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社会控制.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0103702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PTX 页数:98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问题社会控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8页
社会问题社会控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问题社会控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问题社会控制.pptx(9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社会问题概述(一)什么是社会问题1文献或日常用语中的“问题”含义(1)某一领域中的话题。(2)某一领域中出现不寻常事情,一般具有负面意义。2默顿的见解(1)社会期望的事物被中断;(2)社会规定的正当的东西被破坏;(3)社会所珍视的社会模式与关系脱节。强调问题的社会价值。第1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3本书的界定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1)一定范围多数人遇到的问题。(2)给大多数人正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3)动用多种社会力量解决。第2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二)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破坏性(1)打断人们的正常生活,降

2、低人们的生活质量。(2)给社会带来麻烦,必须动用社会资源解决,从而浪费了社会资源。(3)给社会进步带来障碍,不利于社会发展。第3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2普遍性(1)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表现为人文关系失调,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和社会关系的失调。(2)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其不同的时期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展。第4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3复杂性(1)社会问题的成因复杂。经济、政治、文化原因;历史、现实原因。(2)社会问题的影响是复杂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4时空特征(1)时间性:社会问题所具有的社会进程的阶段性特征。(2)空间性:社会问题的地域空间和社

3、会空间特征,不同空间的社会问题各有特点,其表现方式、解决方式各有不同。第5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三)社会问题的认定社会问题的广度和强度1广度:即多大范围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属个性问题,影响少数人生活,不成为社会问题。影响面相当大的问题才是社会问题。2强度:即对人们正常生活影响的严重程度。影响不大或软性问题,反映不剧烈。大问题带来社会的强烈反应。影响的人口越多、面越大、程度越深,越认定是社会问题。有地区性、全国性、全球性社会问题的区别。第6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四)看待社会问题的不同角度1社会病理学的观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问题大量涌现。美国早期社会学受英国有机论的影响,

4、一些学者认为社会问题是一种社会病态。个人道德衰退,社会结构缺陷都是健康社会遇到的问题,并对社会整体造成危害。社会问题是违背社会道德期望的非道德状态,是社会的非健康状态。第7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2社会解组论社会上通行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失败,人们之间关系松散,社会秩序混乱的现象。“原子化”状态。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大规模城市化运动,出现这样的社会问题,并成为社会解组论的背景。3价值冲突论社会并不是整合的,而是存在着不同的利益群体,各持有自己的价值观念,互相对立和冲突时就产生社会问题。理论基础是社会学中的冲突理论和亚文化理论,现实基础与美国的种族冲突有关。第8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

5、4偏差行为论社会规范是指导人们的行为并实现社会整合的工具,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偏离就是对社会整合的破坏,这种危害普遍的社会原则的现象蔓延开来就是社会问题。5标签论标签是指某些人给另一些人所施加的符号或固定性看法,在标签论中是对被施加者不利的符号或污名。一些群体(主要是弱势群体)的偏差行为是由于强势群体的枉加标签而产生的。偏差行为不是问题的实质,施加标签才是问题的实质。第9页/共98页一社会问题概述6批判取向的社会问题法兰克福学派创立,批判资本主义不合理现状为特征的学派。站在人道主义立场看待社会问题。认为现代社会制度和结构导致了人们行为的不正常。而这种承受太大压力的不正常行为又是“病态社会”所要

6、求的,是病态社会的正常功能的表现。7社会建构理论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强调行动者在社会结构形成中的能动作用,认为行动者不是完全被动的,而是以自己对情境的理解,选择自己的行为,对社会过程产生影响。认为社会问题是各有关方面共同参与、共同建构的结果。强调不同参与者对社会问题形成过程的影响,在社会问题界定过程中不同利益群体影响力的比较和互动。第10页/共98页二人口问题(一)人口问题的实质1人口问题是世界性问题人同自然环境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出现不协调甚至发生严重失调时,就发生了人口问题。世界人口问题20世纪中期以来日益突出。2000年世界人口已超过60亿。人口膨胀给人类生存带来沉重压力。(1)地球上的资源

