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民建勘察学习.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0034577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PTX 页数:58 大小: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民建勘察学习.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工民建勘察学习.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民建勘察学习.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民建勘察学习.pptx(5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地基、基础的概念1、地基:建筑物荷载引起的应力状态变化的岩土体。它承受了建筑物全部荷载。地基又分为持力层及下卧层,直接与基础接触的岩土体叫持力层。持力层下部的岩土体叫下卧层。地基可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2、基础:建筑物的基础也可叫建筑物的下部结构,是建筑物在地面以下的那一部分。它的作用是承受整个建筑物的重量及作用在建筑物上的所有荷载,并将它们传递给地基。基础按砌置深度(地面至基础底面的距离)可分为浅基础和深基础。浅基础(砌置深度小于5m)单独基础、条形基础、筏片基础、箱形基础、大块基础和壳体基础等。深基础(砌置深度大于5m)沉井、沉箱、桩基础和地下连续墙。天然地基上浅基础,最为经济。第1页/

2、共58页第二节 城市规划岩土工程勘察一、概述(一)城市的定义及发展城市是由相对密集的大量非农业人口和工业、民用建筑物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和商品交换功能,并统一在一个确定的行政边界内。城市的发生和发展是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科学文化的进步与人口增长和高度集中的结果。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要求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如空间(建设场地和发展用)、建筑材料、能源、水源,以及具有避免遭受地质灾害的能力。城市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非农业人口比例增长较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快。我国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几。目前世界上非农业人口占33%以上,到2080年达到95%。甚至认为到2025年达到95%。随着工业化

3、程度的提高,新城镇大量出现,城市规模日益扩大,这第2页/共58页一过程称之为城市化过程。我国城市规模按人口划分的标准是:100万 特大城市城市将成为人类生活的主要场所,这种趋势为城市建设提出新的课题,新城市规划和旧城市扩建与改造。城市规划不仅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水准上,而且要求特别重视自然环境保护、资源需求和防止自然灾害的冲击。城市的发展,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负有重要使命。(二)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1、城市规划的原则按照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需求,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使其具有发展的潜力和社会经济效益,并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第3页/共58页2、城市规划的基本内容(1)功能

4、分区 按城市建设总方针,将城市划分为若干功能区,如行政、工业、商业、住宅、文教、风景绿化区等。各功能区在建筑形式、规模和对自然条件的要求各具特殊性。大型城市尚有市区、郊区、卫星城之分。(2)建筑物分带 按建筑高度分:低层、多层、高层建筑带,不宜混建,并应合理配置和注意城市风貌。不同地带对地质条件的要求不同。(3)交通网络 合理布置市内及对外的交通系统,包括交通干线、支线、街道网以及地下铁道、桥梁、高速公路、交叉工程等。交通网络的规划应考虑交通安全、方便和人口密集区的短时疏散。(4)交通枢纽 机场、车站、码头。(5)绿地系统 公园、林区、防风林区、街道绿化。(6)供水系统 水源地及卫生防护带、水

5、塔、泵站及管线。(7)动力系统 供电、供热(包括地热开采及输送)、煤气。第4页/共58页(8)卫生工程系统 给、排水系统、三废处理系统、污水处理厂、固体垃圾处理场、环境保护工程。(9)风景名胜 文化古迹、名胜的保护与规划。(三)城市规划的程序1、区域规划 (全区性总体规划、前期规划)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确定城市结构、规模、远景发展方向。2、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阶段)确定城市的性质、发展方向和规模,安排城市用地的功能分区、建筑分带、交通网络,拟订实施计划。总体规划期限一般20年,近期规划5年。3、详细规划 (实施阶段)布置近期规划区的详细布局,并确定第一期规划小区中,各建筑物位置,确定工

6、程指标。二、城市规划的自然依据指导思想是合理利用自然环境,适当改造使之适于人类生存,并达到环境协调与平衡。第5页/共58页城市规划必须依据自然条件,合理利用地域,使城市规划与自然条件相适宜。因此,自然条件、地质环境是城市规划的基本依据。(一)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条件 气温、降雨量、蒸发量、风向、风力、日照时间、冻结深度。2、水文条件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利用地表水资源为供水源、水运、环境保护(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的调剂。罗姆塔泽建议的区域淹没评价标准:(1)适宜的不会被百年一遇洪水(洪水频率1%)淹没;(2)适宜,但有限制会被25-100年一遇洪水(1-4%)淹没;(3)不适宜可被低于25年一遇

