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pdf

上传人:恋****泡 文档编号:791715 上传时间:2019-07-12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473.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疟疾.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疟疾.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疟疾.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疟疾.pdf(1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疾病名:疟疾英文名:malaria缩写:别名:Cameroon fever;paludal fever;paludism;瘴气ICD号:B54分类:感染内科概述:疟疾(malaria)是由疟原虫所致的虫媒传染病。疟疾流行于102个国家和地区,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有20亿人口居住在流行区,特别是在非洲、东南亚和中、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恶性疟死亡率极高。本世纪30年代,疟疾几乎遍及全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发病率大大下降,至1992年全国发病人数降至7万。由于许多地区基层卫生组织不健全,疫情漏报或不报的情况仍较严重,有关专家估计实际

2、发病人数要多13倍,但总的下降趋势是肯定的。还必须清楚看到的是,至今仍有约15个省(自治区)546个县(市)近3亿人口还在疟疾威胁之中,且局部地区疫情波动较大,小规模暴发不断,南部恶性疟病例增多,因此,疟疾的防治在传染性疾病中仍然居于重要地位。流行病学:1.地理分布 疟原虫分布遍及全世界。在我国,流行最广的是间日疟,其次为恶性疟,三日疟患者目前已极少见,卵形疟仅见少数病例。根据流行性质、疟疾类别、媒介按蚊的差异、气候和地形等,可将我国疟疾流行区划分为三大区:疟区I,北纬33以北为非稳定性疟区,即我国的北部,包括山东、山西、河北大部分、辽宁、吉林、黑龙江、陕西、河南、江苏、安徽和新疆的部分地区。

3、该区只有间日疟流行。疟区,北纬2533。间亦为非稳定性疟区,包括贵州、湖南、江西、湖北、浙江、四川、福建、安徽和江苏的大部分、云南北部、广东、广西、河南、陕西和西藏的部分地区。该区以间日疟为主,恶性疟存在,偶见少数三日疟病例。疟区,北纬25以南,平原为非稳性疟区,山区为稳定性疟区,包括云南南部、贵州的南部和西部、广东的大部分、广西、海南、福建东南部和台湾。该区间日疟与恶性疟并存,三日疟有散在病例,海南省山区和云南边境地区恶性疟流行仍普遍,特别是存在抗氯喹疟原虫,成为扩散恶性疟疾的病灶区。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第 115 页)2008-5-5 17:19:15CD

4、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2.疟疾流行的三个环节(1)传染源:只有周围血内含有成熟配子体的现症病人和带虫者才是传染源,无症状带虫者由于不易被发现而得不到治疗,因而成为疟疾的主要传染源。(2)传播媒介:人疟必须以按蚊为传播媒介。全世界传播人类疟疾的按蚊有60余种,有20多种分布在我国,其中影响较大、分布较广者为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大劣按蚊。除通过媒介按蚊传播的正常途径外,全世界因输血等异常途径传播疟疾的病例逐渐增多,这些多属于三日疟病例。(3)易感人群:除西非黑人对间日疟有不感受性外,人类对几种人体疟原虫普遍易感。反复多次感

5、染后人可产生一定程度的保护性免疫力。因此由于战争、垦荒或施工,大批易感人群由低疟区迁入高疟区,就容易发生暴发流行。反之,由于人口移动,相当数量的传染源由高疟区扩散到低疟区,同样亦可引起暴发流行。病因:疟原虫在分类学上属于血孢子虫目、疟原虫科、疟原虫属(plasmodium),寄生于人体的有四种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我国虽然四种疟原虫都存在,但主要是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和恶性疟原虫(plasmodium falciparum)。三日疟原虫(plasmodium malaria)少见,卵形疟原虫(Plasmodium ovale)仅发现几例。1.

