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效毒理临床.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77762500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PTX 页数:67 大小:37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效毒理临床.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药效毒理临床.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药效毒理临床.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效毒理临床.pptx(6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o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 o中药新药毒性试验研究 o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第1页/共67页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 概念、内容研究的重要性及局限性研究的基本要求研究的步骤及基本内容 第2页/共67页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的概念和内容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的概念和内容 概念:遵循中医药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方法,根据新药的功能主治,选用或建立与中医“证”与“病”相符或相近的动物模型和试验方法,对新药的有效性做出科学的评价。第3页/共67页 在机体(主要为动物)或其器官、组织、细胞、亚细胞、分子、基因水平等模型上,采用整体和离体方法,进行综合和分析的实验研究,以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从而为新

2、药的有效性评价提供科学的依据。第4页/共67页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局限性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局限性 发现研制新药及对药物进行再评价 为新药的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补充临床研究的不足 揭示中药复方药效的物质基础 局限性局限性 动物实验不能代替人体观察,中药研究结果最终要由临床来检验 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继续与最后判定 第5页/共67页v试验设计试验设计 v试验方法v动物模型v试验指标的选择 v动物的选择动物的选择 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的步骤及基本内中药新药药效学研究的步骤及基本内容容 v对受试药物的要求 v剂量的选择剂量的选择v给药途径和方法v对照组的选择 v实验结果的处理实

3、验结果的处理第6页/共67页依据:v 新药审批办法及有关药政法和规定原则:v实事求是v体现出高水平v坚持中药特色及有新意v“随机、对照、重复”;统计学处理等试验设计试验设计 第7页/共67页试验设计试验设计根据新药不同情况设计试验方案以病名为主治的新药:根据主治、参考功能选择相应的试验方法(急性支气管炎、失眠)以中医证名为主治的新药:应根据该病症的现代认识设计关键的主要试验(脾虚证)缺乏适当动物模型的新药:据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临床症状及新药的主要功能等,设计药理试验方案(银屑病)第8页/共67页试验设计试验设计 新药研究要求达到的水平分清主次,突出重点首先应确定主要作用(关键性药效)。一般

4、主要作用设1-3项,每项应选作23种实验方法,从多指标验证其药效。其他作用(辅助性药效)可酌情做2-5项,每项选做1-2种实验方法。第9页/共67页体外实验 又称离体实验,是在体外进行的实验观察方法,包括离体器官、离体组织、细胞体外培养及试管内试验等。适用于分析试验,特别是作用机制的研究。体内实验 又称在体实验,是用整体动物进行药理实验的方法。比较接近临床状态,尤其符合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系统的调节整体作用,故中药的药效学试验应以体内实验为主,体外实验为辅。试验方法试验方法第10页/共67页动物模型动物模型要求:理想的动物模型应与人类疾病的临床相似,中医方面应尽可能符合中医临床证或病的要求,

5、以整体模型为主。意义:在控制实验条件下,用单一或特定的病因,短期或较短时间内复制出典型的病理模型,不但在群体上容易得到满足,并且可以避免在人身上进行实验的危险性 第11页/共67页指标的选择指标的选择 特异性:针对性强、专属性好,能够反映变化本质 敏感性:能准确反映病情、证候的变化及药物的防治作用 重现性:稳定,重现性好,结果才可靠 客观性:主观检测的指标,不够准确 指标的量化:便于统计学处理 第12页/共67页动物选择动物选择 种类种类:动物的类别和种属不同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很大差异,有时对药效试验的成败起着关键的作用(大鼠、小鼠无呕吐反应,猫、狗、猴和鸽等则对呕吐反应敏感)品系品系:C57B

6、L小鼠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敏感性比DBA小鼠高12倍。DBA小鼠和QTBL小鼠对音响的敏感度截然不同第13页/共67页动物的选择动物的选择动物等级和健康:动物等级和健康:选用符合等级要求的健康动物,并附有供应单位的合格证书。目前我国的药理学研究大多采用普通动物(conventional animal,CV)和清洁动物(cleananimal,CL)实验设施:实验设施:从事新药研究的实验室及其设施应符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规定 年龄年龄 :根据试验要求,选用特定年龄、性别的动物常用动物性成熟年龄,小鼠为6-8星期,大鼠89星期 性别:性别:不同性别的动物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可以差异较大 第1

