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产业结构.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77698564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PT 页数:157 大小:5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 产业结构.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7页
第三讲 产业结构.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讲 产业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 产业结构.ppt(157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规律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规律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规律产业结构的演进及其规律第三节第三节 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理论发展理论发展一、产业结构的涵义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三、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及理论体系第一节 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结构 “结构”一词的涵义是指某个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状态。它较早地被应用于自然科学中。在经济领域,产业结构这个概念始于20世纪4

2、0年代。产业结构是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的涵义产业结构的涵义 产业结构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一一)历史背景历史背

3、景 产业结构理论是人们将经济分析深入到产业结构层次,在进行“产业结构”分析和“产业结构政策”实践的探索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1.经济分析深入到产生结构层次导致产业结构理经济分析深入到产生结构层次导致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论的产生与发展。西方不同经济学科的经济分析的对象,大体经历了个量分析个量分析总量分析总量分析产业分析产业分析的漫长过程。与此相适应,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从微观经济理论微观经济理论的成熟到宏观经济理论宏观经济理论的形成、再到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的产生这一演进过程。以完全竞争为假设条件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经济理论,

4、其经济分析侧重于个量分析个量分析。个量分析继亚当亚当斯密斯密之后,经马歇尔、瓦尔拉斯和帕累托,将“看不见的手”如何自动调节市场均衡、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进行了理论抽象,形成了资产阶级正统的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微观经济理论理论。其重要结论是,市场机制(看不见的手)能自行调节资源的最佳配置,不需要任何外来干预。1929年爆发的世界性大危机、大失业使自由主义价格理论发生了严重危机,市场失效了,“看不见的手”不灵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凯恩斯的国民收入理论。凯凯恩恩斯斯及其追随者,将经济分析投向国民经济宏观层次,即总总量量分分析析,诞生了以国民经济有关总量的变化及其规律为分析对象的宏宏观观经经济济理理论

5、论。凯恩斯的重要的结论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等心理因素的作用,通常情况下的有效需求不足,“非自愿失业”总会存在,市场机制本身没有力量使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萧条和失业。凯恩斯的主张虽一度获得成功,但却孕育着更大的失衡,其结果是国家财政赤字不断膨胀。凯恩斯理论发生了严重危机。凯恩斯主义的失效,使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面临着两难境地:回到亚当亚当斯密斯密那里去搞完全竞争,实践证明行不通;实行凯恩斯凯恩斯主义主张,又使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居高不下。于是经济学家在“个量分析”和“总量分析”两个端点的连线上找出路,把手伸进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观层次产业层次,进行产业分析产

6、业分析。产业分析理论产业分析理论相继问世:出现了以产业部门之间关系结构为对象,以各产业部门之间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所发生的投入与产出量化关系为研究领域的“产业关联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出现了以较粗产业分类为基础,寻求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为主线的狭义产业狭义产业结构理论结构理论。2.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加速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产业结构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有关干预产业部门之间资源配置过程以促进产业结构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发展的经济政策总和。产业结构政策的概念首先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战后的日本经济濒临崩溃,日本政府不同时期实施各有侧重的产业结构政策,促进了该国经济的迅速崛起。战后另外一些国家

7、实际上实施了产业结构政策,如韩国、法国等。这些国家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实践活动,促进了人们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从而推动了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源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W.配第在17世纪第一次发现了世界各国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关键原因是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威廉配第,“政治经济学之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产业结构理论奠基者。1662年,配第发表了最著名的经济学著作赋税论 他于1672年出版的政治算术就通过考察得出结论:工业比农业收入多,商业又比工业的收

8、入多,即工业比农业、商业比工业附加值高。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重农学派的创始人F.魁奈分别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论着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他根据自己创立的“纯产品”学说,提出了关于社会阶级结构的划分:生产阶级,即从事农业可创造纯产品的阶级,包括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工人;土地所有者阶级,即通过我为地租和赋税从生产阶级那里取得“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地主及其仆从、君主官吏等等;不生产阶级,即不创造“纯产品”的阶级,包括工商资本家和工人。他在经济理论上的突出贡献是他在“纯产品”学说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条件的分析。在配第之后,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虽未明确提出产业结构(