6、形态 在红细胞内发现疟原虫是确诊疟疾和虫种鉴别的重要依据。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寄生期称为红内期,这一阶段随着虫体生长、发育、繁殖时期的不同,其形态变化很大(多形性),一般可分为三个主要发育期,即滋养体期、裂殖体期和配子体期。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疟原虫形态时,须将薄血膜涂片用瑞氏或姬氏液染色,染色后的疟原虫核为紫红色,胞质为蓝色,疟色素不受染色的影响仍为棕褐色。滋养体期(trophozoite):为疟原虫在细胞内最早出现的摄食和生长的阶段,按其发育的先后又有早期滋养体和晚期滋养体之分。早期滋养体的胞质较少呈纤细的环状,中间为空泡,颇似戒指的指环,细胞核较小,位于环的一侧,颇似戒指上的宝石,故此时也称环状

7、体(signet ring)。以后虫体明显发育增大,有时伸出伪足,胞核亦增大,胞质中开始出现消化分解血红蛋白后的最终产物疟色素颗粒(malarial pigments),被感染的红细胞形态又发生变化,并可出现不同形态的小点,此时称为晚期滋养体(亦称大滋养体)。裂殖体期:晚期滋养体发育成熟后虫体外形变圆,胞质内空泡消失,核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第 215 页)2008-5-5 17:19:15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开始分裂,称为裂殖体前期或未成熟裂殖体。裂殖体前期的核继续分裂,胞质随之也分裂,疟

8、色素渐趋集中。最后分裂的每一小部分细胞质包绕一个细胞核,形成许多小的个体,称为裂殖子(merozoite),这种含有裂殖子的虫体称为裂殖体或成熟裂殖体。配子体期(gametocyte):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经过数代裂体增殖后,部分裂殖子进入红细胞后不再进行裂体增殖,核增大,胞质增多,最后发育为圆形、椭圆形或新月形的个体,称为配子体。配子体有雌雄(或大小)之分,虫体较大、胞质致密、疟色素多而粗大、核致密而偏于虫体一侧者为雌配子体(大配子体);疏松而位于虫体中央者为雄配子体(小配子体)。寄生于人体红细胞内四种疟原虫的形态虫体较小、胞质稀薄、疟色素少而细小、核鉴别见表1。file:/C|/html/感染

9、内科/疟疾.html(第 315 页)2008-5-5 17:19:15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2.生活史 寄生于人体的四种疟原虫,其生活史过程大致相同,都需经过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两个世代,均分为红细胞外期、红细胞内期和孢子增殖期三个阶段,都需要人和按蚊两个宿主。在人体内先进入肝细胞发育(红细胞外期),后在红细胞内进行裂体增殖而大量繁殖(红细胞内期),最后分化出配子体,完成无性生殖,开始了有性生殖的初期发育。在按蚊体内进行配子生殖和孢子增殖的有性生殖发育(孢子增殖期)。无性生殖在人体内完成,有性生殖在蚊体完成,故人为疟原虫的中

10、间宿主,蚊为其终末宿主。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第 415 页)2008-5-5 17:19:15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发病机制:疟原虫生活史的致病阶段主要是红细胞内期。疟疾的一切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典型疟疾周期性发作、继发贫血及脾大,严重者还可引起的凶险型疟疾、疟性肾病、黑尿热等,均由红内期裂体增殖的疟原虫及其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所致。红细胞外期对肝细胞虽有损害,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然而它与疟疾的潜伏期及复发有关。从疟疾发病的整个过程来看,蚊唾液腺中的子孢子侵入人体后到临床发作前,都要经过一段潜伏

11、期,继之临床发作;若未经彻底治疗,则经过或长或短的潜隐期(latent period)又出现再燃或复发。1.潜伏期 由疟原虫侵入人体到出现疟疾发作时止为潜伏期。如疟疾系蚊虫传播引起,则潜伏期包括红外期发育的时间和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达到一定数量的时间;若因输血等方式直接把红内期疟原虫注入人体引起,其潜伏期仅为红内期疟原虫增殖到一定数量的时间。2.疟疾发作、再燃与复发 疟疾的一次典型发作为发冷、发热、出汗三个连续阶段,全过程大约为810h。在发作之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转为间歇期。疟疾发作与红内期疟原虫裂体增殖周期有关,同时与红内期疟原虫的数量也有一定的关系。发作的动因是由于红细胞被裂殖体胀破后,裂

