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氧酸的酸性和氧化性37915.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79437732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49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含氧酸的酸性和氧化性37915.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含氧酸的酸性和氧化性37915.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含氧酸的酸性和氧化性3791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含氧酸的酸性和氧化性37915.pdf(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z.无机含氧酸的酸性及氧化性的比较 1 无机含氧酸的酸性 无机含氧酸可以的分子式为 HmROn,其通式可以写成 Hl-Rm-O-Hn,其中 l,m 可以为 0,n0,也可写成 ROm-nOHn,其中 R 称为成酸元素,.无机含氧酸在水溶液中的酸强度取决于酸分子中羟基-O-H 的电离程度,也可以用 Pka 值来衡量。酸分子羟基中的质子在电离过程中脱离氧原子,转移到水分子中的孤对电子对上,其转移的难易程度取决于成酸元素 R 吸引羟基氧原子电子的能力。如果成酸无素 R 的电负性越大,R 周围的非羟基氧原子数目越多,则其酸性越强。原因是成酸元素 R 的电负性越大,则其偏移 O 的电子越少,从而减小

2、了 O 原子周围的电子密度增大的趋势,使得其对质子的吸引减弱,有利于质子的转移;非羟基氧原子越多,则分子周围越易形成离域 键,这种键将成酸 R 原子及 O 原子包裹在其中,一方面增强了羟基-O-H 键的极性,有利于质子的转移,其次使得整个酸基团周围的空间减小,阻碍了质子与 O 原子上孤对电子的结合,从而使得酸性增强。含氧酸的酸性一般存在如下规律1:(1)同一成酸元素若能形成几种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其酸性依氧化数递增而递增;如 HClO4HClO3HClO2HClO 原因:从 HClO 到 HClO4 非羟基氧原子逐渐增多,羟基-O-H 键的极性增强,质子转移程度增强,故酸性增强 (2)在同一主

3、族中,处于相同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上而下减弱。如 H ClOHBrOHIO,HClO2HBrO2HIO2、HClO3HBrO3键 HIO3、HClO4HBrO4HIO4 原因:同主族元素自上而下,成酸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减小,原子半径增大,吸引羟基氧原子的能力依次减小,羟基-O-H 键的极性依次减小,所以酸性依次减弱。(3)在同一周期中,处于最高氧化态的成酸元素,其含氧酸的酸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自左至右增强。如 HClO4H2SO4H3PO4-.z.原因:同一周期中,从左至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成酸元素的电负性逐渐增大,吸引电子对的能力逐渐减小,电子偏向成酸元素 R

4、 一方的程度增大,含氧酸分子中的氢原子的极化程度增大,所以酸性增强.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此类酸的酸性强弱可以有鲍林规则来初步判断,具体规则如下:鲍林规则2:规则:多元酸的逐级电离常数 Ka1、Ka2、Ka3其数值之比为 1110-5110-10 如:H3PO4 Ka1=7.610-3 Ka2=6.310-8 Ka3=4.410-13 在 P 区元素中,其它含氧酸如 H2SO3,H2CO3,H3AsO4 等均符合规则,其它如 H5IO6、H6TeO6、H2SiO3 不符合规则。规则:具有 ROm-n(OH)n 形式的酸,其 Ka 值与 n 的关系是 Ka1=105(m-n)-7,m-n 为非羟基氧原

5、子的数目。第一类:当 m-n=0,是很弱的酸,Ka110-7;第二类:当 m-n=1,是弱酸,Ka1=10-210-3;第三类:当 m-n=2,是强酸,Ka1=102103;第四类:当 m-n=3,是极强的酸,Ka1108。m-n 与酸的强度关系见下表:表中例外的是 H3PO3 和 H3PO2,对亚磷酸来说,若取 P(OH)3 的形式,则 m-n=0 估算其 Ka110-7,这是因为亚磷酸是二元酸,其结构简式为 HPO(OH)2,它有二个羟基,一个非羟基氧原子,亦即 m-n=1,于是:-.z.Ka1105(m-n)-7=10-2 同理次磷酸(H3PO2)的结构简式为 H2PO(OH)为一元酸,

