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俗习惯.pptx

上传人:莉*** 文档编号:77658494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PTX 页数:13 大小:489.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风俗习惯.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国风俗习惯.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风俗习惯.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风俗习惯.pptx(1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同,形成各自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风俗习惯。所以古语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共俗”。第1页/共13页二、中国人的饮食 中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由于我们这个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我想,这大概是出于一种生存需要吧。如果一种文化把吃看成首要的事,那么就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方面会把这种吃的功能发挥到极致,不仅维持生存,也利用它维持健康,这也就是”药补不如食补”的文化基础;另一方面,对吃的过份重视,会使人

2、推崇对美味的追求。“八大菜系”:鲁(山东菜)、川(四川菜)、粤(广东菜)、闽(福建菜)、苏(江苏菜)、浙(浙江菜)、皖(安徽菜)、湘(湖南菜)。也可以分为四大菜系:鲁、川、淮、粤。第2页/共13页 三、衣冠服饰 世界各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衣着打扮,是这个民族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标尺,以及民族历史意识和民族时代意识的体现。中国的古代服饰具有强烈的大一统精神和严格的等级观念,历代王朝都对上自帝王公卿、下至庶民百姓的穿戴,都做了明确、严格的等级规定,任何人的衣着打扮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远在几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掌握了最简单的缝纫。商代服饰还没有明确的等级差别,那时服装的基本形式还

3、是上衣下裳两部分。周代的宗法制形成,天子、诸侯、大夫等级有差,服饰的尊卑因而定之。汉代的服饰上承先秦时代,人们喜欢把深衣当作礼服。至于平时,男子喜欢着襦裤,女子喜欢穿襦裙。隋唐时代是中国服饰发展的盛期。一方面是服饰演变表现出大胆开放、积极吸收外来影响的精神;另以方面则是官服制度有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规定。宋代服饰依唐制而很少变化,色泽也不及唐代鲜艳夺目。清代政府以高压政策推行满族服饰打扮。第3页/共13页四、民族祥瑞动物 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祥瑞动物。作为中华民族的祥瑞动物,以龙、凤、麟、龟最引人注目。四灵之中,除龟为实有动物之外,其他都是由远古图腾崇拜演变而来的理想动物。它们很能反映中华

4、民族追求和平、幸福、吉祥、长寿的文化心理。龙是多个氏族部落的图腾标志融合而成,地位极高。龙与帝王有关,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在民 间,作为力量和精神的象征,它受到人们的喜爱。自古以来的赛龙舟、舞龙灯等民间游艺活动,都非常兴盛。次说凤。大约是在龙被封建帝王垄断之后,凤凰也成为皇家所专有的了。它代表阴阳二性中的“阴”,代表地、代表雌性。三说麟。麟又叫“麒麟”,一般认为它是由鹿及其同类演变而来。鹿是善良和道义的象征。由鹿演变而来的麒麟,也就具有统一与太平的象征意义。四说龟。龟是实有动物,以其能负重、能长寿、能预知吉凶而成为祥瑞动物。但是,理想的动物总是完美无缺的,现实的动物总是优劣俱有的,于是龟可以和

5、“占卜”、“长寿”相联系,也可以有行动迟缓、畏缩不前的缺陷,“龟缩”就含有贬义。第4页/共13页 五、名贵花木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最喜爱的花木,并且常常在它们身上倾注了深沉的感情。这种感情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热爱,甚至还表达了人们的某种寄托和愿望。在中国古代,以松、竹、梅、柳、牡丹最为突出。松,常与柏并称。它为中国人喜爱,主要是它有耐寒而又能常青的特性。论语云:“岁寒而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竹,古人认为它是一种高雅的象征,其形象是秀逸而有神韵,其品格是虚心而能自持,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品德高尚不俗。梅,在周礼、诗经就已经有记载。古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以“松、竹、梅”为“岁寒三友”。柳,常与杨

6、并称为“杨柳”。它们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早于其他树木在春天发芽,因而被认为是春的使者。如古代“折柳”,表示在送行时留别,依依不舍。牡丹,素称“天香国色”,花中之王,以其华贵雍容深得人们喜爱。第5页/共13页 六、民族节日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形成的传统节日多达数百个。许多重大节日,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习俗。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无关。它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第6页/共13页 春节,是我国最大、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汉武帝时确定以夏历纪年,定正月为 岁首,十二月为年终。于是,作为年节的正月初一被确定下来,围绕年节的

