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语文考前讲话6517.pdf

上传人:得** 文档编号:79381732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高考语文考前讲话6517.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22高考语文考前讲话6517.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高考语文考前讲话6517.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高考语文考前讲话6517.pdf(40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40 页 2022 高考语文考前讲话 200 20 届 高三语文高考考前讲话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的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为了自己的明天,努力啊!总原则:仔细审清题意,细心周全答题,反复认真检查,做到志在必得。保持乐观心态,积极开拓思维,善于左右联系,争取超常发挥。具体要求:(1)合理用时,保证有 60 分钟写作文。(2)进入考场,放松心情,缓解紧张情绪。(3)强化信心,适度亢奋。语文考试必须保持适度的亢奋心理,才容易激发灵感,激活思维,要找到情绪的最佳点。(4)心无旁骛,置身文本。语文试卷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自由

2、的、审美的天地。我们心无旁骛的进入到文本之中,进入到试题的审美境界之中,便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第 2 页 共 40 页(5)告诫自己:“欲速则不达”;尽可能在试卷上将自己思考的痕迹写下;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绝对不轻易留下空白;切记“整洁、美观、有效”的原则。第一板块:语言知识运用 语言文字运用:准确、熟练、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应用:E。(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2)辨析并修改病句: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3)提炼语意(4)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5)语言表达简明、连贯、

3、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相关讲义链接:1.(2022 精编版)常见的重要多解成语;2.(2022 精编版)常见的重要近义、反义成语辨析;3.(2022 精编版)常见的重要近义词语辨析;4.2022 届语言得体之敬谦词;5.高考病句辨析 16 望;6.常见的语意重复的短语。一、正确使用词语 1.辨析近义词语(包括熟语)的方法(1)正确掌握词义。近义词大多具有相同的语素及相异的语素,通过辨析一组词语的相异语素可以了解词义的细微差别。(2)分清词义的侧重点。第 3 页 共 40 页(3)注意词语的习惯搭配。要清楚词与词的习惯搭配,不能任意改变。(4)结合语境。(5)把词语代入句子中。通过默读,利用语

4、感可以辨析出句子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当,句意是否明确。在每一道近义词辨析题中都可用这种方法。(6)运用排除的方法。比较难以确定对错的选项,可将最容易辨析的选项先排除,逐渐减少选项,最后选出正确答案。2.成语运用题。(1)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2)体会成语的感情色彩;(3)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4)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5)注意成语的习惯搭配。1、越是想要你字面理解的成语越要注意陷阱。2、四个选项权衡比较,选出认为最符合要求的。一般是选择正确的一项,但也得注意是不是选择不正确的一项。3、特别陌生的成语往往是对的。4.、注意语义重复。5、主要抓“

5、合乎语境”。成语考查重点可以概括为“合不合语境”。第 4 页 共 40 页 望文生义 用错对象 褒贬失当 谦敬错位 重复赘余 不分轻重 不当搭配 自相矛盾 二、病句题 1、了解六种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2、跟着语感走。即通过语感进行检测,可很容易地审出杂糅、赘余、语序不当等语病。3、主干压缩法(即划分主谓宾法)。此法可很容易地解决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可先找主干,看主谓宾是否齐全,搭配是否得当;再理枝叶,看附加成分的搭配、语序有无问题;对于复句,可检查分句间的关系、层次,关联词语的使用有无不当等。4、同类比较法。感觉拗口而查不出病因

6、时,可举几个相类似的句子或短语进行类比,从而找出病源。5、特点记忆法。掌握一般病句的基本症状,找出病源的出现规律。如句中的并列成分,非常值得注意。要梳理整体框架结构,有时要细研到各词的关系。杂糅要理清两种结构。正确项有时也较为模糊,需用排除法才能确定。6、做题思路通常是:先检查句子的主干,看是否缺成分 rarr;rarr;推敲词语运用,是否搭配 rarr;rarr;心里默第 5 页 共 40 页 读,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 rarr;rarr;综合思考,是否符合逻辑思维,特别注意常见的典型病症。附常见典型病症:一、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 二、出现了多重定语和多重状

