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消化吸收》PPT课件.ppt

上传人:wuy****n92 文档编号:77655182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2.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食物消化吸收》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食物消化吸收》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食物消化吸收》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食物消化吸收》PPT课件.ppt(41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食物消化吸收消化管消化管口腔口腔咽咽食管食管胃胃十二指肠十二指肠大大 肠肠空肠空肠回肠回肠人体摄人的食物必须在消化道内被加工处理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后才能进入体内,这个过程称为消化。消化是由消化道来完成的,人的消化道由不同的消化器官相延续而成。消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机械作用,把食物由大块变成小块,称为机械消化;另一种是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把大分子变成小分子,称为化学消化。通常食物的机械消化与化学消化是同时进行的。食物经消化后,其中所含营养素所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称为吸收。一、食物的消化一、食物的消化1、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有3对大的唾液腺:腮腺、舌下腺、颌下

2、腺,还有无数散在的小唾液腺,唾液就是由这些唾液腺分泌的混合液。唾液为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低渗液体。唾液中的水分约占,有机物主要为粘蛋白,还有唾液淀粉酶、溶菌酶等,无机物主要有钠、钾、钙、硫、氯等。唾液的作用:唾液可湿润与溶解食物,以引起味觉;唾液可清洁和保护口腔,当有害物质进人口腔后,唾液可起冲洗、稀释及中和作用,其中的溶菌酶可杀灭进入口腔内的微生物;唾液可使食物细胞粘成团,便于吞咽;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对淀粉进行简单的分解,但这一作用很弱,且唾液淀粉酶仅在口腔中起作用,当进人胃与胃液混合后,ph值下降,此酶迅速失活。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过程是经咀嚼后与唾液合成团,在舌的帮助下送到咽后壁,经咽与食管

3、进入胃。食物在口腔内主要进行的是机械性消化,伴随少量的化学性消化,且能反射性地引起胃、肠、胰、肝、胆囊等器官的活动,为以后的消化做准备。2、胃内消化和吸收、胃内消化和吸收胃液:胃液为透明、淡黄色的酸性液体,ph为。胃液主要由以下成分组成:(1)胃酸:胃酸由盐酸构成,由胃粘膜的壁细胞分泌。胃酸主要有以下功能: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维持胃内的酸性环境,为胃内的消化酶提供最合适的ph,并使钙、铁等矿质元素处于游离状态,利于吸收;杀死随同食物进入胃内的微生物;胃酸进入小肠后能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2)胃蛋白酶:胃蛋白酶是由胃粘膜的主细胞以不具活性的胃蛋白酶原的形式所分泌

4、的,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作用下转变为具有活性的胃蛋白酶。胃蛋白酶可对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简单分解,主要产物是多肽和氨基酸,当食糜被送人小肠后,随ph升高,此酶迅速失活。(3)粘液:粘液的主要成分为糖蛋白。它覆盖在胃细胞膜的表面,形成一个凝胶层,具有润滑作用,使食物易于通过;粘液还保护胃黏膜不受食物中粗糙成分的机械损伤;粘液为中性或偏碱性,可降低胃酸酸度,减弱胃蛋白酶活性,从而防止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细胞膜的消化作用。(4)内因子:由壁细胞分泌,可以和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体,有促进回肠上皮细胞吸收维生素B12的作用。小肠的吸收功能1 1)被动转运)被动转运2 2)主动转运)主动转运 被动扩散被动扩散(

5、O(O2 2、COCO2 2)易化扩散易化扩散 (Na(Na、K K、葡萄糖、氨基酸)、葡萄糖、氨基酸)滤过作用(水)滤过作用(水)渗透渗透NaNa、葡萄糖、氨基酸、葡萄糖、氨基酸3、小肠内消化和吸收、小肠内消化和吸收小肠是食物消化的主要器官。在小肠,食物受胰液、胆汁及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绝大部分营养成分也在小肠吸收,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由小肠进入大肠。小肠位于胃的下端,长57m,从上到下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长约25cm,在中间偏下处的肠管稍粗,称为十二指肠壶腹,该处有胆总管的开口,胰液及胆汁经此开口进入小肠,开口处有环状平滑肌环绕,起括约肌的作用,称为oddi括约肌,防止肠内容

6、物返流入胆管。(1)胰液的分泌:胰液是由胰腺的外分泌腺部分分泌,所分泌的胰液进入胰管,流经胰管与胆管合并而成的总胆骺位于十二指肠处的总胆管开口进入小肠。胰液为无色、无嗅的弱碱性液体,ph值为,含水量类似于唾液;无机物主要为碳酸氢盐,其作用是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细胞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同时也提供了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的最适ph值;有机物则为由多种酶组成的蛋白质。胰淀粉酶:为淀粉酶;胰脂肪酶类:胰液中消化脂类的酶有胰脂肪酶、磷脂酶a2、胆固醇酯酶和辅脂酶;胰蛋白酶类:胰液中的蛋白酶基本上分为两类,即内肽酶和外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和弹性蛋白酶属于内肽酶;外肽酶主要有羧基肽酶a和羧基肽酶b。

