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规范注册岩土监测与监测.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77725284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PTX 页数:118 大小:349.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岩土规范注册岩土监测与监测.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岩土规范注册岩土监测与监测.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岩土规范注册岩土监测与监测.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土规范注册岩土监测与监测.pptx(118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会计学1岩土规范注册岩土监测与监测岩土规范注册岩土监测与监测2009年度新出版的习惯规程规范年度新出版的习惯规程规范n n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术规范(GB50497-2009),实施日期:2009年年9月月1日日起。主编单位: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n n行业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167-2009),实施日期:2009年年7月月1日日起。主编单位:陕西省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总站第1页/共118页n n大纲要求大纲要求了解了解 熟悉熟悉 掌握掌握了解了解岩土工程岩土工程检测的要求检测的要求了解了解岩土工

2、程岩土工程检测的方法检测的方法和适用条件和适用条件掌握掌握检测数据分析检测数据分析与工程质量评价方法与工程质量评价方法了解了解岩土工程监测岩土工程监测(包括地下水监测)(包括地下水监测)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了解了解监测数据监测数据在信息化施工在信息化施工中的应用中的应用掌握掌握监测监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检测检测与监测与监测检测检测监测监测第2页/共118页第十章第十章 岩土工程检测岩土工程检测与与监测监测n n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第一节 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的概念、目的和类型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的概念、目的和类型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的概念、目的和类型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的概念、

3、目的和类型n n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第二节 基槽检验基槽检验基槽检验基槽检验n n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第三节 地基处理检测地基处理检测地基处理检测地基处理检测n n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第四节 桩基检测桩基检测桩基检测桩基检测n n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第五节 沉降及位移观测沉降及位移观测沉降及位移观测沉降及位移观测n n第六节第六节第六节第六节 地下水的监测地下水的监测地下水的监测地下水的监测n n第七节第七节第七节第七节 土压力监测土压力监测土压力监测土压力监测n n第八节第八节第八节第八节 土石坝安全监测土石坝安全监测土石坝安全监测土石坝安全监测n n第九节第九节第九节第九节 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

4、作用监测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作用监测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作用监测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作用监测n n第十节第十节第十节第十节 练习题练习题练习题练习题 第3页/共118页n n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岩土岩土工程工程检测检测与与监测监测基槽检验基槽检验地基处理检测地基处理检测地下水的监测地下水的监测桩基检测桩基检测沉降及位移观测沉降及位移观测不良地质作用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作用监测和地质灾害作用监测新增新增土石坝土石坝安全监测安全监测基本概念基本概念土压力监测土压力监测第4页/共118页n n 第十章第十章 岩岩 土土 工工 程程 检检 测测 与 监监 测测n n第一节 岩土工程检测与监测的概念

5、、目的和类型n n一、岩土工程检测(检验)是为了提供工程设计参数,对工程设计进行校验和对施工工艺能否达到设计要求进行评价的各种专门性试验;岩土工程监测是对工程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所引起的岩土体变形,周边环境及建(构)筑物本身的安全与稳定性的变化进行的系统和系列的观测和分析过程。检测与监测的目的是对勘察成果与评价建议的检查和验证;对施工质量的信息跟踪;为工程设计及验收提供可靠的依据。第5页/共118页检测检测监测监测满足规定?满足规定?趋势规律?趋势规律?验验证证多时点、连续变化多时点、连续变化单时点单时点纠正纠正预防预防第6页/共118页n n二、岩土工程监测的内容n n1、大面积填方、填海等地基

6、基础处理工程,应对地面沉降进行长期监测,施工过程中还应对土体变形、孔隙水压力等进行监测。n n2、施工过程中需要降水而周边环境要求监控时,应对地下水位变化和降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测。n n3、预应力锚杆施工完成后应对锁定的预应力进行监测,监测锚杆数量不得少于总数的10%,且不得少于6根。n n4、基坑开挖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监测,实施动态设计和信息化施工。第7页/共118页n n5、基坑开挖监测内容包括支护结构的内力和变形,地下水位变化及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市政设施的沉降和位移等。监测内容可按下表选择。n n 第8页/共118页基坑监测项目选择表基坑监测项目选择表-必测必测必测必测

