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pdf

上传人:pei****hi 文档编号:800718 上传时间:2019-07-15 格式:PDF 页数:65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pdf(6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 白皮书白皮书 (2016年年)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012016 6年年1010月月 版权声明版权声明 本白皮书本白皮书版权属于版权属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部电信研究院) ,并受法律保护,并受法律保护。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注明“来源:来源:中国信息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通信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 。违反上述声明。违反上述声明者,本者,本

2、院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前前 言言 2007 年,苹果发布了第一代 iPhone 智能手机, 开启了以开放式系统、第三方应用、友好交互和良好的无线数据接入能力为特征的移动智能终端时代。此后的九年中,智能手机历经了三个发展时期。2007年-2010 年为其平台创新期, 确立了软硬件基本架构与平台体系。 2011年-2013 年为其高速发展期, 一是开源的 Android 生态加速手机智能化进程,二是基础器件创新活跃,三是应用服务由线上走向线下。我院于 2013 年初,首次发布移动终端白皮书(2012) ,以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为蓝本厘清技术要素与产业发展规律。2014 年

3、以来,手机类成熟产品进入深度调整的转型期,一是软件开发架构趋向稳定,二是硬件能力相对饱和,三是整机市场即将步入零增长,既有技术成果、产能和资本加速溢出,成为智能硬件产品体系快速成型的市场动力。与此同时,新的万物互联与智能化时代正在到来,互联网、移动无线宽带和无线传感等多网络融合迈向下一代基础设施,终端系统与云侧的人工智能体系加速交融,成为智能硬件迅速步入技术平台确立期的内生动力。 在此转折期,我院以 2016 版白皮书为载体,面向产业界分享已知,共同推动我国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产业迈向新高度。 目目 录录 一、一、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总体状况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总体状况 . 1 1 (

4、一) 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面临深度调整和转型 . 1 (二) 智能手机市场进入供应链竞赛成熟期 . 4 1、智能手机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 4 2、平板电脑市场空间下降明显. 5 3、操作系统平台稳中求变. 6 4、上游产业链配套能力成为企业提升关键. 8 (三) 智能硬件迈向产品体系和技术平台构造期 . 9 1、智能硬件产品创新呈爆发式增长. 9 2、继承、完善与创新现有智能手机技术体系. 10 3、多元化的产业链初步形成. 11 (四) 万物互联、泛在感知的智能时代正在开启 . 13 1、以端创新为原动力的传统生态. 14 2、 “云化”+“感知”两大动因推动终端产业进入智能时代. 15 二

5、、二、 全球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发展趋势全球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发展趋势 . 1717 (一) 成熟终端技术架构稳定,围绕七大器件加剧产业链博弈 . 17 1、移动计算通信芯片技术升级与市场洗牌持续进行. 18 2、移动存储芯片设计制造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 20 3、移动传感芯片加速向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演进. 21 4、移动触控芯片产业整合加剧,3D 触控快速起步 . 23 5、指纹芯片技术创新酝酿重大变革. 23 6、摄像头配置持续升级,组合技术快速商用. 24 7、显示屏从规模扩张走向高性能价值竞争. 25 (二) 智能硬件产品体系初步形成,硬件功能与应用生态加速完善 . 26 1

6、、可穿戴设备形态和功能初步成熟. 26 2、智能家居产品智能化和平台化同步发展. 27 3、VR 商用试水,技术成熟仍需时间 . 28 4、无人机围绕飞控和应用差异化发展. 29 (三) 智能硬件技术创新多元化,五大关键技术进入平台布局期 . 30 1、智能硬件芯片趋向多元化集成方案. 30 2、底层通信技术更加丰富,上层通信协议逐步整合. 32 3、新型传感器快速推广,传统传感器创新应用. 33 4、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实现产业化应用. 34 5、虚拟现实技术基本成型但仍需完善. 36 三、三、 我国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主要进展与机遇我国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主要进展与机遇 . 3838 (一