7、和生存空间有限。(2)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3)通过科技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更使生存环境恶化。第11页/共98页二人口问题2生产与消费关系是人口问题中的基本关系。人口问题的实质是人类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消费的关系上出现严重失调,是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不相适应。马克思、恩格斯论述了“两种生产”理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以两种生产为基础,二者应该协调。通俗讲,人口问题实质是“口”与“手”的关系严重失调。人类生产能力不足:(1)生产资料不足,主要是自然条件的限制;(2)人口结构不合理,主要是生产人口与消费人口比例失调;(3)人口素质低,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失调是重要表现

8、。第12页/共98页二人口问题(二)人口理论1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1)两个公理食物为人类生活所必须,两性间的性欲是必然的。都是人类本性。(2)两个基数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1、2、3、4;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1、2、4、8;出现人口过剩,饥饿与贫困。(3)两个抑制“积极抑制”。用贫困和罪恶限制人口增长,形式是战争、灾荒和瘟疫。“道德抑制”。无力养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上,敌视下层阶级,没有看到资本主义制度对贫困的影响,受到许多学者和思想家的严厉批评。第13页/共98页二人口问题2适度人口论(1)不同看法能使工农业生产达到“最大收益”的人口即适度人口。能提供人均最大收益的人口是

9、适度人口。能保证人种最大幸福的人口是适度人口。(2)概括适度人口是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保持某种特定标准或指标达到最高水平所需要的人口数量。法国索维认为适度人口目标包括:个人福利满足;总体财富增长;充分就业;增加集体力量,即实力;提高寿命;提供文化知识;增加福利总量以及社会和谐。第14页/共98页二人口问题3人口过渡理论(人口转型理论)诺特斯坦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后来学者发展。(1)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2)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3)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发达国家已进入第三阶段,发展中国家尚处在第二或第一阶段。第15页/共98页二人口问题(三)中国的人口问题1中国人口的发展

10、、现状与问题(1)发展与现状基本特点:数量大,分布差异大,性别比、年龄结构、文化程度问题。(2)人口问题A人口规模过大抑制社会发展B年轻人口比重高、规模大,带来巨大就业压力。C人口总体质量不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D未富先老带来严重挑战。第16页/共98页2中国人口问题的成因(1)历史及文化原因浓厚的多子女生育文化,农耕文化崇尚大家庭制度。历代奖励耕战,促进人口发展。(2)政治方面原因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政府没有抑制甚至赞赏,客观上鼓励了人口增长。1957年马寅初遭批判。1972年才开始推行计划生育。(3)人口惯性年轻人口比重大,决定了人口规模扩大。受已往生育高峰的影响,我们国家

11、人口增长表现一定的周期性。二人口问题第17页/共98页二人口问题(四)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途径1控制人口数量通过计划生育。2提高人口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3大力发展经济(1)缓解两种生产的矛盾(2)提高人口素质和生活质量(3)创造就业机会,缓解劳动力过剩压力。第18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一)劳动就业的概念与类型1劳动就业的概念就业,是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从事某种劳动或工作,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以维持生活的活动。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非劳动年龄人口不在此列。某种劳动或工作并取得报酬,无报酬的家务劳动不属于就业之列。就业是持续相对长时间的有报酬劳动

12、,偶尔为之的不属于就业。广义地说,就业是将劳动能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创造社会财富的活动。农业社会是自然就业,国家不负责,所以没有就业问题。工业社会以后才出现就业问题。第19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2劳动就业的类型和状态(1)稳定就业和临时性就业稳定就业有劳动能力的人的职业活动就是就业,这实际上稳定的就业。临时性就业分阶段、甚至不是全时间的灵活的就业方式。如打短工(季节性)、家庭教师、兼职工作。第20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2)充分就业、不充分就业、就业率充分就业绝大多数人实现了劳动能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即从事了劳动和工作。不充分就业相当数量的人没有实现劳动能力与生产资料结合。就业率就业人口占

