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9025284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4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培训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培训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培训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材分析培训课件.ppt(39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湘科版湘科版小学小学科学科学三年级三年级(上册)(上册)教材分析教材分析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空气的研究空气的研究1 空气占据空间吗 22 空气有质量吗 43 空气怎样流动 8课标要求课标要求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3.1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形状随容器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而变,没有固定的体积。具体要求:(具体要求:(1-21-2年级)观察年级)观察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并描述空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征。(3-43-4年级)知年级)知道空气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道空气

2、具有质量并占有一定的空间,空气总会充满各处。3.2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空气是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组成的混合物质。物质。具体要求:具体要求:(3-43-4年级)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年级)知道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化碳对生命具有重要意义。(5-65-6年级)知道空气是一种年级)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具体要求:(具体要求:(3-43-4年年级)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知道空气的流动级)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知道空

3、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是风形成的原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知识内容分析知识内容分析“空气空气”知识是作为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混合物知识是作为认识物质世界的一种混合物质,也是学习气体的典型代表。质,也是学习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特征与性质,代表了一般气体的特种与性质,空气特征与性质,代表了一般气体的特种与性质,属于物质科学。属于物质科学。空气的组成成分、空气流动形成风,主要是基于空气的组成成分、空气流动形成风,主要是基于物质科学对地球科学中一种天气现象的初步认识。物质科学对地球科学中一种天气现象的初步认识。空气组成成分对生命的作用与意义,体现了无机空

4、气组成成分对生命的作用与意义,体现了无机物质对有机生命体的意义。物质对有机生命体的意义。“空气空气”虽划在物质科学,实际上不可分离地与虽划在物质科学,实际上不可分离地与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联系在一起。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联系在一起。小学生认识特点分析小学生认识特点分析小学生的科学认识是以形象感知为基础的。小学生的科学认识是以形象感知为基础的。通过形象思维获得抽象认识,再经过抽象思维获通过形象思维获得抽象认识,再经过抽象思维获得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得科学概念和科学原理。(形象思维就是以事物形象思维就是以事物形象为载体的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抽象符号为载形象为载体的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抽象符号为载体的思维

5、。)体的思维。)学生对学生对“空气空气”是熟悉的。但是熟悉的。但“空气空气”却是视觉却是视觉不可见、嗅觉不可知的。不可见、嗅觉不可知的。因此,空气的静态存在方式、自身的质量、运动因此,空气的静态存在方式、自身的质量、运动的形成,都需要转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去体验学的形成,都需要转化为可以感知的形象去体验学习。习。教材编写特点分析教材编写特点分析1是空气占据空间吗?(探究情景:固体、液体占空是空气占据空间吗?(探究情景:固体、液体占空间)间)实验一,是通过密闭容器内空气占据空间,证明空气实验一,是通过密闭容器内空气占据空间,证明空气占据空间。占据空间。实验二,是通过改变密闭容器内空气的量,改变其所

6、实验二,是通过改变密闭容器内空气的量,改变其所占空间,说明空气占据空间是可以容易地改变的。占空间,说明空气占据空间是可以容易地改变的。2是空气有质量吗?(探究情景:感知与科技史)是空气有质量吗?(探究情景:感知与科技史)不像固体、液体可由力直接感知,只能采取测量。不像固体、液体可由力直接感知,只能采取测量。3空气的流动(探究情景:各种空气流动情况)空气的流动(探究情景:各种空气流动情况)实验一,小风扇的转动,说明热空气向上流动。实验一,小风扇的转动,说明热空气向上流动。实验二,模拟一般情况自然界的风。实验二,模拟一般情况自然界的风。教学指导教学指导1实验一,漏斗中水下不去,证明实验一,漏斗中水

7、下不去,证明“空瓶空瓶”内空间内空间被空气占据。用细棍反复插入漏斗颈,注意观察,被空气占据。用细棍反复插入漏斗颈,注意观察,两个现象:有水流进去、水面有气泡产生。气泡两个现象:有水流进去、水面有气泡产生。气泡是被水挤出的空气。是被水挤出的空气。“空瓶空瓶”内是空气。内是空气。实验二,控制瓶口开闭,调节瓶内空气量。实验二,控制瓶口开闭,调节瓶内空气量。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敞口容器内也充满空气,且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敞口容器内也充满空气,且空气自由出入。气体以弥散的方式进入到任何可空气自由出入。气体以弥散的方式进入到任何可进入的空间。进入的空间。2空气质量称量,必须练习好天平的使用。空气质量称量,必须