7、) 稳步提升成熟智能终端产业配套供给能力和技术水平 . 38 1、终端整机延续软硬件性能提升和功能创新,加速向高端化、品牌化突破. 38 2、持续提升本土优势器件竞争力,推动技术产业协同发展. 40 3、大力攻关薄弱环节技术瓶颈,增强关键器件研发配套能力. 42 (二) 积极推动智能硬件产品向高端、智能、专业化发展 . 44 1、由市场规模化向产品高端化发展. 44 2、由简单联网产品向智能化产品发展. 45 3、由互联网基础应用向专业化深度应用发展. 46 (三) 加速掌握新一轮技术创新要素与生态平台 . 47 1、智能硬件芯片需求多样化,为我国芯片产业创造机会. 47 2、我国人工智能技术

8、与全球同步成长,支持硬件智能化发展 . 48 3、围绕智能硬件操作系统发展我国智能硬件应用生态. 49 四、四、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5151 (一) 终端安全形势严峻,生物识别带来全新挑战 . 51 (二) 上游配套能力仍显薄弱,阻碍整机产业发展质量提升 . 52 (三) 智能硬件创业创新环境产业转化机制薄弱,仍需进一步完善 . 53 (四) 终端知识产权进步明显,但仍存在较大差距 . 53 (五) 终端代际更新催生海量电子垃圾,环境压力持续加大 . 54 (六) 前瞻布局和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制约核心技术体系化突破 . 55 中国

9、信息通信研究院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 (2016) 1 一、一、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总体状况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总体状况 (一)(一) 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面临深度调整和转型移动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面临深度调整和转型 全球互联网流量进入泽字节时代, 移动智能终端成为流量增长的主要来源。当今社会,信息的生产速度已经超越了所有物质生产领域的生产速度。全球互联网总流量将在 2016 年跨过 1ZB,并有望在 3年内实现翻番。互联网人均流量将从 2014 年的 6G,增长为 2019 年的 18G。移动互联网仍然是互联网流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全球手机用户数已经超过了 71 亿1,至 202

10、0 年,移动流量仍将保持 4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水平, 移动终端 (包括手机、 平板电脑、 智能手表等)带来的数据量将增长 8 倍。同时,移动流量质量不断提升,视频等富媒体业务已经占据移动流量的 66%2。 移动智能终端打破手机形态禁锢,多元创新发展。智能手机基础器件突破性创新减缓、操作系统新版本普及进度屡创新低,先进企业领跑优势与示范效应弱化,探寻新一轮创新机遇。互联网信息迅猛增长的同时也不断推升普通大众对智能终端的期望值, 对信息获取手段与速度、认知水平与价值、展现形式与地点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着智能终端冲击手机桎梏,变换多种形态,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生活、生产的各个流程中去,同时也缔造出全

11、新的智能服务与感官体验。自2015 年以来,面向智能硬件方向加快创新步伐:一是使简单的消费产品获得一定的智慧能力。 如智能空调遥控器通过学习用户调温行为,完善起居习惯模型,最终实现如同本人的自主操作。二是弱人工智能已经达到实用水平, 与多领域的生产型设备融合, 缔造新的智能产品。1数据来源:ITU 2数据来源:思科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2016)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2 2016 年 Alpha Go 战胜人类职业选手;无论是沃尔沃、宝马、通用等汽车厂, 亦或是谷歌、 百度等互联网公司都加速了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路测和法律法规完善;适用于家居、办公、城市管理领域的机器人与智能机械手臂也

12、有增多趋势,在模仿人类动作、表达人类情感、仿真人类手指精细动作等方面有显著进步。 三是继续探索智能手机后的平台型个人智能终端。VR/AR 类产品通过对显示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具备了成为新一代平台型终端的发展潜力, 在软硬件技术和产业供给皆不成熟的状况下, 提前成为了资本市场与领先企业青睐的下一个风口。 终端市场总体进入平台期,价值结构虽未发生实质扭转,但增长态势已悄然变化。智能手机销售收入虽然在 2016 年将有所下降,但仍然是个人消费电子产品的中流砥柱, 可穿戴与 VR/AR 产业贡献总额不足其 1/10。 产品市场销量增长曲线却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态势: 在全球市场中, 桌面PC、 笔记本和平