7、4页/共67页对受试药物的要求对受试药物的要求 处方固定 制备工艺、药品质量标准应基本稳定 制剂或提取物作为受试药的优缺点 给药途径对受试药的要求 第15页/共67页剂量的选择剂量的选择 剂量的确定临床等效剂量(指根据体表面积折法换算的在同等体表面积(m2、cm2)单位时的剂量)根据临床用量的体重计算(粗略的等效倍数为1(人)、3(狗、猴)、5(猫、兔)、7(大鼠、豚鼠)、10-11(小鼠))根据半数致死量(LD50)计算 根据文献估计剂量 药效试验的高剂量应低于长期毒性试验的中剂量或低剂量 通过预试验测定剂量 第16页/共67页剂量的选择剂量的选择 剂量的设置剂量组:一般情况下,各种试验至少

8、应设置3个剂量组;每组试验动物数,一般小鼠不得少于10只,大鼠为8只,猫、狗等为4只以上 量效关系:药效学试验结果应呈现明确的量效关系 第17页/共67页给药途径和方法给药途径和方法给药途径应尽可能与临床应用途径一致 给药容量根据试验用药剂量而定,但应该适宜不同组间剂量的高低,灌胃给药采用等容积不同浓度;皮肤外用药用不同浓度或不同面积或不同次数,而一般不宜用不同体积来体现 给药方式有预防性给药和治疗性给药,或防治结合的给药方式等 第18页/共67页对照组的选择对照组的选择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已知有效药物)对照组 三项要求:可比性;合法性;择优性 原剂型对照组第19页/共67

9、页实验结果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处理 图表:可用表格、线条图、照片等,它们是表达统计数量关系的主要工具,故全称为统计表和统计图 第20页/共67页实验结果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处理 统计学处理:质反应资料,又称计数资料或定性资料(实验结果常是百分比或自然比,其显著性检验一般采用X检验)量反应资料,又称计量资料或定量资料(常用T检验)等级资料(目前主张用等比差值法、等级序值法)实验研究中,对实验数据应保持真实性,不能轻易废弃,对个别严重偏离的数据,即超过3个标准差,可考虑废弃第21页/共67页中药新药毒性试验研究长期毒性实验 急性毒性实验 第22页/共67页长期毒性实验长期毒性实验目的:观察药物在选定时间内

10、反复给予动物的情况下,动物出现损害的靶组织或器官及剂量-效应关系 和可逆性等了解实验动物对药物能耐受的剂量范围和对人 来说可能无毒的安全剂量。第23页/共67页实验动物受试药物观察指标 第24页/共67页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实验种类(免做长毒、只选用大鼠、应用啮齿类和非啮齿类二种动物进行 )动物品系:实验应选用封闭群动物。如啮齿类的Wistar大鼠,非啮齿类的Beatle犬 第25页/共67页实验动物实验动物动物规格和数量:一般由雌雄各半、健康无病、检疫合格的动物组成。各组平均体重相似,体重变异不超过20。确定每组动物数的原则,主要考虑药物毒性致实验动物死亡数,实验中处死动物的批次和实验结束时及停

11、药后观察恢复状况所需能用于统计分析的动物数。饲养条件:通风良好;光照规律;环境清洁;温、湿度适中且稳定;室内噪声最好在50dB以下;食物应清洁,无霉变 第26页/共67页受试药物受试药物 药物形式药物形式 应与临床试验用制剂完全一致(除可以不含赋形剂外)固体制剂灌胃给药,不溶于水的可制成混悬液。混悬液要均匀 第27页/共67页受试药物受试药物给药途径和方法给药途径和方法口服药物可灌胃或掺饲给药 注射给药应严格消毒,并需经常变换注射点以减少对局部的刺激,还应考虑药液的酸碱度和渗透压长期毒性实验的给药量应根据动物体重的变化不断调整,一般每星期称量体重并调整药量1次各剂量组应采用等容量不同浓度给药第

12、28页/共67页受试药物受试药物给药分组给药分组 3个或3个以上的剂量组 高剂量组应有少数动物出现严重毒性反应或死亡(不超过20),低剂量组应相当或略高于药效学试验的有效剂量而不出现毒性反应,中剂量组在高低剂量组之间以等比关系排列 第29页/共67页受试药物受试药物给药分组给药分组 采用临床试验用制剂,对照组应给等容量的赋形剂如赋形剂或溶剂可能产生毒性时,还需另设空白对照组 第30页/共67页观察指标观察指标检测次数检测次数 3个月以内:末次给药后24h,每组活杀部分动物,余下动物停药继续观察2-4星期之后,同样活杀全面检测 3个月以上的,可增加在实验中期活杀少量动物(如高剂量组和对照组)全面

