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过程公共课.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0120162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PTX 页数:129 大小:3.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过程公共课.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认知过程公共课.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过程公共课.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过程公共课.pptx(12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五章认知过程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es)是心理学领域非常重要的一大部分,其包括的内容相当庞大复杂。主要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过程。第1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一)什么是感觉感觉(sensation)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例如,有一只苹果摆在面前,眼睛看到了苹果的红色,鼻子闻到了苹果的香味。物体的这些个别属性通过感觉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引起心理活动就是感觉。第2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二)、感觉的作用1、感觉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端。2、感觉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第3页/共129页

2、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三)感觉的种类任何感觉产生,都需要两个基本条件:适宜刺激和感受器。适宜刺激是指能够使某种感受器特别敏感并产生兴奋的刺激。感受器是指在感觉器官中,直接接受刺激并产生兴奋的装置,也就是能把客观刺激物转变为主观映象的生理装置。感觉按照刺激物的来源和承受刺激的感受器分布的位置不同分为三类:第4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第一,外部感觉。他们是对身体外部的刺激物的感觉,感受器位于体表。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皮肤的痛觉等属于外部感觉。第二,内部感觉。他们是对身体内部的状态的感觉,感受器位于体内。饥觉、渴觉、内脏的痛觉属于内部感觉。第三,本体感觉。他们是对自

3、身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感受器位于肌肉、韧带和耳内。动觉、平衡觉属于本体感觉。以上几种主要感觉的刺激物、感受器和感觉现象的相互关系如表:第5页/共129页感觉种类感觉种类适宜刺激适宜刺激感感 受受 器器反映属性反映属性视觉视觉390800毫微米的光波毫微米的光波视网膜上的棒状和锥状细胞视网膜上的棒状和锥状细胞黑、白、彩色黑、白、彩色听觉听觉1620 000赫兹赫兹耳蜗管内的毛细胞耳蜗管内的毛细胞声音声音味觉味觉溶解于水或唾液中的化学溶解于水或唾液中的化学物质物质舌面、咽后部、腭及会厌上舌面、咽后部、腭及会厌上的味蕾的味蕾甜、酸、苦、咸等味道甜、酸、苦、咸等味道嗅觉嗅觉有气味的挥发性物质有气味

4、的挥发性物质鼻腔黏膜的嗅细胞鼻腔黏膜的嗅细胞气味气味肤觉肤觉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用物体机械的、温度的作用或伤害性刺激或伤害性刺激皮肤的和黏膜上的冷点、温皮肤的和黏膜上的冷点、温点、痛点、触点点、痛点、触点冷、温、痛、压、触冷、温、痛、压、触运动觉运动觉肌肉收缩,身体各部分位肌肉收缩,身体各部分位置变化置变化肌肉、肌腱、韧带、关节中肌肉、肌腱、韧带、关节中的神经末梢的神经末梢身体运动状态位置变化身体运动状态位置变化平衡觉平衡觉身体位置、方向的变化身体位置、方向的变化内耳、前庭和半规管的毛细内耳、前庭和半规管的毛细胞胞身体位置变化身体位置变化机体觉机体觉内脏器官活动变化时的物内脏器官活动变化时的物

5、理化学刺激理化学刺激内脏器官壁上的神经末梢内脏器官壁上的神经末梢身体疲劳,饥渴和内脏器官身体疲劳,饥渴和内脏器官活动不正常活动不正常第6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四)感觉的特点(1)感觉强度与刺激强度的依从性能引起感觉的刺激,其强度必须是适宜的。感觉强度依赖于刺激度,心理学用感受性、感觉阈限来说明二者的关系。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性一般用感觉阈限(sensationthreshold)来度量。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或刺激强度。第7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每一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和绝对阈限,差别

6、感受性和差别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阈限来衡量。第8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第9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2)感受性的发展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和生活实践的丰富,人的感受性会随之逐渐发展,不同人之间的感受性呈现出极大的差异。例如,盲人由于不能用眼睛来了解这个世界,因而他们多

