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丧失.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80026556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PPTX 页数:217 大小:8.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丧失.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17页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丧失.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丧失.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丧失.pptx(21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灭绝动物 阿特拉斯棕熊,1870年消失了第1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澳大利亚小兔猼,1890年灭绝第2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澳米氏弹鼠,1901年死光了第3页/共217页灭绝动物巴基斯坦沙猫1940消失第4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巴厘虎1937年全部OVER第5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白足澳洲林鼠,19世纪初第6页/共217页灭绝动物斑驴,1883年第7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袋狼1936年灭绝第8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袋鼠家族里较小的种类第9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东袋狸.1940年全部灭绝第10页/共217页灭绝动物渡渡鸟,1799年灭绝第11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堪查加棕熊1920

2、年灭绝第12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恐鸟,1800年灭绝第13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昆士兰毛鼻袋熊,1900灭绝第14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旅行鸽,1930年消失第15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美国缅因洲海鼬,1880年灭绝第16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南极狼.曾经的南极霸主,于1875年消失第17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塔斯曼尼亚虎 1936年灭绝第18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台湾云豹1972年灭绝第19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西非狮,1865年灭绝第20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西加利福尼亚猫狐第21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西亚虎,1980年后的人是看不见它了第22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3、新墨西哥狼,1920年灭绝第23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新南威尔士白袋鼠,1927灭绝第24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亚欧水貂 灭绝时间大概是1995-1999年之间第25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亚洲狮 最后一头死于1908年第26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中国白臀叶猴,1882年最后一个被法国人枪杀第27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中国豚鹿 1960年全部OVER第28页/共217页灭绝动物 最后一次发现亚洲猎豹是在1948年的印度南部第29页/共217页1 生物灭绝概况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包括自然丧失和人为丧失两方面。就多数生物类群而言,一个物种的平均生命年限(lifespan)约为100万年1000

4、万年。据此推断,现存生物区系中约有1000万种生物,每年仅灭绝110种。这个估计数对海洋物种最准确,因为它们的化石记录最完整。第30页/共217页陆生哺乳动物的存活年限也处于这个时间范围内,大约100万年200万年。当今地球上约有13000种鸟类和哺乳动物,每1001000年只发生1次灭绝。第31页/共217页然而,在人为因素干扰下,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是自然状态下的1001000倍。据统计,从1600年至1950年,鸟类和哺乳类的灭绝速度已经上升至0.51种/百年。1600年以来,已经有大约113种鸟类和83种哺乳类灭绝了。18851950年之间,鸟类和哺乳类灭绝速度已经上升至平均每年1

5、个物种。第32页/共217页在生物进化的自然历史中,新生物的诞生通常伴随着旧生物的灭绝。化石证据表明,曾经统治地球1亿多年的恐龙在中生代白垩纪末期大规模灭绝了,可能只有少数分支得以延续并演化为当今的鸟类。第33页/共217页第34页/共217页第35页/共217页第36页/共217页第37页/共217页第38页/共217页据古生物研究估计,地球历史上曾生活过40亿种动植物。然而今天地球上生存的生物仅有几百万种,可见在地质历史上大多数生物都已灭绝。新旧物种的更替是地球生物多样性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基础。同时,地球生物多样性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也保持着相对的稳定性。第39页/共217页总体来看,地球历史

6、上曾经发生过多次规模不等的生物灭绝事件。但在人类文明出现以前,地球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随着人类文明的开始,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变得深刻而不可逆转,极大地加速了物种的灭绝。第40页/共217页现代工业革命、农业现代化、人口膨胀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环境问题,如:生境的破坏与片断化、生物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外来生物入侵、土著作物品种基因型丧失、地方特有禽畜品种基因型丧失等。第41页/共217页这些问题已经导致了前所未有的生物多样性丧失,并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持续繁荣构成了严重威胁。第42页/共217页第43页/共217页2 地质历史上的自

7、然生物灭绝2.1 背景灭绝与集群灭绝背景灭绝(background extinction)又称正常灭绝(normal extinction),是指一个分类群(科、属、种等)的所有成员在正常生态条件下因不能适应或来不及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而逐渐衰落,直至全部死亡,灭绝速率低于8科/百万年。第44页/共217页背景灭绝在生命发展史上是一种正常的生物进化过程,并以一定的规模和形式经常发生,表现为生物类群中物种的替代,或新旧物种的更替。第45页/共217页集群灭绝(mass extinction)泛指在某些地质时期,由于生态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导致许多生物门类大规模灭绝的现象,灭绝速率高于8科/百万年。

