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与改进.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7899821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1.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与改进.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与改进.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与改进.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与改进.ppt(24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与改进问题的发现与改进江苏扬州江苏扬州 王力耕王力耕反思什么?反思什么?反思课前反思课前备课备课 有没有目标短视现象?有没有目标短视现象?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有没有对教材活化处理?有没有对教材活化处理?反思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 是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是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是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否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反思课后作业反思课后作业 如何区分如何区分“知识知识”与与“资料资料”的关系?的关系?如何理解如何理解“知识立意知识立意”与与“能力立意能力立意”

2、?如何掌握如何掌握“作业量作业量”与与“知识巩固知识巩固”的关系?的关系?反思课前反思课前备备课课有没有目标短视现象?有没有目标短视现象?为什么有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没有为什么有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没有“后劲后劲”?教学视野的缺失所致!教学视野的缺失所致!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为什么有的学生会有为什么有的学生会有“瘸腿瘸腿”挂科现象?挂科现象?没有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所致!没有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所致!有没有对教材活化处理?有没有对教材活化处理?为什么有的老师为什么有的老师备课周详但课堂效果不佳备课周详但课堂效果不佳?是没有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所致!

3、是没有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所致!反思课前反思课前备备课课有没有目标短视现象?有没有目标短视现象?为什么有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没有为什么有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没有“后劲后劲”?教学视野的缺失所致!教学视野的缺失所致!如何拓宽教学视野?如何拓宽教学视野?重新思考重新思考目标定位目标定位 目标目标就是学生预期学习结果,大体分就是学生预期学习结果,大体分“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模块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模块目标,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教学目标,就是具体教学目标,就是具体知识知识点点 模块目标,就是学科思想模块目标,就是学科思想方法方法 课程目标,就是学科课程目标,就是学科素养素养 目标定位目标定位就是要思

4、考就是要思考“留给学生什么?留给学生什么?”关注关注学科学科,研究研究学科学科素养素养。纵览学科教学全局,纵览学科教学全局,创造教材上课创造教材上课关注教材,研究关注教材,研究目标体系。目标体系。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改着教材上课改着教材上课关注知识点,关注知识点,研究具体教案。研究具体教案。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照着教材上课照着教材上课误区:误区:重教学目标,轻课程目标(目标短视)重教学目标,轻课程目标(目标短视)建议一:教学目标一定来源于课程标准,所建议一:教学目标一定来源于课程标准,所 以以备课先学标准;备课先学标准;建议二:第一节课,千万不要上具体内容,就建

5、议二:第一节课,千万不要上具体内容,就是和学生一起游览学科的学习目标、告知或是和学生一起游览学科的学习目标、告知或讨论学习计划。讨论学习计划。建议三:研究建议三:研究“章头语章头语”的作用,重视的作用,重视“章头章头语语”的教学的教学反思课前反思课前备备课课有没有目标短视现象?有没有目标短视现象?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为什么有的学生会有为什么有的学生会有“瘸腿瘸腿”挂科现象?挂科现象?没有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所致!没有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实施差异教学所致!“学生周记学生周记”的启示:的启示:要要尊重尊重学生学生学科智能学科智能差异差异,确立多元确立多元智能

6、智能评价观评价观 “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教好”应该是指每一个学应该是指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生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自己的自己的智能弱势。智能弱势。教育本多元反思课前反思课前备备课课有没有目标短视现象?有没有目标短视现象?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有没有尊重学生的智能差异?有没有对教材活化处理?有没有对教材活化处理?为什么有的老师为什么有的老师备课周详但课堂效果不佳备课周详但课堂效果不佳?是没有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所致!是没有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所致!教材处理教材处理就是就是要对教材要对教材进行进行“二次开发,活化处理二次开发,活化处理”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将教材内容按其生活

