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与共生教育.docx

上传人:美****子 文档编号:77528467 上传时间:2023-03-1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9.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共生与共生教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共生与共生教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共生与共生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共生与共生教育.docx(3页珍藏版)》请在得力文库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共生与共生教育当下,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的严重失衡,导致人类生存的焦虑感与危机感,引发了人与自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紧张对峙。鉴于教育在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寻求思维方式与实践路径的积极转变。 翻开中国古代思想史,注重万物与谐、天人合一是贯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精神。西周末年的使伯就已经认识到,由不同元素相配合,才能使矛盾均衡统一,收到与谐的效果。五味相与,才能产生香甜可口的食物;六律相与,才能形成悦耳动听的音乐;善于倾听正反之言的君王,才能形成“与乐如一的局面。?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北宋哲学家张载提出“天人

2、合一的命题,认为儒者“因明智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正蒙乾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浑然中处。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其意为天地犹如父母,人与万物都是天地所生,都由气所构成,气的本性也就是人与万物的本性。人民都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都是我的朋友。这种观点肯定人是自然的一局部,人与自然统一于物质性的气。显然,这是十分深刻的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思想。在西方,共生symbiosis这一范畴首先出现于生态学领域。在生态学中,“共生指两个不同有机体之间有益的至少是无害的相互关系。此后,科学家在许多植物、动物中发现了广泛存在

3、的共生现象。共生作为一个普遍的生态现象与生物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内涵的丰富与价值的延展已从生物学拓伸到更广泛的研究领域,“人类的共生状态是同人类的自我意识不可分的,即共生是人自我需要的产物,是自求的结果。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由“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根源导致的人类生存的困境生态破坏、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更凸显出人类社会对共生哲学的迫切诉求。 共生的哲学是一种关系的思维方式,不但成认“自我,还要肯定“他者的独立价值,以及“自我与“他者之间不容无视的相互依存关系,即“自我或“自我所在的群体,与周围的一切生命或非生命存在,以及与之建立的关系联结,在接纳异者、相互碰撞、相互共容、共同生长

4、中形成一个互利、平衡、开展的整体。 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理念是对当前人类困境的直接观照。这里所描绘的自然与人文相融的图景,实那么就是自然与人文共生理念的阐释。自然与人文共生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人与其外部世界的共生,即人类开展与自然生态开展的共生系统;二是人与其文化生活世界的共生,即文化与文化碰撞交融中的共生系统。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即是一个在理解自然、尊重自然的根底上建立起的人及其文化与自然相适应的与谐相融的系统自然为文化培育、人的开展创造了环境;文化修养了人的特质,并通过人的作用潜移默化地维持了自然生态;人对自然生命的感通与对文化生命的认知,即是与自然与文化的与谐共生。 共生哲学是当代教育文化范

5、式的重要根底。“历史上,形成了人类与自然之间、多种文化之间与谐相处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教育活动延续与维持着自然基因与文化基因的复制及其功能的发挥。因此,对于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教育文化范式的梳理与界定,以教育为转化机制,在分析自然与人文资源的根底上重设教育的功能定位,以消除在当前时代需求环境中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实践导向所出现的偏差。自然与人文共生教育是凸显共生教育内涵的更具体化的表达。它将确立自然、人与文化三者之间的共生关系,并将教育作为转化自然与人文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机制。自然与人文共生的理念通过教育的转化表达其重要意义,即“教育应当立足于区域独特的人文生态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着眼于构建自然与人文良性互动的系统。第 3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文案大全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得利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8 |  经营许可证:黑B2-20190332号 |   黑公网安备:91230400333293403D

© 2020-2023 www.deliwenku.com 得利文库. All Rights Reserved 黑龙江转换宝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468-3380021 邮箱:hgswwxb@163.com