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图点穴法(精校版).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8790377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脏腑图点穴法(精校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脏腑图点穴法(精校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脏腑图点穴法(精校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脏腑图点穴法(精校版).doc(4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总论脏腑图点穴法是按摩术的一种。它是用不同的“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这种独特的按摩方法,是王文先生得自一道人的口授,并赠推按精义一册。对道人的教诲,和推按精义的要旨,领会颇深;并且从临床实践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推按精义已遗失,无可查考,现仅就王文先生所授的推按精义中的重要理论,回忆选录。虽非全貌,但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第一节 师训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一大周天,人为一小周天。浅注人体的气血,是生命力的要素,人身内部的“气分”盛衰和变换,与天时气候的变换有密切关系。故称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参阅本章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体内部气分的

2、关系)人身纯阳不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浅注阳气为清气,阴气为浊气。初生婴儿为纯阳之体,无七情六欲的烦扰,保持纯阳。随年龄的增长,情欲亦随之增生,清阳日消,浊阴日长,所以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是致病的原因。明朝周慎斋说:“小儿不用枕,纯是阳气,胸无壅滞故也。如常人年大,清阳日衰,浊阴日盛,苟非高枕,则胸膈浊气不降,不能安卧。”颠倒,倒颠,颠颠倒,倒倒颠。浅注重病,病情复杂,所有内部各脏腑潜伏的疾病,均要颠颠倒倒,发现于外,须随其病况而施治之。至于“颠倒五行”之说,昔贤颇多阐述,可参阅昔贤著作所载以资研究。五行学说中,有颠倒五行的说法。即万物不外五行,治病不离五脏。五脏属五行,如金、水、木、火、土

3、,循环相生;金、木、土、水、火,循环相克,是为顺五行。颠倒五行学说,用作临床指导,如金生水,水亦生金;金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金克木,木亦克金;肝木过旺,木反克金而肺萎,必须扶土生金,肝木自平,肺萎亦愈。其余类推。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消。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力强,各脏腑均得滋养。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脾绝则死。故曰万物生于土,万物消于土。气有气之海,血有血之源。浅注气海与丹田相通,为生气之枢纽。心根名膈俞,为出血纳血之总机关。为血液之源泉。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浅注人体内部气分,分清浊二气。轻清者上升为阳,重浊者下降为阴,阴阳二气,不能分离,故孤阴则不生,孤阳

4、则不长。人不见气,鱼不见水。人见气则病,鱼见水则浮。浅注人与气的关系,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人体健康,外而大气流行,内而宗气通畅,但觉行止舒适,不见气的流动。犹如鱼在水中依存于水而不知水。若气候变化,与内部气分阻滞,就有非正常的感觉。犹如鱼病不能游泳于水中,而漂浮于水面。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能养人,气能害人。浅注人赖气以生存,故有气则生,无气则死。若病,必须调气以治之。但气有清浊二气,必须调匀,人既得养。否则二气错乱,人即患病。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浅注气、血、筋三者循环相生,不可或缺。(参看本章第二节:论脏腑,第三章第十一节:四肢分筋法说明)左转行轮右转补,补泻莫妄施。补泻不明,气血错乱

5、。浅注点穴法所用手法,左转行轮,顺其气而引之;反用(右转)为补。治病时,必须辨明疾病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勿犯虚虚实实之诫。若用之不当,导致气血错乱,反使病情加剧。气分错乱则病,气分调顺则愈。浅注再申述手法补泻的重要性。痰为血之本,血为肉之本,痰积生血,血积生肉。浅注此言饮食入胃,运化成“痰”后,生血长肉的顺序。(参阅本章第二节:论脏腑,第四节:论痰)无痰不生,无痰不死。浅注“痰”为血之本,无“痰”不能生血,故无痰不生。若内部气分错乱,不能将“痰”运化生血,积滞胸中,导致脏腑机能衰竭,“痰”涌上逆,气闭而死,故无痰不死。肾为先天之根本,脾胃为后天之基础。浅注人在胎腹中,先有肾脏,天一生水。

6、故肾为先天的根本。出生后,食物由口入胃,依脾胃的机能,消化为津液,各脏腑赖以保养,故脾胃为后天的基础。点阑门,泻建里,泻下肚腹诸般积。浅注此言治诸积要决。阑门位居中焦,是任脉的关键。建里属脾,脾乃后天之基。脾的机能正常,积滞自消。是结不是结,先放带脉穴。浅注带脉通于各经,是治任脉不可少的要穴。腹胀水分多得力。浅注水分穴为分水的关键,治腹胀的主穴。面黄唇白湿脾经。浅注脾恶湿。脾湿则胃寒,消化机能渐失,食谷不化。脾属土,故面黄。脾败血亏,故唇白。脾经苶,四肢无力。浅注脾主四肢,脾脏动作力慢,气血循环即慢,故四肢无力。苶音聂,委顿无力的意思。幽门进,金门泻。浅注通幽门穴,内部积滞已动;再通金门穴,痞

