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 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编制(1:50 000)》(报批稿).pdf

上传人:恋****泡 文档编号:777338 上传时间:2019-07-05 格式:PDF 页数:47 大小:2.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 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编制(1:50 000)》(报批稿).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 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编制(1:50 000)》(报批稿).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 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编制(1:50 000)》(报批稿).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 第1部分:水文地质图编制(1:50 000)》(报批稿).pdf(4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 ICS 07.060 D14 DZ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地 质 矿 产 行 业 标 准 XX/T XXXXXXXXX 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 第 1 部分: 水文地质图(1:50 000) Specification for hydrogeological mapping-Part 1:Hydrogeological Map(1:50 000) 点击此处添加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程度的标识 (报批稿) (本稿完成日期:2019 年 3 月) XXXX - XX - XX 发布 XXXX - XX - 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 布 XX/T XXXXXXXXX I 目 次

2、 前言 . I 引言 . IV 1 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总则 . 2 4.1 编图原则 . 2 4.2 编图程序 . 2 4.3 编图方法 . 2 4.4 编图要求 . 2 5 表示方法 . 3 5.1 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 3 5.2 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 . 5 5.3 水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 5 5.4 水文地质参数及其它 . 5 5.5 地下水化学特征 . 5 5.6 区域地质背景 . 5 5.7 水文地质剖面图 . 6 5.8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 6 5.9 镶图 . 6 6 图式图例示例 . 6 附录 A(

3、规范性附录) 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相关示例 . 8 附录 B(规范性附录) 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编制要求 . 32 附录 C(规范性附录) 地理底图编制要求 . 39 参考文献 . 41 XX/T XXXXXXXXX I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与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国土资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93)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岩 溶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

4、查中心、中国 地质大学(武汉)、河北省地矿局水文工程地质勘查院、山东省地矿局801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江 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 湖南省地质调查院、 湖北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 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 重庆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208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郝爱兵、文冬光、吴爱民、张二勇、石建省、程彦培、董华、黄志兴、唐建生、 张福存、党学亚、周宏、冯创业、李常锁、于军、徐定芳、李智民、王璜、李向全、温雪茹、易卿、刘 坤、岳晨、侯新伟、张健康、盖力强、陈阵、杨扬、夏日元、时坚、蒙彦、安永会、韩双宝、王雨山、 吴玺、王新峰、赵振宏、张戈、徐恒力、朱静静、肖紫怡、尤冰、栗学梅、

5、王忠亮、陈文婧、张博、李 辉、林广奇、张海林、范纯信、范存国、魏嘉、卜华、阮岳军、龚绪龙、张岩、吕玉香、裴玉杉。 XX/T XXXXXXXXX IV 引 言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自然资源部在传统地质工作基础上,组织实施了资源、 环境、生态并重的基础性公益性水文地质调查,颁布实施了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为规 范1:50 000水文地质图的编制,制定本标准。XX/T XXXXXXXXX 1 水文地质调查图件编制规范 第 1 部分:水文地质图 (1:50 000)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文地质图(1:50 000)编制的原则、内容、表示方法和图式图例。 本标准适用

6、于水文地质图(1:50 000)标准图幅的编制,按行政区划或按水文地质单元编制的水文 地质图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958-2015 区域地质图图例 GB/T 12343.1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编绘规范 第1部分:1:25 000 1:50 000 1:100 000地形图编 绘规范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4538 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GB/T 19710 地理信息

7、元数据 GB/T 20257.3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3部分: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图图式 GB 50027 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 CH/T 1005 基础地理信息数字产品数据文件命名规则 DZ/T 0157 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 DZ/T 0179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 000) DZ/T 0282-2015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文地质图 hydrogeological map 归纳水文地质调查资料,反映工作区地形地貌、岩土结构、地质构造、地下水赋存类型和主要含水 岩组,

8、表征地下水富水性、水质、地下水运动及其它典型水文地质特征要素等内容的图件。 3.2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map of comprehensive hydrogeological histogram 表述地层时代、岩性柱状图、厚度、含水层与隔水层划分、富水性分级以及水文地质特征描述等内 容,反映区域含水岩组垂向组合特征的图件。 XX/T XXXXXXXXX 2 3.3 水文地质剖面图 map of hydrogeological profile 描绘含水岩组结构、富水性、井(孔)水位埋深及各种参数,反映某一地段沿某一断面在一定垂直 深度内的水文地质条件的图件。 3.4 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 o