13、劳动年龄人口总数的比重。说明就业是否充分,高是充分,不高是不充分。第21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3劳动就业的意义(1)社会角度看创造社会财富,满足人的需要;为社会发展创造条件;有利于社会秩序稳定。(2)个体角度看获得正当收入的手段,是他及其供养人生存的物质基础;劳动者社会地位的肯定过程。第22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二)失业及其成因1失业及其表现形式(1)什么是失业失业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希望,但找不到劳动或工作岗位,无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的价值,而使劳动力资源处于闲置状态的现象。可以从个体和群体两个角度考察,即个体失业和社会失业现象。第23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2)表现形式A属于劳动

14、年龄的人口失去原有职业岗位,处于待顾状态,本来意义上的失业。B成长起来的劳动者未能实现就业,为待业。如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C劳动者虽然在职,但不能发挥劳动能力,处于无事可干的状态,也是失业。前二种是显性失业,后一种是隐性失业。我们主要讨论的是显性失业。第24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2失业的类型(1)正常性失业在劳动力市场开放情况下,总有人换工作或找工作,这些尚在找工作的人实际上处于失业状态。即使劳动力供求不存在缺口,也会存在失业。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失业率不超过5%就属于正常。第25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2)结构性失业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与被压缩或调整掉的产业直接相关的工人会失业;由于生

15、产技术和工艺更新,一些工人不适应而被排挤出就业行列;或因为工厂搬迁而使一些工人失业。结构性失业带有群体性特点。第26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3)技术性失业由于引进节省劳动力的技术,代替人力劳动而导致的失业。技术排挤工人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技术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密切相连,二者侧重点不同。第27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4)季节性失业由于季节变动,某些部门被迫停止而导致的失业。在农业、林业、矿业等受自然条件直接影响的行业中较多出现。那些受时令影响的行业也可能发生。如秦、承旅游,夏季是旺季,冬季游客很少。第28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3失业的成因及影响(1)成因分析A个体原因个体自身特点。如

16、某些生理缺陷,没有专长,品德不佳。B经济原因如结构性、技术性问题。C社会原因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因素如企业领导玩忽职守而使企业倒闭,对某些企业的政策性关闭,顾主有意保持一支后备军对就业者产生压力,单位刻意缺岗以便吃空额。社会学主要关注失业的社会因素。第29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2)失业的影响A使当事人限制了对生活资料的获取,影响他及家人正常生活和发展。B限制他对更广泛社会生活的参与,影响他们社会经济地位。C对劳动资源的闲置和浪费。D积蓄失业群体对社会的不满,影响社会秩序。失业是不幸,充分就业是理想。第30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三)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1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问题

17、城镇是有计划的充分就业,农村是自然就业。造就一个普遍劳动的社会,保障了人民的基本生活。但存在着劳动者积极性和生产率问题。隐性失业,低效率。第31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2当前我国的劳动就业问题(1)劳动就业压力大。城镇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还有大量农村劳动力。新增岗位不能满足,必然出现失业。(2)就业制度改革使隐性失业显性化,带来下岗和失业问题。企业倒闭、破产、待岗、失业严重。中年人比例大。(3)产业结构调整给就业带来极大压力。产业调整和技术转换,不适应要求而出现大量失业者。(4)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巨大压力。年轻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给城镇就业格局带来多方面影响。(5)劳动者的合法权