7、洪水(大于4%)淹没。第6页/共58页(二)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条件(地貌)是场地选择的重要依据之一,地形坡度1-5%是最适宜条件。罗姆塔泽建议的地形条件分类标准:适宜性 地形坡度 垂直切割程度 水平切割程度 (%)相对高差(m)沟谷间距(Km)适宜 0.5-10%(5.7)2-5(微弱切割)适宜但 平原:20%25 30%第7页/共58页2、岩土类型及其工程性质关系到砌置深度、基础形式及布局,不适于建筑场地的岩土类型:(1)低承载力地层、饱水松散土层、高压缩性土层;(2)湿陷性黄土;如郑西高铁地基(3)胀缩土;(4)非均质残、坡积土;(5)人工堆填土、及抗震性差、可能有不均匀沉陷的地基土。3

8、、地质结构(1)岩土均一、工程地质性质良好,坚硬、半坚硬岩类,密实砂砾土、低压缩性粘土,适于一般标准基础。(2)岩土成分有差异,工程性质欠佳或均一性较差,松散沙砾土、饱和砂、特殊土。利用时需人工改良。(3)岩土均一性差,工程性质不良,厚度不稳定,产生强烈不均匀沉陷或变形量超过允许值。采用时必须特殊处理。第8页/共58页4、地下水条件 除地下水资源可利用性外,主要考虑地下水埋藏条件对基础设置的影响。(h-地下水埋深、D-砌置深度)(1)干燥场地 hD,D=3-5m,无上层滞水。(2)过湿场地 hD,需降低水位,疏干、隔水、防侵蚀。(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场地 hD,h变化大,有上层滞水,需采取复杂

9、的专门防水措施。5、动力地质作用 影响区域稳定性(地震、地面沉降、冻融作用);影响地区稳定性(滑坡、岩溶塌陷、河流侵蚀和淤积、泥石流)。按下列标准划分场地适宜性:(1)适宜 不需采用专门措施防治地质灾害;(2)较适宜 要求采用专门措施防治地质灾害;(3)不适宜 要求采用复杂措施防治地质灾害。6、自然资源和天然建材 按工程地质条件对城市建设的适宜程度进行工程地质分区评价,并作出建筑适宜程度分区图,为城址选择方案比较提供地质依据。第9页/共58页三、城市规划的工程地质问题以城市选址的工程地质论证为核心,考虑以下问题:(一)区域稳定性是城市选址、规划中首要论证的问题,包括地震、砂土液化、地面沉降等。

10、最重要的是地震问题。对城市规划区地震问题的研究包括:震源断层活动性、断裂监测、建筑场地地震效应、场地基本烈度、场地烈度小区划、场地地震加速度分区、建筑物设计烈度值。(二)地基稳定性地基岩土体的强度和变形。根据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及建筑分带的意图,对规划区内各类场地地基稳定性进行评价,提出各场地地基允许承载力的基本值,以及有关基础设计方案的工程地质论证。(三)供水源地及水资源合理利用第10页/共58页城市供水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项目之一,包括工业、生活及农业用水。城市供水水源应同时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一般常以地表水为主。一个城市需有二个以上的水源地及供水方案,就供水源的质量而言,地下水优于地表水,其

11、水质良好,水温稳定,但必须考虑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四)城市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及保护环境保护不应局限于地面上的空气、水等,必须涉及到地面以下地质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研究的问题有:(1)可能给城市环境带来威胁或危害的各种自然地质灾害或地质作用(地震、火山活动、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震液化、海岸侵蚀、胀缩土等)。(2)与城市规划和建设有关的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和破坏。(如城市附近大型水库的修建所带来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的变化:地下水位上升、地基软化、斜坡失稳、黄土湿陷;矿山城市,地下采空引起地面塌陷、变形,废矿渣堆填引起水土污染,露天开采引起地面形态的破坏;城市过量抽汲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水资