7、-宜测宜测宜测宜测 监测监测 项项 目目地地基基基础基础设计设计等级等级支支护护结结构构水水平平位位移移监控监控范围范围内建内建(构)(构)筑物筑物沉降沉降与地与地下管下管线变线变形形土土方方分分层层开开挖挖标标高高地地下下水水位位锚锚杆杆拉拉力力支撑轴力或变形立柱变形桩墙内力基坑底隆起土体侧向变形孔隙水压力土压力甲级甲级乙级乙级 第9页/共118页n n6、基坑开挖对邻近建(构)筑物的变形监控应考虑基坑开挖造成的附加沉降与原有沉降的叠加。n n7、边坡工程施工过程中,应严格记录气象条件、挖方、填方、堆载等情况。爆破开挖时,应监控爆破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土方工程完成后,尚应对边坡的水平位移和竖向

8、位移进行监测,直到变形稳定为止,且不得少于三年。n n8、对挤土桩,当周边环境保护要求严格,布桩较密时,应对打桩过程中造成的土体隆起和位移,邻桩桩顶标高及桩位、孔隙水压力等进行监测。第10页/共118页n n9、下列建筑物应在施工期间及使用期间进行变形观测:n n (1)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n n (2)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n n (3)加层、扩建建筑物;n n (4)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n n (5)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n n(6)当基槽的回弹再压缩对建筑物本身沉降、地下管网和邻近建筑物有影响

9、时,应对基槽的回弹进行精密水准变形监测。第11页/共118页基坑工程基坑工程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支护结构内力和变形基坑工程基坑工程周边建(构)筑物、周边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市政设施地下管线等市政设施的沉降和位移的沉降和位移预应力锚杆预应力锁定预应力锚杆预应力锁定降水工程降水工程地基基础处理工程地基基础处理工程建筑建筑地基地基基础基础设计设计规范规范边坡工程边坡工程桩基(挤土桩)工程桩基(挤土桩)工程第12页/共118页n n三、现场检测与监测的时间n n现场检测与监测工作应在工程施工期间进行。对具有特殊意义或特殊要求的工程(如:一旦损坏将造成生命财产重大损失,或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工程;对变形

10、及差异沉降有严格限制的工程;采用新工艺而又缺乏经验的工程等),应根据工程特点,确定必要的项目,在建设期或使用后的一定期间内继续进行。第13页/共118页n n四、现场监测应注意的问题n n1、现场监测工作应符合国家或行业(地方)现行有关规程、规范的规定及强制性标准的规定。n n2、现场监测的观测记录、数据和图件,应保持整洁、字迹工整、各项数据齐全,严禁严禁任意涂改和重抄,并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当使用电子手簿时,应及时存贮。并应及时地按照工程要求整理分析。n n3、现场监测资料,应及时向有关方面报送,当监测数据接近危及工程的临界值时,必须加密监测,并及时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第14

11、页/共118页n n4、监测使用的量测仪器及计量器具必须满足测试要求,使用前应经国家法定计量单位进行检定或自行校准,并确保其在有效周期内。n n5、监测完成后应及时编制并提交成果报告,必要时,应在有关文件上签署意见及结论。成果报告应附有相关曲线和图表,应说明使用方法及仪器设备等,应提供资料整理及分析方法,并进行分析评价,提出结论性意见及处理意见、建议。第15页/共118页n n五、岩土工程监测的类型n n岩土工程监测一般包括基坑工程、边坡工程、岩土体变形与应力、建筑物变形、场地地面沉降、地下水、不良地质作用和地质灾害监测等。第16页/共118页n n 第二节 基槽检验n n一、基槽检验目的和任

12、务n n天然地基基槽(坑)开挖后,应经基槽检验后方可进行基础施工,以防基地下隐藏与勘察报告不符的异常地质情况,给工程留下质量安全隐患;一旦发生事故,可提供工程质量事故鉴定的依据。第17页/共118页n n其任务是:n n(1)检验勘察报告所述各项地质条件及结论建议是否正确,是否与基槽开挖后的地质情况相符;n n(2)根据开槽后出现的异常地质情况,提出处理措施或修改建议;n n(3)解决勘察报告中的遗留问题。第18页/共118页n n二、基槽检验的主要内容、方法及一般要求n n基槽检验工作应在接受建设单位(或受委托的施工单位)的委托,基础设计依据充分,具有勘察报告及基础设计文件的条件下,由建设单

13、位会同设计、勘察、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进行。第19页/共118页n n1 1、基槽检验的主要内容、基槽检验的主要内容n n(1 1)核对基坑的位置、平面尺寸、坑底标高;核对基坑的位置、平面尺寸、坑底标高;n n案例:基坑位置平移,一端跨越掩埋废沟渠,及时处案例:基坑位置平移,一端跨越掩埋废沟渠,及时处理。理。n n(2 2)核对基坑土质和地下水情况;)核对基坑土质和地下水情况;n n-方法方法先总体再局部先总体再局部n n(3 3)进行)进行全面全面的目测或进行钎探,以了解基底土层的目测或进行钎探,以了解基底土层的均匀性,及基底下是否存在空穴、古墓、古井、防的均匀性,及基底下是否存在空穴、古墓、