13、板电脑2015年的跌幅分别为-18%,-10%和-17%,智能手机出货增速持续减缓至个位数水平(9%) 。2016年,下降态势仍在延续,预估平板电脑降幅仍在 17%左右,智能手机则首次出现负增长,桌面 PC 和笔记本跌幅将逐步缩小,回归平稳。同期,智能硬件产品则蓬勃起步。可穿戴设备(手表、手环类)在连续两年翻番增长后, 2016 年全年增幅将回落至 38%左右; VR/AR 仍处于起步期,未来两年将维持 100%以上的增长水平。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 (2016) 3 数据来源:IDC、摩根斯坦利 图 1 智能终端全球市场 2007-2017E 增长情况 智能硬件发

14、展浪潮,带动移动智能终端概念重塑。自 iPhone 诞生以来,移动智能终端定义便以智能手机为基础画像:移动,指具备移动互联网接入能力的便携终端;智能,指具有面向应用的操作系统和开发环境,可实现丰富便捷的应用下载和使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 平板电脑。 而今, 产品定义要素随着产品范畴变化, 而更为包容、扩散。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 是指具备信息处理和数据联接能力,可实现感知、交互和服务功能的产品。 智能。 从终端层面的智能(面向应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开发环境),进入到“云端一体化”阶段,强调人工智能与感知交互的协同能力。 硬件。越来越回归其本来含义,作为互联网网络的最外侧设备,用于用户信息的

15、输入以及处理结果的输出, 而不是某几样产品的合集。 移动。不再强调终端尺寸是否足够小型便携,而是指具备无线数据接入与处理能力,包括蜂窝移动通信接入、WiFi 等固定无线宽带接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2016)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4 入、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接入多种接入形式。 随着人工智能、传感互联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突破,智能硬件从面向个人消费的先锋产品快速拓展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 赋予教育、医疗、零售、能源、建筑、汽车等诸多行业新的服务手段,支撑政府办公、公共安全、交通物流等城市基本职能的提升。在其融合发展过程中, 实现了传统设备的智能化改造, 也缔造了全新的产品形态,大大提升了原有产

16、业附加值、延伸了产业链,加速推动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生产组织协同、制造业服务化等智能化变革,成为移动智能终端产业新的发展方向。 (二)(二) 智能手机市场进入供应链竞智能手机市场进入供应链竞赛成熟期赛成熟期 1、智能手机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 全球智能手机市场趋稳,部分海外市场显现成长动力。智能机作为全球第一大消费电子产品, 随着功能机存量替换和智能机新机型升级换代的放缓,已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市场呈现四大明显特点。一是出货增幅明显回落。2016 年上半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 6.8 亿部,同比增幅仅为 0.2%,创下最小同比增幅记录。二是区域差异特征日趋明显。从全球不同区域发展情况看,美国、

17、中国、西欧等成熟市场均进入个位数增长阶段,而印度、印尼、中东、非洲、东南亚等仍保持稳健的增长态势,部分地区增幅超过 30%。三是品牌集中度日益提升。2016 年上半年全球排名前五厂商出货占比达到 56.3%3。四是市场洗牌仍在持续。2016 年上半年,三星、苹果出货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华为稳居全球第三且差距在进一步收缩,第四和第五名仍3数据来源:IDC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 (2016) 5 处于洗牌热潮中,OPPO 和 vivo 异军突起超过小米和联想,开启全新格局。 我国整机产业迅速崛起,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一是国内新品牌四强格局确立, “中华酷联”退场,重