7、胰腺细胞最初分泌的各种蛋白酶都是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的,进入十二指肠后被肠致活酶所激活。除上述三类主要的酶外,胰液中还含有核糖核酸酶和脱氧核糖核酸酶。胰液中的所有酶类的最适ph值为7.0左右。(2)胆汁的分泌和排泄:胆汁是由肝细胞合成的,储存于胆囊,经浓缩后由胆囊排出至十二指肠。胆汁是一种金黄色或橘棕色有苦味的浓稠液体,其中除含有水分和钠、钾、钙、碳酸氢盐等无机成分外,还含有胆盐、胆色素、脂肪酸、磷脂、胆固醇和细胞蛋白等有机成分。胆盐是由肝脏利用胆固醇合成的胆汁酸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成的钠盐或钾盐,是胆汁参与消化与吸收的主要成分。一般认为胆汁中不含消化酶。胆汁的作用胆盐可激活胰脂肪酶,使后

8、者催化脂肪分解的作用加速;胆汁中的胆盐、胆固醇和卵磷脂等都可作为乳化剂,使脂肪乳化呈细小的微粒,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其对脂肪的分解作用大大加速;胆盐与脂肪的分解产物如游离脂肪酸、甘油一酯等结合成水溶性复合物,促进了脂肪的吸收;通过促进脂肪的吸收,间接帮助了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此外,胆汁还是体内胆固醇和胆色素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主要途径。(3)小肠液的分泌:小肠液是由十二指肠腺细胞和肠腺细胞分泌的一种弱碱性液体,ph约为。小肠液中的消化酶包括氨基肽酶、-糊精酶、麦芽糖酶、乳糖酶、蔗糖酶、磷酸酶等;主要的无机物为碳酸氢盐;小肠液中还含有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酶原。小肠的吸收功能小肠的吸收功能

9、吸收(absorption)是指食物成分在消化道(主要)上皮细胞吸收进入血液或淋巴从而进入肝脏的过程。1、吸收部位、吸收部位食物吸收的主要部位是小肠上段的十二指肠和空肠。回肠主要是吸收功能的储备,用于代偿时的需要,而大肠主要是吸收水分和盐类。在小肠内壁上布满了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经过这些环状皱褶、绒毛和微绒毛的放大作用,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可达200平方米;且小肠的这种结构使其内径变细,增大了食糜流动时的摩擦力,延长了食物在小肠内的停留时间,为食物在小肠内的吸收创造了有利条件。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结构特点:小肠长小肠长5 57 7米;米;皱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内表皱

10、襞和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内表面积;面积;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小肠中有多种消化液;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利于营养物质吸收;2、吸收形式、吸收形式小肠细胞膜的吸收作用主要依靠被动转运与主动转运来完成。1)被动转运:被动转运过程主要包括被动扩散、易化扩)被动转运:被动转运过程主要包括被动扩散、易化扩散、滤过、渗透等作用。散、滤过、渗透等作用。(1)被动扩散:通常物质透过细胞膜,总是和它在细胞膜内外的浓度有关。不借助载体,不消耗能量,物质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透过称被动扩散。由于细胞膜的基质是类脂双分子层,脂溶性物质更易进入细胞。物质进入细胞的速

11、度决定于它在脂质中的溶解度和分子大小,溶解度越大,透过越快;如果在脂质中的溶解度相等,则较小的分子透过较快。(2)易化扩散:指非脂溶性物质或亲水物质如Na、k、葡萄糖和氨基酸等,不能透过细胞膜的双层脂类,需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或转运的过程。与易化扩散有关的膜内转运系统和它们所转运的物质之间,具有高度的结构特异性,即每一种蛋白质只能转运具有某种特定化学结构的物质;易化扩散的另一个特点是所谓的饱和现象,即扩散通量一般与浓度梯度的大小成正比,当浓度梯度增加到一定限度时,扩散通量就不再增加。(3)滤过作用:消化道上皮细胞可以看作是滤过器,如果胃肠腔内的压力超过毛细血

12、管时,水分和其他物质就可以滤入血液。(4)渗透:渗透可看作是特殊情况下的扩散。当膜两侧产生不相等的渗透压时,渗透压较高的一侧将从另一侧吸引一部分水过来,以求达到渗透压的平衡。2)主动转运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营养成分)主动转运在许多情况下,某种营养成分必须要逆着浓度梯度必须要逆着浓度梯度(化学的或电荷的化学的或电荷的)的的方向穿过细胞膜,这个过程称主动转运。方向穿过细胞膜,这个过程称主动转运。营养物质的主动转运需要有细胞上载体的协助。所谓载体,是一种运输营养物质进出细胞膜的脂蛋白。营养物质转运时,先在细胞膜同载体结合成复合物,复合物通过细胞膜转运入上皮细胞时,营养物质与载体分离而释放入细胞中,而载