14、古井、防空掩体及地下埋设物的位置深度、性状;空掩体及地下埋设物的位置深度、性状;n n(4 4)通过目测,辅以袖珍贯入仪,通过目测,辅以袖珍贯入仪,必要时必要时取样试验取样试验或进行或进行施工勘察施工勘察,以检测地基土是否与勘察报告书描,以检测地基土是否与勘察报告书描述一致,持力层是否受人为扰动述一致,持力层是否受人为扰动(施工扰动、浸水软化施工扰动、浸水软化等等);第20页/共118页n n2、基槽检验的方法及一般要求n n()审阅、分析研究钎探记录,找出异常钎探点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原因,必要时用其他方法(如钻探)进行验证;逐段逐个或按每个建筑物单元详细检查基槽底土质是否与勘察报告中所提持

15、力层相符,要特别注意基底有无填土及其分布;n n怀柔案例:未发现填土(勘察-验槽),不均匀沉降,建筑物开裂,观测三年-验槽应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参加。第21页/共118页n n()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软弱或不均匀或存在软弱下卧层时,根据需要可利用轻便触探等方法,以查明持力层的密实度和均匀性,以及软弱下卧层的厚度及分布情况。n n()基槽检验时应采用适宜的方法检查古井、人防、地下建(构)筑物、墓穴及虚土等。n n()以目测为主的方法检测基槽边坡稳定性,检测地下水位,了解降排水措施及其对基槽的影响。第22页/共118页n n在基槽检验的过程中,当地层及地质现状与勘察报告书不符时,或存在严重的不良地质作

16、用,或基槽基坑的稳定性存在安全隐患,或对周边环境及建(构)筑物严重影响时,应进行施工勘察以研究补救及处理措施,施工勘察可采用钻探、动探、轻便触探的方法,以有针对性的解决具体实际问题为准则,为调整、变更设计方案提供岩土工程设计参数,并提出处理的技术措施建议。n n地基的检测报告,应针对具体问题简明扼要地进行编写。基槽检验结果是由施工、设计、勘察等多方会签的隐蔽工程验收记录(验槽记录)。第23页/共118页n n三、使用的仪器工具n n在进行直接观察时,可使用袖珍式贯入仪作为辅助手段。当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再基坑底普遍进行轻型动力触探:n n(1)持力层明显不均匀;n n(2)前部有软弱下卧层;

17、n n(3)有浅埋的坑穴、古墓、古井等,n n(4)勘察报告或设计文件规定应进行轻型动力触探时。第24页/共118页n n四、轻型动力触探检验深度及间距四、轻型动力触探检验深度及间距n n表表 轻型动力触探检验深度及间距表(轻型动力触探检验深度及间距表(mm)排列方式基槽宽度检验深度检验间距中心一排0.81.21.01.5,视地层复杂情况定两排错开0.82.0 1.5 同上梅花形2.0 2.1 同上第25页/共118页n n五、可不进行轻型动力触探的情况n n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可不进行轻型动力触探:n n(1)基坑不深处有承压水层,触探可造成冒水涌砂时;n n(2)持力层为砾石层或卵石层,且

18、其厚度符合设计要求时。n n 当发现与勘察报告和设计文件不一致,或遇到异常情况时,应结合地质条件提出处理意见。第26页/共118页第三节第三节 地基处理检测地基处理检测n n 地基处理效果检测应应在施工后间施工后间隔一定时间隔一定时间进行,对饱和粘性土饱和粘性土地基应待孔隙水压力消散后进行,一般应间隔21 2128d28d,对于砂土和粉砂土和粉土土地基不宜少于7d7d;同时,质量检测宜选择在地基最不利位置和工程关键部位进行。为验证加固效果验证加固效果所进行的载荷试验载荷试验,其施加载荷应应不低于设计载荷的不低于设计载荷的2 2倍倍。第27页/共118页n n对灰土地基、砂和砂石地基、土工合成材