9、verall workload map of hydro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表示不同类别的调查点、测试取样点、调查路线和试验等工作内容,总体反映水文地质调查工作手 段、工作位置、工作量的图件。 4 总则 4.1 编图原则 基于 1:50000 水文地质调查资料,编制 1:50000 水文地质图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a) 以地下水系统理论为指导,以 DZ/T 0282-2015 为依据,客观反映水文地质条件、特征和规律; b) 主图与镶图相结合,平面图与剖面图相结合,二维图与三维图相结合; c) 突出重点,合理取舍,考虑图幅拼接关系; d) 科学简洁,美观实用。 4

10、.2 编图程序 编图工作宜按照资料整理、地理底图修编、编图方案设计、图件编制、审核校对、说明书编写等程 序执行。 4.3 编图方法 4.3.1 资料整理包括搜集整理地理底图、基础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调查数据以及编图需要的 其它相关资料。 4.3.2 地理底图修编依据 GB/T 12343.1、 GB/T 13923、 GB/T 19710、 GB/T 20257.3、 CH/T 1005、 DZ/T 0157。地理底图修编要求参见附录 C。采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 1:50 000 地理底图空间数 据库数据、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克吕格地图投影,适当简化地形要素,并尽可能补充 新建的重要水

11、利工程、公路、铁路、城乡建设等地理信息。 4.3.3 编图方案设计包括图面综合布局,主图、剖面图、综合柱状图、镶图设计,图层结构 及点、线、区图形要素设置,图面负载量确定等。地质要素花纹图案及设色依据 DZ/T 0157、 DZ/T 0179。 4.3.4 完成图件编制后,应根据原始资料对所编图件进行审核校对。 4.3.5 按照 DZ/T 0282-2015 要求,建设图形库和编写 1:50 000 水文地质图说明书。 4.4 编图要求 XX/T XXXXXXXXX 3 4.4.1 水文地质图应着重反映基础水文地质条件、区域水文地质规律、典型水文地质特征, 以及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划分等内

12、容。 4.4.2 基础水文地质条件主要包括区域地质与构造背景,含水岩组或含水层与隔水层的类 型、结构、分布及富水性,地下水埋藏、分布、补给、径流、排泄及水化学特征。 4.4.3 区域水文地质规律主要包括含水岩组或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埋藏分布规律,以及地下水 的埋藏规律、富集规律、流动规律和水化学分带规律。 4.4.4 典型水文地质特征包括能够体现一个图幅、一个地区特色的典型水文地质现象,以及 人类工程活动对地下水造成的重要影响等。 4.4.5 水文地质单元或地下水系统划分包括水文地质边界及性质, 或地下水系统命名、 级次、 分布范围、相互关系等。 5 表示方法 5.1 含水岩组及富水性 5.1.1

13、 图面层次关系 5.1.1.1 宜按三个层级表示具有重要意义的含水岩组,其它含水岩组可简化表达层级。 5.1.1.2 第一层级表示地下水的含水岩组空隙分类,以标题表示。通常划分并表示四类具有 普遍意义的地下水: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碎屑岩孔隙裂隙 含水岩组、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对于存在黄土裂隙孔隙水、红层裂隙孔隙水、玄 武岩裂隙孔洞水、冻结层水等特殊类型、特殊意义地下水的情况,也应分别表示。 5.1.1.3 第二层级表示含水岩组及富水性,以普染色色系表示。在第一层级的地下水含水岩 组空隙类型分类中,按地层系(统)和宏观岩性组合特征,划分出含水岩组并分别表示。

14、5.1.1.4 第三层级表示含水亚组及富水性,以普染色色阶表示。在第二层级的含水岩组中, 再按地层组(段)和微观岩性岩相特征、成因类型及赋水性质,划分出含水亚组并分别表示。 5.1.1.5 含水岩组及含水亚组的富水性等级按泉水流量或单井涌水量(m3/d)划分。应选取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单井涌水量作为编图依据,单井涌水量统一换算为 203mm 过滤器内径、10m 降深的涌水量。宜根据实际情况对富水性等级进行相对的定性描述,如:水量极丰富,丰富, 中等,贫乏,极贫乏。 5.1.1.6 当实际含水岩组类型、含水亚组类型及富水性情况比本标准分类分级明显简单时, 可适当调整富水性等级数值,可升阶或降阶选取色