7、语,可能是语序不当(定语和状语的语序排列)三、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 至少、最多、达到、平均后面只能加确数 四、出现了介词,可能是搭配不当、结构混乱、主客体颠倒、主语残缺 五、出现了关联词(连词)关联词是否搭配恰当 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在前 递进关系,注意语序 因果、转折关系,注意逻辑 六、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 七、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 八、出现了疑问句、否定词,可能是肯否不当 九、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重复。例如:诸、及、堪、质疑 十、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 注:有些词本身含有两层意思:态度

8、、质量、水平、挑战、门槛 十一、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阻碍”等词语,可能是不合逻辑(表意相反)十二、出现了使、让、令、把、被等词,可能是主语残缺、主客体颠倒、语序不第 6 页 共 40 页 当 十三、判断词“是”“成为”,则应考虑主宾搭配是否恰当。附:常见的句式杂糅(括号内为正确形式):本着为原则 (本着原则,以为原则)对没有引起重视 (什么人)对没有重视 (什么事)没有引起重视 是为了为目的的 (是为了,以为目的的)对于问题上 (对于问题,在问题上)原因是造成的 (原因是,是由造成的)因为的原因 (因为,是的原因)靠的是取得的 (靠的是,是靠取得的

9、)大多以为主 (大多是,以为主)是由于的结果 (是由于,是的结果)深受所 (深受,为所)三、语言得体 语言讲求运用得体。包括时间、地点、话题,有关对象身份、职业、地位、教养、性格,以及对象之间(还有听读者与说写者之间)的关系等内容。1.用语要符合交际目的;2.用语要注意场合;3.用语要看对象 4.用语要注意礼貌 5.用语要适合语体 6.用语要注意常规性,也要容许变异性 7.适应场合,巧妙用语场合 第 7 页 共 40 页 四、语句衔接、排序题 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

10、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具体说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抓中心。抓住了中心,就抓住了要害,对句序的认识就会由暗到明。第二,抓思路。从总体看,句群小层次一般呈现出相并(并列、对照)、相承(顺承、层进)、相属(总分、分总)的关系。从局部看,句与句之间往往呈现出并列、承接、解说、对比、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逻辑关系。第三,抓暗示。可根据题目所给的文字和标点符号的暗示来进行分析和甄别。第四,抓标志。可根据所给句子的一些标志来确定关系紧密的句子。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1关联词语的呼应。或并列,或转折,或条件,或假设,或递进,或因果,关联词语是一一对应的,也有先后关系,从而确定上句和下句。2暗示性词

11、语的使用。如“换句话说”,表示前后是等位关系,位在后;“同时、与此同时、与此相反、反过来说”第 8 页 共 40 页 表示并列、相反或相对关系,位在后;“总之、总起来说、总而言之、综上所述、由此看来等”表示对前面的内容的一个概括和总结,位在最后。“所谓”表解释,位在后;“例如”表举例,位在后。3表示序数或主次轻重关系的词语。如“第一、第二”、“首先、其次、再次”根据主次轻重来确定句子的先后顺序;4关键词语的重复出现,相同句式的重复出现,这些句子应是紧密相连的,也能确定句子的先与后的顺序。五、对联题 上下联字数要相等,不能出现重复的字;上下联词组要对应,词性要相同,句法要一致;上下联的意境要相随

12、;上下联平仄要相对。尾字押韵。六、诗句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 关注诗句本身的意义,以及诗句的衍生意义,同时察看是否符合语境。关注诗句涉及的季节和语境的时节是否一致;诗句的氛围和语境的氛围是否一致;七、漫画、徽章题 审读画面,观察画面的构成要素(漫画中有哪些人、景、物等)。借助漫画提供的情境,合理想象补充画面信息,对画面深入感知过程。联系现实探究寓意。类比联想,跟现实生活相联系,深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画面寓意。(漫画的寓意不要简第 9 页 共 40 页 单地就事论事,注意由点到面,由表象入手深入探讨社会内涵)八、图表题 (1)要根据题干要求努力读懂图表,注意几个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求同异存,要