7、积自下。为治夹肋痞的要决。口吐清水,久久重心痛。浅注此系胃寒症。胃酸上逆,口吐清水,久久食道不能下咽。胃上口被胃酸侵蚀,干涸作痛。平常所说的心痛,系胃脘作痛,非心脏疼痛。寒出口中腥。浅注胃气不固,胃中所含五味,上逆于口,病人觉口中有苦味,或有辣、酸、咸、甜及淡水气等味。惟师系口授,原书已无,此句腥字,有无舛讹,不能肯定。逆气上逆,吐腻。浅注脾胃弱,所有食物的精液,不能蒸发,上升肺部,遂成白腻,浮滞于胃中水谷之上,渣滓入于小肠而下,浮滞于胃的白腻,上下不得,堵闷胃中,气即被阻上逆,白腻亦由食道上逆吐出。恶味不入口。浅注胃气衰败,或者吃了大寒冷的食物,损伤了胃气,胃中的气上冲,病人遂觉口内发出臭气

8、(即胃中浊气),腥臭难嗅,并闻食味即发生厌恶,不能入口。寒极生火,热极生风。浅注寒极生火,是寒极于内,虚阳外越,出现面赤、口干等症状,即真寒假热。热极生风,脏腑蕴热太深,内风鼓动,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从而风生。作痛气不通,气通则不痛,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浅注此言气滞,气串,气冲等病的病因,是气分不调顺所致,故作痛。气机流畅,疼痛自然消失。血聚成痞,痞老开花。浅注血积聚于肌肉之间,硬化成痞。久之,气血亏损,浊气旺盛,血聚而腐。浊气攻于上,口烂;攻于下,肛门烂;凝于腹,脐烂。是为痞老开花。久病不愈即是劳。浅注凡久病不能痊愈,气血枯竭,致人于死者,谓之劳(痨)。受惊即泻,胆经病。浅注受惊腹泻,

9、是气分伤及胆经。胆囊收缩,胆汁冲入胃囊过多,胃中食水即由小肠转入大肠,顺直肠而下,故腹泻。第二节 论脏腑人身脏腑的运化机能,虽然各有不同,都以气分为原动力,内部的气分顺调,就能增强脏腑的运化机能,加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例如我国养生学中的外功和内功,都讲究气贯丹田。尤其是内养功,如导引术、吐纳法等,不论坐式、卧式、立式都讲究运气调息,所以现在称为气功。长期练习,可以防病、治病、祛病、延年。反之,内部气分不顺调,或气被七情所伤,脏腑运化机能失常,七情损于内,四时不正之气侵于外,必然生病。由此可见,气分对人体健康的重大作用。人体疾病,系受七情所伤,四时不正之气所侵,表现出寒、热、风、湿、燥、火不同的

10、特征。用按摩术引导调理气分,以恢复脏腑机能,气分调顺,寒则暖,火则息,风则散,热则平,燥则润、湿则化而百病除。五脏即心、肝、脾、肺、肾。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脏配五行,五行分五色。心属南方丙丁火,赤色。肝属东方甲乙木,青色。肾属北方壬癸水,黑色。肺属西方庚辛金,白色。脾属中央戊己土,黄色。肺居各脏之上,色白,属金,而通秋气。心色赤,属火,而通夏气。肝色青,属木,而通春气。肾脏居下焦,属水,而通冬气。脾居中央纳谷物,各脏腑赖其滋养,如土之载成万物,故脾属土,而通四时季月之气。五脏生克制化。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

11、脏相生: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五脏相克: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人的性情各有不同。或刚或柔,或沉默多虑,或暴躁多言,皆由五脏之气所发。脏腑互有强弱,性情表现亦异。心在志为“喜”,过喜伤心气,故有大笑而气闷,或气绝而死。肝在志为“怒”,暴怒伤肝,故有猝逆大怒,不能抑制而致疾,甚至呕血而亡。肺在志为“忧”,悲忧过甚伤肺,故忧伤过久,抑郁气阻,伤肺脏而致疾。脾在志为“思”,过思伤脾,故思虑过多,脾胃机能受伤,消化力减弱,易致胸闷腹胀消化不良之疾。肾在志为恐,大恐伤肾,故遇有猝逆大恐怖之事,小便随之而下,此为肾气不能摄,膀胱失去控制能力所致。人体新陈代谢的机能,与吃、

12、喝、拉、撒、睡有密切关系。脾胃强,肺健全,肝、胆气调,食物入胃,即易消化。“水谷之精华”上蒸于肺,运行而生血。肾气足,水化运行正常,大小肠和膀胱之气调,二便无滞泻癃闭之患。心气足,血液循环正常,睡眠足而神旺。故吃、喝、拉、撒、睡正常,人体即健康;否则疾生。吃喝先入胃,胃的初步作用,依赖脾脏,脾脏功能正常,摩擦力强,胃即健全。水谷经食道入于胃中,以脾脏之动力,使胃蠕动加快。水谷化乳糜输入小肠,再和胆汁而后消化吸收。也就是“脾与胃行其津液”上输于肺的意思。肺将谷的津液,吸收入于肺经,即以气分蒸发成痰;再将痰蒸发开了,由背后的毛细络管,传入四肢;再由四肢上回,痰即成血,成血后,其血液的循环,即以心脏