7、各种活动于除夕开始进行,逐渐形成节日风俗。内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洁祀祖祢”,包括拜天地、祭祖宗及家人亲友间的拜年活动,主要表达人们对天地养育之恩的谢意,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对乡亲邻里的祝贺,是中华民族重视伦理人情的体现,也是宗法观念在人们心理上的反映。二是“进酒降神”,如放爆竹、贴春联。第7页/共13页 元宵节,即正月十五放花灯,古称“上元节”,或称“灯节”,跟天地崇拜有一定的关系。汉明帝为弘扬佛法,曾下令正月十五日夜在宫廷寺院燃灯礼佛,到唐代以后十分盛行,到正月十五日夜,士族庶民,家家挂灯,灯会辉煌,昼夜通明。第8页/共13页 三月三,即由古“上巳节”演变而来。这一天,男女老少到郊外

8、水边嬉戏,以消除灾难,春秋时郑国已经有这种风俗。王羲之兰亭序,就是这一活动的真实记录。清明节,与古时“寒食节”相合而成。时间在公历4 4月5 5号前后。杜牧的清明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写的是行人在雨天见清明扫墓情景引起的淡淡哀愁。清明除 扫墓之外,人们还喜欢到郊外踏青,实际即是今天的春游,这一活动在唐代已盛。端午节,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相传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一般的活动是划龙舟、吃粽子。第9页/共13页 乞巧节,即七月七日,古代又称“七夕”。这一节日源于牛郎织女的传说。从节日形成的内容和风俗来看,它是我国特有的爱情节。白居易的长恨歌云:“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

9、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正是这些记载和文学作品,使七夕节充满浓郁的爱情色彩。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与春节、端午合称三大传统节日。从实质上说,中秋节是庆贺丰收的农事节日。表达人们“花好月圆、人寿年丰”的美好愿望。在祭月的同时也产生了赏月的风俗。中秋节至迟在唐代已经形成。中秋节最明显的风俗就是吃月饼。这一风俗在唐代已有,明清以来特别兴盛。重阳节,即农历九月九日。古人以九为阳数的代表,二九相遇,故名“重阳节”。重阳登高活动至迟产生于东汉,魏晋南北朝之际已经流行开来。究其原意,也有避凶驱恶的主旨在内。后世的重阳风俗主要就是登高饮酒以避不详。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

10、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的正是这种感情。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这是受佛教影响而形成的一个节日。第10页/共13页 七、其他崇尚和禁忌 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条件下生成的民俗文化,往往还包括其他许多的迷信、崇尚和禁忌,比如中国的传统方位喜欢正南而不喜欢正北;传统颜色喜欢黄色和红色而不喜欢黑色和白色。(一)十二生肖,也称十二属相,指用来计算年岁的十二种动物。先秦时代已有十二生肖。东汉王充的论衡里记载了十二生肖的名称。到魏晋南北朝时代,人们已普遍使用十二生肖。(二)数字迷信 比如“一”,它的含义不仅仅是一个,而且还表示完全、全部、统一、专一、一样等。“三”的运用奥妙无穷

11、,甚至带有某些神秘意味。以政治结构而言,古代天子以下所设立的最高军政长官称为“三公”:司马、司徒、司空。录取的人员又分为“三甲”,头甲之中只取状元、榜眼、探花三名。在伦理道德方面,以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为“三纲”。孟母教育儿子要“三迁”,刘备请孔明出山要“三顾”,梁山好汉攻打祝家庄要“三打”,就连唐伯虎点秋香也要“三笑”。“三”的本意就是上为天、下为地、中为人。“三”因此隐含完全、完美的意思在内,并且积淀为中国人的潜意识,在生活中不自觉地用“三”来总结事物,指导行动。(三)方向与颜色迷信。中国自古以南向和东向为尊,以黄色和红色为贵,贬低北向和西向,轻贱黑色和白色,甚至视白色和西向为不吉。可以认为,以南向、东向为尊和红色为贵;源于古代的日神崇拜;以黄色为尊,则源于古代的地神崇拜。太阳从东方升起,至中午而处于正南,颜色是火红的。(四)避讳之俗。避讳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地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的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它是封建宗法制度额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它起源于西周,完备于秦汉,盛行于唐宋。第11页/共13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风俗代代相传。中国的民风民俗,要靠我们一代一代传下去,继承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第12页/共13页感谢您的观看!第13页/共13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PPT文档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