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变对流换热.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0061548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PTX 页数:67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相变对流换热.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相变对流换热.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相变对流换热.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相变对流换热.pptx(6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重点内容:凝结与沸腾换热机理及其特点;膜状凝结换热分析解及实验关联式;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及临界热流密度。2、掌握内容:掌握影响凝结与沸腾换热的因素。3、了解内容:了解强化凝结与沸腾换热的措施及发展现状、动态。蒸汽遇冷凝结,液体受热沸腾属对流换热。其特点是:伴随有相变的对流换热。工程中广泛应用的是:冷凝器及蒸发器、水冷壁等。第1页/共67页第六章我们分析了无相变的对流换热,包括强制对流换热和自然对流换热下面我们即将遇到的是有相变的对流换热,也称之为相变换热,目前涉及的是凝结换热和沸腾换热两种。相变换热的特点:由于有潜热释放和相变过程的复杂性,比单相对流换热更复杂,因此,目前,工程上也只能借助

2、于经验公式和实验关联式。第2页/共67页7.1.1 珠状凝结与膜状凝结 蒸汽与低于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潜热释放给固体壁面,并在壁面上形成凝结液的过程,称凝结换热现象。有两种凝结形式。凝结换热的分类 根据凝结液与壁面浸润能力不同分两种 7.1 凝结传热的模式第3页/共67页(1)膜状凝结定义:凝结液体能很好地湿润壁面,并能在壁面上均匀铺展成膜的凝结形式,称膜状凝结。g(2)珠状凝结 定义:凝结液体不能很好地湿润壁面,凝结液体在壁面上形成一个个小液珠的凝结形式,称珠状凝结。g第4页/共67页凝结传热:蒸汽与低于其饱和温度的壁面接触时,将汽化潜热释放给壁面的过程。珠状凝结珠状凝结的表面换热系

3、数膜状凝结,但是一般无法长久保持。2.55105500025000第5页/共67页7.1.2 凝结液主要热阻 膜状凝结特点:壁面上有一层液膜,凝结放出的相变热(潜热)须穿过液膜才能传到冷却壁面上,此时液膜成为主要的换热热阻。珠状凝结特点:凝结放出的潜热不须穿过液膜的阻力即可传到冷却壁面上。gg在其它条件相同时,珠状凝结的表面传热系数定大于膜状凝结的传热系数。第6页/共67页7.1.3 膜状凝结是工程设计依据 实验证明,几乎所有的常用蒸汽,包括水蒸汽在内,在纯净的条件下均能在常用工程材料的洁净表面上得到膜状凝结。工业时间应用上都只能实现膜状凝结,所以从设计的观点出发,为保证凝结效果,只能用膜状凝

4、结的计算式作为设计的依据。强化膜状凝结的途径减薄液膜的厚度 第7页/共67页 1916年,Nusselt提出的简单层流膜状凝结换热分析是近代膜状凝结理论和传热分析的基础。自1916年以来,各种修正或发展都是针对Nusselt分析的限制性假设而进行了,并形成了各种实用的计算方法。所以,我们首先得了解Nusselt对纯净饱和蒸汽膜状凝结换热的分析。7-2 7-2 膜状凝结分析解及关联式膜状凝结分析解及关联式 第8页/共67页7.2.1 纯净蒸汽层流膜状凝结分析解 假设:1)常物性;2)蒸气静止,气液界面上无对液膜的粘滞应力;3)液膜的惯性力忽略;4)气液界面上无温差,即液膜温度等于饱和温度;5)膜

5、内温度线性分布,即热量转移只有导热;6)液膜的过冷度忽略;7)忽略蒸汽密度;8)液膜表面平整无波动1、对实际问题的简化图7-4 努赛尔理论分析的坐标系与边界条件第9页/共67页下脚标 l 表示液相在稳态情况下,凝结液膜流动的微分方程组为:以竖壁的膜状凝结为例:x 坐标为重力方向,如图所示。2、边界层方程组的简化第10页/共67页考虑假设(3)液膜的惯性力忽略考虑假设(7)忽略蒸汽密度dp/dx为可按y=处液膜表面蒸汽压力梯度计算,将动量方程应用于蒸汽。由假设(2)蒸汽的静止的,若以V表示蒸汽密度:第11页/共67页只有u 和 t 两个未知量,不需补充其他方程。考虑假设(5)膜内温度线性分布,即

