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矿志.26751.pdf

上传人:得****3 文档编号:79344164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DF 页数:76 大小:7.2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修矿志.26751.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新修矿志.26751.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修矿志.26751.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修矿志.26751.pdf(7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第二章 煤炭生产 第一节 矿井初期开发阶段 1965年元月正式投产后,当年完成原煤产量 39.9 万吨。掘进总进尺 15339 米,工业总产值 726.72 万元,年末全部职工 1811 人,全员工效为 0.98 吨/工,原煤成本16.4元/吨,生产掘进率 390.11米/万吨。矿井移交生产时地质储量 9069.2 万吨,可采储量 5387 万吨,设计服务年限 64年。矿井总投资 2183.2 万元。其中:矿建 887.6 万元,土建 526.2 万元,按装40.2万元,设备 451.3 万元,其它 277.9 万元,吨煤投资 36.39 元,达到设计能力时矿井总工程量 176671 立方米

2、,万吨掘进率 221 米。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多水平、上下山和主贯穿石门。-120米老副井井口标高+116.5米,井底标高-120 米。主井井径 4.5米,垂深 264.4米,箕斗提升,箕斗容量为 3 吨同侧底卸式,绞车型号 26m3000-A型,电机分别是 480瓦和 575瓦各一台,铁井架高 27米,付井井径 1211 4.5米,垂深 236.5米,设有一吨单层标准罐双勾不平衡提升,供上下人员及矸石和材料辅助提升,绞车型号 26m2500-A型。电机为 310瓦两台砼井架高 14.2米。1211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边界抽出式,风井设在三层煤露头以外,井径 3米,井口地面标高+112.65米

3、,井底标高+25.11米,垂深 87.54米,风机型号 2BY-18两台,配以两台 310 瓦电机,采用双回路供电。矿井移交生产时,生产采区位于井田西翼的一、二采区,1965 年回采工作面个数3.54 个/月,其中:薄煤层 1.59 个/月,厚煤层 1.95 个/月,平均工作面长度 234米。掘进工作面个数 9.29 个/月,其中:煤巷 3.86 个/月,半煤岩巷 1.85 个/月,岩巷 3.58 个/月,平均月进度 137.59 米/个/月。通过-120米水平上山开采上组煤(一、三层煤),-120 米水平大巷布臵在三层煤底板以下 15 米坚硬岩石中。采区内共布臵两条上山、一条为轨道上山,一条

4、为运输机上山,均布臵在煤层中。其中:一采区巷道布臵是一、三层单独方式进行开拓开采,一层煤的煤炭运输,以溜煤眼方式运往三层运输机上山,通过 30 型刮板运输机直接进入主井箕斗煤仓。二采区巷 1 道布臵采用一、三层煤联合集中布臵方式,主要上山均布臵在三层煤中,通过小阶段石门开拓开采一层煤,以溜煤眼方式与三层煤运输机上山贯通,进行联合运输,煤炭通过三层煤运输机上山的 30 型运输机,进入采区煤仓,由双轨大巷接车,7 吨架线电机车运往井口。采煤方法:一层煤为单一薄煤层,采用走向长壁,割煤机掏槽和炮采方式进行采煤,顶板管理大冒顶。三层煤为厚煤层,采用倾斜分层(共分三个分层,平均每个分层厚度 1.8 米)

5、荆笆假顶,炮采。掘进方式:打眼放炮,人工扒装,1966 年开始在全岩巷道中采用铲斗式耙装机。井下排水系统:矿井正常涌水量 16 立方米/小时,最大涌水量 28立方米/小时,水仓容积 2364 立方米,井下中央水泵房按装三台,SSm2007 排水泵,排水能力288立方米/小时,井筒内按装三趟 2508 排水管。矿井供电系统:由包庄降压站以 185和 240平方毫米双回路 6 千伏,输送至矿变电所。地面运输系统:井下煤炭通过主井箕斗直接进入上仓皮带运往煤仓,通过电动闸门下接装车外运。煤仓容量 3000吨,储煤均容量 10000吨,以回煤皮带返入煤仓。外运装车与杨庄矿配车半列装。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

6、水平不断提高,工人操作技能的熟练,促进矿井生产能力不断提高,1966年完成原煤产量 67万吨,掘进总进尺 13967米,即投产后次年达到设计能力。采煤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从1965年 11月开始,在三层煤的3403上分层工作面,试验矿自行改造的土机组采煤,并取得良好效果,回采效率由平均 4.56吨/工提高到 7.77吨/工。1966年三层煤回采工作面全部采用土机组生产,全矿井完成回采产量58.43万吨/年,其中:土机组产煤 32.3万吨/年,占总回采产量的 55.3%,并逐渐在薄煤层中推广使用土机组采煤。1967年开始引用国产机组采煤,在全矿井完成回采产量的58.44万吨/年,国产机组产煤 3

