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利什曼病.pdf

上传人:恋****泡 文档编号:792006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DF 页数:3 大小:16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皮肤利什曼病.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皮肤利什曼病.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皮肤利什曼病.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皮肤利什曼病.pdf(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皮肤利什曼病.html疾病名:皮肤利什曼病英文名:cutaneous leishmaniasis缩写:CL别名:mucocutaneous leishmaniasis;黏膜皮肤利什曼病;皮肤利什曼原虫病;Penjdeh sore;tropical phagedena;东方疖;纳塔耳疖;潘杰疖;皮肤黑热病;热带疮ICD号:B55.1分类:感染内科概述:皮肤利什曼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CL)是由多种不同的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的皮肤损害。流行病学:1.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皮肤利什曼病 主要见于城镇,四季均有发病,偶见暴发流行

2、,主要流行于亚、欧、非洲。近年来我国新疆克拉玛依地区陆续有病例报道。传染源多为患者,传播媒介在亚洲为静食白蛉(phlebotomus papatasi),在非洲为司氏白蛉(Psergenti),在欧洲主要是Pperfiliwi。2.硕大利什曼原虫感染 主要流行于乡村、城镇郊区及荒漠地带,夏秋季节多,易暴发流行,主要见于亚、非洲,传染源为鼠类,传播媒介主要为静食白蛉、迪博克白蛉(Pduboscqi),动物间传播的媒介为高加索白蛉(Pcaucasicus)。贮存宿主为大沙鼠及红尾沙鼠。3.埃塞俄比亚利什曼原虫性皮肤利什曼病 流行于东非,贮存宿主为岩狸,其传播媒介为长足白蛉(Plongipes)及佩

3、迪福白蛉(Ppedifer)。4.墨西哥利什曼原虫(Lmexicana)感染 流行于中南美洲,感染的传播媒介为罗蛉(Lutzomyia)属的奥尔麦克罗蛉(Luolmeca)、黄盾罗蛉(Luflaviscutellata)等。贮存宿主为森林树栖性啮齿动物如大耳攀鼠、刚毛棉鼠file:/C|/html/感染内科/皮肤利什曼病.html(第 13 页)2008-4-27 15:53:34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皮肤利什曼病.html等。5.秘鲁利什曼原虫(Lperuviana)感染 流行于秘鲁,贮存宿主可能是犬,其传播媒介为秘鲁罗蛉(Luperu

4、ensis)、疣肿罗蛉(Luverrucarum)。6.圭亚那利什曼原虫(Lguyanensis)感染 流行于南美洲,贮存宿主为树懒、食蚁兽类、有袋动物。其传播媒介为安闲罗蛉(Luumbratilis)、安杜塞罗蛉(Luanduzei)。患病后,可获得同种原虫的持久免疫力,此外,感染硕大利什曼原虫后,还能防御热带利什曼原虫的感染,但感染热带利什曼原虫后不能抵御硕大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病因:皮肤利什曼原虫病(cutaneous leishmaniasis)病原为热带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tropica),该虫形态并无特殊,我国新疆地区有病例发现。感染源为病人及带虫的动物(鼠类),并经白

5、蛉传播,也可经直接接种传播而感染,儿童多见,病后免疫力持久。潜伏期数周至数月不等。发病机制:当白蛉叮咬人、黑热病患者或患病的动物后,其血内或皮肤内的LD小体被吸入白蛉胃内,经过57天的发育繁殖形成大量成熟的鞭毛体充满在白蛉的食道,咽喉和口腔内,当白蛉再次叮咬人和动物时,鞭毛体进入皮肤或皮下组织感染而发病。临床表现:本病以皮肤损害为主。可见单发或多发的小丘疹,进展缓慢,逐渐破溃形成溃疡,表面覆以一层痂皮,伴有黏稠的分泌物。溃疡大多不深,直径约13cm。如继发感染可使之加重。本病即使未经特殊治疗,数月后亦可结痂自愈。有更广泛皮肤损害的,且多数呈结节型或疣型麻风样,称为弥漫性皮肤利什曼原虫病(dif

6、fuse cutaneous leishmaniasis)。并发症:并发严重的炎症,成为湿性皮肤溃疡,多见于下肢,常伴有淋巴管炎。file:/C|/html/感染内科/皮肤利什曼病.html(第 23 页)2008-4-27 15:53:34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皮肤利什曼病.html实验室检查:从溃疡病变的周围或基底部刮取组织,或从病变结节处抽出组织液,染色镜检原虫。也可经培养、查鞭毛体。其他辅助检查:皮损活检可查见病原体。诊断:本病确诊主要依靠从溃疡病变的周围或基底部刮取组织,或从病变结节处抽出组织液,染色镜检原虫。也可经培养、查鞭毛

7、体而确诊。因本病血液、骨髓、淋巴结内并无原虫,并不引起贫血、白细胞减少等,故用于黑热病的其他诊断方法均不适用于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本病须与麻风、狼疮、雅司、三期梅毒等相鉴别。治疗:一般治疗可选用葡萄糖酸锑钠,六日疗程已足。也可用乙胺嘧啶、左旋咪唑、两性霉素B等。因本病有自愈倾向,如病损单一,且不发生在颜面部位,无须特效治疗,而以防止继发感染为主。预后:本病不会自愈,在治疗后容易复发,未经治疗,常引起破坏性和毁容性后果。预防:彻底治疗患者,消灭传染源,消灭中间宿主白蛉,疫区应该消灭储存宿主犬。每年5月中下旬,用-六氯环己烷、二二三、有机磷等对农村的住房、畜舍、厕所的墙面进行滞留性喷洒。 file:/C|/html/感染内科/皮肤利什曼病.html(第 33 页)2008-4-27 15:53:34CDD CDD CDD CD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医学相关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