13、善于归纳结论性的东西。(2)注意解题结果的指向要求,例如是对图表信息的描述,还是据此得出结论,还是进一步提出建议,须注意答案的表述应有所不同。第 二 板块:文言文阅读 相关讲义 链接:1.(终极版)古汉语常用字之常考释义;2.(终极版)文言常用词语归类整理;3.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4.文言必修教材梳理(8 份)考点要求: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18 个)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 级)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一、整体阅读 答题时注重整体阅读,标示文章中重要信息。要带

14、着“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解读。注意文段后的 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理解文段第 10 页 共 40 页 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如有难点一时难以解决的,可以跳过,继续阅读。二、答题注意点 1 1、文言实词题 多义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偏义复词、通假字 文言实词常见推断方法:成语推断法、词性推断法、对称推断法、代入检验法、字音推断法、字形推断法、邻字推断法、连文推断法。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联系学过的课内知识,揣摩分析;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分析字形,辨明字义;结合语法,理解分析。注意:可对加点实词进

15、行语法分析,判断词性;将给出的词义 代入 原文,通顺通常就对不通就错。从没有听说过的实词释义往往是对的,干扰你罢了。2 2、文言虚词题:掌握考纲要求重点文言实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先理解翻译所学 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 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的关系。借助语句的结构,看两句中该虚词词性和所作的成分是否相同。虚词比较:每组中 利用给出的高中学过的句子,比较、推断文中句子的虚词用法。第 11 页 共 40 页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结合语境,明辨语气,辨明用法,要符合事理逻辑。其用法与全句的句式和语气“息息

16、相关”。二、要“以熟代生”。联系课本中常见的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三、分辩词 性,以词性推断用法,多作语法(词性、句法)分析。另外还要注意 虚词的特殊性。如兼词 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3 3、文言概括题 常见题型:概括人物个性特征、概括 原因、围绕 概括事件、对 情感态度的概括 要 注意题目要求,比如 字数、是否要 结合原文分析等,分析与概括的文字不能主观想象,也 不要照抄原文,要结合原文词语进行适当的概括。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基本方法:(1)读题干,找区域。(2)辨文体和背景。叙事类文言文应注意文中写了几件事,体现了人物的什么品质,主旨是什么;议论类文言文要注意作者主张什

17、么,反对什么,运用了什么论据材料,说了什么道理;抒情类文言文一般是通过写景状物来抒情言志的,应注意分析作者写了什么景物,流露出怎样的感情,蕴含着什么哲理。有时还应联系第 12 页 共 40 页 文章的 写作背景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3)理思路,分层次。(4)摘拼析,巧表述。“摘”是摘录法,就是直接摘录文章中相关的原词、原句作答。“拼”是拼接法,也就是将分散在文章各处的词句有机地拼接起来。“析”是分析法,即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分析,提取归纳等。根据题干要求,灵活选择答题方式。大多数要求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特别注意文言文句中关键词语“转译”的准确,因为它是暗中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准确

18、理解。少数情况下题目如果要求用原文回答,那么在“截取”时要注意全面,不可丢掉该有的信息。概括中心的三个原则:准确、完整、简要。4 4、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 看清题目要求,回归语段,一字一词地琢磨。选项 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或是某个实词义的错误。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第 13 页 共 40 页 注意归纳、概括题常见陷阱 (一)曲解词义 (二)夸大其词 (三)张冠李戴 (四)颠倒事实 (五)无中生有 (六)偷换概念 (七)强加因果 5 5、文句翻译题 高考翻译的句子具备的特点:选择含有关键词语(多义

19、实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常见虚词、偏义复词、通假字)和特殊句式(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判断句及固定句式)的句子。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答题技巧:(1)了解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2)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3)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由现代词、成语(含熟语)推导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4)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

20、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第 14 页 共 40 页(5)注意书写,不能出现错别字,遇到没有把握的词语,用相近词语表达。提示:注意 成分的补充以及 倒装句式 和固定句式 翻译到位。句式: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1、判断句 者,也。者。也。“乃,为,即,非”表判断。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2、被动句 于。“为所”或“为所”。“见”或“见于”。“被”表被动。语意被动。3、倒装句 状语后置。“于”、“以”定语后置。“名词者”、“名词数量词”宾语前置。固定句式:未之有也、何之有、之谓也、惟是、何以等等 主谓倒装。第 15 页 共 40 页 4、省略句 省主语