15、标,使图面表达更加清晰美观且符合实际。 5.1.1.7 当实际含水岩组类型、含水亚组类型及富水性情况比本标准分类分级更为复杂,用 本标准难以表达时,可遵循本标准分类分级体系和用色原则增设图例色标。 5.1.2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 5.1.2.1 含水岩组宜表示为 XX 统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可根据成因、岩性及水力性质合 理归并或细化。 XX/T XXXXXXXXX 4 5.1.2.2 含水亚组宜按成因类型表示为 XX 冲洪积层含水亚组、XX 湖积层含水亚组、XX 海积 层含水亚组等;或按岩性组合表示为 XX 巨厚砂层含水亚组、XX 砂层夹粘性土含水亚组、XX 砂层与粘性土互层含水层亚组等;

16、或按水力性质表示为 XX 潜水含水亚组、XX 承压水含水亚组 等。如:滹沱河冲洪积层含水亚组,马兰风积黄土含水亚组。 5.1.2.3 可按平原盆地、黄土高原等分别表示,每类地区用一种色系,不同色阶表示富水性。 5.1.2.4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及含水亚组的富水性色标表示方法按表 A.1 设置。 5.1.3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 5.1.3.1 北方岩溶与南方岩溶富水性差异较大,按不同图例色系表示。 5.1.3.2 含水岩组宜表示为 XX 系(统)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可根据岩性及含水特 征合理归并。 5.1.3.3 含水亚组宜按碳酸盐岩层与非碳酸盐岩层组合类型、碳酸盐岩所占厚度比例、

17、岩溶 发育特征表示。 a) XX 组(段)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亚组,碳酸盐岩含量大于等于 70%; b) XX 组(段)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含水亚组,碳酸盐岩含量 50%70%; c) XX 组(段)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裂隙岩溶含水亚组,碳酸盐岩含量 30%50%; d) XX 组(段)碎屑岩夹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亚组,碳酸盐岩含量小于 30%。 5.1.3.4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及含水亚组的富水性色标表示方法按表 A.1 设置。 5.1.4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 5.1.4.1 含水岩组宜表示为 XX 系(统)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可根据岩性及含水特 征合理归并或细化。 5

18、.1.4.2 含水亚组宜按地层组(段)岩性及含水特征表示为 XX 系 XX 组砂(砾)岩孔隙裂隙 含水亚组、XX 系 XX 组砂(砾)岩夹页(泥)岩孔隙裂隙含水亚组、XX 系 XX 组页(泥)岩夹 砂(砾)岩孔隙裂隙含水亚组、XX 系 XX 组页岩泥岩相对隔水层等。 5.1.4.3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含水岩组及含水亚组的富水性色标表示方法按表 A.1 设置。 5.1.5 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组 5.1.5.1 岩浆岩应表示为 XX 期 XX 岩裂隙含水岩组;变质岩应表示为 XX 群(系)XX 岩裂隙 含水岩组。 5.1.5.2 含水亚组宜按风化裂隙、构造裂隙、成岩裂隙发育情况进一步表示。 5

19、.1.5.3 成岩孔洞发育的玄武岩应表示为 XX 期玄武岩裂隙孔洞含水岩组。 5.1.5.4 岩溶发育程度较高的大理岩应列入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岩组。 5.1.5.5 岩浆岩变质岩类裂隙含水岩组及含水亚组的富水性色标表示方法按表 A.1 设置。 5.1.6 冻结层含水岩组 XX/T XXXXXXXXX 5 5.1.6.1 冻结层含水岩组应表示冻结层范围及富水性、融区类型及范围等。侵蚀融区水按松 散岩类孔隙水表示,构造融区水按基岩裂隙水表示。 5.1.6.2 松散岩类冻结层含水岩组及基岩类冻结层含水岩组的富水性色标表示方法按表 A.1 设置。 5.1.7 多层含水层 5.1.7.1 两个含水岩组

