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_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pdf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79339284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504.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二五_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十二五_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二五_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二五_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pdf(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1 0 年第2 0 卷第2 期C H I N AP O P U L A T I O N。R E S O U R C E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V o i 2 0N o 22 0 1 0“十二五”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杨潇李杨帆尹荣尧孙翔朱晓东(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 1 0 0 9 3)摘要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影响日趋严重。把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纳入国家环境规划必要丑适时。在分析行为效益、实施成本、适应性排放和国际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二五”环境规划中应同时

2、考虑“减缓”和“遥应”行为应对气候变化并权衡二者优先次序。采用以适应为主的“单效”方案,将自然承载力生产系统、社会人居环境三个屡次和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灾害与风险、低碳经济、敏感部门、城市化环境效应、海岸带等7 个相关主要问题作为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关键词气候变化;环境规划;“十二五”;适应;减缓中图分类号X 2 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2 2 1 0 4(加1 0J 0 2 1 1 0 7 9 0 5d 耐:m 3 9 6 9 j 缸龃1 0 眩一2 1 0 4 加l O 0 2。0 1 4全球气候变化的发生机制、影响及应对是当今国际科学研究和社会政治的热点和难点,I P

3、 C C 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对众多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环境的影响正在出现1。作为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日益重要的新型要素,将气候变化纳入到国家环境规划的框架中显得十分迫切。本文从分析我国实际国情出发,探讨国家“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基本战略,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的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规划内容。l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国家环境规划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我国气候条件复杂、海岸线漫长、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向来较弱,而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需求的提高,气候变化影响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2 0 0 7 年全国平均气温达1 9 5 1 年以来的最高值,冬季取暖和夏季降温耗电

4、耗煤导致大气污染特征变化拉j,海平面持续升高使得沿海城市的气候异常事件和灾害损失严重b J。将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环境保护战略紧密结合起来已成为当务之急。作为未来段时期指导我国环境保护活动的核心文件,在国家“十二五”环境规划中将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全面、系统地融入环境规划中,其作用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通过在自然生态、人居环境、产业部门等领域采取积极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使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二是将应对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追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控制应对措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H J。我国环境规划工作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从宏观到

5、微观,从理论到实践,从规划编制到实施的体系、程序和方法,国务院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下发将应对气候变化嵌入到环境规划体系中提供理论、技术和实践应用的支持,形成一套充分考虑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环境规划方案不仅必要而且可行。2 我国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策略2 1 适应和减缓: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减缓(M i t i g a t i o n)和适应(A d a p t a t i o n)是应对气候变化环境影响的两个基本途径【5 J 5。减缓是人类对区域环境作用的干预,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源或增加吸收汇减轻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影响;适应是在承认气候变化不可避免的前提下,人类为应对现实的或预期

6、的气候刺激对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的影响而做出调整。减缓和适应都是人类社会为应对气候变化所做出的政策响应行为,但二者针对的主体有所不同,减缓是针对地球气候系统的人类干预行动,而适应则是针对人类社会本身的自我调整。减缓和适应行为并不总是协调,本文根据减缓效果和收稿日期 2 0 0 9 0 7 1 9作者简介:杨潇。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化环境效应及政策调控。通讯作者:朱晓东,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城市建设和环境政策。*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 0 0 8 Z X 0 7 1 0 1 0 0 4 0 0 5);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 0 0 9 年科学技术项目计划(2 0 0 9 一

7、R 2 4 0)资助。7 9 万方数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1 0 年第2 期适应效果将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规划措施分为三类:一是双效行为,即规划措施既有利于适应又有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如提高植被覆盖率在减少碳排放的同时提高了生态承载力;二是偏减缓的单效行为,规划措施有利于减缓但不利于适应。如增加水电开发可以减少碳能源消耗,但同时增加了相关流域的生态脆弱性;三是偏适应的单效行为,这类规划措施有利于适应但不利于减缓,如环境风险应急设施建设加强了灾害适应能力,但建设和运行过程增加了碳排放。2 2 基本途径的分析判断由于大多数气候变化应对措施是减缓和适应此消彼长的单效行为,分别将投资的一半用于更有效

8、率的减缓活动或适应活动可能比投资于减缓和适应协同措施的净效益更好L 6 J,因此单效方案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为适宜。国家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是如何在有限资金的约束下权衡选择何种单效方案,本文依据所收集的文献资料,从行为效益、实施成本和主体差异三个方面进行分析。2 2 1 行为效益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虽然已明确加入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但着重强调的是温室气体减排,忽略了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建设,这同多年来国际对如何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关注较多,而对如何适应气候变化重视不够 7 有关。由于各种气候过程和反馈的时间尺度大,即使在严格实施减排、温室气体浓度实现稳定的情况下,全球气候变化特征仍

