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大气环境.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0026815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PTX 页数:209 大小:4.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大气环境.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09页
环境影响大气环境.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大气环境.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大气环境.pptx(20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1.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方法 划分方法: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第1页/共209页 估算模式原文第2页/共209页评价工作等级确定 (1)根据项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 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Pi(第 i个污染物)及第 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 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第3页/共209页其中 Pi定义为:Pi=C/C 0i 100%(1)式中:Pi第 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个污染物的最

2、大地面浓度,mg/m3;C0i第 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第4页/共209页 Coi一般选用 GB3095中 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若没有小时浓度,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值;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 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如已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国外有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第5页/共209页表表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限值 标准值项目标准限值(mg/Nm3)标准来源1小时平均日平均NO20.240.12环境空气

3、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SO20.50.15TSP/0.15CO10.04.0非甲烷总烃5.02.0以色列大气质量标准第6页/共209页 污染物名称 取值时间 浓度限值 浓度单位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二氧化硫 SO2 年平均 日平均 1小时平均 0.020.050.150.060.150.500.100.250.70mg/m3总悬浮颗粒物TSP 年平均 日平均 0.080.120.200.300.300.50可吸入颗粒物PM10 年平均 日平均 0.040.050.100.150.150.25二氧化氮 年平均 日平均 1小时平均 0.040.080

4、.12 0.08 0.12 0.24一氧化碳 日平均 1小时平均 4.0010.004.0010.006.0020.00臭氧 1小时平均 0.160.20第7页/共209页第8页/共209页评价工作等级按表 1的分级判据进行划分。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Pi按公式(1)计算,如污染物数 i大于 1,取 P值中最大者(Pmax),和其对应的 D10%。第9页/共209页表 1评价工作等级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一级Pmax80%,且 D10%5 km 二级 其他三级Pmax10%或 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第10页/共209页(3)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a)同一项目有多个

5、(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b)对于高耗能行业的多源(两个以上,含两个)项目,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c)对于建成后全厂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都有明显减少的改、扩建项目,评价等级可低于一级。第11页/共209页 (d)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环境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般不低于二级。(e)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

6、响,评价等级应不低于二级。第12页/共209页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第13页/共209页 (f)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项目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级。第14页/共209页 (2)一、二级评价应选择本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3)确定评价工作等级的同时应说明估算模式计

7、算参数和选项。第15页/共209页1。2评价范围确定 (1)根据项目排放污染物的最远影响范围确定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即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 D10%为半径的圆或 2D10%为边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 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 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50km矩形区域。第16页/共209页 (2)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 5km。(3)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线源中心两侧各 200m的范围。第17页/共209页2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第18页/共209页 2。1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1)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

8、分析:项目 所有污染源(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 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2)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第19页/共209页2.2熟悉各等级级评价项目大气污染源调查内容及要求 2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 a)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b)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三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第2

9、0页/共209页c)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d)对于周期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 01,一般可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第21页/共209页(2)点源调查内容 a)排气筒底部中心坐标,以及排气筒底部的海拔 (m);b)排气筒几何高度(m)及排气筒出口内径(m);c)烟气出口速度(m/s);d)排气筒出口处烟气温度(K);第22页/共209页 e)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h);f)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g/s),排放工况,年排放(h);g)点源(包括正常排放和非正常排放)参数调查清

10、单参见附录 C 第23页/共209页(3)面源调查内容 a)面源起始点坐标,以及面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b)面源初始排放高度(m);c)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g/s.m2),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第24页/共209页d)矩形面源:初始点坐标,面源的长度(m),面源的宽度(m),与正北方向逆时针的夹角,见图 4矩形面源示意图;e)多边形面源:多边形面源的顶点数或边数(320)以及各顶点坐标,见图 5多边形面源示意图;f)近圆形面源:中心点坐标,近圆形半径(m),近圆形顶点数或边数,见图 6近圆形面源示意图。各类面源参数调查清单表参见附录 C 表 C.3表 C.5。第25页/共20

