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理论.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0115247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214.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药性理论.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药药性理论.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药性理论.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药性理论.pptx(4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序三个概念中中药药治治病病基基本本原原理理药物治病的基本作用不外是扶正祛邪,消除病因,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功能,纠正阴阳气血偏盛偏衰的病理现象,使之最大程度上恢复到正常状态,达到治愈疾病,恢复健康的目的。中中药药的的药药性性(中中药药的的性性能能)把药物与疗效有关的性质和性能统称为药性,它包括药物发挥疗效的物质基础和治疗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作用。是药物性质与功能的高度概括。药药性性理理论论研究药性形成的机制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称为药性理论,其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配伍、禁忌等第1页/共47页中药的作用中药的作用 1.治疗作用药物治病防病的基本作用。2.

2、不良作用副作用,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毒性作用,指用药后引起的机体损害性反应。与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有关,也与人的体质因素有关。第2页/共47页第一节第一节 四气四气一、四气的概念及起源四气:是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起源: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序录“药有酸 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论述。第3页/共47页 二、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二、四气的性质和程度上的差异大寒寒微寒凉平 阴 大热热温微温平 阳平性指药物寒热界限不明显、药性平和、作用较缓和的一类药,如党参、山药等,有人认为实际上平性也有偏温偏凉

3、的不同,如甘草,性平,生用偏凉,炙用偏温,也是相对而言,仍属于四气范畴。第4页/共47页三、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三、四气确定的依据和基准 以药物所治疾病为依据;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阳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药物。凡能够减轻或消除阴寒证的药物,属于热性或温性药物。第5页/共47页四、四气四、四气所表示的药物所表示的药物作用作用 1、温热性的作用温里散寒:治疗里寒证及表寒证。补火助阳:治疗阳虚证。回阳救逆:治疗亡阳证。温通气血:治疗寒凝气滞血瘀证。副作用:伤阴液。第6页/共47页2、寒凉性的作用清热泻火清热泻火:治疗里热证及表热证。养阴养阴:治疗阴虚内热证。凉血凉血:治疗血热证。副作用:伤阳气第7页

4、/共47页五、四气的意义五、四气的意义素问至真要大论即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药有寒热温凉四气”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寒热错杂证寒热药并用第8页/共47页 六、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四性的物质基础?药效学研究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第9页/共47页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临床:热证中枢兴奋症状中枢兴奋症状(表现表现)寒证中枢受抑状态中枢受抑状态(表现表现)温热药寒凉药改善动物实验:热证模型寒证模型寒凉药寒凉药温热药温热药单胺类神经递质兴奋兴奋抑制抑制NADA5-HT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大鼠脑内TH活性寒凉药具有中枢抑

5、制作用(抗惊厥、解热、镇痛等)温热药具有中枢兴奋作用(活动量等)第10页/共47页2.植物神经系统功能临床:热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表现)寒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表现)温热药寒凉药改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呼吸频率、收缩压和舒张压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肾上腺系统功能第11页/共47页动物实验:寒证模型寒凉药寒凉药心率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DH耗氧量阳虚证模型甲状腺甲状腺切除切除体温温热药温热药寒凉药可使交感神

6、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低下温热药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亢进第12页/共47页临床:热证、阴虚交感神经交感神经-受体受体-cAMP-cAMP系统系统寒证、阳虚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M-M受体受体-cGMP-cGMP系统系统温热药、助阳药寒凉药、滋阴药改善动物实验:T T3 3、HCAHCA注射注射大鼠阴虚大鼠阴虚脑、肾脑、肾-R-R 最大结合点位数最大结合点位数;M-R M-R 甲硫氧嘧啶甲硫氧嘧啶popo小鼠小鼠“甲减甲减”阳虚阳虚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M-M受体受体-cGMP-cGMP系统系统滋阴药+温热药+寒凉药抑制交感神经-受体-cAMP-cAMP系统功能的亢进温热药抑制副交感神经-M

7、-M受体-cGMP-cGMP系统功能的亢进第13页/共47页3.内分泌系统功能寒凉药抑制内分泌系统功能温热药增强内分泌系统功能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血清激素水平、血清激素水平、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代谢产物排泄或激素生成的反应速度、速度、受体水平及亲和力、受体水平及亲和力、基础体温等基础体温等寒凉药、温热药不同动物模型第14页/共47页4.基础代谢热证、阴虚基础代谢率偏高基础代谢率偏高寒证、阳虚基础代谢率偏低基础代谢率偏低临床:血清血清T T3 3、T T4 4 血清血清T T3 3、T T4 4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寒凉药、温热药“甲亢”阴虚