21、省谓语 省宾语:省宾语的类型有两种,一是动词的宾语省略,二是介词的宾语省略。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及表祈使的词语如“使”“命”等的宾语 quot;之 quot;往承上文省略。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省介词 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和“以”,但这两个介词却常常与后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在语法上构成“介词结构后置”或“状语后置”,因此翻译时要将后置的介词结构翻译到前面。二、固定句式 1.“如何;若何;奈何”或“如何;若何;奈何”。2.“独耶”、“独哉”译为“难道吗”。3.“与其孰若(无宁)”译为“与其不如”。4.“其,其”译为“是,还是”。5.“得

22、无乎”“无乃乎”译为“恐怕吧”。6.“之谓也(乎),其之谓也(乎)”译为“说的就是”“大概说的就是”。7、“孰与”译为“和相比,哪一个更”。8、“何异”、“无异”译为“和相比,有什么不同”、“和相比,没什么不同”。第 16 页 共 40 页 9.“何其”译为“多么”。第 三 板块:诗歌鉴赏 1 1、读懂诗歌是前提 (一)抓标题 标题中可能提示了诗歌的写作对象、主要内容、写作背景、思想感情、题材类别等信息。(二)抓作者 结合作者的一贯诗风及生活经历、情感倾向来更好地把握主题。(三)抓序、注解(了解背景)(四)了解诗歌的章法特点,关注尾句 起开端部分,通常扣题 承承接前文,加以申述 转转折部分,扩

23、展诗境 合收束全篇,卒章显志(五)抓典型意象 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六)抓关键词 抓住一些描写(形态、神态)的词语以及点明情感的词语 2 2、审题关键点 (1)注意“分析”“赏析”“概括”“结合语句”等题目中关键字词(2)注意分析技巧题中的关键字:如“从修辞角度”、“的描写很有特色”“赏析语言特色”“赏析的表现手法“等 3 3、答题模式(即答案的基本结构,一般为先“点”后“析”)要围绕原诗歌下结论,禁止想当然。答题的一般格式可简化如下:第 17 页 共 40 页(1 1)分析形象内容型。步骤:概括形象(人物形象、物象、景物形象)的特点。结合相关诗句作具体或简单的分析。形象的意义。

24、人物形象 设题方式: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概括这首诗中人物形象特点,并简要分析。答题步骤:A、用两三个词概括形象特点:特征 (神态、行动、心理、处境、情感、喜好)+身份 B、具体分析表现:结合诗句有关 描写手法,具体解说上一步的识别依据。这首诗中刻画人物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概括+(手法+分析)常用描写手法:细节刻画、烘托渲染、对比反衬、借物抒情寄托等。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概括人物形象 B、明确指出形象意义:深层含义、特别寄托,概括作者在该 形象上寄寓的情感、理想、。追求、品质。(形象意义)景物形象:第 18 页 共 40 页 概括题准确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

25、 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景句的作用(尤其是开头及结尾写景句的作用):A.营造氛围、烘托心情、奠定感情基调 B.含蓄地表达感情(借景抒情、以景衬情/以景结情,含蓄隽永)C.为人物活动提供 背景或环境(点明时令,地点等)写景手法考查题:答题步骤:手法+分析+情感 描写手法主要包含有:动静(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动静结合);虚实;多角度(形声色态多感官/远近高低多角度/多种色彩的渲染);对比、衬托;细节;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象征 物象:类似于景物形象题 指出形象并概括形象的基本特征;(外在形象+内在品质)怎样来描写物象的?(手法+分析+效

26、果)物象的作用:点明物象的特点+物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2 2)分析技巧型。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怎样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与效果有关)。第 19 页 共 40 页 抒情方式: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即景抒情、以景作结、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壮情 托物言志、借物抒怀、用典抒情 即事感怀)(3 3)炼字型。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相关的表达技巧,如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或者化动为静 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 的感情。(4 4)分析语言特色。注意:这种题型不