12、殖子、原虫代谢产物、残余和变性的血红蛋白以及红细胞碎片等,一起进入血流,这些物质一部分被巨噬细胞吞噬,刺激巨噬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后者与疟原虫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机制而引起寒战、发热,待血内刺激物被清除后,体温开始恢复正常。典型的发作间隔与疟原虫红内期裂殖周期相吻合。随着疟疾发作次数增多,人体对原虫产生了免疫力,或经不彻底的治疗,大部分红内期疟原虫被消灭,不再出现临床症状。但经过几周或几个月,在无再感染的情况下,残存的疟原虫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如抗原变异等)逃避免疫作用及机体一般抵抗力和特异性免疫力下降,重新大量繁殖引起再次发作,称再燃(recrudesc

13、ence)。疟疾初发后红内期疟原虫已被人体免疫力或杀裂殖体药物彻底肃清,但由于红外期的疟原虫,即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的存在,待其休眠结束,开始裂体增殖产生的裂殖子重新侵入红细胞后大量繁殖,再次引起原虫血症致疟疾发作,称之为复发(relapse)。复发时由于机体已有一定的免疫力,症状一般较初发时轻,发作次数也较少。3.贫血和肝脾大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第 515 页)2008-5-5 17:19:15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1)贫血:疟疾反复发作后,红细胞数量迅速下降,血红蛋白降低,引起不同程度

14、贫血。恶性疟的贫血更为严重,因为恶性疟原虫侵犯各种红细胞,繁殖数量大,破坏红细胞较严重。疟疾发作次数越多,病程越长,贫血越重。(2)肝脾大:疟疾患者可出现肝大,在小儿患恶性疟时尤为显著。脾大是疟疾患者早期出现并有显著特点的体征。初发患者在发作34天后开始出现脾肿,原因是充血及巨噬细胞大量增生。(3)疟疾肾病综合征:疟疾在发作过程中可以并发肾小球肾炎急性肾衰竭或肾病综合征。一般认为属免疫病理现象,为第型变态反应。疟疾急性期引起的肾病是一时性的可逆性病变,经抗疟治疗可痊愈。长期未愈的部分患者,可出现肾病综合征。疟疾肾病以恶性疟和三日疟患者较常见。(4)凶险型疟疾:是指血液中查见恶性疟原虫又排除了其

15、他疾病的可能性而具备下列表现之一:超高原虫血症(外周血液中恶性疟原虫无性体的感染率5%);持续6h以上昏迷或其他意识方面的障碍;重症贫血(血红蛋白71g/L);黄疸;水、电解质或酸碱平衡失调;肾衰竭(24h尿量少于400ml);高热或有其他夹杂症者。凶险型疟疾一般发生在恶性疟暴发流行时期,或在无免疫力的人群中。此型患者开始发病多与一般病例无异,但发作一、二次后突然病情转重,症状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病情发展快而险恶,病死率高。凶险型疟疾临床表现80%以上见于恶性疟患者。按临床症状划分为脑型、超高热型、厥冷型、胃肠型等,其中以脑型疟居多。临床表现:1.一般症状 四种人体疟疾典型的临床发作大体相似,

16、可分为前驱期、发冷(寒战)期、发热期、出汗期和间歇期。(1)前驱期:患者有疲乏、头痛、不适、厌食、畏寒和低热。此期相当于肝细胞内的疟原虫(裂殖体)发育成熟裂殖子释入血流。但因周围血内的原虫密度太低,镜检多为阴性。(2)发冷期或寒战期:持续数分钟至1h,常伴头痛、恶心和呕吐。此时体温多已超过38。镜检疟原虫时,大部分为裂殖体和环状体。(3)发热期:一般持续34h,头痛加剧,体温高者可超过40。多次复发的病人,可只定时出现微寒和低热、或头晕、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和三叉神经痛而无明显的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第 615 页)2008-5-5 17:19:15CDD CDD