19、料地基、粉煤灰地基、强夯地基、注浆地基、预压地基,其承载力检验,数量为每单位工程不应少于三点,1000以上工程,每100至少应有1点,3000以上工程,每300至少应有1点。n n每独立基础下至少应有1点,基槽每20延米应有1点。第28页/共118页非非增增强强桩桩体体复复合合地地基基按面积按面积每每1%1%一点一点独立基础独立基础基槽基槽大面积大面积处理处理每个每个基础基础1 1点点每每2020延米延米1 1点点第29页/共118页n n对有增强桩体的复合地基增强桩体的复合地基(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高压喷射注浆桩复合地基、砂桩地基、振冲桩复合地基、灰和灰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水泥粉煤灰桩复合地

20、基及夯实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等),其承载力检验承载力检验,数量为总数的0.5%1%,但但不应少不应少于于3处处。有单桩检验单桩检验要求时,数量为总数的0.5%1%。n n复合地基工程施工完成后的验收检验收检测测,应进行单桩单桩和多桩复合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特征值值,以最终检验地基处理效果。第30页/共118页n n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圆形或方形,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方形或短形,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桩的中心(或形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n n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应按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21、(JGJ79-2002)“附录A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要点”执行。n n质量检测工作及试验工作完成后,应对所获取的检测试验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提出检测试验报告,作为施工结束后的工程质量验收依据。第31页/共118页第四节第四节 桩基检测桩基检测n n四节四节四节四节 一、桩基工程的检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桩基工程的检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桩基工程的检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一、桩基工程的检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n n()对预制桩()对预制桩(包括打入式预制桩及静力压入式预包括打入式预制桩及静力压入式预制桩制桩)和钢桩,应进行桩顶标高、桩位偏差、打入和钢桩,应进行桩顶标高、桩位偏差、打入(或静压或静压)深

22、度、停锤标准、桩端持力层等的检测。深度、停锤标准、桩端持力层等的检测。n n()对灌注桩,应进行桩顶标高、桩位偏差、桩()对灌注桩,应进行桩顶标高、桩位偏差、桩身质量、桩端持力层等的检测。身质量、桩端持力层等的检测。n n()()人工挖孔桩人工挖孔桩,应进行开挖尺寸、有无虚土、,应进行开挖尺寸、有无虚土、岩土条件、桩端持力层检验。单柱单桩的大直径嵌岩土条件、桩端持力层检验。单柱单桩的大直径嵌岩桩,应视岩性岩桩,应视岩性检验桩底下检验桩底下3d3d或或5m5m深度范围内有无深度范围内有无空洞、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作用。必要时空洞、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良地质作用。必要时应进行桩端持力层岩基原

23、位荷载试验和桩侧摩阻力应进行桩端持力层岩基原位荷载试验和桩侧摩阻力试验,试验,试验桩数不宜少于同条件下总桩的试验桩数不宜少于同条件下总桩的1%1%,且不,且不得少于得少于3 3根。根。第32页/共118页n n四节四节 二、二、桩身质量桩身质量检测检测n n施工完成后的工程桩应进行桩身质量检验。直径大于直径大于800mm的混凝土桩应采用钻孔抽芯法或声波透射钻孔抽芯法或声波透射法法检测,检测桩数不得少于总桩数的10%,且每根柱下承台每根柱下承台的抽检桩数不得少于1根。直径小于和等于直径小于和等于800mm的桩(嵌岩桩嵌岩桩)及直径大直径大于于800mm的非嵌岩桩的非嵌岩桩,可根据桩径和桩长的大小

24、,结合桩的类型和实际需要采用钻孔抽芯法或声波透射法或可靠的动测法进行检测,检测桩数不得少于总数的10%。第33页/共118页n n四节四节 二二 、钻孔抽芯法、钻孔抽芯法:n n 适用于检测桩径适用于检测桩径800mm的混凝土灌注桩的桩身混凝土强度、完桩身混凝土强度、完整性、桩长、桩底沉碴厚度、桩整性、桩长、桩底沉碴厚度、桩底岩土层性状底岩土层性状等。应观察芯样的混凝土胶结性状、骨料的种类及均匀性,以及桩底岩土层的性状等,并对芯样切取试件进行抗压强度试验。应根据现场混凝土芯样特征并结合钻芯记录以及试验结果按相关规程规范结合经验进行桩身完整性分类。第34页/共118页n n四节四节 二二 、超声

25、检测法、超声检测法:n n 适用于检测直径适用于检测直径800mm灌注桩桩身混凝土的完整性完整性,通过桩身预埋声测管,采用超声波检测仪,以两个声测管组成一个检测面,分别对所有测面进行检测(三管三测面,四管六测面)。根据检测结果按相关规程规范判断桩身的完整性。n n四节四节 二二 3、基桩动测法基桩动测法(包括高应变法及低应变法):n n 高高应变法应变法适用于检测基桩竖向基桩竖向承承载力载力及桩身桩身完整性完整性,分析桩侧和桩端阻力;低低应变法应变法主要用于检测桩桩身的身的完整性完整性。第35页/共118页n n四节四节 二二 3(1)激振设备通常采用锤击法;高应变法锤重应大于预估单桩极限承载