6、热量转移只有导热方程组化简为:第12页/共67页边界条件:求解的基本思路 (1)先从简化的微分方程组出发获得包括液膜厚度在内的流速u及温度t分布的表达式;(2)再利用dx一段距离上凝结液体的质量平衡关系取得液膜厚度的表达式;(3)最后根据对流换热微分方程式利用傅立叶定律求出表面传热系数的表达式。第13页/共67页3.主要求解过程与结果(1)液膜厚度定性温度:注意:r 按ts确定(2)局部表面传热系数整个竖壁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若与水平轴有夹角(0)的倾斜壁,式中g改为gsin。第14页/共67页1、水平圆管及球表面上的层流膜状凝结传热表面传热系数:水平管:球:7.2.2 竖直管与水平管的比较及实

7、验验证 定性温度:注意:r 按ts确定第15页/共67页2、水平管外凝结与竖直管外凝结的比较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直径为d和高为l的圆管),横管与竖管的对流换热系数之比:不同:特征长度不同;系数不同当l/d=50时,横管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是竖管的的2倍。第16页/共67页3、分析解的实验验证和假设条件竖壁当Re20时,实验数据越来越高于理论解,最高大于20%图7-7 竖壁上水蒸汽膜状凝结的理论式与实验结果比较第17页/共67页对竖壁的修正:实验表明,由于液膜表面波动,凝结换热得到强化,因此,实验值比上述得理论值高20左右。修正后:水平圆管、横管:实验数据与理论解相符。Pr数接近1或大于1的流体,只

8、要无量纲量 时,微分方程中的惯性力项,液膜过冷度的影响均可忽略。其他假设修正第18页/共67页膜层中凝结液的流动状态 无波动层流有波动层流湍流凝结液体流动也分层流和湍流,并且其判断依据为膜层Re。7.2.3 湍流膜状凝结换热膜层雷诺数:根据液膜的特点取当量直径为特征长度的雷诺数。以竖壁为例ul为 处液膜层的平均流速;de为该截面处液膜层的当量直径。第19页/共67页对水平管,用 代替上式中的 。并且横管一般都处于层流状态如图由热平衡所以竖壁上层流液膜的质量流量xl处宽为1m的截面上的凝结液的质量流量第20页/共67页实验证明:(1)膜层雷诺数 Re=1600 时,液膜由层流转变为湍流;(2)横

9、管均在层流范围内,因为管径较小。湍流特征:对于湍流液膜,热量的传递:(1)靠近壁面极薄的层流底层依靠导热方式传递热量;(2)层流底层以外的湍流层以湍流传递的热量为主。因此,湍流液膜换热远大于层流液膜换热。无波动层流有波动层流湍流第21页/共67页式中:hl为层流段的传热系数;ht为湍流段的传热系数;xc为层流转变为湍流时转折点的高度 l为竖壁的总高度计算方法对于竖壁湍流膜状换热,沿整个壁面上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第22页/共67页可供计算整个壁面的平均表面传热系数的实验关联式式中:。除用壁温计算外,其余物理量的定性温度均为第23页/共67页6-3 6-3 膜状凝结的影响因素及其传热强化2.管子排数

10、 前面推导的横管凝结换热的公式只适用于单根横管。横管管束凝结换热情况比较复杂。工程实际中所发生的膜状凝结过程往往比较复杂,受各种因素的影响。1.不凝结气体 不凝结气体增加了传递过程的阻力,同时使饱和温度下降,减小了凝结的驱动力。例:水蒸汽中质量含量占1的空气能使表面传热系数降低60,后果是很严重的。第24页/共67页 3.管内冷凝 此时换热与蒸气的流速关系很大。蒸气流速低时,凝结液主要在管子底部,蒸气则位于 管子上半部。流速较高时,形成环状流动,凝结液均匀分布在管子 四周,中心为蒸气核。第25页/共67页 6.液膜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非线性 如果考虑过冷度及温度分布的实际情况,要用下式代替计算公

11、式中的r,4.蒸气流速 流速较高时(对于水蒸汽流速大于10m/s),蒸气流对液膜表面产生模型的粘滞应力。如果蒸气流动与液膜向下的流动同向时,使液膜拉薄,h增大;反之使h减小。5.过热蒸气 把计算式中的潜热改为过热蒸气与饱和液的焓差。第26页/共67页强化凝结换热的原则用各种带有尖峰的表面使在其上冷凝的液膜拉薄使已凝结的液体尽快从换热表面上排泄掉。7.3.2膜状凝结的强化原则和技术尽量减薄粘滞在换热表面上的液膜的厚度第27页/共67页第28页/共67页第29页/共67页第30页/共67页7.4 沸腾换热现象沸腾的定义:沸腾指液体吸热后在其内部产生汽泡的汽化过程称为沸腾。沸腾的特点 1)液体汽化吸