7、依赖于听觉、触觉等来获得信息,于是,盲人的听觉、触觉比一般人要敏锐,就像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的,盲人可以依靠触觉识别人民币、盲文,可以凭着手杖敲击地面的声音来判断路况。这种某一感觉系统的技能丧失后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技能来弥补的现象,叫做感觉的代偿作用。第10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3)感觉适应感觉适应(sensoryadaptation)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第11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两种生活中也常常能观察到听觉适应的现象味觉适应的经验触压觉的适

8、应较快、较明显。感觉适应对于有机体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即使是难以适应的痛觉,对于有机体来说,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有机体能够在变化的环境中不断感知外界事物,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生活、工作。第12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4)感觉的相互作用第一,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同一感受性中的其他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突出事例是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指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如,吃了糖果后再吃香梨,会觉得香梨不太甜。第13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第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觉的相互

9、作用指不同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觉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生活中,我们能体验到味觉和嗅觉的相互作用。如果闭上眼睛,捏住鼻子,我们将分不清嘴里吃的是苹果,还是土豆;感冒的人常常味觉不敏感。在夜里听到老鼠。第14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第15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二、知觉(一)概念知觉(perception)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少意识到孤立的感觉,因为我们总是要把对事物的各种感觉信息综合起来,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释事物。也就是说,我们通常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第16页/共12

10、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知觉过程是从感觉开始的,刺激物各种特性分别刺激各感受器,大脑皮层对获得的各种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整合,并运用记忆系统中已有的经验对当前的刺激物进行辨别、认同、解释,从而得出对刺激物整体的反映。第17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v(二)知觉的种类v按照知觉所反映对象的特点,可以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v按照知觉所凭借的感觉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味知觉、触知觉。第18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依据知觉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性,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1.空间知觉 对客观世界的空间知

11、觉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是将许多感觉器官所得到的信息,如视觉信息、触觉信息、动觉信息综合分析以后产生的 空间知觉包括:1、形状知觉:对物体形状的知觉;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实现的 2、大小知觉:对物体大小的知觉;靠视觉,触摸觉和动觉来实现的 3、方位知觉: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和方向的知觉,是靠视觉、触摸觉、动觉、平衡觉以及听觉获得的 第19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4、深度知觉:距离知觉和立体知觉 2.时间知觉 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通过某种媒介进行的 人除了依靠客观外界的各种节律性变化,还依靠体内的生物钟来估计时间 3.运动知觉 对物体空间位

12、移的知觉,它依赖于物体运动的速度、运动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以及观察者本身所处的运动和静止状态 直动知觉,似动知觉第20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三)知觉的基本特征1.知觉的意义性(理解性)v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赋予知觉对象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意义性(又称理解性)。v过去知识经验影响知觉的内容。v在知觉过程中,思维和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第21页/共129页这是什么?第22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不并是把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总是倾向于把零散的对象知觉为一个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

13、觉的整体性。第23页/共129页 尽管这些点没有用线段连接起尽管这些点没有用线段连接起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来,但仍能看到一个三角形和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第24页/共129页第25页/共129页知觉相似律封闭性原则知觉接近律返回第26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3.知觉的选择性当我们面对众多的客体时,常常优先知觉部分客体。这就是知觉的选择性。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第27页/共129页两歧图形第28页/共129页第29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因

14、素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越容易选择(差别较大、活动的、新颖的等);人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知觉者的知觉目的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第30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知觉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现象在视知觉中表现得很明显,视知觉的恒常包括大小、形状、亮度、颜色恒常性等。第31页/共129页形状恒常性示意图第32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区别:1.感觉的产生主要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以及客观刺激的物理特性。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

