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心理学培训辅导课件.ppt

上传人:豆**** 文档编号:77641431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PPT 页数:176 大小:1.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心理学培训辅导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6页
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心理学培训辅导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心理学培训辅导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心理学培训辅导课件.ppt(176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浙江省教师资格认定心理学心理学培训辅导培训辅导舟山蓉浦学院罗信席第一章第一章 概论概论一、心理学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德国科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它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三、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它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强调内省方法。2、机能主义心

2、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它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认为意识像流水一样的,称之为“意识流”。3、行为主义心理学(1)古典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1913年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认为“教育是万能的”。(2)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而不去重复指向消极后果的行为。4、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着重在知觉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5、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

3、。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6、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注重人的独特性,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7、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吸取各派的合理成分,兼容并蓄并加以发展。认为心理学不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知,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没有特定代表人物,前期皮亚杰揭示了儿童思维发展规律,后期奈瑟写成认知心理学一书。四、心理学的主要分支1、

4、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心理学、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2、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广告与消费心理学、法律与犯罪心理学。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定义见书P15优点:能收集到第一手资料并能保证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缺点:观察的结果难于重复,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容易受到观察者的预期和偏见的影响。2、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方法。用测验法主要进行以下方面研究:了解个体或团体的心理特征;探讨心理特征与外界因素的关系;比较不同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心理差异。注意:所用量表要具备适

5、用性和科学性;测验种类繁多,使用时要注意测验的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3、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进行实验研究时必须考虑三类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实验法有两种,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实验室实验法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4、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六、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认识内

6、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六、单项选择题摘选六、单项选择题摘选2002年年4月:月: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A华生B马斯洛C霍尔D杜威2、心理学属于()A自然科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D哲学2002年年10月:月:1.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年。A.1879B.1897C.1789D.17982.机能心理学的创始人是()A.冯特B.詹姆斯C.华生D.魏太默3.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研究,以发现其心理活动变化的方法是()A.调查法B.观察法C.实验法D.测验法2003年年4月:月: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的规律的科学。A心理

7、过程B心理活动C认识过程D个性心理2、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是()。A柯勒B斯金纳C弗洛伊德D马斯洛3、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是()A观察法B测验法C实验法D调查法2003年年10月:月:1.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德国学者冯特()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为标志的。A.1798B.1879C.1789D.18972.以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称为()。A.实验法B.测验法C.调查法D.观察法2004年年4月:月:1.下列哪一个事件是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A.1879年,德国学

8、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B.1890年美国学者詹姆斯发表了他的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C.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研究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D.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条件反射学说2.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原因是采取了()手段。A.统计分析B.测验C.调查研究D.口语报告2005年年4月:月:6.心理学是研究人的()的科学。A.心理活动的规律B.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C.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D.行为活动的规律9.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学派为()。A.人本主义学派B.格式塔

9、学派C.行为主义学派D.精神分析学派2005年年10月:月:3.研究者根据预先拟定好的问题向被调查者提出,在面对面的一问一答中搜集资料,然后对群体的心理特点及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和推测,这种心理学研究方法属于()。A.测量法B.观察法C.调查法D.作品分析法七、多项选择题摘选:七、多项选择题摘选:2003年年4月:月:1、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在于()A调整行为B控制行为C改变生活D防病治病E放松自己2005年年10月:月:6.()属于心理学的理论研究领域。A.工业心理学B.生理心理学C.心理测量学D.教育心理学E.实验心理学2006年年4月:月:4、以下属于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有A.法律与犯罪心理学B.实

10、验与认知心理学C.发展心理学D.教育与学校心理学 E.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第二章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意识与注意一、意识的性质(一)意识的概念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意识活动内容包括: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身的觉知。(二)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在这个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对自己的行为似乎有所意识,但又不太清晰。3、白日梦状态白日梦是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它介于主动的意识状态与做梦二者之间

11、,似乎是一方面清醒着一方面做梦,通常在不需要集中注意的情况下自发产生。4、睡眠状态睡眠状态还是有意识活动。二、注意(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1、注意的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2)注意的集中性2、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区别: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联系: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下,人的注意最集中;自动化的意识状态,人的注意很少;白日梦状态,人的注意极少;睡眠状态,注意基本停止活

