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 出师表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共3页DOC).doc

上传人:zhu****ei 文档编号:79948542 上传时间:2023-03-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 出师表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共3页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 出师表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共3页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 出师表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共3页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 出师表第2课时教案 新人教版(共3页DOC).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最新资料推荐22 出师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是人们使别人接受自己建议的方式之一,一千多年前的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正是这样做的。他在出师表中,谆谆开导,循循善诱,字里行间都充满了这位老臣的赤诚之心。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进一步感受和体会这位名相的高风亮节。1分析第6自然段。问题探究:(1)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语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2)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感激”的原因是什么?“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4)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社会地位低微,见识短浅”;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

2、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最后一句。2分析第7自然段。问题探究:(1)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是什么?“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是什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是哪一句?“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分析第8自然段。(1)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奖率三军,北定中原。”(2)第二句“若无兴德之言以彰其咎”照应上段哪一句?“斟酌损益,进尽忠言。”(3)第三句“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照应第一段哪一句?“开张圣听”。(4)哪一句话表现了作者以身许国的意志和决心?第一句。

3、(5)最后一句结束语,短短12字乃全从肺腑流出,充满了不胜依依之情。以上第68自然段诸葛亮着重叙述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和准备出征的计划、安排,从叙述中充分表露自己勤劳国事、鞠躬尽瘁的一片忠诚,以创业之艰感动后主,并激励其发愤图强。4再读课文,思考讨论下面的问题:(1)从全文来看,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讨论并归纳:作者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其余两条虽然说的是方针、政策,也都与此有关。因为刘禅是个昏庸之君,(可联系“乐不思蜀”,亲信宦官黄皓等事例)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可能贯彻执行

4、。而亲贤尤为远佞之本,所以文章开头说“开张圣听”,实际上就是要听取贤臣的意见,万不可“塞忠谏之路”,中间列举贤臣姓名,要刘禅“亲之信之”,结尾更劝说刘禅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也是亲贤的意思。(2)区别历史事实中的诸葛亮和传说中的诸葛亮。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有政治远见,能对复杂的形势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规律、定出方针。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赏罚严明,恩威并施。其他如开发生产、发明新武器等,都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还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如“诫子”、“诫外甥”等,主张修身养德,志向高远,这些精神,多可借鉴。传说中的诸葛亮,已被作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是

5、不能当作史实来看的。5小结。封建社会推崇诸葛亮,或由于他助刘兴汉是正统,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尽忠,是忠臣的典型。人们今天肯定诸葛亮,主要是因为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于他的“忠”,我们应当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后出师表中说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现在已被赋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义。6名人读出师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读出师表后写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过武侯祠,读壁上石刻出师表时,“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足见出师表感人之深。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的名言,它不仅是一代名

6、相的心声,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忠诚与尽责都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它应成为我们生活和学习的助力。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表明此行必胜的决心。在表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道。作者在行文上由势入理,起笔峥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阐明出师的必要;中间叙事,是说明出师的条件;表文结束之前,将出师与谏言两层意思拢合一起。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1脉络清晰。全文的脉络很清晰:分析形势规劝进谏陈情述志临表惜别。言尽文畅,情词恳切,层次分明。2议

7、叙相间。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以叙事,议论和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具体地说,第一部分是寓情于议。第二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第三部分中“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理的集中表现。3骈散结合。全文大部分是散句,但也夹杂着工整的对偶句和音节整齐的四字句。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些对偶句是属于所谓正对,一个意思分两句说出,强调了自己的处世态度,渲染了受命时情势的危急,在形式上字数相等,音

8、节和谐,句子对称,给人一种整齐的美感。我首先是创设情境导入,用岳飞书出师表的故事动情地导入课文,自然而深沉,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品读出师表的兴趣,带着疑问和崇敬之情去亲近文本。另外,在理清文章情与理两条主线之后,对文章内容及写作特色的分析回避直接的发问,而是通过两次假设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品析文章,先站在后主刘禅的角度以君主的身份读文,畅谈诸葛丞相言辞触动自己的地方和原因,然后再体会诸葛亮出师之前复杂的心境和情感,用第一人称的口吻陈情抒情。这样的情境教学,让学生有了自主阅读感受的余地,不同于以往对经典篇目逐段讲解、问题摞问题、方向虽明确但答案唯一的解读方法。既巧妙地指明了方向,又兼顾了学生的兴趣和表达的个性,可以将文本读得更丰富,更精彩。课堂最后一个环节仍然是在特定情境之下,不过变换了方式,用历代文人志士吟咏诸葛亮和出师表的诗句引发学生的凭吊赞叹之情,表达自己对蜀相诸葛亮的敬佩之情,自然地将尾声变作高潮。最新精品资料整理推荐,更新于二二二年四月五日2022年4月5日星期二11:45:4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