9、Industrial Structure)概念,但论述了产业部门(Branch of Industry)、产业发展及资本投入应遵循农工批零商业的顺序。其时恰处工业革命前夕,重商主义阻碍工业进步的局限性和商业繁荣的虚假性已暴露出来。就此而论,配第、魁奈及亚当斯密的发现和研究是产业结构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2.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20世纪30-40年代是现代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时期。这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做出突出贡献的主要有费夏、C.克拉克、赤松要、里昂惕夫和S.库兹涅茨等人。18世纪中叶之后,工业部门在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推进下突飞猛进,服务部门也有较大扩展。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时期,

10、工业部门衰退,从统计上体现出服务部门在经济中的明显优势。于是,人们回忆起17世纪中期配第的朴素思想。新西兰经济学家费夏(A.G.Fisher)(也译费歇尔)在20世纪30年代初,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再次提起配第的论断,并首次提出了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产业结构理论开始初具雏形。他认为,人类经济活动的发展有三个阶段:初级生产阶段,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是农业和畜牧业第二阶段始于英国工业革命,以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第三阶段始于20世纪初,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流入非物资部门。费夏将处于第一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的产业称为第三产业。赤松要早在1935年就

11、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行形态理论”。(1896-1974年)日本经济学家,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产业发展的“雁型模式”。他在考察日本出口产品发展的生命周期时发现,净出口在时间轴上表现为一种类似“大雁飞行的状态”,既表现为出口产品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过程。赤松要的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 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Flying Geese Paradigm)是指通过国外引进-国内生产-产品出口的循环使后起国实现产业结构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学说。是赤松要1932年根据日本棉纺工业的发展史实而提出。日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

12、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将四个阶段在图表上示出,图形呈倒V型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并称之为“雁形产业发展形态”。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表明,后进国家可以通过进口利用和消化先进国的资本和技术、同时利用低工资优势打回先行国市场。这种由于后起国引进先行国资本和技术,扩张生产能力,使先行国已有产业受到国外竞争压力威胁的现象,叫做“反回头效应”。如果后起国善于把握好时机,就能在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循环中缩短工业化乃至重工业化、高加工度化的过程。雁形产业发展形态说主要用来说明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赤松要认为,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后起的国家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

13、产业发展政策是要根据“雁形形态论”的特点制定。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发展过程。在一国范围内,“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先是在低附加值的消费品产业中出现,然后才在生产资料产业中出现,继而在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中都会出现雁形变化格局。往后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将赤松要先生的“雁形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从而更加详尽地展示出后进国家如何通过进口先进国家产品和引进技术,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不仅可供出口,而且后来居上取代“领头雁”地位并最终实现经济起飞。雁行理论 赤松要在1935年又提出雁行理论。指某一产业,在不同国家伴

14、随着产业转移先后兴盛衰退,以及在其中一国中不同产业先后兴盛衰退的过程。发展经济学学者研究战后东亚国家经济及产业结构变迁,认为东亚国家是雁行理论的经济发展型态:以日本为雁头,其次为亚洲四小龙(包含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其后是中国大陆与东盟各国(包含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即日本先发展某一产业,当技术成熟,生产要素也产生变化时,这些产品在日本的竞争力转弱。接着亚洲四小龙自日本移转技术或产业转移,开始发展此一产业。在此同时,日本产业结构升级到另一个新的层次。同样地,当亚洲四小龙在该一产业发展成熟后,这些产品的生产又转移到相对更落后的国家发展。亚洲四小龙的产业结构也相应升级,呈现出有先

15、后秩序的发展。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条件一书,总结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在吸收并继承了配第、费夏等人的观点的基础上,C.克拉克建立起了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1940年出版经济发展条件,他通过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资料的整理和比较,总结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劳动人口从农业向制造业、进而从制造业向商业及服务业的移动,即所谓克拉克法则。其理论前提是,以若干经济在时间推移中的变化为依据。这种时间系列意味着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在此是指不断提高的国民收入。科林克拉克认为他