15、解释的心理活动过程。2.感觉反应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和意义的解释。3.从严格意义上讲,感觉是天生的反应,而知觉却是后天学习的结果。第33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联系:1.感觉和知觉同属认识的初级阶段,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有机组成部分,知觉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是感觉的有机综合。3.感觉和知觉两者同时发生,合称感知。第34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五)感知规律的应用1直观教学的形式 教师可以提供实物或实物标本,可以演示实验、组织教学参观,让学生亲身感受事物的真面目。教师还可以提供模拟实物形象

16、的感性材料,如图片、图表、幻灯片等,有目的地提供典型的感性材料。进行直观教学时可以借助多种教学仪器,如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第35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2提高直观教学的效果要想使直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应遵循感知规律。(1)运用被感知的强度律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我们清晰地感知。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洪亮,语速要适中,板书要清晰,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看得见。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第36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2)运用对象与背景

17、差别的感知觉规律 当知觉的对象与背景在颜色、形态、声音等方面有较大差别时,知觉的对象容易被感知。如讲课时,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时,重要的部分可以用大一些的字,可以在那些字下面加点、画线,可以用彩色粉笔;不要在黑板前演示深色教具;使用挂图时,可以将其中不需要学生看的部分遮住;制作教具时,要注意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上突出出来等。第37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3)运用静止背景上的活动性对象易被感知的规律 我们知道,在静止的背景上,活动的对象容易被感知,也容易吸引人的注意力。因此,教学中使用活动性教具,演示实验,放幻灯片、教学电影或录像等,可以起到很好的教

18、学效果。第38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4)运用知觉的组合规律 在时间上彼此接近、在空间上彼此接近或相似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一个整体。因此,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不要在需要学生感知的对象周围画上与之类似的线条或图形,在不同的对象之间留空或用色彩区分;板书时,章与章、节与节等不同内容之间要留空;讲课时,语言流畅,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语速,对不同的内容加以分析、综合,使学生了解其中的逻辑关系。第39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一节感觉与知觉(5)让学生交替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对象 如果学生能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同一个知觉对象,那么,从不同感官获得的信息将传递到大脑,从而获得对事物的

19、全面的认识。我国古代的许多学者曾提出学习要做到“五到”,即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其目的就是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有研究表明,在接受知识方面,看到的比听到的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只靠听觉,一般能记住15%;只靠视觉,一般能记住25%;既看又听,能记住65%。第40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五、错觉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实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错觉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往往是由生理和心理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目前还没有一种理论可以解释所有情形下产生的错觉。第41页/共129页典型的几何图形错觉第42页/共129页第43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

20、节记忆一、记忆的概述人在生活和活动中,对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绪以及练习过的动作等,总是或多或少地、不同程度地保留在头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重新显现出来,或当他们再次出现时,还能辨认出来,这些都属于记忆现象。记忆(remembance)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第44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二、记忆的种类1根据记忆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第45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形象记忆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如我们见到过的人或物、看到过的画面、听过

21、的音乐、嗅过的气味、尝过的滋味、触摸过的物体等的记忆都属于形象第46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对游泳的一个接一个的动作的记忆,对体操、舞蹈动作的记忆等都属于运动记忆。第47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情绪记忆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对过去的一些美好事情的记忆第48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逻辑记忆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概念、原理为内容的记忆。例如,我们对心理学概念的记忆,对数学、物理学中的公式、定理的记忆等都属于逻辑记忆第49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2根据记忆材

22、料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可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第50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指客观刺激物停止作用后,它的印象在人脑中只保留一瞬间的记忆。感觉记忆以感觉痕迹的形式保存下来,具有鲜明的形象性。感觉记忆的容量较大,它在瞬间能储存较多的信息。第51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些,但一般不超过一分钟的记忆,并且容量是有限的。短时记忆的内容若加以复述、运用或进一步加工,就被输入长记忆中,否则,很快消失。第52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贮存时间超