7、8.69万吨/年,占总回采产量的 66.2%,土机组产煤 12.42万吨/年,占总回采产量的 21.25%采煤机械化程度由 1965年 58.6%,1966年 72.7%,1967年提高到 88%,成为曹庄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最高的一年。三层煤工作面支护方式,随采煤机械化的演变而逐渐改进,最初假顶铺设由底梁和单层铺组成,顺山板梁支护方式,改为双层荆笆假顶走向板梁支护一双层荆笆假顶 M-20型摩擦支柱,铰接顶梁支护。为加大采区运输能力,将二采区运输机上山 30 型刮运输机上山 30 型刮板运输机,更换 2 成矿自行改造,适用于上山倾角 18 度的 800 毫米吊挂皮带,与此同时采区岩石集中巷由 3

8、0 型刮板运输机逐步改用 800 毫米吊挂皮带,运中巷由 11 型刮板运输机改用 44 型刮板运输机,致使生产运输系统配套,保证了回采工作面及采区生产能力扩大的需要。在生产同时按排了新接续采区的开拓。位于井田西翼边界三采区,作为矿井移交生产后的第一个接续采区,由矿务局设计处设计,由于一、二采区中主要巷道均布臵在煤层中,巷道压力大,维护困难等不利因素,对本采 区巷道布臵进行了改进,一、三层仍采用联合开拓方式,但主要上山均布臵于三层煤底板以下坚硬岩石中,而且中部车场改小角度甩车场。生产实践证明,效果明显,减少矿压,改善了巷道维护状况,调车使用方便、安全。为我矿其它采区设计奠定了可行的基础。正当矿井

9、生产水平持续稳步上升过程中,“文化大革命”运动开始,曹庄煤矿和全国其它行业一样,受着极左思潮冲击,正常生产秩序被打乱,各项工作严受干扰,所以从 1968 年、1969 年矿井产量一度下降,1968年完成原煤产量 52.9万吨,掘进总进尺 9328 米,1969 年完成原煤产量 32.4万吨,掘进总进尺 5814米,成为曹庄煤矿投产以来完成生产任务最低的一年。第二节 调整补套时期 1、地面调整补套工程 1972年末建成洗煤厂,并投产洗煤。1973 年完成洗精煤 59万吨。1973年洗煤厂对回煤皮带和浮选车间进行扩建。1974年更换主井绞车电机,电机型号 YB118/44-8,功率 800 瓦,两

10、台。并对箕斗容积多次进行更改:1970 年改为 3.6 吨,1974年加大为 4.4 吨,1980 年改为 4吨,1985年又改为 3.8吨,1988 年改为 3.5吨至 1991 年。1973年增建一条地面排矸系统,矿井现有两条排矸系统,排矸能力 42 万吨/年。1977年破土新建下组煤风井,于 1979 年投产使用。1978年增建 3.5 万伏变电站。1979年建成地面注浆站。1979年地面装车线延车,由原与杨庄煤矿配车半列装,改为曹庄煤矿单独整列装车。2、井下生产调整补套 矿井生产调整补套分为两个时期:根据生产发展需要进行调整:从 1973 年开始着重对矿井开拓布臵进行调整:当时矿井开采

11、突出存在问题:一是自矿井投产以来只开采了矿井西翼,东翼因村庄压村,搬迁困难,一直未开拓,而且下组煤开拓没有考虑,采区接续极为紧张。二是为引进综采设备准备采场。为此,在矿开拓布局上作了如下调整:考虑了上下组煤配采,对下组煤开拓必须抓紧,并于 1974年进行下组煤石门的开拓。对老五采区进行技术改造,由原双翼采区改为单翼采区,使采区走向长由450米加大到 900 米,运输系统与四采区皮带机下山联接入主井煤仓。为引进综采设备按排采场,同时加速三采区西翼开拓开采,以解决与五采区综采工作面水平压茬关系,通过以上调整矿井开拓布局比较合理,工作面接续有所缓和,但采区接续仍然紧张。补套工程有-250 米缓冲煤仓

12、,仓型为直园筒式直径 4 米,垂深 20 米,容积 200立方米。1979 年到 1980 年对矿井采掘关系进行调整。曹庄煤矿因村庄和建筑物压煤,已严重到几乎无煤可采的程度,截止到 1979 年 3月末,在原有生产和准备采区中,可供正规回采的有效可采煤量仅有 229.83 万吨。全矿井井田范围内有 14 处建筑物和村庄,造成有效可采煤量的减少,截止 1978年末矿井可采储量 4896.5 万吨,其中:压煤量 2587.79 万吨,占矿井可采储量的53%(附表 5-2-2-1),除村庄及建筑物煤柱,剩余可采储量有一部分零星分布在煤柱之间,支离破碎,难以正常生产。由于村庄和建筑物压煤,打乱了矿井正