18、益得不到保护。农村进城务工者遇到的问题更为严重。第32页/共98页三劳动就业问题3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1)发展经济是根本途径。外资、私企对解决就业有积极作用。(2)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和转换能力。(3)发展服务业,开辟新领域。(4)加强法规和制度建设。劳动力市场建设、劳动保障制度建设,同工同酬,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第33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一)贫困的界定和类型1什么是贫困(1)经济学对贫困的定义A由于收入不足而导致的生活匮乏的状态。B贫困是缺少达到最低生活水平的能力。C贫困是个人或家庭的经济收入不能达到所在社会可接受生活标准的那种状况。所谓贫困线,是指社会中家庭平均收

19、入的一半,人均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家庭即为贫困家庭。还有市场菜篮子法制定出一系列生活必需品和服务,作为人们每月生活必不可少的需要,从而计算出在市场上购买这些必需品所要支付的金额。家庭收入低于这个水平的为贫困。第34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2)社会-经济定义英国汤森德:那种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活和社交条件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的。欧共体:贫困应理解为个人、家庭和群体的资源(物质、文化和社会的)如此有限,以至他们被排除在他们所在的成员国的可以接受的最低限度的生活方式之外。恩格尔系数:家庭食品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用于食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比重越大,就越贫困。60%为贫困线标准

20、。当家庭用于食品的支出达到或超过60%时,属于贫困。也可以用于测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甚至更大范围的贫困程度。第35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2贫困的类型(1)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绝对贫困收入不足以维持人的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营养、穿衣和住房。相对贫困是与某一生活标准比较而呈现的贫困状态。收入虽然能维持基本生存需要,但与一般的生活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第36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2)个案贫困与群体贫困个案贫困个人和家庭处于贫困状态,是相对于周围的个人、家庭的贫困。由于个别、特殊的原因造成。如灾病、突发事件引起。群体贫困一定范围内某一类社会单位普遍处于贫困的状态,也叫普遍性贫困。共同的原因造成。如自

21、然条件恶劣的农村、残疾人群体、下岗工人群体、农民工群体。第37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3)结构性贫困由于社会结构、分配制度不平等造成的相当数量社会成员的贫困现象。如农民贫困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造成;工人贫困问题,分配不平等造成。第38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二)关于贫困的理论1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基本上从经济的投入-产出的角度分析。经济学家的观点。发展中国家:贫困-投资不足-低产出-低收入-消费不足-不能刺激生产-产量和生产率低-低收入。第39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2人力资本投资理论正规教育、培训、健康和迁移。美国舒尔茨提出。个人和群体之间收入上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在人力资本投资上的差异

22、造成的,贫困的主要根源之一是在人力资本投入上的不足。解决贫困的关键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投资。第40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3社会不平等理论(1)马克思解释:贫困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2)冲突理论:贫困是各个群体在利益分配上的结果。由于各个群体所拥有的权力和占有的资源不等,利益争夺中所得利益也不同,无力者陷入相对贫困。(缺乏经济竞争力、政治上没有权力、又不能表达诉求)(3)基尼系数:反映社会财富不平均程度。社会的实际收入分配状况对理想的绝对平均状况的偏离程度。基尼系数越大,越不平均。0.4第41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4贫困文化理论美国刘易斯:穷人因贫困而居住形成独特生活方式,促进穷人之间集体互动

23、,与其他人相对隔绝,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亚文化。处于贫困文化中的人有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通过“圈内”交往而得到加强,并且制度化,进而维持贫困的生活。这种环境中长成的下一代自然习得贫困文化,世代传递。贫困文化塑造的人的特点和人格,使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走出贫困。这种理论基本上属于贫困的个人责任论,遭到许多批评。第42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5功能主义的贫困观(1)贫困是社会分层的必然结果。有天赋的人占据重要位置,高报酬。贫困是天赋和素质低造成的。功能主义的观点。(2)社会运行中有积极意义美国学者甘斯:A贫困保证有人做廉价工作,甚至做“肮脏的工作”。B穷人购