18、新建立以“华米欧维”为代表的第一梯队。2016 年前三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市场累计出货 3.71 亿部,同比增长 13.5%,高于全球同期水平;其中华为、OPPO、vivo、苹果和小米位列国内市场出货量前五名, 合计占据约 60%的市场份额。二是本土厂商通过 “创新刚需功能+深耕线下渠道” 构建竞争新优势。由小米、乐视等引领的“性价比+互联网营销”模式受“凸显差异需求+线下实体推广”模式冲击明显,OPPO 通过主打极速快充、美颜相机,以及大规模扩充线下销售网点等方式获得极大的成功。三是国产品牌发力海外已形成差异化布局。因高性价比在印度、马来西亚、越南等亚洲多数地区有着较高占有率, 目前 OPPO

19、 和小米分别位居印度手机市场第二、线下品牌第三。此外,华为欧洲区域上半年出货规模也实现翻番,500-600 欧元档位市场份额由 2015 年底不到 1%增至2016 年 5 月的 14.3%;联想借助并购 moto 赢得先机,在欧洲、中东和非洲同比上升 83%,亚太地区同比增长 96%。 2、平板电脑市场空间下降明显 平板电脑市场持续下滑,国际厂商领跑优势弱化。平板电脑因受应用场景重要性不足、存量市场换机周期过长和手机大屏化的影响,未能成为个人消费电子的平台型产品,市场空间进一步被挤压。2016年上半年全球平板电脑出货量达到 7830 万台, 比去年同期下降 13.4%。与智能手机相比,平板电

20、脑品牌影响力较弱,用户选择逐步趋于多元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2016)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6 化。2016 年上半年,苹果和三星的出货量稳居第一和第二,但是领跑优势弱化,二者出货量分别为 2030 万台和 1200 万台, 相比去年同期分别下滑 13.9%和 26%,合计市场份额从 45.2%降至 41.2%;联想以 470 万台的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市场份额为 6%;华为在全球市场萎缩的情况下以 79.1%的同比增速实现逆势增长4, 以 430 万台的出货量位居全球第四,市场份额为 5.5%。 二合一平板潜力逐步释放,大尺寸仍将成为未来发展方向。在苹果 iPad Pro、微软 Su

21、rface Pro4 等的引领下,全球二合一平板电脑出货量呈现明显上升态势,市占率达到 16%,其中 2016 年一季度西欧市场可拆卸和变形平板电脑出货同比增长高达 44.7%。此外,在平板手机出货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介于 7.0 寸和 8.9 寸之间的平板电脑市场出货快速下滑,2015 年同比降幅超过 20%;而 9 寸以上平板设备却逆势上涨,同比增长 11.6%,预计 2016 年 9 寸以上平板设备市占率和出货规模都将实现快速增长。 3、操作系统平台稳中求变 谷歌Android与苹果iOS继续巩固在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等成熟移动智能终端产品中的占有率, 主导基础软件与应用开发的演进方向。20

22、16 年上半年,搭载 Android 与 iOS 系统的智能手机合计占据 98.9%的市场份额,同比增加 2.2 个百分点。得益于搭载 Android 系统的经济实惠型手机增多和苹果手机销量的阶段性下滑,Android 在巩固市场占有率方面略胜一筹,2016 年上半年全球市占率达到 85.1%,同比增加 4.6 个百分点;iOS 市占率为 13.8%,同比下降 2.4 个百分点。存量市场中的 Android 版本分裂态势并未得到有效缓解,新版本更新速4数据来源:IDC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 (2016) 7 度持续放缓,截至今年 8 月,Android 6.0 渗透

23、率仅为 15.2%,与 2015年同期 5.0 版本市占率相比下跌了两成。其他操作系统厂商的差异化突破路径未见明显成效:一是2016年上半年Windows Phone市占率仅为 0.6%,同比下降 1.8 个百分点5,微软逐步弱化移动消费手机平台的投入; 二是基于 HTML5 技术的 Web OS 未取得实质进展, 市场上最受关注的Mozilla FireFox OS由于无法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已宣布停止系统开发及手机销售。 移动 OS 运行效率、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对 AR/VR、人工智能的支持不断增多。为打造更好的用户体验,主流移动 OS 厂商通过降低硬件开销、调整编译模式等方式对系统进行优化