13、为中枢。“痰积生血,血积生肉。痰为血之本,血为肉之本”。胃将水谷蒸发提炼,吸其精华。水谷的渣滓渐渐排送至胃下口,入于小肠。经过小肠的循环曲折(共十六曲),传送至将近小肠的下口,缓缓运转至大小肠交会稍上处,此处为“阑门”。经阑门的一栏水食的运行就慢了。阑门以下为“水分”。水分将水谷分开,水被气分蒸发,如露如雾,入于肾脏。所剩谷物渣滓,即转入荷包肠。荷包肠即大肠上口。将谷物的渣滓转入大肠,经过大肠回环曲反(计十六曲)节节传送至直肠。谷物的渣滓(粪便)由此排出体外。肾脏把水蒸发过滤后,将其精华经由上通双目的经络上升,以保养眼睛。瞳孔与肾经相通,视力的强弱与肾水有关,故肾水足,视力强。水的精华被肾脏蒸

14、发上升后,所剩之水,既由肾脏渗入膀胱。膀胱水(尿)满,由尿道排出体外。人体的各部机能,有如人的劳动相象,需要有劳有逸。劳动过久,需要适当休息,以恢复体力和脑力。血液循环过久,也昏沉欲睡。血液大部分顺血管回膈俞(即心根,为血之源)伏于膈俞,循环较缓,即入睡眠。待休息过来,即由膈俞潮散,达于四肢,血液循环,复加速正常,人即醒转,精神舒畅。心与小肠相表里。如心与小肠的气分不调,即有失眠现象。因小肠气分错乱,浊气上逆冲动膈俞;血归膈俞,聚而复散,血不得养,心脏即不得安。这时虽然疲劳,亦不能入睡,即患失眠症。必须将小肠气分调顺,清升浊降,小肠浊气,不再上逆,血归膈俞,即能伏住,心脏安宁,即能入眠,血得保

15、养。人肢体强弱与灵活迟钝,皆在“筋”的长短。血足则筋得养;筋长则气顺;气顺则血液循环正常,体力亦强。反之,血亏则筋不得养而萎缩弛缓。气以筋为轨,筋弛萎则气受阻,或滞或串而作痛。血随气行,气不通畅,则血液循环受阻,筋必致疾。故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循环相生,互相联系,不可或缺。肺居各脏之上,为五脏之华盖。肺脏机能可分为三部分:一、肺为呼吸器官,与大肠相表里,与大肠的气分,有互为传达的作用。如气分调和,呼吸正常,呼则气由丹田而上,经心脏入肺,顺鼻孔而传达于外。吸则气经肺入心脏,下至丹田。上下往来,运行不息。二、肺脏专能吸收由胃上蒸的谷物之津液,将津液蒸发提炼以成“痰”顺脊背的毛细血管将“痰”运化

16、,输于四肢以生血。三、肺脏蒸发的谷物的津液,将其精华提炼成“痰”后所剩的劣质,不能入细络,运化循环以生血,肺中亦不能容留,即成“涕”,随呼吸,顺气嗓,经鼻孔而排出。脾胃居于诸脏腑的中央,为后天之基础,各脏腑养命之源。脾脏形如草鞋底,有胰相护,形如脂膜与胃相靠接。脾脏摩擦动作的机能很强,胰性极滑,脾借胰滑以利其动作。胃形如囊,上口与食道相接,下口与小肠相接。胃纳谷物而消化蒸发之,其功能的动力则在脾。脾与胃相表里,具有消化、蒸发、提炼、排泄谷物的机能。脾脏的本身动作很强,以气推动摩擦,带动胃的动作。气分调和,脾脏的摩擦力强,胃即生热;热度适合,胃的蒸发机能则正常;将谷物的津液,蒸发提炼出来,上升于

17、肺以成“痰”。所剩的谷物渣滓,转入小肠,运送于大肠而排出。故各脏腑皆赖脾胃蒸发水谷之津液以培养之。气分调和,脾胃之机能正常,各脏腑即强,纵有亏损,皆能补益。如气分错乱,脾胃机能减退,各脏腑均受其影响而减退。故脾胃为后天之基础,养命之源。心脏为全身之主宰,内分七孔,外衣心包,位居于肝脏和肺脏之间,与脊第五椎相对。有两大动脉,分布各脏腑及周身四肢,为血液循环的总机关。血液循环,自心脏起,循行于全身肢体脏腑脉络,有固定的循环规律。心气调和,循环的规律不紊乱,各脏腑经络均得其营养。循环终点,亦归心脏,周而复始。血液休养,回归心脏,伏于膈俞(心根),循环较缓,人即入眠。肝为纳气之脏,主筋。筋为气行的轨道