7、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所谓活化教材就是将教材内容按其生活原貌活化于课堂,形成不同侧面、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不同侧面、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共同投入、互相交流,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技能。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变成技能。备课越细致,越能优化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过程备课越细致,越能优化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问和讨论中伴生出的新问题,教师就中,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问和讨论中伴生出的新问题,教师就能从容应对,相机诱导,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能从容应对,相机诱导,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不一定能成为特级,但要成为不一定能成为特级,但要成为 有特点有特点 教

8、师!教师!反思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是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为什么为什么课堂上有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有的不集中课堂上有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有的不集中?是学生思维品质差异所致!是学生思维品质差异所致!是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什么为什么有的老师课堂设计严谨,实际效果却不佳有的老师课堂设计严谨,实际效果却不佳?是学生没有参与体验所致!是学生没有参与体验所致!是否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否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什么有为什么有的老师提问丝丝入扣,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老师提问丝丝入扣,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不明显不明显?是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致

9、!是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致!反思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是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为什么为什么课堂上有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有的不集中课堂上有的学生集中注意力,有的不集中?是学生思维品质差异所致!是学生思维品质差异所致!何为何为“思维品质差异思维品质差异”?分析学生品质差异,正确归因;分析学生品质差异,正确归因;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因材施教。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因材施教。反思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是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是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什么为什么有的老师课堂设计严谨,实际效果却不佳有的老师课堂设计严谨

10、,实际效果却不佳?是学生没有参与体验所致!是学生没有参与体验所致!教学不是教学不是“告诉告诉”,更是一种,更是一种“引领引领”!“本杰明开门本杰明开门”给我们的启示:给我们的启示:引领重于传授引领重于传授“依靠自己的价值原则依靠自己的价值原则”;教学的目标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引领学习方法,激发学教学的目标不在于知识本身,而在于引领学习方法,激发学习欲望。习欲望。教师教师,会讲课是合格,会引领、会调动才是优秀!会讲课是合格,会引领、会调动才是优秀!误区:“我班的学生笨,调不动我班的学生笨,调不动”为什么调不动?不是学生不听话、调不动,而是老师有没有意识,会不会设计问题!哪有学生不肯学习的?是我

11、们教师没有积极思考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是缺乏意识,课堂上,老师要控制表达的欲望!课堂上,老师要控制表达的欲望!二是没有训练,教学中,不能为进度所累!教学中,不能为进度所累!三是居高临下!遇问题,遇问题,教师教师示弱是一种艺术!示弱是一种艺术!五让能让学生观察的,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让学生自己 推导出结论反思课堂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是否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差异?是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否关注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为什么有为什么有

12、的老师提问丝丝入扣,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老师提问丝丝入扣,学生思维能力提升不明显不明显?是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致!是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致!“会提问会提问”是教师教学的必备能力,会是教师教学的必备能力,会“启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提问”才是优秀教师的功力所在。才是优秀教师的功力所在。讲得多讲得多讲得多讲得多听得懂听得懂听得懂听得懂讲解与理解的关系;讲解与理解的关系;讲解与理解的关系;讲解与理解的关系;听得懂听得懂听得懂听得懂自己会自己会自己会自己会记忆与掌握的关系;记忆与掌握的关系;记忆与掌握的关系;记忆与掌握的关系;会模仿会模仿会模仿会模仿会思考会思考会思考会思考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模仿与创

13、新的关系。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模仿与创新的关系。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作了一项调查:从包括清华在内的23所“985”高校中,收集了2万多份调查样本,对中国“985高校”和美国研究型大学作了一番比较。数据显示,有超过20%的“985高校”学生在“课上提问或参与课上提问或参与讨论讨论”题项上,选择题项上,选择“从未从未”,而这一选项上美国学生只有3%;只有10%的中国学生“会经常提问会经常提问”,而选这一项的美国学生则占63%。为什么同样是大学生,中国学生却不会提问?据说中国学生“怕自己的问题愚蠢,不好意思问”但美国学生却为什么不觉得自己的问题愚蠢?这与教育有关!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更多地要求学生背诵,而