26、力的1%,桩径大于600mm或桩长大于30m时应大于预估单桩极限承载力的1.5%。n n四节四节 二二 3(2)低应变检测应给出桩身完整性检测的实测信号曲线;高应变检测应给出实测的力与速度信号曲线。n n四节四节 二二 4、当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为当桩身完整性检测结果为桩身存在严重缺陷的桩身存在严重缺陷的类桩时,应进行类桩时,应进行工程处理;当桩身完整工程处理;当桩身完整 检测结果为桩身检测结果为桩身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有明显缺陷、对桩身结构承载力有影响的的类桩时,应在未检桩中继续扩大抽类桩时,应在未检桩中继续扩大抽检,同时应进行单桩承载力校核。检,同时应进行单桩承载力校核。第36

27、页/共118页n n四节四节四节四节 三、三、三、三、工程桩竖向承载力工程桩竖向承载力工程桩竖向承载力工程桩竖向承载力检验检验检验检验n n工程桩施工完成后应进行竖向承载力检验。竖向承工程桩施工完成后应进行竖向承载力检验。竖向承载力检验的方法和数量可根据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载力检验的方法和数量可根据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和现场条件,结合当地可靠的经验和技术确定。现场条件,结合当地可靠的经验和技术确定。复杂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桩竖向承载力的检验宜采用静载地质条件下的工程桩竖向承载力的检验宜采用静载试验,检验桩数不得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试验,检验桩数不得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1%1%,且,且不得少于不得少于

28、3 3根。根。大直径嵌岩桩的承载力可根据终孔时大直径嵌岩桩的承载力可根据终孔时桩端持力层岩性报告结合桩身质量检验报告核验。桩端持力层岩性报告结合桩身质量检验报告核验。单桩竖向承载力检验主要采用单桩静载试验方法,单桩竖向承载力检验主要采用单桩静载试验方法,对于大吨位桩基也可采用自平衡式载荷试验法进行对于大吨位桩基也可采用自平衡式载荷试验法进行试验,试验,n n检测数据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检测数据在同一条件下不应少于3 3根;当根;当工程桩数少于工程桩数少于5050根时,不应少于根时,不应少于2 2根。根。n n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试桩的成桩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应与工程桩一致

29、。第37页/共118页n n四节四节 三、在施工前应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的情况n n当设计有要求或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施工前应采用静载试验确定单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n n(1 1)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桩基;)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桩基;n n(2 2)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地质条件复杂、桩施工质量可靠性低;低;n n(3 3)本地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本地采用的新桩型或新工艺。第38页/共118页n n四节四节 三 2、单桩竖向静载试验方法的类型:n n三 2(1)慢速维持荷载法:具体作法是按一定要求将荷载分段加到试桩上,每级荷载维持不变直到

30、桩顶下沉降量达到某一规定的相对稳相对稳定标准定标准(每小时的沉降不超过每小时的沉降不超过0.1mm0.1mm,并连,并连续出现续出现2 2次次),然后继续加下一级荷载。当达到规定的终止试验条件时,便停止加荷,再分级卸荷直到零载,试验周期一般为37d;第39页/共118页n n四节四节 三 2(2)快速维持荷载法:试验加载不要求每级的下沉量达到相对稳定,而以等时间间隔连续加载。终止加载条件为:出现可判定荷载的陡降段或桩顶产生不停滞下沉,无法继续加载;n n四节四节 三 2(3)等贯入速率法:试验以保持桩顶等速贯入土中,连续加载,按荷载-下沉量曲线确定极限荷载;第40页/共118页n n四节四节

31、三 2(4)-1循环加载卸载试验法:有的在慢速维持荷载中以部分荷载进行加载卸载循环,有的对每一级荷载达到稳定后重复加载卸载循环,也有以快速维持荷载法为基础为每一级荷载进行重复加载卸载循环。n n 为设计提供依据的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应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第41页/共118页n n四节四节 三 2(4)-2长期承受水平荷载的桩和抗拔桩承载力的检验宜分别采用单桩水平荷载试验和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检测桩数不得少于同条件下总桩数的1%,且不得少于3根。单桩水平荷载试验,采用接近水平受力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的水平承载力和地基土的水平抗力系数或对工程桩的水平承载力进行检验和评价,试验加载宜采用