18、。肝脏机能正常,筋脉舒畅,气分调和。肝脏纳气机能失常,则筋不舒,气分错乱,因而周身的气分就要错乱。聚于何处即作胀,串于何处即作痛,故肝不能纳气则气乱,肝平则气舒。肝木不能纳气,均由闷郁而成。郁则气逆而阻。肝经受逆气冲动,纳气机能受制,即不能纳气。纳气使气归于正轨。治肝必先调气,气调则肝自平。胆含于肝叶之内。食物入胃,胆汁输于胃中,滴滴如点卤,以助胃的消化。人受惊恐,胆被惊气冲动,胆囊突然收缩,胆汁即大量入于胃中。胆汁性极滑,水谷不能留于胃中,急转入小肠,小肠亦不能缓缓运动,遂不待水分分离,一同急转入于大肠,即突然作泻。凡有此病的人不能见惊恐可怖之事,如遇惊恐,必突然排泄。初生数月的小儿,受大声

19、惊恐,必腹泻作绿色,即胆汁大量冲入胃而作泻。肾为水脏,为先天之基础,天一真水孕结之所。人体内部的机能,必须水火既济,即肾脏水与命门相火(命门在脊椎骨第十四椎属相火)。命门为太阳之火,脏腑皆赖以温暖之。肾脏经命门火以温暖,蒸发水力的机能即正常,将水蒸发提炼的精华,即为“天河水”,上升于目。天河水的作用,系经由肾脏向上的两条经络,直达于目,以保养眼睛。眼睛的瞳孔与肾相通,肾水足,视力即强,肾水亏,视力即减。肾将水的精华提炼后,所剩之水,即渗入膀胱。膀胱形如葫芦,下口通尿道,其作用与肾脏相关联。水经肾脏蒸发过滤后,其精华保养眼睛;剩水顺肾脏向下的两条细络管下降,渗入膀胱,膀胱水满,即入尿道排出(尿)

20、。脏腑各器官互为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鼻属脾,鼻孔与肺相通。耳窍通肾。舌为心之苗。眼通肝。口通胃。眼属肝,瞳人属肾,眼白属肺,大眼角属大肠,小眼角属小肠,上眼皮属脾,下眼皮属胃。牙为骨之苗,发为血之苗,爪为筋之苗。第三节 论女子行经及胎儿女子到十四岁时,身体发育成熟,经血每月来潮一次,称为月经。到四十九岁左右,生育机能衰退(气血衰),月经即停。故古人对月经的规律的总结:“女子二七而经血通,七七而天癸绝。”气分与月经的正常与否有很大关系。若气分错乱,正气不固,不能调摄,月经周期的规律失常,如逾期不至,或每月两三次来潮;或因气分阻滞,血亦

21、随之受到阻滞,经络闭塞,血瘀不行,遂至经闭。“气为血之帅,气行血即行”,故治妇科疾病,必须以调气为先。气顺,血液循环即能正常,月经疾病即能痊愈。女子受孕以后,不再行经。十个月,胎儿产出,满月以后,产妇气血恢复正常,月经又至;或哺乳期停经,也属正常。胎儿在母腹子宫之内,赖母亲气血的滋养。胎儿的呼吸在脐,是为先天,降生后,由口鼻呼吸,是为后天。因气血皆父母所遗传,人的相貌、性情,每每与父母相似或相近,甚父母的疾病,亦遗传于子女。母亲气血足,胎儿发育健康。母亲某一脏腑的气血,不能完全通达于胎儿,胎儿的某一脏腑器官即弱,甚则疾病。如小儿先天性胎聋、胎哑,胎盲、闭肛各症。凡小儿先天性疾病必须先诊疗其父母

22、。胎儿患病在成胎三月以内,脏腑肢体尚未完全长成,可以治疗,治愈其疾,胎儿即愈。百日以后,肢体已全则无效。人身元气,最初一点“真元”,系于结胎之际,父母遗传,血则母所滋养。胎儿在母腹,先成两珠如豆,即两肾。每一肾中间,有两条须,一根向上,一根向下。向上的须,随经脉上通于目;向下的须,随经脉入膀胱,故肾为先天之基。胎儿所需营养,皆以母亲气血,由脐带通入。迨分娩时脐带一离母体,即属后天,饮食由口入胃,化为津液,如雾如露,蒸于肺部,轻清者为气,随肺呼吸而周行于全身,重浊者蒸发为痰而成血,以滋养脏腑百骸,是以气血以及各脏腑百骸,皆赖脾胃以滋养之。故脾胃为后天之基。何谓气?气发于丹田,随呼吸出入。一呼一吸

23、,谓之一息。吸入清气为阳,呼出浊气为阴。吸入清气,由口鼻入肺,肺叶舒张,再由肺部转到心脏而达于各脏腑、四肢、百骸,下至丹田。呼出浊气,亦自丹田经各脏腑肢骸、由心脏转入肺部,从口鼻呼出。血液循环,随气而行,一呼一吸,昼夜不停,息息相随,终身不息。血所以能循环周流,全在于气,气阻则血滞,运行即不能正常,各脏腑即不能完全受其灌溉滋养,机能即发生种种障碍,疾病丛生。呼吸停止,血液即不能流行,人即死亡。常人七日不饮食,尚可以不死,若一旦闭其口鼻,不使呼吸,就很快的死亡。由此可见,只知饮食营养,生长血液,可以全生,而不知人的生命本源于气,气分调顺,则百病蠲除。治病之要,调气为先。本法重在调气,即在于此。(