13、常开拓布局,新采区无法安排。在 1977 年至 1979 年上组煤生产采区,基本只保持四、五采区,接续的六采区还未开拓,当时掘进可采储量 1252.54 万吨,下组煤可采储量 3555.42 万吨,而上组煤合理的配采比例为 6:4,上组煤过早结束,影响了矿井生产水平的稳定,生产环节带来了诸多不合理因素,采区接续紧张,新开拓的采区工程量大,项目多又集中,采煤工作面当时不仅备用而且有时停采待掘,生产极为被动。以上看出曹庄煤矿除了抓紧村庄搬迁外,否则生产安排无出路,现有储量只能在搬迁过程中维持生产。调整采掘关系,必须抓紧搬迁和开拓新采区双管齐下:村庄和建筑物搬迁多年来局矿虽然作了很大努力,而且还曾经

14、派专人去北京煤炭部汇报,但成效基少,始终因涉及问题很多,政策不能兑现,年复一年,进展迟缓。1985 年马庄村方开始搬迁,1986 年搬迁完毕,可解放下组煤-120米水平以西上山煤量 365.21 万吨,西一采区作为东二的接续采区,缓和了下组煤采区接续。87330 车站虽自 1986 年至 1991 年迁完,但由于该站与栾庄村合压栾庄村又不能搬迁,87330 车站虽迁出但只解放上组煤八采区西翼可 4 采储量 200 万吨,其余 170 万吨压煤和呆滞量。加速新采区的开拓:由于村庄压煤严重,新增煤量只有靠新开拓上组煤六采区和下组煤的东二采区,加强掘进力量的配备和掘进工作,提高采掘工作面个数的比例。

15、通过矿井两次调整补套后,对促进矿井正常生产,缓和采场接续紧张,维持一定的采掘关系起到积极作用。除 1974 年受调整过程中工程量大和外界极左思潮无政府主义严重影响,完成原煤产量 20.4 万吨,其它直至 1991 年矿井生产一直比较稳定。规划期内需搬迁的村庄及建筑物 表 5-2-2-1 第三节 全面开发与挖潜翻番时期 1、矿井实现翻番是根据 1971 年编制矿井“四五”规划时提出:1975年矿井生产能力达到 120万吨,实现设计能力翻番。后又在1977年编制“曹庄矿关于当前生产准备工作及矿井生产能力翻番的展望”中,提出 1978年矿井生产能力实现翻番年产 120万吨计划。为保证翻番计划的实现,

16、采取以下措施:对现有矿井各生产系统能力进行最大限度挖潜改造,以满足年产 120万吨的需要。合理安排采区接续,保证正常采掘关系,加速下组煤开拓,1978年末移交东一采区,1979 年七层、八层各移交一个工作面投产。上组煤五采区接续采区为六采区,1978年开拓,1979年三季度准备好 3101工作面。充实掘进力量,由原九个掘进工作面增加到十四个。安排下组煤风井施工,于 1977年 5 月破土动工。加强综采工作面管理,提高工作面生产能力,安排好接续工作面。由于做了以上基础工作,为矿井实现翻番创造了条件。总因客观存在许多问题,如村庄及建筑物压煤,搬迁工作没有进展,采场无法安排,加之付井提升能力受到一定

17、限制,致使翻番计划没有能够实现,但矿井年产量有一定的提高,1978年完成原煤产量 96.2 万吨,创投产以来历史最好水平。2、矿井全面开发 鉴于曹庄矿地面村庄及建筑物压煤严重,采场接续紧张,生产条件差,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等因素影响,对完成生产任务难度较大。为确保矿井生产水平稳定,持续上升,在生产全面开发过程中主要抓了以下工作:合理开拓布局,妥善安排采区接续。截止 1991 年末矿井总共有 11 个采区,其中:已回采完毕的有上组煤一、二、三、五及下组煤东一计 5 个采区,正在生产采区有上组煤八采区和下组煤的东二、西一、二采区。上组煤四采区东翼困栾庄村压煤,六采区的西翼因曹庄村压煤暂不可采。正在开拓

18、下组煤-280 米延深水平的西三采区,于 1993 年 1 月准备好 7601 工作面。除上组煤一、二、三采区外。其它采区均为曹庄煤矿自行设计,其中:上组煤五采区、六采区及五采区改造和下组煤-120米水平东翼开拓方案。东一、二采区及下组煤风井等设计由倪景华设计,上组煤四采区由薛洪祥设计,上组煤八采区、下组煤西一、二、三采区设计由付健设计。第四节-280米水平延深工作 1、曹庄煤矿二水平延深设计方案,由肥城矿务局设计室承担,项目负责人,矿务局设计室主任工程师王春才于 1990 年 4 月完成曹庄矿二水平延深方案设计,1990 年 4 月 14 日向山东煤炭工业管理局汇报。山东煤炭工业管理局于 1