16、的发现只是印证了威廉配第在1691年提出的观点而已,所以后人习惯把科林克拉克发现称之为配第克拉克定律。库兹涅茨在其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1941)中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他通过对大量经济史资料的研究,提出库兹涅茨产业结构论:政府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个人消费比重趋于下降;将产业结构重新划分为“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并使用了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这一概念来进一步分析产业结构。由此,使克拉克法则的地位在现代经济社会更趋稳固。库兹涅茨法则 库兹涅茨法则: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第一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都低于1,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大于1;第二产业的

17、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呈普遍的上升趋势,而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的变化则因不同国家工业化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但是综合起来看变化不大;一般情况下,第三产业的相对国民收入呈下降趋势,但其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却是上升的。(相对国民收入等于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即某部门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即某部门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之比)()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相对比重都处在不断下降之中,并且农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下降的程度超过劳动力相对比重下降的程度.农业部门的相对国民收入在大多数国家都低于,工业部门和服务部门的相对国民收入则大于,因此,在大多数国家农业劳

18、动力减少的趋势仍不会停止.()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呈上升趋势,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则大体不变;从横断面分析看,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是各国的普遍现象;虽然劳动力相对比重因不同国家工业化水平而有差异,但综合起来看没有大的变化.()服务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几乎在所有国家中都是上升的,而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体不变,略有上升;从时间序列的分析中看,服务部门的相对国民收入(比较劳动生产率)一般呈下降趋势;在服务部门中,教育与科研及政府部门中的劳动力在总劳动力中的比重上升最快.库兹涅兹认为引起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各产业间变动的原因主要有:()导致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相对比重趋于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一

19、是由农产品的需求特性所引起的低收入弹性,即农产品为最终生活必需品,当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并不随着收入增加的程度而同步增加,这样就使农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下降,使农产品在价格和获取附加价值上处于不利地位,农业实现的国民收入份额便趋于减少.二是第一、二次产业之间技术进步的差异性.农业生产技术进步比工业困难,农业投资受“报酬递减”的限制,而工业投资则因技术思想与学术进步而“报酬递增”。三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业国民收入相对比重的降低都必然引起农业劳动力相对比重的下降.()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劳动力相对比重大体不变的原因在于不仅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工业的收入弹性处于有利地

20、位,而且国民收入中用于投资的增长亦在不断扩大工业市场,整个国民收入的支出结构的演变都导致了工业的高收入弹性,使工业实现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上升;随着工业技术进步,原有工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排斥自身的劳动力,而工业部门内行业的扩张和增加又吸收劳动力,两相抵消,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稳定.()服务部门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微升的原因是:“服务”这种商品比农产品具有更高的收入弹性,加之第三次产业中许多行业具有劳动力和资本容易进入,产业内部竞争激烈,使“服务”这一商品相对于工业品在价格上处于劣势,服务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难以上升.库兹涅兹根据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的分析比较中得

21、出如下结论:不发达国家的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国民收入)的差距比发达国家要大.不发达国家多为农业国,发达国家多为工业国.穷国要从穷变富,必须发展非农业部门.里昂惕夫早在1941年就对美国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分析。他的19191929年美国经济结构一书是产业结构理论的经典之作。沃西里里昂惕夫(1906)Wassily W Leontief,俄裔美国经济学家。1906年生于俄国圣彼得堡(后改名列宁格勒)。1921年进列宁格勒大学学习哲学社会学和经济学,1925年获列宁格勒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留学德国,1928年获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经历:曾任德国基尔大学世界经济研

22、究所研究助理、中国国民党政府铁道部顾问。1931年由德国移居美国,先后任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研究助理、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和经济分析研究所所长。1973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里昂惕夫最重要的贡献是从30年代开始研究投入产出分析法,即在编制反映各部门间产品量交流情况的投入产出表基础上,用数学方法研究各部门产品生产和分配的关系。这种方法在世界各国迅速传播并广泛运用,并被联合国规定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70年代领导一个小组,从事世界经济模式的研究,对2000年的世界经济情景进行了预测。著作: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1941年)、美国经济结构研究:投入产出分