13、体又转回到细胞膜的外表面。主动转运的特点是:载体在转运营养物质时,需有酶的催化和提供能量,能量来自三磷酸腺苷的分解;这一转运系统可以饱和,且最大转运量可被抑制;载体系统有特异性,即细胞膜上存在着几种不同的载体系统,每一系统只运载某些特定的营养物质。水和盐类大肠的消化吸收4、大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大肠的消化吸收功能人类的大肠内没有重要的消化活动。大肠的主要功能在于吸收水分,大肠还为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提供临时储存场所。一般地,大肠并不进行消化,大肠中物质的分解也多是细菌作用的结果,细菌可以利用肠内较为简单的物质合成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k,但更多的是细菌对食物残渣中未被消化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与脂肪的分解

14、,所产生的代谢产物也大多对人体有害。大肠内的细菌活动大肠中的细菌来自于空气和食物,它们依靠食物残渣而生存,同时分解未被消化吸收的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首先被分解为氨基酸,氨基酸或是再经脱羧产生胺类,或是再经脱氨基形成氨,这些可进一步分解产生苯酚、吲哚、甲基吲哚和硫化氢等,是粪便臭味的主要来源;碳水化合物可被分解产生乳酸、醋酸等低级酸以及co2、沼气等;脂肪则被分解产生脂肪酸、甘油、醛、酮等,这些成分大部分对人体有害,有的可以引起人类结肠癌。可溶性膳食纤维,可加速这些有害物质的排泄,缩短它们与结肠的接触时间,有预防结肠癌的作用。关于消化吸收的知识要点小结胃酸(酸处理)肠液(碱处理)胰液

15、(酶处理)胆汁(乳化脂肪)部分部分蛋白质初步消化蛋白质初步消化蛋白质蛋白质氨基酸氨基酸 淀淀 粉粉葡萄糖葡萄糖脂脂 肪肪脂肪酸、甘油脂肪酸、甘油部分部分淀粉初步消化淀粉初步消化营养是一个过程食物如何被利用摄入摄入食物由体外进入胃肠食物由体外进入胃肠消化消化在胃肠内食物破碎、混合,更关键的是在胃肠内食物破碎、混合,更关键的是营养物质由大分子变成小分子,如营养物质由大分子变成小分子,如蛋白质氨基酸脂肪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葡萄糖吸收吸收小分子营养物质穿透肠壁,进入血液或小分子营养物质穿透肠壁,进入血液或淋巴。淋巴。利用利用血液把营养物质运送到需要的地方用以血液把营养物质运送到需要的地方用以新陈代谢(更新

16、原有组织或释放能量或补充代谢新陈代谢(更新原有组织或释放能量或补充代谢损失)。损失)。食物的消化:食物的消化:食物食物 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 消化道加工分解机械消化化学消化牙齿咀嚼、胃肠蠕动磨碎、搅拌消化液、消化酶分解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胰液:胰淀粉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唾液淀粉酶淀粉麦芽糖胆汁:乳化脂肪,有利于胰脂肪酶的作用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使食物得以彻底消化消化方式:消化方式:1、口腔内消化、口腔内消化2、胃内消化、胃内消化胃壁蠕动胃壁蠕动 食物食物+胃液胃液 食糜食糜3、肠内消化、肠内消化胃酸(盐酸)的作用P30激活胃蛋白酶,提供酸性环境;可抑制和杀死随食物进入胃内的细菌;盐酸进入小肠

17、后能促进胰液、胆汁和肠液的分泌;盐酸所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内因子与B12胆汁的作用乳化脂肪、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P31胰液的作用P311.中和进入小肠的胃酸2.提供消化三大营养素的消化酶,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原原和糜蛋白酶原。原。消化的形式消化的形式化学性消化化学性消化 物理性消化物理性消化 消化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 可以吸收的营养成分的过程。可以吸收的营养成分的过程。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胃肠的蠕动等蠕动等食物在食物在消化液消化液的作用下逐步的作用下逐步分解的过程分解的过程大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糖类、蛋白质、脂肪)酶酶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消化酶的作用示意图消化酶的作用示意图 酶酶是由是由活活细胞产生的、细胞产生的、具有具有催化能力催化能力的一类的一类有机物有机物,也,也称为称为生物催化剂生物催化剂。食物的吸收食物的吸收口腔:基本无吸收功能胃:吸收少量的水和乙醇小肠:人体最主要的吸收部位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吸收场所吸收场所食物经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吸收形式吸收形式被动转运被动扩散易化扩散滤过作用渗透主动转运(耗能过程)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