24、买他人不愿意购买的商品(如二手货),增加商品的使用寿命。C穷人被作为反面典型而激励他人勤奋努力,提高非穷人的社会地位。第43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三)我国的贫困问题1我国贫困问题的历史与变化古代生产力低和制度原因,贫困一直困扰人民生活,所以有农民起义。近代人口急剧增加,生产发展缓慢,贫困仍是最大社会问题。新中国成立,贫困问题格局有所改变。城市贫困问题不突出,农村比较突出。与人口大量增长,人均耕地少和生产力水平低,以及城乡二元结构有关。经济体制改革缓解了农村贫困问题。第44页/共98页2当前我国的贫困和反贫困贫困问题重点还在农村。“三农”问题,中西部与东部差距问题。近年农村收入增长缓慢,贫困

25、率回升。(1)特点不同发达国家主要是残缺家庭的儿童、妇女、非法移民、无家可归者。原因是城市中心区衰落,经济结构转换,“福利过度”、贫困文化等。其他发展中国家主要是农村移民、老年人等。原因是过度城市化、就业机会不足、住房及其他福利供应不足。我国主要是下岗失业者、老年人等。制度转换和产业调整是主要原因。进城务工的要复杂一些。四、贫困问题第45页/共98页四、贫困问题(2)措施扩大就业和再就业。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包括最低工资标准、失业救济、养老和医疗保险等。解决三农问题的措施。库茨涅兹的“倒U型曲线”,即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腾飞时期收入分配差距加大也可能在中国出现。第46页/共98页思考题:详细

26、分析人口、就业、贫困等社会问题?我国当前社会问题分析?第47页/共98页第十一章 社会控制第48页/共98页一社会控制的涵义与社会功能(一)社会控制的涵义:运用社会力量对人的行为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基本上是在约束人们的、损害社会秩序的行为的意义上被使用的。第49页/共98页(二)社会控制的类型1.统治与制约(1)统治: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运用强制手段迫使人们去遵守既定规范,就是统治。阶级统治是以政治压迫为基础。现代社会阶级对立不明显,仍然有统治行为。统治的方式是普遍的。(2)制约: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约束人的行为的

27、社会控制方式。制约也是一种外在压力,但不是靠强力推行。制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不是单向管束和制裁。第50页/共98页(二)社会控制的类型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的控制(1)正式控制:利用比较成型,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的控制方式。文字表达,正式发布,如法律、条例,规章。(2)非正式控制:使用不那么成型的规范约束人的控制方式。不成文、非系统化的。道德、信任、群体压力等。第51页/共98页(二)社会控制的类型3.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1)外在控制:感觉外在社会环境对其的行为产生了约束和压力,使其不敢违反社会规范。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如法律制裁、纪律约束、舆论压力。(2)内在控制:接受和内化社会或群体的价

28、值规范,自觉实践角色规范。自我控制,自觉,慎独,克己。第52页/共98页(二)社会控制的类型4.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1)积极: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动机之上的,以倡导、鼓励为特征,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2)消极:运用惩罚手段制裁那些违规行为。第53页/共98页(三)社会控制的功能1正功能(1)维护统治秩序法国的卢梭认为,社会秩序是为了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人们应该维护公认的社会秩序。没有基本的社会秩序,社会就会解组或崩溃。人们并不总能自觉地实践既定的行为规范,从而给社会秩序造成冲击。社会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保持社会安定。(2)维护正常生活(3)促进社会发展第5

29、4页/共98页(三)社会控制的功能2反功能(1)不合理的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阶级对立的情况下偏向统治阶级,维护自己利益,限制人们自由,压制人民的利益诉求。(2)僵硬而有力的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情况变化,规范过时,人们要冲破,但被阻止。第55页/共98页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社会不能没有规范,必然存在控制,甚至是强有力的控制。否则社会就会陷入解体。但人类不能没有自由。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放弃自己的自由就是放弃自己做人的资格,就是放弃人类的权利,甚至是放弃自己的义务。因此,人类应该在公共秩序和个人自由之间实现二者的平衡。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所不在枷锁之中。合理的平

