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拉伸实验.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77731039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PTX 页数:81 大小:3.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拉伸实验.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材料拉伸实验.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材料拉伸实验.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材料拉伸实验.pptx(8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实验一实验一 拉伸实验拉伸实验 实验二实验二 压缩实验压缩实验 实验三实验三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 实验四实验四 弯扭组合应力测定实验弯扭组合应力测定实验第1页/共81页实验一实验一 拉伸实验拉伸实验一、目的与要求一、目的与要求1.1.了解电子万能试验机的工作原理,熟悉其操作规程了解电子万能试验机的工作原理,熟悉其操作规程和正确的使用方法。和正确的使用方法。2.2.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测定低碳钢的屈服极限 、强度极限、强度极限 、延伸、延伸率率 、截面收缩率、截面收缩率 和铸铁的强度极限和铸铁的强度极限 。3.3.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绘制

2、观察低碳钢和铸铁在拉伸过程中的各种现象,绘制拉伸曲线。拉伸曲线。4.4.比较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的拉伸性能和断口情况。比较低碳钢和铸铁两种材料的拉伸性能和断口情况。第2页/共81页二、实验设备和工具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WDW3200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刻线机3.游标卡尺第3页/共81页丝杠下端上装有圆弧同步带轮,经减速器、电机传动而带动移动横梁移动。主机左侧设有移动横梁保护机构,可防止移动横梁移动超过上下极限位置造成机械事故,也可以使移动横梁停止在预定位置。万能试验机的工作原理:第4页/共81页三、拉伸试件为比较不同材料的试验结果,对试样形状、加工精度、加载速度、试验环境,国家标准金

3、属拉伸试验方法(GB228-87)有统一规定,按照国标,做成标准试件。圆截面试件标距与直径的比例为:第5页/共81页对于板的材料拉伸实验,按国家标准做成矩形截面试件。截面面积和试件标距关系为:第6页/共81页四、实验原理1.夹头形式夹板表面制成凸纹,以夹牢试件。圆形和矩形截面试件所用夹板分别如图13(a)(b)第7页/共81页2.拉伸曲线低碳钢试件的拉伸曲线 屈服极限强度极限 第8页/共81页铸铁试件的拉伸曲线强度极限 第9页/共81页五、实验步骤1.试件的准备:在试件中段取标距 或 ,在标距两端做好标记。或(一般对低碳钢试件,用刻线机在标距长度内每隔10mm画一圆周线,将标距10等分或5等分

4、,为断口位置的补偿作准备。用游标卡尺在标距线附近及中间各取一截面,每个截面沿互相垂直的两个方向各测一次直径取平均值,取这三处截面直径的最小值d0作为计算试件横截面面积A0的依据。第10页/共81页 2.试验机的准备:首先了解电子万能试验机的基本构造原理,学习试验机的操作规程。(1)旋开钥匙开关,启动试验机。第一步:连接好试验机电源线及各通讯线缆;第二步:打开空气开关;第三步:打开钥匙开关。(2)连接试验机与计算机。打开计算机显示器与主机,运行实验程序,进入实验主界面,单击主菜单上“联机”,连接试验机与计算机。3.安装试件:根据试件形状和尺寸选择合适的夹头,先将试件安装在下夹头上,移动横梁调整夹

5、头间距,将试件另一端装入上夹头夹紧。缓慢加载,观察微机实验主界面上实验力的情况,以检查试件是否已夹牢,如有打滑则需重新安装。第11页/共81页4.清零及实验条件设定:(1)录入试样:单击主菜单上试样,选择试验材料、试验方法、试样形状,输入试验编号、试件原始尺寸。(2)实验参数设定:单击主菜单上参数设置,设定初始试验力值、横梁移动速度(13mm/min)与移动方向(向下)、试验结束条件等参数。(3)清零:单击主菜单上的位移清零、变形清零、试验力清零,进行清零。第12页/共81页5.进行实验:选定曲线显示类型为“负荷位移曲线”(不接引伸计)或“负荷变形曲线”(接引伸计),单击主菜单上的试验开始,进

6、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曲线的变化情况与试件的各种物理现象。6.实验结束:当试件被拉断或达到设定结束条件时,单击主菜单上的试验结束,结束实验。7.保存结果:单击主菜单上的数据管理,进入下一级界面,单击输出,得到EXCEL形式的数据文件,输入文件名,以另存方式建立拉伸曲线数据文件。8.实验完毕,取下试件,退出实验程序,仪器设备恢复原状,关闭电源,清理现场。检查实验记录是否齐全,并请指导教师签字。第13页/共81页六、实验结果处理 1.根据测得的屈服载荷 和最大载荷 ,计算屈服极限 和强度极限 ,铸铁不存在屈服阶段只计算强度极限 。2.根据拉伸前后试件的标距长度和横截面面积,计算出低碳钢的延伸率