17、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高热。发热期所见的原虫以小滋养体为主。(4)出汗期:可微汗至大汗淋漓。在此期内体温迅速恢复正常,上述各种症状逐渐消失。(5)间歇期:系指前后两次发作的间隔时间。时间长短取决于虫种和免疫力。就典型者的间歇期而言,恶性疟病例很不规则,短仅数小时,长达2448h,间日疟和卵形疟约为48h,三日疟为72h。镜检所见原虫除恶性疟外,以大滋养体为主。(6)潜隐期和复发:间日疟和卵形疟还有潜隐期和复发;恶性疟和三日疟只有复燃,没有复发。初发与复发以及前后两次复发间隔的时间,分别称为第1和第2潜隐期。未经足量高效血内裂殖体杀灭药治疗

18、后所见的类似情况,统称复燃。各种疟疾的临床表现如下。间日疟:间日疟多有前驱期。临床急性发作以体温超过38为准,发热始于中午前后和晚上9点以前,偶见于深夜。开始一、二次症状较轻,热度较低,随后日益加重。间日疟发作中常见单纯疱疹,多见于口唇周围,也可延及鼻和两耳,偶见于肛门周围和外阴部。间日疟预后良好,早年有良性疟之称;恶性疟:潜伏期627天,平均11天,多突然发病,无寒战,仅有畏寒感。高热者多见,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恶心、呕吐、贫血等。出汗期不明显。热型复杂,有的像间日疟,隔天发作1次,与48h为一恶性疟红内期裂体增殖周期相符;有的每天发热,热型呈间歇型、弛张型或不规则型;有的持续高热,发热期

19、往往长达2036h;前后两次发作的间歇期极短,致使体温曲线呈“M”型。恶性疟用高效裂殖体杀灭药足量治疗后,即可根治。若能及时治疗,多数病例预后良好;卵形症:临床症状与间日疟相似。多数在下午5点以后或晚上发作。症状较轻,无明显寒战,发作次数一般在6次以内,易自愈,远期复发少,常见无症状的带虫者。半数以上病例一开始就呈典型的间日热型,热度较低;三日疟:潜伏期1835天,平均28天。通常无前驱期,发作前34天有疲倦、肌肉关节酸痛、寒冷感及头痛,往往不易觉察而被忽视。多在午后发病,亦可见于中午时分。发冷、发热和出汗三个时期较明显,因退热太快,有虚脱的可能。由于三日疟原虫的发育同步性较强,每72h为一发

20、作周期亦较规则。三日疟无复发,足量氯喹和奎宁均能予以根治。2.凶险型疟疾 主要见于恶性疟。其他三种疟疾极少见到凶险型。(1)脑型:多见于无免疫力而又未及时治疗者。临床上分为嗜睡、昏睡和昏迷三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第 715 页)2008-5-5 17:19:15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级。(2)超高热型:以起病较急、体温迅速上升至41以上并持续不退为特点。(3)厥冷型:病人软弱无力,皮肤湿冷、苍白或轻度发绀,可有阵发性上腹剧痛,常伴有顽固性呕吐或水样便,很快虚脱以至昏迷,多因循环衰竭而死亡。(4

21、)胃肠型:有明显腹痛、腹泻和里急后重感。本型是凶险型中预后较好、病死率较低一型。并发症:1.黑尿热 这是恶性疟病人突然发生的急性溶血,伴血红蛋白尿和高热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多见于反复发作而不规则服用奎宁的恶性疟病例。2.疾性肾病 以高血压、蛋白尿、血尿和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四种疟疾均可并发此症,但以三日疟较多见。3.脾大、肝大、血细胞变化、假性急腹症等也是常见并发症。实验室检查:1.血中病原体检查 人体四种疟原虫只有恶性疟一种在周围血内仅见环状体和配子体,且在发作期检出机会较多,发作间歇期多数原虫进入内脏毛细血管,如当时配子体尚未出现,则血检可能暂呈阴性,因此恶性疟在发作期间查血最为适宜;其余三