12、收大量的汽化潜热;2)由于汽泡形成和脱离时带走热量,使加热表面不断受到冷流体的冲刷和强烈的扰动,所以沸腾换热强度远大于无相变的换热。沸腾换热分类:1)大容器沸腾(池内沸腾);2)管内沸腾(强制对流沸腾)上述每种又分为过冷沸腾和饱和沸腾。第31页/共67页(1)大容器沸腾 定义:指加热壁面沉浸在具有自由表面的液体中所发生的沸腾称为大容器沸腾。特点:气泡能自由浮升穿过液体自由面进入容器空间。(3)饱和沸腾 定义:液体主体温度达到饱和温度,壁面温度高于饱和温度所发生的沸腾称为饱和沸腾。特点:随着壁面过热度的增高,出现4个换热规律全然不同的区域。(4)过冷沸腾 指液体主体温度低于相应压力下饱和温度,壁

13、面温度大于该饱和温度所发生的沸腾换热,称过冷沸腾。(2)管内沸腾 流体的运动需加外加的压差才能维持。第32页/共67页 在盛水的烧杯中置入一根不锈钢细管,通电加热以使其表面产生汽泡,烧杯底下的电热器用于将水加热到饱和温度,这样在不锈钢表面上进行的沸腾为饱和沸腾。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烧杯中的水与不锈钢管表面间的热交换依次会出现以下4个换热规律不同的阶段:自然对流、核态沸腾、过渡沸腾和稳定膜态沸腾。7.4.1 大容器饱和沸腾四个区域 第33页/共67页传热学 Heat Transfer7-4沸腾传热的模式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0 t 4:单相自然对流区,无汽泡。4 t 25:核态沸腾区。产生汽泡,汽泡

14、间的剧烈扰动使表面换热系数和热流密度急剧增加,强化换热。25t200:过渡沸腾区。汽泡的产生速度大于脱离速度,汽泡附着形成汽膜,汽膜的热阻减弱换热效果。200t:稳定模态沸腾区。形成稳定汽膜,虽然汽膜的热阻减弱了换热效果,但是高温壁面的辐射换热却进一步增强了换热效果。大容器饱和沸腾的四个区域莱登佛罗斯特点CHF第34页/共67页 从曲线变化规律可知:随壁面过热度的增大,区段、将整个曲线分成四个特定的换热过程。1)单相自然对流段(液面汽化段)壁面过热度小,沸腾尚未开始,换热服从单相自然对流规律。第35页/共67页2)核态沸腾(饱和沸腾)随着 的上升,在加热面的一些特定点上开始出现汽化核心,并随之

15、形成汽泡,该特定点称为起始沸点。开始阶段,汽化核心产生的汽泡互不干扰,称为孤立汽泡区;随着 的上升,汽化核心增加,生成的汽泡数量增加,汽泡互相影响并合成汽块及汽柱,称为相互影响区。第36页/共67页随着 的增大,q增大,当 增大到一定值时,q增加到最大值,汽泡扰动剧烈,汽化核心对换热起决定作用,则称该段为核态沸腾(泡状沸腾)。其特点:温压小,换热强度大,其终点的热流密度q达最大值。工业设计中应用该段。第37页/共67页3)过渡沸腾 从峰值点进一步提高 ,热流密度q减小;当增大到一定值时,热流密度减小到 ,这一阶段称为过渡沸腾。该区段的特点是属于不稳定过程。原因:汽泡的生长速度大于汽泡跃离加热面

16、的速度,使汽泡聚集覆盖在加热面上,形成一层蒸汽膜,而蒸汽排除过程恶化,致使热流密度下降。第38页/共67页4)稳定膜态沸腾从 开始,随着 的上升,气泡生长速度与跃离速度趋于平衡。此时,在加热面上形成稳定的蒸汽膜层,产生的蒸汽有规律地脱离膜层,致使 上升时,热流密度 q 上升,此阶段称为稳定膜态沸腾。其特点:a、汽膜中的热量传递不仅有导热,而且有对流;b、辐射热量随着t的加大而剧增,使热流密度大大增加;c、在物理上与膜状凝结具有共同点:前者热量必须穿过热阻大的汽膜;后者热量必须穿过热阻相对较小的液膜。第39页/共67页上述热流密度的峰值qmax 有重大意义,称为临界热流密度,亦称烧毁点。一般用核