24、升级,如 Android 7.0结合 JIT 实时编译和混合编译,使得软件运行速度提升 600%、应用安装提速 75%。此外,随着 AR/VR、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快速发展,移动 OS 厂商纷纷加大对新生态的布局力度。如率先应用于 Nexus 6P、5X 和 Pixel C 平板电脑的 Android 7.1 已能够支持 Daydream VR,并结合 Google Assistant 为用户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苹果 iOS 10 系统也在其框架中添加可供开发者调用 VR/AR 功能的 “头显渲染技术” 引用文件,并将 Siri 开放给第三方开发者,构建深度学习的能力。 Web 化依然是改变现有

25、操作系统格局的潜力路径。在原生平台适配硬件生态的基础之上,叠加 Web 技术构建应用服务生态的组织方式,仍是操作系统发展的可行路径。以 Yun OS 为例,通过提供类Android 的虚拟机、 本地应用框架以及完全自主的 Web 引擎等实现对云应用和安卓应用的兼容,不仅能够发挥 Web 跨平台优势,降低应用开发速度、开发成本和维护成本,同时还最大程度复用了既有成熟的应用生态。 此外, 阿里云以搭建开放平台的方式与芯片商、 方案商、5数据来源:Gartner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2016)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8 整机厂商、应用服务商等开展广泛合作,围绕 OS 构建云端一体化生态体系并

26、取得较快发展,截至 2015 年底,Yun OS 份额达到 7.1%,已超过微软成为国内第三大移动操作系统。 4、上游产业链配套能力成为企业提升关键 上游产业链配套能力已成为终端成熟期制约品牌价值和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凭借资本优势、技术积累和产业整合能力不断提升对整机全产业链的掌控力,已成为国际厂商打造品牌竞争优势、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引领终端功能形态演进的重要手段。一是采用垂直整合的发展模式打造纵向一体化产业体系, 以硬件技术优势强化终端竞争优势。如三星基于在 NAND 闪存、DRAM 内存、显示屏、电池制造等元器件领域的技术领先,率先在整机产品中引入 20nm LPDDR4、14nm NAND

27、、AMOLED 曲面屏、高分辨率摄像头等器件,强化在终端差异化、个性化中的竞争优势。二是依托对核心硬件、基础软件和应用生态的完全掌控, 构建软硬一体的竞争策略。 苹果在硬件方面, 通过 “自研+并购”强化对核心应用处理器、信息安全指纹芯片等的掌控力;在供应链方面, 建立严格的淘汰性竞争机制, 从交货时间、 产能供应、良品率等多个方面进行层层选拔,对入围企业给予优先供货权;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全程参与上游器件研发,实现对终端底层硬件技术的深度定制和掌控, 确保品牌和产品的绝对领先地位。 我国智能终端产业在核心芯片、关键器件领域仍面临长期挑战,同质化竞争形势严峻。 当前国内智能终端关

28、键元器件产业整体处于研发跟进的发展阶段, 主流厂商旗舰机及高端款型在上游环节偏重于高通、美光、MTK、三星、SK 海力士、索尼、新思、FPC 等国际大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 (2016) 9 进而导致硬件配置趋同、整机同质化竞争严重。此外,受国内智能机市场增速放缓、互联网品牌强势进入等因素影响,硬件成本价或负利润成为厂商竞争的噱头和手段。高配低价向产业上游传导,配件供应商不断压低生产成本,影响整机质量和用户体验,以屏幕为例,国内多家供应商可以提供与夏普、三星分辨率和像素密度相同的产品,且造价更便宜,但实际效果仍存在差距。 (三)(三) 智能硬件迈向产品体系和技术平