20、采用双层结构表示,两个以上的含水岩组可分别独立成图或用镶图表 示。 5.1.7.2 双层结构表示方法按表 A.2 设置。 5.1.8 透水不含水岩层 对于具有透水性,但不含水的岩层,应给予表示,表示方法按表 A.3 设置。 5.2 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 5.2.1 应反映区内主要的控制性水文地质特征要素,如古河道带、主径流带、岩溶大泉、地 下暗河、温泉、地表水、地下水溢出带、某些沼泽湿地等典型水文地质特征,以及取水、注 水、输水构筑物、地下水漏斗、地下水污染、地面沉降、岩溶塌陷、海水入侵等人类工程活 动对地下水的重要影响等。 5.2.2 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的表示方法见表 A.4。其它

21、未表述的内容参照 GB/T14538 执行。 5.3 水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 5.3.1 应反映控制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主要水文地质界线。包括:地表分水岭、地下分水岭、 断层边界、补给边界、排泄边界、隔水边界等地下水系统界线;含水岩组、含水亚组、富水 性分级、水位、水质、水温等含水层特征界线等。 5.3.2 应反映区域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主要特征。宏观规律上,反映区域水文地质单元 或地下水系统(子系统)划分、分布情况;微观特征上,反映地下水补给区段、地下水排泄 带、区域地下水主流线、局部地下水流向、地下水强径流带、地下水与地表水补排关系等。 5.3.3 根据需要,可表示不同埋藏条

22、件或不同含水岩组地下水水位埋深、潜水含水层厚度、 承压含水层顶底板埋深、 承压水分布范围、 自流水分布范围等; 条件具备时, 绘制等水位 (压) 线图、地下水流网图,详细刻画地下水流场。 5.3.4 水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的表示方法见表 A.5。其它未表述的内 容参照 GB/T14538 执行。 5.4 水文地质参数及其它 对于导水系数、渗透系数、降水入渗系数、有效孔隙率、给水度、释水系数、越流系数、弥散系数、 同位素年龄等水文地质参数,以及剖面线、枯水期地下水位、丰水期地下水位、上层滞水地下水位等其 它重要水文地质信息,用符号和标注加以表示。表示方法见表A.6。 5.5 地

23、下水化学特征 XX/T XXXXXXXXX 6 地下水化学特征包括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化学组分、微量元素含量及其分布特征。水文地质图中 应反映溶解性固体总量、 主要有益有害微量元素等地下水水质主要特征。 可独立编制地下水化学图或镶 图。表示方法见表A.7。 5.6 区域地质背景 5.6.1 区域地质背景应依据同比例尺地质图绘制,作为水文地质图底图内容。应反映控制地 下水形成、赋存、分布的主要地质背景,包括地形、地层、构造、岩(土)体特征等。 5.6.2 地层代号、地质构造、岩性花纹等地质要素的表示方法参照 GB/T 958-2015,部分岩 性花纹表示方法见表 A.8。 5.6.3 松散岩类岩

24、性花纹的表示方法参照 GB 50027。 5.6.4 地质构造水理性质的表示方法参照 GB/T 14538。 5.7 水文地质剖面图 5.7.1 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应配置 23 个水文地质剖面图,水文地质剖面图应尽可能控制 区域主体水文地质条件。 5.7.2 水文地质剖面图应反映含水层与隔水层分布、含水层地下水类型、富水性、地下水天 然露头和钻孔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位和地下水流剖面、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关系、地下水 系统界限以及相关地质背景等内容。 5.7.3 水文地质剖面图水平比例尺应与水文地质图主图一致,即 1:50 000;垂直比例尺可根 据地形起伏程度、剖面厚度以及图面预留空间来确定,一

25、般宜为 1:1 0001:10 000。 5.8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5.8.1 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应配置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 5.8.2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应反映图幅的含水岩组或含水层与隔水层划分及其特征,包括地 层时代、岩性柱状图、厚度、含水岩组或含水层与隔水层划分、富水性分级以及水文地质特 征描述等内容。 5.8.3 水文地质特征描述应概要说明含水层的岩性、厚度、孔隙性、裂隙性、岩溶发育、均 一性、富水性、渗透性、防污性和接受补给的能力等,以及弱透水层的岩性、厚度、连续性、 隔水性等。 5.8.4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垂直比例尺,宜根据岩性柱状总厚度和图面预留空间合理确定。 5.9 镶图