17、态沸腾转折点DNB作为监视接近qmax的警戒。这一点对热流密度可控和温度可控的两种情况都非常重要。7.4.2 临界热流密度及其工程意义 对稳定膜态沸腾,因为热量必须穿过的是热阻较大的汽膜,所以换热系数比凝结小得多。莱登佛罗斯特点第40页/共67页第41页/共67页 实践上,上述热流密度的峰值有重大意义,它被称为临界热流密度。对于依靠控制热流密度来改变工况的加热设备,如电加热器、对冷却水加热的核反应堆,一旦热流密度超过峰值,工况将沿虚线跳至稳定膜态沸腾线,将猛升至近1000,可能导致设备的烧毁,所以必须严格监视并控制热流密度,确保在安全工作范围之内。也由于超过它可能导致设备烧毁,所以 亦称烧毁点

18、。DNB(Department from Nucleate Boiling):核态沸腾转折点偏离核态沸腾规律的点,作为监视接近的警戒,很可靠。对于冷凝器等壁面可控的设备,这种监视也是重要的,因为一旦超过转折点之值,就可能导致膜态沸腾,使传热量减小。第42页/共67页7.4.3 气泡动力学简介 产生气泡的点被称为汽化核心,普遍认为壁面上的凹坑和细缝裂穴易残留气体,是最好的汽化核心。1、为什么沸腾传热有那样高的传热强度 主要是由于气泡的形成、成长以及脱离加热壁面所引起的各种扰动所造成的。2、加热表面上什么地点最容易形成汽化核心 处于狭缝中的液体所受到的加热影响要多;狭缝中的气体易成为气泡核心第43

19、页/共67页第44页/共67页3、加热表面上要产生气泡液体必须过热 流体中形成的汽泡,必须与液体处于力平衡和热平衡。由于汽泡表面张力的作用,使其内压大于外压,根据力平衡条件:若忽略液柱静压力,pl则等于沸腾系统的环境压力,即近似于 (饱和温度下的液体压力)N/。第45页/共67页汽泡外的液体是过热的,其过热度为:。贴壁处液体具有最大过热度。则壁面凹处最先能满足汽泡生成的条件:产生半径为R的气泡所需过热度(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由热平衡可知:汽泡内蒸汽的温度为压力下的饱和温度,界面内外温度相等,则。第46页/共67页可见,(tw ts),Rmin 同一加热面上,成为汽化核心的凹穴数量增加 汽化核

20、心数增加 换热增强讨论:若汽泡半径内外压差,则汽泡内蒸汽凝结,汽泡不能形成。若汽泡半径R时,界面上汽泡不断蒸发,汽泡才能成长。第47页/共67页7.5 大容器沸腾传热的实验关联式沸腾换热也是对流换热的一种,因此,牛顿冷却公式仍然适用,即 对于沸腾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许多不同的计算公式。影响核态沸腾的主要因素主要是壁面过热度和汽化核心数,而汽化核心数受到壁面材料及其表面状况、压力、物性等的支配,由于因素比较复杂,文献中提出的沸腾传热的计算式分歧较大。目前存在两种计算是:(1)针对一种液体的计算公式;(2)广泛适用于各种液体的计算式第48页/共67页7.5.1 大容器饱和核态沸腾的无量关联式纲 罗森

21、诺认为,核态沸腾传热之所以强烈,主要是由于气泡的产生与脱离造成强烈的扰动之故,基于这样的思想,通过大量实验得出了如下实验关联式:第49页/共67页 系数Cwl的取值,是一个纯经验参数,取决于固体表面的性质以及沸腾液体的性质,由实验确定。第50页/共67页显热/潜热Re可见,因此,尽管有时上述计算公式得到的q与实验值的偏差高达100,但已知q计算 ,则可以将偏差缩小到33。这一点在辐射换热更为明显。计算时必须谨慎处理热流密度。无量纲关联式Jaf(Re,Pr)第51页/共67页 对于制冷介质而言,以下的库珀(Cooper)公式目前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为液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对比压力(液体压力与该