29、台构造期智能硬件迈向产品体系和技术平台构造期 1、智能硬件产品创新呈爆发式增长 智能硬件产业不断迎来来自政策、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利好,行业加速发展。2015 年智能硬件出货量约达 14 亿台,且增长速度不断加快,由 2014 年的 27%提高到 2015 年的 35%6。从产品形态和功能的发展来看, 智能硬件不断创新。 当前智能硬件已经出现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 智能车载、 智能无人机等规模产品体系, 涉及家庭、 教育、安保、物流、政府办公等十余个行业领域。我国智能硬件产业与全球同步发展,产品和服务创新活跃,智能穿戴设备、智能家居设备等产品出货量规模均已超过千万部,部分产品市场增长快于全球。在

30、智能穿戴设备、智能无人机等领域中已经出现小米、大疆等规模、技术具有领先优势的龙头企业。预计至 2018 年我国智能硬件产品和服务的总体市场规模约 5000 亿元,至 2020 年可达到万亿元水平。 注意力经济决定智能硬件产品的平台价值。 虽然大量智能硬件进入商用领域,如手表、腕带、服装,却尚未成为新的计算中心和应用平台。究其原因,是交互能力有限的产品无法带来注意力经济的实质6数据来源:根据 Gartner 物联网设备出货量数据估算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2016)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10 转移,在现有的带宽和计算能力下,这些产品普遍依赖手机、PC 进行信息处理,只能搜集、展现某一类特

31、定信息。我们衡量智能硬件发展前景时主要考量其对特定行业能带来多少价值提升, 重点考虑用户使用时长、开发者数量和广告收益等综合指标。与前者不同的是,VR/AR、智能机器人等硬件产品凭借全新的交互方式和智能服务,可搭载视频、游戏、本地信息服务和电子商务等多种应用,具有成为新一代个人计算设备和应用分发中心的潜力。 2、继承、完善与创新现有智能手机技术体系 智能硬件以人工智能、传感、物联、新型显示、异构计算等新兴技术为动力,继承、完善和创新现有智能手机技术体系。 继承。智能手机的充分竞争极大推动了关键元器件的小型化、集成化和智能化,加速无线互联、感知交互、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为智能硬件发展奠定了

32、良好的技术基础。大量智能手机的处理、传感和连接芯片方案可以直接应用于智能硬件之中。 如高通骁龙处理器在智能手表、智能无人机等智能硬件中均得到广泛应用;主流智能家居产品中的 WiFi 模块也基本复用了低端智能机的解决方案。 完善。一是向超低功耗、多样集成方向演进,尤其是超低功耗的传感器和 MCU 组合,使可穿戴设备的续航时间达到数月。二是集成传感器、控制器、通信芯片、面向特定产品和应用的芯片模组不断推出,如 Intel 可穿戴模块、高通无人机主控模块的集成功能的丰富度都高出了现有手机方案。 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与智能硬件的融合将逐步提高终端产品的智能化水平。先进屏幕、传感器和图形计算芯片的发展刺

33、激了 VR/AR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 (2016) 11 技术和产品的发展,并影响着手机整机设计、异构移动芯片和 3D 摄像头的发展走向。 产业生态模式更加多元化,生态布局制高点由操作系统(端)向应用(云)与通信协议(管道)扩散。虽然操作系统仍然是智能硬件生态布局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智能硬件产品普遍没有建立丰富、清晰的应用体系, 操作系统的生态和核心意义也有所削弱。 除 Watch OS、Android Wear 等少数案例外, 大部分智能硬件产品领域中均没有形成优势操作系统产品。而整合通信协议和应用开发环境,成为巨头企业建设智能生态平台的共同选择。 以智能家居为例,

34、 在众多生态平台中,发展较快的 Home Kit 平台一方面借势苹果的产业号召力,一方面较早形成了相对完善的标准协议体系和软硬件框架,包括通信协议(设备与 iOS 的连接、智能家居服务与第三方软件发现机制和器件) 、数据库(在 iOS 上提供第三方 APP 查询修改接口) 、开发框架、语音控制等。在智能可穿戴领域中,苹果 Health Kit、谷歌 Google Fit 也开展了类似工作,有效聚集了产业开发力量。人工智能平台则成为智能硬件长期发展的制高点。目前,主要人工智能企业纷纷通过开放底层计算平台,加快做大自有生态,建立长线技术优势。如 15 年 11 月谷歌发布 Tensor Flow