32、单向多循环加卸载法,也可采用慢速维持加载法进行试验;单桩竖向抗拔试验,采用接近于竖向抗拔桩的实际工作条件的试验方法,确定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宜按慢速维持荷载法,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征时,也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加载反力装置宜采用锚桩。第42页/共118页第四节第四节 桩基检测桩基检测n n四、桩基检测报告四、桩基检测报告n n桩基检测完成后,应对获得的所有原始记录(如岩芯描述、混凝土试样、试验资料等)进行归纳整理、数据分析与判定,作出结论和建议,提出桩基检测或监测报告,为桩基工程施工质量和工程使用功能的最终验收提供依据。第43页/共118页n n第四节第四节 四、桩基检测报告四、桩基检

33、测报告n n桩基检测报告包括下列内容:n n(1)检测目的、任务、工作量及完成情况;n n(2)桩基设计及施工概况;n n(3)检测设备、工艺及基本原理;n n(4)桩基施工质量状况及成桩主要参数;n n(5)检测结果及分析;n n(6)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产生原因及对工程使用的影响;n n(7)结论与建议。第44页/共118页n n 第五节 沉降及位移观测n n一、沉降及位移观测的目的n n1、监视新建建筑物和工程设施的施工质量及使用与运营期间的安全;n n2、监测建筑场地和已建建筑物(包括古建筑和工程设施)的稳定性;n n3、检查、分析和处理有关工程质量事故;n n4、验证有关建筑地基基础

34、、结构设计的理论和设计参数的准确性与可靠性;n n5研究变形规律,预报变形趋势。第45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二、沉降及位移观测的内沉降及位移观测的内容容n n1、基坑回弹观测;n n2、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n n3、建筑相邻影响和场地沉降观测n n4、建筑场地滑坡观测n n5、建(构)筑物变形观测,如主体倾斜、裂缝、挠度、日照变形和风振观测等第46页/共118页n n三、监测建(构)筑物的选取n n当建(构)筑物邻近有基坑开挖、大面积打桩、基础施工、降水工程、高边坡施工及其下部隧道开挖等情况时,应对该建(构)筑物及施工场地进行沉降、位移监测。监测的建(构)筑物一般按照基坑深度(或边坡高度

35、)1.53.0倍的距离范围进行选取,同时考虑建(构)筑物的基础设计情况、建造年代等因素进行选取。第47页/共118页n n第五节第五节 四四、沉降、位移观测和监测控制网的建立、沉降、位移观测和监测控制网的建立n n1 1、施工开始前,应根据监测点精度要求确定监测网等级,进、施工开始前,应根据监测点精度要求确定监测网等级,进行施测方案设计,重大工程或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项目,尚行施测方案设计,重大工程或具有重要科研价值的项目,尚应进行监测网的优化设计。应进行监测网的优化设计。n n2 2、沉降及位移观测精度要求,应符合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沉降及位移观测精度要求,应符合相关规程规范的要求。n n3

36、 3、变形测量的精度等级应先根据各类建、变形测量的精度等级应先根据各类建(构构)筑物的变形允许筑物的变形允许值,按下列公式进行估算:值,按下列公式进行估算:n n式中式中 mms s沉降量沉降量s s或位移分量或位移分量s s的观测中误差的观测中误差(mm)(mm);n n mmss沉降差沉降差ss或位移分量差或位移分量差ss的观测中误差的观测中误差(mm)(mm);n n QQ网中最弱观测点高程或坐标的权倒数;网中最弱观测点高程或坐标的权倒数;n n QQ网中待求观测点间高差或坐标差的权倒数;网中待求观测点间高差或坐标差的权倒数;n n uu单位权中误差。单位权中误差。第48页/共118页n

37、 n第五节 四、4、求出观测点高程或坐标中误差后,按以下原则确定:n n(1)当仅给定单一变形允许值时,应按所估算的观测点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等级;n n(2)当给定多个同类型变形允许值时,应分别估算观测点精度,并根据其中最高精度选择相应的精度等级;n n(3)当估算出的观测点精度低于四等精度要求时,采用四等精度;n n(4)对于未规定或难以规定变形允许值的观测项目,可根据设计、施工的原则要求,参考同类或类似项目的经验,选取适宜的精度等级。第49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五、变形测量点n n变形测量点可分为控制点和观测点(监测点)。控制点包括基准点、工作基点以及联系点、检核点、定向点等工作点

