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doc

上传人:飞****2 文档编号:78749911 上传时间:2023-03-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doc(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 古典贸易理论第一节 早期的贸易思想一、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一)色诺芬(Xenophon)等的分工思想v 经济论和奥德赛(二)柏拉图(Plato)、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关于分工和交换的论述v 理想国和伦理学(三)宗教神学中的国际贸易思想 v 利巴涅斯(Libanius)和阿奎纳(Aquinas)二、重商主义的贸易思想(一)历史背景l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产生的时代:14世纪末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l 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

2、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v 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v 国内贸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国内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人之所失。v 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v 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要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三)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2、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 Mu

3、n, 15711641) 政策主张: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 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价上涨,出口减少,影响贸易差额。因此认为保存金银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使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这就是晚期重商主义“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的精辟结论。 晚期重商主义的思想被称为贸易差额论。(四)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五)重商主义的积极意义与主要缺陷l 积极意义 理论

4、贡献l 在理论上,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开始了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考察,指出了对外贸易能使国家富足。 政策意义与历史作用l 在政策上,重商主义贸易学说提供了关于国家干预对外贸易的一系列主张,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2. 主要缺陷l 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l 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 l 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三、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l 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在法国首先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逐渐形成了重农学派。创始人是弗朗斯瓦魁奈,“自然秩序”的观念占有重要

5、地位,是整个学说的基础,指经济社会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其核心思想是主张自由经济,包括自由贸易。l 重农学派对贸易并不重视,但从“自由经济”的基本理念和法国农民的实际利益出发,反对重商主义的保护干预政策,提出了自由贸易的口号,尤其主张谷物自由出口。l 重农主义先驱布阿吉尔贝尔的谷物论认为反对小麦出口的荒谬可笑的,他用了十章篇幅来说明应当实行谷物的自由贸易。如果限制谷物出口,一旦国内谷物丰收就会出跌价。结果造成谷物减产,造成将来谷物价格高涨。l 重农学派对农业的过分重视和对商业的不以为然,所以在国际贸易理论方面没有太多贡献,但其自由经济思想对后来的古典经济学家(特别是亚当斯密,他曾在法

6、国三年,与许多重农主义者相识)有很大的影响。第二节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l 又称“绝对成本理论”l 18世纪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l 国富论,1776年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l 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主要领域的一切经济知识归结成一个统一和完整的体系。一、历史背景l 18世纪后期,欧洲进入工业革命时期,重商主义的主张和政策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当时经济发展的桎梏。l 新兴资产阶级(尤以英国为代表)为了发展本国经济,积极要求扩大对外贸易,

7、亚当斯密的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二、亚当斯密的贸易思想l 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是实现自由放任原则的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认为,推动人类进步的主要力量是自私利已的动机,全部人类行为都源于自我保存这一本能。因此,自私自利和雄心勃勃不是恶而是善,它指引人类努力劳动并导致经济繁荣。 在亚当斯密看来,国家应该最低限度地保持它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以便使个人及社会福利达到最大限度。 保证资源得到最有效使用的机制就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2. 自由贸易的基本出发点是为国内闲散资源寻找出路(即为了实现充分就业)3. 分工是由交换引起的4. 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基础是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5

8、.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6. 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分工是“自然”形成的三、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一)基本假设 221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异。 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规模报酬不变。 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无运输成本和贸易障碍; 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二)主要内容1. 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的概念 一个国家的贸易模式完全取决于自身拥有的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如果以国内相对于另一国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

9、有更高的效率,则称该国在这一产品上有绝对优势)。 斯密将绝对优势区分为自然优势(Natural Advantage,也称自然禀赋,Natural Endowment)和后天获得的优势(Acquired Advantage,也称后天的有利条件,Acquired Endowment)。 自然优势和后天获得的优势因国家而不同,这就为国际分工提供了基础。因为它们可以使一个国家生产某种产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别国而在该产品的生产和交换上处于绝对有利地位。2. 绝对优势的衡量方法(1)劳动生产率(2)生产成本3. 绝对优势理论的主要内容l 各国按照各自的绝对优势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

10、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物质财富,并使各国从贸易中获益。l 贸易模式:用本国的优势产品去换取本国的劣势产品。(三)贸易影响与贸易所得四、绝对优势理论简评(一)积极意义:l 现实积极作用:反对重商主义 参与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中获利,而不是重商主义所说的一方利益是另一方的损失。 国家获得的利益是指劳动量不变情况下的商品增加,而不是重商主义追求的贵金属积累。 国家取得利益的原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比贸易伙伴国高,而非重商主义强调的出口大于进口。 各种经济行为主要靠市场调节,而不是重商主义提倡的国家严格控制。l 首次揭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之利益(二)局限性 关于交换引起分工,且交

11、换是人类固有倾向的观点是错误的。 不带有普遍意义,无法解释没有绝对成本优势时贸易产生的原因。 只能解释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却无法为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第三节 李嘉图-托伦斯的比较优势理论一、 理论产生的背景l 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禁止粮食进口;l 英国国内围绕谷物法存废展开了激烈的论争:许多人认为,既然英国能比他国更便宜地生产粮食,何需进口?l 1815年,罗伯特托伦斯发表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指出,由于波兰在制造业方面与英国的巨大差距,即使英国能够非常有效地生产玉米,也最好不要自己生产而应从波兰进口。因为英国用生产玉米的资本生产出来的大米,