8、或“甲低”阳虚动物模型动物实验:第15页/共47页寒证、阳虚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红细胞膜钠泵活性ATP ATP 临床:温热药改善改善动物实验:寒凉药温热药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红细胞膜钠泵活性寒凉药降低基础代谢率温热药提高基础代谢率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第16页/共47页第二节第二节 五味五味一、五味的含义及起源1 1、五味的含义指药物的真实滋味,包括辛、甘、酸、苦、咸,五种基本滋味,以及药物的作用。除五种基本滋味以外,还有淡味、涩味。习惯上淡附于甘,涩附于酸,故称“五味”。2、确定依据:口尝实践和药效归纳。3、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第

9、17页/共47页二二 五味的作用五味的作用1、辛味辛味 能散 发散 能行 行气、行血 辛散:辛味能发散,可解除侵于肌表的六淫之邪,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治疗表证。辛行:辛味能促进气血运行,故有行气、行血的作用。治疗气滞血瘀证。辛香:辛味除能散能行之外,还有芳香、辟秽、开窍的作用。治疗窍闭、湿滞中焦证等。“辛以润之”:如款冬花润肺止咳;菟丝子润养补肺。第18页/共47页 2、甘味甘味 能补补益 能缓缓急止痛 能和调和药性、和中、解毒甘补:甘味有补益的作用。治疗虚证。甘和:甘味有和中、调和诸药的作用。治疗脾胃不和证,入复方调和诸药。甘缓:甘味有缓急止痛、缓解毒性的作用。治疗腹部或四肢挛急疼痛、药物或

10、食物中毒。另外,甘味还有滋润的作用,能润燥。第19页/共47页3.酸味酸味 能收收敛,能涩固涩既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可用于正虚无邪之滑脱不禁诸证。另外,酸味药还具有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第20页/共47页涩味 能收敛固涩。本经“涩为酸之变味,涩味能收,与酸味同”。即涩附于酸之意。涩味与酸味作用基本相同,故酸涩并称。但涩味与酸味有不同之处,涩味不具有酸味的生津、开胃、消食、安蛔等作用。第21页/共47页4.苦味:苦味:能泄、能燥、能坚苦泄含义有三 通泄通实邪如,泻下通便,治疗便秘。降泄降逆气如,降肺气、降胃气的咳喘、呕吐等。清泄清火邪如,清上焦之热、清中焦之热、清下焦湿热等。苦燥即指燥湿作用

11、。苦温药,苦温燥湿,用于寒湿证;苦寒药,苦寒燥湿,用于湿热证均属湿证。坚阴或称“存阴”,即泻火存阴,用于火热亢盛,灼伤阴液者。坚阴是泻火的结果。苦味药通过泻火消除了灼伤阴液的火热之邪,使得阴液得以保存,故称之为“坚阴”、“存阴”。与苦泄有关,而非苦味能补阴液。第22页/共47页5.咸味咸味 能软咸味有软坚散结的作用。治疗瘰疬、瘿瘤。能下咸味有泻下的作用。便秘。淡味淡味 能渗、能利即有渗利水湿的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等。第23页/共47页三、气味配合原则三、气味配合原则(一药只能有一性,但可以有数味)气味配合规律:气味俱同则功效相似,气味不同则功效各异,一药数味者功效相兼。第24页/

12、共47页 四、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五味 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 第25页/共47页辛味药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 次 为苷类、生物碱等。药理作用:发汗、改善微循环、抗 菌、抗病毒、解痉、镇痛 第26页/共47页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 含有大量的鞣质。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 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 泻、止血。酸味药 第27页/共47页甘味药 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和抗病毒能力第28页/共47页 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止血苦味药第

13、29页/共47页化学成份:碘、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药理作用: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泻下、补益咸味药 第30页/共47页第三节第三节 升降浮沉升降浮沉 1 1 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升降浮沉的概念及起源 升降浮沉的概念:第31页/共47页第三节 升降浮沉一、概念:指药物进入人体后四种不同作用趋势。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向外)是发散、外行,沉(向内)是收敛、固藏。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对人体作用的趋向性趋向性,是说明药物性质的概念之一。是药物作用的定向概念。二、阴阳属性升、浮阳降、沉阴第32页/共47页升上升提举 作用趋势向上降下达降逆 作用趋势向下。浮向外发散 作用趋势向外(向上)。沉向内收敛固藏