12、动。(三)注意的种类1、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及人自身的状态。2、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活动的目的、任务等。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三、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一)生物节律指人和动物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周期性变化。它们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和进程。人的生物节律:1年、28天、24小时、90分钟。日节律指人和动物的行为和生理、心理的日周期变化。主要表现为睡与

13、醒的周期性循环。(二)睡眠1、人正常清醒状态:脑电波为波,频率很快,振幅不大。2、睡眠过程的5个阶段:第一阶段:过渡期冥想状态波1-7分钟第二阶段:轻睡期轻度睡眠波10-25分第三、四阶段:沉睡期深度睡眠波半小时最后阶段:快速眼动睡眠(简称REM)眼球快速跳动,肌肉完全瘫痪,很难唤醒。(三)失眠失眠有情境性失眠、假性失眠、失律性失眠、药物性失眠。(四)梦梦是人在睡眠中尤其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时期神经系统活动的结果。梦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意识的一个层面活动的结果。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前意识则指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过渡层面。梦

14、是欲望的满足,梦是一种无意识活动。梦有以下特征:第一,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第二,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第三,睡眠中和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梦总是由某种刺激引起一些神经细胞活动的结果。四、意识的特殊现象(一)催眠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由催眠师诱导形成。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人的受暗示性高低,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个体对催眠的态度以及对催眠者的信任感。二是个体的身心条件与个性特点。(二)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三)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有些药物在使用后能对中枢

15、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而使个体的感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心理活动发生变化,这类药物称为心理促动药物。心理促动药物的种类:1、镇静剂:指一些中枢神经抑制剂,如鸦片、海洛因、吗啡等。2、兴奋剂:指可以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和活动性的一类药物,如咖啡因、尼古丁、可卡因和安非他命等。3、迷幻剂:指能使人产生幻觉的物质,主要特点是能够使意识尤其是感知觉发生扭曲。五、单项选择题:2002年4月:3、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2002年10月:4.我们在听课做笔记时,写字处于()意识状态。A.可控制的B.自动化的C.白日梦状态D.不自觉的5.有的人因生活程序突然

16、改变而影响睡眠,这属于()失眠。A.假性B.情景性C.失律性D.功能性2003年4月:4、学生上课“走神”现象属于()A意识失控状态B自动化的意识C白日梦状态D半睡眠状态5、明天要考试,今晚难以入睡,属于()失眠A情景性B假性C失律性D兴奋性2003年10月:3.有预定目的但又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A.随意注意B.不随意注意C.随意后注意D.无意注意2004年4月、10月:3.在()意识状态里,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地去完成一件事情。A.可控制的B.白日梦C.自动化的D.睡眠4.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兴奋,出现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A.假性失眠

17、B.情境性失眠C.失律性失眠D.药物性失眠2005年4月:10.正常清醒时,能思考,能灵敏地解决问题,这种状态下的脑电波是()。A.波B.波C.波D.波2005年10月:5.睡眠的第三四阶段为沉睡期,以()为主,它的频率很慢而振幅极大。A.波B.波C.波D.波六、多项选择题:2002年年4月、月、2003年年10月:月:1.注意的功能有()A.调节功能B.维持功能C.抑制功能D.选择功能E.启动功能2002年年10月:月:1.注意的特点主要有()A.指向性B.集中性C.有意性D.无意性E.稳定性2.人在睡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是()A.静止B.紊乱C.感觉麻痹D.解除抑制E.轻松2003年年4月:

18、月:2、人的行为与时间循环相联系,构成人的生物节律的时间有()A1年B28天C90分钟D.一个月E一星期2004年年10月月:3.注意的特点主要有()。A.指向性B.集中性C.有意性D.无意性E.稳定性2005年年4月:月:3.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还有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这属于()。A.注意的起伏现象B.生物节律现象C.机体“生物钟”的表现D.日节律现象第三章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感觉与知觉一、感觉概述(一)概念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超感知觉:也称“第六感觉”,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

19、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感觉分类:1、远距离感觉:视觉、听觉2、近距离感觉:味觉、嗅觉、皮肤觉(包括触觉、温度觉、痛觉)3、内部感觉:机体觉、肌动觉、平衡觉(二)感觉的生理机制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1)收集信息(2)转换(3)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例关系。人的感受性通过训练能改变。绝对感觉阈限: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四)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