22、种疟疾的血检不受时间限制,无论在发作期及间歇期均可见到原虫。临床上酷似疟疾,血检原虫阴性者,应坚持一天查血2次,连续几天。细致地按规定检查厚血膜,其功率高于薄血膜很多倍,凡是疟疾,最终定能在周围血中查到疟原虫。从患者耳垂或指尖刺取血液涂片、染色、镜检,迄今仍是最可靠的确诊疟疾方法,如发现红内期疟原虫即可确诊。鉴于镜检法的准确性受到血中原虫密度、制片和染色技术、服药后原虫变形或密度下降以及镜检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对传统的血检法有了一些改进。其一为Becton Dickinson公司QBC法(quantitative buffy coat)。用含有抗凝剂和吖啶橙的毛细管,取病人60l血,加一个

23、浮器,离心后,疟原虫浓集在红细胞上层和白细胞下层,由于管中央有浮器存在,把上述两层细胞和疟原虫推向管壁,可以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发荧光的疟原虫。此法有浓缩作用,可提高敏感度,不需要染色,节省了时间。其二是0.5%1.0%皂素溶液代替普通水溶血,然后以吉氏液染色后镜检。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第 815 页)2008-5-5 17:19:15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优点是以皂素处理过的厚血膜底板清晰,无红细胞残骸和血小板干扰,有助于疟原虫检出。2.免疫学检测 检测疟原虫抗原;可查出原虫血症者,故对

24、临床诊断为现症病人以及从人群中查传染源、考核疗效均可使用。主要方法有琼脂糖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直接荧光或酶免疫染色法等;检测疟原虫抗体: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源;借助测定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的高低,来推断疟疾的流行趋势;过筛供血者以预防疟疾输血感染,以及考核抗疟措施的效果等。此外对多次发作又未查明原因者,检测疟疾抗体有助于诊断。检测抗体的方法较常用的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3.核酸探针检测 目前国内外已有几种不同的核酸探针用于疟原虫的检测。由于其独特的高特异性,敏感性可高于镜检,认为核酸探针技术非常有希望替代常规的显微镜检查,且可在短时间

25、内成批处理大量样本,已被认为可以定量及估算疟原虫血症水平,是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及评价抗疟措施效果很有潜力的诊断工具。目前大量生产核酸探针和大规模现场使用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须解决。4.PCR检测 目前公认,在各种疟疾检测方法中,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最高的。为进一步提高PCR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便于在实际工作中推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巢式PCR(nested PCR)、PCR-ELISA等方法的研究。除能够直接检测抗凝血样中的疟原虫外,PCR检测滤纸干血滴上的疟原虫技术也已成熟,从而便于以PCR技术监测边远地区的疟疾。由于它对实验技术和条件的要求较高,从而限制了其在现场的应用。就目前

26、多数疟区的条件,现场采血后,尚要回到具有较好条件的实验室做进一步的分析处理。5.Dipstick方法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应用Dipstick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恶性疟原虫能够合成、分泌一种稳定的水溶性抗原-富组蛋白(histidine rich protein,HRP),以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滴于免疫层析条上,经过吸附、洗涤与显色,检测血中富组蛋白的存在。据国外比较Dipstick及其他几种方法的报道,Dipstick方法诊断疟疾的敏感性(84.2%93.9%)和特异性(81.1%99.5%)均较高;且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稳定、易学的特点,适用于镜检或实验室技术质量难以保证、及待确定疟疾的流行范

27、围、疟疾呈低度传播、需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抗性发展的地区。必须指出的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第 915 页)2008-5-5 17:19:15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是,应用Dipstick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此法难以检出尚处于潜伏期或血中仅含有成熟配子体的恶性疟原虫。其他辅助检查:目前暂无相关资料诊断:人体四种疟疾在临床表现、病程经过、对药物反应等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诊断上应明确患者的疟疾种类。1.临床诊断要点 多数病例在发热前有时间长短不一的寒战或畏寒;体温在短时间

28、内迅速上升,持续数小时,然后很快下降,继而有不同程度的出汗。每隔24h测量体温1次,分析体温曲线,则可发现夜间的体温往往降至正常或在常温以下;发作有定时性,发热期与无热期交叠出现,且有一定的规律性;病人在发作间歇期除疲劳、无力和略感不适外,一般感觉良好;发病多见于中午前后和下午,夜间开始发作者较少;临床症状一次比一次严重,经多次发作后,又渐次减轻,有“自愈”的趋势;有溶血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其程度与发作次数相符;脾大,其程度与病程相关,部分病例同时见肝大。婴幼儿、恶性疟以及新感染病例发作的起初一、二次,临床症状常不典型。此外,一些有较高免疫力的病人,血中带有大量原虫,临床症状却不明显或完全没有,

