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的设计之路31201.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79852193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94.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澍的设计之路3120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王澍的设计之路3120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澍的设计之路3120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澍的设计之路31201.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王澍(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王澍祖籍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野家坡村,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建筑学学科带头人、浙江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12 年 2 月 27 日获得了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成为获得这奖项的第一个中国人。人生经历 王澍,1963 年 11 月 4 日出生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乌鲁木齐市。1 成长于新疆、北京、西安。小学、初中均毕业于铁一局西安子弟学校。1981 年毕业于中铁一局西安中学。1981 年后游学江南。1981 年被东南大学(时称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录取。1985 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

2、)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88 年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导师:齐康院士)。1988 至 1995 年在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工作。1990 年建造的海宁青少年宫是王澍的处女作。2000 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博士学位(导师:卢济威),建筑设计与理论专业城市设计方向。职业生涯 1988 年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硕士毕业后,他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旧楼改造,及环境与建筑关系的研究。1997 年王澍与妻子陆文宇一起成立了“业余建筑工作室”。在一篇叫做业余的建筑的文章里,王澍阐释“业余”:“强调一种建筑观是业余的,实际上就是在强调自由比准则有更高

3、的价值,并且乐于见到由于对信用扫地的权威的质疑所带来的一点小小的混乱。”业余工作室只有六个人:王澍夫妇和王澍的四个弟子,他们通常要和一些大型设计院合作,来完成全部的施工图设计。行内的规矩是,工作室做好设计方案,设计院配一套施工图,就动土开工了。陆文宇不放心,和设计院达成了“新规矩”:第一遍做好的施工图得拿回工作室补充、完善,再请设计院二次矫正,然后给回工作室最终检查、定案。别人只做一道的工序,“业余工作室”得做四道。2000 年,王澍在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取得博士学位后开始担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扎根杭州深度耕耘。2002 年,他出版了专著设计的开始。2011 年,王澍成为第一

4、位担任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的中国本土建筑师 2011 年底,王澍受聘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做了题为“自然形式的叙事与几何”的演讲,他对着台下怒吼:“I tell you the truth!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China wants to become America!”(我告诉你们真相!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中国就是想变成美国!)。2012 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建筑奖。2013 年,美国当地时间 2013 年 4 月 18 日,时代杂

5、志发布 2013 年度全球 100 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入选。中国美院象山校区、宁波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上海世博会滕头馆、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五散房等都是他的建筑作品。王澍再次被世界聚焦。“中国建筑的未来没有抛弃它的过去。”这是时代杂志最认可王澍的理由,另一种认可源自王澍选择建筑材料的“环保”理念。王澍在建筑中所用的“瓦爿墙”都是用回收来的旧砖瓦做成的,他在作品中频繁使用再生材料,一直抗议建筑材料的浪费。时代杂志特别提到了 7 年前王澍用 66000 块来自旧房拆毁的青瓦创作的作品瓦园,当时曾经引起了建筑界对当下中国城市问题的关注,并掀起了国际建筑舞台上

6、的中国热潮。还提到了在第十二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上,王澍以“衰变的穹顶”获得特别荣誉奖,成为了首位以个人名义登上该世界第一大建筑展领奖台的中国建筑师。(美国时代杂志年度全球 100 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每年都会评选一次,从政界、商界到体育界、文化界,涵盖了各行各业具有影响力的人物。到 2013 年底,时代周刊已经连续 10 年进行了全世界 100 位最有影响力人物评选,2013 年的评选中这 100 位人物被分为五个组,分别是:巨人组、领导人组、艺术家组、先锋组和偶像组。王澍属于艺术家组入选人物。4)2 个人荣誉 2003 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2

7、004 年,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项目荣获中国建筑艺术奖。2005 年,宁波五散房项目荣获 HOLCIM 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荣誉奖。2005 年,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一期工程获中国建筑艺术年鉴学术奖。1999 年 6 月,参加北京国际建协大会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建筑展。2008 年,“垂直院宅钱江时代高层住宅群”项目获德国全球高层建筑奖提名。2010 年,作品“衰朽的穹隆”获该年度威尼斯双年展特别奖。2010 年,与妻子陆文宇一起荣获德国谢林建筑实践大奖。5 2011 年,荣获法国建筑学院金奖。2011 年底,王澍受聘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荣誉教授。2(“丹下健三”荣誉讲席教授是哈佛