7、 和截面收缩率 。3.画出试件的破坏形状图,并分析其破坏原因。4.按规定格式写出实验报告。报告中各类表格、曲线、简图和原始数据应齐全。第14页/共81页七、实验报告试件形状和尺寸 第15页/共81页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 计算公式:第16页/共81页八、思考题1.参考低碳钢拉伸图,分段回答力与变形的关系以及在实验中反映出的现象。2.由低碳钢、铸铁的拉伸图和试件断口形状及其测试结果,回答二者机械性能有什么不同。3.回忆本次实验过程,你从中学到了哪些知识?第17页/共81页实验二实验二 压缩实验压缩实验一、目的与要求一、目的与要求1.1.测定压缩时低碳钢的屈服极限测定压缩时低碳钢的屈服极限 和铸铁的强

8、度和铸铁的强度极限极限 。2.2.观察两种材料压缩时的变形和破坏现象,比较和观察两种材料压缩时的变形和破坏现象,比较和分析原因。分析原因。第18页/共81页二、实验设备和工具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WDW3200型微机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2.游标卡尺三、压缩试件 试件受压时,两端面与试验机垫板间的摩擦力约束试件的横向变形,影响试件的强度,随着比值h0/d0的增加,上述摩擦力对试件中部的影响减弱。但比值h0/d0也不能过大,否则将引起失稳。一般要求 。第19页/共81页四、实验原理1.低碳钢的压缩曲线压缩过程中产生屈服以前的基本情况与拉伸时相同,载荷到达B点时,实验力值不变或下降,材料产生屈服,当载

9、荷超过B点后,塑性变形逐渐增加,试件横截面积逐渐增大,试件最后被压成鼓形而不断裂,只能测出产生屈服时的载荷 ,由 得出材料受压时的屈服极限。第20页/共81页2.铸铁的压缩曲线铸铁试件受压时在很小的变形下即发生破坏,只能测出 ,由 ,铸铁破坏时的裂缝约与轴线成450角左右。得出材料的强度极限。第21页/共81页五、实验步骤或(一般1.试件的准备:用游标卡尺在试件中点处两个相互垂直的方向测量直径d0,取其平均值。2.试验机的准备:试验机的启动与计算机的联机与拉伸实验相同。3.放置试件:将试件尽量准确地放在机器活动承垫中心上,使试件承受轴向压力。然后移动横梁向下运动,在试件与上压头将要接触时要特别

10、注意减慢横梁移动速度,使之慢慢接触,以免发生撞击,损坏机器。第22页/共81页4.清零及实验条件设定:(1)录入试样:单击主菜单上试样,选择试验材料、试验方法、试样形状,输入试验编号、试件原始尺寸。(2)实验参数设定:单击主菜单上参数设置,设定初始试验力值、横梁移动速度(13mm/min)与移动方向(向下)、试验结束条件等参数。(3)清零:单击主菜单上的位移清零、变形清零、试验力清零,进行清零。第23页/共81页5.进行实验:选定曲线显示类型为“负荷位移曲线”(不接引伸计)或“负荷变形曲线”(接引伸计),单击主菜单上的试验开始,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曲线的变化情况与试件的物理现象。6.实

11、验结束:当试件被压裂或达到设定结束条件时,单击主菜单上的试验结束,结束实验。7.保存结果:单击主菜单上的数据管理,进入下一级界面,单击输出,得到EXCEL形式的数据文件,输入文件名,以另存方式建立压缩曲线数据文件。8.实验完毕,取出试件,退出实验程序,仪器设备恢复原状,关闭电源,清理现场。检查实验记录是否齐全,并请指导教师签字。第24页/共81页六、实验结果处理 1.根据测得的屈服载荷 和最大载荷 ,分别计算低碳钢试件的屈服极限 和铸铁试件的强度极限 。2.画出试件的破坏形状图,并分析其破坏原因。3.按规定格式写出实验报告。报告中各类表格、曲线、简图和原始数据应齐全。第25页/共81页七、实验

12、报告试件形状和尺寸 第26页/共81页实验数据及计算结果 计算公式:第27页/共81页八、思考题1.低碳钢压缩图与拉伸图有何区别?说明什么问题?2.为什么铸铁压缩时沿轴线大致成45方向的斜截面破坏?3.低碳钢压缩后为什么成鼓形?第28页/共81页实验三实验三 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纯弯曲梁的正应力实验 一、目的与要求一、目的与要求1.1.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曲梁弯曲时横截面各点的正应力用电测法测定纯弯曲梁弯曲时横截面各点的正应力大小和分布规律,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大小和分布规律,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2.2.测定泊松比测定泊松比 。3.3.了解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