13、检测各项指标 第31页/共67页检查项目检查项目 一般检查 1星期内须严密观察,以后每日至少观察一次行为活动、外观体征、粪便性状等 体重 摄食量 摄水量 死亡 第32页/共67页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血常规、出凝血时间等 尿液:尿量、尿常规等 血液生化: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丙氨酸氨基转换 酶(ALT)、总蛋白(TP)等第33页/共67页病理组织学检查 了解受试药物毒性引起的器质性改变,是诊断毒性反应的重要指标 麻醉后颈动脉或腹主动脉放血 依序剖检 取材尽量广泛 病理切片尽量广泛 第34页/共67页急性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 急性毒性是指动物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接受一定剂量的受试物,在一定时间

14、内出现的毒性反应 第35页/共67页基本内容 受试物 受试物应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受试物和上市药品,因此建议受试物采用制备工艺稳定、符合临床试用质量标准规定的中试样品,并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及配制方法等。溶媒和/或辅料:应提供所用溶媒和/或辅料的批号、规格、生产厂家。第36页/共67页实验动物 雌雄各半,根据具体情况,可选择啮齿类和/或非啮齿类动物。所用动物应符合国家有关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的要求。通常采用健康成年动物进行试验。动物初始体重不应超过或低于平均体重的20。第37页/共67页试验分组 除设受试物的不同剂量组外,还应设空白和或阴性对照组。给药途径 可采

15、用不同给药途径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其中一种应与拟临床给药途径一致,如不采用拟临床途径给药,必须充分说明理由。经口给药时应禁食不禁水。第38页/共67页给药容量 经口给药,大鼠给药容量一般每次不超过20ml/kg,小鼠一般每次不超过40ml/kg;其他动物及给药途径的给药容量可参考相关文献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观察期限 一般为14天,如果毒性反应出现较慢,应适当延长观察时间,如观察时间不足14天,应充分说明理由 第39页/共67页观察指标 包括动物体重变化、饮食、外观、行为、分泌物、排泄物、死亡情况及中毒反应等。对濒死及死亡动物应及时进行大体解剖,其他动物在观察期结束后进行大体解剖第40页/共67页结

16、果处理和分析 根据观察结果归纳分析,考察每种反应的剂量-反应及时间-反应关系。急性毒性试验一般测定最大给药量、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最大耐受量、致死量等反应剂量 判断出现的各种反应可能涉及的组织、器官或系统等 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提示在其他安全性试验、临床试验、质量控制方面应注意的问题第41页/共67页几个概念最大给药量 指单次或24小时内多次(23次)给药所采用的最大给药剂量。最大给药量试验是指在合理的给药浓度及合理的给药容量的条件下,以允许的最大剂量给予实验动物,观察动物出现的反应。最大无毒性反应剂量 是指受试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用灵敏的现代检测方式未发现损害作用的最高剂

17、量。第42页/共67页最大耐受量 是指动物能够耐受的而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高剂量。从获取安全性信息的角度考虑,有时对实验动物的异常反应和病理过程的观察、分析,较以死亡为观察指标更有毒理学意义。致死量 受试物引起动物死亡的剂量,测定的致死量主要有最小致死量、半数致死量。在测定致死量的同时,应仔细观察动物死亡前的中毒反应情况。第43页/共67页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 概述 基本原则和方法 病例选择与疗效评价 安全性问题 技术要求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 第44页/共67页概述概述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是指中药新药在完成临床前研究的所有技术要求,并获得国家药品管理监督局批准后按我国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

18、要求进行的临床试验研究,包括临床试验和生物等效性试验,临床试验分为、和期 研究对象:人 目的:评价中药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第45页/共67页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验。期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用药剂量。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的监测 第46页/共67页概述概述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是在中医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全面、系统、科学地考察和评价新药对某特定疾病或病证的治疗、预防及诊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过程,是新药上市前的重要环节。指导性文件:新药审批办法、中药新药临床研究的技术要求、中药新药