20、受性。差别感觉阈限: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简称jnd.韦伯定律:指描述觉察刺激的微弱变化所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之间关系的规律。这一规律最早由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的,称为韦伯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用K表示,称为韦伯常数或韦伯比率。费希纳定律:在物理量增大时,为了感知到同样的差异,需要更大的刺激变化。二、视觉(一)视觉现象可见光是电磁波,波长约400至750毫微米。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

21、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和暗适应。色觉:在一定强度下,一种波长的光引起一种特定的颜色感觉。颜色感觉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色调是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由混合光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所决定。白、灰、黑系列混合光不具色调。饱和度与光的强度有关。在一个颜色中,起主导作用的波长越强,表现出色调越纯,也就是饱和度越大。亮度指构成该颜色的全部光波的总强度。(二)视觉的机制眼睛的结构:光线角膜虹膜环绕的瞳孔水晶体聚焦在眼球后部的视网膜上成像。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视网膜位于眼球的底部,是真正的感光机构,光能向神经活动的转换是在网膜上实现的。网膜由多层神经细胞组成

22、,最主要的是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棒体细胞只对光的强度起反应,对微弱光线敏感,但不能分辨颜色,从中心到边缘逐渐增加;锥体细胞集中在网膜中心,向外缘扩展,逐渐减少,对颜色敏感,可以使人细微地分辨颜色。明适应、暗适应机制,是锥体细胞和棒体细胞内的一种化学物质视黄醛与蛋白质的分离(即视觉色素的漂白过程)与结合(即视红质的恢复过程)。(三)色觉理论三原色说:由杨和黑尔姆兹二人提出,也称杨-黑理论。他们认为:任何颜色都能由三种波长的纯光混合而产生。人具有三种不同形态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原色最为敏感。以不同比例混合这三种颜色,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颜色视觉。这种理论已有很多证据,但不

23、能解释视觉后像。拮抗理论:由黑林提出。他认为人眼对光反应的视觉基本单元是成对组织的,有红、绿、黄、蓝四种原色,加上黑与白共成三对,在光波影响下起作用。每一对的两个要素如红与绿、黄与蓝,其作用相反,具有拮抗作用,表现是当其中一个停止作用后,另一个就激活。用此理论可解释视觉后像。三、听觉(一)听觉现象空气振动传导的声波作用于人的耳朵产生了听觉。声音的三种属性一:音强、音高、音色。音强:声音的大小,由声波的振幅决定。音高:指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常人听觉音高范围:20赫兹20000赫兹。音色:混合音的复合程序与组成形式构成声音的质量特征,称音色。音色是人能够区分发自不同声源的同一个音高的主要

24、依据。听觉疲劳:如果声音较长时间连续作用,引起听觉感受性的显著降低,便称作听觉疲劳。混合音:如果两个声音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就产生混合音。拍音:若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则会听到以两个声音频率的差数为频率的声音起伏现象,叫做拍音。声音的掩蔽: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二)听觉的机制听觉与耳:外耳(耳廓)收集到的声音中耳(锤骨、砧骨、镫骨)卵圆窗的小薄膜蜗牛壳蜗牛壳内基底膜毛细胞大脑。听觉的理论:1、位置学说,也称行波学说。是由生理学家贝克西提出的。他发现是位于基底膜上的不同部位的毛细胞对不同的特定频率发生最大反应,

25、基底膜上接近卵圆窗部位的毛细胞反应高频声音,越是远端部分的毛细胞越对于频率低的声音发生反应,并且把该频率的信号传给听神经。听神经细胞都对一个特定的频率最敏感,因此通过听神经中不同神经的激活,人就听到了不同音高的声音。位置学说对于人能够听到的最低频率,找不到与之相对的毛细胞。2、频率匹配学说。认为,在极低的声音作用下,整个基底膜被激活,而不是它的特定部位。对1000赫兹以上的中度音高的声音,是由一组神经细胞组合起来构成与之相匹配的频率,产生对高频声波的识别功能,称为频率匹配学说。四、知觉(一)知觉的一般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

26、与解释。知觉与感觉一样,是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知觉的产生还需要借助过去经验或知识的帮助,是在人的实践活动逐渐发展起来的。(二)知觉的特性1、整体性: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格式塔学派指出人所知觉到的是整个的事物。对整体的知觉大于个别感觉的总和,知觉组织原则有如下规律:接近性、相似性、连续性、良好图形。2、选择性: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就是知觉的选择性。3、理解性: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知觉的这一特性叫知觉的理解性。4、恒常性:在