22、流体的临界压力之比);为表面平均粗糙度(对一般工业用管材表面,为 0.30.4);q为热流密度。第52页/共67页7.5.2 大容器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对于大容器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的计算,推荐采用如下半经验公式:当压力离开临界压力较远时,上述右端最后一项取为1,同时将理论分析得出的系数0.131用实验值0.149代替,得到以下推荐公式:物性均按照饱和温度查取,无特征长度。当加热面的特征长度大于三倍气泡直径时,即可适用。第53页/共67页7.5.3 大容器饱和液体膜态沸腾的传热计算式(1)横管的膜态沸腾 式中,除了r和l的值由饱和温度ts决定外,其余物性均以平均温度tm(twts)/2为定性温度,

23、特征长度为管子外径d,如果加热表面为球面,则上式中的系数0.62改为0.67第54页/共67页勃洛姆来建议采用如下超越方程来计算:其中:(2)考虑热辐射作用由于膜态换热时,壁面温度一般较高,因此,有必要考虑辐射换热的影响,它的影响有两部分,一是直接增加了换热量,另一个是增大了汽膜厚度,从而减少了换热量。因此,必须综合考虑热辐射效应。第55页/共67页7.6 影响沸腾换热的因素沸腾换热是我们学过的换热现象中最复杂的,影响因素也最多,由于我们只学习了大容器沸腾换热,因此,影响因素也只针对大容器沸腾换热。1 不凝结气体对膜状凝结换热的影响 与膜状凝结换热不同,液体中的不凝结气体会使沸腾换热得到某种程

24、度的强化。第56页/共67页2 过冷度 只影响过冷沸腾,不影响饱和沸腾,因自然对流换热时,因此,过冷会强化换热。3 液位高度 当传热表面上的液位足够高时,沸腾换热表面传热系数与液位高度无关。但当液位降低到一定值时,表面传热系数会明显地随液位的降低而升高(临界液位)。第57页/共67页图中介质为一个大气压下的水第58页/共67页 4 重力加速度 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超重力和微重力条件下的传热规律得到蓬勃发展,但目前还远没到成熟的地步,就现有的成果表明:从0.11009.8 m/s2 的范围内,g对核态沸腾换热规律没有影响,但对自然对流换热有影响,由于 因此,g Nu 换热加强。第59页/共6

25、7页6.7.2 强化沸腾传热的原则和技术基本原则:增多汽化核心 沸腾表面上的微笑凹坑最容易产生汽化核心,因此,凹坑多,汽化核心多,换热就会得到强化。近几十年来的强化沸腾换热的研究主要是增加表面凹坑。目前有两种常用的手段:(1)用烧结、钎焊、火焰喷涂、电离沉积等物理与 化学手段在换热表面上形成多孔结构。(2)机械加工方法。第60页/共67页第61页/共67页第62页/共67页本章重点:凝结换热1.凝结换热的产生条件及两种凝结换热的形式;2.竖壁膜状凝结的分析解(最主要的两点假设),为何多水平横置;3.膜状凝结的实验关联式(凝结换热量+凝结速率),注意Re需校核;4.膜状凝结的影响因素和强化措施(

26、减薄液膜厚度、加速凝结液膜的排出)。沸腾换热1.沸腾换热的产生条件、分类,以及与蒸发的区别;2.沸腾换热的特点;3.大容器饱和沸腾曲线(四区,核态沸腾区为理想工作区域);4.临界热流密度的意义(沸腾曲线中虚线的含义);5.实验关联式的应用;6.沸腾换热的影响因素及其强化措施(增加壁面汽化核心的数目)。第63页/共67页对流传热小结原理部分:1.对流换热是如何分类的?影响对流换热的主要因素.2.对流换热问题的数学描写中包括那些方程?3.从流体的温度场分布可以求出对流换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其物理机理和数学方法是什么?5.速度边界层和温度边界层的物理意义和数学定义.6.如何使用边界层理论简化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数量级分析法7.使用相似分析法推导准则关系式的基本方法.8.Bi,Nu,Re,Pr,Gr准则数的物理意义及定义式.第64页/共67页实验关联式:流体外掠等温平板、横掠单管、横掠管束;圆管或其他截面管道内部流动;大空间自然对流;流动特点;局部表面换热系数的沿程变化;关联式的选择;定性温度、特征长度、特征速度的选取。对流传热小结第65页/共67页作业7-77-32第66页/共67页感谢您的观看!第67页/共6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