12、源枯竭等。)第11页/共58页(3)由于城市兴建导致多源污染,超过环境自净能力,引起水、土、大气质量单向衰变、恶化;核电站废料引起的长期放射性污染;城市热岛效应或温室效应对大气产生的影响,可能形成长期灾害。四、城市规划岩土工程勘察要点1、城市选址阶段勘察 踏勘、小比例尺区域工程地质调查,航卫片研究、区域稳定性评价、重大环境地质问题研究。2、初步勘察 为总体规划提供资料,城址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主要工程地质问题评价,中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物探、勘探,穿越全区的几条工程地质剖面并有相应的勘探、试验等。3、详细勘察 为详细规划提供资料,大比例尺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工作针对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全面评价地基

13、条件。第12页/共58页 第三节 房屋建筑与构筑物 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系指一般房屋建筑、高层建筑、大型公用建筑、工业厂房及烟囱、水塔、电视电讯塔等高耸构筑物。21第13页/共58页 从岩土工程角度来看高层建筑的特点主要是高度大、荷重大、基础埋深大等。由于建筑物高耸,不仅竖向荷载大而集中,而且风力和地震力等水平荷载引起的倾覆力矩成倍增长,因此就要求基础和地基提供更高的竖直与水平承载力,同时使沉降和倾斜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并保证建筑物在风荷载与地震荷载下具有足够的稳定性。另外,高层建筑的基础一般具有较大的埋置深度,有的甚至超过20m。实践证明,经济合理的基坑支护结构和严密的防护措施是高层建筑基础工程

14、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层建筑的基础类型,在土基中主要有箱型基础、桩基础以及箱形基础加桩的复合基础;在岩基上则一般采用锚桩基础或墩基础等。第14页/共58页在房屋建筑与构筑物中,常常遇到以下几种岩土工程问题。1.区域稳定性问题 区域地壳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城市建设的安全和经济,在城市建设中必须首先考虑。区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地震和新构造运动,在新开发地区选择建筑场址时,更应注意。在强震区兴建房屋建筑与构筑物时,应着重于场地地震效应的分析与评价。第15页/共58页2.斜坡稳定性问题在斜坡地区兴建建筑物时,斜坡的变形和破坏危及斜坡上及其附近建筑物的安全。建筑物的兴建,给斜坡施加了外荷载,增加了斜坡的不稳

15、定因素,可能导致其滑动,引起建筑物的破坏。因此,必须对斜坡的稳定性进行评价,对不稳定斜坡提出相应的防治或改良措施。第16页/共58页3.地基稳定性问题研究地基稳定性是房屋建筑与构筑物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最主要任务。地基稳定性包括地基强度和变形两部分。若建筑物荷载超过地基强度、地基的变形量过大,则会使建筑物出现裂隙、倾斜甚至发生破坏。为了保证建筑物的安全稳定、经济合理和正常使用,必须研究与评价地基的稳定性,提出合理的地基承载力和变形量,使地基稳定性同时满足强度和变形两方面的要求 第17页/共58页4.建筑物的配置问题大型的工业建筑往往是由工业主厂房、车间、办公大楼、附属建筑及宿舍构成的建筑群。由于各

16、建筑物的用途和工艺要求不同,它们的结构、规模和对地基的要求不一样,因此,对各种建筑物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保证整个工程建筑物的安全稳定、经济合理和正常使用。在满足建筑物对气候和工艺方面的条件下,工程地质条件是建筑物配置的主要决定因素,只有通过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才能为建筑物选择较优的持力层,确定合适的基础类型,提出合理的基础砌置深度,为各建筑物的配置提供可靠的依据。第18页/共58页5.地下水的侵蚀性问题混凝土是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的建筑材料,当混凝土基础埋置于地下水位以下时,必须考虑地下水对混凝土的侵蚀性问题。大多数地下水不具有侵蚀性,只有当地下水中某些化学成分(如、等)含量过高时,才对混凝

