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7120.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79833036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91.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7120.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7120.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7120.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2.5杜甫诗三首(第1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27120.pdf(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1、通过复习,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且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3、学会如何赏析一首诗。4、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2、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并结合课下 注释疏通诗歌,能准确诵读,借助“教材助读”能够对诗歌整体性的关键问题有一个把握。2、用 20 分钟左右完成“预习自测”的题目,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反复记忆,认真完成。【教材助读】一、走近作者 杜甫(公元 712-770年),字子美,

2、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等。我国古代伟大的 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

3、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 这条主线。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二、了解背景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4 月,剑南节度使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失去了依靠,结束了 5 年来漂泊流离的生活,也促使他决计买舟东下,“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把回家的梦想付诸现实。第二年春天,杜甫携家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暂居。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杜甫开始了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本课所选的三首律诗,都是作于这个时期。

4、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公元 766年,这一年杜甫 54 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预习自测题】学习建议:对诗歌的学习除背诵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诗歌意象的分析,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总结鉴赏诗歌的方法,以后再

5、碰到类似题材的诗歌能够自己学习。一、默写杜甫的名言警句:1、会当凌绝顶,。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3、读书破万卷,。4、露从今夜白,。5、安得广厦千万间,。6、烽火连三月,。7、感时花溅泪,。二、知识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一系()舟 暮砧()万壑()朔()漠 青冢()省()识 环珮()千载()王嫱()渚()清【我的疑问】_【信息链接】鉴赏诗歌步骤:1:题目是什么意思?2:诗句的字面意思?3: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4:这些意象有什么内涵?5、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诗歌应用到了哪些艺术技巧?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

6、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人物形象就是王昭君。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1)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杜甫的这首诗歌就是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表露自己的不幸和怨恨。(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就是借景来抒发感情,营造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气氛。(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课内探究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学习秋兴八首(其一):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鉴赏诗

7、歌:“三看一读”:看题目、看作者、看注释,读出感情。第一步,读懂题目,第二步,读懂诗句的意思。第三步,找出诗中的意象,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然后说说这首诗歌有什么样的内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质疑探究】秋兴八首(其一)1、这首诗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各都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2、翻译: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5 杜甫诗三首 秋兴八首(其一)【预习自测题】一、默写杜甫的名言警句:1、一览众山小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3、下笔如有神4、月是故乡明5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家书抵万金7、恨别鸟惊心

8、二、知识积累 一系(x)舟 暮砧(zhn)万壑(h )朔(shu )漠 青冢(zhng )省(xng)识 环珮(pi )千载(zi)王嫱(qing)渚(zh )清【质疑探究】1、首联写秋风,写枫叶凋零、秋气肃杀,寄寓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颔联进而描绘巫峡景象和阴森气氛: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郁闷。颈联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忧伤、无奈与孤独。尾联写在秋风里,一片捣衣声的环境、气氛,含有游子无家可归之惆怅凄凉孤独忧伤。此诗以描绘秋景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愁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联络,以情感的起伏流转,贯穿次第展开的各组景物,浑然一体。2、答案略 3、“凋伤”更能表达伤心、伤感;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所以,诗人 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