23、过一分钟以上,直至数日、数周、数年乃至一生的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是没有限制的,它贮存的信息时间长,可随时提取使用,与短时记忆相比,受干扰小。第53页/共129页三者之间的关系第54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3按记忆的意识参与程度划分,记忆可以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第55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外显记忆外显记忆是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的记忆。第56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内隐记忆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第57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

24、忆三、记忆的过程与规律1识记什么是识记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保持的必要条件。识记是人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2)识记的种类第一,根据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任务,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不需要任何有助于识记的方法,也不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指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运用一定的方法,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识记。第58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第二,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意义,把识记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意义识记是指通过理解材料的意义,把握材料内容的识记。机械识记是指根据材料的外部联系或表现形式,采取简单重复的

25、方式进行的识记。第59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2保持与遗忘保持是记忆的重要环节,不仅是巩固识记,也是实现再认或回忆的重要保证。第60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1)保持的规律。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一般表现为识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进程呈减少的趋势,甚至遗忘。保持在数量上的变化还表现为记忆恢复。这是英国心理学家巴拉德(PBBallard)在儿童身上发现的。他通过实验得到:儿童最好的回忆成绩不在当时,而在识记后的23天内。保持在质的方面的变化,可以通过下面的实验说明。第61页/共129页第62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保持在质方面最大变化是遗忘,下面就来谈谈遗忘的

26、规律。(2)遗忘的规律第一,遗忘曲线与遗忘规律第63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第二,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从材料的系列位置看,前摄抑制及倒摄抑制影响遗忘进程。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做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简单点说可以这样比喻:当我们英语单词时,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汉语拼音对我们的记忆有干扰,这就是前摄抑制,前面学习过的材料对记忆的影响;当我们能熟练使用英语单词时,英语单词又对我们回忆汉语拼音会有干扰,这就是倒摄抑制。第64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从材料的意义看,凡是能引起主体兴趣,符合主体需要、动机,激

27、起主体强烈情绪,在主体的工作、学习、生活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材料,一般不易被遗忘;反之,则遗忘得快。过度学习的材料能避免遗忘。第65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3再认和回忆再认和回忆是记忆的第三环节,识记材料、保持材料都是为了在必要时能再认或回忆材料。为了能做到准确、迅速地把识记材料提取出来,弄清影响再认和回忆的因素是极为重要的。第66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1)再认的条件一是取决于对原有事物或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二是取决于当前呈现的事物或材料同过去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相类似的程度。第67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2)回忆的条件在识记时是否设下联想线索会影响回

28、忆的效果。联想线索利用事物多方面的联系,有助于信息的提取。它有多种类型: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隶属联想。第68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接近联想,由某一事物想到和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例如,由北京想到天安门、万里长城,这是空间联想;相似联想,由某一事物想到和它在外部特征上或性质上相类似的事物。例如,由麦子想到稻子等。第69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对比联想,由某一事物想到和它具有相反特点的事物。例如,由白色想到黑色,由山脉想到河流,由高兴想到悲哀等。因果联想,由某一事物想到和它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例如,由大雪想到丰年,由大雨想到洪水等。隶属联

29、想,由某一事物想到和它具有隶属关系的事物。例如,由动物想到猫、狗、大象、骆驼、鸡、鸭等。此外,情绪状态对回忆也有较明显的影响。第70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四、记忆的品质1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识记事物时的速度方面的特征。2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内容在记忆系统中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第71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3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确性是指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提取时是否精确的特征。4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对保持内容在提取应用时所反映出来的特征。第72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五、记忆规律在教育中的运用1.记忆材料的性

30、质转化记忆材料性质是影响记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对记忆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时,要尽可能转化为有利于记忆的性质。记忆材料的操作化 记忆材料的形象化 记忆材料的诗歌化 记忆材料意义化 第73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2.记忆材料的数量简化记忆材料的数量是影响记忆效率的一个因素,一次识记的数量越多,记忆的效率越低。第74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二节记忆3.记忆材料内容的系统化记忆材料的概括化,即对记忆材料进行提炼、抓住关键进行记忆。记忆材料的规律化,即对记忆材料进行分析、抽象,以便抓住规律进行记忆。记忆材料的特征化,即抓住记忆材料中的特征来加强记忆。第75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