30、衡方法是使社会规范建立在广泛共意的基础之上。第56页/共98页二、社会控制的方式(一)习俗、道德和宗教1习俗风俗和习惯对人们行为的指导和约束。有优劣之分。良风美俗和陈规陋习。好的习俗维系关系,形成和谐进取的氛围,是积极控制。陈规陋习维护旧秩序,控制是消极的。第57页/共98页二、社会控制的方式2.道德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靠人们的信仰、社会舆论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道德的控制作用。如中国。但道德作用有限,因为道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第58页/共98页二、社会控制的方式3.宗教和神圣物相联系的规范和体系。宗教通过教育和制裁两种手段约束和控制信徒的活动。教育是

31、对教义、教规的学习和领悟,也包括参加宗教活动熏陶。对违反教规者制裁,十分严厉。中世纪烧死许多“异教徒”,现在社会宗教世俗化,控制力减弱。第59页/共98页二、社会控制的方式(二)政治、法律和纪律1政权的社会控制作用强有力。惩罚、威慑或暴力外,还应用教育方式,灌输价值观念,提倡行为方式,教化国民,使其自觉按规则行事。“王霸并用”,“德法合一”。法律的控制作用最权威、严厉、有效、普遍。第60页/共98页二、社会控制的方式2法律的社会控制作用(1)法律的权威性和有效性:A权威性。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国家政权做后盾,完备、强有力的司法机构保证实施。B严肃性。一旦违法,必遭惩罚。C普遍适用性。对国民普遍适

32、用。(2)法要真正普遍、有效发挥控制作用:A法度合理。符合社会实际,防止过于宽容和严厉。B执法公正。一方面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方面执法者严格依法办事。C民众懂法。没有民众的法律意识和知晓法律,法律只能限于效果极低的制裁。第61页/共98页二、社会控制的方式3.纪律的社会控制作用对单位、团体成员不可做行为的规定,通过制裁而维护组织利益。涉及成员在组织中的地位、声誉和身份,所以有约束性和一定程度的强制性。不在于制裁,重要的是成员自觉遵守。第62页/共98页二、社会控制的方式(三)社会舆论与群体意识1社会舆论(1)特点由现实问题引起,集体互动的产物,靠大众传播形成。(2)控制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发生潜移

33、默化的引导作用,对少数人、与众不同的言行产生心理压力,与众人保持一致。正义的舆论起积极作用,否则是消极的。2.群体意识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团结的基础,对成员的行为具有指导和约束作用。是内控制,强有力而有效。第63页/共98页三越轨行为及其控制(一)越轨行为及其类型1越轨行为的含义: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2越轨行为的类型:(1)不同程度的越轨行为:不从俗行为、不道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2)个人越轨和群体越轨。(3)正向越轨(过)和负向越轨(不及)。第64页/共98页三越轨行为及其控制(二)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及其控制1当前我国社会中的越轨行为(1)原因:快

34、速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失调,原来的许多制度规范不再适用,新的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2)突出问题:A群体性越轨。如失业者和受损农民的聚众、上访、静坐等,“窝案”、单位偷漏税。B有权者越轨。行政执法人员腐化、贪污、滥用权力,是谋取私利的越轨行为。在我国,有权者越轨的现象也大量存在。第65页/共98页三越轨行为及其控制2.越轨行为的控制(1)周密的推进改革,减少社会解组现象,制定社会政策,减轻对弱势群体的伤害。(2)建立社会预警系统建立一套测量社会状况,特别是社会问题的指标体系,建立有效的监测组织体系,并对所获资料进行科学分析。(3)重建社会道德体系(4)加强法制建设设计一套新的法律规则。(科学)司