8、在集群灭绝中,生物区系中的大部分成员在很短的地质时间里遭到毁灭。第46页/共217页2.2 地质历史上的主要集群灭绝事件研究证实,地质历史上主要的集群灭绝事件有9次,属、种两级阶元的灭绝率分别高于当时所有生物类群的15、35;其中重大的灭绝事件有5次,科、属、种三级阶元的灭绝率分别高于当时所有生物类群的15、45、75。这5次灭绝事件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末期、泥盆纪后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白垩纪末期。第47页/共217页第48页/共217页最著名的集群灭绝是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灭绝。而造成灾难最大的是二叠纪末期的集群灭绝,估计导致了当时95物种的毁灭。第49页/共217页第50页/共217页集群

9、灭绝事件距今年代/百万年生物类群灭绝比率/科属种始新世后期35.415358白垩纪末期*65.01647765白垩纪中后期90.426537侏罗纪末期145.621457.5侏罗纪早期187.026537三叠纪末期*208.02253804二叠纪末期*245.05182952泥盆纪后期*367.02257834奥陶纪末期*439.02660853第51页/共217页2.3 集群灭绝的作用集群灭绝能够为生物区系的更迭创造机会和条件:淘汰已经占据优势地位的类群;促进那些原先并不重要、但在集群灭绝环境中拥有存活特征的其他类群产生适应辐射而得到发展。第52页/共217页集群灭绝能够打破那些物种分化丰富

10、的类群在数百万年自然选择过程中建立起来的霸主地位;推动那些在灭绝发生前处于劣势的生物类群的适应辐射进程。第53页/共217页2.4 集群灭绝的成因假说20世纪80年代,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L.Alvarez及其合作者在丹麦、意大利、新西兰等地的白垩纪第三纪界线黏土层中发现:地球上罕见的铱元素含量异常丰富。从而提出小行星撞击地球造成白垩纪第三纪之交全球生物大灭绝假说。该假说揭开了人类对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的形式、过程、原因等问题进行探讨的序幕。第54页/共217页导致背景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生物因素和自然选择;而导致集群灭绝的主要原因是物理因素和偶然性。在背景灭绝事件中灭绝的是物种;而在集群灭绝事

11、件中灭绝的是整个高等分类群。但是,某些高等分类群比其他高等分类群更能经受集群灭绝的打击。第55页/共217页关于集群灭绝的假说分为2类:地内成因说;地外成因说。地内成因说包括食物链破坏、海洋状况恶化、海平面下降、火山爆发、气候变化、冰期、磁场侧转等。近年来,地内成因说主要集中于海平面变化、火山爆发、冰期等假说。第56页/共217页地外成因说包括小天体撞击地球、超新星爆发、彗星雨等假说。上述假说中,以小天体撞击假说和火山爆发假说最受认可。第57页/共217页小天体撞击假说认为:在白垩纪末期,一个直径约10km的小天体以20km/s的速度与地球相撞,所释放能量相当于现有核武器能量的几万倍,所产生尘

12、埃遮挡了阳光,造成212个月全球性黑暗。第58页/共217页光合作用几乎停止,食物链崩溃,大气受到污染,臭氧层遭破坏,温室效应和酸雨加剧,海洋受到几百至几万年的污染,海水PH值明显降低,最终导致生物大量死亡,乃至灭绝。第59页/共217页第60页/共217页火山爆发假说认为:大规模火山爆发污染了大气圈和水圈,造成地球增温、产生大量酸性尘埃和有毒物质、海水化学性质改变,形成大区域或全球性灾变环境,最终导致生物灭绝。第61页/共217页第62页/共217页第63页/共217页第64页/共217页2.5 选择性灭绝与生物抗灾变能力选择性灭绝是指在灭绝事件中,灾变环境对不同生物类群表现出来的灭绝作用的