9、会因时滞效应持续若干个世纪,其影响所及的资源供需、生产系统、社会关系和政治文化四个层次的变化难以避免油J。虽然这些预期影响存在着大量不确定性,但相应的适应行为必须及早作出,并将其实施问题纳入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长远规划中旧J。与适应行为相比,国际社会减缓气候变化的收效甚微,且减缓行动的效果较适应所需时间长得多,近年来诸多研究和建议也表明,对于气候变化十分敏感和脆弱的中国而言,适应行动更应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当务之急0 1。2 2 2 实施成本目前国内外没有低排放、高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可供采用1 1 1 J,而工业化过程中人均能源消费和相应碳排放的拐点出现在国家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之后,我

10、国在基本实现现代化之前必然需要碳排放空间。更为重要的是,煤在我国能源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这一背景下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大量增长不可避免。陈文颖等 1 2,1 3 应用中国M A R K A L M A C R O 模型对我国未来碳排放基准方案造成的G D P 损失率进行计算,显示同样的减排率下,越早开始实施减排约束,G D P 损失率8 0 越大,而如果提前1 0 年或2 0 年进行减排准备,则可以在技术储备、资本等方面逐渐适应减排的需要,从而大大减小减排对经济的影响。如果现阶段的环境规划中就实施双效方案或以减缓为主的单效方案,则会严重制约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目标将受

11、到较大阻碍。因此,以近期为准备,中远期开始正式实施减缓行为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较为适宜。2 2 3 适应性排放和国际因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适应能力和未来排放需求上具有较大差异,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发展中国家对气候变化相对脆弱的重要原因,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加强工程性适应措施的建设,由此也带来对适应性排放的巨大需求【6 J,我国南水北调、三峡工程都包含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考虑。这进一步说明采用适应行为的紧迫性和减缓行为的高成本性。国际因素亦对减缓与适应抉择产生重要影响,其矛盾主要存在于减缓的长期和全球效益与适应的中短期局部效益之间的平衡问题,减缓的成本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不利影响的损失主

12、要由发展中国家来承受 1 0 ,美国等退出京都议定书也大大增加了减排策略推行的难度。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适应策略在近期比较现实,是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合理策略。2 3 基本策略的分析结论由于减缓和适应之间存在复杂的权衡取舍关系,依据上述分析和国家方案提出的“适应与减缓并重”的原则,建议未来我国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案为“适应先行,减缓后举,单双结合,重点突出”。在“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采用以适应为主的“单效”方案,在同时融入减缓与适应两类措施的前提下,主要通过加大适应行动的力度,使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减缓不作为主要规划方案,但要纳入中远期规划并逐步推进取得阶段

13、进展目标(图1)。这既涵盖了适应与减缓的双重途径,不会因偏废一方而造成近期或远期的应对成本升高,同时亦面向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问题。3 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领域3 1 规划层次与领域按照张兰生等L 1 4 J 提出的全球变化影响途径,将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域划分为自然承载力、生产系统、社会人居环境三个层面。根据文献调研结果 1,2 6 1 1,1 5 ,自然承载力层面以自然生态系统、水资源和灾害风险防范问题最被关注,生产系统层面的主要问题包括低碳经济和敏感生产部门应对,社会人居环境层面中,城市化环境效应 万方数据杨潇等:“十二五”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思

14、考图1 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框架F i g 1B a s i cf r a m eo fi n t e g r a t i n gc l i m a t ec h a n g ef a c t o r si n t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l a n n i n go ft h en a t i o n a l12 t hf i v e-y e a rd 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e g yi nC h i n a和海岸带城市预期影响较大(图2)。这七大问题中,适应行为需求占绝大多数,低碳经济体现了减缓行为,符

15、合本文提出的“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采取偏适应的单效行为的基本策略。图2 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的三个层面F i g 2T h r e el e v e l so fe n v i r o r m f l e n t a lp l a n n i n gr e s p o n d i n gt oc l i m a t ec h 锄g e3 2 自然承载力层面自然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西部地区湖泊、冰川、冻土、积雪等多种生态系统呈衰退状态均与气候变化有关,如气温上升1 5 则草原旱区相应增长总面积将占国土面积的2 0,为荒漠化提供潜在条件【1 1J,海

