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台的春昼》教案二.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8974783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钓台的春昼》教案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钓台的春昼》教案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钓台的春昼》教案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钓台的春昼》教案二.doc(5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钓台的春昼教案 【学习目标】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及创作风格。2、领悟作者流露在文中的主观情感,学习本文以情驭景、借景抒情的写法。3、品味文章明白晓畅、简洁清丽的语言。【目标重点】体会作者对钓台的春昼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目标难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1.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省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9月,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这期间,他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成

2、仿吾等人组织了创造社。后来,郁达夫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达夫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他的小说、散文、诗词、文论等诸多领域都具有深湛的功力和卓越的成就,而且形成了自然畅达和热情坦荡的风格。郁达夫的散文,带有比小说更直接、更鲜明的自叙的性质,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充满了内热的、浓郁的、清新的情韵,热情坦白、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苦闷心意,展现出同一幅幅感伤、忧郁而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这篇文章是作

3、者1932年8月在上海作的。1930年3月国民党下令通缉鲁迅、郁达夫等人,郁达夫被迫避难,辗转回到家乡富阳。因为家居的索寞,便产生了探访钓台的愿望,欲藉以排解胸中的郁积和愤懑。2.电视短片。二篇结构分析1.全文以游踪为线索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访严子陵钓台的理由(记叙)第二部分(215):游览经过及感受(记叙、描写、抒情、议论)三重点语段品读第一部分(1节):叙述了访严子陵钓台的缘由,为下文张本。第二部分(215节):详细地记叙了游览桐君山和严子陵的经过及感受。作者借山水,历史事物的描述,透露出身于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宣泄了满腔郁积的愤慨。又分为两大层:第一层(28)写了静夜登览桐君山

4、的经过。品味1、文章第六节的写作用意是什么?析:作者有意避开描绘阳光朗照下的碧水清溪,选择了在黑黝黝的夜色中登览桐君山。此段作者以游踪为线索,即“山下半山山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夜色下的山景。给人的感觉不仅是“静”了,更显得凄清,肃杀。这也许是作者有意而为的,因为作者当时的心情使然。2、“空旷的天空里,流涨着的只是这些灰白的云,云层缺处,原也看得出半角的天,和一点两点的星,但看起来最饶风趣的,却仍是欲藏还露,将见仍无的那半规月影。这时候江面上似乎起了风,云脚的迁移,更来得迅速了,而低头向江心一看,几多散乱着的船里的灯光,也忽明忽灭变换了一变换位置。”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景?析:桐君山顶

5、的夜色中,在一点两点星光和半规月影的陪伴下,观赏对岸明灭的灯。这是一种凄清之美,透过这般景物、氛围,自然会隐隐感触到作者情绪的起伏和情感的波澜。3、“倘使我能在这样的地方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哩?一个人在这桐君观前的石凳上,看看山,看看水,看看城中灯火和天上的星云,更做做浩无边际的无聊的幻梦,我竟忘记了时刻,忘记了自身。”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析:道观外的傍晚,虽然给人“清静”的感觉,却是作者所喜欢的,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心灵的写照。这些美好的景物中体现出作者的哀愁,表达了郁达夫不愿追求高官厚禄和浮名虚誉的情怀。体会由于作者有着不幸的个人遭遇的背景,笼罩着本文

6、的始终是一种悲愤而又无奈的情绪。这种情绪往往在触及有关景物时就会自然地流露出来。在这部分中作者在叙述桐君山上桐君观前的秀美风景时,作者不禁感慨道:“真也难怪得严子陵,难怪得戴征士,倘使我能在这样的地结屋读书,以养天年,那还要什么的高官厚禄,还要什么的浮名虚誉里?”其实,这时的郁达夫才36岁,正是所谓风华正茂的壮年,竟然发出了“结屋读书,以养天年”的感叹,可见其胸中的郁闷是何等的深沉了。第二层(916):详写钓台的景色以及游览的感受。品味1、“两岸全是青青的山,中间是一条清浅的水,有时候过一个沙洲,洲上的桃花菜花,还有许多不晓得名字的白色的花,正在喧闹着春暮,吸引着蜂蝶。”试体会文句的语言美。析

