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pdf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78051997 上传时间:2023-03-17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27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pdf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pdf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pdf(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有关的文学常识;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生词。2、以本文为例,进一步了解事理说明文的特点。结合同学们自身学习实践,理解课文解说的事理。3、了解二百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4、培养创新精神,增强自身的使命感。教学重点:目标 2.教学难点:目标 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 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90 年代,越来越多的世界组织和国家关注创新,关注“国家创新体系”。1994 年,世界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了“国家创新

2、系统项目”,对多个国家的创新体系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1998 年 10 月 4 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组织公布了题为知识促进发展的 9899 年度报告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尤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差距,大大超过了财富的差距,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发展中国家需要知识更甚于需要资本。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9 年 12 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1、“世纪之交”标明了作者的立足点是整个 20 世纪的结束和 21 世纪的开始。表明文章既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更要展望 21 世纪科学的发展。“随想”又带有一定的抒情性和历史的沧桑感。文题大气磅礴,令人振奋。2、杨振宁,美籍华人,1922 年出生安徽省,19381944 年在中国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获硕士学位。1945 年赴美求学,1948 年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7 年与另一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合作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因此与李政通共同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 年以来,他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讲学。分别受聘为北大、科大等八所大学的

4、名誉教授。在促进中美科技交流和合作中起了重要作用,还努力帮助中国学者在美进行科研和学习。3、本文节选自 1999 年 12 月 22 日参考消息。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先生一次学术报告的节选。4、学习生字:几乎(j)光纤(xin)趋势(q)芯片(xn)挠头(no)聘用(pn)着眼点(zhu)弥补(m)胆怯(qi)硕士(shu)5、理解生词。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第一部分:(19),回顾近两百年来出现了哪些新事物,并分析说明出现许多新事物的原因。这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12),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展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第二层:(39),分析出现

5、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第二部分:(1017),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发展及教育哲学上的差异,鼓励人们创新,从根本上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的创新能力。这一部分也分为两层。第一层:(1013),说明“科”和“技”的关系。第二层:(1417),分析说明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四、教师小结:世纪之交,杨振宁先生回顾了近两百年来世界上出现的许多新事物,分析了近两百年,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新事物层出不穷的原因,并循此提出了“科”和“技”哪一个更重要的问题,进而溯源说明了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富兰克林:(17061790)本杰明

6、富兰克林是 18 世纪美国最伟大的科学家,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是他自己所说过的一句话“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2、爱因斯坦:(18791955)A爱因斯坦是 20 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1879 年 3 月 14 日生于德国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1905 年在物理学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沦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1915 年建成了广义相对论。他所作的光线经过太阳引力场要弯曲的预言,于 1919 年由英国天文学家的日全食观测结果所证实,爱因斯坦和相对论在西方成了家喻户晓的名词。3、爱迪生:(18471

7、931)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细读品味:第 1 段,引用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的话,说明随着人类知识的增长,新发明会屡屡出现。第 2 段,承接富兰克林的话。列举近两百年来出现的新事物,说明近两百年来出现的新事物几乎无穷无尽。第 3 段,自问自答,以设问句承接上一部分,提出这一部分的说明重点:近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的原因是工业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 4 段,在举例中,通过列举

8、数字,将“一百年以前,世界的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率,和“今天,美国的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率作比较,有力地说明了“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第 5 段,通过引资料、举例子、列数字,形象地说明了科技发展之快。第 35 段,总体上说明了一个观点:近两百年来产生这么多新事物,出现这么多新发明的原因是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第 6 段,提出世界是由科学、工业、经济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并对此进行解释。第一句,提出本段说明的重点,阐释科学、工业、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句,解释科技和工业的关系。第三句,举统计学的例子说明科学研究与经济的关系。第四句,对上述说明做小结,指出

9、一个主要的观点“科技、工业、经济这三个相互连锁的因素,是近代世界发展的总的趋势。”第五句,承接上句,推测科技、工业、经济这三者对世界发展的影响。第六到第九句,举人类寿命可能延长的例子,说明科技的发展“对整个世界的不可思议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第 7 段,从过去 50 年的发展中得出一个更重要的结论: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第 8 段,举半导体方面的例子说明上述结论。第 68 段,分说。具体说明工业发展如何促进了生产力。其一,科学、工业、经济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世界的前进。其二,基本原理(科技)转化为工业(生产力)的速度在这 50 年尤其是近二三十年大大增加。第 9 段,总说,由分说