13、差异性。第65页/共217页白垩纪末期的生物灭绝事件具有明显的选择性:陆生植物在此次事件中首当其冲,因光合作用受到抑制衰亡。此次灭绝事件主要影响到大型陆生食草动物及其捕食者,这些动物几乎均为恐龙;灭绝事件中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大多数是体形较小的类群,如有鳞类和哺乳动物,主要为肉食性、虫食性或杂食性;而生活在淡水中的生物群落受影响最小。第66页/共217页抗灾变能力是指生物由于自身结构、组织、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差异,而对环境中发生的短时间剧烈变化表现出来的不同抵御、防护和再生能力。第67页/共217页灾变事件的特点是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分布范围广、能量特别大。生物类群的抗灾变能力有强弱之分

14、。那些抗灾变能力强的类群能够更好地渡过危机,在灾变之后再生,从而避免灭绝的命运。第68页/共217页抗灾变能力与正常环境条件下生物的适应能力有根本区别。抗灾变能力在正常环境条件下作用不大,而在发生灾变事件时至关重要。植物比动物具有更强的抗灾变能力,因为种子植物的胚受到果皮和种皮的保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休眠几十年至几千年。蕨类和种子植物的根状茎、块茎、球茎、鳞茎等器官具有很强的营养和繁殖能力。第69页/共217页灾变发生时,植物的果实、种子及其他繁殖器官受到土壤和岩石的保护,尽管有很多个体死亡,仍然能够劫后余生。而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休眠时间一般只有几个月。所以白垩纪末期灾变事件发生后,恐龙几乎

15、全部灭绝了,而同时代的桫椤等蕨类植物却存活下来,至今仍分布在一些温暖、湿润的地区。第70页/共217页第71页/共217页第72页/共217页第73页/共217页2.6 生物灭绝的速率与周期性自早寒武纪以来,地球生物背景灭绝的总速率已经从4.6科/百万年下降至2.0科/百万年。背景灭绝速率的降低,意味着从早寒武纪至今,减少了大约710科生物的灭绝。同时,从早寒武纪至今,生物多样性的增长约为680科。第74页/共217页从时间尺度上看,包括集群灭绝在内的许多宏观进化现象发生在地质史上的时间都相当短暂(少于几千万年),并且可能存在一个2600万年的生物灭绝周期(Raup和Sepkoski,1986

16、)。第75页/共217页2.7 生物灭绝的进化意义灾变对生物历史的发展,尤其对大尺度下的生物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灾变造成生物类群的大量消失,同时对新生类群的形成和辐射演化起到了促进作用。灭绝淘汰了不适应者,导致幸存者和新生类群适应水平的提高,并且为它们提供了广阔、全新的生态位。第76页/共217页在经历每一次灭绝事件之后,地球生物本身在结构和功能上都发生了一次飞跃,进化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在地质历史上,生物灭绝和物种起源同样普遍,并且对地球生命演化同等重要。第77页/共217页3 人类导致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导致了日益严重和广泛的生境退化和片断化,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物种和遗传多

17、样性丧失的危机。在过去的23个世纪中,人类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改变、经营、利用是如此广泛和深刻,以至于地球上几乎不存在完全未受干扰的净土了。第78页/共217页人类的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已经对野生生物的生活和繁衍产生了巨大压力。人类活动已经成为影响生物灭绝的主要因素,生境破坏已经成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从特定意义上讲,目前地球正处于另一个集群灭绝时期,原因就是人类造成的生境毁坏和环境污染(Mayr,2003)。第79页/共217页3.1 淡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及其成因淡水是大量鱼类、两栖类、无脊椎动物、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的栖息地。第80页/共217页淡水系统与海洋和陆地系统的区别:

18、淡水物种必须克服局部地区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淡水生物多样性通常高度特化;即使在任何一类生物物种数都很低的地区,淡水生物多样性也很高;淡水湖泊相当于“生境岛屿”,水体被陆地包围,越大越古老的的湖泊,其特有性越高。第81页/共217页由于淡水系统的特殊性,大量生活于淡水中的物种更容易遭遇灭绝或受到威胁。第82页/共217页(1)栖息地的改变或丧失栖息地的改变或丧失包括:A.水利水电工程引起的江湖阻隔和环境改变、B.围垦河湖造田引起的江河、湖泊水面积减少、C.环境改变导致的干旱等,是造成淡水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第83页/共217页墨西哥流域的本地鱼类大多数已经灭绝。马来西亚原有2