8、练习好天平的使用。3强调,自然界的风(我们感受的主要是平行地面强调,自然界的风(我们感受的主要是平行地面的自然风)是空气的冷热变化形成的。的自然风)是空气的冷热变化形成的。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多种多样的动物多种多样的动物1 昆虫昆虫 122 鱼鱼 143 鸟鸟 164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 195 珍稀动物珍稀动物 22课标要求课标要求7.2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地球上存在不同的动物,不同的动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许多不同的特征,同一种动物也存在个体差异。(1-2年级)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年级)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

9、特征。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征。(3-4年级)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年级)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列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知识内容分析知识内容分析典型动物:环节动物(蚯蚓),软体动物(蜗牛、典型动物:环节动物(蚯蚓),软体动物(蜗牛、水母、墨鱼、贝、螺),节肢动物(昆虫:六足水母、墨鱼、贝、螺),节肢动物(昆虫:六足纲),鱼类,鸟类,哺乳动物(脊椎动物)。纲),鱼类,鸟类,哺乳动物(脊椎动物)。进化特征:

10、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以神经系统的进化特征: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以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为标志。发育程度为标志。运动特征:无骨骼,外骨骼,内骨骼。运动特征:无骨骼,外骨骼,内骨骼。繁殖特征:卵生(软壳、硬壳),胎生。体外受繁殖特征:卵生(软壳、硬壳),胎生。体外受精,体内受精。精,体内受精。外部结构特征:多数具有而构成一类,但总存在外部结构特征:多数具有而构成一类,但总存在例外。(生命科学特点)例外。(生命科学特点)小学生认识特点分析小学生认识特点分析1“虫子虫子”是昆虫。是昆虫。“虫子虫子”是学生在生活中有大是学生在生活中有大量的感知。苍蝇、蚊子、蜈蚣、皮皮虾、蚂蚁、量的感知。苍蝇、蚊子、蜈蚣、皮

11、皮虾、蚂蚁、蚯蚓蚯蚓都是为一类。都是为一类。2水中生活的都是水中生活的都是“鱼鱼”。鱼都生活在水中。但生鱼都生活在水中。但生活在水中的还有水母、墨鱼、鲸鱼、海豚。活在水中的还有水母、墨鱼、鲸鱼、海豚。3鸟都会鸟都会“飞飞”。鸟身被羽毛,身体纺锤形,一般鸟身被羽毛,身体纺锤形,一般会飞。但有不会飞的鸟,而带翅的昆虫、哺乳动会飞。但有不会飞的鸟,而带翅的昆虫、哺乳动物蝙蝠也会飞。物蝙蝠也会飞。4何为哺乳动物?何为哺乳动物?猫、狗等具体动物。猫、狗等具体动物。如何认识丰富复杂的动物世界?基本方式就是分如何认识丰富复杂的动物世界?基本方式就是分类。以共同外部特征和区别性特征划分为类。类。以共同外部特征

12、和区别性特征划分为类。教材编排特点教材编排特点选取常见典型动物,寻找共同特征进行分类。依选取常见典型动物,寻找共同特征进行分类。依据共同特征和区别性特征进行辨别和识别。据共同特征和区别性特征进行辨别和识别。一、昆虫一、昆虫以熟悉的蚂蚁、蜻蜓、蚂蚱为样本,通过观察,以熟悉的蚂蚁、蜻蜓、蚂蚱为样本,通过观察,归纳得出昆虫的一般结构。提供螳螂、天牛、蜘归纳得出昆虫的一般结构。提供螳螂、天牛、蜘蛛、蝎子,进行辨别和识别,深化昆虫概念。蛛、蝎子,进行辨别和识别,深化昆虫概念。二、鱼二、鱼以熟悉的金鱼(锦鲤)、鲫鱼、草鱼为样本,通以熟悉的金鱼(锦鲤)、鲫鱼、草鱼为样本,通过观察,归纳得出鱼过观察,归纳得出