11、9页(4)体源调查内容 a)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b)体源高度(m);c)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第26页/共209页 d)体源的边长(m)(把体源划分为多个正方形的边长,见图 7、图 8 中的 W);e)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体源初始扩散参数的估算见表 2。f)体源参数调查清单参见附录 C 表 C.6。第27页/共209页表 2体源初始横向扩散参数的估算源类型初始横向扩散参数单个源y0=边长/4.3 连续划分的体源y0=边长/2。15 间隔划分的体源y0=两个相邻间隔中心点的距离/2.15第28页/共209页

12、表 3体源初始垂直扩散参数的估算 源位置初始垂直扩散参数 源基底处地形高度 H00 z0=源的高度/2.15 源基底处地形高度 H00在建筑物上的,或邻近建筑物 z0=建筑物高度/2.15 不在建筑物上,或不邻近建筑物z0=源的高度/4.3 第29页/共209页(5)线源调查内容 a)线源几何尺寸(分段坐标),线源距地面高度(m),道路宽度(m),街道街谷高度(m);b)各种车型的污染物排放速率(g/km.s);c)平均车速(km/h),各时段车流量(辆/h)、车型比例。线源参数调查清单参见附录 C表 C.9。第30页/共209页(6)其他需调查的内容:建筑物下洗参数:a)建筑物高度(m);b

13、)建筑物宽度(m);c)建筑物长度(m)。第31页/共209页颗粒物的粒径分布:颗粒物粒径分级(最多不超过 20级)颗粒物的分级粒径(m)各级颗粒物的质量密度(g/cm3)以及各级颗粒物所占的质量比(01)第32页/共209页二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参照一级评价项目执行,可适当从简。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污染源排污概况,并对估算模式中的污染源参数进行核实。第33页/共209页 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第34页/共209页3.1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因 子与监测制度 监测因子 (1)凡项目排放的特征污染物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2)或者有 TJ36中的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

14、 (3)对于没有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的污染物,且属于毒性较大的,应按照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第35页/共209页监测制度(1)一级评价项目应进行二期(冬季、夏季)监测;二级评价项目可取一期不利季节进行监测,必要时应作二期监测;三级评价项目必要时可作一期监测。(2)每期监测时间,至少应取得有季节代表性的 7天有效数据,采样时间应符合监测资料的统计要求。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监测天数。第36页/共209页(3)监测时间的安排和采用的监测手段,应能同时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污染源资料验证及预测模式的需要。监测时应使用空气自

15、动监测设备,在不具备自动连续监测条件时,(a)1小时浓度监测值应遵循下列原则:一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应至少获取当地时间 02,05,08,11,14,17,20,23时 8个小时浓度值,第37页/共209页二级和三级评价项目每天监测时段,至少获取当地时间 02,08,14,20时 4个小时浓度值。(b)日平均浓度值应符合 GB3095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第38页/共209页表3 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SO2,NOx,NO2年平均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TSP,PM10,pb年平均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16、SO2,NOx,NO2,CO日平均每日至少有18小时的采样时间TSP,PM10,B(a)P,pb日平均每日至少有12小时的采样时间SO2,NOx,NO2,CO,O31小时平均每小时至少有45分钟的采样时间pb季平均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F月平均每月至少采样15日以上植物生长季平均每一个生长季至少有70%个月平均值日平均每日至少有12小时的采样时间1小时平均每小时至少有45分种的采样时间第39页/共209页(4)对于部分无法进行连续监测的特殊污染物,可监测其一次浓度值,监测时间须满足所用评价标准值的取值时间要求。第40页/共209页3.2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

17、状监测布点原则(1)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第41页/共209页(2)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 10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 6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第42页/共209页 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 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 24个

18、监测点。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第43页/共209页(3)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评价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设置数目参考(2)执行。(4)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第44页/共209页3。3熟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监测结果统计分析内容()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的浓度变化范围,计算并列表给出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