19、66种鱼,最近的调查只发现不到一半的种类。在新加坡岛,1934年采集到53种鱼类,30年后其中的18种已经无法找到。在美国东南部,由于贮水灌溉和河流网道化,4050的淡水蜗牛已经灭绝或受到威胁。第84页/共217页历史上,我国长江中下游就是干流、支流、湖泊相互连通的水网系统,为鱼类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繁殖条件,有鱼类资源300余种,被公认为东亚特有淡水鱼类的起源与演化中心。许多鱼种进入湖中育肥,再回到江河繁殖,需经历江河湖泊洄游才能完成生活史。第85页/共217页第86页/共217页现在,许多湖泊在通江的河道上修建了河闸,阻断了鱼类洄游的生命线。葛洲坝和三峡2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已经干扰和破

20、坏了30余种鱼类的洄游路线,鲢鱼、鳙鱼、草鱼等重要经济鱼类资源已经处于严重衰退之中。第87页/共217页中华鲟已经有一亿多年的悠久历史,地球上如此古老的鱼类已经不多。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洄游性鱼类,最大的个体可以达到400-500公斤。平时,中华鲟栖息于北起朝鲜西海岸,南至我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地带。在海洋里生活918年后,性腺发育接近成熟时,便成群结队向长江洄游,到达长江上游四川宜宾一带和金沙江下段繁殖。第88页/共217页第89页/共217页第90页/共217页葛洲坝工程的兴建,将其洄游通道堵断,以致濒临灭绝,为举世所关注。为了避免绝种的后果,在宜宾建立了中华鲟科研机构,在坝下修建了蓄养池。在蓄

21、养池中人工授精催产,孵化繁殖,再运送过坝放入上游,保护其种群。这些措施已见成效,比较有效地降低了筑坝带来的威胁。第91页/共217页第92页/共217页第93页/共217页第94页/共217页第95页/共217页异龙湖位于滇南石屏县,1952年泄水发电,水位下降达4m;19791980年连续干旱,1981年4月全湖干涸达20余天,致使生活于该湖中的土著鱼种几乎全部灭绝,包括该湖的特有种异龙中鲤(Cyprinus yilongensis)。第96页/共217页第97页/共217页第98页/共217页第99页/共217页第100页/共217页(2)水体污染工业废水、农药、化肥、生活废水的污染可以导

22、致鱼类资源衰退或灭绝。污染的直接危害是导致鱼类中毒或缺氧而窒息死亡;间接危害是降低水体透明度、抑制水草生长、改变产卵场所。污染源的位置决定其危害程度:滇池位于昆明市下游,受害严重;洱海位于大理市上游,幸免受害。第101页/共217页第102页/共217页第103页/共217页第104页/共217页第105页/共217页第106页/共217页云南是我国西南地区湖泊最多的省份,有淡水鱼类资源432种,目前有1/3的种类日趋减少或濒临灭绝,其中湖泊鱼类受威胁最大。在19个湖泊中有93个鱼种,现在濒危或灭绝的物种已经达到62个。水质污染、围湖造田、水面减小、水体沼泽化、外来物种入侵是导致高原湖泊本地鱼

23、种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第107页/共217页20世纪60年代,滇池有鱼类26种,土著鱼种包括:滇池金线鲃(Synocyclocheilus grahami)侧纹云南鳅(Yunnanninus pleurotaenia)昆明裂腹鱼(Schizothorax grahami)云南盘鮈(Discogobio yunnanensis)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等第108页/共217页滇池金线鲃第109页/共217页侧纹云南鳅第110页/共217页昆明裂腹鱼第111页/共217页云南盘鮈第112页/共217页云南光唇鱼第113页/共217页云南鲴(Xenocyp

24、ris yunnanensis)银白鱼(Anabarilius alburnops)多鳞白鱼(A.polylepisus)在历史上曾占滇池鱼类产量的50。第114页/共217页云南鲴第115页/共217页银白鱼第116页/共217页多鳞白鱼第117页/共217页1970年滇池被围垦2500hm2,围垦区域主要是适宜土著鱼种繁殖和觅食的浅水区,也是降解城市废水的主要区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昆明城市迅速扩大,人口快速膨胀,废水和废弃物剧增,滇池北端水体已经失去自净化功能,成为严重污染的劣五类水。第118页/共217页2000年调查发现,滇池鱼类已经从20世纪60年代的26种减少至11种。其