27、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步骤: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5 5)鉴赏评价类。应答分析:首先,一定要抓住关键词破译相关评价语的意思,明确其评价角度(表达技巧、)思想情感、语言风格、诗歌风格等),如果评价语涉及几个层次,那么组织答案时也应答出几个层次;其次,务必要根据所涉及的角度(表达第 20 页 共 40 页 技巧、思想情感、语言风格、诗歌风格等)结合相关有效的诗句展开分析,而不是简单翻译。特别提醒:如果提问角度涉及手法,应明确手法 4 4、答题注意点 (1)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

28、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特别是比较熟悉的、特征性明显的作者,不能生贴标签,应由表及里,逐步深入,分步作答。(2)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如果判断准确,就要敢于大胆使用;如果不能肯定,要学会运用模糊语言,做到不懂装懂,尽量获取分数。(3)整体把握诗词和诗词中的句子,注重概括。(4)弄清题目问的角度,这就是我们回答的角度,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有针对性。弄清题目怎么问的,问的方式即是回答的方式,做到“怎么问,怎么答”5 5、注意鉴赏的专业用语。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 语言特点:含蓄、明白如话、质朴、风趣、平实、典雅、清新、绚丽、口语化等。思想感情:忧愁、惆怅、寂寞、伤感、

29、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第四板块:名句名篇 拿到试卷以后,可以先做默写题,把你刚记住的新鲜的东西先填出来,回忆不出来的先放一放,第 21 页 共 40 页 但已经填出来的句子,要复看是否有笔误之类。把空格全部填出。一定要复看以免笔误。1、在高考前一定要把初、高中必考课文再一次逐一过关,不可放过。2、印象不深的名句,要反复记忆。前后意思有关联或意思相近的名句要放在一起比较记忆。如: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已逝,桑榆非晚。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 3、一定要动手写

30、写其中的易错字,特别要留意同音字,坚决不要写错别字。4、默写好后要认真复看,以防止笔误发生。第 五 板块:现代文阅读(散文)相关讲义链接:散文二轮复习讲义(概括分析、理解词句含义、词语句段的作用、语言表达艺术)一、分析作品 结构及语段作用 例、试探究本文构思上的特色?(海门市诊断看见的看不见的镣铐)答:(1)结构上,以“镣铐”为线索,串联起三位作家与命运抗争的事迹。第 22 页 共 40 页(2)选材用材上,善于选择生活细节,(比如普希金的头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脚镣、托尔斯泰的靴子和粗布衣服)表现人物形象特点,反映人物内心世界。(3)表达方式上,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感情真挚,耐人寻

31、味。(4)表现手法上,虚实结合,意蕴深远。(“镣铐”既指身体的镣铐,又有象征意味)(每点 2 分,写到 3 点即可)1、行文思路、谋篇布局、材料安排、构思 首先;其次;再次;最后。2、行文思路、谋篇布局、材料安排、构思的特色 结构特色 选材用材 表达方式 文中典型的某些表现手法 1、结构特色:以为中心 以为线索 行文顺序:感性(实)理性(虚)作者的游览顺序 以小见大 对比/递进/并列 先抑后扬 2、选材用材 通过细节,表现人物形象特点 3、表达方式 多种表达方式结合(记叙、描写、议论、抒情)4、文中典型的某些表现手法:虚实结合、联想想象、象征、对比衬托、托物言志 语段作用分析需兼顾“内容和形式

32、”两个方面。第 23 页 共 40 页 内容分析要关注句段本身以及对主旨表达上的作用;形式要考虑对上文的承接,对下文的铺垫引导,以及与题目的呼应等作用。同时也要兼顾句子本身的特色,回答特色的作用。1、如果所问的句段处于文章的前面,那一般要回答:(1)点题 (2)总领全文(3)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4)与下文形成对比(5)照应下文或者首尾呼应(6)点明主旨(7)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小说)(8)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环境)(9)提供写作背景或交代写作缘由(10)写了 内容,抒发了 感情 2、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引起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3)与前文