13、鱼 的一般结构。提供蝌蚪、的一般结构。提供蝌蚪、墨鱼、鳄鱼、小丑鱼,进行辨别和识别,深化对墨鱼、鳄鱼、小丑鱼,进行辨别和识别,深化对鱼的认识。鱼的认识。教材编排特点(续)教材编排特点(续)三、鸟:提供鸵鸟、鸡、鸽子、蝙蝠、蜻蜓,创三、鸟:提供鸵鸟、鸡、鸽子、蝙蝠、蜻蜓,创设问题情景,引发探究问题:什么样的特征可以设问题情景,引发探究问题:什么样的特征可以划分为鸟类。共同特征寻找:身形、翼(翅膀)、划分为鸟类。共同特征寻找:身形、翼(翅膀)、喙。区别性特征,聚焦翼、翅、喙。区别性特征,聚焦翼、翅、“翅膀翅膀”的比较。的比较。获得鸟的概念。获得鸟的概念。四、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生存领域最广的高等四

14、、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生存领域最广的高等动物。水:鲸鱼、海豚。空:蝙蝠。陆:动物。水:鲸鱼、海豚。空:蝙蝠。陆:。以哺育幼仔的方式作为这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哺育幼仔的方式作为这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也是不同于其它动物的区别性特征。伴随特征是也是不同于其它动物的区别性特征。伴随特征是胎生(鸭嘴兽)。用大量图片进行间接观察,获胎生(鸭嘴兽)。用大量图片进行间接观察,获得感性认识,归纳概括出概念。得感性认识,归纳概括出概念。五、珍稀动物五、珍稀动物教学指导教学指导学习学习“昆虫昆虫”与与“鱼鱼”,可以先让学生画,可以先让学生画“蚂蚁蚂蚁”和和“金鱼金鱼”。这是学生头脑中感知觉的结果。这是学生头脑中感

15、知觉的结果。然后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观察“蚂蚁蚂蚁”和和“金鱼金鱼”(实物或标(实物或标本)。观察要按顺序观察和精确观察的步骤进行。本)。观察要按顺序观察和精确观察的步骤进行。画出观察结果。与感知觉结果进行比较和修正。画出观察结果。与感知觉结果进行比较和修正。培养学生从无意识的感知觉发展到科学观察。培养学生从无意识的感知觉发展到科学观察。学习学习“鸟鸟”,主要利用图片进行间接观察。有条,主要利用图片进行间接观察。有条件可选择鸟羽和昆虫翅进行实物观察。件可选择鸟羽和昆虫翅进行实物观察。学习哺乳动物,由于学习哺乳动物,由于“胎生胎生”与与“哺乳哺乳”,课堂,课堂上难再现,尽量利用教材图片作间接观察

16、。而鲸上难再现,尽量利用教材图片作间接观察。而鲸鱼、海豚、蝙蝠、鼩鼱,可采取查阅资料的方式。鱼、海豚、蝙蝠、鼩鼱,可采取查阅资料的方式。学习珍稀动物,利用教材图片和查阅资料结合。学习珍稀动物,利用教材图片和查阅资料结合。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土壤土壤1 采集土壤采集土壤 262 土壤的成分土壤的成分 283 土壤的种类土壤的种类 304 土壤的保护土壤的保护 33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4.3 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陆地表面大部分覆盖着土壤,生存着生物。(1-2年级)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年级)观察并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3-4年级)知

17、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年级)知道土壤是地球上重要的资源。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沙质土、知道组成土壤的主要成分。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知识内容分析知识内容分析土壤的形成:岩石土壤的形成:岩石风化风化砂、黏土(矿物质)砂、黏土(矿物质)发育发育土壤。土壤。土壤基质:砂和黏土,决定了土壤性质。土壤基质:砂和黏土,决定了土壤性质。土壤成分: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微生物)。土壤成分: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微生物)。土壤定义:土壤是地球

18、表层可以生长植物的疏松物土壤定义:土壤是地球表层可以生长植物的疏松物质。质。土壤各成分的作用:砂和黏土土壤各成分的作用:砂和黏土固着植物、保水透固着植物、保水透气、提供矿物质。微生物气、提供矿物质。微生物分解死亡的动植物为各分解死亡的动植物为各种无机营养元素。空气种无机营养元素。空气参与微生物活动、也提供参与微生物活动、也提供氮等微量元素。水氮等微量元素。水植物本身需要、各种营养元素植物本身需要、各种营养元素溶于水后才能输送给植物。溶于水后才能输送给植物。小学生认识特点分析小学生认识特点分析一、一、“土壤土壤”就是就是“土土”。“土土”是土壤基质。是土壤基质。二、土壤可以生长植物。二、土壤可以