35、开源系统,可在 CPU、GPU 等跨平台运行,便于智能硬件产品和应用服务开发者迅速建立和训练神经网络。 3、多元化的产业链初步形成 智能硬件技术产业结构逐步形成, 水平开放和垂直整合交错。 ICT主要企业以及传统行业企业均参与到智能硬件产业之中, 新业态与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上游与智能手机相似,格局相对稳定。芯片、传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2016)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12 感器、屏幕等基础元器件的市场结构与智能手机市场相似,产业主体以英特尔、ARM、博世、TI、瑞萨等巨头企业为主,格局相对稳定。VR、 机器人、 无人机等前沿智能硬件产品的发展为细分领域的中小元器件厂商带来发展或受大厂

36、并购的机遇。产业下游呈垂直整合、长尾化发展态势。整机研发和应用服务已经形成智能可穿戴、智能家居、智能车载、无人机等垂直化趋势明显的产品领域,产品形态还在向生产生活各方面长尾化延伸。产业主体既包括苹果、谷歌、微软等大企业,也包括 Oculus、Fitbit、大疆、小米等独角兽企业,同时存在众多中小创新公司,极大活跃了整机创新迭代速度。产业链服务组织不断完善,除了传统的代工企业外,以创客空间、孵化器为代表的创业创新平台是支持初创企业的重要服务力量。 以通信和连接为主的标准化组织开始初步建立,产品和应用的相关标准尚不成熟。线上和线下渠道均较为活跃,应用场景化促使政府、医院、房地产商、教育机构、工厂等

37、其它行业主体也参与到产品研发和应用之中。众筹、众包等互联网新模式也被引入到智能硬件产业组织之中。 产业价值呈现多期叠加的发展特征,多种开放平台正在建设。从PC、智能手机和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规律看,早期终端产业发展中,基础硬件与上层软件结成牢不可破的轴心联盟, 硬件销售是产业价值的主要来源。随着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参与主体增多、应用不断繁荣,终端软硬分离的趋势将逐步明晰, 产业价值逐步由硬件平台向软件平台扩散。智能手机等产品逐步形成以操作系统为核心的生态模式;物联网终端产品则逐步走向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产业价值体系。 智能硬件产业结构复杂,产品种类繁多,不同垂直领域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产业价值

38、链均有交叉,发展和成熟阶段各有不同,产业价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 (2016) 13 值体系呈现多期叠加的特征。其中,以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为代表的智能硬件产品沿袭智能手机生态模式, 围绕操作系统形成与智能手机相似的产业生态圈, 并逐步淡化与智能手机的从属关系。 以虚拟现实、智能无人机、 机器人等为代表的前沿智能硬件产品和技术尚处于发展初期,而且具备成为下一代计算终端的潜力,目前产业价值主要集中在硬件设备的研发上,软硬件耦合比较紧密,硬件企业对产业链的主导作用较强。预计随着产品和应用的成熟,智能控制、智能操作系统等软件系统的平台化作用和对产业的整合能力将会逐步增强。 智

39、能家居、部分行业智能硬件本属于物联网终端,产业组织和整合模式与物联网高度类似, 产业价值竞争聚焦在底层设备的数据接入入口与上层应用平台/云平台两端。 (四)(四) 万物互联、泛在感知的智能时代正在开启万物互联、泛在感知的智能时代正在开启 过去十余年间, 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生态以开放的原生操作系统为轴心,关键器件与整机企业因循摩尔定律迭代创新。随着 ICT 技术发展,以特征尺寸等比例微缩为核心的摩尔定律不断逼近物理极限,传统信息系统技术迭代周期减缓,超越摩尔定律开启了计算、存储、传感、模拟芯片等多领域的集成创新,使得智能硬件具备泛在感知的数据捕获能力。传统操作系统加速向网络操作系统发展,促使移动智