23、析中理论和经验的探索(1953年)、投入产出经济学(1966年)、经济学论文集:理论与推理(1966年)、经济学论文集:理论、事实与政策(1966年)、世界经济未来(1977年)等。此外,还发表了许多论文。其最主要的贡献是创立了投入一产出分析法,因这一贡献,他受到了全世界学术界的尊敬。1973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向他颁发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在经济学领域作出的巨大成就。1974年,联合国委托里昂惕夫建立全球性投入产出模型,以研究本世纪最后的20多年中世界经济可能发生的变化与国际社会能够采取的方案。里昂惕夫之谜 要素禀赋理论认为,一个国家出口的应是密集使用本国丰富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进口的应

24、是密集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商品。根据这一观点,一般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劳动相对稀缺的国家,理所当然应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但是二战后,里昂惕夫运用投入产出方法,对美国经济统计资料进行验证的结果却与H-O(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理论预测相悖。形成里昂惕夫之谜。里昂惕夫之迷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推动了战后国际贸易理论的迅速发展。关于对里昂惕夫之迷的解释,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和论证。人力资本解释 有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的优势是拥有很多经过大量教育和培训的高素质劳动力,是人才资本,如果把这部分人力资本加到物质资本上,美国就仍然是出口资本密集型

25、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之谜就自然破解。范尼克(,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认为里昂惕夫在计算时只考虑了劳动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而忽略了自然资源这一要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在美国进口的自然资源产品中大部分为其相对稀缺的资源,在对这些资源的加工等过程中又大量的投入资本,故这些产品在美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这样一看就容易解释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较多的现象。3.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此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库兹涅茨、A.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及一批日本学者等。(1)里昂惕夫、库兹涅

26、茨、霍夫曼和丁伯根沿着主流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思路,分析了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问题。里昂惕夫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他利用这一分析经济体系的结构与各部门在生产中的关系,分析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在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中,他深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问题。丁伯根关于制定经济的理论包含有丰富的产业结构理论。他认为,经济结构就是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以达到某种目的,其中就包含了调整结构的手段。他将经济政策区分为数量政策、性质政策和改革三种。其中,性质

27、政策就是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些元素,改革就改变基础中的一些元素。又如在他的发展计划理论中所采用的大型联立方程式体系,就是凯恩斯、哈罗德、多马以及里昂惕夫等人多种模型的混合物;另他所采用的部分投入产出法,就是一种产业关联方法,它直接从投资计划项目开始,把微观计划简单地加总成为宏观计划。简-丁伯根(Jan Tinbergen)1903年生于海牙。主要从事于把统计应用于动态经济理论,1969年与拉格纳-弗里希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经历:1903年生于海牙。1929年,莱顿大学物理学博士。1929年1945年,中央统计局商业循环研究的统计学家。1936年1938年,作为专家临时在国联秘书处工

28、作。1945年1955年,荷兰政府中央计划局长。1933年以来。任荷兰经济学院教授,教各种课程,1956年以后,专任教授,讲授发展规划。发展中国家政府顾问(阿拉伯联合共合国,土耳其,委内瑞拉,苏里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以及其他国家);国组织顾问(欧洲煤钢联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联合国秘书处,以及其他专门和地区组织)。国王陛下,殿下们,女士们和先生们:过去四十年中,经济科学日益朝用数学表达经济内容和统计定量的方向发展。沿着这些路线,科学分析被用来解释经济增长、周期波动和经济资源重新分配于各个目的之类的复杂经济过程。在经济生活中,人们能找到的往往是一种模糊不清的混合物,其内容有的是

29、多少有些规律的重复多次的较系统的相互关系;有的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及破坏。对于常人来说,没有实验的支持,要在这些极端复杂的经济变化过程中寻找发展规律,并且为此目的应用数学和统计分析技术,似乎有些不知深浅。然而,经济学家们编制有关战略经济关系的数学模型,藉助时间序列的统计分析,使这些模型定量地写出来的尝试,事实证明是成功的。正是这条经济研究路线数理经济学和经济计量学,表明了最近几十年这个学科的发展。因此,当瑞典中央银行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第一次把经济学资金授予这个研究领域的两位先驱者挪威的拉格纳弗里希和荷兰的简.丁伯根的时候这是很自然的。二十年代后期以来,弗里希教授和丁伯根教授沿着基本相