19、生长植物。这是表征认识。要理解土壤与植物更深入的关系。这是表征认识。要理解土壤与植物更深入的关系。三、三、“土壤里面有什么?土壤里面有什么?”小虫子、树根、瓦片小虫子、树根、瓦片土壤成分!土壤成分!四、对土壤的颜色和性质(砂土、黏土)有感觉四、对土壤的颜色和性质(砂土、黏土)有感觉经验。经验。教材编排特点教材编排特点一、采集土壤:土壤是最常见的,也是具有区域一、采集土壤:土壤是最常见的,也是具有区域特点的,可直接获取土壤样本。特点的,可直接获取土壤样本。二、探究土壤成分:二、探究土壤成分:1是直接观察,引发观察问题。是直接观察,引发观察问题。2、3是是“筛筛”和和“水中静置水中静置”两种分离方

20、法,判两种分离方法,判断砂、黏土和腐败动植物(腐殖质)。断砂、黏土和腐败动植物(腐殖质)。4、5分别分别判断空气和水的存在。判断空气和水的存在。三、探究土壤性质:经验判断和渗水性实验。三、探究土壤性质:经验判断和渗水性实验。四、了解土壤颜色:科学史。四、了解土壤颜色:科学史。五、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模拟实验五、土壤与植物的关系:模拟实验植物固土。植物固土。六、保护土壤:正反对比强调对土壤的保护。六、保护土壤:正反对比强调对土壤的保护。教学指导教学指导一、采集土壤一、采集土壤按教材要求,教师采集或组织学生采集。按教材要求,教师采集或组织学生采集。二、土壤成分二、土壤成分做好直接观察,引发探究问题。

21、若水和空气成分做好直接观察,引发探究问题。若水和空气成分学生想不到,教师要引导。即水是植物需要的,学生想不到,教师要引导。即水是植物需要的,空气又是腐殖质需要的(腐殖质:肥力)。空气又是腐殖质需要的(腐殖质:肥力)。三、土壤性质三、土壤性质提供具有明显区别的砂土、黏土、壤土,能让学提供具有明显区别的砂土、黏土、壤土,能让学生自己获得经验。生自己获得经验。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固体、液体和气体固体、液体和气体1 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它们有确定的形状吗 382 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它们有确定的体积吗 413 它们有确定的质量吗它们有确定的质量吗 43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3物质一般有三种状态物质一般有三种状

22、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具体要求:(具体要求:(3-4年级)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年级)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状、体积和质量;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液体的表面在静止时一般会保持水平;气体有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确定的质量,但没有确定的形状和体积。知识内容分析知识内容分析固体,内部分子彼此吸引力比较大,基本被束缚在固体,内部分子彼此吸引力比较大,基本被束缚在自己的位置上,需要比较大的外力才能使其发生移自己的位置上,需要比较大的外力才能使其发生移动或分离。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动或分离。

23、固体有确定的形状和确定的体积。液体,内部分子彼此吸引力比较小,外力容易使其液体,内部分子彼此吸引力比较小,外力容易使其移动或分离。在重力作用下,液体具有流动性。因移动或分离。在重力作用下,液体具有流动性。因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特别是液体必须与所受此,液体没有确定的形状。特别是液体必须与所受外力达到平衡才可静止,此时液面呈水平面。外力达到平衡才可静止,此时液面呈水平面。气体,气体分子除碰撞瞬间,基本没有力的作用。气体,气体分子除碰撞瞬间,基本没有力的作用。其可以在空间向四面八方运动。气体没确定形状。其可以在空间向四面八方运动。气体没确定形状。气体分子距离很容易被压缩,无确定体积。固体、气体分