27、知觉中,由于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使知觉往往并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改变,而表现为相对的稳定性,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有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三)几种复杂的知觉1、深度知觉(距离知觉)深度知觉是由一定线索引起的。一方面是刺激物的特性(大小、视野中的高度、遮挡、线性透视、纹理变化、光照与阴影)作为线索,另一方面则产生于视觉系统本身的特性(眼肌的调节与幅合、双眼视差)。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有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对时间的预测。时间知觉的线索: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感

28、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质量、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五、社会知觉(一)概念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叫做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对人的知觉、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二)社会认知的过程1、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人们要做出社会判断必须要获取足够的信息。人们的先前经验会影响他对信息的搜集和选择。人们搜集到信息后,还要对其加以选择。2、信息的整合过程完成了信息搜集选择之后,人们就将信息放在一起,对被知觉者进行判断和推测,以便形成关于人和事的完整印象。首因效应: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

29、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社会刻板效应: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社会刻板效应在社会认知过程中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六、单项选择题六、单项选择题 2002年年4月:月:4、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A绝对感觉

30、阈限B绝对感觉性C差别感觉阈限D差别感受性5、“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A适应现象B听觉适应C嗅觉刺激D味觉刺激2002年年10月:月:6.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A.视知觉B.听知觉C.视、听知觉D.视、感知觉7.绝对感觉阈限是指()A.人的一般感觉能力B.最大可觉察的刺激量C.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D.差异觉察能力8.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毫微米。A.500600B.01000C.3801280D.4007509.将对象从背景中分化出来的知觉特性是()A.整体性B.选择性C.理解性D.恒常性2003年年4月月:6、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A视觉B听觉 C感觉

31、 D知觉7、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关系A正比B同比C反比 D对比8、下列不属于知觉基本特性的是()A知觉的选择性B知觉的理解性C知觉的主观性D知觉的恒常性2003年年10月:月:5.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A.暗适应B.明适应C.不适应D.知觉适应2004年年4月:月:5.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属性的反映。A.个别B.整体C.外部D.本质6.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可觉差异称为()。A.感受性B.绝对感觉阈C.差别感觉阈限D.最小可觉差7.产生感觉的

32、第一步是()。A.转换B.收集信息C.神经传导D.中枢加工2004年年10月:月:19.双眼视差是()知觉的重要线索。A.时间B.深度C.运动D.所有七、多项选择题七、多项选择题2002年年4月、月、10月:月:2.知觉的特性包括()A.整体性B.选择性C.恒常性D.间接性E.理解性3.皮肤觉通常包括()A.感觉B.触觉C.痛觉D.温度觉E.痒觉4.信息呈现的顺序会对社会认知产生影响,这种现象是()A.首因效应B.近因效应C.晕轮效应D.社会刻板效应E.远近效应5.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反映的心理现象是()A.感觉B.知觉C.注意D.思维E.意识2003年年4月:月:3.黑林的拮抗理论认为构成

33、颜色对比或互补的是()A红与蓝B黑与白C红与绿D黄与蓝E红与黑4、知觉的恒常性一般表现为()等方面的恒常性A温度B大小C形状D颜色 E空间第四章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记忆与学习一、记忆概述(一)概念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运用信息加工的术语,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二)记忆的基本过程1、编码:记忆的第一个基本过程,它把来自感官的信息变成记忆系统能够接收和使用的形式。我们通过各种感觉器官获取的外界信息,首先要转换成各种不同的记忆代码,即形成客观物理刺激的心理表征。编码过程需要注意的参与,强烈的情绪体验会加强记忆的效果。2、保持:也称储存,已经编

34、码的信息必须在头脑中得到保存,在一定时间后才可能被提取。3、提取:信息从记忆中取出应用的心理过程。提取有两种方式:回忆和再认。(三)记忆的类型1、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即事实类信息,包括字词、定义、人名、时间、事件、概念和观念。其内容可以用言语表达。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记忆程序性知识,如怎样做事情或如何掌握技能,无法用语言清楚表述,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2、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又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指对个人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语义记忆:是对字词、概念、规律、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我们日常所从事的大多