12、可以从波兰换取比自己土地中生产出来的玉米更多。l 李嘉图敏锐地发现,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解决下列问题时将面临两难困境: 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或者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那么国际贸易还能否发生? 如果能,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对双方都有利?l 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斯密理论的范畴。在斯密的理论中,鞋匠有制鞋的绝对优势,裁缝有做衣服的绝对优势,两者的分工比较明确。 但假如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做衣服,而其中一个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那么应该怎样分工?l 根据李嘉图的理论,这要看两人在两种职业上的劳动生产率相差多少。如果一个人比另一个人在制鞋上强1/3,而在做衣服上强1/5,那么这个较强的

13、人应该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应该去做衣服。l 李嘉图说:“如果两人都能制鞋和帽,其中一个人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一些,不过制帽时只强1/5或20%,而制鞋时则强1/3或33%,那么这个较强的人专门制鞋,而那个较差的人专门制帽,岂不是对双方都有利么?”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一)基本假设l 221(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生产要素)l 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异l 两国资源禀赋水平不变,且实现了充分就业,生产要素(劳动力)可以在部门间流动,但在国家之间不能流动l 两国的技术水平固定,劳动的规模报酬不变l 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市场l 运输费用和其他交

14、易费用为零l 两国之间贸易平衡(二)基本内容l 大卫李嘉图发展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认为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即绝对有利)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即参与国际分工,便可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l 从前面所介绍的李嘉图的论述中可以知道,李嘉图由个人推及国家,认为国家间也应按“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衡取其轻”的比较优势原则进行分工。l 假定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有利地位,但有利的程度不同,而另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不利的地位,但不利的程度也不同。在此情况下,前者应专门生产比较最有利(即有

15、利程度最大)的商品,后者应专门生产其不利程度最小的商品,通过对外贸易,双方都能取得比自己以等量劳动所能生产的更多的产品,从而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给贸易双方都带来利益。l 贸易模式:每个国家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三)贸易影响和贸易所得补充:李嘉图与斯密一样主张自由贸易l 李嘉图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 自由贸易会使各国将其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可以激发人们的勤奋和智慧,最有效地利用本国的自然禀赋,最有效、最经济地分配本国劳动。 自由贸易有利于提高利润率,有利于积累资本。 自由贸易可以增加用收入所购买的物品的数量和

16、种类。四、一般均衡分析(一)经济开放前、后的一般均衡(二)贸易所得五、局部均衡分析六、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l 例外情形: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劣势,且其劣势程度相同。l 换言之,两个国家可以进行贸易的条件为:a1 / b1 a2 / b2或 a1 / a2 b1 / b2(其中,a1 / b1 a2 / b2为两国在两种产品生产上的劳动投入之比。)l 值得指出的是,这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l 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是,国际贸易条件介于比较成本之间,且不等于任何一个比较成本。七、比较优势理论的扩展(一)两种商品多个国家的贸易模型l 多个国家发生贸易的必要条件是,至少有两个国家存在着

17、比较成本的差异。l 将多个国家的比较成本差异进行排序a1 / b1 a2 / b2 an / bnl 发生贸易的充分条件就是贸易条件严格介于上式两端的比较成本之间,即a1 / b1 RS an / bn(二)两个国家多种产品的贸易模型l 在货币充当交换媒介的经济中,衡量一国商品的优势就不再是简单的劳动生产率,而是商品的价格(假定商品同质)。l 某种商品的价格等于生产各商品投入的各要素的数量与其价格的乘积之和。l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各国使用的货币其币值不同,还需要经过汇率换算才能比较两国商品的价格水平高低。l 这时候,商品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即出口条件)才能出口。l 出口条件:a1jW1a2jW

18、2E其中,a1j和a2j分别为两国生产j种产品的劳动投入量,W1和W2分别表示两国的工资水平,E是相对于第一个国家来用直接标价法表示的第二个国家的汇率水平。u 根据上述出口条件,影响一国商品出口的因素有三个,即劳动生产率、工资水平和汇率水平。如果在假定其他两个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则其中任何一个的变动都可能使出口条件发生改变。因此,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动都有一定的范围或区间,即存在上下限。l 根据出口条件公式,有a1j /a2jW2E/W1不等式左边反映 j 商品在两国的相对劳动投入量,右边为两国相对工资成本。l 一国满足不等式的所有商品、即相对劳动投入量低于两国相对工资成本的所有商品都可以出口,

19、而相对劳动投入量高于两国相对工资成本的所有商品都应该进口。l 类似地,工资和汇率等货币因素变化也会改变贸易结构。(三)运输成本与非贸易品l 在实际国际贸易中,运输成本总是存在的。运输成本会降低两国商品的价格差异,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两国贸易的发生。l 非贸易品是指不能同其他国家发生贸易的商品,这里尤指即使某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生产上可能具有比较优势,但是由于运输成本的存在,该种商品也不会参与国际贸易。l 给定相对劳动投入量,越接近相对工资成本的商品越可能成为非贸易品。八、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一)主要贡献l 是对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拓展,特别是说明了在各个方面都绝对劣于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也可

20、以参加贸易,而且能够获得利益。它比绝对优势理论更全面、更深刻。l 具有普遍适用性(其启示意义不仅仅局限于国际贸易领域)。l 历史上曾经起过积极作用,例如为自由贸易政策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武器,并对英国废除谷物法起到了积极作用等。l 在学术上,比较优势理论所提出的比较优势的思想非常深邃,李嘉图本人只是探索了形成各国比较优势的一个原因,即技术的差别。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有很多,而且比较优势还有一个动态化的问题。由此,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发展整理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即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为何。在此基础上先后产生了赫俄理论、动态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但是这些理论无非是阐明了更多的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而已。(二)局限性l 静态理论,只能说明短期内贸易利益的问题,但是无法将开展国际贸易同各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联系起来。l 假定前提与现实相去太远。l 李嘉图未能解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例问题。l 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不符合实际情况。l 忽略了国际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教案示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