17、土产生分解性侵蚀、结晶性侵蚀及分解、结晶复合性侵蚀。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与环境及污染情况有关。所以,在岩土工程勘察时,必须测定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并评价其对混凝土的各种侵蚀性。第19页/共58页6.地基的施工条件问题 修建房屋建筑与构筑物基础时,一般都需要进行基坑开挖工作,尤其是高层建筑设置地下室时,基坑开挖的深度更大。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地基的施工条件不仅会影响施工期限和建筑物的造价,而且对基础类型的选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基坑开挖时,首先遇到的是坑壁应采用多大的坡角才能稳定、能否放坡、是否需要支护,若采取支护措施,采用何种支护方式较合适等问题;坑底以下有无承压水存在,能否造成基坑底板隆起或被冲溃;

18、若基坑开挖到地下水位以下时,会遇到基坑涌水、出现流砂、流土等现象,这时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人工降低地下水位与帷幕灌浆等。影响地基施工条件的主要因素是土体结构特征,土的种类及其特性,水文地质条件,基坑开挖深度、挖掘方法、施工速度以及坑边荷载情况等。第20页/共58页第四节 地基承载力确定地基承载力是指地基受荷后塑性区(或破坏区)限制在一定范围内,保证不产生剪切破坏而丧失稳定,且地基变形不超过允许值时的承载能力,即同时满足地基土的强度条件和对沉降、倾斜的限制要求。第21页/共58页 地基承载力分基本值、标准值和设计值三个值。地基承载力基本值(f0)是指按有关规范规定的一定基础宽度(b3m)和

19、埋深(d5m)条件下的地基承载力,按有关规范查表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fk)是指按有关规范规定的标准方法试验并经统计处理后的承载力值。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v)是地基承载力标准值经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值;或按载荷试验和用实际基础深度按理论公式计算所得地基承载力值。第22页/共58页一、按理论公式计算地基土承载力对于较为大型或相对重要的建筑物,用理论公式计算地基土承载力是综合考虑的途径之一。(一)控制塑性区公式目前,工程实际中常采用地基土中塑性区的最大深度达到基础宽度1/4时的临界荷载P1/4作为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即该公式可简化为如下形式:第23页/共58页对于高层建筑,应考虑建筑物的结构刚度

20、,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UGJ72-90)参用了原苏联CH2.02.01-83的规定,对式(12-2)引入了一个结构刚度系数K,和另一个系数Kb,即:式中:结构刚度系数,根据建筑物长高比L/Hg按表12-3确定;系数,当,取。其余符号同前。第24页/共58页(二)极限承载力公式用极限承载力确定地基承载力在我国主要是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GJ72-90)采用了Hancen公式的形状系数,提供了考虑基础形状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式中:极限承载力(kPa);、承载力系数,根据基础底面以下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查表12-4确定、基础形状系数,按表12-5确定;l基础(包括箱形基础或筏基)底面长度

21、(m)。第25页/共58页二、按原位测试确定地基土承载力在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中,按原位测试方法确定地基承载力是最常用的方法。静力触探试验一般用比贯入阻力ps(或双桥静力触探的锥尖阻力qc)确定地基承载力,不同类型的土,其经验关系不同。1977年,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质勘察规范中曾推出了全国通用的经验关系,即:砂土:一般粘性土:老粘土:第26页/共58页第27页/共58页三、按地基规范承载力表确定地基承载力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2008)在上述按理论公式确定地基承载力的基础上,总结我国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提出一套根据野外鉴别结果、室内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或原位测试结果来确定地基承载力

22、的表格。在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的岩土工程勘察中,常用这些表格确定地基土(岩)承载力。第28页/共58页(1)对岩石与碎石土可根据野外鉴别结果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表12-7与表12-8)。第29页/共58页(2)当根据室内物理力学指标平均值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时,应按下列规定将表12-9至表12-13中的承载力基本值乘以回归系数。第30页/共58页 回归修正系数按如下公式计算:式中:变异系数;n参加统计的土指标样本数。当计算得到的回归修正系数时,应分析变异系数过大的原因,如分层是否合理,试验有无差错等,并应同时增加试样数量。当表中并列二个指标时,变异系数应按下式计算:分别为对应于第一指标和第二指标