31、程第三节思维一、思维的基本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联系人们常说的“考虑”“设想”“预计”“沉思”“审度”“深思熟虑”等都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所谓思维的间接性,是指思维能对感官所不能直接把握的或不在眼前的事物,借助于某些媒介物与头脑加工来进行反映。所谓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通过抽取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和事物间的必然联系来反映事物。第76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2思维与感知觉的关系区别(1)感知觉只是对当前事物的直接反映,只是对信息的接受和识别,而思维却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32、对信息进行加工;(2)感知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在联系,思维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3)感知觉属于感性认识,它是借助于形象系统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进行反映,反映范围很小,是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而思维属于理性认识,它是借助于概念系统对客观事物进行反映,它可以反映任何事物,反映范围很大,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第77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联系思维虽是超出感知范围的理性认识阶段,是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但它是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与感知、记忆等认识过程密不可分的。感性认识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思维无论多么抽象,它的加工材料还是对个别事物的多次感知,

33、从对个别事物多次感知中,概括出他们的本质和规律。同时,感性认识的材料如不经思维加工,就只能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的、现象的认识上,而不能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第78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3思维与语言的关系(1)思维与语言的联系思维与语言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首先,思维活动是借助语言而实现的。这是由于语言本身具有的概括性所决定的。人们通过语言才可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概括出来。第79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其次,语言也离不开思维。因为构成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思维的结果。而词义正是概括的思维或概念。语言和词的意义,也正是靠思维的日益充实和丰富而不断地深化和发

34、展的。第80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2)思维与语言的区别认为思维与语言不可分,并不是说二者可以混为一谈,思维与语言是有区别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思维本身并不具有这一特点。其次思维与客观事物的关系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间有本质、必然的联系;而语言同客观现实的关系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第81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再次,语言中的词与思维中的概念并不完全等同。概念用词来表达,但一个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最后,语言的语法结构与思维规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不同民族的语法结构不全相同,但思维的规律都是相同,从感性上

35、升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第82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二、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1)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进行的思维活动(2)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3)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认识的思维。第83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2根据思维过程中是以日常经验还是以理论为指导来划分,可以把思维分为经验思维和理论思维(1)经验思维经验思维是以日常生活经验为依据,判断生产、生

36、活中的问题的思维。(2)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是以科学的原理、定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对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的思维。第84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3根据思维结论是否有明确的思考步骤和思维过程中意识的清晰程度,可以把思维分为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1)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第85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2)分析思维分析思维是经过逐步分析后,对问题解决作出明确结论的思维。第86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4根据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向,可以把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1)聚合思维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

37、,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2)发散思维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第87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5根据思维的创新成分的多少,可以把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常规思维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经验,按惯常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例如,学生2)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第88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三、思维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等。第89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1分析

38、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一切思维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头脑的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第90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2比较与分类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第91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3抽象与概括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

39、特征的思维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第92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4具体化与系统化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第93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四、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指思维的深度。它集中地表现在是否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的发展和进程。2思维的敏捷性思维

40、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3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随机应变程度。第94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4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表现在是否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5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批判地评价他人的思想与成果,也善于批判地对待自己的思想与成果。第95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五、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有如下四个特点。1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发散思维有三个指标:(1)流畅性,指发散思维的量。单位时间内发散的量越多,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

41、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3)独创性,指思维发散的新颖、新奇、独特的程度。第96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2多有直觉思维出现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步地分析,而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它不仅是创造发明的先导,也是创造活动的动力。3创造想象参与创造性思维有创造想象的参与。因为创造性思维的成果都是前所未有的,而个体在进行思维时借助于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来进行探索。创造性思维只有创造想象参与,才能从最高水平上对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改造、组合,构筑出最完整、最理想的新形象。第97页/共129页4多有灵感出现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的解决问