30、同的路线工作。他们的目标是给予经济理论以数学的严密性,并且用一种允许经济定量和的统计检验的形式表示它,一个主要目的是脱离模糊的、比较文字形式的经济学。例如,任意列举周期波动的原因,以及集中于某些简单的因果联系链,在弗里希和丁伯根的著作中,已经让位给陈述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数学系统。让人们以三十年代初弗里希教授的涉及循环理论动态形式的先驱著作为例。他讲解了一个有投资和消费支出的差分和微分方程的动态系统,有某些货币限制,如何着重一种波长四和八年的衰减波动。如果系统接触随机破坏,他也能以一种比较真实的方式证明这些波动变成永久的不均匀的。弗里希在建造数学模型方面走在时代前面,有许多后继者,他对的统计

31、检验方法的贡献也是如此。丁伯根教授主要从事于把统计应用于动态经济理论。他在这个领域中的伟大先驱著作是美国周期波动的经济讲师研究。这次杰出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设法定量地明确各个因素的重要性,以便检验现有许多商业循环学说的解释价值。丁伯根建立了一个涉及约50个方程的经济计量系统,并且藉助统计分析测定反应系数和前导及滞后。他的若干结论引起很大注意,而且仍然是辩论的题目。丁伯根教授在计量学方面的先驱著作对以后方法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弗里希和丁伯根两位教授有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支持,构思稳定政策和长期经济计划的理论是很自然的,我们的这两位得奖人,在经济政策的合理决策的理论基础方面作了基本分析。三十年代

32、末,弗里希提出一种详细的整个国民经济的国民会计制度的新思想,以支持挪威经济政策的合理计划工作。自从四十年代中期以来,瑞典国民会计和国民预算的结构大部分来自弗里希教授在奥斯陆社会经济研究所的先驱工作。丁伯根教授在弗里希以前提出的理论的支持下,发展了一种简化的经济政策系统,已经应用于荷兰。丁伯希教授令国家经济政策在一个有若干变量和相同数目方程的经济系统模型中作用。在一个确定性系统和框架内,国家一般地必须有和目标数目同样多的经济政策手段。作为海牙的中央计划局长,丁伯希教授和他的同事们编制了一个预测和计划荷兰经济政策的经济计量模型。在过去十年中,弗里希和丁伯根两位教授主要致力于长期经济政策和计划,特别

33、是关于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两位都在不同问题上充当顾问,在长期计划方法的迅速发展中,我们的这两位都得奖人作出了重大贡献。例如,丁伯希教授对投资优先系统和使用影子价格的见解;弗里希教授发展了经济计划的决策模型,设计了设法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数学规划方法。弗里希教授(因病缺席)、丁伯根教授:你们都是把经济学发展为数学的和定量的科学和先行者,你们藉助于发展成熟的理论和统计分析来创造经济政策和计划和合理基础的贡献,涉及重大科学突破,现在,你们都忙于首先为帮助世界穷国而设计的研究工作。我很荣幸地向你们转达瑞典皇家科学院的祝贺,并且请你,丁伯根教授,从国王陛下手中接受1969年度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

34、(2)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和希金斯的产业结构理论则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延伸。其研究存在两种思路:二元结构分析思路 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即刘易斯理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拉尼斯与费景汉把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认为不仅仅收入分配变化及与之相对规模以及储蓄、教育、劳动力市场等有关因素之间也存在直接的联系。希金斯分析了二元素结构中,先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的差异。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属于可替代型的,而先进部门存在固定投入系数型的生产函数,此部门采取的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不平衡发展战略分析思路 赫希

35、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提出了一个不平衡增长模型,突出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家限于直接生产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发展次序的狭义讨论。其中关联效应理论和最有效次序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具。罗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主要著作有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钱纳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贡献颇多。他钱纳里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发展贡献颇多。他认为,经济发展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是不认为,经济发展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是不变的,从而发展了柯布变的,从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说。指出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学说。指出在经济发展中产