23、的变异系数;第二指标的折算系数,其值见有关承载力表的注。第31页/共58页(3)根据标准贯入锤击数N,轻便触探试验锤击数N10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见表12-14至表12-17。第32页/共58页四、岩石地基承载力岩石是高层建筑的理想地基。当岩石埋深不大且风化程度不高(如中等风化或微风化)时,可以采用条形基础,甚至独立基础,但埋深小时要注意加地锚固定基础。岩石地基承载力可根据野外鉴别查表12-8确定,也可按岩基载荷试验方法确定,对于微风化及中风化的岩石地基承载力设计值,也可根据室内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按下式计算:第33页/共58页五、地基承载力深度和宽度修正当按原位测试或规范表格确定地基承载力标准值

24、后,作为浅基础来讲,还需根据实际基础的宽度b与埋深d进行修正后作为地基承载力设计值(f)。当基础宽度大于3m或埋置深度大于0.5m时,除岩石地基外,其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应按下式计算:式中:f地基承载力设计值;地基承载力标准值;,、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类查表12-18确定;b基础底面宽度(m),当基宽小于3m按3m考虑,大于6m按6m考虑。其余符号同前。第34页/共58页第35页/共58页 第四节 地基沉降验算 一、利用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和压缩模量计算(分层综合法)二、采用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以考虑应力固结历史计算(一)超固结土的沉降计算地基沉降计算的深度zn,应符合下式要求

25、:土体现有的上覆有效压力小于先期固结压力的土。利用回弹指数计算.见p236 第36页/共58页三、利用变形模量计算 地基变形特征可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等。由于建筑物的变形主要是沉降量,而沉降量又是其他变形特征值的基本量,因此变形计算有时也直接称为沉降计算。对于一级建筑物和部分二级建筑物,应进行沉降计算。(二)正常固结土沉降计算(三)欠固结土沉降计算 土粒在重力作用下未固结,在沉积压密过程中产生盐类析出或胶结作用,形成“结构强度”,土体压缩曲线变缓。土层形成的此类土一旦“结构强度”遭到破坏,则会产生进一步固结压密,直至形成正常固结状态。如湿陷性黄土受雨水浸泡后产生大量变形。计算见P

26、236 第37页/共58页第38页/共58页一、桩基类型及持力层的选择 在房屋建筑与构筑物的桩基础设计中,常采用灌注桩与预制桩(材料多为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一般有沉管灌注桩、大直径桩(钻孔与人工挖孔)、扩孔灌注桩等。一级建筑物多采用大直径钻孔灌注桩,二级建筑物多采用预制桩、沉管灌注桩、扩孔灌注桩以及人工挖孔灌注桩。对于桩型选择,要综合考虑建筑物荷重大小、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以及经济技术的合理性等。桩基持力层宜选择层位稳定的硬塑坚硬状态的低压缩性粘性土和粉土层,中密以上的砂土与碎石层,微、中风化的基岩;第四系土层作为桩端持力层其厚度宜超过610倍桩身直径或桩身宽度;扩底墩的持力层厚度宜超过2倍墩底直

27、径;如果持力层下卧软弱地层时,应从持力层的整体强度及变形要求考虑,保证持力层有足够厚度。此外,对于预制打人桩来说,还应考虑桩能顺利穿过持力层以上各地层的可能性。第39页/共58页二、单桩承载力的确定 根据土对桩的支承力确定单桩承载力的方法,主要有静荷载(桩载)试验与静力分析(半经验公式计算)两种方法。静力分析法主要是根据原位测试资料或土的物理性质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单桩承载力。对一级建筑桩基应采用现场静载荷试验,并结合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等原位测试方法综合确定;对二级建筑桩基应根据静力触探、标准贯入、经验参数等估算,并参照地质条件相同的试桩资料,综合确定,当缺乏可参照的试桩资料或地质