19、990 年 11 月 3 日正式审查批准:曹庄煤矿二水平延深设计方案。2、1991 年 8 月 6日,肥城矿务局曹庄煤矿委托江苏省第一工业设计院设计曹庄煤矿生产环节技术改造工程,项目负责人:工程师崔玉铭。要求设计院以肥城矿务局提供曹庄煤矿二水平延深初步设计资料为基础,于 1991年 10 月完成肥城矿务局曹庄煤矿环节技术工程初步设计。1991 年 11 月 2日至 5 日由山东省煤炭工业局、肥城矿务局、曹庄煤矿及江苏省第一工业设计院通过对曹庄煤矿二水平一切技术改造工程初步设计。曹庄煤矿技术科付健负责-280 米水平西三采区七层的设计,于 1989 年 11 月动工开拓掘进七层下山及底车场绕道向

20、南平推石门预计 1992 年 8 月掘进到-280米八层东西大巷交叉门,掘进八层-280米水平东大巷。1993 年至 2006 年,技术科王克岭、王钢、刘宝昌完成了 8800 采区、3800 辅助采区、31200 采区、9800(10800)采区、71000(81000)采区、91000(101000)采区、1100(3100)采区、7500(8500)采区共计 8个采区设计。8500 轨道下山底车场 2006 年 4月动工,91000 疏水下山上车场预计 2006 年 5月动工。2002 年 10 月肥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院完成了肥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曹庄煤矿下组煤三水平延深方案设计

21、说明书,根据当时矿井的开拓布局和煤层的赋存条件,确定了三水平下组煤采用暗斜井方式延深,三水平下组煤延深采用四条暗斜井:轨道暗斜井、皮带暗斜井、人行暗斜井和管子道及一条运输机巷。轨道暗斜井在-280m 西大巷开门,方向沿 8层煤倾向布臵,方位角 15,巷道沿 8层煤顶板掘进,井底车场布臵在-480m 水平的 8层煤底板岩石中,轨道暗斜井巷道倾角 1013,斜长 1000m;人行暗斜井倾角 1013,斜长 1000m;皮带暗斜井倾角 1013,斜长 950m;管子道斜长 680m,倾角 13,另外新施工一条运输皮带斜巷通过煤仓与三水平皮带暗斜井和-280皮带暗斜井联通。轨道、皮带暗斜井间距 24m

22、,轨道、人行暗斜井间距 26m,相互平行。另在东翼布臵 8700 采区轨道、采区皮带及一条专用回风道。-480m 水平以开采太原群下组煤为主,七层煤下距八层煤 27.7641.94 米,平均 37.23 米,8、9、10 层煤间距分别为 12.82 米、2.61 米,七层煤独立开采,八、九、十层煤为煤组联合布臵开采。第五节 矿井技术及生产系统环节改造 1、改造开拓布臵,上组煤由分层开采,实现一、三层联合布臵,采区主要巷道布臵在岩石中,工作面巷道采用沿空送巷。下组煤采用大联合布臵方式,提高巷道利用率,实现了合理集中生产。通过改进降低掘进率,巷道维修量减少,工作面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了煤炭资 7 源

23、回收。2、井下运输系统改造 2000 年-280 新副井投入使用,新副井承担了-280水平的全部辅助运输任务,缓解了-120副井及全矿的辅助运输负荷。新副井的投入使用,大大提高了矿井的辅助运输能力。上组煤煤炭由原架线式机电车运输,逐步改造为皮带运输,实现了皮带运输化,煤炭直接进入主井煤仓,减少运输环节,提高运输能力。同时在四采区增设缓冲煤仓,缓和了因主井煤仓容积小和引进综采生产出现高峰时的运输困难,更主要的是实现了上下组煤的分提分运和连续生产。为形成-280水平以下下组煤煤炭的胶带运输系统,于 2002 年新掘了一条长度为330 米的西五运输斜巷,同时施工了-280 暗斜井煤仓。下组煤煤炭自西

24、五采区 8层第二区段的 81004 工作面开始,实现了皮带运输,煤炭经西五运输斜巷、-280暗斜井煤仓、-280 暗斜井、四采区煤仓、3800 运输机上山直接进入主井煤仓。该系统的形成,提高了运输能力,保证了-280水平以下下组煤的连续生产。3、洗煤厂环节改造:通过半闭路系统改造,洗水闭路循环,增加洗矸综合利用,洗中煤变混煤,增加多种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每年减少煤泥流失 1万吨,利用矸石 10 万吨,增加收入约 100 万元。4、1974 年引进综采设备一套(DTS-300 采煤机)。1975 年 3 月在 31001 上分层工作面投产。1979 年 4 月在 31003 下分层工作面结束,总