25、中只有鲫鱼、银白鱼、黄鳝、泥鳅等4个广布种分布于滇池湖体之中;其余7个种只生活于滇池周围溪流和溶洞之中。第119页/共217页鲫鱼第120页/共217页银白鱼第121页/共217页黄鳝第122页/共217页泥鳅第123页/共217页(3)过度捕捞对鱼类和其他淡水生物资源的过度捕捞、集群捕杀、过度繁荣的鱼类交易可以导致局部地区鱼类资源的枯竭。人工纤维渔网、机动捕鱼船等掠夺性先进工具和方法的使用,可能造成鱼类资源的衰退。第124页/共217页长江流域保存了白鳍豚(Lipotes vexilifer)等古老孑遗生物类群。白鳍豚属于淡水豚类,是现代鲸类中最古老的一种。近年的调查表明,现存白鳍豚不足10

26、0头。引起该物种濒危的原因,除了自身繁殖力较低、繁殖周期长、食性单一外,更主要的是过度捕捞、航运繁忙等人为原因。第125页/共217页第126页/共217页第127页/共217页云南大理洱海共记录土著鱼类30余种。20世纪70年代,大多数土著鱼种尚能见到。80年代,各种鱼类的种群普遍急剧下降,春鲤、杞麓鲤、洱海大头鲤偶尔见到;而大理裂腹鱼、洱海四须鲃、油四须鲃、大眼鲤、大理鲤等特有鱼类几乎见不到了。第128页/共217页春鲤第129页/共217页杞麓鲤第130页/共217页第131页/共217页炸鱼、毒鱼、电鱼等掠夺性捕鱼方式极易造成区域性鱼类资源的毁灭性破坏。20世纪 80年代,在怒江支流弯

27、甸河曾发生将整车石灰倒入河中毒鱼的事件,导致该河段长时间没有鱼类生存。第132页/共217页(4)错误的引种不适当或盲目地引入外来鱼种,可能导致湖泊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结构和食物链关系的巨大改变,并导致灾难性后果。当引入外来物种时,湖泊的生物物种将经受更高的环境压力,更多的物种将会消失。令人遗憾的是,外来种的引入经常得到政府认可和提倡,从而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枯竭和主体渔业的衰败。第133页/共217页新疆博斯腾湖引进河鲈(Perca fluviatilis),结果导致土著的新疆大头鱼(Aspiorhynchus laticeps)灭绝了。第134页/共217页河鲈第135页/共217页新疆大头

28、鱼第136页/共217页第137页/共217页第138页/共217页第139页/共217页云南江川县星云湖引入鲢和鳙,因为这两种鱼与该湖特有种大头鲤(Cyprinus pellegrini)食性极为相似,出现食物竞争,致使大头鲤濒临灭绝。第140页/共217页第141页/共217页第142页/共217页抚仙银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是云南澄江县抚仙湖特有鱼种,年产量约400吨。20世纪90年代,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被引入该湖,因二者食性相似,导致食物与生存空间竞争,至1997年,抚仙银白鱼年产量下降到200吨(周伟,2000)。第143页

29、/共217页太湖新银鱼第144页/共217页第145页/共217页鱼类引种经常不经意间带入了鰕虎、鳑鲏、麦穗鱼等小型非经济鱼类,这些鱼类大量繁殖,捕食土著鱼类的鱼卵,对土著鱼种构成了生存威胁。第146页/共217页鰕虎第147页/共217页鳑鲏第148页/共217页麦穗鱼第149页/共217页3.2 岛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及其原因(1)在人类足迹遍布全球的背景下,岛屿生物多样性更容易受到灭绝的威胁,原因是岛屿生物多样性的特有程度很高,同时缺少替代性生境作为避难所。第150页/共217页夏威夷本地植物区系中,约10的种类已经灭绝,40的种类受到威胁。毛里求斯特有植物区系中,8的种类已经灭绝,30的

