/共26页2.环境问题的表现和产生的原因(1)环境问题的表现: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全球环境变化等。(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而以人为原因更为重要。自然原因: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人为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对矛盾的冲突: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4、第7页/共26页3.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当代的环境问题有以下特点:危害的不可预见性;过程的不可逆性;规模的全球性。注意: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一个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周围相关的地区。人类排放的污染物,随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会扩散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当代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全球性。第8页/共26页4.新的环境观与传统环境观的比较新的环境观和传统的环境观在内容、表现及后果方面截然不同,其比较如下表:环境观核心内容行为表现行为后果传统的环境观是一种人地对立的环境观,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

5、矿山、拦河筑坝、移山填海等,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和能源越来越多,向环境中排放大量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全球环境恶化新的环境观人类是自然的儿子,是环境的一份子,只有保持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是“天人合一”或“人地归一”的环境观人们正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尊重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趋于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第9页/共26页典例1:(2014新课标)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1000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鸭种群,春季为50只左

6、右,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虾;人或动物的猎杀等。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严禁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宣传工作等。答题流程参考答案第10页/共26页知能点二环境管理与公众参与1.环境管理的对象和主体目的发展经济,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对象个人个人的消费需求和不良环境行为企业

7、生产全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政府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管理的执行主体,又是被管理的对象执行主体国家和政府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第11页/共26页2.环境管理中国际合作的必要性(1)许多环境问题是多个国家共同影响的结果。(2)有些环境问题在性质上具有普遍性和共同性的特点,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3)有些环境问题具有跨国、跨地区乃至涉及到全球的后果,如酸雨区的扩展、海洋污染等。第12页/共26页3.公众参与作为广大公众中的一员,个人在环保中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如下:第13页/共26页典例2:(2013江苏高考)2013年3月8日9日,沙尘天气横扫我

8、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局部地区出现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下图“是此次沙尘天气影响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次沙尘天气过程,a地与b、c两地相比,a地沙尘更强的自然原因有_。(2)沙尘天气对b区农业生产的影响有_。第14页/共26页(3)减轻沙尘危害的可行措施有_、_。A.建防风林削弱近地面风力B.发展灌溉增加地面湿度C.农作物留茬增强抗风蚀能力D.硬化地面抵抗风蚀(4)针对沙尘暴这一环境问题,江苏省中学生适合的参与方式是_。(1)气候干燥,地表植被稀少;风力强;沙源多(2)毁坏农作物;土地沙化;肥力下降;影响植物生长(3)AC(4)关注生态问题,参与防风治沙宣传活动;开展募捐活动等(

9、任答一点)答题流程参考答案第15页/共26页(2011福建高考)下图示意19862002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19862002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感悟高考真谛第16页/共26页答案:(1)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2)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解析:本题考查地面沉降的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第(1)题,地面沉降主要和过度开采地下水有关。第(2)题,结合上题判断得出要防治地面沉降,需

10、要注意地下水的及时补充,则应考虑地下水回灌,增加植被来提高下渗,控制地下水的开采等措施。第17页/共26页近几年高考多通过区域图、柱状图等,结合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第18页/共26页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生活、生产、汽车等排放的残留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大城市多年平均PM2.5的季节变化。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指出该城市PM2.5季均值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降低PM2.5浓度的主要措施有哪些?(3)实施环境管理,可以更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11、其中,征收排污费制度是环境管理的_手段,_和_也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第19页/共26页答案:(1)冬、春季大于夏、秋季;城区大于郊区。夏、秋季多雨,大气自净能力强于冬、春季;冬、春季取暖排出烟尘多,冬、春季多沙尘天气;城区日常生活、生产、汽车等排放的残留物比郊区多。(2)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淘汰大气污染严重企业;加强对大气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加强对机动车污染排放的监控;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监测、预报和管理等。(3)经济行政干预法律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任选两个)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污染的时空差异、产生原因,以及解决大气污染的措施和环境管理的手段。第(1

12、)题,要注意图中既有季节差异,又有城区和郊区的差异。其成因可以从材料中的“PM2.5的主要来源是日常生活、生产、汽车等排放的残留物”进行多角度分析,同时需要考虑气候的影响。第(2)题,降低PM2.5浓度的主要措施有调整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淘汰大气污染严重企业;加强对大气污染企业的治理力度;加强对机动车污染排放的监控;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宣传,提高环保意识;加强监测、预报和管理等。第(3)题,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经济、行政干预、法律、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等,征收排污费制度是环境管理的经济手段。第20页/共26页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3年1、2月,全国中东部地区多次陷入

13、严重的雾霾天气,尤其是京津冀地区更为严重,大气中含有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下图表示在不考虑政策措施对能源需求和社会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下,我国的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产生量的预测情况。材料二“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调动3.4万亿人民币资金投放到生态环保的领域,2013年2月6日国务院要求加快技术更新,加快油品质量升级,以减轻大气污染。第21页/共26页(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能源消费带来的问题。(2)简析2013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大范围雾霾形成的人为原因。(3)材料二体现的环境管理手段有_、_。(4)为缓解我国资源和环境压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能源开采和利用领域应分别采取哪些措施

14、。答案:(1)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资源供应压力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环境压力大。(2)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等排放大量的含氮有机颗粒物等污染物质。(3)行政手段;技术手段;经济手段(任答两点)(4)开采:科学开采,防止采富弃贫;开采过程中环保措施同步进行;开采后土地复垦。利用:提高矿物能源综合利用效率;提高洁净能源技术;调整矿物能源结构,提高天然气比重。第22页/共26页解析:本题以雾霾天气为切入点,考查我国能源消费带来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措施、雾霾形成的人为原因、环境管理手段等知识点。(1)材料中显示大气中含有大量含氮有机颗粒物,说明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这样会导致资源供应压力大;由图

15、中可以看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会带来大气污染、酸雨、雾霾天气等问题。(2)雾霾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等排放大量的含氮有机颗粒物等污染物质。(3)材料二体现出的环境管理手段有行政手段、技术手段、经济手段。(4)答题要领重在可持续发展。第23页/共26页3、图1为“黄河中游某水文观测站多年月平均降水量、径流量、输沙量变化的统计图”,图2为“黄河中游沿岸某城市附近河段河流水质季节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降水量与径流量在3月5月相差最明显,其主要原因是_。(2)图2中的_(A或B)表示含沙量,结合图示简述判读理由。(3)分析说明图2所示河段河水污染物浓度

16、季节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4)为防治区域环境问题,黄河中游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应遵循的原则是_。第24页/共26页答案:(1)春季蒸发量大;上中游地区灌溉用水量大(2)B7、8月份黄河中游流域降水集中;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明显,河流输沙量增加,含沙量增大。(3)规律:夏季污染物浓度最小,冬季最大。成因:与降水量、径流量成反比,夏季降水量、径流量较大,稀释污染物,使污染物浓度低,冬季则反之。(4)在经济建设中应遵循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的原则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读图分析能力,河水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的规律及其成因,经济建设中如何防治区域环境问题。(1)图1中降水量与径流量在3月5月相差最明显,其主要原因是春季蒸发量大,上中游地区灌溉用水量大。(2)7、8月份,黄河中游流域降水集中,流经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明显,河流含沙量增大。故B表示含沙量。(3)图2所示河段河水污染物浓度季节变化的规律为夏季污染物浓度最小,冬季最大。成因是河水污染物浓度与降水量、径流量成反比,夏季降水量、径流量较大,稀释污染物,使污染物浓度低,冬季则反之。(4)在经济建设中应遵循谁开发谁治理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的原则。第25页/共26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6页/共26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