35、法、执法的组织体系。(有效、公正)公民参与与监督。(题中应有之意)第66页/共98页思考题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方式?我国当前社会的越轨行为与控制?第67页/共98页 讲座:社会问题分析一、人口问题二、贫困问题三、就业问题四、环境问题五、医疗、教育、住房问题第68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一、人口问题第69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1、现状:人口多、增长快、质量差;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未富先老”;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形成了人力资源优势;给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环保、交通等造成巨大压力,是发展的一个沉重包袱。第70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2、原因:历史形成的庞大的人口基数,清朝末年就是四万万;生育

36、文化的消极影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养儿防老、重男轻女;长时间内生育政策的失误。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第71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3、对策:(1)继续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直到峰值后开始回落。有人主张改变生育政策,理由:年轻人两个人赡养四个老人;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等弊端。不宜改变。当前主要还是人口过多、增长过快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保障建设,解决养老问题。独生子女问题,可以通过更有效的社会化来解决。第72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2)发展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人口质量和劳动者素质。(3)发展社会保障事业,逐步解决养老、失业等问题。(4)推进人口的有序、合理的自由

37、迁徙,解决人口分布的不合理问题。第73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二、贫困问题第74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1、现状:贫困是自古以来存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60年特别是改革31年相当大的程度上解决了贫困问题。中国历史了不起的进步。但至今官方统计仍有一亿多贫困人口,这个标准是80、90年代的,按现在的标准估计是三亿多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城市贫民也不少,而且大都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第75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2、原因:人口多,贫困人口数量肯定大。光是残疾人就有一个多亿,大都是贫困的。就业不充分,失业率高。显性加上隐性失业至少有20%30%(占有劳动能力的)。失业必然贫困。北京的“蚁族”就有1

38、0万人之多,半失业状态,是贫困一族。分配不合理。所谓“二八”开,至少是“三七”开问题。干多的少拿,干少的多拿。剥削严重,腐败严重也是贫困的原因。劳动力价值普遍压到底线以下。腐败普遍,而且越来越严重。一个黄光裕就贿赂了一千多个官员。公款吃喝年3000亿,公车消费年3000亿,公款出国年3000亿,贪官年带走又有几千亿。第76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3、对策:(1)发展经济,特别是第三产业,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2)制定合理的最低工资标准,包括退休金标准,同时限制高管的工资,并上升为刚性的政策和法律。(3)建立真正的工资协商的劳资搏弈机制,工会要相对独立代表工人利益。(4)打破行业垄断,特别是政府

39、垄断对其他行业劳动者利益的侵蚀。如殡葬业。(5)调整税收政策,改变目前政府拿的税收过多、企业拿的利润太多,而劳动者拿的太少,个税征收不利于工薪阶层而有利于高收入者的状况。第77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6)建立和完善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包括失业救济、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免费教育或低成本教育。如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还没有完全解决。保障性住房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好。现在国家已经有这个能力,不是不能为而是为不为的问题。(7)坚定不移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廉洁、勤政、高效、服务型政府。政府的权力过多、过大,许多权力应该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主要从制度上遏制腐败问题,特别是建立和

40、完善有效的监督机制,使人民群众真正能够实行监督。对腐败官员要严厉惩治,目前这种惩治过于软弱的状态应该改变。(8)应当允许劳动者为争取合法权利而进行有序的游行、罢工、请愿。第78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三、就业问题第79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1、现状:突出的是年轻人,包括大学生不能充分就业。不能就业者估计有20%-30%。下岗后不能实现再就业的比例更大。半失业的问题相当严重。如前面讲到的“蚁族”,还有农民工。还有隐性失业问题,大量在农村。第80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2、原因:劳动力,包括大学毕业生过剩是基本原因。劳动者,包括大学生的技能缺乏也是一个原因。一方面就业难,一方面有些用人单位又找不