38、。每项工程应有3个稳固可靠的点作为基准点,基准点应选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位置;工作基点应选在靠近观测目标且便于联测观测点的稳定或相对稳定的位置;观测点应选在变形体上能反映变形特征的位置。控制点和观测点的观测,应在埋设标石半个月后进行。第50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六、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和观测 n n1、观测使用的仪器设备,应按现行规范规定的项目进行检验、校正,并作出详细记录。n n2、平面和高程监测网应作定期检验。建网初期宜半年检测一次;点位稳定后,可适当延长检测周期。当检测成果出现异常,或测区受外界因素影响(如自然灾害)时,应及时进行检测。n n3、监测点的首次观测,宜独立观

39、测2次。第51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六 4、变形观测的周期,应根据建(构)筑物的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要求和工程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应以能系统地反映所测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观测频率一般按设计要求或委托方的要求,根据施工进度的需要确定,可逐日或隔数日一次,直至施工结束。当观测中发现变形异常时,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n n5、各周期的观测成果应及时处理,并应选取与实际变形情况接近或一致的参考系进行平差计算和精度评定。对重要的监测成果,应进行变形分析,并对变形趋势作出预报。第52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七、监测网的布设n n1、水平位移监测网的布设,应根据监测目的、

40、精度要求和监测点的观测方法因地制宜、灵活选择,可采用导线网、边角网、GPS网、轴线等形式一次布网。水平位移监测网,宜采用独立坐标系统,控制点宜采用有强制归心装置的观测墩,照准点宜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觇牌,观测墩。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及觇牌的类型和规格均应符合有关规范要求。第53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七 2、垂直位移监测网,应布设成闭合环形一次布网。水准基点应埋设在变形区以外的基岩或坚硬土层上,亦可利用稳固的建(构)筑物。起始点高程宜采用测区原有高程系统,无条件时亦可自定高程系统。垂直位移监测网其技术要求应符合相关监测及测量规范的规定。第54页/共118页n n第五节第五节 八八 、建筑

41、物位移及沉降观测要点、建筑物位移及沉降观测要点n n1 1、水平位移观测点的位置水平位移观测点的位置,对,对建筑物建筑物应选在应选在墙角、墙角、柱基及裂缝两边柱基及裂缝两边等处;等处;线状构筑物线状构筑物应选在应选在端点端点、转角转角点点及及必要的中间部位必要的中间部位;护坡工程护坡工程应按应按待测坡面成排布待测坡面成排布点点。观测点的埋设应稳固且便于观测,。观测点的埋设应稳固且便于观测,当设置上、下当设置上、下标志时,应使上、下标志和某一测站点在同一铅垂面标志时,应使上、下标志和某一测站点在同一铅垂面内。内。n n2 2、水平位移观测水平位移观测可根据需要与现场条件选用下列方可根据需要与现场

42、条件选用下列方法:法:n n(1)1)测量地面观测点在测量地面观测点在特定方向的位移特定方向的位移时,可选用下时,可选用下列几种列几种基准线法基准线法。n n视准线法视准线法(包括小角法和活动觇牌法包括小角法和活动觇牌法)。n n激光准直法激光准直法。n n测边角法测边角法。主要用于。主要用于地下管线地下管线的观测。的观测。n n采用基准线法采用基准线法测定绝对位移测定绝对位移时,应在基准线时,应在基准线两端各两端各自向外的延长线上自向外的延长线上,埋设基准点或按检核方向线法埋,埋设基准点或按检核方向线法埋设设4 45 5个检核点个检核点。第55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八 2(2)测量观测

43、点任意方向位移时,可视观测点的分布情况,采用前方交会法或方向差交会法、导线测量法或近景摄影测量等方法。单个建筑物亦可采用直接量测位移分量的方向线法,在建筑物纵、横轴线的相邻延长线上设置固定方向线,定期测出基础的纵向位移和横向位移。n n(3)对于观测内容较多的大测区或观测点远离稳定地区的测区,宜采用三角、三边、边角测量与基准线法相结合的综合测量方法或GPS测量方法。第56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八 3、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n n4、垂直位移(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法,亦可采用静力水准、三角高程等测量方法。监测点观测技术要

44、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第57页/共118页等级 监测点高程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形闭合差(mm)观测方法二等0.5 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1.0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四等2.0按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三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第58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八 5、沉降观测应从完成基础地板施工时开始,一般至基本稳定(连续两次半年不超过2mm)终止。当工程有特殊要求时,应根据要求进行观测。第59页/共118页n n第五节第五节 九九、地基土变形观测要点、地基土变形观测要点n n1 1、地基土变形观测,其监测点应根据监测对象、任、地基土变形