7、:把秀丽、隽永的情景画面展现给读者,着实令人陶醉。同时也衬出了作者当时的那种十分愉悦的心情。2、简析下面这首诗歌的含义。 不是尊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析:这首七律是本文的点睛之作,也是作者对当时现状不满的集中表现,同时也是一首留传至今的脍炙人口的名作。这首诗原作于1931年1月25日,从诗的内容来看,可以说是悲愤之情,溢于言表。诗的前四句,主要是写拒绝友人的邀请为官和个人的遭遇。至于诗的后四句,则是对时事对人事,都有非常明白的指责:“劫数东南天作孽,鸡鸣风雨海扬尘”,指的是蒋介石在东南上海发动了

8、“四一二”政变,攫取了政权而以共产党为首的革命志士仍在不懈地与之斗争;最后两句则是无比的沉痛与悲愤,“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说的是面对丑恶的现实,忧国忧民之士徒然悲歌痛哭,于事无补,而当年那些所谓的“义士”,现在则纷纷向反动统治者献计献策,卖身投靠,以求得一官半职。这真是欲哭无泪的沉痛!3、“擦擦眼睛,整了一整衣服,抬起头来一看,四面的水光山色又忽而变了样子。清清的一条浅水,比前又窄了几分,四围的山包得格外的紧了,仿佛是前无去路的样子。并一山容峻削,看去觉得格外的瘦格外的高。向天上地下四围看看,只寂寂的看不见一个人类。双桨的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钓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

9、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看不见半只。”文中说“四周的水光山色又忽而变了样子”,怎样理解呢?析:变成了什么样子呢?水窄山峻,四山幽静,江水青蓝,荒芜静默。这是一种静极的意境,我们感受到了钓台特有的风神和韵致,体味到作家要隐遁到极静的山水深处情绪。从此段来看,作者极力渲染钓台前山光水色及环境的荒芜凄凉,作用是借山水衬托自身处于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渲泄满腔郁积的愤慨。4、“这四山的幽静,这江水的青蓝,简直同在画片上的珂罗版色彩,一色也没有两样,所不同的就是在这儿的变化更多一点,周围的环境更芜杂不整齐一点而已,但这却是好处,这正是足以

10、代表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荒凉的美。”如何理解划线词语的含义?析:作者借祠堂的荒凉和钓台及其周围环境芜杂来议论“东方民族性的颓废”。这既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又表明作者当时因心境影响而形成的审美观。5、“夏灵峰先生虽则只知崇古,不善处今,但是五十年来像他那样的顽固自尊的亡清遗老,也 确是没有第二个人。比较起现在的那些官迷财迷的南满尚书和东洋宦婢来,他的经术言行,姑且不必去论它,就是以骨头来称称,我想也要比什么罗三郎郑太郎辈,重到好几百倍。慕贤的心一动,醺人的臭技自然是难熬了,堆起了几张桌椅,借得一枝破笔,我也向高墙上在夏灵峰先生的脚后放了一个陈屁,就是在船舱的梦里,也曾微吟过的那一首歪诗。”这几句话

11、写在文章最后有何作用?析:作者郁闷愤激之情在此时达到了高潮,竟然面对着清朝遗老,只知崇古,不善处今的乡贤夏灵峰先生的遗墨,称赞起他的风骨来了。这种激愤的心情,对“九一八”事变后投敌附逆的无耻文人罗三郎(罗振玉)郑太郎(郑孝胥)等人的抨击,简直到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地步了。至此他还意犹未尽,为了进一步发泄他的不满,他“堆起了几张桌椅,借得了一枝破笔”,于是“向高墙上在夏灵峰先生的脚后放上了一个陈屁,就是在船舱的梦里,也曾微吟过的那一首歪诗”文到此达到了高潮。体会这部分应是文章的核心,作者详细地叙述了登严子陵山的经过,饱览了山上的人文风光,抒发自己的真情感受。作者选择严子陵钓台,是因为严子陵不接受