41、到足够合适的人。大学生到农村,到边远、落后地区就业的激励政策的力度不够。权力、金钱、关系、家庭背景与就业相关,使普通老百姓子女就业难。成了所谓的“父母就业”。年轻人,包括大学生挑肥拣瘦,不愿做艰苦的工作,不愿到民营企业工作。一窝蜂地向公务员队伍或国有企业挤。年轻人,包括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缺乏。社会的创业环境也有待优化。文化程度越高创业意识越薄弱。第81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3、对策:(1)发展经济,千方百计开拓就业渠道,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2)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包括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强化下岗、待业人员、农民工的技术培训。(3)转变就业观念,到民营企业就业,自主创业

42、,大学生要把自己当作普通劳动者。第82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4)政府要优化创业环境,以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到艰苦的地方工作。如当村官的政策就比较好。(5)就业上的一视同仁,反对就业歧视,包括性别、家庭出身等歧视,坚决反对就业上的腐败现象。应该有硬性规定,普通老百姓的子女占多数,包括录取公务员的比例。(6)仍然需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第83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四、环境问题第84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1、现状:环保意识仍然薄弱,包括官员和普通公民。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问题仍然严重,环境堪忧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污染转嫁问题: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农村。鼓励私

43、人小汽车等过度消费的政策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第85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2、原因:生态文明意识远没有成为公民的自觉意识。如垃圾分类。唯GDP的冲动和干部考核机制仍然没有根本改变。环境执法的力度仍然不够大,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第86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3、对策:(1)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2)依靠科技进步解决环境问题。建立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体系。(3)依靠政策和制度解决环境问题。包括奖惩制度、干部考核制度、法律制度。(4)依靠全体公民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解决环境问题,建立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第87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五、

44、医疗、教育、住房问题第88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一)医疗第89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1、关键是要把医疗看成是具有福利性质的公共服务事业,不能完全搞市场化。2、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农村合作医疗是一个好的形式。3、政府要制定严格的、可查的、可监督的限制药价的制度。包括出厂价、销售价,直到病人手中的药价。挂号费、诊断费、检查费也要限制价格。只有医药分开不能解决问题。第90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4、医疗资源公平分配。发展多种所有制医院、城市社区医院和县医院、乡镇卫生院。特别是贫困、偏远地区,应当有政策倾斜和加大投入。不能把优质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不能把大部分医疗资源只为政府公

45、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享用。5、医患相互尊重,改善医患关系。关键在医务人员。第91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二)教育第92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1、教育资源公平分配,城市学校要均衡发展,尤其要强化农村这个薄弱环节。中小学一律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2、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与城市的孩子一视同仁。不宜建专门的农民工子女学校,最好是与城市孩子混合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农村的孩子融入城市,也有利于阶层融合。3、加大教育投入,严格按GDP的5%投入。4、实现免费或低费上学。高中也要逐步达到免费教育。大学的费用要低一些。严禁各种形式的乱收费。第93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5、规范教育秩序:取消独立学院,因为它

46、体现的是教育的不公平,花钱买文凭。取消各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因为它们是“挂羊头卖狗肉”,不能保证应有的教育质量。本科院校一律不办高职或高专,一心一意办好本科,高职或高专由职业技术院校办。取消在职研究生,因为这是混文凭和高校腐败的温床。取消大部分的“考证”,遏制考试经济。如普通话测试,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证。第94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三)住房问题第95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1、核心是解决“居有所屋”的问题,这是公民的基本权利,不能被剥夺。2、要害问题是“土地财政”(50%、60%、70%、80%)、官商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政府应当是公众利益、公共利益的代表,而不是站在资本一方与公众对立。3、真正落实中央的政策,大力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把土地出让金的10%用于普通住宅建设。第96页/共98页社会问题分析4、避免居民区建设形成阶层分裂,多建混住型、交叉型住宅区。5、在目前已经形成了巨大的房地产泡沫的形势下,应当以强有力的调控政策遏制房价,目前的政策太温和,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如二手房贷、空房征收高物业税。更要严格执行有关政策,如开发商闲置两年的土地坚决无偿收回。第97页/共98页感谢您的观看!第98页/共9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