45、观测,其监测点应根据监测对象、任务要求、工程地质情况和自然条件等因素进行布设,务要求、工程地质情况和自然条件等因素进行布设,并应符合以下要求。并应符合以下要求。n n(1)1)监测点应布设在监测点应布设在变形体和受其影响的地段变形体和受其影响的地段;n n(2)2)监测点应组成监测点应组成断面观测线断面观测线,各观测线宜,各观测线宜平行或正平行或正交,或成幅射线状;交,或成幅射线状;n n(3)3)观测线的方向观测线的方向应与预计应与预计的水平位移方向或的水平位移方向或已发生已发生的位移的位移方向一致或垂直方向一致或垂直。n n2 2、测量、测量土体内部侧向位移土体内部侧向位移,可采用,可采用

46、测斜仪测斜仪观测方法。观测方法。n n3 3、地基土、地基土分层沉降观测分层沉降观测,应测定地基内部,应测定地基内部各分层土各分层土的沉降量、沉降速度以及有效压缩层的厚度。的沉降量、沉降速度以及有效压缩层的厚度。第60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十、基坑变形观测要点n n1、基坑监测是对基坑整个寿命期内边坡的稳定性进行监视,其作用有:n n(1)对边坡稳定状态及时预报,确保基坑内作业的人、机、物安全,确保基坑周边建(构)筑物安全;n n(2)指导对基坑支护的加固、补强以及支护方法的选定;n n(3)为基坑支护技术分析提供有效数据,以便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工作作指导。第61页/共118页n

47、n第五节 十 2、深基坑监测点选择原则n n(1)监测点应能充分反映边坡的稳定状态,即监测点应选在预计移动(沉降)的最大位置;n n(2)在一个断面内应能反映边坡变形规律,即在同一断面上应能作出变形曲线;n n(3)监测点移动值便于支护结构的应力分析;n n(4)重要部位(危险部位)应加密监测点;n n3、基坑水平位移观测可采用基准线法、极坐标法等,垂直位移观测可采用几何水准与三角高程测量法。第62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十 4、基坑回弹观测,应测定深埋大型基础在基坑开挖后,由于卸除地基土自重而引起的基坑内外影响范围内外相对于开挖前的回弹量。n n(1)回弹观测点位的布置,应按基坑形状及地

48、质条件以能测出所需各纵横断面回弹量为原则。可按下列要求布点:第63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十 4(1)、在基坑的中央和距坑底边缘约1/4坑底宽度处以及其他变形特征位置设点。n n对方形、圆形基坑,可按单向对称布点(一般不小于4个);n n矩形基坑,可按纵横向布点(一般布设57个点,当基坑底面积大于1000m2,深度超过6m时,布点数应为7个以上);n n复合矩形基坑,可多向布点(布点数一般不小于9个);地质条件情况复杂时,应适当增加点数。第64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十 4(1)、基坑外的观测点,应在所选坑内方向线的延长线上距基坑深度1.52倍距离内布置。n n 所选点位遇到旧地下管道

49、或其他构筑物时,可将观测点移至与之对应方向线的空位上。n n在基坑外相对稳定且不受施工影响的地点,选设工作基点及为寻找标志用的定位点。n n观测路线应组成起迄于工作基点的闭合或附合路线,使之具有检核条件。第65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十 4 、(2)回弹标志应埋入基坑底面以下2030cm。n n(3)回弹观测精度可按前述的规定以给定或预估的最大回弹量为变形允许值进行估算后确定。但最弱观测点相对邻近工作基点的高差中误差,不应大于1.0mm。n n(4)回弹观测不应少于三次,具体安排是:第一次在基坑开挖之前,第二次在基坑挖好之后,第三次在浇灌基础混凝土之前。当需要测定分段卸荷回弹时,应按分段卸

50、荷时间增加观测次数。当基坑挖完至基础施工的间隔时间较长时,亦应适当增加观测次数。第66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十 4 、(5)基坑开挖前的回弹观测,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配以铅垂钢尺读数的钢尺法;较浅基坑的观测,亦可采用几何水准测量配辅助杆垫高水准尺读数的辅助杆法。n n(6)基坑开挖后的回弹观测,可先在坑底一角埋设一个临时工作点,使用与基坑开挖前相同的观测设备和方法,将高程传递到坑底的临时工作点上。然后,细心挖出各回弹观测点,按所需观测精度,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测出各观测点的标高。第67页/共118页n n第五节 十 一、观测数据处理的基本要求n n1、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