33、或后文呼应(4)与上文或下文形成对比(5)写了 内容,抒发了 感情 3、如果问文中结尾句段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1)卒章显志,点明主题(2)深化主题(3)总结全文(4)首尾呼应或呼应文题(点题)(5)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6)出人意料又情理之中(欧亨利结尾)(7)写了 内容,抒发了 感情 引用民谣的作用:语言生动活泼,朗朗上口 富于地方特色,颇具乡土情趣 使文章表达有变化。引用诗文的作用:第 24 页 共 40 页 丰富文章内涵 增加文学文化意蕴。连用问句的作用:由表层意到深层意(由实到虚)逐层思考的思路 激发读者的思考“两次”的作用:首尾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余韵不绝 有助于揭示

34、主旨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 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 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赋予事物人格化,便于抒发感情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拉近同读者的距离。: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 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物象的作用: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丰富充实作用;表达或暗示、隐喻、象征的主旨;情感的载体,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的标题:标题特点:简洁、醒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富有文学文意蕴。第 25 页 共 40 页 作用:体现主题;表达情感;线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意蕴丰富,含有双关义;突出人物形象的某种个性化特征等等 二

35、、概括作品内容 在分析文章结构层次的基础上,科学确定答题区域,根据赋分逐点概括,注意尽量用文章中的词语概括。三、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1.判定语段主要表达方式及语段所写对象(景、人、场景),有针对性地鉴赏其表达特色。2.注意审题,明确题目是整体考查表达特色还是具体考查某一方面(如语言表达特色)。3.结合文本内容,不可变成手法的罗列。注意对各类手法作用的理解,侧重表达的效果。(1):鉴赏语段的表达技巧:一、修辞 比喻、拟人、排比 二、描写(人)语言、动作(细节)、神态、心理、正侧(景)动静、虚实(联想、想象)、视听嗅触 内心感受等多感官、远近高低多视角、多色彩、选取典型意象或典型

36、场景 三、语言(一定要考虑这一答题层面)语言生动形象、优美诗化(少数:语言幽默、语言质朴)叠词,富有音韵 句式:整散句结合或多用短句(多用长句)四、概括语段内容,揭示语段第 26 页 共 40 页 情感(注意:此外还可考虑 表达方式的结合、人称的运用(特别是第二人称)等等 (2)色 鉴赏语段的语言表达特色 修辞 词语的特点:叠词;色彩词;拟声词;多用动词 句子的特点:长短句、整散句 语言风格 概括语段内容,揭示语段情感 表达方式(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叙述方式:插叙:补充说明,使得文章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丰富文章内容 增加文学文化意蕴 便于揭示主旨 倒叙:设置悬念 引起阅读

37、兴趣 比喻:描写生动形象 化虚为实,化抽象为具体 拟人:赋予事物人格化 描写生动形象 排比:增强气势 叠词:增强音韵感 强化情感 四、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抓句段中的关键词(有手法还原手法)结合语言环境和主题分析。题干:理解、含义 词语或句子的内涵 词语或句子的意蕴“为什么说文本中的句子”1、运用手法的可以简单还原手法(常用手法:比喻、拟人、细节、象征等)2、对语句进行分层 3、找出每一层句子中需要理解的重点词语,结合语境进行理解 表层义、深层义、象征义、双关义、指代义 4、把整个句子的意思进行解读 5、最后揭示出句子传达出的情感 或作者的情感。第 27 页 共 40 页 注:如理解题放在最

38、后一题进行探究,则还要考虑到文章的主旨。五、欣赏作品的形象 1、散文的形象题注意:特征+人物身份 2、与“人物性格题”相区分 3、区分好:概括题、分析题 4、分析散文形象的作用还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去考虑。(可参考金色的飘落“宝宝的作用”题)六、探究文章的情感倾向及深刻意蕴 (1 1)情感取向 探究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答题不可遍地开花,围绕题目暗示或文章主要对象探究作者情感;情感、情感取向、态度等都有明确倾向;答题注意点:注意答案表述的方式,表达句式相对整齐。(2 2)深刻意蕴 文章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这种理性思考体现于文学作品中,便是作家对于现实生活的认识与评