19、准浓度限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分析大气污染物浓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第45页/共209页 4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第46页/共209页4。1熟悉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气象观测资料的调查要求与项目的评价等级有关,还与评价范围内地形复杂程度、水平流场是否均匀一致、污染物排放是否连续稳定有关。()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包括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第47页/共209页()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 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

20、与月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第48页/共209页4。2了解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对于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分两种情况:(a)评价范围小于 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并按选取的模式要求,补充调查必需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b)评价范围大于 50km条件下,须调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第49页/共209页(2)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 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 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

21、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按照 8.5的内容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第50页/共209页(3)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 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 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 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第51页/共209页8.5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观测地点在评价范围内设立地面气象站,站点设置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观测期限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 2个月以上。第52页/共209页观测内容应

22、符合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观测方法应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观测数据的应用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第53页/共209页4。3掌握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对于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基本要求同一级评价项目。()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 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 50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要按照 8.5的内容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第54页/共209页()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常规高空气象探

23、测站,近 3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 50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 50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第55页/共209页4。4熟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的主要内容 4。4。1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观测资料的时次:根据所调查地面气象观测站的类别,并遵循先基准站,次基本站,后一般站的原则,收集每日实际逐次观测资料第56页/共209页 ()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风向(以角度或按 16个方位表示)、风速、干球温度、低云量、总云量。()根据不同评价等级预测精度要求及预测因子特征,可选择调查的观测资

24、料的内容:湿球温度、露点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降水类型、海平面气压、观测站地面气压、云底高度、水平能见度等。第57页/共209页4。4。2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观测资料的时次:根据所调查常规高空气象探测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 1次(北京时间 08点)的距地面 1500m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观测资料的常规调查项目:时间(年、月、日、时)、探空数据层数、每层的气压、高度、气温、风速、风向(以角度或按 16个方位表示)。第58页/共209页4。5了解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温度:温度统计量 温廓线风速:风速统计量 风廓线风向、风频:风频统计量 风向玫瑰图 主导 风向第

25、59页/共209页 5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60页/共209页5。1掌握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一般步骤a)确定预测因子。b)确定预测范围。c)确定计算点。d)确定污染源计算清单。e)确定气象条件。f)确定地形数据。g)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h)选择预测模式。i)确定模式中的相关参数。j)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61页/共209页5。2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因子和预测范围确定的原则 5。2。1预测因子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第62页/共209页5。2。2预测范围()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

26、、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置等进行适当调整。()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取东西向为 X坐标轴、南北向为 Y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围的中心区域。第63页/共209页5。3掌握各类污染源计算清单的内容 见技术方法第64页/共209页5。4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计算点的分类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第65页/共209页环境空气敏感区 指评价范围内按 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第66页/共209页

27、5。5熟悉各等级评价项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内容及要求(1)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a)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b)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浓度;第67页/共209页 c)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浓度;d)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浓度;e)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的项目,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

28、量。第68页/共209页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第69页/共209页()二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为 一级评价中的 a、b、c、d项内容。()三级评价项目可不进行上述预测。第70页/共209页5.6掌握常规预测合 表 8常规预测情景序号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计算点常规预测内容 1新增污染源(正常排放)现有方案/推荐方案所有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小时浓度日平均浓度年均浓度 2新增污染源(非正常排放

29、)现有方案/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小时浓度第71页/共209页序号污染源类别排放方案预测因子计算点常规预测内容3削减污染源(若有)现有方案/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平均浓度年均浓度 4被取代污染源(若有)现有方案/推荐方案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平均浓度年均浓度 5其他在建、拟建项目相关污染源(若有)主要预测因子环境空气保护目标日平均浓度年均浓度 第72页/共209页5.7 熟悉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对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环境影响分析,应考虑其预测值和同点位处的现状背景值的最大值的叠加影响;对最大地面浓度点的环境影响分析可考虑