16、洋生态系统珊瑚礁、红树林的变化亦敏感。通过环境规划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应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系统和自然界本身的调节与恢复,强化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监测评估和有效保护;二是减缓人为影响和干预,通过情景分析估算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并依此确定流域或区域开发利用的上限。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体现为径流量和降水分布变化。近五十年来我国六大流域天然年径流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其必然导致环境容量的降低,加剧环境污染,引起社会、经济、资源与环境的连锁变化L 1 6,1 7 J。应对气候变化的环境规划在城市发展中必须考虑未来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同时降水量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城市用水尾水的水质水量,对水量增多的

17、地区要考虑环境规划中污水处理能力和规模设计,对水量减少的地区,则要考虑径流减少导致的水质进一步恶化和最优治污方式的选择。应对气候变化不仅需要关注最可能的气候情景,并且要特别注意低概率、高影响事件即灾害和风险所带来的影响。研究显示,与温度相关的极端天气事件的变化与区域气候变暖关系密切【1 8 ,而水源地污染等相关环境风险会同时增大。气候变化中的环境风险往往不易事先被识别和判断,很难在规划措施中规避,制定和实施环境规划时应根据可能发生的气候变化灾害风险充分设计、做好预留,并建立各种情景模式下的风险预警与应对机制。3 3 生产系统层面全球变化同样对经济效率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日趋严重的影响。美国气

18、象局研究表明,不同行业对气候因素的敏感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农业、航空、建筑、渔业、林业、交通、工业【6 J。如农业生产土壤有机质的微生物分解将加快,造成地力下降,同时作物生长季节延长,昆虫繁衍加快,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将增大,农业面源污染面临源强增加和范围扩大的压力。工业部门需要能源的强力支撑和对水资源高度依赖,化工、冶炼等高耗能和高耗水行业的扩张受资源和容量约束凸显。纳入气候变化因素的环境规划应当从产业结构调整入手,以循环经济、高效农业为主要规划手段加以应对。生产系统既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最主要途径。依据前文提出的规划策略,“十二五”环境规划亦应着手减缓应对措施的准备,

19、逐步开展“低碳经济”建设将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突破口 1 9】,减排的涵义不仅指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还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的减少汹。从我国“十二五”环境规划起,应把低碳经济列为环境规划节能减排的规划指标之一。以循环经济为主要手段推进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值得指出的是,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我国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还将持续增长,低碳经济将使中国面临开创新型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挑战,应充分论证、逐步推行。为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逐步实现低碳经济模式,“十二五”环境规划碳减排指标可先在发达省市选择性进行,在中远期规划再推广为强制性约束性指

20、标。3 4 社会人居环境层面作为高度开放、不完整和脆弱性强的复合系统,城市8 1境沿;!z 系险一一一尉一一一一一一一要i圣三;|一一一一丰一肺 万方数据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1)1 0 年第2 期在人居生态和社会消费两方面最为集中地承受了气候变化环境效应和问题。热岛效应是人居生态在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相结合的最突出表现,其诱发的连锁气象变化(如“雨岛效应”、“雾岛效应”、“暗岛效应”等)近年来在我国逐渐突出1|,而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消费随着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也日趋增加,中国气候耗能量正由气候灾害驱动型向温度驱动型过渡,特别是在较发达地区的城市,其中气温为关键性因子,气候变暖将使城市用电压力呈继续

21、增大的趋势 2 2 z 3 ,并由此带来要素污染结构和污染分布的变化。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环境效应和新发污染问题的关键是加强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城市的影响和规划研究,特别是突出城市排水系统、污水处理设施以及城市能源供应设施脱硫脱氮设施等适应气候变化环境效应的措施,并在环境规划中予以体现和落实【1 5J。沿海是中国人口稠密、经济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中国沿海地区大多地势低平,建成环境极易遭受因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各种生态环境威胁,如沿海生态与环境受损、咸潮上溯加重、海岸侵蚀、土壤盐渍化等。近3 0 年来,以气候异常为主要原因造成的中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 6I T 蚰j a,并预计未来3 0 年继续

22、上升至2 0 0 8 年升高8 0 1 3 0m 3J。海岸带地区环境规划应当针对不同的人工建成环境分类设计和实施规划。在宏观决策层面,对重要的沿海地区采用防护的方法,其它地区根据发展需要选择防护、顺应或后退;在微观技术层面,对采用防护手段的地区按照预防与治理相结合、陆地与海洋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强化防护对策,如加强沿海及入海河流堤防工程建设和海防林建设。4 结语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既是从源头预防、根本解决气候变化环境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也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承担国际责任,从环境保护角