14、、泄利二便,作用趋势向内(下)第33页/共47页三、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三、影响药物升降浮沉的因素四气五味 药物的质地轻重炮制配伍第34页/共47页四、临床应掌握药物升降浮沉的药性,可以指导临床正确的选择用药。1、病势向上,用沉降药。2、病势向下,用升浮药。3、病位在上,用升浮药。4、病位在下,用沉降药。临床意义:顺其病位。逆其病势。第35页/共47页1、药物的质地:质轻主升浮,质重主沉降(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唯蔓荆子独升诸花皆升,唯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唯蔓荆子独升)2、药物的性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温热药升浮,寒凉药沉降。五、确定药物升降浮沉的依据第36页/共47

15、页本草纲目:酸咸无升,甘辛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颠顶,.一物之中,有根升梢降,生升熟降,是升降在物,亦在人也。药物升降浮沉参考第37页/共47页第四节 归 经药物归经基础由于经络能够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所以一旦人由于经络能够沟通人体的内外表里,所以一旦人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症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体发生病变,体表的病症可以通过经络而影响内在的脏腑,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到体在的脏腑,脏腑的病变也可通过经络而反映到体表。表。各个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产生的症状是各不相同的,各个脏腑经络发生病变产生的症状是各不相同的,如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

16、气喘等症;肝有病如肺有病变时,常出现咳嗽、气喘等症;肝有病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变时,常出现胁痛、抽搐等症;心有病变时,常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出现心悸、神志昏迷等.。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咳,说明它们能归在临床上,用贝母、杏仁能止咳,说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肺经;用青皮、香附能治胁痛,说明它们能归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入肝经;用麝香、菖蒲能苏醒神志,说明它们能归入心经归入心经.。第38页/共47页一、概念: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指药物对人体指药物对人体不同部

17、位不同部位的的选择性作用选择性作用,是重要性是重要性能的重要内容。能的重要内容。二、确定依据:脏腑学说,经络学说,药物疗效,药物特性。三、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有助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有助于临床辨证用药、有助于区别功效相似的药物,药物,有助于组方配伍,有助于组方配伍,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指导合理用药,提高用药的准确性。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药的准确性。还要注意结合其它药性。第39页/共47页1、脏腑与经络有区别也有联系。2、一药可以归一经乃至数经,归经越多,说明其作用范围越广泛。3、归经必须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理论结合起来,才能较全面地认识药性。4、归经的作用部位指中医的脏腑经络,

18、而非西医的解剖学概念。5、归经指药物在体内的效应所在位置,而不一定是化学成分的体内分布。四、如何看待归经第40页/共47页引经报使:手少阴心:黄连、细辛。手太阳小肠,藁本、黄蘗(柏)。足少阴肾:独活、知母、桂、细辛。足太阳膀胱:羌活。手太阴肺:桔梗、升麻、葱白、白芷。手阳明大肠,白芷、升麻、石膏。足太阴脾:苍朮、白芍。足阳明胃:白芷、升麻、石膏、葛根。手厥阴心包络:柴胡、牡丹皮。足少阳胆:柴胡、青皮。足厥阴肝:青皮、吴茱萸、川芎、柴胡。手少阳三焦:连翘、柴胡。上:地骨皮。中:青皮。下:附子。五、归经参考第41页/共47页第五节第五节 毒性毒性一、毒性与“毒药”的概念毒性毒性药物的毒性是指药物对

19、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毒药毒药一般指对机体发生化学火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功能障碍、疾病甚至死亡的物质。剧毒药物剧毒药物是指中毒剂量与治疗剂量比较接近,或某些治疗量已达到中毒剂量范围,因此治疗用药时安全系数小;也指毒性对机体组织器官损害剧烈,可产生严重或不可逆的后果。第42页/共47页“毒药毒药”广义:西汉以前,所有能治疗疾病的药物均称为“毒药”狭义:现代的毒药即为此义,指具有一定毒性的药物。这些药物用的不当,就可能导致中毒。二、中药毒性的分级二、中药毒性的分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大毒、有毒、小毒三类三、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三、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有毒中药所含毒性成分有生物碱类、毒青

20、类、毒性蛋白类、萜与内酯类等的不同,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或器官组织如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道等等,而引起不同的症状。第43页/共47页四、引起中毒的原因1、医师原因:用量过大,辨证失误,配伍不当,不明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等。2、药师原因:品种混乱,炮制不当,制剂不当,管理不当。3、患者原因:服用毒药,体质因素等。第44页/共47页五、对临床的指导意义1、了解药物的有无毒性,以便正确运用。2、纠正“中药无毒”的不切实说法。3、通过炮制、配伍等以减毒,保证安全。4、以毒攻毒,治疗顽疾。六、解救:立即停服,有针对性地解毒。第45页/共47页 药性理论小结 四气五味-药物作用性质 升降浮沉-药物作用趋势 药物有效性 归经-药物作用部位 有毒无毒-药物毒性-药物安全性第46页/共47页谢谢您的观看!第47页/共4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