24、子距离很容易被压缩,无确定体积。固体、液体都很难被压缩,有确定的体积。质量是物体所液体都很难被压缩,有确定的体积。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物质的量不变,则物体质量不变。含物质的多少。物质的量不变,则物体质量不变。小学生认识特点分析小学生认识特点分析学生对固、液、气体具有充分的感性认识。学生对固、液、气体具有充分的感性认识。课标课标的学习要求也仍然对它们表征层面的认的学习要求也仍然对它们表征层面的认识,而非分子层面的认识。识,而非分子层面的认识。重点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固、液、气体在形重点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加深固、液、气体在形状、体积和质量等特征和属性的认识。状、体积和质量等特征和属性的认识

25、。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是学生基本固体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是学生基本具备的认识。具备的认识。液体具有流动性,才造成无确定形状和静止的水液体具有流动性,才造成无确定形状和静止的水平状态。平状态。气体具有空间自由发散运动特性,无确定形状。气体具有空间自由发散运动特性,无确定形状。封闭才能有确定质量。封闭才能有确定质量。教材编排特点教材编排特点一、从形状考察固、液、气体的特征一、从形状考察固、液、气体的特征以固体、液体、气体分别为操作对象。固体可独以固体、液体、气体分别为操作对象。固体可独立操作。液体必须用容器,且静止液面水平。气立操作。液体必须用容器,且静止液面水平。气体必须用密

26、闭容器,且充满整个容器。获得形状体必须用密闭容器,且充满整个容器。获得形状的区别性特征认识。的区别性特征认识。二、从体积考察固、液、气体的特征二、从体积考察固、液、气体的特征推理得出固体有确定体积。压缩液体与气体,比推理得出固体有确定体积。压缩液体与气体,比较得出液体有确定体积,气体没有。有确定体积,较得出液体有确定体积,气体没有。有确定体积,其体积大小可测量。其体积大小可测量。三、从质量考察固、液、气体的属性三、从质量考察固、液、气体的属性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从变化的角度考察。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从变化的角度考察。教学指导教学指导一、形状的比较一、形状的比较提供丰富的固体物体、多

27、种不同容积形状的容器、提供丰富的固体物体、多种不同容积形状的容器、多种充气物,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比较的基础上获多种充气物,让学生在充分感知比较的基础上获得深入认识。得深入认识。二、体积的认识二、体积的认识做好压缩液体和气体体积实验,对比说明液体、做好压缩液体和气体体积实验,对比说明液体、气体的体积特征。认识到:有确定体积则可测量。气体的体积特征。认识到:有确定体积则可测量。三、质量的认识三、质量的认识从质量的定义出发,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或状态,从质量的定义出发,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或状态,理解物体具有物质的量不变,则物体的质量就是理解物体具有物质的量不变,则物体的质量就是确定的。确定的。第五单元第

28、五单元 热胀冷缩热胀冷缩1 知冷知热知冷知热 462 液体的热胀冷缩液体的热胀冷缩 493 气体的热胀冷缩气体的热胀冷缩 514 固体的热胀冷缩固体的热胀冷缩 53课标要求课标要求6.3.1 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度的一种计量单位。具体要求:具体要求:(3-4年级)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年级)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6.3.2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加热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

29、变化;加热和冷却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和冷却也可以改变某些物质的状态。具体要求:具体要求:(3-4年级)知道一般物体具有年级)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热胀冷缩冷缩”的性质。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描述的性质。知道水结冰时体积会膨胀。描述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加热或冷却时常见物质发生的状态变化,如水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冰、冰融化、水蒸发和水蒸气凝结。知识内容分析知识内容分析一,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一,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对物体冷热程度的感觉属于肤觉中的温度觉。(肤觉对物体冷热程度的感觉属于肤觉中的温度觉。(肤觉包括触觉、痛觉、压力觉和温度觉)但人的感觉会因包括

30、触觉、痛觉、压力觉和温度觉)但人的感觉会因人而异,也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科学上摆脱人的感觉,人而异,也受环境变化的影响。科学上摆脱人的感觉,采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达到客观性。采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达到客观性。二、温度的微观实质二、温度的微观实质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宏观上的冷热程度。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宏观上的冷热程度。三、热胀冷缩的微观实质三、热胀冷缩的微观实质物体受热,内部分子运动剧烈,分子间距离增大,宏物体受热,内部分子运动剧烈,分子间距离增大,宏观上表现为体积增大。反之亦然。观上表现为体积增大。反之亦然。小学生认识特点分析小学生认识特点分析一、冷热是小学生随时可感知到的,也知道