26、5.9.1 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宜配置 35 个镶图或镶表,作为对水文地质主图的补充或细化。 5.9.2 镶图比例尺应依图面配置尺寸合理确定。一般置于主图两侧下端,左侧 23 幅、右 侧 12 幅,使图面配置保持匀称协调。 5.9.3 镶图宜为区域水文地质背景图(如:地下水系统图、水文地质分区图)、地下水等水 位(头)线图、地下水化学图、立体水文地质图(或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图)等。 XX/T XXXXXXXXX 7 5.9.4 镶图应采用遥感影像、数字地形、三维可视化等技术制作,直观反映工作区域特有的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结构、地下水形成演化模式、地下水动态变化等典型特征。 5.9.5 当镶图涵盖

27、的区域明显大于本图幅范围时,应在镶图中表示本图幅所处的位置。 6 图式图例示例 6.1 水文地质图表示方法相关附表见附录 A.1 6.2 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图面配置示例见附录 A.2 6.3 水文地质图图例示例见附录 A.3 6.4 水文地质综合柱状图示例见附录 A.4 6.5 水文地质剖面图示例见附录 A.5 6.6 含水岩组与咸水体分布区概化剖面图示例见附录 A.6 6.7 水文地质立体结构概念模型图示例见附录 A.7 6.8 图幅位置索引图示例见附录 A.8 6.9 接图表示例见附录 A.9 6.10 责任签示例见附录 A.10 6.11 水文地质调查实际材料图编制要求见附录 B 6.1

28、2 地理底图编制要求见附录 C XX/T XXXXXXXXX 8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标准图幅水文地质图相关示例 A.1 水文地质图表示方法相关附表 水文地质图表示方法见表A.1至表A.8。 表A.1 含水岩组/层(亚组)富水性及表示方法 含水岩组 含水岩层(亚组) 富水性(井孔涌水量或泉水流量:m3/d) 松散岩类 孔隙含水岩组 松散岩类平原盆地区 孔隙含水岩组、亚组 4244 4190 4344 4345 4312 3691 5000 3000 1000 300 100 松散岩类黄土高原区 孔隙含水岩组、亚组 4236 1535 1224 3726 1000 300 100 碳酸盐

29、岩 裂隙岩溶 含水岩组 (北方) XX组(段)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亚组(碳酸盐岩占70%及以上) 827 826 489 644 785 771 10000 5000 1000 300 100 XX组(段)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含水亚组(碳酸盐岩占50%70%) 980 1119 1105 615 445 5000 1000 300 100 XX组(段)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亚组(碳酸盐岩占30%50%) 3259 3441 3413 3076 1000 300 100 XX组(段)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含水亚组(碳酸盐岩占30%以下) 3220 3402 3079 2910 300

30、100 50 碳酸盐岩 裂隙岩溶 含水岩组 (南方) XX组(段)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亚组 (碳酸盐岩占70%及以上) 827 826 489 644 785 771 10000 5000 1000 300 100 XX组(段)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含水亚组(碳酸盐岩占50%70%) 980 1119 1105 615 445 5000 1000 300 100 XX组(段)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含水亚组(碳酸盐岩占30%50%) 3259 3441 3413 3076 1000 300 100 XX组(段)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裂隙岩溶含水亚组(碳酸盐岩占30%以下) 3220 3402 30

31、79 2910 300 100 50 XX/T XXXXXXXXX 9 表A.1 含水岩组/层(亚组)富水性及表示方法(续) 含水岩组 含水岩层(亚组) 富水性(井孔涌水量或泉水流量:m3/d) 碎屑岩 孔隙裂隙 含水岩组 XX系XX组砂(砾)岩孔隙裂隙 含水岩组 2123 2018 2004 4078 4063 300 100 50 10 XX系XX组砂(砾)岩夹页(泥)岩 孔隙裂隙含水岩组 178 138 111 97 100 50 10 XX系XX组砂(砾)岩夹页(泥)岩 孔隙裂隙含水岩组 2459 1590 1875 50 10 XX组(段)页(泥)岩夹砂(砾)岩 孔隙裂隙含水亚组 图