40、能终端产业加快多种接入技术融合步伐, 赋予智能硬件万物感知的数据获取能力。 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 智能感知、 智能分析、 人机协同、智能应用等环节能力综合提升, 将成为智能硬件具备真正智能的核心动力。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由量变走向质变,由专用智能向通用智能演进,产业生态加速向云端一体化的数据服务提供者转移。国际领先企业积极围绕传感互联、人工智能两级展开布局,争先在 VR/AR、智能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2016)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14 汽车和智能制造等细分领域形成垂直优势,在云端协同的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通用技术环节形成综合能力。 1、以端创新为原动力的传统生态 全球第一电子消费品换

41、挡释放了巨大的创新能量。 智能手机发展早期,其对功能手机替代所带来的巨大空间、开源系统所形成的蓬勃生命力,吸引了众多软硬件基础企业与人才投身其中,移动芯片、小尺寸屏等技术经历了快速创新定型的发展阶段。ARM、高通与联发科构建了“低功耗协议+SoC 架构+Turkey 方案”的创新公式,当前高端芯片产品已经达到七模全频 LTE、2.2Ghz、14nm FinFET 的水平,与 PC CPU 工艺性能差距缩小在一代以内,IP 核单线程处理能力基本相当。小尺寸显屏在经历了分辨率、 触控、 色域、 材质柔性化等多轮提升后,在不考虑 VR/AR 提前商用的条件下,也已经满足了用户需求。 整机行业的快速发

42、展与充分竞争, 促使智能手机较早进入了硬件架构定型、能力相对过剩的发展阶段,释放移动应用服务发展需求。自 2012 年起,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始在多项表现上超过桌面互联网。移动应用缔造的数据总量较 2008 年增长了 9 倍,Facebook 移动用户占比达到 68%,并依靠移动端 ARPU 的上涨抵消了桌面端的下降,Groupon 移动平台交易占比达到 45%,Twitter、SnapChat、微信等社交应用高歌猛进。至 2016 年,移动互联网已经形成规模庞大,种类繁多的应用服务体系。全球移动用户人均安装 33 个应用,日均使用数超过 12 个, 使用时间超过 4 小时。 iOS 生态在智能手

43、机与平板电脑平台上的 APP 总量达到了 150 万个,下载次数超过 30 亿次7。Google Play 季度 APP 下载总量约为苹果的一倍,指数收益约为其一半。 7数据来源:KPCB 2016 年移动互联网发展报告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移动智能终端暨智能硬件白皮书 (2016) 15 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爆炸增长, 为移动通信网络升级注入无穷动力。我国 GSM(2G)技术自 1993 年开始实验建网,至 2009 年才正式发布 3G 牌照,历时 16 年;而由 3G 走向 4G 则仅仅用了 5 年。三大运营商自 2013 年底相继启动网络建设, 至 2015 年中国移动已建成全球最大的 4G

44、 网络,4G 用户在现有移动用户中的占比已经超过五成。在4G 商用的两年间,中、美、日、韩纷纷加快对 5G 标准以及低功耗广域物联网标准的角逐,不断提前商用年限预期,VR/AR、智能网联汽车的出现也再次推高了产业界对新兴通信技术商用的期盼。 伴随终端、网络能力提升,移动应用走向了新的发展阶段。APP规模增长引发流量入口的马太效应, 原生应用商店渠道价值逐步下降,消息及社交类超级应用成为其他应用附着的新平台, 产业生态重心向云端转移。2016 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 80%的使用时长消耗在 3个以下的超级应用上。在我国,排名前百名的应用占据了总下载的69%,BAT 旗下应用占据用户 71%的使用时长。移动应用平均生命周期在 10 个月左右,大量 APP 的使用率和留存率都较低,下载后“打开次数为 1 次”的应用占比 35%, “打开次数为 10 次”的占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国家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