30、种类处于濒危状态。第151页/共217页第152页/共217页第153页/共217页第154页/共217页在马达加斯加岛,80的植物、93的灵长类(共计28种)、54的鸟类(共计197种)、99的两栖类(共计144种)为该岛所特有。自公元500年人类第一次到达该岛以来,已经有14种狐猴、2种陆地龟、7种象鸟灭绝了。第155页/共217页第156页/共217页(2)人类将外来物种引入一个孤立的岛屿生态系统,常常会引起意想不到的灭绝事件。第157页/共217页渡渡鸟起源于非洲大陆,早期的体形似鸽子。后来飞到毛里求斯岛,因为该岛缺少肉食动物,渡渡鸟逐渐失去飞行能力,并且变得像火鸡一样肥胖。17世纪中

31、叶,荷兰殖民者将狗、猪、猴子、老鼠带入该岛并定居下来,虽然荷兰人不喜欢渡渡鸟的肉,但是该鸟的卵却受到那些传入动物的青睐。在此后300年中,包括渡渡鸟在内的20种鸟、8种爬行动物灭绝了。第158页/共217页第159页/共217页历史上最重的鸟,体重达100公斤的劲鹱,因不能飞翔而局限于澳大利亚大陆。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劲鹱和50余种脊椎动物在澳洲大陆灭绝了。第160页/共217页第161页/共217页(3)岛屿特有种在外来物种入侵时表现出极端的脆弱性。新西兰斯特芬岛上不会飞翔的鹪鹩,因为小岛上的灯塔看护人养了一只猫就导致了它的灭绝。第162页/共217页第163页/共217页3.3 陆生生物

32、多样性的丧失及其原因据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受威胁物种红皮书2000年公布的数字,全球有7022种生物可能遭遇灭绝的危险。然而,目前人类对生物界究竟有多少物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全球估计生存的1300万1400万种生物之中,大约只对175万种(占13)进行了科学描述和记录。第164页/共217页(1)陆生植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植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生境丧失和生境片断化。全球范围内的生境丧失所导致的物种灭绝是最主要的灭绝威胁。第165页/共217页第166页/共217页第167页/共217页3.3.1 陆生植物多样性的丧失导致植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是生境丧失和生境片断化。全球

33、范围内的生境丧失所导致的物种灭绝是最主要的灭绝威胁。第168页/共217页第169页/共217页第170页/共217页第171页/共217页第172页/共217页第173页/共217页第174页/共217页第175页/共217页第176页/共217页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物种,在森林被开垦为种植园和牧场的过程中最容易遭遇灭绝。据评估,19902050年,全球热带森林将以每年0.43%的速度丧失,由此将导致6.3%的物种灭绝。在20002050年间,由于改变土地用途,生长在南非的山龙眼科(Proteaceae)植物27将面临灭绝。第177页/共217页全球热带雨林分布图第178页/共217页由于特许

34、的木材采伐、种植园开发及管理措施薄弱,在19852001年间,印度尼西亚婆罗洲(Borneo)的加里曼丹(Kalimantan)地区受保护的热带低地原始森林面积已经下降了56,超过29000km2。第179页/共217页第180页/共217页第181页/共217页第182页/共217页第183页/共217页在过去20年中,婆罗洲以龙脑香科(Dipterocarpaceae)树种为主的木材出口量已经超过热带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总和。在政府政策鼓励下,婆罗洲残存的森林保护区被大量开垦为油棕种植园。第184页/共217页(2)陆生动物多样性的丧失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栖息地消失和片断化、人类的直接利用和过度

35、捕杀是导致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人类对全球动物的重大影响可能发生在1500035000年前,人类的猎杀造成了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脊椎动物的明显灭绝,3个大陆合计丧失体重44kg以上的大型动物大约7486。第185页/共217页在1万年前的更新世,地球陆地上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似乎与气候转变时期正好吻合;同时也与人类成为成熟猎手的时间相吻合。可能是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这场灭绝。有证据表明,人类导致了夏威夷、新西兰、马达加斯加等许多岛屿动物群的灭绝。第186页/共217页在全新世中期(距今约5000前),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草木繁茂,有利于野生动物栖息繁