24、附注:所论各脏腑,系就师晚年口授所述。余性迟钝,记忆力弱,未免有挂一漏万。奈无原书可以校正,又未敢擅自补充,恐失真相。现今医学昌明,解剖学对人体脏腑部位较古精详,若就现代医术,互相勘对,似亦有所帮助。倘若将来原书出现于世,脏腑之论述,得有更精密正确之记载,则于医学上获益更深且巨矣。)第四节 论痰五谷及各种食物由口入胃,所生津液精华,上升于肺;经肺脏吸收蒸发成“痰”,型如浓液;再由肺脏以气运化输送,顺脊背的毛细络管达于四肢;再由四肢顺血管循环,即变化成血,以归心脏。变化成血后,循环功能即属心脏。故“痰积生血,血积生肉”。一般常见之痰,是脏器受病之痰,即受病淤结之痰,不能由肺气运化。输于四肢。而瘀

25、结于肺,肺亦不能容纳,由口吐出。受病瘀结之痰和生血之痰,犹如血有周流与淤滞之别。生血之痰,如循环周流之血;病人口吐的痰,如淤滞的败血。无病之人,或偶微咳,或喉间微闷,顺喉吐出一、二块即止,其色晶亮如藕粉,小者如米粒,大者如豆,此系正常生血之“痰”。痰之为病,由于肺脏机能不足,气分错乱,不能推动循环以生血,被浊气瘀结败坏而为病。病愈,则败坏之痰自消,其生血之机能自复。兹将痰的为病原因说明于后:一、因肺脏气分错乱,不能将痰运化以生血,瘀结于肺,被逆气上冲,肺叶被浊气冲激,鼓动合张,则喉咙嗓部感觉塞闷,或作痒,人即作咳。必须将痰由喉吐出,始稍舒适。痰为血之本,伤痰过多则血亏。二、因其他脏腑气分错乱,

26、传经入肺,肺受邪气之克制,化痰的机能削弱,痰即瘀结于肺,不能运化循环于四肢以生血,被逆气冲激,肺叶合张,人即作咳,痰被气推拥吐出。因痰受其它脏腑发出的污邪之气所熏染,故吐出之痰,其色各异:吐黑痰为肾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吐青痰,为肝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吐白痰,为肺气错乱本脏所致,吐白痰带血丝、血块(所谓痰中带血),为心脏气分错乱,瘀血上冲于肺所致,随痰吐出。吐黄痰,为脾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痰色如黄土,为险症,为脾土已败的明证,最难医治。以上所述之痰,皆系痰块,由肺经吐出,若口吐白粘沫,为“白腻”,系胃受病,其食谷所生津液,不能上升于肺,遂顺食道上逆而吐出,为“逆气上逆吐腻”,此

27、乃胃病,与痰不同。第五节 论气候变换与人身内部气分的相互关系脏腑运化之机能,与血液之循环,皆以气推动之,其运转循环方能正常。人身内部之气,分为清浊二气,发源于气海,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降,二气调和,循环于脏腑及周身脉络之间,周流不息。“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无阴则阳不生,阳灭则阴绝,阴亏则阳亦亏,阴过滥则阳衰。故二气必须调匀,脏腑方强,身体方健。内部的抵抗力充足,方能适应天时之气候变化,内气方能不紊。“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大小周天之气,相应而不相同。天时气候,旺极则变。其更换发动之节为二:冬至、夏至。气候己变之节为二:立春、立秋。气候变纯之节为二:立夏

28、、立冬。故天时气候变化之节为八,而四时之序定。人内部之气分,亦随天时气候的变化而更换,其换气之节则不同,旺盛更拽之节为二:立春、立秋。气分分清之节为二:春分、秋分。气候变纯之节为二:立夏、立冬。气分过纯之节为二:冬至、夏至。气分过纯则换,故变换之节亦为八,以与气候相应。天时气候,寒暑往来,周而复始,人体内部的气分,亦随之变化而适应。气候在暑热之季,倘若人体内部之气分纯阳,则内外均热,如火上加油,人不热死而何?严寒之季,如人体内部之气分纯阴,则内外均寒,如冰上泼水,人不冻死而何?故人内部之气分,与季节相应,以随气候之变化。上述“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此系指天时之气候,与人内部

29、之气分而言。大周天为四时八节气候之变化,小周天为人体内部的气分,亦按四时八节之气候而更换。小周天与大周天之气相应,与地气相合。人体内部气分充足,则抵抗力强,故无病之人,虽建交节换气之时,皆无感觉。人体内部气分亦亏损,则抵抗力弱,每遇交节换气之时,或节气之前后,其病易于反复或加重。因交节之时,天时之气候必变,人体内部之气分,亦随气候之变化而变化。病人之气分已亏,抵抗力不足,最易错乱而疾作。又四时气候失常,夏季忽转寒冷,人体内部气分,此时为纯阴,两阴相抵,时疫流行。冬季忽转温暖,人体内部之气分,此时为纯阳,两阳相抵,冬瘟易作。大周天之气候正常,则小周天之气分,亦随变换不紊,时疫杂灾,因之减少。如大