36、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出口将会减少,逐步实现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出口将会减少,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他的研究成果有产业关联经济学、发他的研究成果有产业关联经济学、发展计划研究、发展的模式、结构变化展计划研究、发展的模式、结构变化与发展政策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与发展政策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等。究等。邓宁(英国经济学家)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反映在他出版的20世纪英国工业的变化与发展以及其他关于工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方面的著作中。拉尼斯与费景汉(又称约翰费)一起对刘易斯的二元经济发展学说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费景汉-拉尼斯模型 费景汉

37、-拉尼斯模型(RanisFei model)用一种从动态角度研究农业和工业均衡增长的二元结构理论。是1961年费景汉(John CHFei)和古斯塔夫拉尼斯(Gustav Ranis)对刘易斯模型进行了改进,他们认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费景汉和拉尼斯认为,刘易斯模式有两点缺陷:(1)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作用;(2)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两人对这两点作了补充,从而发展了刘易斯模式。1961年,由美国经济学家费景汉和拉尼斯在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一文中提出。该模式用刘易斯模式把不

38、发达国家经济部门的划分为基础,把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他们认为因农业生产率提高而出现农业剩余是农业劳动力流入工业部门的先决条件。在二元经济结构演变的三个阶段中,拉尼斯和费伊认为第一阶段类似刘易斯模式,农业部门存在着隐蔽性失业或可转移的过剩劳动力,劳动的边际产品为零,劳动力供给弹性无限大.在第二、第三阶段中,农业部门逐渐出现了生产剩余.这些生产剩余可以满足非农业生产部门的消费,从而有助于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的移动.因此,农业对促进工业增长所起的作用不只是消极地输送劳动力,还积极地为工业部门的扩大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上述三个阶段中劳动力转移和再配置的数量与时间取决于三个因素:()

39、工业资本储备的增长率.这一增长率为工业利润增长率和农业盈余增长率所限定.()工业技术进步的性质和倾向.()人口增长率 费景汉(19231996.7.19)经济学家,毕业于燕京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博士,长年在美任教,曾任康乃尔、耶鲁大学教授,1972年当选中央研究院第九届院士。费氏在美任教时,经常关心国内经济发展问题,多次与刘大中、蒋硕杰、顾应昌、邹至庄、刁锦寰、邢慕寰等院士向政府提出建言,时称六院士财经建言,并且多次应邀回国讲学。退休后在台湾定居,1993年担任中华经济研究院董事长,1994年病逝于台大医院。费氏专精经济发展理论,其名著为劳动过剩经济之发展:理论与政策(英文),对开发中国家农工劳

40、力移转、资本形成与技术更新等问题提出重要理论,该理论因与GustavRanis合着,故以Fei and Ranis理论享名于学术界。霍夫曼对在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主要成果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和经济增长以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为重点和马来西亚半岛的工业增长、就业与外国投资等。霍夫曼产业分类法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的以研究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和变动趋势为目的按产品用途进行产业分类的方法.他把所有产业划为三类.()消费资料产业,如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原则是工业产品以上属于消费资料.()资本资料产业,如化学工业、一般机械工业等,原则是该类工业产品

41、以上属于资本资料.()其他产业,如橡胶、木材、造纸等工业.日本学者对产业结构的研究 欧美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及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一般意义,形成该研究领域的主流。但作为应用经济理论,各国在实践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概括。战后以来,立足日本国情,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产业结构理论,他们认为产业结构变动与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有:筱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其中筱原三代平是日本研究经济周期理论和产业结构问题的著名专家。他的研究成果包括日本经济的成长和循环、收入分配和工资结构、消费函数、日本经济之谜成长率和增长

42、率、产业构成论、现代产业论(产业构造)。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其核心思想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其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由于该理论毕竟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因而只能成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特别是在实践在中,具体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实现的?一些日本学者提出各种理论假设和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出的产业发展“雁形态论”。筱原两基准筱原两基准 即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1957年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提出的规划产业结构的两个基本准则。所谓“收入弹性基准”,是指以需求收入弹性的