42、题的思路、方案的产生往往带有突然性,这种突然产生新思路、新方案的状态,称为灵感。第98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六、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步骤与方法传统的教学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重视掌握知识时所必需运用的各种思维方法的培养;只注意某些结论的记忆,而忽视产生这种结论的推理过程。然而,恰恰是这种思想方法和逻辑推理规律的掌握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第99页/共129页3利用迁移

43、的积极影响,克服某些定势的消极作用迁移实际上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它在学生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迁移能力。首先,教师应在教学中注意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 其次,教师要利用比较的方法 再次,教师要对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4调控解决问题时的心理状态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易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在平时作业解题时,易出现动机强度偏低造成思维积极性不足的情况;二是在测验或考试解题时,易出现因动机强度过高造成的思维功能削弱的情况。第100页/共129页5加强学生的言语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是在言语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学生正确地掌握大

44、量词汇和系统的语法规则,并能清晰、准确、灵活地使用口头与书面言语表达思想感情,则可使思维活动明确、系统、符合逻辑。6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的提高主要应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深刻性敏捷性独特性批判性第101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七、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导向问题目标与结果的过程。因此,问题解决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基本步骤。第102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1提出问题能否发现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问题,取决于多种因素。(1)依赖于人的思维活动的积极性。(2)依赖于人的认真负责的态度。(3)依赖于人的兴趣爱

45、好和求知欲望。(4)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第103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2明确问题所谓明确问题就是分析问题,抓住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明确问题依赖于两个条件。(1)依赖于是否全面系统地掌握感性材料。(2)依赖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第104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3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就是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对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案提出假定和设想。假设的提出依赖于许多条件,已有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创造想象力、直观的感性形象、尝试性的实际操作、言语表达和创造性构想等对其有重要影响。第105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4检验假设检验假设是对假设进

46、行验证的过程,它是问题解决的最后步骤。检验假设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检验,即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来检验。另一种是间接检验,即在头脑中根据已掌握的科学原理、原则,利用思维对假设进行论证。第106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八、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情境问题情境是指呈现问题的客观情境(刺激模式)。问题情境对问题的解决有重要的影响。(1)情境中物体和事物的空间排列不同,会影响问题的解决。一般说来,解决某一问题所必需的物体比较靠近,都在人的视野之中,问题就容易解决,反之则困难。(2)问题情境中的刺激模式与个人的知识结构越接近,问题就越容易解决。第107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

47、第108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3)问题情境中所包含的物件或事实太少或太多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第109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2.迁移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3.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或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第110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4.定势定势是指由先前的活动所形成的并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5.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第111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6.动机与情绪状态动机是促使人问题解决的动力因素,对

48、问题解决的思维活动有重要影响。第112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三节思维7.个性特征从事问题解决活动的是人,是有个性特征的人,人的个性特征对问题解决有着直接的影响。第113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四节想象一、想象的基本概念1.什么是想象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对此概念我们应做如下的理解。第一,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储存在脑中的已有的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第二,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第114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四节想象第三,想象过程所产生的新形象

49、称为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有四种类型:在现实中存在着,但主体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历史性事物的表象;未来会有的事物的表象;在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的表象。第115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四节想象 2.想象的构成方式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表象)分析、综合的过程。(1)黏合黏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孙悟空(2)夸张与强调夸张与强调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一种特性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第116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四节想象(3)人化拟人化是把人类的形象和特征加在外界客观对

50、象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4)典型化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典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第117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四节想象3.想象的作用想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想象是促使人的心理活动丰富和深化的重要因素(2)想象是促使人们创造性地进行各种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3)想象有助于调节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第118页/共129页第五章认知过程第四节想象二、想象的种类1根据新形象的形成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它是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引起的想象。例如,我们看到天上的云有意想象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