39、价,或说是作家对于现实生活体验与感受的升华。注意辨析对于整篇文章主旨层面的意蕴考查和词语、句子意蕴的区别。明确题目限制或暗示,找准探究对象,从不同层面,探究文本内涵。不局限于文本本身,从个性到一般,概括出普遍的现象或道理概括深刻意蕴。第 28 页 共 40 页(三)意图、用意 用意内涵:想要达到的目的,起到的作用。如果探究全文的创作意图,即是探究主旨。写出了什么,作者借此表达了什么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想要褒扬什么,贬斥什么,提倡什么,想要读者知道什么。如果探究局部的用意,则将题目转化为具体的题型:如文中“阳光”的作用,即物象的作用。(四)标题的内涵 探究标题内涵应仔细阅读文本,联系文章主旨

40、。扣住标题的关键性词语,理解深刻含义,并围绕展开。注 注 1:出现“以为题”,要考虑题目的作用。注 2:全文的内涵或意蕴是探究主旨题,而词语或句子的内涵或意蕴是理解题。注 注 3:主旨大致的答题角度:看文本的主要对象。探究此角度的情感或意蕴。同时,注意正反角度。从生活层面探究情感或意蕴。如童年生活、乡村生活、城市生活 从文化的角度探究情感或意蕴。常见有乡村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手工艺、农耕文化 第 六 板块:现代文阅读(小说)相关讲义链接:第 29 页 共 40 页 小说二轮复习讲义(人物、情节、环境)一、分析 环境描写的作用:(四级指向:以环境、情节、人物为重点)1 1 指向环境本身。交代故事

41、发生的环境背景(时间、地点、季节等)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背景 环境的特点,渲染某种气氛或奠定某种基调 2 2 指向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照应/对比衬托(或反衬)3 3 指向人物。烘托人物的形象、心情、性格 表现人物的处境、身份地位 暗示社会环境、人物命运 4 4 指向主题。主题的凸显;主题的暗示;主题的深化 分析小说中环境的象征意义及深刻意蕴 1、考虑到环境的象征意义 2、考虑到小说的写作背景 二、小说情节类题 情节 的 作用:(四级指向)(1 1)从情节本身写了什么内容;(2 2)对 上 下文情节的作用(推动情节的发展;对比某个情节;烘托某个情节;照应前文情节;

42、点题;制造悬念(开头);使情节出人意料,波澜起伏(结尾);线索作用)(3)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4 4)对主题揭示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样的主旨;深 化了主旨)探究情节安排是否合理题 答题的指向也是从 第 30 页 共 40 页 情节本身发展是否合理,前文是否有伏笔、铺垫;情节发展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趋向;情节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主题的揭示。分析探究情节特点题型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小说关于某某情节安排很有特色,请作简要分析。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艺术特色有哪些?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情节“构思精巧,扣人心弦”,请结合作品内容分析这一特点。请简要赏析

43、某某情节。小说常见的典型结构特点:线索。(物线、情感线、时空线、情节线)就开头来说有:悬念法、倒叙式、总领全文式、环境渲染烘托式、埋下伏笔式 等。(前三者为主)悬念、倒叙的作用:起到制造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引起读者的思考、引起下文的作用;使小说情节曲折,有波澜。环境渲染烘托式:渲染气氛 烘托人物 铺垫情节。就结尾来说有:出人意料式(欧亨利结尾)、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与前文或开头形成对比 等等。第 31 页 共 40 页 出人意料 式的作用:从情节上看,造成波澜,震撼人心 从手法上看,与前文伏笔照应 从主题上看,深化主题 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的作用:留下想象的空间或令人回味无

44、穷 喜剧结局:突出主题 表现人物性格 符合人们阅读心理,给人欣慰愉悦之感寄托美好的向往。悲剧结局:深化主题 突出人物性格 令人感动回味思考。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跌宕起伏 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此外,还可考虑叙述视角(人称)、叙述方式、表达方式等。小说的线索 行文线索有:事物线,情感线、时空线、情节线等。线索作用: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情感的寄托(载体)。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直接或间接表现文章主旨。第 32 页 共 40 页 物象的作用:刻画人物形象;揭示小说