35、数活动中,三种记忆都要参加。二、记忆系统(一)感觉记忆感觉记忆又称感觉寄存器或瞬时记忆,是感觉信息到达感官的第一次直接印象。信息保存时间几十到几百毫秒。在感觉寄存器中,信息可能受到注意,经过编码获得意义,继续进入下一阶段的加工活动,如不被注意或编码,就会自动消退。感觉信息存储形式是视觉表象和声音表象,简称视象和声象。(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在感觉记忆中经过编码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后经过进一步的加工,再从这里进入可以长久保存的长时记忆。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20-30秒,但如果加以复述(复述分为保持性复述与精细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信息主要以声音代码的形式

36、存储,容量有限,大约为7+2个组块。短时记忆在心理活动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见书P85)(三)长时记忆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其特点是:信息的编码形式以语义编码为主也有视觉编码;容量大是个天文数字;保持时间长,是一种永久性的储存。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大部分来源于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也有由于印象深刻一次获得的。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中一条重要途径是进行精细的复述,与旧的经验联系起来,赋予一定的意义,并对信息进行组织。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以概念体系、语义网络、图式等组织形式存储在大脑中。三、遗忘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称为遗忘

37、。(一)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设计了节省法绘制了遗忘曲线或叫保持曲线。表明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二)遗忘的原因遗忘产生的原因,心理学有两种解释:消退和干扰。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干扰有两种,分别为前摄干扰和倒摄干扰。(三)影响遗忘的主要因素1、提取线索与编码信息联系的紧密程度。2、情景和状态的依存性。情景依存性记忆:环境上的相似性有助于或有碍于记忆的现象。状态依存性记忆:学习时的

38、心理状态被编入长时记忆,作为一种提取信息。3、情绪的作用。4、学习的程度。低度学习的材料比过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四)有意遗忘为了减轻心理不安使自己感觉更好,人们有意识地不使某些引起不愉快体验的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称为有意遗忘。有意遗忘属于人们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心理防卫机制。(五)克服遗忘的方法1、采用适当的复习策略。安排好复习时间,及时、系统的复习;注意复习的次数,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注意复习的方法,较好的有尝试背诵法。2、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有效提高记忆中编码和提取能力的特殊技术。常用的有地点法、韵律法、记笔记。四、学习(一)学习的定义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

39、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二)学习过程的一般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梅耶提出了一种简化的学习过程模式:学习者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注意,通过注意来选择与当前学习任务有关的信息,忽视其他无关的刺激,同时激活长时记忆中的相关的原有知识。新输入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后,学习者找出新信息中所包含的各种内在联系,并与激活的原有的信息相联系。最后,被理解了的新知识进入长时记忆中储存起来。在特定的条件下,学习者激活、提取有关信息,通过外在的反应作用于环境。(三)学习的分类依学习方式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依学习内容分:知识学习、技能学习、社会

40、规范的学习。(四)学习的策略1、复习策略(略)2、组织策略:群集、摘录、划线、列提纲等。3、MURDER学习策略系统:心境设置、理解、回忆、领会消化、扩展、复查。4、PQ4R法:预习、提问、阅读、思考、回忆、复习。五、单项选择题:五、单项选择题:2002年年4月:月:6.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秒种A12B2040C6070D70807.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A前摄干扰B倒摄干扰 C消退抑制D超限抑制8.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为了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可采用的方式是()A感觉登记 B注意 C组块 D复述2002年年10月:月:11.研究表明,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表现为()A.

41、时快时慢B.不快不慢C.先慢后D.先快后慢2003年年10月:月:6.记忆包括三个基本过程:编码、()、提取A.识记B.回忆C.保持D.再认7.短时记忆的容量为()个组块。A.72B.52C.82D.922004年年4月:月:8.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A.长时记忆B.情境依存性记忆C.程序性记忆D.工作记忆10.根据记忆过程中信息在记忆中储存时间的长短和编码方式的不同,一般可把记忆分为三个系统,即()、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A.语义记忆B.感觉记忆C.工作记忆D.情绪记忆2004年年10月:月:.以下哪一类不属于组织策略?()A.群集B.摘录C.过度学习D.列提纲6.