36、衍,分布有野生水牛(Bos gaurus)、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又称四不象)、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第187页/共217页野生水牛第188页/共217页野生水牛第189页/共217页麋鹿第190页/共217页麋鹿第191页/共217页扬子鳄第192页/共217页到全新世晚期,特别自西汉以来,随着人口增加,气候变干冷,植被不断减少,上述野生动物相继退出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南移至长江流域或更南地区。目前,野生水牛仅分布于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清朝之后野生麋鹿已经消失;扬子鳄仅分布于长江流域。第193页/共217页3000多年前,犀牛(Rhinoce

37、ros spp.)在我国黄河流域广泛分布;随着人口剧增,分布区不断缩小,最后于20世纪初在云南灭绝了。第194页/共217页犀牛第195页/共217页犀牛第196页/共217页蒙古野驴(Equus hemionus)原来在我国河西走廊分布很普遍。明朝时期,辽宁境内还有野驴残存。今天已经很少见了。西藏野驴(Equus kiang)是青藏高原特有种,过去的分布范围很广泛,除西宁地区外遍布广大牧区。今天,该物种已经退缩至西藏地区北部。第197页/共217页蒙古野驴第198页/共217页蒙古野驴第199页/共217页西藏野驴第200页/共217页Thomas等全面研究了英国的鸟类、蝴蝶和维管植物在22

38、8073km2空间范围内的动态变化。19541960年和19871999年两次调查了1254种维管植物的种类与分布;19681972年和19881991年两次调查了201种本地繁殖鸟类的种类与分布;19701982年和19951999年两次调查了本地58种繁殖蝴蝶的种类与分布。第201页/共217页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40年中,英国28的植物种类分布范围缩小了;过去20年中,54的鸟类分布范围缩小了,多达71的蝴蝶种类分布范围缩小了。并且,蝴蝶中有3.4的种类(2种)在英国已经灭绝,维管植物中只有0.4%的种类(6种)在英国灭绝,在鸟类中却没有发生灭绝。第202页/共217页与那些具有休眠繁殖

39、体的生物类群相比,昆虫对不利环境变化通常表现出更快速反应。而导致英国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早期破坏原始森林引起的生境退化和片断化。第203页/共217页第204页/共217页(3)气候变动对生物 多样性丧失的影响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暖可能是导致今后物种灭绝的一个主要原因。根据对地球20陆地面积内1103种动植物种类的取样调查,预计到2050年,在最大幅度的气候变化条件下,2132具有广泛迁移能力的物种将会灭绝,而3852不具备广泛迁移能力的物种将会灭绝;第205页/共217页在中等幅度的气候变化条件下,1520具有广泛迁移能力的物种将会灭绝,2637不具有广泛迁移能力的物种将会灭绝;在最小幅度的

40、气候变化条件下,913具有广泛迁移能力的物种将会灭绝,2231不具有广泛迁移能力的物种将会灭绝。第206页/共217页所以,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最大限度降低气候变化幅度,将会让更多陆生生物物种免遭灭绝灾难。第207页/共217页3.4 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及其原因 农业生物多样性(agro-biodiversity)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基本前提,包括作物和家养动物品种多样性、品种和家养动物遗传多样性、耕作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第208页/共217页造成农业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原因包括直接毁灭(direct destruction)、农业生态系统的转换和退化、过度开垦、生境干扰、环境污

41、染、生物入侵、人为选择压力、新技术应用、遗传修饰等。第209页/共217页以尼泊尔为例,其农业多样性基于多样化的农作制度,涵盖了传统经验、传统知识、生态学、生物学和文化的多样性,土著作物品种的种植完全用于国内消费,化肥、农药等外源物的使用量极低,保持了农业的活力,有效保护了该国作物品种及其种质资源的多样性。第210页/共217页第211页/共217页第212页/共217页第213页/共217页第214页/共217页然而,这种自我维持的体系正在遭受来自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绿色革命模式的冲击,以商业目的为主的单一品种种植取代了多样化的地方品种。在过去20年内,在尼泊尔6个重要农业区域中已经引进11个水稻品种,6个玉米品种,12个小麦品种,10个豆类品种,14个果树品种,56个蔬菜品种。第215页/共217页与此同时,7个土著水稻品种、1个土著玉米品种、1个土著荞麦品种、6个土著豆类品种、5个土著果树品种、24个土著蔬菜品种和14种土著药用植物在当地种植业中几乎完全不被应用,这些土著品种面临在原产地彻底消失的厄运。第216页/共217页感谢您的观看!第217页/共21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