32、案39 图案颜色2126 岩浆岩 变质岩裂隙 含水岩组 XX期XX岩(岩浆岩)裂隙 含水岩组、亚组 127 113 99 3764 300 50 10 XX群(系)XX岩(变质岩)裂隙 含水岩组、亚组 87 3790 86 3761 300 50 10 XX期玄武岩裂隙孔洞 含水岩组、亚组 3628 3630 329 286 1000 300 10 冻结层 含水岩组 松散岩类冻结层 含水岩组 4345 4312 3691 100 10 基岩类冻结层 含水岩组 1224 3726 4236 100 10 注1:色标中的数字为 MapGis 系统库中普染色色号,色标底部的数字为富水性分级。 注2:

33、冻结层上水和冻结层下水用双层结构表示。 XX/T XXXXXXXXX 10 表A.2 双层结构及表示方法 图 例 线型 颜色 线宽 (mm) 间隔 (mm) 其它 当下伏含水岩组顶板埋藏深度50m时,b为水平色带 1 3716 0.1 宽带:3 窄带:1.5 当下伏含水岩组顶板埋藏深度为50-100m时,b为斜色带 1 3716 0.1 宽带:3 窄带:1.5 斜度60 当下伏含水岩组顶板埋藏深度100m时,b为垂直色带 1 3716 0.1 宽带:3 窄带:1.5 注:双层结构含水岩组中,a 色区(宽带)为上覆含水岩组及对应的富水性分级, b 色区(窄带)为下伏含水岩组及对应的富水性分级,宽

34、条和窄条宽度比例为 2:1。 表A.3 透水不含水岩层及表示方法 图 例 图案 颜色 图案(mm) 图案 颜色 其它 高 宽 透水不含水岩层 278 9 4 4 870 透明 输出 XX/T XXXXXXXXX 11 表A.4 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表示方法 图 例 线型 子图 图案 颜色 系数 线宽 (mm) 其它 X(高) Y(宽) (mm) 一、地下水人工露头 钻孔 子图169 6 2.5 2.5 抽水试验孔 子图942 6 3 3 注水试验孔 子图944 6 3 3 自流水孔 子图943 6 3 3 咸水孔 子图169 775 3 3 热水孔 子图1147 6 5 5 探采结合孔 子

35、图19 6 4 4 井 子图1277 6 3 3 斜井 子图583 6 3 3 角度30 干井 子图169 6 3 3 角度45 二、地下水天然露头 下降泉 子图1687 1699 3 3 上升泉 子图1687 1699 3 3 角度180 下降群泉 子图1688 1699 4 4 XX/T XXXXXXXXX 12 表 A.4 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表示方法(续) 图 例 线型 子图 图案 颜色 系数 线宽 (mm) 其它 X(高) Y(宽) (mm) 上升群泉 子图1688 1699 4 4 角度180 间歇泉(脉动泉) 子图923 1699 4 4 季节泉 子图922 1699 4 4

36、 表层岩溶泉 子图1657 1699 6 6 季节性表层岩溶泉 子图1660 1699 6 6 温泉 子图173 6 3 3 天然沼泽湿地 图案24 2 5 5 填充颜色9 透明输出 三、岩溶地质现象 峰林 子图573 1908 4 4 峰丛 子图572 1908 6 6 溶蚀洼地 线型18(4) 7 3 3 0.2 岩溶水汇流 富集带 线型 17(2) 1699 4 4 0.2 地下河 线型255、2 1699 15 1 1 1 3 0.1 地下河天窗 子图902 1699 4 4 地下河进、出口 子图908、1698 1699 4 4 XX/T XXXXXXXXX 13 表 A.4 水文地

37、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表示方法(续) 图 例 线型 子图 图案 颜色 系数 线宽 (mm) 其它 X(高) Y(宽) (mm) 干枯的岩溶漏斗 子图1095 1699 4 4 充水的岩溶漏斗 子图9 1699 4 4 干枯的落水洞 子图297 1699 4 4 角度45 充水的落水洞 子图556 1699 4 4 干枯的岩溶竖井 子图60 1699 4 4 充水的岩溶竖井 子图906 1699 4 4 充水溶洞 子图1670 1699 4 4 干枯溶洞 子图1735 1699 4 4 四、地下水取水工程 供水水源地 (小于10000m3/d) 子图1308 6 2.5 2.5 供水水源地 (100