43、高低作为选择战略产业的基本准则.不同产业具有不同的收入弹性,不同的收入弹性表明不同产业潜在的市场容量.只有收入弹性高的产业才有可能不断扩大它在市场上的份额,这种产业一般代表着结构变动的方向.“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是从“比较成本说”演化而来,其前提是由于技术进步速度不同造成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提高速度的差异.在价格结构一定的条件下,技术进步快、生产率上升率高的产业,由于成本不断降低,能够创造更多的国民收入.向这种产业优先配置资源,可以加快国民收入增长速度.同时满足两基准的产业为战略产业.穷变富,必须发展非农业部门。赤松要(1936、1957、1965)在战前研究日本棉纺工业史后提出“雁形态论”最初的基

44、本模型,战后与小岛清(1937)等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该理论假说,用三个相联系的模型阐明其完整内容。关满博(日本一桥大学教授)1993年提出产业的“技术群体结构”概念和构建了一个三角形模型,并用该模型分别对日本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技术结构做了比较研究。核心思想是:日本应放弃从明治维新后经百余年奋斗形成的“齐全型产业结构”,必须促使东亚形成网络型国际分工,而日本只有在参与东亚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中对其产业进行调整才能保持领先地位。日本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实际上触及到东亚区域产业结构循环演进问题,并已明确意识到一国产业结构变动与所在国际区域的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但仍以单个国家为立足点,仅涉及国际

45、区域的一个特例,没有上升到一般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流派比较 马克思主义的结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结构理论(1)产业划分理论 马克思将社会总生产分成生产资料(I)和消费资料()2大部类,但是,马克思提出的2大部类仅指物质生产部门,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虽然可以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的总规律,但不能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2)结构均衡理论 马克思分析说明了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必须满足:(v+m)=c,即第一部类对生活资料的需要刚好与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并引伸出2个公式,即(c+v+m)=c+c 即生产资料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刚好等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c+v m)=(v+m)+(v+m

46、)即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刚好等于两个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 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两大部类生产的平衡条件为:(c+v+m)=c+c+c+c 即生产资料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刚好等于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 (c+v+m)=(v+m/x)+(v+m/x)+v+v 即消费资料部类所生产的消费资料,刚好等于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3)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列宁则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和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及再生产公式相结合,提出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他指出,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

47、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这一理论在一定前提下可以反映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 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1)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 这种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克拉克、库兹涅茨、霍夫曼和里昂惕夫等。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的是配第。他在政治算数这部名著中,比较了英国农民收入和船员的收入,发现后者是前者的4倍;他还发现荷兰的人均国民的收入比其它欧洲国家要高。据此,他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

48、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重新发现被称为配第定理。配第定理揭示了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配第未能看到结构变动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内在关联。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通过开创性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揭示了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结构变动的内在关联,重新发现了配第定律。其结论是:随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业;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流动的原因在于各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劳动结构和部门产值结构两个方面,对人均产值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作了更为彻

49、底的考察。他在各国的经济的增长一书中,对57个国家的原始资料进行了处理。并作了截面分析和实践序列分析,结论是:在按人口平均产值的较低组距内(70美元3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显着下降,非农业部门的份额相应地大幅度上升,但其内部(工业与服务之间)的结构变动不大。在按人口平均产值的较高水平组距内(30010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业部门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非农业部门内部的结构变化则比较显着。霍夫曼对工业结构演变规律作了开拓性的研究,提出了所谓的霍夫曼定理,其内容是: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和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比)是不断下降的。里昂惕夫开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法把封闭型产

50、业结构理论定量化,并发展到最完美的程度。投入产业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与产业的数量关系,利用投入产业和投入产出系数推断某一部门经济活动的变化对其它部门的影响,计算为满足社会的最终需求生产的各种产品总量,并分析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前景。投入产出分析法是产业结构分析的一种重要工具,但由于它是静态分析的方法,并以同质性和比例性作为分析的假定前提,因而这种方法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说来,它用于短期而不适用分析,适用于分析而不适用于预测。(2)开放型产业结构理论 这种产业结构理论考虑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斯密、李嘉图、赫克歇尔、俄林和钱纳里等。在古典经济学家中、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