30、周天之气候反常,小周天之气分,亦受大周天影响而紊乱。时疫杂灾,因之流行。大小周天之气候相互关系,至为深巨。兹将天时气候与人体内部气分之变化交换,按节列序于下。冬至,阳生,天时气候之热度,由上而下降,压迫寒度,寒度凝于地上,故天时严寒。人体内部气分,变为纯阳,以抗其寒冷。立春,天气热度已将寒度渐渐压迫入地,天气渐渐暖和。因天气已转,人体内部气分亦渐渐更换,阳气渐渐往外,阴气渐渐入内,为阴阳气分交替之候,驳而不纯。故人于春季,有病者易于反复,无病者亦易感冒。因春季人体内部气分,为阴阳交加之气,阴入阳表,人必软弱无疑。春分,天气热度,已将寒度压迫入地,天气已暖,人体内部气分,阳气已达外,阴气完全入内

31、,分解己清为阴。立夏,天气由暖转热。人体内部气分,由阴转为纯阴,以御其暑热。夏至,天时气候,又在变化发动之时,寒度由上而下降,压迫热度,凝于地面,故天时暴热。人体内部气分,则为大纯阴,以御其暴热。立秋,天气寒度已将热度渐渐压迫入地,天气渐渐凉爽。因天时气候己渐转,人体内部气分,亦渐渐更换,阴气渐渐往外,阳气渐渐入内,人体内部气分,为阴阳交加之际,阳哳内伏,阴渐外出,故常人于秋季,神清气爽,病人不在此论。秋分,天气寒度已将热度压迫入地,气候转凉。人体内部气分,阳气已见入内,阴气完全表出,分解己清为阳。立冬,天气寒度已旺,气候转冷。人体内部气分,变为纯阳,以抵抗天气之寒冷。冬至,天时气候,因旺极转

32、变而严寒。人体内部气分,则变为大纯阳以抗之。如此周而复始,天时之气候,按周天之节气变化,人体内部之气分亦随周天之节气而变化之,以应其气候之寒热。然人受天地伏载,岂能相建以生存?人体内部气之变化,系与地气相合,与天气相应。试观地下室,井中水,皆冬暖而夏凉,春温而秋平。人之内部,亦复如此,此其明证。第二章 按摩穴位和手指手腕练习法第二节 练手指手腕法按摩医师用两手连续不断地操作在病人身上,手指必须运用有力。柔中有刚;手腕必须灵活,扭转自如;臂、肋亦须有耐久的力量以支持两手的持久的技术操作。例如按摩腹胀如鼓,胸腹坚硬如石,或四肢强直,弯曲,角弓反张等症状的病人,如果指、腕、肘、臂没有力量,或力量弱,

33、而不能持久,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因此指、腕、肘、臂的力量锻炼,是基础功夫。有了基础功夫的锻炼,然后再熟练胸、腹、背、头面、四肢等部位的各种手法。一、练手腕法甲、穿腕:以左右手上下交叉状,手指若攫物状。上边手顺下边手的食指边向下转,下边手随即翻上来,往下转,互相如梭状,分叉交换。这样反复练习,可使指、腕、肘、臂的力量增强,运转灵活。穿腕生力的练习,和武术家的穿手式的练力法相类似。所不同的,穿手式是四肢的联合动作;穿腕式仅是上肢_指、腕、肘、臂的联合动作。乙、拷腕:两人面向内对立,互相伸出左手或右手,两手相交,弯曲食、小、四指,互扣腕后外侧,互相较劲。这样反复练习,可以增臂腕各部的力量。丙

34、、拧棍:两人面向内对立,互相伸出左手或右手,用圆滑的木棍(棍长一尺多,直径一寸)一条,各握木棍的一端,握紧握牢;两人同时用力向内往下拧转。这样反复练习,可增掌力。以上三式,都是增生力量的方法,是基础功夫的锻炼,要长期的练习。拷腕式、拧棍式是双人互相练力法,必须合作。双方慢慢的用力,慢慢地增力;不要突然用猛力,以防止对方的筋被挫伤。双方力量不可能平衡。力量大的,应照顾力量小的。长期锻炼,力量小的,可以逐渐增生力量;力量大的,也能达到锻炼的目的。二、练手指法:将自己的右手食、中指和无名指,按在自己的大腿的肌肉肥厚处,向左旋转,力量均衡,不要忽轻忽重。每日练习若干次,不可间断。初练时不要用力;手指有

35、酸痛感,仍继续锻炼。坚持练习日久,手指酸痛现象即可减轻;所按部位,亦不移动;手指亦逐渐灵活。这是第一步的基础锻炼。在第一步锻炼的基础上,仍如前法练习:向左旋转数十分钟后,即向右旋转。俟熟练灵活后,即进行手指往还、旋送、柔推(如手法中的调式)的练习。这是第二步的基础锻炼。在第二步锻炼的基础上,即进行两指迭压推按的练习,即:一指侧按于一指之上,压按之。经过一定的时间练习,指腕灵活而不酸疼;指按旋转自如,不致移动部位。这是第三步的基础锻炼。在第三步锻炼的基础上,进行腹部推按的练习。腹部推按的练习,应用开中气法练习之。以两人交换推按为宜。手法:用调、泻,暂不用补(补恐气塞,气塞则堵闷)。初练时,指、腕