10、部分得出结论。用分号分别指出三个结论。由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到生产力、自然科学的发展,再到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得出三个层次的结论,照应分说部分的分析。最后一句,表达对这些结论的信心。第 10 段,用“在这种情况下”承接上文,由新事物的层出不穷和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对世界的影响,谈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也就是这一层的说明重点:多用“科”还是多用“技”,对个人、学校、国家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第 11 段,举 1921 年爱因斯坦第一次到美国的例子。第 12 段,由上段的例子得出结论:由于着眼点不同、价值观不同,对“科”和“技”重视、关注程度也不同。爱迪生从事实际的发明,更注重生

11、活中的实际;爱因斯坦从事科学理论研究,更注重“科”。第 13 段,得出结论,对“科”和“技”孰轻孰重没有一个简单的答案。实际上,也是告诉读者这个问题应因人制宜,因校制宜,因国情制宜。第 14 段,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问题:中、美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存在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第 15 段,分析问题。着重用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中、美在教育哲学上存在的异同,提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只是它们对不同的学生产生的效应是不同的。美国教育哲学、中国教育哲学相同点:都能鼓励创新 不同点:适应对象及效果美国教育方式:对学习成绩排在前面 3040的学生是有益的。这种学生受到美国式的教育训练,会比较快、比较

12、容易成功。中国教育方式:对学习成绩排在后面 3040的学生较有益处。也可以成才,而且成才后可以跟比他聪明的人竞争。美国学生学习方式:跳跃式学习,有较大的自由度,可以自己发展出很多东西。但知识不可避免的会有漏洞,但可以弥补。中国学生学习方式:通过按部就班的训练,有扎扎实实的知识,可以了解很多不是几天就可以学会的东西。第 16 段,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体会,说明中、美在教育哲学上存在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产了不同的效应。第 17 段,得出结论:由于中美两国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存在差异,所以对于不同对象的学生,应根据受教育背景的不同,区别对待。三、探究语言:1、“为什么在这两百多年间能产生这么多的新事物呢

13、?归根到底,很简单,是因为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人类的生产力。”自问自答。问,承上启下;答,表明要说明的观点。这种设问的形式既起到了自然过渡的作用,又使文章显得很亲切,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所以,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科学带动了工业,工业则带动了经济,而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科技的发展。”这句话可分为两部分,冒号之前的部分提出了一个观点“这两百年尤其是近一百年、五十年来,世界是由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推动着前进的”;冒号之后的部分,具体解释这三个环节之间相互关联的关系。用图来表示就是: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本段阐释的一个重点。3、

14、“我们现在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我想这些都是我们今天可以很自信地讲的话。”这句话从三个方面阐明了作者提出的结论。每一个方面用分号分开。第一方面讲“更新的事物将会层出不穷”,补充说明即使是“一些今天不容易想到的东西”也会出现,可见新事物的出现是没有限度的。第二方面讲生产力和自然科学将会大大的提高和发展,和第 3第 5段说明的内容相呼应。第三方面讲“科学、工业、经济的连锁发展将会持续下去”,和第 6 段的内容相呼应。同时,在提出结论时,作者都用到了“将会”,说明这些结论是对未来的一种展望、推断,但这种展望和推断不是没有根据的,作者又用了“自信”一词,表明自己对这些结论充满了信心。这种信心来自于前文作者

15、充分地说明和论证。4、“这个故事要描述的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这两个人,他们的着眼点不一样,价值观不一样,所以会发生刚才那个故事。”这句话是对上一段的例子总结。爱迪生,作为一个发明家,他更注重创造发明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所以在“科”和“技”之间,他更注重后者。爱因斯坦,是一个理论物理学家,他更注重科学理论的思考研究。所以在“科”和“技”之间,他更注重前者。5、“我认为,这两种教育哲学都能够鼓励创新,不过它们各自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这句话,说明了中美两国在教育哲学上的异同点。从“都能够”上可以看出相同点在于“鼓励创新”,从“不过”可见,下面将要叙述的是相反方面的内容,即不同点“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产生的最大效应是不一样的”。四、教师小结:在现代社会。科技进步和创新已成为发展社会经济的首要推动力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已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青少年,要发愤图强,以创新的精神和胆识,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六、板书设计:20、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回顾过去、分析原因;分析现状、鼓励创新。肩负重要使命,争做创新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