29、尤须参照体检和实验室检查方能确定诊断。2.实验室诊断(1)血中病原体检查:人体四种疟原虫只有恶性疟一种在周围血内仅见环状体和配子体,且在发作期检出机会较多,发作间歇期多数原虫进入内脏毛细血管,如当时配子体尚未出现,则血检可能暂呈阴性,因此恶性疟在发作期间查血最为适宜;其余三种疟疾的血检不受时间限制,无论在发作期及间歇期均可见到原虫。临床上酷似疟疾,血检原虫阴性者,应坚持一天查血2次,连续几天。细致地按规定检查厚血膜,其功率高于薄血膜很多倍,凡是疟疾,最终定能在周围血中查到疟原虫。从患者耳垂或指尖刺取血液涂片、染色、镜检,迄今仍是最可靠的确诊疟疾方法,如发现红内期疟原虫即可确诊。鉴于镜检法的准确

30、性受到血中原虫密度、制片和染色技术、服药后原虫变形或密度下降以及镜检经验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对传统的血检法有了一些改进。其一为Becton Dickinson公司QBC法(quantitative buffy coat)。用含有抗凝剂和吖啶橙的毛细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第 1015 页)2008-5-5 17:19:15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管,取病人60l血,加一个浮器,离心后,疟原虫浓集在红细胞上层和白细胞下层,由于管中央有浮器存在,把上述两层细胞和疟原虫推向管壁,可以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检

31、查发荧光的疟原虫。此法有浓缩作用,可提高敏感度,不需要染色,节省了时间。其二是0.5%1.0%皂素溶液代替普通水溶血,然后以吉氏液染色后镜检。优点是以皂素处理过的厚血膜底板清晰,无红细胞残骸和血小板干扰,有助于疟原虫检出。(2)免疫学检测:检测疟原虫抗原;可查出原虫血症者,故对临床诊断为现症病人以及从人群中查传染源、考核疗效均可使用。主要方法有琼脂糖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直接荧光或酶免疫染色法等;检测疟原虫抗体: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追溯传染源;借助测定流行区人群抗体水平的高低,来推断疟疾的流行趋势;过筛供血者以预防疟疾输血感染,以及考核抗疟措施的效果等。此外对多次发作又未查

32、明原因者,检测疟疾抗体有助于诊断。检测抗体的方法较常用的有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3)核酸探针检测:目前国内外已有几种不同的核酸探针用于疟原虫的检测。由于其独特的高特异性,敏感性可高于镜检,认为核酸探针技术非常有希望替代常规的显微镜检查,且可在短时间内批理处理大量样本,已被认为可以定量及估算疟原虫血症水平,是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及评价抗疟措施效果很有潜力的诊断工具。目前大量生产核酸探针和大规模现场使用尚存在一些技术问题须解决。(4)PCR检测:目前公认,在各种疟疾检测方法中,PCR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最高的。为进一步提高PCR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以及便于在实际工作

33、中推广,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巢式PCR(nested PCR)、PCR-ELISA等方法的研究。除能够直接检测抗凝血样中的疟原虫外,PCR检测滤纸干血滴上的疟原虫技术也已成熟,从而便于以PCR技术监测边远地区的疟疾。由于它对实验技术和条件的要求较高,从而限制了其在现场的应用。就目前多数疟区的条件,现场采血后,尚要回到具有较好条件的实验室做进一步的分析处理。(5)Dipstick方法: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应用Dipstick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恶性疟原虫能够合成、分泌一种稳定的水溶性抗原-富组蛋白(histidine rich protein,HRP),以其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滴于免疫层析条上,经过