13、了解电测法的基本原理和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的操作方法。的操作方法。第29页/共81页二、实验设备和工具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XL3416型纯弯曲梁实验装置2.XL2118C型力应变综合参 数测试仪3.游标卡尺纯弯曲梁实验装置第30页/共81页XL2118C型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第31页/共81页实验现场第32页/共81页三、实验原理1.验证纯弯曲梁的正应力计算公式由梁的内力分析知,BC段的剪力为零,弯矩为一常量,因此梁的BC段为纯弯曲段。在纯弯曲条件下,根据平面假设和纵向纤维间无正应力的假设,可得梁横截面上任一点的正应力计算公式为 第33页/共81页为了测量梁在纯弯曲时横截面上正应力的分布规律

14、,在梁的纯弯曲段沿梁侧面不同高度,平行于轴线贴有应变片,如图所示。第34页/共81页实验采用半桥单臂、公共补偿、多点测量方法。加载采用增量法,即每增加等量的载荷F,测出各点的应变增量 ,分别取各点应变增量的平均值 ,依次求出各点的应变增量 ,将实测应力值与理论应力值 进行比较,以验证弯曲正应力公式。2.测定泊松比在梁的上边缘纵向应变片1附近,沿着梁的宽度粘贴一横向电阻应变片6,测出沿宽度方向的应变 ,利用公式 ,确定泊松比的数值。第35页/共81页四、实验步骤1.设计好本实验所需的各类数据表格。2.测量矩形截面梁的宽度b和高度h、载荷作用点到梁支点距离a及各应变片到中性层的距离 。3.将实验装

15、置上传感器的五芯航空插头连接到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背面的五芯航空插座上,插上电源,将开关置开,预热20分钟,并检查该装置是否处于正常实验状态。4.输入传感器量程及灵敏度和应变片灵敏系数(一般首次使用时已调好,如实验项目及传感器没有改变,可不必重新设置)。第36页/共81页5.拟订加载方案。先选取适当的初载荷P0(一般取P0=10Pmax左右),估算Pmax,分46级加载。6.分清各测点应变片引线,按实验要求接好线,调整好仪器和实验加载装置,检查整个测试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7.根据加载方案加载。首先在不加载的情况下将测力量和应变量调至零;然后均匀缓慢加载至初载荷P0,记下各点应变的初始读数

16、;再分级等增量加载,每增加一级载荷,依次记录各点电阻应变片的应变值,直到最终载荷。实验至少重复两次。8.做完实验后,卸掉载荷,拆除接线,关闭电源,整理好所用仪器设备,清理实验现场,实验资料交指导教师检查签字。第37页/共81页五、实验结果处理第38页/共81页六、实验报告第39页/共81页第40页/共81页第41页/共81页实验与理论的应力分布曲线 第42页/共81页七、思考题 1.若在梁的同一高度处沿轴线方向两面都贴有应变片,请考虑是否有其他接线方法,并在实验时应用。2.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3.弯曲正应力的大小是否受弹性模量E的影响?4.梁弯曲的正应力公式并未涉及材料的弹性模

17、量E,而实测应力值的计算却用上了弹性模量E,为什么?5.实验时没有考虑梁的自重,会引起误差吗?为什么?第43页/共81页一、电测法的基本原理概述 电测法的基本原理 第44页/共81页XL 2118C型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系统原理示意图 第45页/共81页电测法的优点(1)灵敏度高,测量范围广。例如应变测量范围为1-104应变,力或重力的测量范围为10-2-105N等。(2)能进行静、动态测量,频响范围为050KHZ。()轻便灵活,适用于现场及野外等恶劣环境下进行测试。电阻应变片最小标距仅0.mm。(4)能在高、低温及高压液下等特殊条件下进行测量。(5)便于与微机联结进行数据采集与处理,可广泛

18、应用于生产管理的自动化及控制。第46页/共81页电测法的应用领域直接应用于工业生产的现场实测与控制。生产新产品前的模型设计实验。高技术、现代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如机器人工业、原子能反应堆、航空、航天等诸方面的参数测试。应用于运动力学测试。如运动步态测力平台、足底压力分布测试、重心运动轨迹测试等。应用于生物医学及康复事业,如患者行走步态测试,假肢参数测试等。制造各种传感受器,如力、位移,压力传感器等。第47页/共81页直径为0.003mm0.01mm的合金丝绕成栅状而成 1.构造与种类 二、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第48页/共81页0.003mm0.01mm的箔材经光刻腐蚀工艺制成敏感栅 第49页/共