30、预测值和所有现状背景值的平均值的叠加影响。第73页/共209页()叠加现状背景值,分析项目建成后最终的区域环境质量状况,即:新增污染源预测值现状监测值削减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被取代污染源计算值(如果有)项目建成后最终的环境影响。若评价范围内还有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拟建项目,也应考虑其建成后对评价范围的共同影响第74页/共209页()分析典型小时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小时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小时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第75页/共209页典型小时气象

31、条件:计算小时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时或逐次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小时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小时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小时气象条件。第76页/共209页()分析典型日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最大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位置,分析日平均浓度超标概率和最大持续发生时间,并绘制评价范围内出现区域日平均浓度最大值时所对应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第77页/共209页典型日气象条件:计算日平均浓度需采用长期气象条件,进行逐日平均计算。选择污染最严重的(针对所有计算点)日气象条件和对各环境空

32、气保护目标影响最大的若干个日气象条件(可视对各环境空气敏感区的影响程度而定)作为典型日气象条件。第78页/共209页(5)分析长期气象条件下,项目对环境空气敏感区和评价范围的环境影响,分析是否超标、超标程度、超标范围及位置,并绘制预测范围内的浓度等值线分布图。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第79页/共209页()分析评价不同排放方案对环境的影响,即从项目的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污染控制措施等方面评价排放方案的优劣,

33、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如果有)提出解决方案。()对解决方案进行进一步预测和评价,并给出最终的推荐方案。第80页/共209页5.8掌握推荐模式的适用条件()估算模式是一种单源预测模式,可计算点源、面源和体源等污染源的最大地面浓度,以及建筑物下洗和熏烟等特殊条件下的最大地面浓度,估算模式中嵌入了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包括一些最不利的气象条件,此类气象条件在某个地区有可能发生,也有可能不发生。经估算模式计算出的最大地面浓度大于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结果。对于小于 1小时的短期非正常排放,可采用估算模式进行预测。()估算模式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价范围的定。第81页/共209页 6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第82页

34、/共209页熟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原则与要求6。1确定原则()采用推荐模式中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模式计算各无组织源的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出的距离是以污染源中心点为起点的控制距离,并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控制距离范围,超出厂界以外的范围,即为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当无组织源排放多种污染物时,应分别计算,并按计算结果的最大值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对于属于同一生产单元(生产区、车间或工段)的无组织排放源,应合并作为单一面源计算并确定其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第83页/共209页6。2要求()采用的评价标准应遵循 中的相关定。()有场界排放浓度标准的,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应首先满足场界排放标

35、准。如预测结果在场界监控点处(以标准规定为准)出现超标,应要求削减排放源强。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污染物排放源强应采用削减达标后的源强。()在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内不应有长期居住的人群。第84页/共209页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第85页/共209页(1)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及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评价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2)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比较污染源的不同排放强度和排放方式(包括排气筒高度)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并给出优化调整的建议。第86页/共209页.()大气污染控

36、制措施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必须保证污染源的排放符合排放标准的有关规定,同时最终环境影响也应符合环境功能区划要求。根据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评价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并提出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给出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优化调整的建议及方案。第87页/共209页()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设置 根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结果,结合厂区平面布置图,确定项目大气环境防护区域。若大气环境防护区域内存在长期居住的人群,应给出相应的搬迁建议或优化调整项目布局的建议。第88页/共209页()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评价项目完成后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能否满足环境管理要求,并明确总量控制指标的来源。()大气环境

37、影响评价结论 结合项目选址、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大气污染控制措施以及总量控制等方面综合进行评价,明确给出大气环境影响可行性结论。第89页/共209页8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1 定义 总悬浮颗粒物(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0m的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10m的颗粒物。氮氧化物(以NO2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苯并a芘(BaP):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第90页/共209页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季平均:指任何一季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38、月平均:指任何一月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日平均:指任何一日的平均浓度。一小时平均:指任何一小时的平均浓度。第91页/共209页2 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 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第92页/共209页3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级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分为三级:一类区执行一级标准 二类区执行二级标准 三类区执行三级标准 第93页/共209页4 各项污染物的浓度限值 污染物名称 取值时间 浓度限值 浓度单位 一级标准 二级标准 三级标准 二氧化硫 SO2 年平均 日平均 1