45、主题;线索,推动情节发展;设置悬念。小说标题 作用:交代写作对象(主要的人物形象、物象)。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环境,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概括小说主要事件(主要内容情节)。揭示小说的主旨,寄托作者情感与态度。线索。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意蕴丰富,含有双关义。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表明人物性格(品质)关于视角:一般都是指叙事的视角,常见的有:某一个对象的视角,如德富老汉的视角,马罗大叔的视角等。第一人称视角,第二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又叫全 知视角:小说常用的叙述形式,一般以第三人称为主。便于对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加工处理,有利于讲清故事的来龙去脉。三、

46、小说人物类题 确定小说主人公并不是看人物出现的篇幅,而是看小说的主旨是从哪个人物反映出来的,能揭示主旨的人物才是小说的主人公。第 33 页 共 40 页 注意题干是“分析”还是“概括”注意题干是“性格分析”还是“形象分析”最好能对人物身份进 行定位 概括人物特征时,要全面、准确 人物作用分析题的答题方法: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人物在情节发展上的作用,)如果是次要人物还要加上对主要人物的作用(烘托、对比)。分析人物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 此外,还会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描写人物,如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

47、不从正面去描写人物,而是从对其他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中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描写方法。四、小说主旨类题 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正及反 补 补 1 1:散文化小说 1 1、情节上的特点:淡化情节,情节舒缓、平淡,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少有冲突,往往选取最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也就是一种片段特写的形式呈现。第 34 页 共 40 页 2 2、人物形象上的特色:强调刻画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片段特写、动态过程的描写,都是为强化人物形象服务的。3 3、环境的特点:在环境的选择上主要是悠闲,不像其他小说那样严肃。4 4、“我”的形象:“我”是作者影子的投射,即是作者的自传或者自画像。但是“我”又是一

48、种旁观者的角度。补 补 2 2:海明威关于小说的“冰山”创作原则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他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大体而言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可从以下角度进行回答:叙述视角的运用 情节或场景简单但小说的主题却很宏大 小说的语言简约但内容丰富总之,给读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间,内涵丰富。第七板块:实用类、论述类文本阅读 相关讲义链接:论述类二轮复习讲义(作用、论述思路)实用类考前复习 考查材料可以是选用论述类文本,也可以是选用实用类文本。1.理解:第 35 页 共

49、 40 页(1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概念的含义 (2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例 1请简要说明第三段中“个”的含义(6 分)(2022 江苏卷乾坤草亭)“个”从具体物象到抽象观念,形成了三个层面:竹,点,圆满具足的生命。按照第三段论述脉络,先从对“个”的解释起“个,也可解释为竹”先释为“竹”;再到“我山人是天地之中的一个点”,释为“点”;最后到“充满圆足的生命”,释为“圆足的生命”,是为从具体到抽象。其实从该段的最后两句话“八大山人笔下的一朵小花,一枝菡萏,一羽孤鸟,都是一个,一点,一个充满圆足的生命。八大的自尊缘此而出”亦可得到答案。例 2.请结合对文末“不离亭子,不在亭子”的理解,阐

50、释“乾坤草亭”的内涵(6 分)(2022 江苏卷乾坤草亭)“不离亭子”,表达了一个小“点”的生命自信;“不在亭子”,表现了生命在无限宇宙中的悠游。草亭与乾坤的关系,写出了“小”的个体面对无限“大”的宇宙可采取的态度,反映了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突围的可能路径。句子的内涵,文中定有其踪影。“不离亭子”的踪影在第二段中是“外在的物”,在第三段中是“个”是“点”;“不在亭子”的踪影在第二段中是“内在的心”,在第三段中是第 36 页 共 40 页“圆足的生命”,是“反映出人的生命困境以及从此困境中突围的可能路径”。把这些答上去,应该不错吧!理解词 语 的含义。1.它包括三层次意思: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