34、吸附、洗涤与显色,检测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第 1115 页)2008-5-5 17:19:15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血中富组蛋白的存在。据国外比较Dip-stick及其他几种方法的报道,Dipstick方法诊断疟疾的敏感性(84.2%93.9%)和特异性(81.1%99.5%)均较高;且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稳定、易学的特点,适用于镜检或实验室技术质量难以保证、及待确定疟疾的流行范围、疟疾呈低度传播、需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抗性发展的地区。必须指出的是,应用Dipstick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用此

35、法难以检出尚处于潜伏期或血中仅含有成熟配子体的恶性疟原虫。鉴别诊断:临床表现典型的疟疾,诊断不难,对于占1/3以上的所谓非典型病例,须与以发热、脾大和肝大为特点的其他疾病相鉴别,以免贻误治疗,扩散疟疾,或忽视了与疟疾并存的其他疾病。1.急性血吸虫病 有血吸虫病流行区的疫水接触史和尾蚴皮炎史,常见腹泻和黏血便等消化系统症状和干咳等,与疟疾不同的是肝大者占的90%以上,以左叶较显著,白细胞数增加,嗜酸粒细胞增多,尾蚴膜反应、环卵沉淀试验或大便孵化阳性。2.丝虫病 多数有既往发作史,白细胞和嗜酸粒细胞增多,无贫血和脾大,血微比蚴多为阳性。3.黑热病 有黑热病流行区居住史。发热一般不规则,后期可发展为

36、全血细胞减少,有鼻出血或齿龈出血等症,肝脾大,骨髓穿刺可查到利杜体。4.阿米巴肝脓肿 肝脏明显肿大和疼痛,无脾大,热型不规则,白细胞显著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超声波及X线检查可发现脓肿。5.伤寒 发热呈稽留热,有玫瑰疹、腹胀等胃肠道症状和其他全身中毒症状等。血、骨髓、大便等细菌培养和伤寒血清凝集反应阳性。6.败血症 体温不规则,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多,一般可发现感染原因,血或骨髓细菌培养阳性。7.布氏杆菌病 发热呈周期性,一般症状不重。以后可见一系列神经症状,可进行皮内和血清学试验。8.钩端螺旋体病 体温多呈持续热或弛张热,有上眼结膜充血、腓肠肌痛、淋巴结肿痛、皮肤黏膜出血、肝功能损害和

37、肺部症状等。可进行血清免疫学试验和检查钩端螺旋体确诊,青霉素有效。9.急性肾盂肾炎 发热不规则,有腰酸、尿频、尿急及尿痛等。尿检查见红、白细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第 1215 页)2008-5-5 17:19:15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胞及蛋白,细菌培养阳性。治疗:现有各种抗疟药,还没有一种对各种疟原虫各不同虫株都有同样的效果,同一虫株原虫在不同地区或处在不同免疫状态的人群中,对药物的效应也不一样。一些重要抗疟药物的特殊作用如表2。伯氨喹可清除肝内的休眠体,减少或防止复发,可用作根治药。氯喹、

38、奎宁和青蒿素等对红内期裂殖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因而能控制临床症状,为主要的治疗药。乙胺嘧啶对红外期有作用,是一种病因性预防药,此外,伯氨喹还可杀灭配子体,乙胺嘧啶还能抑制配子体在蚊内发育繁殖,因而也能阻止疟疾的传播。剂量:用药剂量应按药物使用说明量进行,儿童剂量应酌减,可按以下方法折算:1岁以下:1/101/8成人量;13足岁:1/61/4成人量;46足岁:1/3成人量;712足岁:1/2成人量;1315足岁:3/4成人量;16岁以上-成人量。联合用药:根治间日疟需用组织裂殖体杀灭药与血液内裂殖体杀灭药联合治疗。在恶性疟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目前较理想的方法也是几种抗疟药联合使用。间日疟治疗方案

39、举例:治疗剂量:间日疟采用氯伯8天疗法:氯喹1.5g(基质)3天分服(首次0.6g,6h后再服0.3g,第2、3天各0.3g),伯氯喹180mg(基质)8天分服。恶性疟可单服氯喹。对疑似疟疾病人,用氯喹(0.6g)加伯氨喹(3045mg)作假定性治疗,确诊后全程治疗。抗复发治疗:通常伯氨喹30mg4天,半个月或1个月再重复一个疗程。每个疗程加服乙胺嘧啶50mg2天,或加氯喹。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第 1315 页)2008-5-5 17:19:15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抗氯喹恶性疟治疗方案举例