6、它有一个羟基和一个非羟基氧原子,亦即(m-n)=1,所以 Ka110-2。另外,H2CO3 的 Ka1 值过去测得为 4.1610-7,现经纠正后为 210-4。碳酸(H2CO3)违背上述的理由则不同,按它的结构简式 Co(OH)2,预计 H2CO3 的Ka110-2,但实验测得的 Ka110-7,原因是溶质 CO2 在溶液中所形成的“碳酸”是松驰的水化 CO2,不是以 Co(OH)2 形式存在的。查阅相关资料3可知:298K 时,1L 水中溶 1.45 克约0.033mol,溶解在水中 CO2 的大部分以弱的水合分子存在,只有 1%4%的 CO2 与H2O 反应生成 H2CO3,实验测得:C

7、O2/H2CO3=600.经改进实验所测得的 Ka1210-4,这与预料的结果相接近。H3BO3R 的结构结构简式可以写成 BOH3,每个硼原子用 3 个 SP3 杂化轨道与 3 个羟基中的氧原子以共价键结合,但硼酸是一元弱酸也有人认为其为三元弱酸,但它的酸性不是由它本身给出的质子,而是由于它是缺电子分子,接受了来自 H2O 分子上的孤对电子,而释放出质子,所以才显微弱酸性,所以其不符合上述规则。补充说明:(不同周期元素的含氧酸之间的关系)纵观 p 区同族元素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通过不同周期的对比可得出结论4:a.第二周期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比同族第三周期要强。如硝酸(103)大于磷酸(

8、10-2);b.第四周期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比同族第三周期有的略强如 H4GeO4(10-9)大于H4SiO4(10-10);有的相近如 H3PO4 与 H3AsO4(10-2)。c.第五周期最高氧化态含氧酸的酸性明显地弱于第三、四周期。如 H5IO6(10-3)、H6TeO6(10-7)均为弱酸;2 无机含氧酸的氧化性-.z.(1)无机含氧酸的氧化性反映的实质是指其成酸元素得电子的能力,成酸元素得电子能力越强,则其氧化性越强。(2)氧化性酸的强氧化性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能与排在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后面的金属单质反应。如:Cu+2H2SO4(浓)=CuSO4+SO2+2H2O 3Ag+4

9、HNO3(稀)=3AgNO3+NO+O2 能将变价金属从零价氧化成较高的价态。如:2Fe+6H2SO4(浓)=Fe2(SO4)3+3SO2+6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能与不太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反应。如:C2H2SO4(浓)=CO22SO2+2H2O C+4HNO3(浓)=CO2+4NO2+2H2O P+5HNO3(浓)=H3PO4+5NO2+H2O I2+10HNO3(浓)=2HIO3+10NO2+4H2O 能多种元素从较低价态氧化到较高介态。例如:4HNO3(稀)+FeS=Fe(NO3)3+S+NO+2H2O HClO+H2SO3=HCl+H2S

10、O4(3)氧化性酸的氧化性强弱,一般情况下存在以下规律:对于同一氧化性酸,浓度越大(或溶液中氢离子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z.例如:浓硝酸比稀硝酸氧化性强,稀的高氯酸氧化性很弱,但浓高氯酸却有很强的氧化性。从电极电势上看,增大酸根或氢离子的浓度,氧化能力增强,例如:硝酸根及氢离子浓度增大(尤其是氢离子浓度)电极电势的值变大。这可由 Nernst 方程解释:E=E+0,0591/n lg(o*)m(red)n 对于有 H+参加的反应,氧化态物质应包括 H+和酸根,否则不用考虑 H+由此方程式可知:增大 H+和酸根离子的浓度,均可提高电极电位,从而使酸的氧化性增强。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价态的含氧