12、其同学汉光武帝的邀请,回到富春山过耕钓的隐居生活。郁达夫寻访严子陵钓台是和他当时憎恨社会投机、逢迎拍马,向往高风亮节的人物的心理相联系的,因而文章写到此已经明显地看出作者是为了发泄他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满,特别是在墙上书写那首“歪诗”的细节描写,使作者悲愤抑郁之情的抒发达到了高潮。四重点问题探析1、作者通过对桐君山和钓台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用写意的笔法,写富春江沿途的山水色,沙洲繁华,写桐君山微荡的月色灯光,写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作者借山水、历史、事物的描述,透露出身于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宣泄了满腔郁积的愤慨。2、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景色描绘来表达自己孤独烦闷的心情

13、?作者借山水历史事物的描述,含蓄而酣畅地抒发了长期积郁在胸中的愤懑感情,婉转而淋漓地倾泻出忧国忧时的心曲。作者有意回避描绘阳光朗照下的碧水清溪,他写的是黑黝黝的夜色中的桐君山,风雨无常的阴暗天气中的严子陵滩。桐君山顶空旷的天空,灰白的云,云层缺处一点两点之星,欲藏欲露,将见仍无的半规月影,江中明灭变化的渔火,七里滩头双桨悠悠的回响,山下岩头的“太古的静,死灭的静”“歪斜的亭子”“芜杂的草木”“阴飕飕的半箭江山风”,所有这些未经人道的景物、扭转,一一来到他的笔端。孤寂烦闷的作者独自一人坐在桐君山顶的夜色中,在一点两点星光和半规月影的陪伴下,观赏对岸明灭的灯。七里滩头的冷清和严子陵钓台的荒凉又使他

14、领略到一种凄清的美。透过这般景物、氛围,自然会隐隐感触到作者情绪的起伏和情感的波澜。3、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作者游览的桐君山和钓台?这对作者游历山水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篇文章是作者1932年8月在上海创作的。1930年3月国民党下令通缉鲁迅、郁达夫等人,郁达夫被迫避难,辗转回到家乡富阳。因这家居的索寞,便产生了探访钓台的愿望,欲藉以排解胸中的郁积和愤懑。这种情感自然而然地体现在作者的景物描写之中,比如写桐君山主要描绘道观外傍晚的景色,美好的景物中体现出作者的哀愁,表达了郁达夫不愿追求高官厚禄和浮名虚誉的情怀。写钓台作者没有过多地拘泥于外表形貌的描写,而是集中笔力渲染钓台幽静的氛围和意境:“双桨的

15、摇响,到此似乎也不敢放肆了。钩的一声过后,要好半天才来一个幽幽的回响,静,静,静,身边水上,山下岩头,只沉浸着太古的静,死灭的静,山峡里连飞鸟的影子也不见半只。”在这种静极的意境中,我们感受到了钓台特有的风神和韵致,体味到作家厌恶“中央党帝”所玩的秦始皇式的把戏,要隐遁到极静的山水深处情绪。“又觉得这江水之秀而且静,风景整而不散?”“无风七里,有风七十里”等等细腻地将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毫不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境。五散文创作特色分析1. 抒写自然景物时,突出主观的感觉印象。如写严子陵钓台时,突出一个“静”字。这固然

16、是客体本身的特点而由主体感受到的,但作者对钓台的描写,几乎是以此为中心,层层渲染强化。2. 文中处处有一个“我”。“我”忧时伤世,愤世嫉俗,有骨气,有才情,却又感伤苦闷,多愁善感,但也能超然洒脱,放达不羁,是一个矛盾的混合体。3.假托梦境,以诗入文,坦陈胸怀,讥评时政。我国古代著名的山水游记,在写景中多寓情思,或怀古伤时,或抒发愤懑。钓台的春昼也继承这一传统,在寄情山水中,透露出处身于社会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而贯串全篇的,则是对于黑暗现实的愤慨之音。这种郁达夫式的主观情绪的抒写,是这篇游记散文的重要特色。六课文总结 文章以游踪为线索,用写意的笔法,写富春江沿途的山水色,沙洲繁华,写桐君山微荡的月色灯光写严子陵钓台的孤静荒颓。作者借山水,历史,事物的描述,透露出身于动荡年代的一缕忧思,宣泄了满腔郁积的愤慨。作品中抒情倾向的基调“感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