42、根据记忆内容的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A.长时记忆B.情境依存性记忆C.程序性记忆D.工作记忆六、多项选择题:六、多项选择题:2002年4月:3.陈述性记忆处理陈述性知识,如()A.字词B.人名C.时间D.观念E.怎样骑车2003年4月:5、记忆的基本过程有()A编码 B保持C整理D提取 E系统化2003年10月:2.依据学习内容的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A.知识学习B.发现学习C.机械学习D.技能学习E.社会规范学习2005年10月:1.长时记忆中的主要编码形式为()。A.声音代码B.语义代码C.动作代码D.直接代码E.视觉代码第五章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一、思维及其

43、基本特征(一)概念与特征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二)思维的过程1、分析和综合2、比较3、抽象和概括(三)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不同划分: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过程。抽象逻辑思维: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2、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划分:聚合思维: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

44、问题,也就是从给予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活动。3、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可以划分:常规思维:指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二、概念的形成过程(一)概念的心理学定义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形式来表现。每个概念都包含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指的是

45、概念的范围。内涵增加,外延减小。日常概念:也叫模糊概念或前科学概念,它是在日常交往和个人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这类概念的内涵中有时包含着非本质特性,而忽略了本质特性。科学概念:也叫明确概念,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经过假设和检验逐渐形成的,对于个人则主要是在学习条件下获得的。因此,科学概念的确切内涵可以用言语进行科学的解释。(二)概念的形成过程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以经验中吸取的某些事物的共同特性为基础逐步形成而发展起来的。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概念形成的过程是指个体学会概念的过程,也就是把共同特征的东西归在一组,而把有不同特征的东西放在不同的组别之中,然后再把这些组和不同的名称联系起来的过

46、程。有关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表明,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过程,包括辨别、抽象、分化、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等一系列阶段。三、推理和问题解决(一)推理推理是指从一组具体事物经过分析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前者叫归纳推理,后者叫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有三段论推理、线性推理、条件推理(又称假言推理)。(二)问题解决的定义问题问题指尚未被人们解决的思维任务。解决问题时,个体所知道的与需要知道的之间往往存在着差距,这个差距就是问题空间。问题空间。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消除这个空间,这需要通过发现和取得必要的信息完成。以信息加工的观点看,问题可分为三个部分。(1)初

47、始状态:接受问题,所拥有的信息不够完整;(2)目标状态:确定所希望达到的状态;(3)认知操作: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的步骤。这三部分共同界定了所谓的问题空间。问题解决就是采取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不断缩小问题空间,以至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问题解决定义为具有一系列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具备以下三个特征:(1)目标指向性。即问题的解决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2)操作系列性。问题解决必须包含有一系列的心理操作才能称为问题解决活动。能够自动化完成或只有单一操作的不能构成问题解决过程。(3)认知性操作。问题解决这种目标指向性活动是依存于认知性操作的。不具备认知性操作的,不被看作是问题解决。(三)

48、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解决问题需要运用一系列的认知性操作来从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这些认知操作也称为算算子,子,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利用算子使初始状态逐步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搜索算子可以使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主要有:1、算法式:算法式就是依照正规的机械性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具体做法是将各种可能达到目标的方法都算出来,再一一尝试,确定哪一种为正确答案。2、启发式能够通过观察发现当前问题状态与目标状态的相似关系,利用经验而采取较少的操作来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启发式方法。几种常用的启发式策略:(1)手段目的分析法手段目的分析法就是先有一个目标(目的),它与当前的状态之间存在着差异,人们认识到这个差异,就要想

49、出某种办法采取活动(手段)来减小这个差异。(2)爬山法爬山法是指经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后,限于条件,不是去缩小,而是去增加这一状态与目标状态的差异,经过迂回前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总目标。(3)逆向工作法也称目标递归策略,就是从目标状态出发,按照子目标组成的逻辑顺序逐级向初始状态递归。(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非认知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问题表征的方式表征指客观事物在头脑中的呈现方式。同一事物或问题由于表征的方式不同,在理解上会出现很大差异。2、无关信息的干扰研究发现人们经常错误地假定:问题中的所给条件或数字在解题中都有用。因此,总是想办法去利用这些信息。3、功能固着性人们在知觉一个物

50、体时,倾向于只从它的一般性功能上认识它,称为功能固着性。4、心向坚持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向,称为心向或心理定势。四、想像和创造性培养(一)想像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像的基本特征。(二)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有以下特征:敏感性、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再定义性、洞察性。(三)创造性的影响因素1、智力因素。高创造力必有高智力,高智力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在一定的智商分数之下,二者有显著的正相关;在此之上,两者的相关不显著。2、人格因素创造性个体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