11、酸,一般低价态的比高价态的氧化性强。例如:HClOHClO2HClO3HClO4 HNO2HNO3 同周期主族元素形成的最高价含氧酸或相对应的低价含氧酸,从左到右,氧化性依次增强。例如,高氯酸常温下氧化性很强,硫酸浓度大加热时才表现出强氧化性,磷酸则几乎无氧化性。HClO3H2SO3 同族副族元素含氧酸的氧化性随原子序数 Z 的增加而略有下降。同主族元素形成的同价态含氧酸,氧化性强弱的规律复杂,一些常见各族元素含氧酸的氧化性强弱顺序如下:HBrO4H5IO6HClO4 HBrO3HClO3HIO3 HClOHBrOHBrO H2SeO4H6TeO6H2SO4 HNO3H3AsO4H3PO4(4

12、)影响含氧酸氧化能力强弱的因素 一种含氧酸被还原的难易程度主要取决于四方面的因素4:中心原子(即成酸元素的原子,用 R 表示)结合电子的能力 中心原子电负性愈大,愈容易获得电子而被还原,因而氧化性愈强。该因素可说明主族元素含氧酸氧化还原能力强弱。-.z.如:HNO3 H2SO4 H3PO4 例外情况 H2SeO3 H6TeO6 H2SO4 HBrO3HClO3HIO3 中心原子和氧原子之间键(R-O 键)的强度 含氧酸还原为低氧化态或单质的过程包括 R-O 键的断裂。影响 R-O 键强度的因素有中心原子的电子层结构、成键情况、H+离子反极化作用等。下面是一些含氧酸根的分子构型及成键情况:分子构

13、型 实例 孤电子对 成键情况 直线 ClO-、BrO-、IO-3 不等性 sp3杂化 V 型 ClO2-、BrO2-、IO2-2 不等性 sp3杂化 三角锥形 ClO3-、BrO3-、IO3-1 不等性 sp3杂化 正四面体 ClO4-、BrO4-0 等性 sp3杂化 SO42-、PO43-、SiO44-0 等性 sp3杂化,dp 键 B(OH)44-0 不等性 sp3杂化,缺电子 平面三角形 NO3-、CO32-0 不等性 sp2杂化,46 正八面体 IO65-0 sp3d2 杂化-.z.在含氧酸还原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其它过程的能量效应 在实际的反应中常伴随有一些非氧化还原过程的发生,如水的生

14、成、溶剂化和去溶剂化作用、离解、沉淀的生成、缔合等。这些过程的能量效应有时在总的能量效应中占有很大比重。如果这些过程放出的净能量愈多,则总反应进行趋势愈大,即含氧酸的氧化性愈强。含氧酸根自身的稳定性(其稳定性与酸根的结构构型,对称性及 R-O 键强度有关)。如:硫酸根比亚硫酸根稳定,硝酸根比亚硝根稳定,所以氧化性:H2SO4(稀)H2SO3;HNO3(稀)HNO2。3 含氧酸的氧化性与酸性的关系(1)同一族过渡元素随周期增加其含氧酸的 R-O 键增强,使酸稳定性增大,酸性依次增强,氧化性逐渐减弱。原因:含氧酸中心原子和氧原子之间存在着配位键和 dp 键,相当于一个双键。根据组成分子轨道的能量近

15、似原则,生成的 dp 键的倾向顺序是 3d4d5d。,。如 Tc、Re 的R-O 键强,不易断裂。(2)对于同一元素形成的几种没同氧化态的酸来说,一般是弱酸(低氧化态)的氧化性强于稀的强酸(高氧化态)。例如:HNO2 强于稀 HNO3;H2SO3 强于稀 H2SO4,这是因为在弱酸分子中存在着 H+离子对含氧酸中心原子的反极化作用,使 R-O 键易断裂。(3)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态的含氧酸,通常是高氧化态酸的氧化能力弱,而酸性强。例如:酸性 HClO4HClO3HClO2HClO H2SO4 H2SO3 HNO3 HNO2 氧化性:HClO HClO2 HClO3 HClO4 H2SO4(稀)H2SO3;HNO3(稀)HNO2。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在还原过程中氧化态愈高的含氧酸需要断裂的 R-O 键愈多的缘故。酸根离子愈稳定,氧化性愈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