40、:在恶性疟对氯喹产生抗性地区,目前较理想方法是几种抗疟药联合用。国内近年来研制的咯萘啶、青蒿琥酯、蒿甲醚对抗氯喹虫株有较高疗效。方案如下:咯萘啶800mg,磺胺多辛1000mg,乙胺嘧啶50mg,2天分服;或此三药各500mg,1000mg,50mg顿服。青蒿琥酯:第1天180mg,第2、3天各120mg,用生理盐水稀释成5ml,缓慢静滴。蒿甲醚第1天160mg(肌注),第2、3天各80mg。以上三药的针剂适于脑型疟的救治。预防:氯喹300mg间隔710天,或600mg间隔半个月。在恶性疟有抗性地区可用:哌喹600mg 磺胺多辛200mg,每月1次;乙胺嘧啶50mg 磺胺多辛1000mg每71

41、0天1次;乙胺嘧啶5075mg 磺胺多辛10001500mg 甲氟喹500750mg,每半月1次。预后:1.一般病例(单纯急性感染)的预后同一种抗疟药的治疗效果,可因疟原虫种和病人免疫状态以及有无并发症等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但在无严重合并症的单纯急性感染,不论间日疟或恶性疟病例,经过抗疟药治疗后,一般均可安全而迅速的控制发作。2.凶险型病例的预后 疟疾凶险型发作主要见于无免疫力的恶性疟病例,常见者为进入疫区的外来人口及高疟区的儿童,在恶性疟暴发流行时,当地各年龄居民均可发生。上述病例常因延误诊治而导致病例恶化。随着医学的发展及凶险型疟疾认识和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某些原属于凶险型疟疾范围的临床表

42、现,实际并不凶险,例如胃肠型疟疾是凶险疟疾中最常见的一种,但预后绝大多数良好。脑型疟是凶险型疟疾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国外报道接受治疗病人的病死率为22%。预防:1.控制传染源 健全疫情报告,根治疟疾现症患者及带疟原虫者。2.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是消灭按蚊,防止被按蚊叮咬。清除按蚊幼虫孳生场所及使用杀虫药物。个人防护可应用驱避剂或蚊帐等,避免被蚊虫叮咬。3.提高人群抗病力 疟疾疫苗接种有可能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但由于疟原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第 1415 页)2008-5-5 17:19:15CDD CDD CDD CDD九济科技 file:/C|/html/感

43、染内科/疟疾.html虫抗原的多样性,给疫苗研制带来较大困难。目前研制的主要是子孢子蛋白和基因疫苗,尚未能供现场应用。疟疾疫苗、艾滋病疫苗与结核病疫苗已成为全球优先发展的三大疫苗。我国自主研制的“重组疟疾疫苗”已获得国家药品监督局及世界卫生组织的批准,进入临床试验。化学药物预防是目前较常应用的措施。对高疟区的健康人群及外来人群可酌情选用。常用氯喹,口服0.3g/次,1次/周。在耐氯喹疟疾流行区,可用甲氟喹0.25g/次,1次/周。亦可选用乙胺嘧啶25mg/次,或多西环素0.2g/次,1次/周。提富乐喹(tafenoquine)是一种8-氨喹类抗疟药,曾在加纳用安慰剂对G6 PD正常的人和非妊娠妇女做过预防恶性疟的随机、双盲研究,结果显示在用药的13周内,每周口服25mg组的预防效果为32%,50mg组为84%,100mg组为87%,200mg组为86%,不良反应少而轻,认为是一种较好的恶性疟预防用药。目前正广泛用于临床病例治疗的青蒿琥酯不宜用作疟疾预防药物,以免疟原虫对它产生耐药性,从而缩短其临床应用周期。file:/C|/html/感染内科/疟疾.html(第 1515 页)2008-5-5 17:19:15CDD CDD CDD CD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医学相关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