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doc

上传人:asd****56 文档编号:79321139 上传时间:2023-03-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doc(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北碚区黄桷小学 李祝娟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一堂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校于2011年5月开始,申报了北碚区区级重点课题“课堂提问实效性研究”。通过前期一年的课堂教学追踪观察,记录并收集了大量翔实的课堂教学案例。经过认真、细致、深入地分析,总结出我校当前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误区。1、 提问数量过多,没有有效地促进学生的阅读思维活动。 我校实施“课堂提问实效性研究”之初,有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为了在课堂上体现“提问”,一堂课上下来,大大小小

2、的问题有几十个之多,问题几乎是一个接着一个。一堂课都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跑。学生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入思考每个问题。因此显得每个问题都是浮于表面,课堂上没有突显出训练点。课堂提问到底是围绕哪一个训练点来展开的?设计的提问是为了层层突破哪个重点或难点?难道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设计提问的目标要明确,设计提问的数量要适当,准确地把握提问的时机。2、 对语文年段教学目标把握得不够精准,提问过难、过简,让学生无所适从。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因此,语文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对课标的研读和把握不够准

3、确,导致了课堂上的提问过简或过难,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教材山行这首古诗时,整堂课基本以:“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这样的提问贯穿整个课堂。整堂课都围绕来理解每一句诗的意思展开。学生说起诗句意思非常困难。而教师没有适时有效地运用挂图,没有用教师鲜活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引导学生感受诗的意境,体会古诗美妙的韵律感。整堂古诗教学变成了枯躁乏味的理解诗句。而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三四年级古诗教学学段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悟情、想象、会意”这

4、四个关键词概括了中段古诗教学的目标和任务。“会意”是在前三个关键词目标实施的基础上逐步达到的,不能脱离了前三步而独立存在。3、 提问后教师越俎代包,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话语权。 要充分相信孩子。而有的语文教师在上课时,老是担心学生回答不了、回答不好这个问题,或是回答得“天马行空”,耽误了这堂课的教学进度。说到底,这是教师的潜意识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没有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尊重学生。一位教师在执教鲁班造伞的传说这课时,开课伊始,提出了一个问题:“鲁班为什么要造伞?请大家读1、2自然段。”有几个孩子举手了:“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老师马上就接过话头,打断了孩子:“是啊,没有伞有哪些不

5、方便?夏天,太阳雨天,衣服被淋得那鲁班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他想:”这堂课,教师的问题倒是提了不少,但可以说,几乎都是这位老师在自问自答。她讲得绕有兴致,却没看到下面的学生由最初有一部分同学举手,到举手回答的同学寥寥无几,甚至一部分同学从头到尾都是如木偶一般面无表情地坐着,仿佛课堂与他毫不相关。而这位老师下课后忍不住抱怨:“这个班的学生就是这样,回答问题一点都不积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木然?难道不就是教师太喜欢包办,不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吗?这样,学生就形成了“事不关己”的状态。其实,大多数中低段孩子都生性活跃,喜欢说,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给足够的时机让他充分发

6、表看法、意见,不能让他说尽兴,这会潜在地打击孩子想表达的兴趣。长此下去,孩子就慢慢地倦怠了。4、 提问设计欠缺层次性,主次不分,课堂上关键问题的解决过程呈现不够。一位教师在上西大版三上语文花是种给别人看的一文,教师引领着学生进入了情境:在德国的大街上,看到家家户户窗台上种了许多鲜花,让人目不暇接。在引导学生理解“目不暇接”这个词时,学生一时答不上来。教师没有及时用语言进行引导,而是马上代答:“眼睛看不过来就是目不暇接”。然后,教师马上又提问:“大街上为什么会有这么美的景象”学生还一头雾水地沉浸在前一个问题中,头脑还没有运转过来,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问题。此处,联系上下文理解“目不暇接”这个词语就是

7、要着力解决的训练点。此处的教学设计,没有体现出教师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的过程,提问设计欠缺层次性,没有体现出小学中年级的学段训练目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如果此处设计为:孩子们,走在德国的大街上,我们可以看到那娇美多姿的月季,那粉得像霞的杜鹃,还有那洁白高雅的百合每一家窗台上的鲜花颜色、姿态、品种都不一样,都给人不一样的美感。当你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鲜花,你有什么感受?你想用哪个词,或哪句话来表达此刻你心中的感受?再指名孩子们说。这么多美丽的鲜花,你是看一眼、看一会儿就不看了呢,还是忍不住一直看下去?为

8、什么?再次指名让孩子说。师又相机引导:“如果两眼就一直这样不停地看啊,会有什么感觉?”教师逐层引导,用美的语言感染学生,使学生结合图片,脑中建构起一幅美丽的画面,那么对“目不暇接”这个词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5、 教师理答形式单一,没有体现启发学生的思维、言语生长点。全国课程专业副理事长,博士生导师崔永淳教授认为:“理答是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它既是一种评价行为,也是一种教学行为。理答实质是教学信息的传输与反馈。而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还存在着要么对学生几乎没有什么积极评价,要么许多教师对学生理答太过单一、平淡,没有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思维和言语生长点。一般教师最喜欢用:“真好!”“真棒!

9、”“不对。”或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让学生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教师的评价语言要结合所教学的文本材料,进行具体的、细化的评价。“好”,好在哪里?“棒”,棒在何处?是学生组织语言表达流畅,还是对词语的理解准确?是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感悟得到位,还是谈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是通过朗读再现了文本描述的情景,还是体现了不同事物的特点?学生要怎样做才能做得更好?比如,在指导评价学生朗读时,教师可评价:“如果你能读出语文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正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真诚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内容、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10、,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增强实效性。“课堂实效性提问课题研究”前期语文课堂现状分析李祝娟 一、课堂上,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比较贫乏。教师的点评语言对学生思维能力生发性作用欠缺。在鼓励称赞较少,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情。二、课堂上抽学生回答情况,抽的面太窄,学生回答问题的人数较少。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锻炼不够。追根溯源,教师在课堂提问预设的层次性上,意识不够,下的功夫不深。教师在设计整堂课提问时,要总体考虑,哪些问题是基础性的,哪些问题是有一点难度的,哪些问题是富有挑战性的。我觉得这三个层次的问题在一堂课中所占比例大概是:50%、35-40%、10-15%。三、教师提问后,面对学生的反馈情况,采用的策略单一。比如,提出较有难度的问题,在学生又几乎无应答时,教师无作为,要么自问自答,要么就含糊其辞。学生无应答,我该怎么办?教师应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在备课时,就多预设学生应答的几种情况,每种情况自己都该采用什么策略来处理。是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再次深入文本,还是相机举例,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解决?是联系旧知,还是创设情境?四、设计提问在培养学生能力上还体现不够,多数课堂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掌握。课堂讨论、探究较少,讨论、探究性问题的提炼还不够,有的问题用来讨论、探究价值不大。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