39、小时平均 0.020.050.150.060.150.500.100.250.70mg/m3总悬浮颗粒物TSP 年平均 日平均 0.080.120.200.300.300.50可吸入颗粒物PM10 年平均 日平均 0.040.050.100.150.150.25二氧化氮 年平均 日平均 1小时平均 0.040.080.12 0.08 0.12 0.24一氧化碳 日平均 1小时平均 4.0010.004.0010.006.0020.00臭氧 1小时平均 0.160.20第94页/共209页5 各项污染物数据统计的有效性规定 SO2,NOx,NO2年平均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值每月至少

40、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 TSP,PM10,pb年平均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SO2,NOx,NO2,CO日平均每日至少有18小时的采样时间TSP,PM10,B(a)P,pb日平均每日至少有12小时的采样时间SO2,NOx,NO2,CO,O31小时平均每小时至少有45分钟的采样时间第95页/共209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第96页/共209页1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1。1 掌握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新建项目:类比调查、物料衡算或设计资料确定;评价范围内的在建和未建项目:可使用已批准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资料;现有项目和改、扩建项目:可利用已有有效数据或

41、进行实测;对于分期实施的工程项目:可利用前期工程最近5 年内的验收监测资料、年度例行监测资料或进行实测。第97页/共209页见案例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乙烯三轮技术改造工程大纲第98页/共209页案例川东北天然气开发工程1 工程分析 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西南分公司拟建的川东北天然气开发工程,产气规模100亿m3/a(商品气量82亿m3/a)天然气开采分为施工期(建设期)、运营期(生产期)和退役期(报废期)三个阶段,在施工期主要实施钻井和地面两部分建设工程,运营期主要进行天然气生产和外输,退役期主要实施生产设施的关闭和场地恢复等工作。第99页/共209页2 拟建工程污染源分析拟建工程污染源分析 2。1

42、 钻井完井阶段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钻井完井阶段主要污染源与污染物钻井废气主要来自于动力柴油机和发电机运转时产生的烟气,其主要污染物为烃类、烟尘、NO2和SO2,连续排放。(1)正常工况:钻井单井每天消耗柴油约8t(含硫0.2%),排放SO2为32kg/d,烟尘为108.384kg/d、NO2为38.4kg/d,排放烃类48kg/d,排放烟气12.768104m3/d。本项目正常钻井作业过程中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估算结果见下表。第100页/共209页阶段污染物名称单井排放量(kg/口)新钻井数(口)总排放量(t)100亿产能建设期(2006-2012)SO2768088675.84烃类1152010

43、13.76烟尘(TSP)26012.22289.07NO29216811.01排放烟气:3064.32104m3/口,总烟气量:26.97108m3产能接替期(2013-2027)SO2768057437.76烃类11520656.64烟尘(TSP)26012.21482.69NO29216525.31排放烟气:3064.32104m3/口,总烟气量:17.47108m3 预计新钻气井正常工况下大气污染排放量第101页/共209页 2。2完井测试:本项目的两个开发区块中,宣汉达县区块气藏含有H2S,而通南巴区块气藏不含H2S。完井测试放喷的天然气经点火燃烧,其主要污染物为SO2,且为间歇排放。

44、根据类比调查,完井放喷平均测试时间为5小时,宣汉达县地区气田单井平均产量60104m3/d,已钻井的H2S平均含量是219.9g/m3,完井测试时采用撬装式脱硫装置回收硫,回收率在70%80%左右,完井测试放喷SO2排放量约为15.52t/井。第102页/共209页 2。3非正常工况:钻探和钻井进尺达到气层后,若遇到异常高压气流,通常利用防喷器迅速封闭井口以避免井喷事故。若井口压力过高,则打开防喷管线阀门泄压并立即点火,主要污染物为SO2。非正常工况的SO2排放量见下表。第103页/共209页单井日产量(万m3/d)H2S含量(g/m 3)单井排放量(t/d)60219.9248.36预计新钻