23、度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而努力做出的贡献。采取适应行动是国家“十二五”环境规划应对气候变化最紧迫的任务,减缓不作为主要规划方案的核心内容,但要纳入中远期规划取得阶段进展目标,从长远角度看,其与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协调一致。必须指出,我国环境规划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量化考核指标的系统性和重点实施工程的可操作性,要保证“十二五”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方案落实执行,应特别注意科学规划目标和指标以及重点工程的保障。规划目标按照环境保护突出重点、少而精的原则增列1 2项可监测统计、能定量考核、易分解落实的鼓励性指标,重8 2 点工程紧密围绕三个层次覆盖七个重要领域,优化预算投资和加强部门监督。(编辑:

24、刘文政)参考文献(R d e r e n c e s)1 战c C l i m a t eQ I g e2 0 0 7:S y n t h e s i sR e p o r t E B O L h t t p:w w w i p e e c h i p c c r e l x n t s a s s e s s m e n t s-r e p o r t s h u n 2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全国气候影响评价2 0 0 7 M 北京:气象出版社2 0 0 8:4 5 N a t i o n a lC l i m a t eC e n t e r C M A C h i n aC l i m

25、 a t eI I r l p a c tA s 自e s s a l c n t2 0 0 7 M B e i j i n g:C h i n aM e t e o r o l o g i c a lP r e s s,2 0 0 8 4 5 3 国家海洋局2 0 0 7 年中国海平面公报 E B O L 2 0 0 8 h t t p:w w w f l o a g o v e n h y j w w h y g b z g h p m g b 2 0 0 8 0 1 1 2 0 0 9 1 2 2 7 9 8 0 7 7 1 3 h u n S O A(S t a t e cA d m

26、i n i s t r a t i o nP e o p l e s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C h i n aS e al e v e lG c e(2 0 0 7)E B O L 2 0 0 8 4 姜冬梅,王灿,张孟衡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国家战略定位的初步探讨 J 环境保护,2 0 0 7(6 A):5 8 6 1 J i a n gD 0 r l 胖i,W a n gC a n,撕M e n g h e n g T h eP m l i n a m r yS t u d yo f N a t i o n a lS t r a t e g yt oA d a p

27、 t a t i o nt oC l i m a t e(h l g ei nC l a i m J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r o l e c t i o n,2 0 0 7(6 A):5 8 6 1 5 K l e i nRS e h i p p e rE,D e s s a iS I n t e g r a t i I l f;M i t i g a t i o na n d 舡l a p t a t i o ni n t oC l i m a t ea n dD e v d o p m e n tP o l i c y:T h r e eR e s e a

28、 r c hQ u e s t i o n s J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c i e n c e P o l i c y 2 0 0 5 8(6):5 7 9 5 8 8 6 秦大河,陈宜瑜中国气候与环境演变(下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 0 0 5:3 7 3 3 8 0 Q mD a h e,C h e nY i y u C l i m a t ea n dg n v i r o r a m n tC h a n g e si nC h i n a(V o l u m eI I)M ,B e i _ j i n g:C h i n a S c i e n

29、c eP r e s s,2 0 0 5:3 7 3 3 8 0 7 F l s lH A d a p t a t i o nP l a n n i n gf o rQ i“I t e0 l a n g e:C o n c e l s s,A s s e s s m e n tA p p r m c I l e 8。a n dK e yk J S u s t a i n a b i l i t yS c i e n c e,2 0 0 7,2(2):2 6 5 2 7 5 8 杨达源,姜彤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 0 0 4:2 3 2 4 Y a n gD 聊培n,J

30、 i a n gT o n g G l o b a l0】伊a n dR e g i o m lR e 渺 M B e i j i I I g:C h e m i c a lI n d u s t r i a lP r e s s,2 0 0 4:2 3 2 4 9 刘江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 0 0 1:4 7 5 4 7 7 L i uJ i a n g 砌IO nC h i n a s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f m a m tS t r a t e g y M B e i j i n g:C h i n a 埘c I

31、 l l t I I mP r e s s,2 0 0 1:4 7 5 4 7 7 1 0 殷永元,王桂新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方法及其应用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4:2 0 4 2 0 5 Y i nY o n g y u a n,W a n gG u i x i n 蚴e0 l a“萨I 删A a a e m e n t:M e t h o d sa n dA p p 蚴o m【M B e i j i n g:H i g h e r E d u c a t i o nP r e s s,2 0 0 4:2 0 4 2 0 5 1 1 许小峰,王守荣任国玉等气候变化应对战略研究 M