25、共在 4个工作面生产,产煤 77.6万吨,平均工效 7.008 吨/工,后因无适合采场使用调出。(生产情况见附表 5-2-5-1)第一套综采设备使用情况 表 5-2-5-1 从曹庄煤矿生产发展情况分析,采煤机械化程度近几年保持在 5090%,尤其自1989 年 至 1991 年采煤机械化程度保持在 90%以上,高于生产初期 70%水平,掘进机械化水平是在逐年提高,由初期的 12%到 1991 年底提高到 97.4%。2004 年引进我矿第一套 EBJ-120TP 型综掘机。同年掘进施工了 71000 轨道巷(锚网带支护、半煤岩巷道),独头月进达到 260 米。破岩方式实现了机械破岩,运煤矸方式

26、实现了 100%机械化。2005 )2005 )5、“三下”采煤初步取得进展 自矿井投产以来,分别在以下建筑物下进行采煤:矿老招待所、仪仙饭店、肥城老城镇饭店等,按下需留保安煤柱进行了正规回采。北仪仙村边缘西北处,以串采方式保留地面建筑物,在回采过程中地面设观测点,测得大量原始资料为曹庄矿今后“三下”采煤提供了参考依据。东二铁路桥下试采取得成功。位于井田以东,井下-120米水平附近的东二铁路桥,是曹庄煤矿煤炭外运专用线路必经之桥,共压煤 146.1 万吨,其中:上组煤48.7 万吨,下组煤 87.4 万吨。1978 年元月与唐山煤研所“三下”采煤组协作编制了“1801 和 3801 工作面铁路

27、桥下试采方案”。于 1978年 5月开始对 1801工作面回采。1979年 4月整个工作面回采结束。1979年 4 月 3801上分层工作面开始回采。同年 10月结束 1985年至 103工作面回采,总共采出煤量 36.8万吨,其中:采出桥下压煤 10.4万吨。在回采过程中,由于领导重视,措施得力、维修及时、观测及时,致使比较顺利地在铁路下和桥下试采,保证了列车安全运行。在回采前后,根据试采方案要求:在桥梁维修方面,对墩台基础进行了加固和抬梁换垫板工作。消除水平变形对桥梁的影响;对东二桥的洪峰流量、汇水面积和过水断面重新进行了核算,以不加大涵洞,通过抬梁的办法满足最大洪峰时过水断面,为国家节省

28、大量资金。在线路维 修方面,对受回采影响的 2000 米线路帮填了道碴及时起道、拨道、匀轨、顺坡和园顺曲线等工作,保证了安全通车;在观测工作中,成立了观测小组,先后建立了铁路观测线,工作面观测线和桥梁桥墩观测点,及时观测,获得了铁路下和桥下采煤地表岩层移动观测资料。为 3901 中下分层工作面“三下”采煤进一步提供依据。“1801、3801 上分层工作面东二桥下试采方案”、“东二桥下采煤岩移观测设计和地表观测阶段总结报告”均由马东山编制、设计并领导观测。6、矿井防治水方面 增加矿井排水能力,1976年在原井下中央泵房增加 200D7型水泵,配以RQ159-4型 3600千瓦电动机。1982年增

29、加两个地面排水孔深 246米,孔内装有管径分别是 10寸、12寸两趟排水管,总排水能力 2740立方米/小时。-120米东大巷于 1986 年施工新泵房,按设 B1225 型水泵 5台,配以 RQ159-4型 3600千瓦电动机,12寸管路两趟排水管,排水能力为2700立方米/小时,新泵老泵两处共排水能力为 5440立方米/小时。扩大了水仓容积:中央泵房水仓容积4550立方米,东大巷新泵房水仓容积 3160立方米,总容积 7710立方米。管路排水能力5180立方米/小时,其中:中央泵房三趟管路排水能力3024立方米/小时,东大巷新泵房排水管路两趟排水能力2155立方米/小时。1978年增加下组

30、煤石门浅水巷230米,1985年开始增加下组煤-120米水平东大巷浅水巷 1060 米,-120米西大巷泄水巷 700 米。投产以来增加水文孔 22 个,其中:奥灰孔 3 个,五灰孔 14 个,四灰孔 5个。1985 年至 1991 年增设防水闸门,分别在下组煤-120米水平西大巷及付巷各一道,南石门及泄水巷各一道,目的上下组煤隔离。1992 年2006 年共增设 6道防水闸门。其中在-280 水平西大巷、东大巷各一道,目的是实现-280 水平井底车场与该水平其他生产采区的隔离;在西五运输斜巷及三水平管子道各一道,目的是实现-280 水平与-480水平的隔离;在-480 东大巷及-480东翼副