36、、肘、臂有酸疼感;所按穴位,不能固定不移;指下亦无显著感觉。经过一定时期的练习,酸痛感消失,指感灵敏,所按穴位不移动。这时即具备了对病人施治的基本条件。至于在头面部、背部、四肢的推按分拨手法的练习,可按后列图式揣摩,仍以两人互相练习,领会较快。第三节 手法手法是辨证施治的重要环节。手法适当,就能获得预期的治疗效果;否则,疗效低,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九字手法”是按摩疗法的基本原则,即:补、泻、调、压、推、拨、分、扣、按。一、补: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向右旋转,为补。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向右旋转,亦为补。二、泄: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

37、,向左旋转,为泄。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向左旋转,亦为泄。三、调:以中指或食指按住腹部的某一适应穴位,往还旋送,为调。又以大指、中指并按两穴,或以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按三穴,往还旋送,为调。四、压:以中指或食指按某穴,如中指按某穴不动,用食指内侧面压于中指之上,向右侧微微下捺,或微用力捺,为压(以中指捺穴,侧压于无名指侧面,以助力)。又如用手掌或手背侧压、正压少腹,亦为压以上四法,均用右手各指。补、泄、调,适用于任脉和腹部的穴位。压,专适用于任脉,但遇并治穴时不适用。五、推:按而送之,为推。分指力及掌力。有斜推、直推、分推三种:甲、斜推:适用于腹部。用右手的食

38、指和中指,由某一适应穴位,向右斜推至某部位。乙、直推:适用于腹部和背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或手掌,由某一适应穴位,向下直推至某部位。在腹部直推,用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推。在背部直推,用手掌推。丙、分推:适用于背部。将左右手叉开,用大指由某一适应穴位,分向两侧往下斜推至某部位。六、拨:按而动,为拨。不同部位,有不同的拨法:甲、拧拨:适用于腹部任脉旁开穴位。用右手的食指和大指,并按两穴;食指和中指向右旋引,同时大指乘势挑送。乙、顶拨:适用于背部。用两手的大指端,顶按住两个穴位的筋,顺其筋势,慢慢地向下拨弄至适应部位丙、提拨:适应背部。用两手的大指,插于相同部位,扣住这个部位的筋,向上拨弄。丁、俯拨:适

39、用于臂、腿部的分筋法。用大指按住某一部位的筋;顺筋势,大指向外侧慢慢的搬动到某一适应部位。戊、仰拨:适用于臂腿部分筋法。用食指和中指托按住某一部位的筋;顺筋势,由外侧或内侧慢慢的搬动到某一适应部位(食指和中指的力,有向上托的劲)。七、分:有分、分拨两种。分、用大指或食指的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挑送。适用于足三里、三阴交等穴。分拨:1)用指端按住某一穴位的筋,以指端挑送;或来回左右拨弄。适用于面部、手部和足部的穴位。 2)用两手的大指,按住病人的手腕正面;将两手指拳起,用食指的中节,合按病人手腕背面的筋,向两侧搬弄。适用于小儿。八、扣:用大指、中指,或大指食指作半月形,扣住两穴或两部位运行之。

40、适用于胸腹部、背部和四肢。九、按:用指按穴,向下微捺,为按。用两手的大指、食指和中指无名指,或用一指、二指,或用三指,按穴而微捺之。第三章 点穴法第一节 胸腹部一、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医师坐在病人的右侧。用右手拇指按住阑门穴(阑门:脐上一寸五分。为大小肠交会之处,水谷运化经过的暂停之所。阑门穴是王文先生口授的重要穴位,载于推按精义。通过临床实践证明:对于顺通上下之气,有显著疗效,为点按诸症时的首先施治穴。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等重要文献,均无阑门穴的记载。),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右手中指旋转推按的时间,俟指下气通为止。(以下简称“气通为止”)第二式:右手中指

41、按住水分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水分穴气通为止。本式治疗腹胀、泄泻、五更泻、水肿等症,采用阑门穴时并用之。其它各症治阑门穴后,即治建里,不点此穴。第三式: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以建里穴气通为止。病人姿势和医师手式,与第一式相同。第四式:病人仰卧,医师坐在病人的右侧,用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部位;右手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不过多久,指下觉穴气通即止。加治关元穴时,治气海后,用右手中指按住关元穴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左手大指仍迎住右石关穴,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第五式:两手放两带脉。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间;同

42、时左手大指,右手食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带脉,往里拢拔,以阑门感觉跳动为止。拢拔时,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有向里斜托之意;但扣住的部位,不能移动。第六式: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按住左章门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同时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章门穴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最多不超过三次。第七式:右手中指按住左章门穴,大指按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拔一至三次,多至五次;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第八式: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大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右手中指按住迎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第九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左幽门穴,旋转推按