28、条件复杂时,应由现场静载荷试验确定;对三级建筑桩基,如无原位测试资料时,可利用承载力经验参数估算。第40页/共58页 在同一条件下的试桩数量,不宜少于总桩数的1,并不应少于3根,工程总桩数在50根以内时不应少于2根。然后根据试验结果,绘制荷载沉降(QS)关系曲线,从而可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一)静力触探法估算单桩承载力 静力触探试验中的探头与土的相互作用,相似于桩与土的相互作用,因此可以用静力触探试验测得的比贯入阻力(单桥)或双桥探头中的锥尖阻力与侧壁摩阻力估算单桩承载力。因此用静力触探确定单桩承载力也是一种经验估算。根据单桥探头静力触探资料确定混凝土预制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

29、如无当地经验可按下式计算:式中: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单桩总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单桩总极限端阻力标准值;u桩身周长;用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值估算的桩周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桩穿越第i层土的厚度;桩端阻力修正系数;桩端附近的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标准值(平均值);桩端面积。第41页/共58页(二)土的物理指标法确定单桩承载力 根据土的物理指标与承载力参数之间的经验关系确定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时,宜按下式计算:式中:桩侧第i层土的极限侧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值时,可按表12-32取值;极限端阻力标准值,如无当地经验值时,可按表12-33取值。第42页/共58页 第43页/共58页第44页/

30、共58页第45页/共58页三、群桩承载力与群桩沉降验算 当桩中心距小于或等于6倍桩径且桩数超过9根(含9根)时,可将桩和土作为假想的实体基础,此时桩台、桩和桩间土形成一个整体,在上部荷载作用下一起下沉,这便是群桩作用。验算这类桩基的承载力与沉降时,按实体基础考虑。1群桩承载力验算群桩承载力验算是指验算实体基础底面(桩端平面处)的地基承载力是否满足。常用方法之一是假定荷载从最外一圈的桩顶,以j/4的倾角向下扩散传布(为桩长范围内各土层的平均内摩擦角,此时应满足:中心荷载时:偏心荷载时:第46页/共58页基础型式类型非常多,如:基础型式类型非常多,如:第47页/共58页第48页/共58页第49页/

31、共58页 (二)群桩沉降验算第50页/共58页第五节 深基坑开挖的岩土工程问题 一、深基坑支护及其土压力 深浅基坑的划分界线在我国还没有统一标准,在国外有人建议把深度超过6m的基坑定为深基坑,基坑开挖过程中,常遇到基坑壁过量位移或滑移倒塌、坑底卸荷回弹(或隆起)、坑底渗流(或突涌)、基坑流砂等基坑稳定性问题。为防止或抑制这些问题,使基坑开挖与基础施工顺利进行,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一)基坑支护第51页/共58页 挡土结构系指支护系统中,直接与被支护的岩土体接触并承受土、水压力的结构。常见类型如下:骨架式结构、连续式结构、半连续式结构、内支撑系统、外支撑系统第52页/共58页(二)土压力分析

32、 基坑采取支护措施时,一般都需要分析作用在支护结构上的土压力性质、分布与计算土压力大小。目前对土压力大小的计算,一般采用朗肯土压力理论或库仑土压力理论。作用于挡土结构上的土压力取值应根据土压力类型、支护结构类型和允许变形、被支护土体的性质、墙与土之间的摩擦力及挡土结构两面的地面坡度等因素来综合考虑。第53页/共58页二、基坑稳定性分析(一)基坑底卸荷回弹(隆起)在软至中等强度的粘性土中进行深基坑开挖时,基坑底抗隆起稳定性可按下式进行验算 第54页/共58页(二)基坑底渗透稳定性透水层(砂层)以上粘性土的饱和重度(kN/m3);基坑底土层渗透稳定抗力分项系数。使基坑底不因渗流而丧失稳定性,一般要求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降水等。第55页/共58页(三)基坑流砂间题 当动水压力超过砂土或粉土颗粒自重使土颗粒悬浮时,砂或粉土与水一起涌于基坑中,便产生流砂现象。是否产生流砂现象可按下式验算:式中:临界水力坡度;土的颗粒密度;n土的孔隙度,以小数计。当实际水力坡度I大于时,将发生流砂现象,第56页/共58页四)基坑边坡整体稳定性 基坑边坡(一般为粘性土)整体稳定性一般采用极限平衡理论中的条分法(多采用瑞典条分法)进行估算,从而可确定最危险的滑动面。P251 第57页/共58页感谢您的观看!第58页/共58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