31、巷各一道,目的是实现-480 井底车场与该水平生产采区的隔离。7、安全措施方面 进行两次通风系统改造 1979 年对上组煤西翼总回风系统的改造,即利用 3802 集中巷代原总回风巷回风,改造后通风阻力下降 64.9%,风量提高 26.4%,有效风量达到 80.5%,扭转了矿井通风困难局面,并减少老空区和煤柱自燃发火次数。1985 年对上组煤深部开采通风系统的改造。八采区通风系统准备新开掘一条长750 米回风巷,工期长、投资大、经比较,采用四采区东人行道和 3801 回风道,将其断面扩大到 6.5 平方米,作为八采区回风道。可节约投资 7 万余元,工期缩短 8 个月,加速八采区开拓速度。2004

32、年平行于原 31200 回风下山,新掘一条长 300米的 31200 辅助回风下山一条,与原 31200 回风下山同时回风,使 31200 采区回风巷断面增大至 13 平方米,保证了 31200 采区集中生产的正常回风。完善了井下防灭火注浆系统。1977 年在上组煤风井附近建地面注浆站,1985年对注浆站进一步改造和扩建。注浆站改造后,不但提高了机械化程度、劳动效率、而且能保证实现连续注浆,提高矿井抗灾能力。井下注浆管路系统也已健全,截止 1991 年末有注浆管 3695 米,今后随生产随增设。建立健全防尘系统,实现井下综合防尘,截止 1991 年末井下安装防尘管 39500米,水幕 93 处

33、,其中 2 处有电磁阀。井下打眼一律采用水式风钻,水式电煤钻、水炮泥封眼。1984 年开始对回采工作面预先打钻注水,截止 1991 年共注水工作面 11 个。其它方面,1979 年主井井筒更换罐道木。1985 年副井井筒更换罐道木。解决工业广场用水,井下增加清水泵房,专设清水管、(250 毫米)。利用奥灰孔的水排至地面。总之,曹庄煤矿储量丰富,职工素质好,并有较高的生产技术管理水平,所以,今后的矿井生产会有更大的发展。附:历年生产任务完成情况表 5-2-5-2 1965-1991年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 表 5-2-5-2 1965-1991年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续)14 表 5-2-5-

34、2 1965-1991年各项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表(续)15 5-2-5-2 第六节 技术政策执行情况 一、三个煤量:即开拓煤量、准备煤量、回采煤量。三个煤量是正确反映矿井采掘关系的现状,同时也是衡量矿井采掘接续的重要依据。国家规定三个煤量的可采期:开拓煤量的可采期 35年以上,准备煤量 12个月以上,回采煤量 46个月以上。附:1964年至 1991 年底三个煤量及可采期一览表 5-2-6-1“三量”及可采期一览表 表 5-2-6-1 “三量”及可采期一览表 表 5-2-6-1(续)二、采掘比例 1991年,采煤工 660 人,掘进工 678人,其比数为 1:1.03,回采工作面 5个,掘进工作

35、面 11 个,其比数为:12.2 采掘速度比 1:0.8。附 19651991 年总进尺与主要进尺比例,万吨掘进率表 5-2-6-2。1965年至 1991 年度掘进总进尺与主要进尺比例及万吨掘进率表-2-6-2 1965年至 1991 年度掘进总进尺与主要进尺比例及万吨掘进率表(续)表 5-2-6-2 第七节 矿井生产能力的核定 矿井经历年生产,由于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各个生产环节的能力不断变化,矿井综合生产能力也随之变化,为了准确掌握矿井的生产能力,1980年依据煤炭工业部关于核定矿井、洗煤厂生产能力的通知对矿井生产能力进行了核定。一、1980年曹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 1980年矿成立了以

36、矿长邱圣昌、副总工程师乔秉俊为首的曹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小组。(附:核定能力小组成员名单表 5-2-7-1)曹庄煤矿矿井生产能力核定小组成员名单 表 5-2-7-1 对全矿提升、运输、通风、排水、工作面能力、供电、地面生产环节系统、矿井综合能力、洗煤厂、矿产储量共十项内容的主要环节进行了核定,经核定确定矿井生产能力为 65 万吨/年,并呈报肥城矿务局、山东煤炭工业管理局、煤炭工业部进行复审。(附:1980 年矿井 生产能力核定综合表 5-2-7-2)1980 年矿井核定能力综合表 5-2-7-2 矿井能力核定方法有两种:按设计规范规定,每年工作时间 300 天,每天工作 14 小时,按矿井生产能

37、力核定,取每年工作 350 年,每天工作 16 小时。(一)矿井提升能力 1、主井提升能力 3000 2型,额定最大静张力 10000 公斤,最大额定张力 1511 差 5000公斤,配用电机 JZR116/49-10,575千瓦,589 转/分,电压 6000 伏。本矿主井提升绞车为苏制 26M 原设计主井第一水平为 3 吨同侧底卸式箕斗,双勾不平衡提升。井架高 27 米,提升高度 280 米,箕斗载重 3 吨。按设计规范规定 年提升能力:A年=300A日=3002191=65.73 万吨/年。按核定能力 年提升能力:A年=350A日=3502504=87.65 万吨/年 2、副井提升能力核