43、;同时左手中指反扣左腋靠近胸部的筋,使之不能上冲咽喉;左手指下感到幽门的气稍平,随即左手大指按住巨阙,食指和中指的近端,扣扳倒数第三、四肋间,气通即止。第十式:用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并用左手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阙部位,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就止。此式操作完毕,再治阑门穴一次(与第一式相同)一次。对于腹胀、泄泻、五更泻、水肿等症,必须并治阑门、水分两穴。即:食指按住阑门穴、中指按水分穴,同时旋转推按,俟气通为止。第十一式:用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枢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枢部位,同时旋转推按,气通为止。推按毕,大、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拔(食、中指向右旋引,大指顺势挑

44、送之)一至三次;左手大指迎住石关、食指迎住左梁门。第十二式:按照第四推气海一次后,并压三把。其手式: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住病人少腹,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中指和食指卷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压推至正面;用手背缓缓向下推至关元部位,一次为止。胸腹部点穴法,除以上十二式外,尚有八种专用手法,分别介绍如下:一、升津法病人仰卧。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穴位往下按;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向背后左侧倒数第二、三肋骨间,托住、往上搬托。病人感觉舌根微有凉意,津液即能上达。二、放水法:第一式:病人仰卧。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第二式: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顺左肋骨边,插入背后软肋

45、尽头三尖骨的空隙处(与左手食指和中指所按处,上下相对),向上顶抖三、五次。这时系水停,胃中即作水响。第三式:接上式,顶抖毕,右手各指由背后肋骨边,顺势往前面斜推,送至少腹为止。这样反复*作,不超过三次。但用此式时,必须将阑门、章门、左梁门、右石关放通。气分理顺,才能使用。否则往往有呕吐现象。如暴饮暴食,胃中有食物积滞,胀饱不能忍,放阑门等穴还不能导下时,可用第二式顶抖法催吐(不可用第三式斜推法)。三、放腋下法第一式:病人仰卧,先用左手握病人的手腕,右手大指端拔合谷部位的筋;放左腋下,拔左手合谷;放右腋下,拔右手合谷。第二式:放右腋下法,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握病人右手脉门,将右臂扬起,用右手大指按住

46、腋下的筋,拔按。俟左手食指和中指感到脉门跳动为止。放左腋下法,与放右腋式同。用左手反握病人左手脉门,右手按拔左腋下的筋。四、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手式:病人仰卧。用左大拇指扣住右边的带脉,往里搬;食指和中指按住阑门,往下按,同时右手大指端,按住右腿三阴交部位的筋,左手食指和中指感觉阑门部位跳动,或指下如有流水感,即止。右侧三阴交放通后,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左边带脉,往里搬;大指扣住阑门往下按,同时右手大指端,分拔三阴交部位的筋,左手大指感觉阑门部位跳动,或指下如有流水感,即止。五、引气归元法手式:左手捏住建里部位,右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病人感觉呼吸舒畅。治完任脉各穴后,用此式操作一次为宜。

47、六、彧中与阴陵泉齐放法:第一式:病人仰卧,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或中穴。先用左手食指和中指,由巨阙部位向下直推至阑门连续三次;仍用右手大指,将左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拔开;再将右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拔开。这时感觉胸部轻松。第二式:左手大指和中指仍扣住两彧中,右手大指、食指和中指,扣按彧中以下两旁骨缝间,自彧中穴下方,一手一手地按至腹部肋边尽处;连续三、五次。第三式:接上式,再用左手掌侧,按石关部位;右手食指和中指托背后左肋下,与幽门、梁门相对处,同时动作。左掌向右放置托送至左幽门、梁门部位;右手食指和中指顶托向前,推送至章门部位,恰与左手相交;遂后两手向下,同推气海部位为止。七、治痰厥气闭法手式

48、:病人盘膝坐。医师蹲、立(拘腰)均可。用右手无名指的指端,扣住天突穴向下微按;并用该指中节,微微拔弄咽喉,病人出现瞪眼摆头,或闭目等现象时,无名指扣拔不停,俟将痰吐出,即愈。如拔弄一分钟,病人的头不摆动,可能气已断绝。至二分钟,仍不见头部摆动,可判定气已断绝,不能挽救。八、涌泉、大墩等穴的治法手式涌泉穴的治法手式:病人仰卧,医师对面立,将病人的脚托起,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托住脚跟,右手食指和中指抚按脚面,大指端顶住涌泉穴(左右两足相同)。大墩公孙金门足三里四穴的治法手式:病人的姿势,或坐、或卧、或屈膝或将腿戳起不拘,均可按穴位施治二、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说明本法是按脏腑部位辨证推按。采用针灸穴位,便于标志。所以穴位的部位和主治,与针灸文献的记载,亦略有出入。如巨阙穴,针灸文献所载:“主手少阴心之募”;本法根据巨阙穴在食道和胃上口相会处,点按巨阙可治食欲不振,气逆上冲食道等症。整体疗法为本法的特点之一,几个穴位互相配合,疗效更为显著。所以穴道的部位,必须准确。如阑门、水分、气海等穴,不可差错。施治穴位,亦不可呆板拘泥,从临床实践中体会领悟,灵活运用。阑门:在大小肠交会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