8、大学授予世界范围内有突出成就的建筑师,每年评选出一位,王澍教授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位中国籍建筑学者。2)2012 年,荣获世界建筑学最高奖项普利兹克奖3,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人士,也是继 1983 年贝聿铭之后,第二位获此殊荣的华人建筑师,世界第 4 年轻的普利茨克获奖者。3(2012 年 5 月 25 日,普利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颁奖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3 主要成就编辑 作品名称 备 注 作品名称 备 注 南京华侨大厦 1985-1987,已建成 自宅室内 1997,已建成 浙江海宁陈默艺术工作室 1998,已建成 苏州大

9、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1998-2000,已建成 上海南京东路顶层画廊 1999-2000,已建成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规划及建筑设计 已建成 南京三合宅 已建成 宁波五散房 2003-2006,已建成 金华瓷屋 2003-2006,已建成 杭州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工程 2007-2009,已建成 宁波美术馆 2005,已建成 南宋御街陈列馆 2009,已建成 2010 年中国世博会宁波滕头案例馆 已建成 2010 年 衰朽的穹隆(The decay of Dome,威尼斯双年展之第十二届国际建筑展参展作品 建成并已拆毁 作品名称 备 注 作品名称 备 注 杭州国旅航空售票处 1989,建成并

10、已拆毁 海宁市青少年宫 1988-1989,已建成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国际画廊 1991,建成并将拆毁 杭州孤山室内小剧场 1991,建成并已拆毁 杭州斗乐桥人防地道口 1991,建成并已拆毁 瓦园 2006,威尼斯建筑双年展 方案作品 作品名称 备 注 作品名称 备 注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湖滨校园改造规划 1993,方案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馆 1993,方案 中国杭州虎跑禅心茶道园 1994,方案 一个退休建筑教师的住宅 1996-1999,方案 以上作品及多篇专业论文陆续发表在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作品选、东南大学建筑系理论与创作丛书-青年建筑师作品选、中国室内设计精粹、建筑师、今日先锋、时代建筑

11、、室内风景、室内、时尚等国内书刊上。建筑观点 我们要想探寻王澍的建筑观点,必须从其具体作品中寻得。最能体现王澍建筑观点的非他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莫属,中国美院院长许江慧眼识珠,将整个新校区交给王澍来做,而王澍也没有辜负其信任,并没有将位处中国最具诗情画意的城市杭州的中国美院新校区做成当代大学统一的现代建筑规划模式,而是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桃花源般美丽的、具有传统田园特质的新型校区。在象山校区中,王澍抛弃了现代建筑经典规划手法,去除了没有现场意义的轴线关系,对称关系等手法,而是将周围环境作为建筑规划的最大依据,从而形成了自由的、外松内紧的、拥有清晰场所关系的规划模式。王澍在校园内保留了一片农田,使用

12、了因城市化而拆除的传统建筑的旧砖瓦,建筑造型上也试图用一种饱含传统记忆而又简洁优美的造型来达成其建筑与场地的关系。6 5 人物评价 和很多知名设计师有“海归”背景不同,王澍土生土长,在东南大学读了本科和硕士,在同济攻读博士,如今任教于中国美院。但业界人士也曾意味深长地说过一句话,“王澍摘获的有含金量的奖项里,来自本土机构的极少。”“非主流”,这似乎是王澍踏进这个行业起就被贴上的标签,论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大学时代。“看不懂”,也是很多人对王澍建筑作品的评价。最初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后来作为获奖代表作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宁波美术馆,以及他参与的住宅项目“钱江时代”,争议从未平息。王澍的

13、昔日同窗好友也不忘再“火上浇油”。“在大学的时候,王澍就没有被定义为优秀学生;他的博士论文,在同济也没拿到优秀论文。”王澍,作为活跃在中国建筑第一线的建筑大师,他的作品总是能够带给世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即使是对那些建筑司空见惯的人而言。凭着对项目场地的独特见解,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高超表达,以及对不同建筑材料组合的巧妙把握,使得王澍的作品有着一种独特的象征性和延续性。的确,当年学业有成的他并未急于获取利益,而是在杭州以一种“隐居”的方式生活着。在此期间,他与工匠一同干活上工,以一种最原始也是最朴实的途径,来一步一步走近他理想中的中国建筑艺术。也许正是这六七年时间的反省,使得王澍能够在浮躁的社会和喧嚣的环境中静下心来,细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并发掘其与建筑内在的微妙关系。这使得王澍的一些作品中具有和国画中相同的一些性质,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浮华的世风下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发现建筑的本质;王澍是睿智的,因为他在自己的作品设计是能够体现出自己独到的视角和对中国文化的高深见解,并贯穿始终。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曾经这样评价王澍:“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