31、温度一、冷热是小学生随时可感知到的,也知道温度高低可以用温度计测量。但不知道冷热感觉与温高低可以用温度计测量。但不知道冷热感觉与温度的关系。度的关系。热量传给皮肤热量传给皮肤暖(热)的感觉;热量从皮肤暖(热)的感觉;热量从皮肤传递出来传递出来凉(冷)的感觉。凉(冷)的感觉。温度是客观的,即不依赖感觉的。(日光下的铁温度是客观的,即不依赖感觉的。(日光下的铁板、木板。)板、木板。)二、学生知道二、学生知道“热胀冷缩热胀冷缩”概念词,但在日常生概念词,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清晰的感知。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感知和活中没有清晰的感知。需要用实验的方法感知和理解。理解。教材编排特点教材编排特点一、知冷知热:设置

32、对比实验,从人的感知出发,一、知冷知热:设置对比实验,从人的感知出发,理解感觉的局限,过渡到脱离人感觉的科学测量,理解感觉的局限,过渡到脱离人感觉的科学测量,即产生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学会使用温度计。即产生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学会使用温度计。二、液体的热胀冷缩:由液体温度计,引发问题,二、液体的热胀冷缩:由液体温度计,引发问题,即吸热,温度高液柱高,产生什么现象?通过液体即吸热,温度高液柱高,产生什么现象?通过液体受热实验,说明液体的热胀冷缩。受热实验,说明液体的热胀冷缩。三、气体的热胀冷缩:以液体热胀冷缩为基础,瘪三、气体的热胀冷缩:以液体热胀冷缩为基础,瘪了一块的乒乓球中是气体,若气体受热膨胀

33、,应可了一块的乒乓球中是气体,若气体受热膨胀,应可以从内部撑起和修复乒乓球。实验证实,有气泡产以从内部撑起和修复乒乓球。实验证实,有气泡产生,反映了受热气体膨胀。生,反映了受热气体膨胀。四、固体的热胀冷缩:铁轨受热弯曲,引出四、固体的热胀冷缩:铁轨受热弯曲,引出“铜球铜球”对比实验。强调酒精灯的使用。对比实验。强调酒精灯的使用。教学指导教学指导一、人体肤觉感觉冷热程度的对比实验。让学生一、人体肤觉感觉冷热程度的对比实验。让学生体验感觉的不确定性,为温度计的产生奠定基础。体验感觉的不确定性,为温度计的产生奠定基础。二、液体热胀冷缩是放大法实验。放大法:将微二、液体热胀冷缩是放大法实验。放大法:将

34、微小现象或变化放大以增强感知觉的方法。同体积小现象或变化放大以增强感知觉的方法。同体积液体,截面越小高度越高。烧瓶中水随温度变化,液体,截面越小高度越高。烧瓶中水随温度变化,很难感知到。细管的使用,放大了体积的变化。很难感知到。细管的使用,放大了体积的变化。三、气体热胀冷缩是转化法实验。转化法:将不三、气体热胀冷缩是转化法实验。转化法:将不可感知或很难感知的现象通过某种方式转化为可可感知或很难感知的现象通过某种方式转化为可以清晰感知的现象。以清晰感知的现象。“气泡气泡”反映气体膨胀溢出。反映气体膨胀溢出。四、固体热胀冷缩是对比法实验。对比法:利用四、固体热胀冷缩是对比法实验。对比法:利用差异对

35、比,感知微小区别的方法。差异对比,感知微小区别的方法。“铜球铜球”加热加热前后过前后过“圈圈”。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学蔡伦造纸学蔡伦造纸1 蔡伦造纸的历史蔡伦造纸的历史 562 我们来造纸我们来造纸 59课标要求课标要求16.2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工程和技术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体要求:具体要求:(3-4年级)举例说出制造技术、年级)举例说出制造技术、运输技术、建筑技术、能源技术、生化技术、运输技术、建筑技术、能源技术、生化技术、通信技术的产品。通信技术的产品。17.1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技术发明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具体要求:具体要求:(3-4年级)