14、非质疑。从中小学开始,学生的头脑就被作为记忆软件来训练,背得越多,分数越高;分数越高,考取的学校越好;考取的学校越好,获得好工作的机会越多这种环环相扣的功利关系逼使学生只顾学习不求甚解,只顾存储不顾纠错。没有提问的兴趣,没有质疑的精神,恰恰反映了教育的弊病和社会的僵化。思考:思考:“钱学钱学森之森之问问”与创与创新新教教育育钱学森之问,问的是大学,根子通在中小学!反思课后作业(考试)反思课后作业(考试)如何区分如何区分“知识知识”与与“资料资料”的关系?的关系?为什么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很好,却思维不够灵活?为什么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很好,却思维不够灵活?是我们误将是我们误将“资料资料”当当“知识知识

15、”所致!所致!如何理解如何理解“知识立意知识立意”与与“能力立意能力立意”?为什么为什么有的学生考分很高,能力却很平平有的学生考分很高,能力却很平平?是我们的考题缺乏价值所致!是我们的考题缺乏价值所致!如何掌握如何掌握“作业量作业量”与与“知识巩固知识巩固”的关系?的关系?为什么有的学生做了大量作业,却成绩依然不佳?为什么有的学生做了大量作业,却成绩依然不佳?是我们没有分清是我们没有分清“勤、拙勤、拙”关系所致!关系所致!要区分要区分“知识与资料知识与资料”的关系的关系我们常常误将资料当知识我们常常误将资料当知识“知识知识”与与“资料资料”“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与与“知道分子知道分子”“知识立意

16、知识立意”与与“能力立意能力立意”比萨饼的分法南方周末3月28,郑也夫感悟:感悟:应试能力与思维能力不是一回事,应试能力与思维能力不是一回事,应用知识和创新思维不是一回事,应用知识和创新思维不是一回事,中国学生考试能力强,中国学生考试能力强,美国学生变通适应能力强。美国学生变通适应能力强。美国学者贾尼丝萨博把培养“聪明的孩子”还是培养“智慧的学生”概括为两种教育:聪明的孩子 智慧的学生1.1.能够知道答案能够知道答案1.1.能够提出问题能够提出问题2.2.带着兴趣去听带着兴趣去听2.2.表达有力的观点表达有力的观点3.3.能理解别人的意思能理解别人的意思3.3.能概括抽象的东西能概括抽象的东西

17、4.4.能抓住要领能抓住要领4.4.能演绎推理能演绎推理5.5.完成作业完成作业5.5.寻找课题寻找课题6.6.乐于接受乐于接受6.6.长于出击长于出击7.7.吸收知识吸收知识7.7.运用知识运用知识8.8.善于操作善于操作8.8.善于发明善于发明9.9.长于记忆长于记忆9.9.长于猜想长于猜想10.10.喜欢自己学习喜欢自己学习10.10.善于反思、反省善于反思、反省作业,怎么布置?是否越多越好?作业,怎么布置?是否越多越好?大量练习对于获取高分是必要的,但不是必然的!大量练习对于获取高分是必要的,但不是必然的!遗憾的是这一简单而浅显的道理,却被一些老师以遗憾的是这一简单而浅显的道理,却被一些老师以“熟熟能生巧能生巧”的名义忽略了。的名义忽略了。以勤补拙,谁以勤补拙,谁“勤勤”谁谁“拙拙”?绝不能以学生的?绝不能以学生的“勤勤”,补老师的,补老师的“拙拙”!“罚抄罚抄”就能掌握知识吗?就能提高学力吗?就能掌握知识吗?就能提高学力吗?基本原则: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掌握特征基本原则: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掌握特征 分层要求,是因材施教的体现分层要求,是因材施教的体现 四精四必,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四精四必,是必须坚持的原则 敢于舍弃是水平,善于调动是智慧!敢于舍弃是水平,善于调动是智慧!手机:邮箱:江苏扬州江苏扬州 王力耕王力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大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