38、00-50000m3/d) 子图1308 6 3.5 3.5 供水水源地 (50000-150000m3/d) 子图1308 6 4 4 供水水源地 (大于150000m3/d) 子图1308 6 5 5 截流墙 (数字为流量m3/d) 子图1665 1699 4 3 XX/T XXXXXXXXX 14 表 A.4 水文地质控制点及特征要素表示方法(续) 图 例 线型 子图 图案 颜色 系数 线宽 (mm) 其它 X(高) Y(宽) (mm) 集水廊道 子图402 1699 3 5 坎儿井 子图1713 1699 6 6 五、地质环境现象 地下水漏斗 线型129 6 5 5 0.2 地面沉降

39、子图1741 2151 5 5 地面沉降区 线型181 2151 8 8 0.2 岩溶塌陷 子图1733 128 4 4 岩溶塌陷区 线型 38(12) 128 10 10 0.2 采空塌陷 子图1732 166 4 4 采空塌陷区 线型 38(13) 166 10 10 0.2 地裂缝 子图1740 6 4 4 海水入侵 线型664 6 5 5 0.2 土壤盐渍化 图案139 2112 5 5 填充颜色9 透明输出 土地沙化 图案36 2098 5 5 填充颜色9 透明输出 注:色标中的数字为 MapGis 系统库中普染色色号。 XX/T XXXXXXXXX 15 表A.5 水文地质界线及地

40、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表示方法 图 例 线型 子图 图案 颜色 系数 线宽 (mm) 其它 X(高) Y(宽) (mm) 一、地下水系统边界 地下水系统边界 (一级) 线型 3(4) 80 5 5 0.6 地下水系统边界 (二级) 线型 4(4) 80 5 5 0.5 地下水系统边界 (三级) 线型9 (3) 80 5 5 0.4 地下水系统边界 (四级) 线型667 80 7 7 0.3 地表水分水岭 线型18 1606 3 3 0.3 地下水分水岭 线型18 5 3 3 0.3 隔水边界 线型659 2126 6 6 0.2 侧向补给边界 (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线型386 5 6 6

41、0.2 侧向排泄边界 (箭头指向为水流方向) 线型655 5 6 6 0.2 二、含水岩组界线 主要含水岩组界线 及代号 线型1 3718 0.2 含水亚组界线及代号 线型1 3718 0.15 含水岩组 富水性界线 线型1 3716 0.05 下伏含水岩组 富水性界线 线型 2(0) 3716 3 3 0.05 XX/T XXXXXXXXX 16 表 A.5 水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表示方法(续) 图 例 线型 子图 图案 颜色 系数 线宽 (mm) 其它 X(高) Y(宽) (mm) 三、地下水补排特征 地下水主要 补给区段 图案836 5 4 4 填充颜色9 透明输出 河

42、流补给地下水 (箭头方向代表补给向) 线型1 2 0.2 角度 340 110 子图1681 1699 5 5 地下水补给河流 (箭头方向代表补给向) 线型1 2 0.2 角度 110 340 子图1681 1699 5 5 河流渗漏段 线型47 1699 2 2 0.05 含水层天窗 子图1731 1699 3 4 泉水排泄地段 线型653 1699 10 10 0.2 自流水分布范围 线型53 5 4 4 0.2 承压水分布范围 线型54 6 4 4 0.2 上层滞水分布范围 线型183 5 4 4 0.2 疏干区范围线 线型199 166 6 6 0.2 构造融区界线 线型91 535

43、6 6 0.2 侵蚀融区界线 线型3 535 4 4 0.2 阳坡融区界线 线型2 535 4 4 0.2 XX/T XXXXXXXXX 17 表 A.5 水文地质界线及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特征表示方法(续) 图 例 线型 子图 图案 颜色 系数 线宽 (mm) 其它 X(高) Y(宽) (mm) 四、地下水流特征 区域性地下水主流线 线型1 1699 10 10 0.6 角度290 子图548 3 3 局部性地下水主流线 线型2(0) 1699 3 3 0.5 角度290 子图548 3 3 季节性地下水主流线 线型3(4) 1699 3 3 0.5 角度290 子图548 3 3 地下水流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医学相关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