38、定计算 副井装备一对一吨单车标准罐笼,双勾不平衡提升,提升高度 236.5 米,绞车为 26M2500 A 型,单绳落地式,副井提升能力为:1211 按设计规范计算 年提升能力:P 年=300P 日=3002451=73.5 万吨/年。核定计算 年提升能力:P 年=350P 日=3502451=85.8 万吨/年。(二)井下运输能力 井下主要大巷运输采用皮带机灌煤仓与电机车运输不摘勾翻车机灌主井煤仓的两种方式。皮带机直接灌仓的有大溜煤一、四、五、六、八采区。电机车担负小槽煤的煤炭运输及大小槽煤各采掘工作面的矸石,物产运输。1、按设计规范计算,皮带机运输能力为;127 万吨,大巷及车场通过能力为

39、 42.6万吨,矿井井下运输能力为 169.60 万吨/年。A总=A皮设+A巷设=127+42.6=169.6万吨/年。2、按矿井生产能力核定计算,皮带机运输能力为170万吨,大巷及车场通过能力为 56.8万吨,矿井井下运输能力为226.8万吨/年。A总=A皮设+A巷设=170+56.8=226.8万吨/年。(三)铁路煤仓容量 1、铁路煤仓容量 老煤仓是按年产60万吨/年矿井设计的,老仓容量2000吨,因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于 1973年扩建容量 1000吨的新仓,因此,现煤仓量为3000吨。2、储煤场容量 投产初期储煤场为扇形电扒(2 吨)储煤场,容量只能达到5000吨。为适当生产的需要,于

40、 1976年在储煤场架设了一个原煤皮带栈桥,因此,原煤储量容量扩大到 10000吨。3、装车及外运能力 铁路煤仓每天能装两趟火车,加上地销每天外运能力达3500吨。(四)工作面生产能力 1、矿井能力核定时生产采区情况 1)大槽煤,四采区东翼因栾庄村压煤影响现仅剩3801工作面,1980年末结束,西翼以下部乘3810工作面,1983年末采区的西翼结束。五采区已采到31006工作面,整个五采区 23 于 1983年结束。新开拓六采区1980年末准备好 11001工作面,1981年 1 月回采,薄煤层共两个工作面,1982年采完。三层煤从1982年开始回采到 1987年结束,村庄不能及时搬迁,该采区

41、的西翼不能正规回采。2)小槽煤,东一采区已回采到7105工作面;八层煤回采到8103工作面、九、十层煤因北仪仙村压煤和断层影响,上部不能正规回采。新开拓的东二采区,1983年以后成为主要生产采区。西一采区因村庄及建筑物不能及时搬迁,造成以大槽煤为主转入小槽煤为主,致使产量大幅度下降。3)回采工作面能力 1980年回采工作面 6 个,回采产量 69.4万吨,其中:厚煤层工作面4.32个,产量 60.1万吨,占 86.6%,薄煤层工作面1.68个,产量 9.3万吨,占 13.4%,工作 面平均单产 9639 吨,其中:厚煤层平均单产 11593 吨,薄煤层平均单产 4613吨。1981年回采工作面

42、 6 个,回采产量 586600 吨,其中,中厚煤层工作面 3.77个,产量 459940吨,占 78.41%,薄煤层工作面 2.23 个,产量 126660 吨,占 21.5%。工作面平均单产 8147 吨,其中:中厚煤层工作面单产 10167 吨,薄煤层工作面单产 4733吨。(五)掘进工作面 1、1980年全矿按排 11.8 个掘进头,预计完成 18500米,其中,全煤巷道 9000米,4.5个头,平均每头月进 166.16 米,半煤岩巷道 6300米,3.8个头平均每头月进 138.16米,全岩巷道 3200 米,3.5 个头,平均每头月进 76.19 米。2、1981年按排 11 个

43、头,进尺 16000米,其中:全煤巷道 5010 米,2.61 个头,平均月进 160 米,岩巷道 7250 米,4.47 头,平均月进度 135.16 米,全岩巷道3740米,3.92 头,平均月进 121.21米。回采工作面能力按设计规范计算为:55.7 万吨/年,按核定能力为 65万吨/年。(六)通风能力核定 1、按设计规范规定计算 300天通风能力:47.4+51=98.4 万吨/年。2、按核定计算 350天通风能力:55.3+59.5=114.8 万吨/年。核定矿井通风能力:115 万吨/年。其中:大槽通风能力 55万吨,小槽通风能力60万吨。(七)矿井供电 1、按设计规范计算 年生