19、81页2、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电阻应变效应 第50页/共81页三、电测法测量电路及其工作原理 1.电桥基本特性惠斯登测量电路第51页/共81页第52页/共81页(当 时)第53页/共81页电桥基本特性:两相邻桥臂电阻所感受的应变代数值相减;而两相对桥臂电阻所感受的应变代数值相加。这种作用也称为电桥的加减性。利用电桥的这一特性,正确地布片和组桥,可以提高测量的灵敏度、减少误差、测取某一应变分量和补偿温度影响。第54页/共81页3.应变片在电桥中的接线方法(1)半桥接线方法第55页/共81页第56页/共81页(2)全桥接线方法第57页/共81页(3)桥臂系数测量出的应变仪的读数d 与待测应变之比

20、 第58页/共81页实验四实验四 弯扭组合应力测定实验弯扭组合应力测定实验一、目的与要求一、目的与要求1.1.用电测法测定平面应力状态下一点的主应力的大小用电测法测定平面应力状态下一点的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和方向,并与理论计算值进行比较。2.2.测定薄壁圆筒在弯扭组合变形作用下的弯矩和扭矩。测定薄壁圆筒在弯扭组合变形作用下的弯矩和扭矩。3.3.掌握电阻应变花的使用。掌握电阻应变花的使用。二、实验设备和工具1.XL3415型弯扭组合实验装置2.XL2118C型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3.游标卡尺第59页/共81页实验现场第60页/共81页三、实验原理和方法 当在扇臂端加一集中

21、外力时,薄壁圆筒将产生弯扭组合变形,实验装置及其计算简图和内力图如图。第61页/共81页贴片截面BD为被测位置,截面上的各种应力分布如图。第62页/共81页贴片截面BD各点的应力状态分析如图所示。由应力状态分析可知构件表面上的、点为平面应力状态,B点的应力有 和 ,在测量时可分别测量;、点为纯剪切应力状态。第63页/共81页1.测定主应力大小和方向第64页/共81页第65页/共81页第66页/共81页2.测定弯矩第67页/共81页3.测定扭矩第68页/共81页(2)其他方法:利用A、C两点处的应变花第69页/共81页四、实验步骤1.设计好本实验所需的各类数据表格。2.测量力臂的长度a和测点距力

22、臂的距离L,确定试件有关参数。3.将实验装置上力传感器的五芯航空插头连接到力应变综合参数测试仪背面的五芯航空插座上,插上电源,将开关置开,预热20分钟,并检查该装置是否处于正常实验状态。4.输入传感器量程及灵敏度和应变片灵敏系数(一般首次使用时已调好,如实验项目及传感器没有改变,可不必重新设置)。第70页/共81页5.拟订加载方案,根据设计要求,初载P0100N,终载Pmax500N,分46级等增量加载。6.分清各测点应变片引线,将薄壁圆筒上的应变片按不同测试要求接到综合参数测试仪上,并调整好仪器,检查整个测试系统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完成以下列参数的测定:(1)主应力大小、方向测定:将B、D

23、两点的 方向的应变片按半桥单臂、公共温度补偿法组成测量线路进行测量。(2)测定弯矩:将B和D两点的两只 方向的应变片按半桥双臂组成测量线路进行测量(,为仪器读数)。第71页/共81页(3)测定扭矩:将B点的-450,450和D点450,-450方向的四只应变片按全桥方式组成测量线路进行测量(,为仪器读数)。也可以根据实验要求,自行设计组桥方案。(对(2)、(3)项,请根据各点的应力状态分析图,至少设计一种其他的组桥方案)。7.加载。首先在不加载的情况下将测力量和应变量调至零;然后缓慢均匀加载至初载荷P0,记下各点应变的初始读数;再分级等增量加载,每增加一级载荷,依次记录各点应变片的应变值,直到

24、最终载荷。实验至少重复两次。第72页/共81页8.做完实验后,卸掉载荷,拆除接线,关闭电源,整理好所用仪器设备,清理实验现场,实验资料交指导教师检查签字。五、实验结果处理1.根据B、D点所测应变值分别计算B、D点的主应力和主方向,与理论值进行比较,计算相对误差。2.根据各种组桥方式测出的应变,计算弯矩和扭矩,并与理论值比较,计算相对误差。3.分析产生误差的主要原因。4.按规定格式写出实验报告。第73页/共81页六、实验报告试件相关数据 实验数据记录及整理 第74页/共81页第75页/共81页实验结果处理:1.主应力及方向第76页/共81页第77页/共81页第78页/共81页实验值与理论值比较 第79页/共81页七、思考题 1.测量单一内力分量引起的应变,可以采用哪几种桥路接线法?2.主应力测量中,45直角应变花是否可沿任意方向粘贴?3.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讨论,误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第80页/共81页感谢您的观看。第81页/共81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