45、气井喷点火SO2排放量第104页/共209页 2。4天然气生产阶段天然气生产阶段本项目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1)无组织泄漏烃类气体 类比调查表明,本项目采用天然气密闭集输工艺时,生产过程中单个集气站烃类最大逸散量为5.1t/a,本项目共建设45个集气站,合计约229.51t/a。第105页/共209页(2)加热炉等燃烧产生的烟气 天然气集输和处理过程中加热炉产生的燃烧烟气通过烟囱排放。本项目宣汉达县区块生产过程中气田集气系统燃料气消耗2420104m3/a,SO2的排放量为2.50kg/d(约合0.91t/a),CO为0.42kg/d(152.51kg/a),NO2为147.39

46、kg/d(53.79t/a);通南巴区块生产过程中气田集气系统燃料气消耗2530104m3/a,CO为0.43kg/d(159.44kg/a),NO2为154.09kg/d(56.24t/a)。第106页/共209页(3)清管、检修或非正常工况时的天然气放空 据类比调查,天然气集输管线检修或非正常工况时,天然气最大放空量为9542m3,放空时间(可控制)一次为20min2h,主要污染物为SO2,每次排放SO2约3950kg。第107页/共209页(4)闪蒸废气 气田每座集气站产生的气田采出水量约3.9m3/d,水中H2S约含量35g/L,脱除90%后余下以3.5g/L,每个集气站每天外排SO2

47、约231kg。鉴于仅普光天然气含有硫化氢,普光气田建有10座集气站,于2008年开始产能建设,普光周边气田建有12座集气站,于2018年开始进行接替产能建设,因此预计在项目运营期SO2的平均排放速率约为2.55t/d(约838.5t/a)。本项目生产运营期各种废气排放状况见表4-28。第108页/共209页序号类别污染物排放量1无组织泄漏烃类229.51t/a2加热炉燃烧烟气SO20.91t/aCO0.31t/aNO2110.03t/a3清管、检修排气等非正常工况排放天然气(清管时)15-25m3/次天然气(检修和非正常工况)9542m3/次SO23.95t/次4闪蒸废气SO2838.5t/a

48、表4-28 气田运行过程中废气排放汇总表第109页/共209页废气柴油机燃油烟气NO2811t811t4米高排气筒排放闪蒸废气SO2838.5t/a838.5t/a35米高排气筒排放天然气泄漏烃类气体229.51t/a229.51t/a发生事故泄漏时引入放空火炬燃烧自用天然气烟气烟尘、NO2110.03t/a110.03t/d不低于8m烟囱排放工程主要大气污染源汇总表第110页/共209页见案例中国石化齐鲁分公司乙烯三轮技术改造工程大纲第111页/共209页1。2掌握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布点方法 1。2。1监测点设置(1)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和性质,结合地形复杂性、污染源及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布局,

49、综合考虑监测点设置数量。第112页/共209页(2)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10 个;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应包括评价范围内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点位不少于6 个。对于地形复杂、污染程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较多的区域,可酌情增加监测点数目。第113页/共209页 三级评价项目,若评价范围内已有例行监测点位,或评价范围内有近3年的监测资料,且其监测数据有效性符合本导则有关规定,并能满足项目评价要求的,可不再进行现状监测,否则,应设置24 个监测点。若评价范围内没有其他污染源排放同种特征污染物的,可适当减少监测点位。第114页/共

50、209页(3)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在各主要集中式排放源(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评价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监测点设置数目参考(2)执行。(4)城市道路项目,可不受上述监测点设置数目限制,根据道路布局和车流量状况,并结合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的分布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设置监测点位。第115页/共209页监测点位 监测点的布设,应尽量全面、客观、真实反映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空气质量。依项目评价等级和污染源布局的不同,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监测布点,各级评价项目现状监测布点原则汇总见表 4。第116页/共209页 表 4现状监测布点原则一级评价二级评价三级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