44、产能力:A年=300A日=3002770=83.1 万吨/年。2、按核定计算 年生产能力:A年=350A日=3503166.7=110.8 万吨/年。(八)矿井排水能力核定 1、按设计规范:A设=300A日=3007400=222 万吨/年。2、按核定计算:A核=350A日=3507400=259 万吨/年。(九)地面生产系统能力 1、按规范规定计算 年生产能力:P 年=300P 日=3002320=69.6 万吨/年。2、按核定能力计算 年生产能力:P 年=350A日=3502680=93.8 万吨/年。二、1991年矿井、洗煤厂生产能力核定 根据(91)肥局计字 293 号文和省煤管局鲁煤

45、管计字(1991)642 号文,转发能源部(1991)430 号文“关于核定全国国营煤矿矿井(露天)、洗煤厂生产能力的通知”精神,以及“关于核定矿井、洗煤厂生产能力实施办法”,遵照上级文件规定,矿组织力量在矿总工程师管登懋同志主持下对矿井生产能力进行了核定。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我矿成立了以矿长张文庭为首的“矿井、洗煤厂核定生产能力领导小组”,并确定了各专业组的核算人员。(附曹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小组成员名单表 5-2-7-3。曹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各专业人员名单表 5-2-7-4)曹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小组成员名单 表 5-2-7-3 曹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各专业编写人员名单 矿井系统能力的核定情况

46、:(一)矿井储量核定情况 1、1980年底矿井保有储量(工业储量)及可采储量:1980年底矿井保有储量 7461.2 万吨;其中:一层煤 254.3万吨,三层煤 2057.6万吨,六层煤 34.6 万吨,七层煤 828.5 万吨,八层煤 1285.1万吨,九层煤 1190.6万吨,十层煤 1810.5 万吨。1980年底矿井可采储量 4683.9 万吨;其中:一层煤 147.2万吨,三层煤 1098.4万吨,六层煤 31.1 万吨,七层煤 609.6 万吨,八层煤 813.7万吨,九层煤 832.4万吨,十层煤 1151.5 万吨。1981年至 1990 年底储量动用及增减变化情况 1981年

47、至 1990 年底储量动用及增减 925.2 万吨;其中:一层煤 44.4万吨,三层煤 360.5万吨,六层煤 34.6 万吨,七层煤 128.4万吨,八层煤 50.7万吨,九层煤165.7万吨,十层煤 141.1 万吨。1990年底保有储量 6536 万吨,可采储量 4329.2万吨,其中:村庄及建筑物压煤 1652.2万吨(压煤量中含受水威胁储量是 550.6 万吨),受水威胁储量 1769.8万吨(其中含有效可采量 265.3 万吨),呆滞量 538.9 万吨。有效可采储量1184.2万吨。分煤层储量动用变动情况分析见下表 5-2-7-5。表 5-2-7-5 1981年1990年底矿井动

48、用储量 969.8万吨,上组煤(一、三层)动用储量 372.3万吨,占动用储量的 38.43%,下组煤动用储量 597.1万吨,占动用储量的61.57%,三层煤为主采煤 层,煤厚 5.19 米,本期采出煤量 223.6 万吨,损失煤量 113.2 万吨,动用储量为336.8万吨,占总动用储量的 34.73%。3、1990年底储量分析 煤层情况 井田地质条件为二类,煤层稳定,九、十层煤开采受底部五灰和奥灰承压水威胁,因此,井田属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大水矿井。1990年底可采储量为 4329.2 万吨,其中:上组煤(一、三层)可采储量1252.2万吨,占 28.9%,其中三层煤 1106.3 万吨,

49、占 25.55%,下组煤可采储量3077.0万吨,占 71.08%,其中,八层 821.5 万吨,占 18.98%,九十层受水威胁可采储量 1769.8 万吨,占 40.88%,其中:九层 675 万吨,十层 1094.8万吨。主采煤层截至 1990 年底可采储量 1106.3 万吨,但该煤层上方因村庄及建筑物压煤,又不能按计划搬迁,致使已开拓的四、八采区东翼及六采区的西翼计 421.2万吨的可采储量长期处于呆滞状态,不能开采,以致造成矿井生产接续紧张,严重影响着矿井生产能力的提高致使经济效益下降。(二)矿井提升能力核定 1、主井提升能力核定 主井为立井箕斗容量 3.5 吨,提升绞车为苏制 2

50、6M 均为 YR630-10/1180 型,井架 27 米,提升高度 274米。核定主井提升能力为 78.26 万吨/年。2、副井提升能力核定 副井为立井单层车罐笼提升。2500绞车为 26M-A 型,配用电机 JRQ158-10 型,一吨矿车。井架高 14.2米,提升高 1211 度 236.5米。提矸、物料、设备升降人员。核定能力为 68.22 万吨/年。(三)矿井通风能力核定情况 矿井采用中央边界式抽出通风,副井进风,上、下组煤边界各有一回风立井,其中:副井直径 4.5 米,上组煤风井安装 2 台 2BY18#主扇风机,下组煤风井安装 2台 70B2-21-18#主扇风机,配用 310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