19、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等 第47页/共67页基本原则和方法基本原则和方法 对照随机盲法第48页/共67页对照对照对照的必要性 对照的原则就是“齐同对比”的原则(除了被试因素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应尽量相同)。对照的原则是实验设计的第一位原则 减少治疗自愈性疾病及与暗示治疗有关疾病的药物的试验误差(假阳性结果)第49页/共67页对照的形式 1.分组对照: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实验对象分为2组或多组,各组除被试因素不同,其他因素要一致。有效对照 空白对照 交叉对照 第50页/共67页 2.自身对照:是指通过患者本身治疗前后的比较,而确定被试因素的影响。如罕见肿瘤 3.实验对照

20、:实验对照指的是采用与实验组相同操作条件的对照(主要应用于动物实验)第51页/共67页随机随机所谓随机原则指的是样本分组与受试顺序是随机决定的。随机不是随便,更不是随意!第52页/共67页(1)简单随机 抛硬币随机 抽签随机 随机数字表 计算机数字键(2)配对随机:即区分随机。将样本数分若干区组,对各区组的病例又根据随机表进行编号分组第53页/共67页(3)分层随机:在对研究对象未分组前,先将研究对象的年龄、病情轻重及病程等对疾病预后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进行分层分析,然后将分层了的个体,再随机分组而进行试验性处理或治疗。(4)半随机化:以被研究者的生日,或人院日或住院号的奇偶数,分试验组或对照组

21、第54页/共67页盲法盲法 中药新药的临床试验中要求使用盲法,这样可以避免被试因素的效应不致于被夸大或缩小 第55页/共67页盲法的设计对照药物的选择形、色泽、气味、给药途径、与局部作用等方面,都应当尽量与被试药物相一致,以达到盲法的目的 盲法的选择单盲:患者不知道自己用何药物双盲:患者和医师均不知道所用何药(被试药物和对照药物剂型不一致时,可以采用“双交叉设盲法”)第56页/共67页破盲和分析 单盲法一般不存在破盲问题,双盲法在临床试验结束,实验结果经统计分析后才由专人进行破盲评价第57页/共67页病例选择与疗效评价病例选择与疗效评价 诊断、辨证标准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不论以病名为主体或以证

22、候为主体进行研究,在病例选择上,都必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只不过各有侧重而已。辨病必须有统一的病名诊断标准,辨证则应有统一的证候诊断标准。统一的标准,即金标准,系指国际、国内最高一级学会近期内制定的标准或被同行所公认和承认的标准诊断方法。第58页/共67页 法定的金标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等 以证候为主体者以中医病名为主体者 以西医病名为主体者 第59页/共67页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应具有以下条件:(1)符合病名诊断标准或和辨证标准 (2)以病种为主体时,除符合疾病诊断标准外,尚应确定其适应证候,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选择受试者 (3)有利于检验预先

23、设想结果的患者,均应纳入,并要充分考虑年龄、性别及有些病种轻、中、重度的病例比例等第60页/共67页 排除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1)年龄在18岁以下,或65岁以上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3)近期曾应用过同类药物治疗或服用过相关有拮抗作用的药物者(4)凡不符合入选标准、未按规定用药、非规定范围内联合用药、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第61页/共67页疗效标准 确定疗效指标应坚持综合判断的原则,既要以临床证候作判断根据,更要有理化检测指标等客观标准。同时应尽可能的制定一些定量化的标准或半定量化标准而进行临床疗效判断

24、,使其能够确切的反应其疗效 第62页/共67页制定临床疗效标准时,还应注意:凡国际国内有统一标准者,一律应按其标准执行,若无统一标准,应分别制定合理的疗效标准对受试的每个病例,都应严格的按照疗效标准,分别加以判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任意提高或降低标准 除临床试验中应执行双盲观察外,临床疗效判断时也应实行盲法分析与盲法评价。评价结束时最后揭晓 第63页/共67页安全性问题安全性问题 安全性研究中要重点注意:新药在临床试验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方案设计时就制定好一旦发生严重不良反应时破盲、终止新药试验及抢救方案 考察新药的安全性,为新药上市提供依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肝功等)第64页/共67页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实施和要求 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须在取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研究批件后方可实施进行临床研究的负责单位和参加单位须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的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并须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 第65页/共67页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中药新药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是中药新药临床研究和中药新药审评的标准,也是上市中成药临床再评价的主要依据 自1993年至今,卫生部共制订了三辑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第66页/共67页感谢您的观看!第67页/共6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