32、 北京:气象出版社,2 0 0 6:9 9 1 0 7 X uX i a o f e n g,W a n gS h o u r o n g,R e nG u o y ue ta 1 R e s e a r c hO i lC l i m a t eC h s eR e 畔S t r a t e g y M B e i j i n g:C h i n aM e t e o r o l o g yP r e s s,2 0 0 6:9 9 1 0 7 1 2 J 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用M A R K I,M A c R 0 模型研究碳减排对中国能源系统的影响 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33、 0 4,4 4(3):3 4 2 3 4 6 C h e r tW e y i n g,G a oP e n g f e i,F i eJ i a n k u n I 呷日c to fC a r b o nM i t i g a t i o n C h i n a sE n e r g yS y s m mU s i n gC h i n aM A R K A L-万方数据杨潇等:“十二五”环境规划中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思考M A C R OM o d e l J J o u m a l0 f r s!n g h aU n i v e r s i t y(S c i e n c ea n dT

34、 e c h n o l o g y),2 0 0 4 4 4(3):3 4 2 3 4 6 1 3 陈文颖高鹏飞,何建坤二氧化碳减排对中国未来G D P 增长的影响 J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 0 0 4,4 4(6):7 4 4 7 4 7 C h e nW e n r i n g,C a oP e n g f e i,H eJ i a n k u n I m p a c t so fF u t u r e E r a i s s i o nR e d u c t i o n sO nt h eC h i n e s eG D PG r o w t h J J o u r n a

35、lo fl s i n g h u aU n i v e r s i t y(S c i e n c ea n dT e c h n o l o g y),2 0 0 4,4 4(6):7 4 4 7 4 7【1 4 张兰生,方修琦,任国玉全球变化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0*7 3 7 4 酝L a m h e n g,F a n gX i u q i,R e nG u o y u G l o b a l0 l 炉 M B e i j i n g: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P I,2 0 0 0:7 3 7 4 J 1 5 王雪臣,王守荣城市化发展

36、战略中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研究【J 中国软科学,2 0 0 4(5):1 0 7 1 0 9 W a n gX u e c h e n,W a n gS h o u r o n g C l i m a t ea l a n g ea n dI t sI m p a c t sO l lU r b a n1)e v e l o p m e n tS t r a t e g i e s J C h i n aS o f tS c i e n c e,2 0 0 4(5):1 0 7 1 0 9 1 6 张建云,章四龙,王金星等近5 0 年来中国六大流域年际径流变化趋势研究 J 水科学进展,2 0 0

37、 7,1 8(2):2 3 0 2 3 4 盈a n gJ i a n y u n,孤S i l o n g。W a n gJ i n x i n ge ta i S t u d yo nR u n o f fT r e n d s。f吐I eS i xL i t e rB a s i n si nC h i n ao v e rt h e P a s t5 0Y e a r s J A d v a n c e si nW a t e rS c i e n c e 2 0 0 7。1 8(2)2 3 0 2 3 4 1 7 矫勇气候变化与我国水安全一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中应考虑的气候变化问题 J

38、中国水利,2 0 0 8(2):1 0 1 3 J i a oY o n g G l o b a lW a n n i n ga n dW a t e rS e c u r i t yi nC h i n a J C h i n aW a t e rR e s o u r c e s,2 0 0 8(2):1 0 1 3 1 8 郑祚芳。张秀丽北京极端天气事件及其与区域气候变化的联系 J 自然灾害学报,2 0 0 7。1 6(3):5 5 5 9 Z h e n g Z u o f a l l g,酝X i u l i E x t r e m eS y n o p t i cE v e n t

39、 si nB e i j i ga n dT h e i rR e l a t i o n w i t hF,e g i o n a lC l i m a t eo 脚l g e J J o u r n a lo fN a t u r a lD i s a s t e r s,2 0 0 7。1 6(3):5 5 5 9 1 9 张坤民低碳世界中的中国:地位、挑战与战略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0 8。1 8(3):1 7 酗K u n m i n C h i n a 8P o l e,O u l l l e n g e sa n dS t r a t e g yf o rt h el

40、o wC a r b o nW o r l d J C h i n aP o r M,l a t i o n,l t e r c e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2 0 0 8,1 8(3):1 7 2 0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 0 0 8,1 8(3):1 4 1 9【F uY u n,M a t o 啦L m,l i uY i j u ne t8 1 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t t e r n so fl o wC a r b E e o o m y r J a i l 诅P o p