36、知道一些著名工程师、年级)知道一些著名工程师、发明家的研究事迹,了解他们的设计和发明过发明家的研究事迹,了解他们的设计和发明过程。程。知识内容分析知识内容分析人类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和创造世界。人类活动,一是认识世界,二是改造和创造世界。科学是认识自然世界,获得对自然世界的认知。科学是认识自然世界,获得对自然世界的认知。技术和工程是改造和创造自然,构建人工世界。技术和工程是改造和创造自然,构建人工世界。(区分狭义和广义的科学、技术、工程)(区分狭义和广义的科学、技术、工程)科学知识是科学知识是“是什么是什么”和和“为什么为什么”的知识。技的知识。技术知识是术知识是“做什么做什么”和和“

37、如何做如何做”的知识。的知识。出发点:科学出发点:科学兴趣和动机,技术兴趣和动机,技术人类需求。人类需求。技术活动流程:需求,技术目标,技术设计,技技术活动流程:需求,技术目标,技术设计,技术制作,技术试验,改进,评价。术制作,技术试验,改进,评价。造纸术:满足人类文化传承需求,制造一种容易造纸术:满足人类文化传承需求,制造一种容易书写、材料廉价、便于携带和储藏的介质。书写、材料廉价、便于携带和储藏的介质。小学生认识特点分析小学生认识特点分析一、一、“纸纸”作为信息记录载体和书写用品,学生作为信息记录载体和书写用品,学生非常熟悉。作为制作技术产品使用,但不明白其非常熟悉。作为制作技术产品使用,

38、但不明白其制作过程。制作过程。二、现代社会,学生知道信息载体,既有书籍、二、现代社会,学生知道信息载体,既有书籍、报刊这样的纸介载体,也有磁盘、光盘这样的磁报刊这样的纸介载体,也有磁盘、光盘这样的磁性介质和金属介质。且信息磁性存储占主导地位。性介质和金属介质。且信息磁性存储占主导地位。三、三、“纸纸”制品,很多情况超越它最早的功能,制品,很多情况超越它最早的功能,在包装、卫生、运输等方面发挥作用。在包装、卫生、运输等方面发挥作用。因此,学生会淡化因此,学生会淡化“纸纸”在文化方面的作用。且在文化方面的作用。且不会深入了解不会深入了解“纸纸”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历史作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历史作用。用

39、。教材编排特点教材编排特点一、蔡伦造纸的历史一、蔡伦造纸的历史从中国各种书写材料的演变说起,在书写难度、从中国各种书写材料的演变说起,在书写难度、承载的信息量、传播、代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承载的信息量、传播、代价等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引发人类产生要大量记录、保存、传播文字信息引发人类产生要大量记录、保存、传播文字信息的需求。蔡伦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造出造纸术。的需求。蔡伦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创造出造纸术。介绍蔡伦造纸的基本流程,考察纸的内部结构,介绍蔡伦造纸的基本流程,考察纸的内部结构,说明纸的优点与意义。同时启发,我们如何造纸。说明纸的优点与意义。同时启发,我们如何造纸。二、我们来造纸二、我们

40、来造纸与蔡伦造纸相对比,进行材料选择,聚焦到课堂与蔡伦造纸相对比,进行材料选择,聚焦到课堂上可行的再造纸。上可行的再造纸。设计造纸方案,依据方案造纸。评价与改进。体设计造纸方案,依据方案造纸。评价与改进。体现技术过程。现技术过程。教学指导教学指导遵从本单元的逻辑结构。本单元的特点就是重演遵从本单元的逻辑结构。本单元的特点就是重演发明家的发明史,既要介绍发明家的技术发明过发明家的发明史,既要介绍发明家的技术发明过程,还要体验技术制作过程。这样才能理解技术程,还要体验技术制作过程。这样才能理解技术过程和技术性质。过程和技术性质。要进行技术评价。技术评价最基本的是功能评价,要进行技术评价。技术评价最基本的是功能评价,即产品功能是否满足了需求。然后是社会评价,即产品功能是否满足了需求。然后是社会评价,即产品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和价值。最后是道德评即产品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和价值。最后是道德评价,即产品对人类道德的意义和价值判断。对所价,即产品对人类道德的意义和价值判断。对所造纸是否均匀、平整是满足书写要求的功能评价。造纸是否均匀、平整是满足书写要求的功能评价。“纸纸”对人类文化传递的意义和价值是社会评价。对人类文化传递的意义和价值是社会评价。“纸纸”具有的社会意义,造纸术才称为我国古代具有的社会意义,造纸术才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四大发明之一。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