41、u l a t i o n R e s o u r c e sa n dE n v i r o m m n t,2 0 0 8 1 8(3):1 4 1 9 2 1 任春艳,吴殿廷。董锁成西北地区城市化对城市气候环境的影响 J 地理研究,2 0 0 6,2 5(2):2 3 3 2 4 1 R e nC l n l l n y a n。W uO i t i g,O o n gS,l o c h e n g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o nt h eU r b a nE n v i r o n m e n ti nN o r

42、t h w e s tC h i n a J G e 删c a lI l e s e a r e h,2 0 0 6,2 5(2):2 3 3 2 4 1 2 2 段海来,千怀遂广州市城市电力消费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J 应用气象学报,2 0 0 9,2 0(1):8 0 8 7 I)t u l nl l a i l a i,Q i a nH u a i 自t l i r t e s p o m e so ft h eE l e c t r i cP o w e rC o n s u m p t i o nt oC l i m a t eC h a n g ei nG u a n g z h o

43、uC i t y J Q u a r t e r l yJ c x m l a l0 fA p p l i d JM e t e o r o l o g y,2 0 0 9,2 0(1):8 0 一8 7 2 3 袁顺全,千怀遂能源消费与气候关系的中美比较研究 J 地理科学,2 0 0 3,2 3(5):6 2 9 6 3 4 Y u e a ls I I I l 唧啪,Q i a nH u a i s u i 1 l e l a t i o m0 fE r H 野C o n s u m p t i o nt oC l i l n a t e aC o l l l p a t 出,v es t

44、 I l d yB e t w e e l lC h i n aa n dX m 日i e a J ,S c i e n t i aG e o 鳓l h i c aS i n i c a,2 0 0 3,2 3(5):6 2 9 6 3 4 D i s c u s s i o no nI n t e g r a t i n gC l i m a t eC h a n g eF a c t o r si n t o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l a n n i n go ft h eN a t i o n a l12 mF i v eY e a rD e v e l o

45、 p m e n tP l a ni nC h i n aY A N GX i a oUY a n g-f a nY I NR o n g-y a oS U NX i a n gZ H UX i a o-d o n g(S t a t eK 掣L a b o r a t o r yo fP o l l u t i o nC o n t r o la n dR e s o u r c e 8R e u s e,S c h o o lo f 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N a n j i n gU n i v e r s i t y,N a j i n gJ i a n

46、g s u2 1 0 0 9 3,C h i n a)A b s t r a c tE f f e c t so ns u s t a i n a b l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l i m a t ec l 瑚g eh a v eI J e e ng o i n gf l l t h e rn o w a d a y s N a t i o n a lF i v eY e a rD e v e l o p m e n tP l a ni nC h i n as h o u l dh a v es p e c i f i c p o l i c i e sO i

47、lh o wt 0t a k ec l i m a t ec l l a r】g ei m p a c t si n t oa c c o u n tt h r o u g h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l a n n i n g B a s e d0 I Ia n a l y s i so fb e h a v i o rb e n e f i t s,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c o s t s,a d a p t i v ee m i s s i o na n d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f a e

48、t,ab a s i cs t r a t e g yc a l l e ds i n g l e-e f f e c tb ya d a 删o nw a sp r o p o s e d I n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l a n n i n go ft h en a t i o n a l1 2 t hF i v eY e a rD e v e l o p m e mP l a n,a d a p t a t i o na n dm i t i g a t i o ns h o u l db o t hb ei n t e g r a t e dt o

49、r e s p o n dt oc l i m a t ec h,m g e w h i l ea d a p t a t i o nb e h a v i o r sw e i【g h ti n o r e K e yf i e l d sd i s t r i b u t ei nt h r e el e v e l so fn a t u r a lb t 蚵1 1 9c a p a c i t y,p r o d u c t i o ns y s t e ma n dh u m a ns e t t l e m e n t s。a n di n c l u d e ss e v e n

50、a s p e c t s e c o s y s t e m s,w a t e r 凭踟u r 嘲,d i s a s t e r sa n dr i s k s,l o wc a l b o ne c o n o m y,v u l n e r a b l ed e p a r t m e n t s,枷z a t i o n,a n dc o a s t l a n d K e yw o r d sc l i m a t ec h 肌辨;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p l a n n i n g;T h e1 2 出F i v eY e a rD e v e 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献 > 企业管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